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互联网教育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8 17:07:02

互联网教育特点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趋势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游戏等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孩子的学习资源,是每一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与失承

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辈们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否认,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诸如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家风”,并传承至今,但我们大部分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因为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思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诸如网恋、网瘾、手机控、游戏控等诸多问题,考验着每一个家长及教育者的智慧,也呼唤着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传统的塑造和形成。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同样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粗放与单一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粗放,采用诸如恐吓、威胁、打骂等方式,以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粗暴的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再加上一些家庭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顽疾愈盛,我国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我们的一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列症状,诸如厌学、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悲可叹,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期望的空洞与短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内心的愿望,但是,“中国式”的家长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比如让孩子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这在孩子看来是没有具体参照标准的,不容易执行,也有一些家长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滑向了“超现实性”套路,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还有一些家长是陷入了“不一致性”的困境,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家长在情感上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却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点点滴滴。如“考试作弊”、“无节制上网”、“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因此教育应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四)家庭教育效果的低效与逆反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偏好,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进行网络游戏。但互联网的出现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孩子在空余时间容易沉迷网络,寻找网络中的新奇事物,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游戏,网络的发展使得青少年视力严重下降,互联网还减少了孩子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很多孩子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互联网的发展,使孩子获取网络资源更为便捷,这也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也在逐渐弱化,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影响着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网络良莠不齐,加上孩子对互联网上的内容缺乏辨别力与控制力,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一部分人利用互联网诱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早熟、叛逆,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学习惰性,直接在网上搜索作业,弱化书本阅读,甚至不愿意写字,孩子的读写能力不断下降。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教育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家L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成本也在逐步上升,由于过去受到地域的局限,人们的教育消费主要在集中在本居住地,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教育的空间,相应地也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如购买网络视频、商城教辅资料、户外拓展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游学旅游服务以及其它个性化服务等。

(二)教育模式开放

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问题就是“与父母传统教育观念及方式有摩擦”,调查发现,70后家长已成为教育消费主体人群,其孩子年龄集中在7-18岁阶段,面对应试升学和素质教育双方面压力,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80后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已逐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其孩子主要在0-6岁阶段。80后家长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具有互联网思维,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科技产品,大部分60后父母也承认自己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传统教育固化模式将进一步被打破。

(三)教育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条件的成熟,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度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新一代家长不再一味专制、严厉,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角色也逐步由严师、裁判等形象转为慈母、慈父的形象。父母陪孩子的时间逐渐增加,年轻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这种“陪伴模式”,享受着陪伴孩子的乐趣,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倾听者和促进者。

(四)教育目标升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出快速调整,爸爸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习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妈妈关注性格、习惯养成及能力培养。大部分人的育儿需求趋近相同,对孩子道德与性格的养成关注度大于学习成绩。家长在教育问题上趋于理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被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所困扰之后,在家庭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集中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沟通交流、兴趣、意志力等环节上。因此更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目标。

(五)教育途径多元

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双方对于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家庭存在分歧,而面对分歧,更多的家长抱着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态度,选择自学或者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有的家长则通过选择网上社区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有调查表明,83%的父母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相比,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他们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如社区、App、微信公号等获取教育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更娴熟地运用诸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立足实际,尊重需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母权威不断削弱,孩子已从以前的听话转变为现在的对话,如果家庭中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更可能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平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改变孩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孩子能够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其他人一起谈论相关的话题。孩子在网络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弱,孩子的观念与家长的观念严重冲突,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孩子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知识,并与孩子积极讨论。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与联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二)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增强预设的教育效果

对于网络知识,家长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消除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家长要积极跟进社会,学会使用互联网,不要偏听偏信,由于社会上所报道的多是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家长对互联网谈之色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孩子上网一味抵制,使得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有利的一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使孩子既能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又能有节制地上网,不沉迷于网络。 许多家长也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这不利于对孩子的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s希望孩子做到,这是很难的。家长要注重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不自觉地也在学习自己的行为。

(三)学会赏识,正确引导,提升孩子的多元能力

想要使互联网对孩子产生积极性作用,就要学会教孩子辨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康成熟的思想,缺乏辨别能力,缺乏控制能力。家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要更加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三观”及行为,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烦恼,特别是孩子无助的时候,家长更要认真地听他们倾诉。孩子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就会寻求到一种满足,让他们找回自信,这有利于增强抗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

(四)开展活动,增强合力,增加愉悦的教育体验

孩子自制力差,空余时间生活单调,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让孩子能够享受节日的氛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缓解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以情感交流为契机,充分挖掘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者家庭成员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为背景,开展形式多样家庭活动,这会增加孩子愉悦的教育体验,同时,教育活动化和生活化也更能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互联网有利有弊,家长要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家长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孩子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既让孩子有自由空间,又让孩子能够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获取到积极健康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洪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

[2]贾秋林.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3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analysis of Internet-based thinking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i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thinking for a student-centered, focusing stimulat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while educational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equalit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establishing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dynamic; the principles put forward in the future educati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cle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based worke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form of education.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1 互联网思维概述

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其诞生、发展到如今迅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中产生的互联网思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进行工作、学习、思考、生活的新思维方式。①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逐渐成为影响和塑造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思维特质,其强调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根本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

大学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中逐渐成长,是利用互联网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而且形成了互联网思维,他们会利用互联网解决生活、学习问题,适应网络学习方式。因此,分析、总结互联网思维特点,充分合理地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将其运用到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去中心化成为核心,注重教育的平等性。互联网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其所产生的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即互联网思维,它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社会思维。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是由互联网无中心、离散结构所决定的。互联网参与者彼此平等,有利于平等交流互动。

传统的高等教育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出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开始被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接受,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逐渐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性。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育的互动性。社会学认为,“互动”是指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教育活动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互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单向灌输式转向双向互动,自单一封闭式转向多元开放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平台与学生平等对话形成双向互动,掌握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习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创新育人模式。

(3)以教育内容为导向,注重教育的灵活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互联网信息的共享,加速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学生多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而非传统教材。互联网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特点拓宽育人思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特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更多的教育资源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协同教育。③大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多变,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生群体会有不同的思想表现,思想表现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育内容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确教育对象,在确定教育任务与教育内容基础之上,以教育内容为导向,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

(4)激发自我教育意识,注重教育的合作性。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性是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一方面,互联网是以各种网络协议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络;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信息传播途径交融,形成了新型传播环境。互联网的交互性、多方参与性等特点和传播路径多元化进一步放大,一个话题会在短时间内经众人参与而持续扩散,进一步凸显互联网思维的合作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更要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通过新媒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获得成长。

3 互联网思维下思政工作的现状

互联网以其极强的渗透性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首先,信息管理和舆论控制的难度加大,人们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信息获取依赖性减弱,因此,受教育者会选择性地接收甚至质疑教育内容,弱化了教育的导向功能。其次,大学生仅仅按照自身体验来判断网上交往行为是否合理,这种约束力比不上现实法律、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网络虚拟化使大学生的身份辨别更加困难,人性中的阴暗面缺乏法律、道德规范的约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越界。最后,互联网宣扬多样的思想道德观念,如果大学生在网上不能辨别先进思想道德,必然会导致道德失范。

受哲学科学中人本主义理论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影响,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普遍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应对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冲击,高校管理者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且取得了成绩。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等特点,把互联网应用于高校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信息推送给学生,起到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例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微课程等。

4 互联网思维下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4.1 明确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符合学生特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体地位,树立起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理念,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主动践行大学生道德准则。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与引领地位,明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任务。④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辨识价值观,引导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其次,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根据互联网思维“平等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要结合学生心理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形成自由平等的朋辈网络社群创造条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民主氛围。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在平等交流、协商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

4.2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建立便捷的沟通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是否具有“亲和力”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师生间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沟通,利用碎片化时间,能够营造愉悦轻松的谈话环境,给予大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学生思想状态。⑤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拉近与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困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可借助新媒体平台,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推送教育内容,达到有效引导的效果。

4.3 利用互联网技术,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动向

目前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已在商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知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指导商业规划与宣传。例如基于用户浏览习惯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广泛应用于商业购物网站;基于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关注程度的不同,向学生个性化推荐拓展学习内容。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把高级信息技术应用到平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高等学校都在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种的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学生浏览网页内容的相关信息,如频次、时间、关注度等,这些数据反映着学生的行为动向,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把隐藏在这些数据之后的规律挖掘出来,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4.4 基于互联网教育应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式

相比较其他领域,信息技术尤其是高级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指出,教育改革要与信息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以信息技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课程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区别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例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汇集在一起,与移动网络相结合实现学习者的泛在学习;而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由教师系统讲述某一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当代在校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化学习方式更易接受,因此思政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信息,精心组织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顺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化、碎片化学习的趋势,建设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使用混合式学习方法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注释

① 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青年教育,2015(3).

② 陈娟.网络时代思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工作创新[J].吉林教育,2015(2).

③ 李书民.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4).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3篇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各种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段的更新完善。自从60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教育教学应用的初级阶段。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国相继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使用。从三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领域开始进行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网站,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等学校发挥教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载体,它可以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比以往大得多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互联网,高校有限的资源可以发挥近乎无限的作用。任何有限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够通过互联网媒体加以传播,那么它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不受时间、地理空间和人力的限制。它在某个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只是受到具体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这种限制随着技术的演进,将会淡化、甚室消失。 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络(theintemet)是相互联接的不同网络(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集合。因特网(玩ternet)就是一个最大的国际互联网络,它采用网关路由器将各个不同类型的网络相互联接起来,再通过网关路由器联接到intemet的主干网上。因特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他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及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通过网络互联设备“永久性”地高速互联,因此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所指的互联网就是因特网,本文将采用互联网这个概念来讨论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主要标志的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迅速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乙mail)、讨论组(DJsc~G阴P)、聊天室(以atR~)等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互联网所具有的高速的通信效果与低廉的价格也是它能够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自1994年进人中国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上网计算机数: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乃0万人。 二、互联网与教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科技进人了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教育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个人教育制度将取代传统的集体教育制度;自学系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终身教育即将普及;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实观。中国在1999年的国家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并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研究中提出了六个标准:1对信息的关注;2、能够研究和判别可供选择的信息及观点的优劣、可行性;3、能够选择各种信息源,熟悉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以获取信息的能力;4、能对某一课题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综述及纵观其现状和发展趋势;5、获得继续自我教育的基础;6、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三、中国教育领域应用互联网的状况 就在各级普通教育机构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互联网知识,运用网络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效用,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建设网站(主页)的目的不明确,网站的建设和建立一个学校或一个品牌一样。应该有个性、有目的、有功能、有特点。 第二、网站(主页)的内容严重不足。从多数站点上,访问者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信息,介绍性、概述性的信息后多,有的学校主页仅仅只有l页。 第三、网站(主页)的专业性不够。多数站点仅仅是本机构或学校的介绍,对于本校的教学,招生,设施等的概况介绍的比较多,对于专业领域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科研等的涉及比较少,不能满足特殊学校教师、专业人员等的需求。 第四、网站(主页)的技术含量不够。绝大多数的站点都没有数据库查询系统,而这个是网络的一个重大的功能,即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快速提取出自己所需的知识。 第五、网站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站点的发展很快,但是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全体关心教育的人士做出反应,逐步走出教育应用互联网技求的初级阶段。 四、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逐步深人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中从事网站建设的单位与个人也将随之增加。面对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结合教育行业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我们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 1、信息的专业性 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信息的索取更专业化,‘就要求我们在网站的信息材料内容上达到专业化。另外,网络的发展会使提供这种网络服务的网站越来越多,同时使用这个网络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复杂化,这就要求网站的发展要有特色,要有其它同行没有的专业化知识与内容;另一方面访问网站的用户越来越集中,要求网站在信息内容上更专业化。#p#分页标题#e# 2、数据的键全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运用与发展,势必要求教育界有一个键全的、信息量极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同时作为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自身想了解的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内容。 3、讨论的广泛牲 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开发网上在线讨论功能,可以非常有效地在互联网上收到一个好的社会意见结果,目前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云一种是采用BBS论坛,通过在网站上提出一些社会观注的话题或个人难点,从而得到社会各行业、各方面人土的意见与点评,进而达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所谓全社会共同来参与讨论的效果,另外一种是采用在线聊天,此方式解决了那些从事持教方面研究的人员进行导地时时相互沟通的困难,同时也为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相互间进行实时交流提供了一种好的方式。 4、资源的共享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委“校校通”计划的推进,用较低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在北大,几乎每一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讲座、演讲与讨论。按照传统的方式,人们如果不在当时当地就很难分享到这种机会,而且错过了就将永远错过。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这些宝贵的机会就能够为更多想参与的人共享。 总的说来,使用网络信息以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该是研究的重点。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的诸多优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变革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着更为迫切的意义。但我国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上的进展,仍远远滞后于一些先进国家。 互联网非常有利于高等学校实现其教育、科研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国家拿出了大量的资金办学,无非是要求学校能够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能够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更多服务。 所以,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教育方式和平台;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超越了时间,同时也超越了办学的物理空间限制,突破了学校的围墙,突破了高等教育本身所受的资源和资金上的限制,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近乎无限的、不受时空和资金限制的、人人可以享受的全民教育资源;由此派生了互联网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即互联网教育能产生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规模效应。 即时共享的过程当然是交互式的,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三个优势。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互动的方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个教学接受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教学的主体。主动式、互动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互联网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转播纵深化和广博化的互联网课件,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优化,改变传统地单纯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形式。学习可以从问题人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化到新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互联网课件可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就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进行探讨。这种教学形式更加适合培养适应实际的人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此外,互联网教学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各种看法、各种思路、各种方法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切将大大开拓学生的思路,真正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这也是它的又一大优势。互联网使得人人有权接受教育这样一种理想有可能真正实现。 一个学校,特别是著名的大学,许多人都希望能够成为它的学生。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不可能让想进北大的人都得到这个机会。但是,互联网就有可能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优秀学校的教育。这就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受教育的范围,也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资源。目前在我们的大学里,缺乏大量优秀的互联网课件资源,是影响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一个大学里,知名的教授、专家、丰富的图书资料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课程、教案、资料以及教授们的教学经验等等,都必须变成各种形式的网络课件,才能为互联网教育所使用。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资源必须经过再设计、再处理、再加工才能被互联网教育所利用,才能成为互联网教育的宝贵资源。而这个资源的再设计、再处理和再加工过程,不可能是自动完成的,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就成为互联网教育上的优秀资源。山传统资源转变为互联网资源的过程,需要课件的设计人员对原有的传统教学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互联网课件设计的各种工具,包括对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设计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教育的特点有具体的认识,能够把传统教育方法、资料与互联网手段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要想得到优秀的互联网教育课件资源,需要有优秀教学人员拿出时间、精力与课件设计人员密切结合,进行课件的设计,并在使用中不断修改、提高。这样一个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和创造。 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兴起掀起了教育工具和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新浪潮,互联网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也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甚至使高等教育在我国进行普及也成为可能,从而对我国的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思维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体验了一场颠覆性的生活变革,从以前的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到现在的只要轻轻动一下就可以搞定的全部的生活状态。这让人们大呼过瘾,再也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大部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互联网颠覆了,餐饮、旅行、住宿等等无不渗透着互联网的痕迹,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含义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已经从专家领域飞向千家万户,“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李彦宏。2011年李彦宏在做演讲时,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由于他的描述非常碎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紧接着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三年后,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2015年指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代表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发展[2]。例如:“互联网+美食”促进了美团的产生,“互联网+零售”促进了阿里巴巴淘宝的产生,“互联网+通信”引起了QQ和微信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促进了去哪儿网的产生,“互联网+教育”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

二、远程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偏远山区,信息化技设备还比较薄弱,没有接入互联网,无法实施手机终端学习。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课桌教室尚未达标,信息化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一)教师缺少信息素养

虽然当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守旧,脱离时代,缺乏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总是追求学生的数量,根本不知道学生是谁,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懂得“互联网+”怎样与教育相结合,不懂得把微课、慕课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3]。如果教育者缺乏学习的精神,就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曾经的教学成绩多么辉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个人对教师教学、学校环境的评论。对于学校官网的消息,老师的言行及讲课水平,学生也可以发表看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如此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电脑端、手机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出现了方法错误。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的教学中,通常是用一张纸质试卷定终身,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课程评估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差异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考核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采用观察法、口头测试法、问答法和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进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不再是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的接触,而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慕课的学习及短视频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毕业证等学位证明;总之,学习者越来越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表现,即学习的地点、时间和需求的碎片化。

(二)互联网的“快一步思维”

时代在进步,但是快一步的思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十分适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维更是被体现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消除了距离,一旦信息距离变为零,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成本就急剧降低,因而老师可以围绕学生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传授-答疑”模式。因此服务模式要创新。学生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而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三)互联网的“第一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第一次尝试带来较好体验的教学方式,做到第二、第三都没有用[5]。只有当教师有能力撼动或者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时,学生才会记住。

(四)互联网的“焦点思维”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焦点上,做专一、专业的教育。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变成满足特定学生的需求,从做全部学科变成只做特定学科,成为这一个科目的佼佼者,这样的思维才是可取的。因此,要结合教育领域和地域特色进行摸索。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而是要进行变革。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可以压缩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以够用为指导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实用的技术。要高度标准化,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特定的专业目标提出知识、技能等素质需求清单[6]。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02

Adapt 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for Higher Talent Education Quality

ZHU Jinwei, WANG Yangyang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o develop modern talent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terne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Intern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0 引言

据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5.64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高等学校,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受到了挑战。面对互联网条件下各种信息裂变式传播以及多元化的思潮,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时代人才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具有及时、多源头、多价值判断的特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冲击性。“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倾向通过论坛、贴吧、QQ群及电子邮箱等方式交流政治观点、表达价值观念。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青年学生具有猎奇求异的心理特征,往往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如粮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但是学生往往会更多地关心低基调、负面的信息。

1.2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课堂、图书、期刊、报纸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滞后性、权威性等特点。互联网出现之后,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多地来源于互联网,这些知识具有及时性、易得性、碎片性、多元性等特点。以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室这一“实物”空间获得,现在更倾向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取得;以前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促膝谈心的方式舒缓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现在则往往通过互联网宣泄自己的焦躁情绪;以前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请教自己的老师,现在遇到问题则首先会向网友求助。所有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1.3 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出现了巨量的信息源。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了高质量的、以互联网课程为主体的互联网化教育,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MOOC)迅速崛起,其中 Coursera 上线四个月就形成了百万量级的用户数,苹果公司推出的 iTunes U 有超过 1200 所高等院校公开课程和私享课程。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封装在教师的教案当中,而是蕴藏在互联网信息里面。

1.4 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部分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工具,互联网中出现了一些谩骂、攻击、造谣等宣泄型的信息,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交友等,导致其脱离现实世界,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如何判断新出现的事件和思潮,教师能否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否把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将成为新的课题。

2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互联网上形成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运用互联网工具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

学校要建立起互联网舆情收集、分析、监管制度,通过互联网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互联网动态。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坚定高校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上。

2.2 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通过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系统、树立信息化培养理念,建立互联网化培养方案,从师资、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起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网络技术,将社会相关单位和人士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形成开放的教学计划制定程序,让多方主体(尤其是用人主体)参与论证;要改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接触专业前沿;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平台和观念,避免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在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改进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行业技能、互联网技能、跨文化底蕴的沟通和交流技能,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契机,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2.3 加强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

形成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多层次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素材、信息和知识资源搬上互联网。在互联网教育实施过程中、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突出特色,展示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注重时代性、及时性和应用性。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路径。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以互动为特色、以互联网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上的教学活动,要以兴趣为导向,要通过模块化、可视化、互动化展开,知识点呈现点状分布。将教学内容切割为无数个模块化知识点,让更多的师生制作出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资源。

2.4 改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工作,学校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促使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辅导答疑,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建立思考题和练习题库,学生就能够在网上找到所需的训练题目,巩固消化课程内容。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中加入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教育的指标,完善教学质量评审制度。通过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评估,发现互联网条件下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开发开放互联网课程,提供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结合中外互联网条件下办学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网络化时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针对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改革,总结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积极探索理论创新。

创新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必要举措。在前期大力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应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宇缨.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22-225+228.

[2] 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 王景枝,王保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6篇

关键词 “互联网+”;继续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48-02

1 引言

“互联网+”是当前互联网产品的一种新型表现形态,是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兴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随着其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等优势性的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从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俨然成为2015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名词。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继续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继续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应运而生,并成为继续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拓展知识的来源,减少师生教学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互联网+来源及特征为研究基础,就其对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动“互联网+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材,提升评价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共赢发展。

2 “互联网+”的相关内涵及特征

“互联网+”的内涵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传统行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以此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实质上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继续教育,由于其与互联网相结合,因为具有海量资源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还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

“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了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其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和的特性,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其在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1)个性化。人的个性化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及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于人性的映射,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是“互联网+”的最本质的特征,其强调对用户个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也正是基于此,“互联网+”服务呈现多元化、资源整合效率不断提升,借助于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移动性。移动性是由“互联网+”虚拟性决定的,其利用互联网的快速性,将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效地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移动性的自由网络空间,人们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享受“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资源共享和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

3)数据化。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成就了无限可能,能够及时、准确地获知全国各地及各行业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的优势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及对决策的支撑,提升数据管理能力,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3 “互联网+”对继续教育的具体影响

“互联网+”更新继续教育的理念 “互联网+”本质是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新业态发展,其在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化学效应”,为现代继续教育的深化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理念渗透到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中,加强课程整改、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优化、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从而加速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互联网+”优化继续教育模式 “互联网+”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上凸显了其数据化、移动性特征,使教育教学手段转为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为代表的即时在线网络课程,推进继续教育开始探索和发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方法。且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以此完善教学方法,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

“互联网+”丰富继续教育课程内容 传统的继续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限定了各学科的教学选材范围,学生知识的学多局限于课本范围;而“互联网+”的来临,借助互联网平台开放、参与、整合的优势,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教学范围在空间上予以延伸拓展,优化和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育的多层次需求。

“互联网+”提升继续教育的评价管理水平 “互联网+”时代,其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为教育评价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支撑,催生了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通过管理信息化分析学情、制订个性化方案,实施差异化教学,细化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以此保证继续教育的全面革新。

4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强化“互联网+继续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互联网+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继续教育组织者和具体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积极研究“互联网+继续教育”融合创新模式,强化“互联网+”教育理念,以融合促进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方面创新力量,以教育为根本目的,借助于“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工具和手段,优化教育过程,使继续教育从传统方式升级为移动教育、远程教育,简捷便利、精准周到的在线自主教育,更好地实现科学化、个性化教学服务。

构建现代化继续教育平台 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分析,其多数是成年人,因实际工作需求,对于新技术、新技能及新知识存在迫切的需求,但因地域或是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无法接收系统的教育。“互联网+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成就了无限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即时通信工具搭建在线网络学习共享平台,提高优质课程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降低课程资源建设及技术平台重复建设成本,并且在课件开发、教材编写方面等实现共同进步、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加强继续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5 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评价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深化变革,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课堂教学手段转变,教育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强化。由此可知,“互联网+”对于继续教育的影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7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30

0 引言

现代互联网技术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机会,但是也有随之而来的挑战。手机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已经大大改变了当代90后的生活习惯,大家喜欢有事没事就看看网络信息。我们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7亿人了,其中大学生网络用户已经占据了将近6亿,智能手机早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和生活,成了生活必需品。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适合现在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利于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移动互联网成为教育载体的可行性

1.1 移动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是现在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让大学生群体得到了合适的释放空间,并且能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集群,思想表达不受到束缚,可以组织小型聚会,大家畅所欲言,比如一些社交的APP:豆瓣等,互联网让大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延伸和发展。根据我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称,2013年2月,我国的总体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5.3亿,其中仅手机网民就达到了4.8亿,大学生网民在中国总体网民数量中占据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让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现在都是追求差异化,都标榜要秀出自己的风格,有那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感觉。移动互联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让大学生有什么问题都会在网络中寻找答案,这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依赖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脑真是缺一不可,甚至手机更重要。①与此同时,手机的传播受众整体覆盖比较广泛,在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仅仅一条微博就可以在不到一个小时内达到十万甚至几十万的转发量。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世界里充分体会到了快速掌握前沿信息同时达到了对个性需要的满足。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信息的日益泛滥,都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加依赖手机和互联网络,每天花费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1.2 移动互联网让大学生的个性有平台展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学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大而宽泛的给学生讲述,内容庞大、也会比较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些也都影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那就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移动网络化还有很多功能,还能增强师生交流,改变了传统授课教师讲完课和学生交流较少的弊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产生兴趣,通过新颖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便捷高效的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改变从前传统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互联网信息的快捷传播速度和时时快速更新可以进一步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新的尝试和突破。准确的把握了现代大学生追求网络信息更新和个性化展示的心理,通过借助信息平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普及的发展和接受与关注度的大大提高。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从最初的BBS到现在的QQ、飞信、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发展起来,让移动互联网的交流更加畅通无阻。教师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很直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动向,虽然网络的教育平台可能会缺乏传统教学平台的权威性和纪律性,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互动性和灵活性是现在大学生最需要的,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逐步对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兴趣的同时,辅助以准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信息指导,就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从传统教学平台的优势和劣势角度分析可知,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拥有一定的自身优势,可以明显的看出其规范和纪律性较强的特征,思想道德教学系统完善,内容严格审核,完全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但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平台内容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空有良好的信息交流模式而没有相对应的高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平台的漏洞和弊端,实现创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巧妙融合。

2 进行移动互联网教育要掌握好主旋律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方式

如今QQ、微信、微博是当代大学生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想要在移动互联网中开展符合大学生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就要注意和大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培养自己平台的魅力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编辑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文章,加强对网络文化的了解,在说教的同时还要弱化教育这一特点。比如建立公众号推送个性化文章、维护QQ空间、建立有公信力的微博账号、建立贴吧用多种方式沟通交流。②各类信息交流平台的使用也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则和平台使用特点,不可以片面追求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数量,一味的大量推送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没有和信息平台的传播特点相适应,也没有注意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内容更新与完善,这样极易引发新型信息交流平台的使用效果降低。所以对于新型信息交流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使用也存在很多的技巧和方法,应该做到教学信息内容的与时俱进,适当弱化教育这一特点,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强,易于理解的教育内容。

2.2 抓住载体的特点和大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不同的互联网载体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微信就是一个注重隐私,但是传达性很高的载体,可以根据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一些板块、推送一些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文章,让大学生主动进行对话,进行交流,形成一种依赖。一旦抓住了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下大学生最关心和最热衷的话题,就可以充分的创新融入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时的信息更新和网络前沿信息采集等都是现代网络社会平台的重要特点。通过个性化的网络界面设计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交信息平台都是可利用的优势平台资源,可以有效拓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3 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引发的思考

3.1 建立交流平台

在校园可以利用广播、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微信、QQ进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视频、广播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把知识性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在一起,吸引大学生关注和订阅,实现互动交流。交流平台的建立也是现代校园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同时,利用各类信息传播媒介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校园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实现理论化的知识信息传播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吸引当代大学的注意力和内容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互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3.2 加强建设维护手机载体的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能进行采编、制作和的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把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让大学利用媒介提供的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让大学生做到自律、自省、自查。③通过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内容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信息的相互公开和共享也可以让教师里了解当前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信息,增加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向。

3.3 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叛逆和喜欢挥洒个性的时期,这样的教育效果不好,过于盲目,没有从学生的自身学习特点出发从根本解决问题,所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当代大学生接触来自网络的信息,他们在没上大学的时候就形成自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生硬教育方式,做出能贴合学生心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的网络文化交流氛围,从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上展示自己,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4 结语

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对于这种改变也在做着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高校应该利用他们喜欢探索的特点,去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切入点,把移动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寻找其中的规律,去让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散自己的能量。

注释

① 董文波.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1:100-101.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8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早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交易的公共平台。虽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信息咨询的快捷以及资源共享的便利,但给人们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带来的挑战、冲击也是不能逃避的矛盾。无论是传统书本教育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都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教育。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不仅是因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教育满足了人民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树立正确世界观的要求。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对社会各层面渗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水准等。网络正在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发生改变,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一、互联网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诞生了Internet以后,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然而,我们国家是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互联网,刚开始互联网并不被人们熟知,而且当时我国国民生活质量也不是很高,互联网还属于新事物,在中国只是“探索阶段”,所以真正上网的网民没有很多,而且在公民的观念意识里,上网就是在变坏。因为受到思想和物质的限制加上互联网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当时互联网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才会想到需要娱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使互联网到了“完善和壮大的阶段”。所谓“完善”就是弥补以前互联网存在的缺陷,不断改进创新,使得上网能够实现多样化。所谓“壮大”就是我们国家的网民大幅度增加,自互联网传入中国到2015年,我国的网民从0变到近7亿。互联网也从2G发展到3G再到现在的4G,这些数据明显可以证明现在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

现在又提出了“互联网+”的思想。这一思想一提出就掀起了互联网潮。现在4G网已覆盖,智能手机也普遍了,手机APP功能应有尽有。淘宝、天猫、京东等,这些互联网卖场的出现让人们生活得更加便利,还有电商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快递业的发展。一键购买,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每家商店都要走过货比三家,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或者在手机上下载APP,就能解决人们所有的需求。未来互联网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互联网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互联网的特点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位置、空间和确定的时间,在接收信息的受众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互联网更开放,从而促进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二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虚拟主体的虚拟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虚拟特征。然而,在互联网上,虚拟环境的真实是客观环境的内容体现在网络生活的现实,虚拟代码背后的用户,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三是互动性和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互联网上,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此外,互联网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平等、互动的交流。四是实时性和易逝性的统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的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娱乐等应有尽有。

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所以现阶段我国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的内容,应该集中在多媒体教?W上的应用和教育内容在多媒体的体现上。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在互联网上完全地体现出来,方便在校大学生能够迅捷地利用互联网下载、收集、应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要面对现状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渠道上有待拓展和改变

目前各大高校主要将大学生思想教育集中在书本教育上,课堂下的传播渠道上也是体现在广播、电视、报纸和一些相关的书籍上。传统教育和传统传播方式早已经和时代出现了脱节。并且在宣传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架构的组成和理论体系的阐述。而对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如何与现代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很少,并且在理论的宣传上,一些理论语言过于艰涩,使人很难明白。因此这样的问题也就成了困惑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主要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有待改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需要转变。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发展的栋梁。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和伟大复兴之时,试图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我们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通过网络传递错误的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信息会误导学生的心理倾向,从长远来看,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不稳定的因素。从目前来看,中国现有的互联网网站,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和内容非常复杂,因此,在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应加大对互联网的马克思的思想教育宣传,加大宣传和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的抵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一些教师队伍?C合素质偏低,与“互联网+”背景的特点和要求不相符,使管理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为有效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结合“互联网+”背景带来的机遇,作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一)构建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支持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使校内职能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流程对接,简化相关内容,促进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详细记录并整合学生的基本信息,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从而方便任课老师对各种信息的了解,详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目的。要构建面向学生,集管理、通信于一体的网络数据平台,并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在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健全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实现对学生全面的有效的管理。管理数据平台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设立短信平台系统,可以实现短信的群发和对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信息及时传输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相关信息,登录平台了解数据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大大便利学生对基本信息的了解。总之,通过服务管理网络数据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减少冗杂环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校园职能部门要简化相关内容,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记录和整合学生的基本信息,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为学生搭建管理、沟通于一体的网络数据平台,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

(二)采用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模式

关注在线教育的合理使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人才,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在线教育只能通过视频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互联网+背景为网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与学生进行视听互动学习的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学习相关知识,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结合新媒体微课、线下实体和线上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利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进行微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三)建立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社会网络体系,利用移动网络平台进行整合,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便捷性,有利于资源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便利。社会网络应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更好地服务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日常学习、学生心理咨询、娱乐、朋友、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四)构建学生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培育学生

互联网教育特点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理论;话语权;重构

一、“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理论话语权的内涵及其意义

政治理论话语权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传播及其说服力的活动,广义上涉及5个相互作用的要素:话语传播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教育者)、认同主体(受教育者)、认同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本文讨论的话语权演变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互联网+”环境。

传统教育模式下政治理论教育很少赋予甚至忽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其话语权的含义是政治理论教育者基于自身职业而拥有的一种言说权利,宣教部门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政治理论教育的绝对表达权。“互联网+”时代,政治理论话语权的拥有者即话语权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也包括以大学生为主的受教育者。

“互联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公式,如“互联网+传统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指“互联网plus”,就是将传统产业互联网化来实现产业升级,如“互联网+传统打车”,诞生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互网+传统旅游项目”,产生了携程旅行、途牛网等。“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理论教育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产生新的组织形式、互动关系以及有效数据等。[1]与传统网络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比较起来,“互联网+”条件下的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将政治理论讲堂搬到网络上,而是通过互联网,将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对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进行升级,让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融入各个行业、各个角落,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的受众面更广阔,更重要的是其形式更丰富、媒介更多样、教育传播途径更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也更便捷、更频繁、更即时,政治理论教育也更有成效。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平等及思想多元,使得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弥补了传统政治理论教育、传播中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通过死记硬背、无条件执行来达到某种特定要求这一不足。“互联网+”条件下的政治理论教育、传播是现代化媒体的自然延伸,是加强和提升政治理论话语权效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行使政治理论话语权的主要模式。将传统政治理论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令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更加与时俱进,还可以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话语权同时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一种类似“双赢”的效果。“互联网+”的便捷和反应迅速,可以使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工作对刚刚发生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做到即时反应,实现无延迟对接,更可以经常对社会时下流行的话题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能抓住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其对时政问题或家国天下事的关注度。这不仅提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各自的话语权,也同时提高了政治理论教育和传播工作自身的话语权,令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二、实现由传统政治理论话语传播转向“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基于“互联网+”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传播工作,是在传统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扩大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力,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话语中以教育者为权力中心,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让受教育者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此,要完全实现传统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向“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转型,就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优化网络话语环境

“话语环境是针对话语权而产生的一系列周边外部因素。”[2]“互联网+”条件下,网络环境是对话语权产生影响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话语环境。“互联网+”与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工作相结合,不是简单地把政治理论教育讲堂搬到互联网上,更多的是指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系列网络活动和网络行为。这不仅可以让受教育者在“已知已觉”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甚至还可以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而这种“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恰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让政治理论传播的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认同主体)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客体),就是政治理论话语传播即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内容庞杂,而目前我们对网络的监管还不够到位,致使境内外敌对势力常常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网络不断向网民特别是向年轻人传递负能量,宣传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一些人包括一些大学生“三观”动摇,崇洋,偏离了我们一再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使得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净化网络环境。这种净化,不仅是阻止和删除负能量和不良信息,更需要做的是向网民尤其是大学生说明这些东西背后的真相,从而巩固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传播效果。

(二)重构话语权的多元主体格局

传统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话语权主体是一元格局――甚至完全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被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的话语权往往被视而不见。当然,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受教育者不仅是政治理论的认同主体,同时也是政治理论的话语主体,也必然是政治理论的话语权主体之一。进入“互联网+”时代,基于网络平台的政治理论话语权的增大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要实现政治理论话语权由传统模式转向“互联网+”模式,就必须在主观上破除这种话语权主体“一元论”[3]的思维定式,承认和重构话语权主体事实上的“二元论”或“多元论”。

(三)承认并赋予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中的受教育者拥有与教育者平等的话语权

其实在传统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体系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本质上也是平等的,至少在理论上是平等的。但由于受教育者缺少行使话语权的媒介和平台,其话语权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在角色与制度赋予教育者显性的话语权的阴影下,受教育者本应享有的与受教育者平等的话语权被忽略或隐性化,只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提供了受教育者有效行使话语权的媒介和平台,使其原来隐性的话语权显性化,从而为受教育者拥有与教育者平等话语权的真正实现铺平了道路。

(四)新媒w、自媒体的规范与健康发展

“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只具有方向性、政治性,存在过度理想化的现状,而没有与时俱进。”[4]“互联网+”背景下政治理论话语权的产生与实现往往是一个信息的获取、选取及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等充当着重要的传播工具,其广泛性、即时性、便捷性、多渠道性等特点,对话语的介入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给传统的政治理论传播、教育模式以及权威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新媒体的兴起和被广泛运用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其必须进一步规范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政治理论话语权的演变

(一)话语权主客体关系的演变

对教育者而言,教育的场所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传统的讲堂等地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多教育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嬗变不适应,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依旧恪守传统模式,不能与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致使其本应拥有的话语权不能得到充分实现。传统的政治理论话语权模式是典型的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是一种单一、单向地完全灌输式教育模式,即教育者居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居于被动和被主导地位,其表现模式为“主动和主导者(教育者)被动和被主导者(受教育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的主被动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的主动和主导者与被动和被主导者不再是固定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常常反客为主,成为主动和主导者。其话语权不再是单一、单向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而是演变为双向交流的动态相对平衡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受教育者常常“化被动为主动”,也常常成为话语传播的主导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因之相对平衡,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工作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实践与交流,不再是单一、单向的灌输式教育。

(二)政治理论话语传播媒介平台的变化

在“互联网+”条件下,话语媒介平台逐渐从真实空间里简单、单向、平面、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介平台,延伸到虚拟空间里复杂、多维、开放、双向甚至多向交互的多元化媒介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社交网站和APP等,而名人效应和众多的“粉丝”乃至“铁粉”,更加放大了这些媒介平台的作用,社会新闻的热点也随着大众关注点的跃动不断更新和切换,自然成为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最新话题。受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政治理论话语权的提升和“互联网+”条件下媒介平台的发展变化直接相关。

(三)“把关人”对言说掌控的弱化

在传统政治理论教育、传播模式下,话语权掌控言说过程中“把关人”的控制相对容易。但是,“互联网+”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作为话语权主体之一的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理论话语的传播者与受众可能置身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甚至不再固定在某个确定的位置,因而,对其监控和掌控难度急剧增大,必然导致对话语传播及其内容的控制性逐渐弱化。

(四)教育者的强势话语权弱化,受教育者的弱势话语权强化

首先,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匿名。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实名话语传播的心理束缚,有助于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得传统模式下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有所弥合。教育者的强势话语权因之弱化,受教育者的弱势话语权因之有所强化。其次,在网络环境下话语、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可以摆脱传统时空、渠道、手段的限制而更加便捷,这也会使强弱的态势相互转化并趋于平衡。再次,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渐趋平等,有着大致相同和平等的话语权,这标志着话语权身份门槛也在向着趋同的方向变化。

四、“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理论话语传播演变的原因分析

(一)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与多元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过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现象逐渐趋于正常,意识形态的观念也逐渐淡化,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渗透和激荡,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新常态,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全社会特别是大学校园里已随处可见,自然为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提供了不同的标准。大学生由于年龄等原因,仍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互联网+”时代激增的信息尚不能完全正确辨识,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我们的很多政治理论教育者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单纯进行知识的灌输或行为的训导,不能根据形势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正确观念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导致政治理论话语权被削弱。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对未来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新媒介的裂变式传播

互联网技术发展令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现实世界之外,还平添了一个虚拟世界。这个新的虚拟世界里也有着完善的社会关系与生活形态,并且通过网络技术与现实世界相通联。在这个虚拟空间内,民众特别是大学生不仅可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满足好奇心,还可以利用其便于浏览、检索、筛选信息等特点学到最新的乃至全新的知识,更可以进行人际交往、随时发表意见,甚至“恶搞”和“吐槽”。与现实社会相比,部分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和大学生们很容易、很自然地认为虚拟社会更理想、更自由。这很容易放大现实世界的缺点或不尽如人意处,从而放大虚拟世界的优点,使之过于理想化。这种对比和频繁切换也使部分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政治理论话语权的现状产生不满并力求改变的现状。[5]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条件下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教育主管部门以至各高校,普遍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如调整和规范了思想政治类课程,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采用了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加大了实践课比重,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纷纷加强了与大学生多渠道、多方式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等。从目前的结果看,虽然这些举措值得肯定,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实效性未达到预期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角度看,大学生的话语权虽然在逐步增加,但其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者之间还远未具有真正的平等地位。凡此种种,说明其最终的实效性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五、“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重构

(一)把握与坚守:积极关注新的话语权主体需求

一般而言,在现实世界的环境下,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的机构、组织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前两者更具主动性、主观能动性、目的性、意识性及自觉性,更易于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被教育者,从而通过被教育者展现自己的话语传播主体性,其话语权主体地位和需求是角色赋予并一直拥有的。而受教育者一直以来仅作为“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认同主体,历来没有被视为话语权主体,其话语权的主体需求也一直被忽视。

“互联网+”条件下的网络虚拟世界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具有便捷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以及信息与话语传递的即时性。这种宏观背景下的政治理论的教育、传播工作改变了传统单向、单一的灌输模式,形成了一种不囿于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平等、开放、互动的交流互动模式。“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政治理论教育、传播方式与话语传播主体需求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冲击,其教育者的权威受到质疑,主体和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其话语权也大为削弱。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种种特点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特别是大学生行使自己在政治理论教育、传播中的话语权,更唤醒与激发了他们的话语权主体意识,产生了新的话语主体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根据网络教育信息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与取舍,可以根据自我需求进行教育模式的选择、调整与决定,可以对不认可的观点和做法提出不同意见,也可以自主作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有鉴于此,教育者作为传统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把握并应这种发展潮流,搞清这种新的交互变动的话语权关系,在坚守和维护自身应有的话语权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关注、认可并满足新的话语传播主体需求,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二)继承与重构:改造传统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模式

“互联网+”时代,各相关机构在继承与延续我国特有的文化和思想政治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对原有政治理论教育及传播模式进行调整、重构、创新、发展,从而建立起了全新的模式。新模式下,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受教育者的政治理论话语权状况及在全部话语权分配和重新分配的大格局中,已然开始了变迁。相关机构包括各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必须顺应这个潮流,主动更新自身的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大力整合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放下身段,努力与大学生等受教育者平等沟通和交流;要有意识地把互联网作为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更有效地灌输与疏导、释疑与解惑,更耐心地倾听大学生的诉求,回应其关切,努力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传播的实效性。

(三)对话与创新:推动教育与传播平台的搭建

促进大学生等为代表的政治理论话语权的良性变迁,需要一个好的交流平台。要努力创建一个以“互联网+”为背景,以教育者话语权为主导,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平等对话为基础,双边交流、互动便捷的政治理论教育与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整合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和传播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和传播模式,更新内容,改进方法,重构合理、科学的话语权分配格局。

(四)引导与批判: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政治理论话语权的相关规章制度,是提升大学生等“互联网+”条件下话语传播影响力和实效性的制度保证。在这些规章制度中,实施网络实名制应该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网络言论应该自由,但必须有度。实名制等规章制度是对互联网话语传播的一种硬约束,可以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把这个“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F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2]占建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权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4]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浅论[J].教育评论,2009(3).

[5]施义慧.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2月第六卷第四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