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9 10:31:36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1篇

关键词:儿童 孤独症 综合训练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87-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及一些问题行为方面也表现为异常[1],近年来,各方面报道孤独症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没有被完全阐明,也无特效的药物可以治愈。主要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及社交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目前各类矫治体系很多,但文献报道的疗效不甚统一。作者依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采用包括结构化教育[2],行为干预[3],语言训练[4]感觉统合训练[5]听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儿童保健科收治的50例孤独症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CCMD-IV)诊断标准,并排除雷特综合征,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精神分裂症,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等疾病。其中男45例,女5例,男∶女为6∶1,年龄2.4-8岁,平均年龄(5.2 ±2.1)岁。

1.2 方法。

1.2.1 评估工具及方法。应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图片词汇测验(PPVT)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PEP-R)作为评估工具,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估,所得分值做前后对比。测评由一名经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的医生完成。

1.2.2 训练方法。所有患儿均在门诊训练,每周6天,每天6h,由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做法主要以结构化教学(TEACCH)为主,根据个体评估结果设计个体训练内容。对无语言的患儿,重点运用一对一的个别强化训练,图片交换系统训练;对发展年龄大于3岁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训练他们的的心智解读能力,促进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将各种社交情景和规则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小组课反复演练,以提高应对不同社交情景的能力。同时配合行为疗法(ABA),主要采用正性强化、忽略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感觉统合训练每天2小时,包括滑梯、滑板、圆桶、平衡台、阳光隧道、大笼球、触觉球等,训练患儿的前庭功能、触觉、平衡觉、运动企划能力,减少其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培训,让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参与治疗过程,并将训练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及社交情景中。

2 结果

训练6个月后各量表评定比较 ABC量表分直明显下降,训练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0例自闭症患儿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患儿的模仿、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感知觉、异常行为明显改善,各量表评分训练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语言障碍是孤独症突出症状之一,而这一缺陷影响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整个训练中较重要部分。对无语言患儿采取一对一强化训练,鼓励他开口,教他发音,有构音障碍的患儿,采用刺激法、发音器官的运动协调性训练、语音训练等;对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处理“鹦鹉学舌”的问题,教会他们与人交流的规则。综合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功能性构音障碍有明显效果’开始训练时间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6]。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核心问题。明显地表现在简单动作的机械性重复,情感冷漠和表达方式的怪异。故在干预中重点培养患儿对社会的知觉和兴趣,培养其自控调节能力。主要通过情景法、角色替代法以及待人接物游戏、视听觉游戏与运动游戏等,使患儿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之中,从而逐渐适应社会,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改善孤独症儿患儿异常行为:行为分析疗法是孤独症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正性强化物的应用及适度的忽视与惩罚手段,可促进孤独症患儿加强环境适应能力,减少攻击行为,控制烦躁情绪起到重要作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我刺激和自伤等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减少患儿的异常行为[7]。

总之,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有效的。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孤独症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儿的年龄、语言发育水平、功能高低有关外,与家长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家长积极配合效果明显。应提倡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干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展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6):381-381

[2] 香港协康会.教导自闭症儿童的方法.结构化教学〔C〕//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香港协康会出版.1997:1-202

[3] 黄伟合,著.儿童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丽梅,语言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康复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92-93

[5] 邓红珠,邹小兵,静进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10-112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组,接受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1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ATE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疗效更佳,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 培训-家庭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病范畴,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病症[1-2],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男孩。孤独症儿童从婴儿阶段开始,就无法与周围环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冷漠甚至没有语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丧失正常人应有的日常感情。鉴于此,我院采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旨在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独症儿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9±1.45)岁。纳入标准:(1)符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201404163000457)

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3]。(2)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3)家长容易沟通,积极配合。(4)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症、强迫症等。(2)并发有影响孤独症治疗效果的疾病者,如脑瘫、癫痫等。(3)无法坚持完成康复训练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复训练者。(5)家长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学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82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安排到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为期12个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结构化教学和ABA训练对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小组化训练、集体化训练等。每3个月进行1次训练

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直至训练结束。

1.2.2试验组父母带孩子共同参加专业医疗机构开设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亲子培训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64学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儿父母。培训内容涉及:(1)孤独症基本知识,提高父母健康认知能力。(2)孤独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如结构化教学、ABA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患儿各项能力的对症训练,包括语言、感觉、认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协调等。(4)益智活动的合理开展,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儿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力。(5)行为问题的处理,提高父母对患儿行为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PEP评估,对症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并为父母配备《孤独症家庭康复训练教材》及康复训练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叮嘱父母每3个月带孩子到培训机构进行1次PEP评估,并制定或调整下一个阶段训练计划。若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有任何疑问,均可随时与相关老师或医师进行联系。

1.3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内容进行评价[4-5]。评分越低,表明孤独症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4~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而我国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相对较晚,在2006年时才将其列为精神残疾。我国现状:(1)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2)孤独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相应的治疗需求越来愈大。(3)患儿回顾社会难度较大,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间是3岁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极大程度影响患儿日后正常生活。(4)治疗体系不健全,训练中心康复水平整体较低。(5)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6)国家相关医疗政策才起步。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预后,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7-8]。

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游戏中,采用自然反馈手段的训练,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积极的疗效。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训练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而父母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更发挥重要作用。据此,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父母理论认知,增强父母操作意识及方法,从而让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实施科学地康复训练,提高父母专业技术支持非常重要,能促进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长。医疗机构是整个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者,家长是最终的执行者。表1显示,接受了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能力方面,均有着大幅度提高,与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实施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灵活等特点,还具备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等.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01-103.

[2]张静,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M1抗体水平与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3-727.

[3]杜亚松.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1-1774.

[4]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等.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5):353-358.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6]刘志云,张晓斌.24例儿童孤独症应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06-607.

[7]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8]郭德华,周群,吴连春,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18-321.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3篇

关键词:孤独症;治疗技术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autistic disorder) 等,是广泛性发育障(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的代表性疾病[1]。孤独症进入医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视野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治疗技术仍在发展中尚不完善,孤独症成因复杂,国内外还无完全治愈的孤独症患者病例。目前对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应用行为分析训练等的一些教育训练方法,以及一些正在尝试和发展中的音乐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

1 教育训练方法

1.1 应用行为分析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人们在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行为的基础上,运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过程。自闭症是属于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有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障碍。应用行为分析是行为干预的一种,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刺激―反应―强化。ABA 训练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ABA―应用行为分析,即将行为分析的结果进行应用,它强调对行为功能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消除或建立行为;功能分析法通过分析发现隐藏于行为背后的功能和目的,从而为干预提供依据[2]。

1.2 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疗法是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孤独症及相关残障儿童治疗教育中心的斯寇布勒等人于1971年创立。结构化教育充分强调个别化教育,始终以孤独症儿童自身特征为主体.注重发挥优势技能和整合家庭资源,能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实现训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结构化主要是为了避免孤独症儿童因对感觉输入的高敏感性,而产生的对环境或所接触事物变化的不适应,把物理环境、作息时间、工作学习组织等方面结构化,使环境和事件具有可预测性。

1.3 感觉统合训练

1969年,Ayres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3]。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感觉输入似乎无法印记脑中,因此常对周遭默然不注意,有时却又反应过度;前庭和触觉虽有作用,调节上则相当不良,大多有重力不安和触觉防御过度现象;对新的或不同的事物,大脑的掌握特别困难,对有目的或需积极处理的事不感兴趣。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利用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听觉、视觉、基础感觉、平衡、空间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刺激大脑功能,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能做出适应性反应。

2 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Klein(1919)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儿童中心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4]。20 世纪80年代,日本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创立精神统合疗法,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经验,并能融入其中。治疗师通过与患儿游戏,分享愉悦体验,谨慎地促进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意愿,拓展患儿人际关系的范围。

箱庭疗法是一种游戏治疗方法。来访者在咨询者的陪伴下,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模型在沙箱中摆放、表演,从而再现其多维的现实生活,充分展现自己的内在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身心灵的知性理解和情感关怀,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这是一种高度形象生动的超越言语、文化障碍的心理咨询方式,特别适合于聋哑或听力、言语困难的儿童[5]。

3 音乐疗法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反应对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利用各种音乐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利学相融合的新型医疗技术[6]。音乐也可以与行为训练、结构化教育相结合作为各种治疗方法中的导入部分,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另外其带来的满足感也可作为他们学习活动中的强化物。

4 应用其他方法对孤独症治疗的尝试

4.1 针灸疗法

张全明、袁青等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通过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对其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刻板行为与统一性保持及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有显著效果。他们认为“针刺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影响是整体水平的。”因此在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运用传统的中医针刺治疗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7]。

4.2 医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还没有研发出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但是存在一些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说盐酸氟苯丙胺(降低自闭症孩子血中血清素的浓度) 、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 、B - 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 、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 、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 、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等。

4.3 同伴作用策略

同伴作用策略的同伴是指一些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年龄相当的儿童,把他们和孤独症儿童安排在一个班上一起接受教育。这种治疗方法是美国弗吉尼亚Common - wealth 大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Donald P. Oswald 博士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施教育时安排一个环境以刺激同伴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不断的努力,教同伴一些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互作用并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方法,改变同伴对孤独症儿童的期望以及通过教给其一些社会技能来促进人际交流。对孤独症儿童的不适当的期望会影响同伴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够增加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那么同伴就会改变对他们的期望并更加愿意和他们做游戏。

4.4 海豚辅助治疗

海豚辅助治疗孤独症,主要在于海豚能够发出2000赫兹至20万赫兹多种波长的超声波。现在普遍认为,超声波治疗的机理在于,当超声波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机械温热效应,致局部温度升高,血液循环改善,代谢旺盛,组织软化,化学反应过程加速,酶系统功能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当海豚靠近孤独症患儿发出叫声时,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烈的冲击,激活患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渔. 精神病学(第4版) [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 黄伟合. 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 心理科学, 2003

[3] 陶国泰.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1版)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 刘敏娜,黄钢,章小雷. 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5] 陈顺森. 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和操作[J]. 中国特殊教育, 2001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4篇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会交往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同伴介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83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tudent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with autism on an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of social intercourse for a period of eight months of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adopted visual text intervention, games and culture (PCI),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gam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peer the most obviou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peer intervention game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roved,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rdinary children charity, for autistic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autism; social interaction; games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 (PCI);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peer intervention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研究(12015739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阿斯伯格症学生实用教学策略[M].杨宗仁,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3] 欧阳佩婷,何修瑜.解开人际关系之谜[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刘慧丽.融合教育理念下资源老师角色的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黄B译.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少年、青少年与成人版[M].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2007.

[6] 游f.游戏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5篇

孤独症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三维世界,那个世界离我们如此遥远,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因此,孤独症儿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在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背后,有着整个家庭的伤痛、教师的困惑、医疗机构的无奈……

1. 患儿们在老师的“一对一”带领下做游戏

2. 一名患儿在进行感统训练

3. 音乐会上,2名患儿在表演节目

4. 患儿们在挑选自己喜爱的糖果

专家简介

柯晓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副所长。擅长儿童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等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干预。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背景资料

我国大约有150万孤独症儿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起病。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异常、刻板的兴趣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感知觉、智能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我国的孤独症患者大约有150万,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1~9:1。

孤独症需要综合治疗

孤独症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和多种生物学因素有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对所有的孤独症孩子有效,对付孤独症需要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行为和教育干预、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完整的治疗需要医疗和特殊教育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减轻患儿的症状,帮助患儿保持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尽可能地融入社会。两三岁开始接受专业干预的患儿,有10%可能自理和自立,有50%能够初步自理,但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走向社会。而那些有轻度孤独症倾向的孩子,经过干预极有可能恢复正常。

生活实例

佳佳是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的一名孤独症孩子。两年前,在幼儿园,4岁的佳佳是个“另类”:老师说“坐下”,小朋友们都坐下了,只有他还站着;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从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别人跟他说话,他就跟没听见一样,看都不看别人一眼;他特别喜欢转圈,经常一个人不停地转,好像永远都不会头晕……幼儿园老师不止一次地找佳佳妈妈谈她的“问题儿子”,后来干脆以“照顾不过来”为由,让妈妈把孩子带回了家。多家医院的结论都是:佳佳患有孤独症。对妈妈打击最大的是,这种病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能进行干预训练,尽可能缓解症状。刚开始,妈妈很不甘心,总觉得孩子没什么大问题,一定能治好,于是辗转各地求医。然而,妈妈得到的却是巨大的失望,甚至绝望地想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现在,为了陪儿子接受训练,妈妈被迫辞职,每天带着儿子在家和训练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苦点累点没什么,可别人看儿子目光里的异样,让她感觉特别无望。

孤独症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超乎想象

大众医学:佳佳的例子只是150万孤独症患者家庭的一个缩影,它不能代表每个家庭所承受的伤痛,但仅仅从这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心有多苦、有多痛。您认为,目前孤独症患者的家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柯晓燕:每个孩子都会给家长带来困扰,如经常生病、偏食挑食、不听话、学习不认真等,这些可以算是“成长的烦恼”。而对于孤独症患儿家长来说,孩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烦恼,更多的是入学难、求医无门、周围人的歧视以及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其中的酸楚远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得到的。

首先,入学是个大难题。症状稍微严重一些的孤独症儿童,上幼儿园就会被拒收,到了6岁左右要上小学的时候,家长更是心急如焚,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他们的孩子。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吧,心理上又很难接受,因为这将意味着接受孩子是个残疾儿童的事实。

其次,孤独症儿童往往在当地得不到专业的治疗和特殊教育。我国对儿童孤独症有研究的专业机构比较少,家长带孩子四处求医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孤独症儿童,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得到综合治疗,即在专业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医疗和特殊教育。可是,目前全国有能力进行这种综合治疗的只有南京、北京、广州等寥寥数家医疗机构,更多的医院只进行诊断和单纯意义上的治疗,没有能力开展特殊教育。即使以上几家可以进行综合治疗的机构,也只能同时接受几十个孩子,这对于全国150万孤独症患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此外,家有孤独症儿童,家长受到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是巨大的。不仅仅家长遭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孩子也是如此。有些症状不是太严重的孩子,能够随班就读,但是他们怪异的行为被老师认定为“不听话”,常常面临受批评、被罚站、被别的孩子轮流“监督”等不平等待遇,成为同学们的笑柄。

家长需转变观念,客观理智地进行孩子的康复

大众医学:为了治好孩子,不少孤独症患儿家长多方求医,甚至有的还把工作辞了,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期待着有一天奇迹能够出现。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做法,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柯晓燕: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一位家长刚开始的时候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到处看病,寻求帮助,甚至辞掉工作。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现在也有不少机构,摸准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只强调他们的训练或治疗效果,让家长误以为只要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或治疗就能让孤独症儿童变得跟正常孩子一样。这显然是个美丽的谎言。

虽然孤独症的预后不容乐观,但其与症状严重程度、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治疗是否正确、及时、持续有关。我们希望,孤独症患儿的家长们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首先要向专业人士咨询,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孤独症的各种治疗方法,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客观、理智的选择。家长应该做到既不盲目乐观、抱着过高的期望,也不一味悲观、轻易放弃,而是要给孩子恰当的治疗和训练机会,利用和发挥孩子已有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够从事简单的劳动,尽量达到生活自理和独立生存,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而这最重要的一点,恰恰被大部分家长忽视了。他们迷失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自理能力的锻炼和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瘸腿的孩子,家长应该教他学会适合他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一心想完全矫正瘸腿,让他跟正常人一样,因为依靠现有的治疗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必须面对现实,作出理智的选择,让孩子得到专业的诊断和评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发育情况、智力水平、适应能力等制定出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且,这种治疗是终身的。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这些,将对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大有帮助。

“家长应该做到既不盲目乐观、抱着过高的期望,也不一味悲观、轻易放弃,而是要给孩子恰当的治疗和训练机会,利用和发挥孩子已有的能力,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能够从事简单的劳动,尽量达到生活自理和独立生存,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民间训练机构意义重大也存在不足

大众医学:因为医疗机构和公立特殊教育学校不能满足众多孤独症孩子的训练需求,近年来,民间出现了不少专门接受孤独症儿童的机构,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解了很多家长的燃眉之急。您认为这样的机构有什么积极意义或存在哪些不足?

柯晓燕:有需求就有市场,应运而生的民间训练机构确实对缓解孤独症孩子的训练难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间的机构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机构都在开展应用行为分析、程序结构化教学以及感觉统合、认知、语言、游戏、音乐、美术等训练,但很多“形似而神不似”,看上去开展了不少训练,可并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提供全面的、专业的服务。而且,疗效评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家长没法知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怎样的效果。不过,国家“十一五”计划已经将孤独症纳入了残疾人的范畴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孤独症将被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能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教育机构将会形成网络。同时,孤独症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也将会得到专业的支持。

TIPS:民间训练机构面临师资和资金双重困境

陈洁(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负责人):目前,我国有近100家大大小小的民营训练机构接受孤独症儿童,对他们进行训练和教育。孤独症儿童难以在小组学习的环境下去主动学习,对他们,只能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训练,所以师资力量不足是个大问题。从事特殊教育,苦和累不说,心理压力大,待遇又低,因此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特殊教育并坚持下去的人很少。而且,训练孤独症儿童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的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除了师资不足以外,民间训练机构自负盈亏,资金也很紧张,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师资力量的不足。

为了缓解师资和资金的不足,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如招募志愿者、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较低的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一群体,上海自去年开始,凡是在政府认可的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的0~7岁儿童,将每年得到3000元的补助。我们现在只能同时训练30多个孩子,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我们还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们掌握训练方法,自己在家庭和社区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训练。

公众需要宽容地接纳他们

大众医学:现在,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并帮助孤独症这一群体,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如果身边就有这样的患儿,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

柯晓燕: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特别是学校和老师,更不能歧视他们,应该给他们融入集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尽可能地容忍他们的“怪异”行为,多花一点心思,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交流。事实也证明,有些孤独症儿童被别人关注后,会慢慢主动地去关注别人。我想,如果公众能够做到用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们,是对孤独症患儿家长和家庭的最大安慰。

编后:随着人们对孤独症的逐步了解,相信家长能够比较客观、理智地给孩子以恰当的治疗和特殊教育,相信学校、老师能慢慢理解并接受这样的孩子,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怀着包容的心态跟他们进行交流……这样,“星星的孩子”才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TIPS:我国部分孤独症治疗、教育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

青岛市市北区自闭症研究会以琳自闭儿训练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沈阳市儿童医院心理科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湖南省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中心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哈尔滨市小天使育才学校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6篇

找班主任、找校长、找教育局,2016年2月19日至今,罗芳(化名)都在找人和求人的路上,因为上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小宇(化名)再一次被学校“退”了回来。

上小学2年来这已经是小宇第三次被学校“退回”了。原因都是“管不住”、“在课堂上大吵大叫”、“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早在小宇3岁的时候,罗芳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但她觉得孩子的智力发育没有大问题,而且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都不严重,应该进普通学校,和普通的孩子一起随班就读。

在中国,像小宇这样的200万孤独症儿童能否在适龄期顺利进入普通学校,进入学校后能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疾病的康复,也考验着学校、政府,乃至社会。

艰难入校路

现在回想起来2年前小宇入学时的情景,罗芳仍然感到疲惫。

2014年,当与小宇同龄的孩子都要升入二年级读书的时候,罗芳还在为孩子能不能顺利入学发愁。

“虽然政府文件再三申明,要实现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办法实现事实上的‘零拒绝’。”中国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友协会(以下简称中精协)主席温洪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

小宇的入学之路充满艰辛。罗芳回忆说,当时她拿着小宇的孤独症诊断书、发展评估表入学报到的时候,学校负责新生入学的副校长就以学校没有接收过孤独症孩子为由,建议她把孩子送到区里的特殊教育学校。

“他虽然是孤独症,但是智力发育正常,早期干预效果很好,孩子的状态一直不错,而且专家评估过了,进普通学校没问题。”罗芳将手里小宇的发展评估表递过去说。

副校长扫了一眼评估表后告诉她,“我们没有专业的老师,真的不好接收。”

在温洪看来,这也确非推脱之词。因为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他们不懂交流,不会表达,且每个孩子的个体表现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遇到情绪爆发时,还要求教师依靠丰富的实操经验,快速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并专业地进行干预。“这对老师的专业要求很高。”温洪说。

但是,目前很多普通学校没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资源老师,而普通老师也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或培训,遇到孤独症这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也是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孤独症儿童入学的主要原因。”温洪无奈地说。

她认为,孤独症儿童入学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对孤独症的认知,很多人甚至认为孤独症会传染,从而“谈孤色变”。所以出现了很多普通孩子家长联名要求学校驱逐孤独症儿童的事件。

入学后的挑战

在学校、医院、区教育局、区特教中心之间来回整整跑了一个月,罗芳才重新开齐了学校要求的各种证明材料,“我们最后甚至不得不给学校写了一份入学免责声明。”她委屈地告诉本刊记者。

罗芳本以为小宇入学后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谁知挑战却刚刚开始。

开学的第一周,小宇就被领回家三次。每次班主任老师都打电话给罗芳说,“小宇不停地哭闹,你过来把他领回去吧。”

尽管小宇进班前,罗芳已经跟班主任沟通了几次,但老师还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小宇闹情绪的时候,她就像教育普通孩子一样,刚开始会哄,哄不住了就惩罚。但这些往往都没有什么效果,最终只能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去。

罗芳说,她当时特别希望学校能有一位哪怕仅仅了解孤独症是什么的老师,能够帮助她。但是,直到半年后小宇离开,罗芳也没有等到她所需要的帮助。

后来罗芳才知道,小宇所在的学校也有一间资源教室,还配了一名资源教师。但她从来没见过。

北京市海淀区特教中心负责全区融合教育的常务副主任王红霞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按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文件精神,2014年开始海淀区便要求各中小学对残疾儿童入学实行“零拒绝”。之后很多学校开始建设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

王红霞说,目前海淀区共有近200所普通中小学,其中30%的学校建设有资源教室,每间资源教室配1~3名资源教师。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尽管教育发达地区普通中小学建资源教室、配资源教师的比例并不低,但资源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都还没有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温洪说。

据她了解,很多学校配的资源教师并不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的可能是学校要按主管部门的要求配资源教师,就从现有的老师里随便找了一个。至于他们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如何,很多学校并不重视。”

这些缺乏专业技能的老师,并不懂怎么帮助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自己也就很乐意被“占用”。

在温洪看来,目前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人才的缺乏“是最短的那块板子”。

首先是因为中国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目前很多干预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来自国外,中国还缺乏对孤独症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其次,各个大学在孤独症教育方面的专业设置也相对滞后。据温洪介绍,目前在全国近3000所高校中,只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置了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

越秀模式的启发

罗芳也曾想过给小宇找一个陪读老师或者特教助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她所说的特教助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后,能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积极融合的专业群体。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以下简称越秀启智学校)目前在运行的“融爱行”项目就是在为孤独症儿童家庭培养特教助理。

越秀启智学校校长陈凯铭介绍,“融爱行”项目原本是孤独症儿童家长互助组织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广州扬爱)发起的。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特教助理,帮助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接受融合教育。

2012年9月,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融爱行”计划的业务督导和培训工作,转到了越秀启智学校。陈凯铭说,当时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市选了20所公办学校作为个别化辅导的试点,同时挑选20名孤独症儿童参与项目计划。

陈凯铭告诉《t望东方周刊》,项目组会首先为参加计划的孩子进行全面的发展评估,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然后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生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特教助理及学生家长,召开个别化教学会议,共同为每一个孩子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

之后,每一个孤独症孩子都配有一名特教助理,他们每天陪孩子一起上课,帮助孩子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并完成相应的学业任务。每周五,这20名特教助理都要回到越秀启智学校,在那里接受专业培训,学习专业技能。

据了解,这些特教助理是与广州扬爱签署劳动合同,由广州扬爱对她们进行日常管理。他们陪伴孤独症儿童所产生的费用由学生家长支付。

“基本上是每个孩子每月2000~3000元。现在随着随班就读的逐渐推广,一些特教助理已经可以在一个学校带2~4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陈凯铭说。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7篇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问题;对策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全面发育障碍的疾病,主要是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包括发育延迟和扭曲), 多数患儿在智力、学习、语言表达、环境适应、与人交往等方面表现差[1],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有重要帮助, 其中少数可获明显好转, 但多数患儿远期预后欠佳。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的102名孤独症儿童家长, 其中母亲81人, 父亲21人, 年龄26~39岁, 平均31.4岁, 有固定工作的69人, 工作不稳定33人。

1. 2 方法

1. 2. 1 量表及问卷 采用状态焦虑问卷、Zung抑郁量表[2]、90项症状自评量表[3]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

1. 2.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从表中可见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为:紧张焦虑、悲观抑郁、信心丧失、自责自罪。

2 心理问题评估分析

2. 1 紧张焦虑 由于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 难以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 四处求医, 认为孩子会致残, 且因为孩子与人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 时常担心孩子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周围人的无知嘲笑等, 常常感到紧张不安、顾虑重重、焦躁。

2. 2 自责自罪 多数家长在了解一些相关疾病知识后, 认为自己为了个人的发展而疏于在妊娠期情绪的不稳定、患病、自行用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未尽到照顾和关爱孩子的责任、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不正当教育、在孩子婴儿期出现的初期症状未及时发现就诊等等因素造成家长的自责自罪心理。

2. 3 信心丧失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即便接受了良好的治疗和训练也难于达到正常同龄儿的水平, 同时因治疗和训练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孩子不配合、难照顾等, 还需承担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家长信心丧失。

2. 4 悲观抑郁 孤独症儿童预后差, 多数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智力低下, 感知觉、语言、社会交往障碍, 行为异常等症状, 部分症状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使家长过分担忧孩子的将来, 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

3 对策

3. 1 紧张焦虑 在与家长接触时应热情耐心, 态度和蔼, 认真倾听家长的倾诉, 建立良好的关系, 做好知识宣教, 安慰家长, 认真解答疑问, 帮助正确认识疾病, 勇敢面对疾病, 培训家长指导孩子与人相处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技巧, 减轻孩子受伤或伤人。

3. 2 自责自罪 帮助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与孩子建立正常、良好的亲子感情及关系,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会家长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照顾、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有助于帮助家长克服自责自罪的心理。

3. 3 信心丧失 对家长表示理解, 使其知道早起治疗、驯良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帮助和指导进行有效的家庭训练, 患儿改善和取得进步及时鼓励, 让家长和患儿看到希望。

3. 4 悲观抑郁 与家长保持长期的咨询随访关系, 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 采取积极长期的干预措施, 改善预后, 帮助取得相关社会机构的支持[4], 提高患儿的自我照顾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渔. 精神病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69-571.

[2] 沈渔. 精神病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50-252.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8篇

均低于对照组(P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06

孤独性障碍简称为孤独症, 多发于儿童期, 是一种精神神经发育障碍病, 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语言交谈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兴趣单一或重复性活动等;大多数患儿存在无法生活自理、社交能力障碍等不良现象[1]。本文旨在分析孤独症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医治的124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者均与美国第5版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婴儿痴呆等。按护理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30,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3.14±1.24)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1.06±

0.4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33∶29,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25±1.26)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1.14±0.75)年。?勺榛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结构化教育护理, 评估其个体障碍程度, 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训练患儿辨别游戏区、学习区、物品放置区;训练利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或图片、文字、身体姿势等方法帮助患儿理解内容;帮助患儿建立有秩序的行为习惯;训练语言、社交、模仿及生活自能等能力。

观察组行引导式联合融合式教育护理:①院内护理:引导教育机构环境模仿幼儿园改造, 由3名护士组成引导教育组, 须穿戴教师服装, 引导教育1次/d, 40 min/次, 连续教育3周。护士多与患儿正常交流, 克服交流困难, 引导患儿建立正常社交模式;开展社交专题课, 护士角色扮演, 训练患儿社交能力。家长邀请比其大3岁左右的健康儿童到患儿家中活动, 1 h/d, 带领患儿玩耍、学习, 建立家长微信群, 分享交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患儿播放故事影片或动画, 组织其他科室患儿一起观看, 鼓励表达自我情况, 带动自由表达, 集体活动开展3周。②社会护理:社会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护士行健康宣教, 监督环境设施改造, 引导与健康儿童建立友谊, 定期组织互动交流, 鼓励家长定期加入亲子课堂, 引导患儿融合社会。③家庭护理:护士建立微信群、电话或家庭等随访模式, 嘱家长多带患儿参加社区、户外活动以融合社会, 引导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制定出院计划, 监督家长完成融合任务, 带患儿进行1 h/d的户外活动, 完成购买食物、去银行、照顾小动物、装扮游戏、洗衣服等融合护理主题任务, 每周1个主题。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参照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两组社交能力, 从语言、社交、感知觉、健康行为4个方面评价, 分值0~179分, 分数越高, 则社交能力障碍严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按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 从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总体健康评价, 0~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社交能力比较 观察组各项社交能力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第9篇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认知能力 认知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74

Abstract Cognitive disorder is one of the core symptom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intelligence, memory, atten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utism.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autism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not perfect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external autistic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memory and basic cognitive ability of make a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and tries to find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ASD; cognitive ability; cognitive training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也被译为自闭症)是于婴儿期起病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表现为情绪情感表达困难、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困难,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限制的行为与重复的动作、明显的特定兴趣;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进行表达,也无法进行社交活动,常有某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①认知异常也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它体现为孤独症儿童在基本概念认知、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异常。从认知的角度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普遍缺少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仅注重某一特定细节而忽视细节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定的认知灵活性,无法对事物或概念进行概括、迁移。

图形符号是认知的核心之一,它被普遍运用于教授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而缺乏认知能力则导致儿童无法识别图形符号,②继而无法在缺乏口语的情况下运用辅助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要求孤独症儿童从沟通簿中选出目的物的对应图片)。③所以,认知能力是儿童生活自理、进入社会的必备前提:对自然的认知可以使这些儿童加深对物体、周围环境的理解,为后续的相关训练提供基础;而对社会的认知可以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促进沟通行为的出现,从而让他们能够较好地成长,融入社会。自孤独症谱系障碍进入人们视线的几十年来,各种认知训练理论与方法被广泛研究并实践。

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知障碍相关理论

国内外专家从各方面探究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原因,对孤独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由Frith和Happe提出的“弱中央统合论”。④他们认为,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方面表现出仅注意局部细节而忽略其他特点的现象,体现了中央系统的失能,即弱的中央统合功能(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该理论认为,孤独症儿童在面对范围广泛的刺激时,难以进行统合,所以他们的认知加工表现出关注微小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因此,弱的中央统合即可以影响视知觉处理任务,同时也影响到语义理解任务。⑤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指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最早由Simon Baron-Cohen于20世纪后期提出。心理理论是指孤独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内心活动(如需求、信念、意愿、情绪等)的认识,并以此理解不同行为,对他人的各种行为作出适当反应甚至预测的能力。⑥心理理论被广泛认为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基础,以及进行人际沟通的前提。它体现为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2 国内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对于ASD儿童认知的研究可被分为非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两个部分。其中,非社会认知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基本概念认知、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执行功能;而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包含了对人、表情识别及情绪情感的研究。但是,国内研究者们多是采用直接评估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研究,鲜少针对某一种认知训练方法进行探索。

2.1认知能力相关研究

国内专家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贾林祥(2007)指出,孤独症儿童进行对话时,其所运用到的词汇数量非常有限,无法准确运用已学的词汇进行表达或沟通;他们也存在不能准确运用代名词的现象,比如他们会把“你”说成“我”等。⑦曹漱芹、方俊明等人(2010)通过对12名汉语孤独症儿童进行类别判断任务,发现孤独症儿童既有一定的分类能力,但又难以形成类别原型和抽象概念。⑧

由于注意力和记忆力是认知能力的前提,研究人员同样发现了它们重要性。杨明利(2009)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在信息集成过程中视觉注意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在这个方面孤独症儿童的整体认知能力并不存在缺失,⑨与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其还对孤独症儿童的词汇―语义层次的认知加工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在词汇认知和语义理解方面差异显著。

由于执行功能与注意和记忆关系密切,并且包含高级认知能力,执行功能也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杨娟等(2006)对十九名ASD儿童进行了包含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在内的三种执行功能任务以及智力测验。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执行功能障碍。⑩

2.2 认知训练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训练研究较为分散,且尚未找到一种系统的认知训练方法。陈淼(2010)通过对150名孤独症儿童参加前一后测的结果对比,发现使用基本认知能力训练课程训练20周后,被试的各方面基本认知能力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而认知的其它方面也有所改善,只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赵娜、宋佳等(2012)考察了认知综合训练对儿童的注意力的不同方面(如注意力的持续性、抗干扰性等)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综合训练可以提高观察组对数字、形状的短时记忆能力。 在社会认知方面,王凤梅等(2014)对三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情绪情感干预,结果发现情绪情感认知训练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对他人表情的识别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

3 国外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样,国外研究者大多是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研究,从认知训练方法的方面来看,国外专家的研究重点是各种干预体系和理论,而非具体的某一种认知训练方法。但是,现有的关于孤独症认知评估、训练的研究,也为特教老师、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太田阶段法是由日本太田昌孝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评价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它依附于言语解读测验(LDT-R)为主体,测验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所处的发展水平,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广泛运用于日本的孤独症儿童干预之中。

Marieke de Vries等(2014)通过对121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一组随机对照实验,对两组儿童分别进行工作记忆与认知灵活性的认知训练,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总体干预效果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认知训练虽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与多动行为,但高流失率、不显著的干预效果说明孤独症儿童也许并不适合此类干预。

Mirtalebipour等(2015)通过对1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认知训练,以前―后测的方法检验了认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训练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认知训练对8~12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

4 认知训练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我国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训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只是少量考察了一些基本认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认知的其他层面(如社会性认知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同时关注非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认知,开展一系列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力求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开发一套能够被广泛使用且行之有效的认知训练课程。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被试流失率高、研究样本差异较大等困难,深入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训练,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73224)

注释

① 陶国泰,郑毅,宋维村.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4-195.

② Melissa L Allen.Intentions vs. resemblance: Understanding pictures in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 Cognition,131(1):44-59.

③ Bondy A.,Frost L. PECS: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ining Manual[C].Seminars in Speech and Language,1998:144-159.

④ Frith U. Autism:explaining the enigma[M].Oxford: Blackwell,1989:100.

⑤ Williamson P.,Carnahan C.R., et 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files of high-functioning studen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a grounded theory[J].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2012.78(4):449-469.

⑥ 周祝琴.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1):76-78.

⑦ 贾林祥.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及其形成原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0-104.

⑧ 曹漱芹,方俊明,秦金亮.汉语孤独症儿童分类能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11-314.

⑨ 杨明利.孤独症儿童中央统合功能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⑩ 杨娟,周世杰等.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5:475-477.

陈淼.孤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基本认知能力测查表的编制及教育训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赵娜,宋佳等.行为问题儿童注意力及短时记忆力认知综合训练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2.5:536-537.

王凤梅,李艳玮,张秋月,等.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2015.2(2):133-134.

郭云.太田阶段法在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评估中的适用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