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环境的影响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4 15:16:0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1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会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会计是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或者部门都离不开会计的相关工作,并且都对于会计资金的管理相当的重视,这是在微观层面上看的,而在宏观层面,会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才产生会计这一主要工作,因此,社会环境会对会计产生很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不论是政治、经济或者文化都可能影响到会计的发展,甚至于一些法律条文的颁布也会影响到会计行业的走向,这些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过来看,会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会计行业发展的好才能直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就可能间接地促进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所以说,我们必须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宏观社会因素

这里所说的社会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就是指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会计的发展和改革,最终促进会计的良性进步。

1、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层面颁布的一些政策和制度,主要有政治路线、政治体制、政治领导和政治思想等内容。政治环境因素是对于会计影响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宏观因素,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它直接决定着国家会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一些因素,如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来间接地影响会计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的话,会计过程并非仅仅是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如果针对会计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的话也能够发现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其中就蕴含着大量的政治因素体现,这同样也是国家对于会计领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和规定,尤其是国家政治对于会计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和制度的规定更是能够最为直接的决定会计的走向,与之相对的,会计过程中也必然能够体现出这种整治意图。具体从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因为是国家政治管理力度较强的人们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会计制度和政策的管理上也是较为严格和成体系的,所以它的影响也是较为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对于会计的影响并不是全方面的,也有一些会计的具体方面受不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2、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当前还有很多人把会计作为经济的一部分,虽然这种看法有点狭隘,但是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经济环境会对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经济宏观因素的调节作用。这里所说的宏观的经济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交易的主要环节和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指国家的经济制度体系,比如当前划分最为明确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目前美国就是盛行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把经济过程完全交给市场去完成,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而还有些国家也是市场经济,但是其中又存在着明显的政府主导作用,比如日本,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很大,任何大的经济活动的运行都需要有政府的参与,进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我们都知道当前我国是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总的经济上也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但是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肯定了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且正在逐步的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放松了国家对于会计的相关直接管理,允许会计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发展还是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的发展影响,和整体的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分不开,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表现的极为明显,在和世界接轨之后我们只能够慢慢的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制度进行慢慢的融合,逐渐的适应各自的经济制度,并且在此过程中肯定会受到相互间的影响,这一点会计制度也不例外,近几年来,由于和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会计行业受到的影响也越来也深了,可见,经济宏观环境确实能够影响到会计的发展。

3、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在大的方面来说的国家层面整体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而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极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会计的相关操作和制度建设。我们以美国和法国为例,当前美国主要是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国度,因此,其整个国家的文化环境也是崇尚自由散漫的,这一点对于会计行业的主要影响就是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也并不强制要求各个企业和个人的会计行为的一致性,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个会计个体的特征,因此,形成的会计制度比较杂乱,但是其在会计的真实性上有了很严格的要求,任何会计结果都会直接公布,这也得益于美国的整体文化环境;而对于法国来说则主要是较为严格和要求统一的文化氛围,因此,在会计行业内也力求一致,把任何会计行业法规和制度都进行统一,注重行为的规范性,尽可能的避免松散随意的会计组织结构。

4、法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法律主要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当然还包括法律制定的主要过程和一些法律的制定机构。法律环境对于会计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法律的强制性上,正是因为这种强制性所以使得任何一项有关会计的法律的出台都比要得到贯彻实施,不能够有丝毫的违规。但是针对不同的法律体系来说,其对于会计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等国的法律条文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在处理会计方面的问题时就有了很大的随机性,我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随意的进行会计活动;而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则是较为严格的,其约束性很强,几乎不存在浮动的空间,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二、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微观社会因素

所谓的微观社会因素主要就是具体到了企业和个人层面来探讨其对于会计产生的主要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没有宏观调控影响那么深远,但是却是最为直接的,具体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1、会计人员的技能对会计的影响。

首先就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来说的,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会计事业的处理技能不过关,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相关的工作,总是很容易出现一些失误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整个会计过程的失败,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会计技能的要求也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也就更需要会计从业者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处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和资金数额打交道的过程,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也必须有所规定,一旦会计从业者存在明显的违规操作的话就可能影响到会计处理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就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最终不利于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要求,以确保其操作的合法性。

3、企业管理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因为大部分的会计操作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会计操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越科学合理,就越能够适合会计人员的具体操作,也就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而如果企业的管理很混乱的话,就会导致会计管理的混乱,最终不利于会计的发展,所以说,我们要加强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环境的不同, 各个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处理均有较大的差异。认真分析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有助于比较各国会计学的研究, 认识分析会计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寻找并改变某些不利的环境因素, 推动我国会计学进一步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2篇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十五世纪,卢卡。帕乔利将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进行了总结,使得复式记账在资本主义社会迅速传播,促进会计成为一种商业语言,更加沟通了各利益主体之间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流,也使资本主义理性思想得以更加充分的表现。在商品社会,理性促使人们以投资等合法手段获取收益,而信息的真实反映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理想,增加物质财富。现代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体现在会计领域,就表现为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信息公开透明,并以及时可靠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降低交易费用,谋求其合法利益的最大化。在高度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会计有可能成为这种权益保护的基础。人们通过会计信息明确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一旦虚假信息导致投资人遭受损失,受害者可以采取法律手段,如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政府对会计的直接干预少,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政治基础,以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来维护个人和组织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某些民间机构、职业团体以其专业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受到社会的尊崇。

美国是这种社会环境的典型代表。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以下简称GAAP)是由会计团体-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制定的。虽然FASB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各家公司遵循其制定的GAAP,但在实务中,各公司都感到来自注册会计师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的强大压力,迫使其必须遵守这些公认会计原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如发现公司并未遵循FASB的准则,会把这些差异披露出来以引起公众注意,各家公司通常与不愿与FASB背道而驰。另外,SEC要求上市公司及较大规模的场外交易公司提交依据GAAP编制的会计报告。它在保护投资人利益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它认为某上市公司的某项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符合公认会计原则,就会发出要求更正错误的通知,如该公司在限期内不改正,它就有权作出停止该公司在股市上发行股票和禁止交易该公司股票的规定。司法部门也会根据某些条款指控该公司的违法行为。通过FASB、SEC和司法部门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资源分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财务报告目标显然是定位于“决策有用论”,强调未来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之一。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为有层次的等级结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可靠性又包含中立性、可验证性和反映真实三个次级特征。有用性高于可靠性,可靠性又高于反映真实。各利益相关者主要依赖企业所公开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作出决策,如果信息的相关性降低,那么它对有关各方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其意义也就要大打折扣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它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的控制环境。西方国家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制衡机制健全,监督措施得力,在治理结构各个组成部分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该是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保证的。相对于真实性而言,可靠性更受关注。另外,FASB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中谈到:要估计会计反映内在经济现象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强调真实性不如强调可靠性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会计技术落后,更多地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西方国家更重视应用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会计技术,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我国社会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我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丰厚的历史积淀上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造就着现代社会。长期的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留存在市场经济的空间里。改革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景象,形成了多元化的折射历史与现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软环境;市民素质;国民心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20-0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给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软环境”这一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多数学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硬环境的特征和性质对其进行阐述。“软环境是经济环境中一个基础的因素,是人们社会生产中的体制和无形要素的总称,是有别于硬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氛围。”本文研究的“社会软环境”与上文提到的“软环境”涵义相似,但更侧重社会人文环境的范畴。所谓社会软环境,是指社会硬件设施以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理念、公共政策、法律法规、文明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素质以及整个社会的民族凝聚力、国民心态等软性的、人文的环境。社会软环境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它的构成从横向上看,包括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内容;从纵向上看,包括决策者、政策法规、执行者、运行渠道和监控系统。社会软环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状态和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含义。在奥运期间,文明礼仪、安全保卫、环保教育、志愿精神、健身意识等都是社会软环境的重要内涵。

1 北京奥运会对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北京奥运会作为一个“超级事件”,借助其全民参与的巨大影响力,为提高社会软环境提供了一次契机。

奥运筹办阶段,北京市长曾经坦言,“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而“人文奥运”的题中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培养良好的市民素质,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北京奥运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改善市民素质提供了一次契机,使北京市民的整体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 市民文明礼仪的改善 成功创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市民的文明礼仪素质是视觉形象的重要内容,对展示城市和国家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一系列活动,市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不断进步。通过各种形式的礼仪知识竞赛,人们得到了良好的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电视台、广播台以及报纸等媒体上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使文明礼仪之风更加深入人心;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排队活动日”、“让座日”等活动,使群众逐步建立起文明礼仪的习惯;筹划奥运期间文明观众、拉拉队工作,宣传赛场文明手势活动,展示了中国观众的赛场文明风采,促进了赛场文明建设。

市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市民文明礼仪之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图1显示了首都文明办公布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数据显示,4年来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共提高了17.417%。如今在公交站台、地铁、医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排队礼让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并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奥运遗产,对中国产生持续的影响,使“礼仪之邦”的美誉不断延续下去。

1.2 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取得了丰厚的环境保护成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认为,公共环保意识才是“绿色奥运”的最终遗产。环境的改善不仅是为了赛事的筹备,北京“绿色奥运”促进了新能源的使用,并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而不仅仅是“奥运17天环保”。北京市环保局进行的《绿色奥运专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绿色奥运理念在北京市民中有较为广泛的认知度,仅有0.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词语;九成多的北京市民肯定了“绿色奥运”的理念,认为这一理念有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北京市市政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广场清理的垃圾为208吨,2007年为146.57吨,比上年减少了61.43吨,2008年仅有25.43吨,2009年进一步减至21.9吨;2006年国庆期间清除垃圾222.96吨,2007年清除78.36吨,减少了144.6吨,2008年减至38.75吨,如图2所示。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绿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改善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市民健身意识的提升 北京申奥成功和雅典奥运会的“金牌丰收”激发了公众的体育热情,在奥运参与精神的感召下,国人的体育意识呈上升趋势,关注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不断增多。在全国开展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包括政府主办的规模较大的、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协会根据自己特点举办的各项活动,更广泛地动员和吸引群众参加到体育健身行列中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公共体育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市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总共2639个,总面积188.5万平方米,到2008年底增至6069个,总面积达到419万平方米,如图3所示。这些设施和工程为公众的健身需求提供了保障。两年一届的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是北京市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群众热情不断高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1997年第一届约有100万人次参与,第四、五届分别有386.5万、428万人次参与,到2007年第六届增加到588.6万人次16。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和派出高水平的中国运动员参赛,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示范,提高老百姓健身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就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目标之一。奥运会的参加者不仅仅是体育代表团和工作人员,还包括赛场观众和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据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收视率(98.1%)远远超过了春晚(2009年收视率最高省份88.9%),赛事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如此高度的关注无疑是对奥运会最好的宣传,对公众健身意识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他任何形式的宣传都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2 北京奥运会对社会管理水平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高水平的社会管理,我们筹办奥运的过程,也是探索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过程。事实证明,不仅我们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也在不断改进,整个城市的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容易折返的过程,在

后奥运时期,我们将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继承和发扬奥运时积累的宝贵经验,继续保持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1 安全保卫建设从申奥成功之日起,如何做好奥运安保工作,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平安奥运”建设不仅仅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了安全保障,对提高北京市安全保卫和危机管理能力也是一次绝好的机遇。奥运安全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场馆、设施的安全、运动员和观众的安全以及与奥运相关的旅游、餐饮、交通等多方面的安全。北京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奥运期间的安全工作,共有11万安保人员,投入达3亿多美元。为了实现对奥运的承诺,北京市实行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地铁设立安检,对进京车辆实行管制,并且成立专门的安保协调小组和特种突击部队,提高安保的科技含量等。另外,奥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对食品原料的追溯系统、食品安全的检测系统、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对所需食品原辅料总量的预测和评估,这一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是北京奥运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奥运会结束后,北京会利用这个系统,使首都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北京市政府根据奥运时期的经验对有关法规进行了修改,使奥运遗产逐步常态化、制度化。

2.2 媒体运行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通过媒体展现给世界各国,因此媒体的宣传报道在整个奥运会组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表1所示,北京奥运会注册记者有21600人,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另外还有大量的非注册记者,如此庞大的队伍使媒体的顺利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奥组委主席刘淇提出“要尊重媒体,重视媒体,为媒体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党中央、国务院也明确提出“善待媒体”的方针,要求提供良好的媒体服务。可见奥运媒体运行已经由管理向服务观念转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各国媒体。奥运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特别政策,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为外国记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保证境外媒体在北京采访有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如此开放、透明的政策使得境外有些媒体一直以来歪曲事实,企图将中国形象“妖魔化”的做法不攻自破。

2.3 志愿服务事业志愿精神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国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奥运期间,共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百万名社会志愿者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如此强大的志愿者阵容,北京奥运会不可能做到“无与伦比”。广大志愿者在服务奥运赛会的同时,也展示了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良好的文明素养,推动了奥运举办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活力。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借鉴历届奥运会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对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市于2007年颁布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理念、组织制度、法律法规、人员队伍和活动项目等将成为一笔独特的人文遗产。

3 北京奥运对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心态的影响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何振梁表示,“中国将用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来办好一届奥运会”。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对振奋国民的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刻,祖国大地一片欢欣鼓舞,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了满腔的爱国热情,40万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庆祝这一伟大时刻。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提出了全民参与奥运、全民健身的口号,这不仅体现了北京奥运惠及全民的宗旨,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发展。北京奥运会通过“全民参与”的理念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一系列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将13亿人口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无疑使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从1984年中国运动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第1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悉尼奥运会金牌总数第3名,雅典奥运会排名第2,再到北京奥运会摘得5l枚金牌,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北京奥运会在收获了赞誉的同时,也使我国国民心态不断走向成熟,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的一笔深层的、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奥运期间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来到中国,8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聚集北京,打破了民族、宗教和政治制度的界限,世界人民欢聚一堂,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国来宾。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和中国多种元素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同时,更加包容的国民心态正在形成。在奥运赛场上,对于杜丽错失首金、刘翔退赛、郎平带领美国女排打败中国女排等事件,国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理解和鼓励,不再仅仅重视成绩,而是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经过奥运的洗礼,我们看到北京展现给世界的,不仅是实力雄厚的体育大国形象,还有发展中大国的国民风范。中国将以更理性、成熟的心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北京奥运会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经过2008年奥运会的洗礼,北京市民素质得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市民文明礼仪得到改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健身意识不断提升,形成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2)北京奥运会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奥运会的举办使北京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安保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尊重、重视、善待媒体,对境外媒体更加开放和透明;志愿服务理念得以深入和普及,志愿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成熟、完善。

3)北京奥运会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更加自信、开放和包容的国民心态的形成。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胜利闭幕的过程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巨大推动力,我国体育健儿取得的辉煌成绩极大鼓舞了中华儿女。北京奥运会打破了民族、宗教和政治制度的界限,对世界各国文化、理念、习俗的开放和包容态度不断感染和教育了国民,对更加理性、成熟的国民心态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2 建议

3.2.1 继续增加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后奥运时期,提高市民素质仍然任重而道远。政府不仅要保持奥运期间文明理念宣传和教育的延续性,以巩固奥运阶段市民素质提高的成果,还要抓住后奥运阶段的时机,增加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市民整体素质提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发挥北京的文化辐射源优势,带动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4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大学生德育;环境优化

大学生的德育过程是不断自主性学习、选择、提高、不断认识、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化过程。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的状况,研究相关理论、深入现实实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价值上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践价值上讲,研究大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道德養成。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

目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高校的重点工程已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德育存在道德风险,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使有些大学生道德丧失、道德观念混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是积极的、唯物的,表现出崇尚理性,勤于思考,不迷信,不盲从。但部分大学生偏于个人价值,缺乏为国家利益献身的行动和为社会服务的雷锋精神;只看重结果、行为的实效性,缺乏远大崇高理想和踏踏实实的干劲。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有“知行不一”的倾向。渴望勤劳好学然而一些人受享乐主义的影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关注的始终是“现实的自然界”也就是与人有关的人化的自然。马克思始终在自然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我们的社会环境就是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成才的过程是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媒介,自觉接受社会教化,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有自然遗传的因素,还有社会“遗传”的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和不同的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影响非常巨大。家庭教养的三种方式不同。

3.学校教育因素。高校教育是重要环节。个人常常在学校期间设立目标要求自己。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中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有直接影响,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互相勉励可以互相促进。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引领着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影响。人们之间发生的人际交往,有的直接对个人产生影响、有的潜移默化影响到个人。其二,教育管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发生在学校里,所以大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自己特色的意义世界。大学生除了与授课老师构成直接的师生关系,也会与大学中的各种组织产生联系,这些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其三,生活事件的影响。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生活中的变故和生活实践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业失败、亲人去世。

三、完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大学里,我们就应该在行为、价值和态度上朝着正确的道德方向成长,第一,在遇到改变社会的力量面前要变得更有影响力;第二,学会抵制你不需要的屈服压力。这需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需要整顿网络文化环境,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大学应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和良好环境。必须加强主流思想道德的宣传与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掌握主流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校园里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师德,校风、管理的建设,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认真研究和创造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最优化控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三)构建美好的家园

家长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孩子成长。人文关怀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深入社会实际。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注意深化认识、加强了解、过程监督并坚持总结激励。使孩子有组织地直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周洁(1992-),女,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姚小泉:《高校德育和人的全面发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5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数量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等特征,一旦利用不合理,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目前,我国的环境退化已经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要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而合理利用土地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作指导,因此土地规划的有无或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否。

1 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因此,完整而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应能全面综合的反映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区位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规划指标的实施能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切实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可具体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居于最高战略层次,其环境影响评价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是专项规划与项目规划的依据。其可分为3类:(1)回顾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战略执行产生的己有环境影响,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对规划的战略过程与战略系统进行积极的调整,并对预测性、监测性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改进。(2)预测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预测应同规划目标期的划分一样,对规划初期、中期与后期分别做出预测。(3)监测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战略环境影响是难以预料,或难以准确预料的,所以有必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时的监测、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决策者,以调整战略,使环境影响不超过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目标。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如复垦项目、整理项目、开发项目等)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可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 没有土地规划或土地规划不合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使“三农”问题更突出

改革开发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盲目增长,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用地大量流失,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导致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更加明显,“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土地规划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1986 年之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开始了我国的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它在我国土地规划工作中有深远的意义。但从规划实施的状况看,前两轮规划都没有完全贯彻执行,当然也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必须从源头上去解决。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思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2.2 加剧了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规划或者没有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对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城市大多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没有给道路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得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城市的开放空地也日趋减少。在发生交通问题的同时,由于交通拥挤或交通堵塞,使得交通工具行驶缓慢,延长了人们停留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降低了人们的办事效率,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排放出更多的尾气,加重了大气污染。

2.3 使污染问题更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考虑不够,没有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2003-09-01 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规定应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此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才有了法律依据和权威。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 1980 年代末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之前,只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本身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只能是亡羊补牢,而无法估计各项项目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规划环境评价从规划的编制时就介入,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4 生态环境恶化加快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或者规划不够合理,或者规划没有得到实施,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为了生存而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围湖造田、滩涂开垦,开发荒草地和湿地。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环境质量,陡坡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和滩涂开垦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容易诱发洪水灾害。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土地沙化、污染和退化。

2.5 加剧了区域不平衡问题

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不同地区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本来就各不相同,存在着先天性差异;二是人为原因,由于我们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造成的。过去我国在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情况下采取优先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的战略,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然而在区域发展差异如此突出的今天,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土地规划就能很好地协调区域发展。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因此,土地规划在编制时应发挥协调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的规划大多是以行政单位为规划范围进行开展的。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由于规划都是立足于本行政区域的利益,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常常很难协调。美国目前开展流域规划和管理,我们不妨借鉴他们的规划理念,尝试开展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3 加强土地合理规划的建议

3.1 保护具有独特特征的土地

某些具有独特特征的土地应当进行保护,因为它们对人类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因此,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必须认真调查、记录和评价土地的独特特征,这些独特的特征包括地质、地理、生物、文化和历史特征,如有典型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珍稀动物栖息地、宗教遗址、战场、历史古迹等等,必须保护起来,而不是开发为其他用途,尽管当时可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保护开放空地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生产的方便和扩大种植面积,常常进行土地平整、开发荒地,结果农村中的开放空地,如坑塘、小河、小丘、荒草地等,逐渐消失了。在城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原来的土地自然形态几乎完全被不透水的硬化地面所覆盖,除了路面外,处处是高楼大厦,开放空地少得可怜。这种景观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作选择时,将会选择能够提供自然风景或能看到远方的环境。因此,规划者在决策怎样利用土地时靠近和保护开放空间是一种重要的考虑,在人口聚居区更应该规划和保护必要的开放空地。这些空地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散步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紧急情况的避难场所,还可改善环境、使景观更和谐。

3.3 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避免扩张式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为城市设立增长的边界,使城市在边界内发展,对边界外的土地开发进行严格限制。

4结语

随着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土地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重要措施,应该得到重视,以此来缓解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生态恶化、区域与城乡发展平衡问题,注重保护特色性土地、开放空地,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6篇

1.1对陆生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是对工程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的全新塑造与改造,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改造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很有可能导致地质破坏、地震灾害等等,具体原因为:地壳应力不断上升,水渗入断层,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度上升,这样就导致了岩石缝隙中的水压力大增。水存入以后,工程水位会不断上升,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出现坍塌、坡体水土流失或者岩石错乱、失稳等问题,堤岸出现渗漏等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四周或岸边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必然会形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危害。同时,伴随着施工建设的进行,必然会改变一些地貌、改造一些生态环境,这样就容易造成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受到影响,一些陆生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无法获取食物与生存空间,从而将发生迁徙或转移,一些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工程施工,例如:新规划的城镇与交通线路等都会侵占与侵蚀原有的动植物生长与生存空间,这样就是对最初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危急到很多物种的生命延续。

1.2对水生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同样也会对水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使原本浅水域变成深水域,原本的活水变成静态的死水,这样的水系、水体变化都必然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使他们丧失栖息地,失去原本适合的生存环境。其中大坝的施工建设会引发多方面的生态问题:

(1)堤坝截滞河流。不仅会淹没河流上游的农业耕地,同时也会破坏下游河流的径流规律,会使生物种类减少。

(2)水体流向堤坝后,水流速度会放慢,导致堤坝内部水体温度不均衡,水体的氧气也不断减少,这样自然会耽搁水体中各种生物的生存与成长。

(3)所修建的堤坝河流内部泥沙自然运输、转移的规律,会造成堤坝内部泥沙的堵塞、沉积,这样就阻碍了河流下游与河口等位置泥沙与各种有机物的正常输送,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为不良影响,因为一些水体生物,例如:鱼、虾等无法正常迁移繁殖,从而会使水生物种数量减少。

2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对人口、文物、土地等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口迁徙、移民等问题,由于修建大坝难免会破坏原有居住环境、风景名胜区,原有的土地也会被淹没,农民的经济来源收入会受影响,处于原地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遭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工程建设施工会淹没一些名胜古迹,特别是那些比较珍贵、罕见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中蕴含着古代丰富的文化、历史等等,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开发价值,这些古迹被淹没无疑会影响其价值与作用的发挥。

2.2不良疾病灾害

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起初的水生环境,会使原有的水体系统遭到破坏,这样就很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灾害的发生。例如:最初的陆地变为沼泽湿地后,会滋生更多的蚊虫,多种蚊虫的滋容易引发疟疾病,霍乱、伤寒等疾病,而且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也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甚至导致社会环境规律紊乱,影响人类与动植物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三废,例如:废水、毒气以及各种固态废弃物等等都会严重污染社会环境,甚至会对人类的正常生存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3水利工程影响的解决措施

3.1全面确保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施工必须立足长远,本着生态环保的原则制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工程建设选址、施工等方面都要展示出生态环保功效,尽量控制一些带有污染与破坏性质的高端技术的引入,积极维护和保护当地的风景名胜安全,维护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尽量减少对天然河流与河道的不良干扰,使其能够按照自身规律流通、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3.2科学优选开发项目

为了有效控制移民、耕地占用等问题,减少这些问题所引发的赔偿成本,就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科学优选开发项目,在正确的位置来开发建设工程项目,选择那些不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太大影响的河流实行100%的开发,相反,则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也要对堤坝工程的建设规模进行科学控制,从而来保证地下水的有力供应,以及平原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供应,从而维护生态平衡,要本着统筹兼顾、全局出发的思想来优化、调整整个所开发水域的建设施工,要禁止在中下游水域修建堤坝,从而达到水体资源的有效安排与优化配置。

3.3积极修复、调整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关联密切,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布局,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点、集中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改变与破坏,确保形态各异、形状多样的河流的存在,实现水生态系统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积极采用科学的工程技术与现代化的环保技术来及时修复与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这样才能全面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

3.4科学移民、安抚受灾群众

为了能够减少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就要积极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积极为他们解决好移民后的安置问题,使他们享受到真的受灾补贴,可以实行投资型的移民政策,也就是对工程建设中所淹没的居民土地、房屋等等实施科学评估,结合国家规定的补偿费用等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股份中,确保受灾群众能够享受到工程建设的益处,一旦这个建议得到了允许,势必会使受灾民众得到安抚,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4总结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7篇

关键词 社会环境 青少年 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61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Campus Violence

JIANG Yueq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Abstract "Majiajue" case, the whole nation was shocked; Fudan University poisoning again shocking, it seems that, without any doub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th violence, fortunately, all kinds of news media have done.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incidence of school violence among young people, this phenomenon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from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xperts and the media. From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on human behavior,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ampus violence, for the study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 on campus.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youth; campus violence

1 概念界定

1.1 社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范围中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上的社会环境是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的文化体系,狭义上就只是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在本文中,社会环境取狭义,主要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下,就必然会与社会环境发生联系,那么二者主要是什么关系呢?龚晓洁、张剑等学者在编写《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认为: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人类不一样的行为,一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共同的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有着特殊的影响。在理解人类行为时就必须把人和环境结合起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特定的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在情境中”不能孤立、不能分割。

1.2 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时期。青春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它的宗旨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向成人角色转换的准备。在这一段时期内,孩子在生理上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在心理上也正在成长改变。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极易出现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与其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极易发生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

1.3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本文中的校园暴力是一种学生一族在校园或校园的周围地区用言语、物体或者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发出的侵犯他人身心以及对他人财产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校园暴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一般暴力行为是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校园里一切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都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但都是以学生一族为主;再者,损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公共财产以及导致心理伤害,并因此引起自杀、跳楼等行为都是校园暴力所导致的。最后,常常会被有关部门忽略。

2 社会环境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影响,虽然现在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还是不乏一些极端的家长,没有为孩子带来良好的家庭教育,溺爱、打骂、放任自流等都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带来了不良影响。相关资料记载,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 其中过半是因为轻视家庭教育或是因为家庭缺陷。第一,家庭经济过好或者是过差,这两个极端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对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影响。“马加爵”一案,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马加爵的室友均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从骨子里看不起来自农村的穷人(马加爵),在对马加爵进行“奴才”一样的使唤时,校园暴力已经形成了。第二,家长的不良行为对校园暴力形成有影响,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了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引导和榜样作用。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判断观念。父母的优良行为,孩子会继承学习;父母的不良行为,子女一样会模仿。如果家长脏话连篇,总是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是在无形中教会了孩子做人做事只要简单粗暴,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第三,单亲家庭对校园暴力的形成也有影响,由于离异、死亡、分居等原因,造成孩子只与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成长。这些都容易促成家庭氛围的紧张和矛盾,从而又会引发争吵,最后子女会因为缺少父亲与母亲的关爱和家庭的归属感,他们觉得孤单,迷茫,内心煎熬,情感受到创伤,最终形成了一种攻击性人格。他们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衡。而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实现这种心理平衡,这也正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导火线。

2.2 校园因素

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不善,就会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学生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性格,许多学校认为校园的暴力事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一旦出了事情就选择息事宁人,态度不够强硬,这让校园暴力更加猖狂。第二,学业成绩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学校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盛行,忽略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关爱他人以及如何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这些思想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演变成极端的暴力事件,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除此之外,当前社会上的腐化之风也给青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迫害,象牙塔里面的青少年也深受其害,例如校园周边小商贩之间的脏话和暴力行为,校园周边的理发店、游戏厅等不良场所等。这一切对三观还在发展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一时期发生猛烈的撞击,一旦发生矛盾,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想到用暴力来解决。

2.3 社会因素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留存,毫无疑问也指导了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模仿理论认为:一切违法行为以及犯罪行为都能在后天学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开放,社会不正之风也越来越严重,青春期的少年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因此常常随大流跟风。如果社会不正之风盛行,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影响,加剧了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此外,新媒体的泛滥,让一些不良信息填充了青少年的生活,让青少年在英雄主义崇拜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暴力就是解决事情的最好方法。一些血腥暴力、复仇杀人的影片大量生产,把黑帮老大刻画成受人膜拜的“正派”角色,他们的杀人手段也被美化。在网游世界中,暴力更是不会受到批判和制止的,反而成为一个惊喜的卖点,以暴制暴是其中通用的情节,长期接触这些,青年不仅不会觉得暴力有何问题,反倒会不自觉地去尝试和模仿,最后运用于现实当中,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

3 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

根据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

3.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寻找正确的教育途径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思想形成,后续作为都有重要影响,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做刻板威严的父母,而应做一个具有民主素养、懂得倾听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找到正确的教育途径。父母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还应是良师和益友。在平常繁忙的工作之后,积极参加社区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活动,及时与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和动态。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

3.2 防范校园暴力,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学校必须要改变其办学宗旨,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升学率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定时检测而已,而不是所有。只有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教育才可以避免内容上的局限性、行为上的短暂性、目标上的功利性。其次,发挥良师作用,营造良好班风。最后,因为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首选发生地,所以就需要快速作出正确应对措施。这就急切需要我们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树立正确的风气、及时压制邪气。对个别难以管教的学生严加管理。更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由于学校附近店铺人口比较复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配备校园警察,这既维护了学生的安全,同时也能规范管理,防止不法分子跑进学校带坏学生。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3.3 充分利用教育和宣传的优势,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控制网络、动画等不良因素的传播,禁止孩子接触到关于暴力的文化。从报纸和舆论上,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上可以多播放励志和健康的内容,禁止播放过分血腥和暴力的内容。

3.4 提升自控能力,加强自身修养

当家庭、学校、社会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时,这时也需要青少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控能力,自觉远离社会中的不良文化和行为,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和冲突。其次,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一味逃避,提升自我的抗挫能力,多看一些励志电影和有益书籍,提升道德修养。

4 结语

总的来说,校园暴力的存在和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关键是要找其源泉,对症下药,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及r采取措施,让青春期迷茫的青少年得到及时的引导,身心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家庭将会更和睦,学校将会更加文明,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

[2] 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大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3] 王小青.校园暴力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8篇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环境;企业社会资本;企业间连带;在线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5-0109-06

企业社会资本是指蕴含在企业拥有的社会网络中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于企业创业、融资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间通过微博、博客和微信等在线媒介构建连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真实社会关系,而同时包括基于社会化媒介形成的虚拟连带。相较于真实社会网络,基于虚拟连带的在线社交网络突破了私人社交和地理接近的限制,改变了企业间传统的交互与协同模式,从而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展开了大量探讨,但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仍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于在线社交网络在企业构建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角色并未给予重视。鉴于此,本文将从梳理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人手,提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机制的整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虚拟连带的社会化网络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其中,以资源观和能力观较有代表性。持有资源观的学者将企业社会资本看做是一种资源,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源于企业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且有助于企业达成其目标的实际和潜在的资源。不同于资源观,能力观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边燕杰和丘海雄指出,企业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张方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指是企业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范围与质量,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但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社会连带、信任等社会结构特征紧密相关,并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多数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资源与支持。Uzzi指出,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而李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人才等一系列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经营和成长。第二,企业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企业参与技术交流的强度与企业社会资本直接相关,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水平。蒋天颖等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社会资本有益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创造,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加强信任,抑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隋敏和王竹泉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防范机会主义和节约交易成本:Kumar等的研究发现,制造商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社会资本对制造商的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和累积社会资本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文献从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和获取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关于社会资本的来源,王晓文等通过对新创企业的分析,指出创业者社会资本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最初来源;徐军辉提出,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源于其经营者血缘、地缘社会关系的原生陛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交网络拓展带来的社会资本以及与经销商、供应商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资本的获取,盛意指出,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特征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得。同时,部分学者探讨了网络连带和网络位置的形成,Ahuja等研究发现,在企业网络中,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与企业资源特征有关:Zaheer和Soda指出,已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更容易在后续网络的扩张中获得优势位置。

尽管现有研究围绕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社会资本的结果而很少涉及社会资本的形成。隋敏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全面揭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以及内在机理,同时,相关研究往往仅涉及社会资本的单一维度。Nahapiet和Ghoshal指出,社会资本包含结构、关系以及认知维度,其形成需要不同维度的综合演进,探究单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形成固然有利于揭示社会资本形成的基A,但仍不足以勾勒出社会资本构建与累积的整体过程和机制。此外,目前相关研究均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而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网络软件的广泛应用,企业间连带和网络的建立突破了现实的时空局限,企业如何在虚拟环境下拓展网络和获取社会资本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结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之间的连接模式,包括网络联系、网络结构形式和可使用的组织等。因此,现有研究中往往将企业间连带或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作为度量企业社会资本的指标,例如企业间联盟关系与合作关系的数量、企业间联盟或合作关系的形成概率以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位置等。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受到社会网络特征、资源依赖和制度环境塑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制约了企业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

1.既有网络特征的影响

社会网络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未来的网络结构会受到已有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上述影响通过社会网络的信息传导和信号释放两方面机制实现:一方面,已有的网络限制了网络成员对于新信息的获取,从而使其拓展网络的方向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已有的网络能够帮助网络成员鉴别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使网络成员在后续构建合作或联盟关系时免遭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企业倾向于和原有的伙伴建立其他层面的关系或借助于原有合作伙伴扩展网络。

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网络的结构和网络地位是主要影响因素。Zaheer和Soda以及Rosenkopf和Padula等学者认为,现有网络结构对企业结构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间或企业成员间现存连带(Pre-Existing Ties)的影响,以及网络位置(Position)的影响。在企业间连带方面,现存连带增加了企业了解网络中其他成员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后续连带的形成,而企业成员间已有的私人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信任,从而导致个人所在企业间连带的形成。同时,占据某些网络位置的企业更容易与其他企业构建连带从而累积社会资本,例如地理位置的相邻是企业问连带建立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Ahuja等发现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吸引网络中其他企业与之建立合作或联盟,而边缘位置的企业在吸引合作伙伴方面则具有天然的劣势。此外,企业在原有网络中的地位与企业间联系的建立有关。网络地位体现为企业的市场主导性和绩效表现。在企业网络中,绩效较优的企业在选择与其他网络成员建立连带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更容易在新的网络中占据较为中心的位置。

2.企业资源禀赋的影响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是建立组织间网络并形成结构社会资本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建立和改变网络结构特征,组织能够通过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获得资金、技术、知识诀窍和市场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基于以上观点,一些学者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间连带形成过程中,资源禀赋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和合作对象。研究发现,企业的伙伴选择存在两类策略:第一,与和自身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连带。Rosenkopf和Padula指出。企业间相似的资源禀赋为双方获取和利用彼此的资源提供了便利,因而企业往往更容易与和自身资源禀赋相似的企业建立联盟。Madhavan等发现,企业间采用技术的相似性和人力资本的相似性均正向影响企业间连带的形成。第二,与和自身禀赋互补的企业建立连带。Mitsuhashi和Greve提出,市场的互补性正向影响企业间联盟的形成。Baum等则指出,企业知识的互补性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协作网络的形成。

3.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除去原有企业社会网络的惯性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环境与社会制度因素在企业结构社会资本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bers认为,蕴含在环境中的制度、规范以及文化是网络发展的内在惯性,而法律制度和产业特征是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重要原因。环境特征影响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需的资源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的可能性和网络演进的模式。部分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影响企业间网络形成,肖东平和顾新指出,在技术密集、产品更新频繁或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行业中,企业更加需要缄默知识、技能诀窍等无形资源的频繁交换,由于企业间网络具有突出的信息传播能力,在上述行业中的企业间更容易形成网络。同时,制度因素对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在制度的推动下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并加入网络能够免于被孤立、获得更多合法性资源。而李国武则提出,法律制度是组织间网络形成的基础,平等宽松的反托拉斯法律体系、促进研究和开放的政策法规以及激励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间研发联盟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

三、企业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

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创造关系和利用关系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和互惠规范等维度。在企业间关系中,关系社会资本能使企业减弱对交易或合作伙伴的怀疑,降低对交易或合作伙伴违约的预期,并强化未来再次交易或合作的意愿。Elfenbein和Zenger认为,企业间沟通的便利性、地理接近性和企业面临技术环境的动荡性会影响企业间合作与交互行为,从而影响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其中,沟通的便利性。例如共同的语言和沟通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有助于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地理接近提高了企业间发生交互的可能性,促进关系社会资本的形成:交易环境的动荡影响交易双方调整对交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预期,可能导致一方提前退出合作,从而减少关系社会资本。由于信任和互惠是P系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将分别围绕企业间信任和互惠规范的形成展开分析。

1.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作为商业关系的基础,信任是企业关系社会资本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在相关研究中,信任往往被用来表征关系社会资本。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受到被信任者的特征、双方关系特征、双方的沟通和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在被信任者特征方面,Fulmer和Geffand认为。被信任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能力、组织规模与声誉以及企业道德等有助于向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消除合作中的不确定性,促使信任形成;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高管对于企业经营的共同的理解和看法有助于培养企业间的信任。第二,双方关系的特征,包括过去的合作经历以及在过去合作中的相互依赖程度等。例如企业间曾经的合作经历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强化合作双方对未来继续合作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培养信任,因而企业在正式合作前往往通过参与实验性合作消除彼此的不信任感,而当企业在合作中相互依赖程度较高时,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较低,从而提升对合作对象的信任感。第三,在沟通方面,较为频繁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合作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培养信任;而在沟通时表现出的诚实和礼节也对信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第四,在制度因素方面,Bachmann和Inkpen认为,制度可通过法律条款、企业声誉、资格认证以及规范等机制为信任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在虚拟交易背景下,交易制度的规范性同样影响企业间信任的形成。

2.企业间互惠规范的形成

互惠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企业在网络中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源于信任;另一方面,则与网络中的互惠规范有关。网络中的互惠规范包含了获得和给予两方面,即每一个网络成员在借助其他成员获益的同时也为其他成员的利益而付出。网络成员之间的互惠常与自身利益相冲突而仅仅有利于网络的整体发展,互惠规范的存在能够增强成员之间协作的可能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Cropanzano和Mitchell指出,网络中的互惠规范的建立以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为基础,需要网络成员投入时间和努力,一方面,通过网络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例如信息交流或社会支持,成员对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强化了成员助人的意愿:另一方面,网络成员对互惠规范的违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抵制和制裁,从而遏制了搭便车的冲动。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在线社交网络因素的影响

1.企业社会资本形成:一个整合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资本的累积是包含多个层面和环节的复杂过程,涉及企业间连带的形成、企业网络结构特征的演进以及企业间信任的建立等问题,其影响因素包含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三个层次,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在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动机和条件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根据对上述因素的综合,笔者得到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1)企业自身特征。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企业自身特征包括企业既有的社会网络特征,例如网络中的位置和占有的社交连带,以及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社网络特征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知识和了解其他企业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间社会连带的形成。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或拥有更多连带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在网络扩张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权,从而增加累积社会资本的机会。企业的声誉和绩效特征则有助于向潜在的合作伙伴展示优势,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并且消除交易和合作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强化企业间建立连带、构建社会资本的动机。

(2)企业间特征。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异同是导致企业间连带和网络形成的动因之一,企业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扩张网络和积累社会资本的动机,从而影响企业间连带的构建。占据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动机建立合作与联盟,而地理位置、技术和市场地位相似的企业则由于更容易相互了解而形成联盟。同时,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特征对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有重要影响,例如曾经的合作经历有助于强化双方对继续合作的期望和信任的培养。相互依赖程度较高的合作关系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预期,提升双方的信任。此外,企业问沟通的频次、工具和便利性也是交易与合作中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3)宏观环境特征。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特征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环境与文化特征影响企业对于建立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决策以及企业塑造和管理自身关系网络的策略,限制了企业网络扩张行为所能动用的资源,同时,制度的存在通过法律条款、资格认证以及社区行为规范等形式影响企业对于交易与合作关系的预期,从而影响与其他企业建立关系的动机。

2.社会化网络因素对企业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受到地理接近性与私人社交的约束,伴随着真实互动过程的逐渐发展演化。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已不仅仅依赖于现实社会网络嵌入中的强连带,同样可能建立在虚拟嵌入中的弱连带的基础之上。上述变化引起了企业自身、企业间以及宏观环境特征的改变,为企业社会资本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首先,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强化了企业行动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特征,例如企业原有社会连带数量和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企业获得信息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企业构建社会连带和拓展社会网络的行动。而在在线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企业能够脱离现实网络的限制,更加主动地获得其他企业的信息,从而在企业间连带关联对象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自。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并借助在线社交工具维护与伙伴的关系,企业得以建立企业间虚拟连带与社交网络,占据较为有利的网络位置,从而获取和积累结构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再被动受限于既有社会网络的特征,而是更为主动地构建网络和塑造网络特征。在虚拟社会网络中,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同样呈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势,例如借助蕴含在社会媒体和网民中的知识,企业能够为其研发设计提供支持。

其次,在线社交网络背景下企业间关系特征与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网络中维系连带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更倾向于与同一个伙伴建构多重连带或重复连带,而在虚拟社会网络中,虚拟连带的维持成本较低,故企业基于不同目的构建较多数量的连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沟通手段大大丰富,并且基于互联网的频繁互动业已成为新一代电子商务的最重要特征。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以及用户创造内容的广泛出现,使得企业在沟通的时机、内容以及沟通互动的模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和主动性。企业间关系特征和沟通方式的改变会如何影响企业间连带、信任以及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最后,在线社会化网络丰富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行业规范和法律制度,而对于虚拟社会网络而言,媒介和网民正在成为企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系统内规范与文化的构建和形成。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规范和制度有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那么,在虚拟社会网络中,媒体、网民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演化如何塑造网络生态系统的规范和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上述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索。

五、结论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9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 社会环境问题 影响

1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1.1城乡居民点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变大,越来越多的占用农业资源,这一现状不仅造成了土壤物理状况的破坏,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系统的价值功能;城市和农村的定居点的占领耕地通常在镇上质量农田和菜地,新发展排序开垦更多的土地不仅是分布式远程、质量差;扩张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的定居点,大量的城镇人口,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消耗,同时,紧随其后的是形成的污水排放增加,导致急剧恶化的水质,严重影响了城市和农村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垃圾、污水排放很容易让不平衡的生态环境、物种损失,生态系统功能障碍;城乡居民点用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生活烟尘、油烟的排放造成的,由于居民生活燃气化率不高,餐饮业的油烟污染排放控制不严格都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1.2农业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大量陡坡地和低坡地开发成为耕地,造成河流源头保水能力下降,遇到雨量丰富的年月,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时,大量的沉积物水侵蚀迁移造成浑水质量、河床、河流堵塞;建设农业灌溉和排水措施来改变灌溉的农业生产条件、排水使失去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生产能力的土壤。大量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大量的粪便和水产养殖畜牧业产生的过程,加深的育种水域富营养化,水污染;农业生产喷洒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像物质是分散在大气中,在大气层的不利影响。增加农业土地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影响,建设生态农业土地可以玩节水,提高渗透率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农业土地也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O2以及吸入净化功能的尘埃等,以提高地下水补给的能力,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山体滑坡和其他地质灾害,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受干扰的维护地形;坑塘水面的增加还可以扩大水域面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人工水生态系统,增加空气湿度。

1.3生态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但总来讲这些影响都是积极的。例如,通过蓄洪可以让水质更好,这样可以让土壤更加肥沃,让农作物长势良好。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让气候正常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增加草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物种,让生物种类多重多样,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本地的环境质量,在调节气候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地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盐水入侵、补注地下水、缓冲和减除洪患等功能。

1.4水利设施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设施在产生巨大正面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明显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水利设施周围环境中,在它的下游区将直接或间接造成不利影响。改变生物在环境和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迁移,导致变化的生物群落变化和生物循环系统;水利设施可能诱发地质环境灾害,如山体滑坡和引发崩盘的山、河流侵蚀可能形成泥石流可能威胁到正常生产和生活安全,在大坝附近的河水,河上游库区泥沙淤积,河水冲的速度减少河下游输沙量下降。河流侵蚀的河岸和淤泥沿河岸沉积的平衡被打破,原来的水平下游土壤不肥沃的淤泥补充、土壤质量开始下降。

2土地规划利用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重点

2.1处理好资源稀缺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以供给方面为主导,确保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供给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城市用地置换作为实现城市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能实现长期的生存的发展,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批判后,人类终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人类必须约束污染和浪费行为,对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应限制在其自我更新率之内;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更新资源作为代用品的速度;废弃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它要求当代人在追求发展与消费的同时,不应剥夺后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的发展和消费的权力。其二是指代为之间的公平,即同一代人之间,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的利益。

3总结

总而言之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就必须尽可能协调好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化解两者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并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 ,才能使城市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化普. 解决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利用形态的调整和综合交通系统的“整合”[J]. 科学中国人,2004,(7).

[2]何玉宏.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性思考[J]. 中州学刊,2005,(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