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发展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2 15:26:33

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第1篇

【关键词】区域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 影响

近年来,国家把区域规划工作提上了十分重要的议程。不但加强了对区域规划的调查研究,而且还在为区域规划试点工作做准备,并且明确提出在编制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把区域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X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方面。

“十一五”期间,是X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种植业稳定增长;特色农业大见成效。

到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1914.16万元,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5239.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226.7万元;林业总产值达到4956.6万元,渔业总产值达到12.1万元。种粮面积从2005年的41.1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万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逐步形成了葡萄、苹果、核桃、花椒、长山药、小杂粮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工业方面。

X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县,煤炭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有煤矿200余座,近年来通过关闭压减,兼并重组,到2008年压减到93座,2009年减少到29座,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已形成G煤炭加工工业园区、P综合工业园区、Z建材工业园区,以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建材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能源、水、矿产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初步形成重点突出、全面推进、齐抓共管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城镇化发展方面

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H、T、G、C、P五个重点镇和一个集镇为重点,沿河、沿路(309国道、209国道)、沿边(县域周边地区)为轴线,全面提速城乡建设,形成了“一个中心,六个重点,三条轴线”的城镇空间布局。

(四)其他方面。

目前X县的交通网络已具规模,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到1103.59公里,内河航道全长16.42公里,1处港口。立足于本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群体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县域旅游业由萌芽状态阶段向复苏发展阶段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乡宁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二、乡宁县区域发展遇到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山西省正在努力推进资源经济转型发展,全市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本区来说也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增收依旧困难。

受自然条件限制,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随着煤、焦等资源型产业化快递发展和整合发展,耕地、水、植被等资源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低而不稳,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时,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培训力度不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较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转型发展成本增加。

目前X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仍然是煤炭、焦化、建材、洗煤等重工业,其中煤炭工业最重,2010年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70%,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焦化、建材、洗煤等重工业生产设备专业性强,改行转产较为困难。这种特点大大增加了转型发展的成本和难度。

(三)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煤炭工业发展,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塌陷、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严重制约乡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治理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四)地处内陆山区,招商引资困难。

X县位于山西南部山区,不沿边,不靠海,远离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加上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偏高,对外资外商的吸引力明显不如平川县市,更不能与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目前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区位上的不利条件要求乡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高的成本。

(五)生产装备大有好转,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煤炭工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煤炭工业的高风险性。经过整改,目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无法从根本上客服。生产安全依然是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三、结论

未来X县区域规划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打破二元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努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本区区域发展推进的速度和质量更趋合理,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1.本文中的地名均做了匿名化处理。

2.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X县政府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 孙浩康.新形势下我国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 戴绍波.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解读.科教导刊.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11.

区域发展规划第2篇

一、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和“十二五”经济区划与布局

1、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差距,防止产生“马太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公共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生活富裕程度等。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包括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这些差别产生的不平衡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截至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被确定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规划在东部地区有:长江三角经济规划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珠三角经济规划区、海西经济规划区、海南旅游岛等;中部地区有: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珠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有:成渝经济规划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规划区、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疆经济规划区、经济规划区等。东部地区曾是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多年来无论是其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自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东部增长水平。2009年,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同比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0.9个百分点,2010年,三大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但就经济总量而言,目前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58.4%。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仍然居于龙头地位。

2、“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布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贯彻和实施“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十二五”对西部区域的发展确立了“三、四、五”的原则。

“三”指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包括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

“四”指西部地区新的四个经济增长带,包括呼包银、新疆天山北坡、兰西银、陡甘宁等经济带。

“五”指省域经济增长点,包括滇中、黔中、江西上游、宁夏沿黄、“一江三河”。

二、“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与布局

1、西部可能成为“十二五”中国经济高增长地区

在西部地区,目前已纳入或即将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经济区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云南“桥头堡”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等。以各区域产业定位的特点来看,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堀起的核心,新疆、是政策撬动、沿边开放的重点区域,而广西、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将独具风采,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的省区。在“十一五”的十年中,西部各省区经济总量(GDP)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10年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全国17个省区和直辖市中,西部从原来的一席增加到了三席。

2、“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西三角”全称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大致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和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约60座城市。目前西三角经济总量2万亿多元,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其中的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其经济总量是我国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外最大的一个经济区,因而,该经济圈很有可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形成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西有西三角的鼎立态势。

(1)成渝经济区: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县区,人口和GDP总量约占西部地区的近1/3。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治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生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草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2)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北内陆经济新引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天水所辖行政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欲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规划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经济总量要占到西北地区的1/3以上。国务院发展中心专家预言,该区域作为西北内陆的经济增长极,可以和东部三大都市圈抗衡。

(3)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包括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和甘肃陇东地区,区域面积13.38万平方公里:依托区包括宁夏沿黄城市带、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延安市,面积34.65平方公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被国家赋予担负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任。其能源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将“金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国家能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火电装机、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等分别占到全国产量的30%、5%、10%、10%、50%、60%、50%、和33%。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规划与设立对完善国家能源格局、保障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对于平衡西部开发、特到是大西北地区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4)“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这是首个典型政策类型区域规划、也是首个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制定的专门性跨省区域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现。陕甘宁革命老区地跨两省一区,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甘肃省庆阳、自银、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吴忠7市55个县。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1/10,有33个部级贫困县。根椐规划老区将推进“红十黑十黄十绿”四色战略。“红”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整合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黑”是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开发能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黄”是以黄河、黄土保护与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绿”是注重生态环境治理。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优越。

(6)青藏高原区域。青藏高原包括、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近1/4。海拔高度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作为我国及亚洲地区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地质构造特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青蒇高原不仅地理位置特殊,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青藏高原将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区管理、协调推进、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的原则,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将青藏高原划为生态安全保育区、城镇环境安全维护区、农牧业环境安全保障区、资源区和预留区等,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与此同时,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并在西部地区优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

三、“十二五”新疆经济规划与布局:“两带两区”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基于这一基本思路和战略规划,新疆将实施“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率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扶持发展南疆二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1、天山北坡经济带

东起哈密地区,西至伊宁的新疆天此北坡经济带,包括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沿北疆铁路线、312国道的广大区域。要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诚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势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优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这一经济带又被划分六个经济区。

(1)乌昌经济区。要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性商贸和物流中心。

(2)吐鲁番―哈密经济区。大力发展部级大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煤炭生产和外运基地。

(3)石(河子)―玛(纳斯)―沙(湾县)经济带。建成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4)奎(屯)―克(拉玛依)―乌(苏)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疆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

(5)博(乐)―精(河)―阿(拉山口)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陆路货物贸易中转集散地、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6)伊宁―霍城―察布察尔经济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天山北坡西部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天山南坡产业带

东起库尔勒、西至阿克苏的天山南坡产业带,所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和阿克苏地区行政区域。对这一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天然气、煤化工、纺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煤炭资源开发转换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着力增强对南疆乃至对全疆经济的辐射作用。

3、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南疆三地州即原来的南疆西南部地区,包括喀什、和田两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柯孜自治州所辖区域。“十二五”规划对该地区的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和“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建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建设新疆以至西部重要的特色林果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以及面向中亚、南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经产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

4、沿边高寒地区

该地区包括新疆10个边境地州(市)、33个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个边境师的58个边境团场,面积、人口、少数民族分别占新疆总量的40%、26%、65.4%。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却仅占17.23%和4.7%,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亦属贫困地区。该地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和口岸优势,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发展以现代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边境贸易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新疆重要的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出口加工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加强对沿边高寒地区发展的扶持,全面推进17个边境扶持重点县(市)扶贫工作,加大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定居兴牧”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

四、分析与思考

1、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纵观以上出台的区域经济规划,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宗旨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调整经济布局,形成产业分工。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带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劳动地域分工是联系在一起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触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已出台的区域规划旨在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区域合作,形成经济区(圈、带)。我国区域规划的目的,就在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我国现已出台的区域规划都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重新布局各地区的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谋划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虽然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但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推进各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括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城乡发展、中心区域与边境地区等发展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四是“共享式发展”或“普惠式增长”,也就是公平性的包容性增长,这是区域协调、可特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使全体国民的物质生活、幸福指数也同步提高,使发展成果达到全民共享,为此,必须实现公平分配、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国际层面看,共享式发展就是在国与国之间实现协调、和谐、共赢和多赢。

2、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国务院于2010年底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定,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动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西部广大地区来说,优化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不仅对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有其重大意义,而且对构建全国、全球的生态安全屏障有其重大意义。“十二五”规划,特划强调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此,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专门通过了2011―2030年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此前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确保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则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温地生态动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每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一个主体功能区都会有相应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指导。明确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而是限制在一定区域进行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工业化的活动。对于限制区域的发展,将加大中央材政转移支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显然,这又给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对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跳出“资源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极待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3、体制创新急待解决

(1)打破原有行政区划与民族地方自治问题。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与富裕。

(2)中央政府企业与地方政府权益分配与管理职能协调问题。这里除了一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服务、财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外,对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边疆地区来说,中央企业(如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新型科技产业、交通大动脉等)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与所在区域如何协调发展并服务于当地发展,是个长期存在、久而未决的问题。又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存在的“兵地融合”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地于新疆境内,但独立于新疆自治政府,而直属于中央,虽然理应“兵地融合”共建新疆,却各自为政、各有规划、各有利益所在,久而不融,矛盾冲突不断,严重制约了新疆区域的整体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中,其负面作用更为凸显,如何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区域发展规划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10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中国共产党南充市嘉陵区委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7日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BB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10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10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

%,产量达到

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10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07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区域发展规划第4篇

一、中央批出各种区域规划的现状

中央政府大致分三个批次推出了不同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

2006 年后,中央已经批准了几个高级别综合开发试验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

2009年至今,国务院批复了13个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 年1 月,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座谈会,部署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同年3 月,国务院召开“新疆经济发展专项会议”研讨扶植新疆发展的新政。可见,新疆和两个区域发展的系列新政即将出台。

按以上数据分析:从地理区位上看,分布广泛。从东南部沿海、中部地区直到东北地区、西部内陆。从类型上看,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涉猎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几大类。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区域规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国进入了一个搞区域发展规划的新高潮。

二、区域规划是中央与地方平衡利益的重要政策

区域规划的频推,既有地方积极推动的作用,也有中央从区域发展大局的全局性考量,很大程度上是中央与地方合力的结果。有利于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从区域发展出现的趋势来看,客观上存在着六个因素:

(一)地方政府通过区域规划获得资金支持。自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资源分配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地方财政吃紧。而国家4 万亿投资和“保增长”的政策,对于各地方政府是志在必得的,通过区域规划拿到资源配置权,就可以吸引各种资源、资金,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花国家的钱,办自己的事,赚自己的钱”。

(二)区域规划要比单一的招商引资项目更划算。在过去的开发区和招商引资模式中,引入的投资项目都是单一项目,获得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争取到区域规划后,可以大范围的动用土地、利用特殊政策,这就给了地方政府更大资源配置权,很多综合性的开发项目,都可以在新的区域规划内进行。

(三)区域规划是地方基于发掘地区优势,实现地区特色发展的愿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推动新的分工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诸侯经济”小而全的内部循环状态已经被市场经济深化的分工力量所打破。在许多地区,城市之间的障碍逐渐破除,甚至在医疗、社保等方面都出现同城化服务的态势。

三、区域规划中首推调整区划

在新区域规划的资源配置上,各地也有十分诱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以上海为例:2009 年5 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浦东新区的特殊政策将扩大到近千平方公里。为什么上海会如此调整区划?其核心目的是为经济发展“腾空间、挪资源”。空间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所需的物理空间,还包括行政体制下的政策空间和操作空间;资源不仅包括土地、资金等资源,还包括各种优惠政策、特殊政策。尤其是在特大型城市,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是有含金量的,光重组出来改变用途的土地,就会立刻带来极大的利益。

四、对区域规划大扩容的思考

如此多的区域规划的出炉,覆盖范围之广,时间之密集,史上罕见。这种排山倒海式的规划出台实质上是政策上的浮躁。可以预见:

(一)在时间上而言,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从出台到实现大致常规需要1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短期内推出众多区域规划方案,一时让各个区域难以获得中央的财政支持,区域竞争力更是无法显现,只是给股票市场提供了一连串炒作的题材。此前,国家出台过三大成功的区域规划: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这三大区域规划在空间上跨度十分之广,在时间上跨度十分之长,从而保证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并落实到位,这也是造就了我国沿海地区长期繁荣的原因。如各地匆忙上马区域规划,肯定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考虑,在可持续发展上难免有失误的地方。

(二)在空间上而言,此次区域规划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地,这与“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方针在战略上是不同的。众多的区域规划上升到国际战略的层面,便失去了政策实施的重点,难以获得特殊的政策照顾,反而使各个区域的优势抵消,失去本地的核心的差异竞争力。

(三)区域规划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具体实施时,有些细节政策相背离。从汇总的区域规划来看,有不少顶着生态帽子,规划的重点却在经济,而不在生态。又比如国家对于农田保护的政策,肯定会在各种区域规划后的被重新修订和突破。而这些区域规划有可能会形成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的结果。

(四)区域规划一拥而上,会导致局部投资过热、资产价格猛涨。各房地产业紧跟区域规划,乘机挖中央政策的墙脚,靠着地方资源“蹲点吃透”,成为应对行业变局的突破口。使房价在一线城市出现的负面效应向二三线城市延伸。

规划是一种手段,目的都是促进科学发展。 此次天女散花般的区域规划出台,是需要降降温的。

参考文献:

区域发展规划第5篇

【关键词】:区域铁路网;规划;趋势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铁路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命脉,铁路运输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建设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一部分。然而,我国的铁路发展的设计、建设和发展长期都是在一种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受规划理论体系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于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工作才从真正意义上的开始。2004年编制完成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国家批复铁路行业关于全国铁路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铁路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

1 区域铁路规划发展历史及规划目的

1.1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

我国铁路行业针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及建设论证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结束,在对项目建设的论证过程中,忽略了对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布局设计和考虑,同时,对于建设区域铁路网规划也缺乏足够的指导。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到中后期结束。一些省市等开始进行区域铁路网规划的设计和研究,根本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建设,但是由于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匮乏,在对区域铁路网规划时,主要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作为辅助手段。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和理论支持的不足,使得发展很缓慢,并且实施性比较差。

第三阶段:从2000年以后,考虑到新的规划发展理念,把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融入其中,并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进行了统筹考虑,不断提高了编制技术的手段和水平。借用全新编制手段和规划技术路线,在2007年完成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研究报告》。路网布局方法采用“逐层展开法为主、单因素分析法为辅”的方式,在基础物理网络上把各种因素叠加形成了概念性网络,确定了最终的路网布局。运用“干线网补充、系统网完善”的铁路网布局方法,将干线网补充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结合,增加区际通道和重要的区内通道;系统网完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子系统网进行扫描,并逐一优化完善。

1.2 区域铁路规划目的

所谓区域铁路网的规划,指的是借助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结合各区域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当地产业布局的特点,通过对区域对运输需求的预测和分析,统筹考虑好技术经济的优势,并在做好与相关行业衔接的基础上,对区域的铁路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其目标是能够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区域的资源,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因此,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应当包括:最大程度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当地出现的铁路运输问题,并对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测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铁路网的分阶段建设。

2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趋势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2004年编制完成后,各省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特点,结合各省市的经济基础和特点,制定各自区域内铁路网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衔接。

2.1 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区域铁路网的规划设计要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更加紧密。其中主要包括:民航的发展规划、港口的发展规划、交通业的综合发展规划和港口发展的规划,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划,比如市内交通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在国家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区域铁路网的规划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的需求。

2.2 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融入到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当中来。在区域铁路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节约用地和环境约束等条件,协调好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的关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2.3更加注重交通规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更加注重规划理论的应用。在理论分析中,对于运输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多种预测模型综合法,铁路网布局采用大背景分析方法,引入交通区位理论进行布局,规划评价中选用多目标评价体系等等,使得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论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2.4 更加注重公共通道资源的利用问题

最近几年,区域铁路网络规划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通道的资源利用问题。这些问题在那些能源输出的大省比如山西或者煤炭分布集中的地方更加突出。由于前几年煤炭市场的高收益和煤炭不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很多的能源企业蜂拥的进驻到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提出了很多的铁路项目,这是与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匹配的。这些的铁路项目的运输一般都是点到点,基本不承担铁网的功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服务比较小,但是这些项目占用了公共通道的资源。近两年来,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煤炭企业纷纷出现亏本现象,可以想象,其铁路的运输就会被搁浅,这无疑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今后的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会更加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将这些铁路线合理的规划到国家的铁路网中,安排其中的部分承担旅客运输的服务,减轻在节假日高峰期交通运输的压力,也是对公共通道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的焦点问题

3.1 高标准客运铁路的布局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中,一些的西部省市提出要建设300km/h的高铁线路,加快与东部省市的信息、经济交流,加强贸易往来。对于这个问题,要认真考虑下面两个方面:客运专线的规划原则是覆盖所有第一第一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中的大部分城市,是快速客运网的主骨架。应该研究区域的中心的人口、经济实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否属于第一、二层次的城市范围。第二,由于高铁线路的客运专线的票价比一般客运的价格较高,因此,应该预测好区域客运的密度,综合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沿线客流量、人口分布情况、客流水平、支付能力等问题,防止出现资源的浪费,合理选择好300 km/h客运专线、200 km/h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三个层次。

3.2 内陆省份的出海需求问题

我国沿海城市在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些内陆的省份提出了出海通道的规划问题,从而可以与沿海城市以及其他世界城市加强信息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会是从东逐步往西的。一些中部的省份提出建设出海铁路的构思。这些的规划考虑的更加细致,认真考虑好区域货物量的流量、流向和通货的能力,合理的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带动内陆和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区域铁路网的规划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研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筹考虑。由于我国区域铁路网的发展比较晚,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改善,区域铁路网的规划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兆成,黄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区域发展规划第6篇

1.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交通迅速发展。很多的研究成果证明,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都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中国也不例外,例如,在近10多年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加速改善,例如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7.41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一方面源于交通运输体系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也由于交通运输是一种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地区经济增长,政府财力充足时,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良性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加。而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对良性经济的要求必然会要求更高。而科学、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则是良性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交通规划建议

基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关系分析,笔者认为区域交通的运输规划必须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相当的协调和统一性,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仍然局限于自身的行业范围内,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协调。就上述情况,笔者对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根据区域经济活动特点调整运输结构,同时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宏观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结合各区域交通发展的实际,对交通设施、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设定,在科学论证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能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最优和交通设施布局最优的效果。

区域发展规划第7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发展 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 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区域发展规划第8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发展 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 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区域发展规划第9篇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部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一直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风险政策体系等多种途径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努力。商业银行应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整体的组织推进和制度安排,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提升风险精细化管理能力,确保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