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环境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4:45:29

生态环境措施

生态环境措施第1篇

1.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

矿区规划实施后,由于矿区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的影响,矿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会发生一定变化。通过遥感解译与影响预测分析,近期开发后矿区内天然牧草地面积明显减少。矿区开发后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也明显增加,另外矿区内由于沉陷破坏以及村庄搬迁,旱地和住宅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1.2土壤沙化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矿区建设近期,露天矿开采后表层土剥离,没有植被覆盖,成为土地沙化的极敏感因子,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轻度敏感向高度敏感转化。根据预测,矿区开发近期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增加,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将分别增加8.14km2(4.36%)和49.78km2(11.04%)。因此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表的及时恢复,不然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土壤沙化。矿区建设远期,采用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后,矿区内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高度敏感向中度敏感转变,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有所降低,矿区内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的面积将有所减少。

2生态治理措施

根据矿区地面总布局及其生态影响特点,伊敏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划分为5个分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

2.1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包括井工矿和露天矿的工业场地和相关辅助附属企业等以及工业场地外扩100m的影响范围。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生态整治措施如下:在工业场地内布设截水沟、急流槽、挡土墙等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安全;工业场地内采用乔灌草立体植被配置模式,并因地制宜选用当地适生植物种进行园区绿化,保证园区绿化系数达到20%以上;工业场地建设期间施工区域采用编织袋挡墙、临时排水沟、防尘网等临时防护措施,周边开挖的边坡上布设草方格边坡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产生;对与工业场地周围区域内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维持草地生产力。

2.2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的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矿区公路和铁路及其外扩50m的影响区域。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具体生态整治措施包括:道路建设期间在施工区域布设临时排水沟、编织袋挡土墙和防尘网进行临时防护;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影响范围,减少建设期间对周围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受破坏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③在道路两侧分别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带可采用乔灌混交林,乔木布设3行,灌木在林下分散种植,禁止引入外来树种。

2.3地表沉陷治理区治理措施

2.3.1沉陷破坏的治理

沉陷区可能出现塌陷、裂缝等现象,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沉陷区生态整治措施具体如下。(1)沉陷区草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对矿区内破坏的植被进行自然恢复。另外对沉陷区草场进行封育,尤其在复垦恢复过渡阶段,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2)沉陷区耕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先利用豆科绿肥改良土壤,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经过2~3年的自然恢复果后,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在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封育,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保证土壤改良的效果。

2.3.2积水区的治理

根据预测,地表沉陷区内可能形成积水区,积水区治理措施如下。(1)永久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区的形成,减少了植被面积,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对于永久积水区的整治仅考虑积水维护和管理,增加一定的排灌设施即可。(2)季节性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周边100m范围内形成季节性积水区,该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将发生演替,原来的针茅、羊草草原植被演替为比较耐盐碱或喜湿的植被,如碱蓬、碱蒿、芦苇、拂子茅等。遵循自然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对退化和盐碱化土地进行围栏封育,禁止牧民进入封育区放牧。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浅(深)翻土和施加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实现土地的恢复。

2.4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2.4.1表层土保护措施

保护好露天矿表层土是生态复垦和区域生态重建的关键。表层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下:在露天矿工业场地、排土场和采掘场等项工程剥离表土前,首先对区域内第四系表土层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堆存;表层土堆放处周围边界布置排水沟或防护堤,采用密目网覆盖堆体,并在堆体周边用填土草袋围挡作临时挡护;待表层土完成堆存任务后,随煤矿开发排土场平台达到设计标高并稳定时,即可用堆放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因此表土层剥离随煤矿开发一直在进行,而用于生态恢复的表层土也一直在进行,当表层土恢复回填为原地貌后,首先进行水平犁沟整地,将土层翻松,然后进行草地的恢复工作;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表层土保护方案,提出详细表层土的剥离方法、堆积布置、堆积方法、回填方法和步骤、实施计划的具体安排等内容,在施工时,应派专人进行监督指挥。

2.4.2排土场的复垦原则

合理安排岩土排弃顺序,禁止将钙积层等障碍层次排弃于表层;表土剥离0~0.3m,原剥离表层黑钙土直接铺覆于前面结束整地的排土场;粉煤灰禁止排在排土场顶部和底部,需排在排土场中部。复垦利用类型应与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重塑的地形适宜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和旅游业的规划,平台应尽量平坦宽阔,禁止形成局部凸起或凹陷,以免地块破碎。

2.4.3排土场适生植物种的选择

选择适生植物是露天矿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伊敏露天煤矿已复垦排土场、霍林河露天矿及内蒙古环科院在阿尔善油田的研究成果,露天矿进行以草本为主的土地复垦方式,植被重建的适生种包括:沙棘、柠条、胡枝子、羊草、披肩草、紫花苜蓿。

2.4.5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方案

排土场排土结束形成永久稳定边坡后,经削坡、修整、覆土后,实施植物防护措施,覆土厚30cm,覆土来源于采掘场表层剥离土。为防治排土场边坡风蚀、水蚀和固土保水,种草前采取榆树网格进行防护,形式为2m×4m矩形网格,沿等高线平行布设,设计每个网格间距为0.5m,榆树插条间距<10cm,每一网格120条。排土场边坡植物网格设置后在其网格内种草,排土场平台经平整、覆土后种草,采用羊草、披碱草(按1∶1比例)混播方式。

2.4.6排土场道路设计

内排土场最终平台面积较大,为便于后期管护必须修建田间道路。田间道路由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共同构成网状结构。东西方向道路为主道,宽度4m,每km2布置2~3km;南北方向为支路,宽度2m,每km2布置5km。路基为25cm厚的碎石,路面为20cm厚的沙砾石路面。3.4.7植被后期养护(1)植被在重建的初期相对脆弱,需要人工对其进行管护,以保证植被的健康成长。对于复垦前几年的植被要采用围栏,严禁牲畜的践踏、啃食。灌木复垦在3~5年后要采取平茬或间伐。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植被管护要达到6年。(2)通过分析项目区的气象灾害因子等影响生态重建的因素,排土场重建植被的抚育重点是苗木防冻,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适合季节种植,争取在入冬之前培育为壮苗。针对部分抗冻能力较弱的苗木通过采取以下方式,使其安全越冬:针对小灌木类,对苗木进行轻度修剪;清除杂草,浅翻土地,给苗木根基部培土或培土墩,浇透防冻水。(3)水是决定林草生长状况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土地复垦过程中的灌溉需要,可增加流动洒水车,以便在灌溉更全面,从而提高牧草的成活率。灌溉在早上进行,中午灌水容易引起草坪以及林木的灼伤,而晚上进行易造成林草染病。(4)排土场由于土层较薄,且复垦初期养分贫瘠,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与培肥。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为满足前期植物生长,必须以化学肥料为启动;土壤条件好的内排土场,采用生物复垦工艺,种植豆科牧草压青,施入粉煤灰、有机肥料、化肥、微生物活性剂等迅速提高土壤肥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满足矿区人民生活需求。另外,放牧家畜的粪便也可起到鳞甲循环作用。对于矿区内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采取堆肥发酵的方式,作为土壤改良与培肥的有机肥料。(5)病虫害防治是林草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林草生长季节尤为重要。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根据不同的草种在不同的生长期,根据病虫害种类的生长发育期选用不同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2.5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措施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 153.3 hm2,截水沟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龙口市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8(13):35-36.

生态环境措施第3篇

主要有水生物影响与陆生物影响两个方面。其中,水生物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体状态改变,引起水生物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库区内的鱼类组成发生改变。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后,水流速度变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促使喜欢静水状态水生物进行栖息繁衍。同时,会阻断洄游性鱼类的回游,影响其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水生物的生活条件,出现部分水生物数量骤减。陆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流变化导致河岸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森林、草场退化,导致陆生物的生存环境消失,迫使陆地生物进行迁徙。这种迁徙既在动物身上有所表现,也在人类身上有所表现。

2水利工程建设下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必须先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此为指导来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予以支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单位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规模以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评价,预测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及其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2.2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制定出良好的生态水利工程机制后,施工企业就可以开始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行为能够符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计划目标,施工企业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落实,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两手共抓、实现双赢”。首先,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理念,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得以建设的同时,为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以及鱼鸟繁衍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在工程建设时,要尽量选择生态效果好的方案,并选用环保节能材料,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再次,要坚持以生态环境美作为水利工程景观改善基础要求,实现对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符的水利工程美化建设。最后,要建立起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价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环境跟踪评价,实现对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2.3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来看,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再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后,必须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补救。从水利工程周边主体的生物类别角度分析,生态补偿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2.3.1水生物补偿水生生物补偿主要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对影响农业生产、鱼类繁殖的下泄低温水,要进行分层取水和水温恢复措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需求,考虑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对最低生态流量予以确定,建设泄水建筑物;对鱼类繁殖条件不足的情况,可进行人工增殖与放流,并进行跟踪检测;根据鱼类资源特点建设鱼闸、鱼道升鱼机等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管理,明确规划禁渔区和禁渔期。2.3.2陆生物补偿陆路生物补偿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破坏植被区进行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加强对珍贵树木的保护,做好名木古树的移栽、引种繁栽,并进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为珍惜动物构建良好生态区域,对于需迁徙动物,要预留迁徙通道,并加大对其管理保护措施;根据河道水利工程周边实际生态环境,制定水土保持制度,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对周边水土状态的保护。

3结语

生态环境措施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生态环境措施第5篇

[关键词]水库;环境治理;保护措施

1工程概况

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由青山水库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青山水库坝址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北头道河子村上游,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库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和输水洞;青山水库输水工程线路总长为71.032km。水库总库容6.67亿m3,为大(2)型水库,Ⅱ等工程,最大输水能力为21.05万t/d。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向葫芦岛市市区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流域下游农业供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青山水库解决葫芦岛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不足问题,同时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

2工程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

2.1对受水区的水质及水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运行后,将关闭辽宁渤海造船厂的稻池乡老水源,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292万m3;关闭高塔沿海平原区自来水公司的11眼井,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为296万m3,并关闭部分城区自备水源井,减缓并能够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将促进葫芦岛市范围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青山水库枢纽位于六股河中游,调水水量占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8%,坝址下游区间汇入水量达到了2.78亿m3,距坝址约10km处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汇入水量可达0.91亿m3,同时青山水库为多年调节,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证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从水量上看,调水将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发生变化,下游河段的水位会降低,水量将减少,但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是局部的,主要体现在枯水期。

2.3对项目建设区域景观的影响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库淹没的主要类型为农田。水库蓄水后林地的景观优势度仍最高。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积,水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在工程正常运行后,区域景观仍具有较高的干扰阻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2.4对六股河鱼类的影响

由于六股河没有珍稀、濒危种类以及洄游性鱼类,大坝的阻隔作用不会对鱼类产生影响。水库蓄水后,动水生境转化为静水生境,库区内适应静水环境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增加。由于淹没区上游还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坝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宝河两条较大的支流,河道内适应动水环境的鱼类仍可以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因此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水库的建设对项目建设区域的原生沙质海岸带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相对轻微,但对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环境、水生态、河口生态与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库区八家子河流域等矿区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措施,以确保青山水库的水质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3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3.1青山水库水质保护措施

(1)为了确保青山水库的六股河优质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划定了青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排放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废水。(2)按照《青山水库工程上游八家子矿区污染风险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库初期蓄水前,现已完成八家子铅锌矿尾矿库大坝防渗加固、截洪导流和污染治理废水回用工程,重点企业治理与关闭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对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庙锰矿采取停产整顿治理措施,以达到废水零排放。(3)为了确保青山水库上游易受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库,根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09]572号)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将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绥中二台子河内。该环保工程包括导流坝和导流隧洞及部分附属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预计2017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库生态下泄流量保护措施

为确保水库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态流量,保证下游河道水环境、河道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量的要求,水库建立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水库在初期蓄水和运行期的不同来水保证率条件下,从56m蓄水至输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间的生态下泄流量的排放随时有监控记录备查。

3.3青山水库鱼类保护措施

为了对项目建设区域鱼类进行保护,在青山水库管理区内投资建设了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站,开展鲢鱼、鳙鱼、香鱼和黄颡鱼等鱼类野生亲本捕捞、运输、驯养和人工繁殖放流。该工程投资879.74万元,预计2017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青山水库工程移民涉及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三个县(市),移民总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县(市)为主负责,青山水库管理局为辅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区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16年11月末迁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区和集镇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置等问题已全部解决。兴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兴城市临海产业园区附近的集中安置楼内,靠在周边企业打工、打渔、经商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为了加强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青山水库在库区、库区上游周边、移民后靠安置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在2015年春,水库周边栽植了大蒙古栎、大五角枫、银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树木、花灌木、花卉共计64种植物,还有经济林、景观树及苹果、梨、枣等果树,绿化总面积64hm2。同时,在库区上游周边的兴城市三道沟区、建昌县八家子区和绥中宽邦区三个区域建设水保林、经济林、护路林、修建排水沟和作业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点建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排水沟及绿化工程等。(2)为了避免在库区周边有放牧、打渔、采砂等违禁行为的发生,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下一步要在整个库区周边预埋混凝土桩1500个,用铁丝围栏3000m将整个库区围禁起来,以防止外来人员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生态环境措施第6篇

环境监测作为我国近几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是考核并且评价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环境的质量、治理环境污染的依据条件。针对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手段方法,以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一、環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排污许可证制的监管作用

近几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的指令,对于相关企事业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安排。随着这项方案的颁发,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发放排污的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执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对于排污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的大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核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环境管理机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放量,要进行日常地监测监管和相关的考核,定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对相关企业做出一个大体的评估。

(二)防治机动车污染的作用

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导致近几年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的主导因素。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这一重大举措上,也是推动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对于公安交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查的这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的作用。

对于本区域机动车或者是非道路移动的机械,执法部门要对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检查。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辆,环保监察部门应该依据环保的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罚款,情况严重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扣留行驶证的措施。在目前,为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省市等的环保机构专门建立了机动车监控部门,方便有关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管理。

(三)在核与辐射管理中的安全作用

作为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核与辐射检测,我国在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我国省市的地区,在核电地区专门建立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对核电站的放射强度进行监管,以及进行相关的应急检测。

除了检测核电的放射性强度的指标之外,还要对大气。土壤、水分、植被等采样进行相关的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因此,环境监测在核与辐射管理中起到了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措施的发展与加强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为环境工作生命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全面建设环境质量的监测网。所有被监测的站点的原始监测数据都应该第一时间传达到环境监测总站点,实现监测与考核并存的理想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完善环境的监测监管的制度,对于内部质量要强化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第三方监督的模式,积极设立相关的专家督查评测的机制。对于那些监测数据严重作假并且构成犯罪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法移交到公安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置,要严重惩治不规范监测的督管人员。

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对于环境危害的监控范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监测需要根据环境危害的范围的规模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危险信号的预警,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地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环境危害较大的区域会发出预测警报,并作出及时地处理,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监测数据。

(二)构建完善的部级监测网络

部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国家监测信息网络通过构建部级的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向着整体化、精准化、全面化的大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发展。

构建一个完善的部级监测网络可以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的信息情况,对于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情况以及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相关问题上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部级网络,也可以在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检测网络体系,才能加强监测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的摩擦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导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为了人们对于环境建设的合理需求,环保系统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的防治功能发挥到作用的最大化。

生态环境措施第7篇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高等级公路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的重要性

(一)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地形以丘林、山地为主,公路建设在选线和施工过程中,对沿线的植被生态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在公路施工之后会出现很多的裸地,公路周边的地貌、水文、小气候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旦没有进行及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能将会产生水土流失,最后对路面和沿线的植被造成污染。

对公路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固土护坡、稳定公路路基、防止公路边坡水毁,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沿线的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沿线景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驾车人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在山区公路边进行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有助于保护、恢复山区公路边坡的植被,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高等级公路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种类分析

我国高等级公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时给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中主要种类有:

1.噪音污染。公路在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间各种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所产生的噪音,对沿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公路运营单位收到了大量沿线居民对交通噪声的投诉。

2.空气污染。首先,公路在施工期间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作业,在一些气候干燥、多风的地区造成的扬尘污染是比较突出;其次,在运营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会加剧沿线周边环境的空气污染,其中所含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极细颗粒等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3.对地表的破坏。公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挖填方,一方面会引起岩土体破坏、变形、引动,从而增加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因为植被和表土损失,导致自燃植被很难恢复,在土质疏松的山区地带严重的会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

4.水污染。一方面,在公路建设期间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废水、生活污水,使用的油料、沥青对周边的水质、水体都会产生污染;另一方面,运营期间路面的径流和服务区污水处理不善都会对周围的水质有所污染。例如宝汉高速坪坎至石门段桥隧比高达80%以上,路线基本上是沿太白河和褒河展开,如何控制路面径流对地表水的影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级公路的环境保护技术对策

(一)加强高速公路环保节能的措施

1.减小噪音方面: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米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停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2.预防大气污染方面: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米范围内,不设置在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并采取了粉尘二次收集等有效措施,避免了混合料拌合造成的二次污染;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混合料采取集中拌和。

3.路基施工方面:施工前明确开挖范围,不任意破坏沿线两侧的植被,弃渣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堆置;预防表层土流失;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用于本地恢复的,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将弃土、弃渣于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对施工临时用地和集中取土场,先将原表层植被土(30-50厘米厚度)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表层植被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4.预防水污染方面: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不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不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施工过程中搅拌站的排水、混凝土养护水等含有害物质的废水不排入地表水I―III类水源地保护区。

(二)选择环境最优的路线方案

随着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现代景观生态设计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整体景观(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要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进程,这就意味着现代高等级公路设计不能只把公路当作唯一的设计对象,而应把构成沿线景观整体要素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大众公园和艺术品,实现高速公路快、达、畅、美的目标,即在初步设计阶段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为目标,开展公路景观设计,而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则以路域植被恢复、噪声污染和污水净化处理设计为主,开展路域生态环境治理设计,最终使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三)将公路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纳入公路工程设计范畴

目前,我国公路设计单位尚缺乏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公路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大多是在公路开挖后,由中标者自行设计和施工完成。在这些设计中,常出现忽视植物的“工程”功能性和公路路域特殊性,过分地强调不切实际的园林美化效果,不仅增加工程经费,也增加了公路养护难度。

从技术上讲,在GIS软件环境下,可根据沿线气候、土质、地形和交通安全所要求的功能,进行公路环境恢复和治理工程规划和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与环保措施的实施和效益监测。首先,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提出生物工程防护方法,立交区、服务区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的施工方案,并完成大气、污水净化处理和线位减噪设计。随后在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制和监理工程师制的配合下,确保环境治理工程的质量,从而使高等级公路环境工程规范化,真正做到设计、施工和验收同步,使我国公路环境恢复和治理达更高水平。

鉴于公路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地质工程学、公路工程学、水土保持学、植物生态学、现代空间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因此,鼓励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培养公路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开展高等级公路环境保护与恢复新技术应用研究,无疑将推动我国公路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作贡献。

(四)加强公路周边的生态管理

想要减少我国高等级公路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做好设计工作和施工工作还必须要做好对公路周边的生态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修建公路时隧道口开挖的岩石面、深挖路段遗留的岩石的高边坡,需要采用厚层集采喷射植被护坡技术来进行生态修复;对公路旁的植被要进行定期的检查护理,以防出现大量植被枯死的现象;在农作物、土壤污染方面,需要通过当地政府向沿线的乡、村、居民,仔细说明高速公路的环境影响状况和宣传公路生态环境的知识。

(五)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

多年来,我国公路绿化一直是主要考虑公路行道树的树种选择,树木移栽和养护管理等,而忽略了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公路边坡和路基稳定性的边坡生物防护,结果使公路边坡自然植被恢复缓慢,未起到保护公路和防灾效果。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保证山岭重丘区高挖高填边坡的稳定性和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已成为突出问题。传统的“先通后畅”和“光滑边坡”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对安全、快速、通达、优美的要求。目前在国内,不论湿式喷播技术还是人工播种技术,在植物选择上大都采用寿命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来草坪草种为主,这样,公路生物防护表现出了短期行为。即这些草本在几年后将出现退化、荒芜,防护效果明显降低,这将给道路养护工作带来困难。同时,岩石边坡的生物防护和较短期的适宜施工季节仍然是阻碍公路生物工程应用和公路环境恢复的重要技术问题。针对新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采取生态绿化策略,在坡面上建立应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禾豆草本植物群落和灌木群落,突破草本护坡的单一模式。为此,在短时间内,需要加快消化、吸收和改良日本客土喷播技术,研制出适合于不同地理、地质条件,经济而有效的喷播技术,实现客土喷播机、土壤团粒剂和改良剂系列产品的国产化。结合湿式喷播技术,才可能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实现大幅度降低公路工程成本,减少路域植被的养护费用、改善路域景观、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之目的。

结束语

公路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感受到公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该要看到公路的发展给大自然生态环境有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盲目的进行公路修建,要根据我国经济和生态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环境友好型公路,在公路运行的阶段结合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锡梅.基于3S技术的贵州省高等级公路沿线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2]张源.高等级公路路域植被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3.

[3]杜林佳.基于环境保护的河北省公路设计问题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

生态环境措施第8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措施;天祝县

长期以来,天祝县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牲畜增加,草原、林地盲目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乱采中药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建设和保护措施滞后,导致草原严重退化,林木生长缓慢,林草覆盖度下降,加之生产能力低下,农林水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人口与环境、建设与生态差距越来越大,农牧业经济举步维艰。因此,针对天祝县345万亩的林地、587万亩的草地和80万亩的耕地,如何起到建设与保护,化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善牧业区、林带边缘区、农田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使全县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祝县是一个亦农亦牧,且以畜牧业为主的牧业县。以境内的松山滩为例,它是畜牧业生产的最主要基地,拥有110万亩的草场,光热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适宜的草场可灌溉面积75万亩,但大面积的滩地草场、耕地没有水源得不到灌溉,是草场逐年退化演变为盐渍化,局部已成为荒漠沙化,草地生物根系枯竭极为严重。由于干旱少雨,加之工程性缺水,超载过牧严重,据统计已有64万亩草场退化,7万亩逐渐沙化,整个草原将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天祝县又地处石羊河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8万多农牧民长期生存在这一区域,从事生产生活,不断加剧林区、草场生态的恶化,其水源短缺、土地荒芜、人口剧增,势必造成生产能力减弱,农牧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难以实施,返贫现象长期延缓,难以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相处,要遏制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势头,就必须进行规模治理和采取综合措施。

1实行小流域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1首先解决水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改善。

1.2坚持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面深入研究小流域的承载力,按现有水源评估和预测水资源量,全面评价节水潜力,并通过节水治污,经济结构调整,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上限。

1.3对缺口水量应尽早规划,实施流域内专项调水工程,由国家给予资金扶持,为“三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1.4在水源丰富的山区尽可能发展集中的水源灌溉微型工程。

1.5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和高效利用集雨节灌工程,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1.6水源适度接合(上下游、左右岸、梁峁界)的山川区应小区域条块分割、大流域结合、适度调整、分类建设、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

2.1继续坚持金强川东西两山绿化带建设和其它重点边缘山区的综合治理,围绕退耕还林草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牧区水利建设和农村电气化发展,以大工程项目带动大发展,采取禁牧、封山、护林草、育林、改造结合,工程、生态措施并举,山、水、林、牧、田、路、村庄综合治理,保护天然植被,增加人工林植被,扩大林草植被,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2.2对重点退化草原顺应自然规律进行退耕、封育,合理的、有计划的实施生态移民;开发草原新能源(如利用光伏电源、风能),进行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灌溉人工草场,退牧还草、舍饲养殖,适量的有计划的发展畜牧业。

2.3在条件许可下对部分草原禁牧封育,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让草原有一个休养生息的再生过程,对现有的天然林地、草场、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区交错带,以产业化方式发展草畜产业,减少大量撂荒土地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减缓天然草场的压力,重视草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草原的生态需水要求,因地制宜的建设草原,避免不顾实际的生产措施造成经济损失。

2.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制止草原开荒、超载放牧、围垦湿地、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通过发展家庭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对天然草场进行轮牧、围栏和禁牧,给草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2.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按《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对25°以上的陡坡地不再开荒种植农作物,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只重生态建设向保护建设并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禁止在水源地区采金、采砂、采煤、开矿,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为残存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休养生息的条件。

2.6积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向生态建设,推动耕地、林地、草地向优势产业集中,按照植物破坏的逆向过渡,先恢复草后恢复林,林草结合带动水源,由林区边缘逐步向中下游推进,发展与开发、生态与环境并举,优势与弱势产业结合,相互化解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同时全力做好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3发展区域优势,减缓资源压力,构建生态平衡

天祝县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应当有条件的区域重点主攻粮食作物的单产,同时草畜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下大力气狠抓落实,实行“林、草、畜”三元结构,林草间作,休牧轮牧,以草定畜,发展舍饲养殖,并采取移民建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大幅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多方位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缓减天然草地、林地破坏,使天然林草地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和良好的恢复,以减轻人口和载畜量过大对水源涵养林边缘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干旱草原为主的实施牧区水利建设,科学合理的划分退化草场封育区、退耕还林草区、高效农业种植区,加大对人工林草种植区的封育管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促进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有效遏制和扭转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的势头。

加大对灌区改造的力度,积极推行节约用水,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林草面积,推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降低单位用水量。抓好抗旱耐旱、低耗水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建立一些高效节水的农牧业示范区,探索高效节水产业发展的路子,引导全社会节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和完善流域内水源调蓄工程,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小流域内的水资源。

4加强组织领导,引导投入机制的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措施第9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1现在全国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等一整套环保系统,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有效的收集处理系统,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严重污染了耕地、空气、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2地方政府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环保方面的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使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4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使有益的鸟类和昆虫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5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把环境监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可在全区范围内分片设立环境卫生监察大队,专职负责镇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区各乡(镇)统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站,负责乡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强化对各级党政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评,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引入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机制,开展绿色经济核算,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绿色统计和审计制度,将统计、审计结果作为考核提拔基层领导的重要指标和基层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稳定,农村环境在整个经济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有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找出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深层原因,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在稳定农村、发展农村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减少农村污染,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清洁乡村,在达到农村生活富裕的同时,保住农村的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