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世界性经济危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4 14:53:35

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1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世界性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

世界近现代以来,曾经历过三个全球化时期,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是在1870――1913年,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走向相互融合的时期。在英国的主导下,当时所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定,促使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降低了关税。同时采用“炮舰政策”和殖民政策,为其商品和资本打开世界市场。两次产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尤其是铁路、蒸汽和内燃机、及通讯的迅速发展,为全球化创造了物质和技术基础。1870年创立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也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

第二次是在1950――1973年。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区的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增长都超过了以往。生产能力曾占世界60%的美国制造业领先优势有所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东亚“四小龙”也取得出色的增长实绩。

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投资自由化和新科技革命已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使全球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以往。

据马丁・沃尔夫的研究,在1820――2000年间,全球各地区之间大宗商品价差缩小了92%,其中18%是因为贸易自由化政策改善所致,82%是由于运输便利所致。细分下来,1820――1914年期间,单位价格差异缩小了81%,其中72%是由于运费降低,28%是关税降低。1914――1950年期间,单位价格差异扩大了1倍。1950――2000年间,单位价格差异再次缩小了76%,其中74%受益于贸易自由化措施,26%是运费下降所致。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扩展延伸到金融和科技领域,形成了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全球化相对滞后的不平衡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化形成了世界上的三大生产网络。其中,东亚的相对优势在贸易和制造层面,欧、美的竞争优势更集中在金融和科技层面。其中,美、日、欧处在全球金融和科技全球化的领先地位。在金融领域,欧美持有东亚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股权和信贷,东亚持有欧美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也愈加明显了。

首先是全球经常项目的失衡(表1)。1997年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为900亿美元,2007年为逆差4637亿美元。其中美国1997年的经常项目逆差为1277亿美元,2007年升至7386亿美元;其他发达国家1997年的经常项目顺差为375亿美元,2007年升至2749亿美元。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1997年经常项目逆差为829亿美元,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为6310亿美元。

其次是全球资本流动的失衡。有专家认为,全球资本流动方向与从前有个重要的不同:资本交易主要发生在富国之间,属于金融分散化,而不是致力于发展的融资。1997年以来,发达国家已经从资本净流出地转变为资本净流入地,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变成国际资本净输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在金融全球化时期,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国际资本净流入美国的比重高达65%左右。

三是全球投资与储蓄的失衡,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低于投资率,并且二者差距不断扩大;日本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但二者差距变化不大;欧元区的储蓄率与投资率基本接近,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存在储蓄超过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华尔街以及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别国储蓄动员能力并在本地金融市场上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尤其是美国在利用金融市场一体化来吸纳全球储蓄具有很大优势。这样以来,一方面导致了美国国民负储蓄,支撑了美国家庭的借贷消费、美国企业的过度借贷、美国银行的过高流动性和杠杆率、美国政府过高负债和赤字;另一方面,也造成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和发展资金流失。解决之策是需要对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行有效监管和制度约束。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性危机之关系

随着各国金融开放、放松管制和市场结构的不断深化,金融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在加快。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欧洲外汇管制放松,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无疑会显著提升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1986――2006年,全球GDP年均增长3.23%,全球贸易年均增长6.48%,全球资本市场年均增长13.67%。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达3.2万亿美元。据IMF统计,1980年的全球金融资产价值12万亿美元,与当年GDP规模基本相当。到1993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53万亿美元,是当年GDP的2倍,到2003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124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全球GDP规模的3倍,2007年,全球商业银行资产余额、未偿债券余额、股市市值合计230万亿美元,是当年GDP的4.21倍。根据BIS统计,1990――2000年银行资产年均增长4.3%,2000年以来,银行资产年均增长14.3%。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存量,1998年80.3万亿美元(总市值3.23万亿美元),2007年底为630万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达到766万亿美元。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拓展的进程中,伴随而来的是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使世界性危机尤其金融危机的爆发变得不可避免。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银行危机、外汇危机等局部金融危机发生频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汇率浮动、金融动荡、资本流动加快,导致银行危机、外汇危机频发。一项研究证明,在1973至1997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共爆发了95次金融危机,其中17次是银行危机,57次是外汇危机,另外21次是双重危机。发达国家共爆发了44次,其中9次是银行危机,29次是外汇危机,6次是双重危机。而在1945至1971年的所谓“金融抑制期”,却只爆发过38次金融危机,其中仅有7次是双重危机,新兴经济体也只发生过16次外汇危机、1次双重危机,没有发生过纯粹的银行危机。而在1973至1997年间,却总共发生过139次金融危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同时也是金融危机的时代。而且相对于1914年之前的全球化而言,今天的危机频

率是当时的两倍。

二是1997年以前的世界性危机以拉美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为主。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石油输出国有巨额顺差,存入了西方银行。石油输入国有巨额逆差,需要向西方银行借贷融资,从而形成全球债务链。最初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主要是官方资本头寸,70年代后商业银行及私人资本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金额明显增多。新兴经济体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私人资本流入净额分别从1978年的280亿美元和40亿美元分别增加到1981年的690亿美元和710亿美元。当发达国家为了走出“滞胀”而提高利率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成本则从70年代末的5%上升到1981年的14%,从而引发了1982年的债务危机。在1981至1986年,西方商业银行的净贷款从560亿美元下降到负90亿美元。

三是1997年以后的世界性危机打击的主要是东亚、欧美、G4。1997年以来,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科技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等。新兴经济体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私人资本流入净额分别从1990年的16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960亿美元和3290亿美元,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经济体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私人资本流入净额在1998年分别下降到80亿美元和1440亿美元。即使在1995和1996年积累了960亿美元和8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无济于事。1996至1998年间,西方商业银行对亚洲地区的净贷款下降了1750亿美元,接近于同期新兴市场私人资本总下降额的1840亿美元。斯蒂格利茨认为,“资本项目自由化经常会带来与收益不相匹配的风险,即使有的国家已经建立了亚洲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强大的银行体系、成熟的股票市场和其他制度,仍然可能招致巨大风险”。

马丁・沃尔夫总结到:首先,资本流动管制的开放以及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极大。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无能,而且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破坏。再次,应当是世界经济的核心国而不是地区要进行深刻的变革,其中包括金融监管。如果国际上没有“最后贷款人”,就必须有阻止资本外流的某些措施。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对世界性危机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制度缺陷提出这样的看法,可谓是入木三分。

三、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缺陷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缺失。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条款要求各国实行在金本位制度下可调节的固定汇率,调节只能发生在根本不平衡的情况。当时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是按份额占比确定的,份额由基本投票权和GDP、贸易权重来确定,每5年调整一次。现有185个成员,24个执董。主要议题需要85%以上投票权方可通过,美国可一票否决。克鲁格认为,这种机制基本反映了经济实力,其作用是不对称的,富国不需要IMF资助,只有穷国需要。1976年牙买加协议以后,浮动汇率制度具有了合法性,国际储备货币,如美元、后来的欧元、日元等,一直存在着长周期的不稳定性波动。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衍生机制、战略性资源等。经济因素,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反而成为次要因素。在货币和金融不稳定波动的环境中,发展中国家成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最大受害者。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IMF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兴经济体积累国际收支顺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救而不是被迫救助于IMF。但更多的国家还是希望IMF能够实行改革以担当救助重任。

其次,世界贸易体系的制度缺失。WTO遵循的是一国一票、一致通过的原则,来推动并完成每一轮的贸易谈判。虽然GATT及后来的WTO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效显著,现代全球化无论在开放的广度深度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本轮的多哈回合谈判却举步维艰。事实上,一些大国为了本国政治选举的需要而对国际社会说不,导致那些涉及全球共同利益和穷国及弱势群体利益的进步只能被迫中断。

再次,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机制缺失。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和宏观协调机制。这就必然导致经济霸权主义、贸易利己主义和投资机会主义四处横行。大国通过主导全球规则和掌控世界舆论来维护现有秩序,外部冲击对各国经济形成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如何确认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全球缺少共识和协调。

四、全球治理的改革方向

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结构改革方向及路径如果不能够达成一致的话,全球系统性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全球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等重大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世界性危机的制度根源就始终存在。最终受害的是国际社会自身,尤其是发展基础十分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坚持以发展为基础的全球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不是从全球化,而是从发展的角度评估改革的现实需求。另一种观点是G7集团的标准观点,全球化是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要求各国扩大准入,实行法律、行政、社会安全网等改革,促进开放,实现增长。事实上,是把贸易看作评价发展的标准,而不是把发展作为评价贸易的标准。

丹尼・罗德里克认为,问题并不在贸易自由化本身是否能够带来收益,而在于贸易自由化优先战略会导致资源没有用于更紧迫的发展项目上。事实上,如今的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在保护性壁垒下实现经济增长的,但现在都降低了贸易壁垒。没有哪个国家是在拒绝贸易和FDI下成功发展起来,同样没有哪个国家是仅靠开放贸易和投资就得以发展。他强调有利于发展的贸易体制不能仅仅强调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是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他认为,进入21世纪时,我们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是,当市场努力成为全球性市场的同时,为它们提供支持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国家性的。一方面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限制,损害了效率;另一方面,生产商和投资者全球化的愿望削弱了各国经济的制度基础,损害了公平和合法性。即便在金融市场一体化了的发达国家之间,实际利率也并未均等化。对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严格限制与其说是特例,不如说是规则。经济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民族国家起决定性作用,全球治理必须与国家偏好相一致。这需要研究制定促进一体化的规则,同时有灵活性。类似于WTO的保障条款,是免责条款。关键是如何降低短期违约的收益,否则,双方都会选择违约,打贸易战。全球化中的政治三难困境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民族国家、大众政治之间,只能选择两项。如果选择一体化,就要么放弃民族国家,要么放弃大众政治。选择民族国家,就不得不在一体化和大众政治之间选择。丹尼・罗德里克认为,可以在那些全球化输家,如劳工团体、环保者与赢家,如跨国公司、出口商间建立全球治理联盟。

对于第二种观点,往往从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发达国家利益出发,更加强调开放和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性。对于全球经济失衡,往往认为是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积累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对于解决谁来承担全球失衡的调整责任问题,认为应当是新兴经济体扩大内需,因为发达国家扩大内需的空间有限。安妮・克鲁格就认为,当前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发生改变,需要大国的领导力来启动多哈回合,消除国际贸易发展的不确定性,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曾担任过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也认为,在美国相对国力衰减时,美元的重要性是上升而不是削弱。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最终需要一种世界货币,但这是长远以后的事情。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对顺差国和逆差国进行有效的约束,资本流入间接地助长了美国次债和楼市泡沫,最终酿成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顺差国持有过度美元。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元都没有替代物。那么,维护美元和美国金融稳定,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和中国的利益。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袖。

五、全球治理结构与世界性危机

历史的经验已经清楚地说明,如果全球治理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最终会被世界性大危机或世界性大战所中断。马丁・沃尔夫认为,上一次的全球化崩溃是国际竞争、经济动荡、利益集团影响、思想斗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870――1913年全球化终止的标志性事件,是大萧条、世界金融和汇率危机。他认为,增长在发达国家是正反馈的循环,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的长期发展,使增长成为经济、政治到社会的一种惯性,而最不发达国家是恶性循环。实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同而不是拉大差距,关键因素之一是国家间的融合。

许多研究都强调大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作用。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的加重是伴随着总统职位从胡佛转到罗斯福,世界经济的领导权从白厅转到白宫而来的。一个金融体系如果有两个中心,或虽只有一个中心,但领导权正处于变更之中,该体系是不会稳定的。小威廉・布朗就认为,1928――1929年的国际金本位制同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当一次大战后世界回到金本位时,它是以伦敦和纽约为核心,而不是围绕单一中心建立其国际金融体系,这就意味着“没有中心”。如果由两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共同承担领导责任,会出现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然而,美国不愿意充当世界最后贷款人与没有经验相关。如果有经验,对外贷款根据“需求模式”来分配,国内繁荣时资金流入国内,国内萧条时资金用于扩大对外贷款,形成反周期的资金和信贷方式。然而,由于美国当时没有经验,只能按“供给模式”来分配对外贷款。如果有剩余储蓄可资利用时,就同时投资国内和国外,反之,两个市场都紧缩。形成繁荣时对外贷款多、萧条时对外贷款少的顺周期模式。而对于小国,它们不具备影响重大事件结局的力量,因此,有权照顾本身私利,不必为世界公共利益而操心。虽然其削减进口、贬值货币、兑换黄金等行动助长了通缩,也很难以此来责备它们。小国意见即使正确,充其量也只是顾问,决定权总是落在有付诸实现财力的大国肩上。

对于全球治理结构改革,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假设,如果美国在1930年没有通过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来摧毁世界贸易结构,如果存在贴现手段,但由于没有反周期贷款,没有国际协调,大萧条仍然会发生,只是时间不会持续那么长。因此,他认为全球治理结构的积极结果,就是大国把经济交给国际经济组织,组成一个世界央行,一个世界资本市场,一个WTO。其消极结果则是大国争夺主导权,出现无力领导与不愿领导的状况并存,并对每个稳定和加强国际经济体系的计划保有否决权,同时又不谋求给出自己的具有积极建设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欧对国际金融和货币改革都行使否决权时,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和萧条。

六、结论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金融到实体、从一体化到多元化、从风险防范到全球治理,都给我们上了难得的一课。危机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都将出现阶段性拐点。即便复苏,美国经济的潜在GDP增长率下降可能成为定局。美国家庭减少借贷消费数量,更多地遵循“量入为出”的消费传统;美国企业减少借贷,修复其被危机破损了的资产负债状况;美国银行开始加强流动性监管和杠杆率约束,限制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美国政府大举负债。直接涉及如何为赤字融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风险是,当全球的复苏都依赖外需的时候,谁在提供外需呢?如果新能源只是一个新的泡沫,美国经济和产业增长的动力何在呢?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2篇

关键词:2009年;世界经济;经济危机;十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7―0005―07

一、世界经济形势显著恶化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十大风险:(一)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步陷入衰退;(三)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四)全球股市遭遇历史性重创;(五)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六)投机炒作导致油价大涨大落;(七)粮价上涨导致全球近10亿人挨饿;(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九)从全球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增大;(十)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导致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在这十大风险综合影响和冲击下,2008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整体形势甚或比2008年更糟,寒气更寒。主要的一些依据是:

(一)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首先,作为全球金融重心的美国银行体系迄今仍未走出险境。美国银行家协会2009年1月上旬发表的报告称,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房贷市场、信用卡、商业贷款、建设贷款,甚至工业贷款都可能遭受新的损失,2009年会有更多美国银行走上不归路。其次,受美国银行体系深陷危机的影响,欧盟尤其是英国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如英国政府多次拯救苏格兰皇家银行,2009年1月19日英国财政部又宣布1000亿英镑(合14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英国银行业计划。隔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还表示将在一周内购买银行业有问题资产,以减轻银行业的财务压力。巴克莱银行也因财务困难于2009年1月14日宣布全球裁员2100人。英国经济和工商业研究中心预计,2009年伦敦32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将有10%的人饭碗不保。日本三井住友等六大银行预计本财年(2009年3月底结束)利润剧降近80%,日本最大银行一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首次年度性亏损。显然,全球性银行体系危机风头依然很强劲。世界舆论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拖多久,看法不完全一致。乐观看法1年后结束,谨慎乐观的看法18个月至24个月结束,悲观预测要持续5年。尽管国际舆论对这次的银行业危机何时结束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2009年还会延续下去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银行业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将是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拖累。

(二)经济衰退严重,调整需要更长时间

这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虚拟经济,也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无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一不受到冲击,经济都出现严重的下滑势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和世界媒体均认为,这次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经过这次衰退的沉重打击后,银行业需要重组,支离破碎的信贷体系需要重建,受损害的制造业核心需要修补,股票和货币市场的信心需要恢复,严格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很明显,这样的经济调整客观上要求更多时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三)房地产业依然低迷,继续拖全球经济增长的后腿

带头陷入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业迄今未出现回暖迹象。美国房价下跌仍未触底反弹。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以及不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房价也处于下跌期,房地产业迄今同样未能走出寒冬。其中尤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最为突出。房地产业的继续萧条也不利这些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

(四)金融创新走入死胡同

2007年以前的几年,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但太多的经济杠杆又酿成了金融危机的苦果,使金融创新黯然失色。这使当前的美国经济又失去另一个往日重要的推动力量。美国金融创新上的失败教训,令世界各国引以为戒,再也不敢贸然步其后尘。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已止步不前,也使全球经济缺失昔日的推动力量。

(五)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

当前,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使全球的投资环境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首先,企业利润仍在大幅减少,使自身投资资金短缺。其次,银行倒闭风潮导致信贷市场紧缩,借贷投资困难加大。再次,经济寒气袭人,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对新增投资望而却步。因此,全球企业投资将继续2008年下降趋势进一步急速下滑。从消费市场方面看,房价暴跌和股价大幅缩水,使消费者收入剧减。经济衰退又导致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失业队伍急剧扩大,仅美国2009年初,失业总人数已高达650万。加上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恐慌情绪,以及未失业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能否保得住的担心,也使消费者不得不紧缩消费。银行“惜贷”、企业“惜投”、消费者“惜开支”,使消费和投资双紧缩的局面难以摆脱,经济增长势必继续缺乏动力。

(六)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

2008年以前的5年里,世界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力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在减少,世界贸易骤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根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1月17日公布的全球43个主要国家贸易统计数据,这43个贸易大国的出口总额2008年7月达到顶峰,为1.03万亿美元,到11月猛跌了26%,降至7660亿美元,其中,美国2008年11月的出口额为961亿美元,同比猛降21%,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普遍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季度增长率高时曾达到34%以上,但2008年第四季度仅增4.3%。印度出口到2008年12月连降3个月,11月降幅达9.9%。韩国出口2008年11月暴挫19%,12月再下挫17.4%。根据WTO和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世界贸易额继2008年大幅下降后,2009年可能出现25年来的首次

负增长。这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发展构成新的威胁。

(七)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从货币政策看,降息的余地已不大。当前美国利率已降至0―0.25%区间,日本利率为0.1%,欧元区利率降至2.0%,英国利率降至1.5%,为314年来的最低。西方主要国家的利率已接近零,用降息手段刺激经济的空间已很小。从财政政策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过去对付30年代大萧条的老办法――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但大力注资救市,实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各国政府财政赤字猛增,国库枯竭。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向本国人民和外国借钱,以弥补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如据路透社今年2月1日报道,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本财政年度将面临上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2009年预计发行的财政部新债券将高达2万亿美元。美国各州政府都在盼望奥巴马提供联邦政府紧急财政支持,并拟征苛捐杂税补赤字。显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抗危机的财力也已严重削弱。

(八)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

布什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开始推出一个1600多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并接连降息。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财政部最大的一笔救市资金更高达7000亿美元。欧、日国家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拯救经济计划,如欧元区和英国救市资金总额已高达约2万亿美元。西方国家还同时降息,协调抗击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联合行动。但迄今成效甚微,全球经济仍在迅猛下滑。原因是这次的危机不是单纯的一种危机,而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型双重危机,因而增加了抗危机的难度。另一方面,推出的拯救经济计划要取得明显成效,中间有一个滞后期。比如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从工程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开工,资金的投入,到对经济起到某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而短期内难取得明显效果。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目前已出笼的各种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估计要到2010年才能较大显效。

上述情况规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仍无法从2008年已陷入的困境中脱身,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可能是美、欧、日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期,经济走势的形态可能是L型或U型。据联合国2009年1月16日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7%和-0.3%。“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将继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拖累。IMF预测,2009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8.5%、6.3%、3.5%和3.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则降至4%以下。显然,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将是吸引外资头号大国。此外,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升、作用增强、影响扩大、国际经济协调和经济合作都在加强。显然,危机中也存在不少机遇。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这次危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抗击危机的有利因素,对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充满信心。

(二)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是市场经济信贷过滥和监管的缺失。因此,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已无法摆脱这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迫再次走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老路,大规模注资救市,不断下调利率,增加失业救济等,甚至大搞国际干预,如多国联合同时降息,召开应对危机的各种国际会议,寻求抗危机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力求抱困“过冬”。我国过去搞过计划经济,在用国家手段促经济发展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实行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以阻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应放在当前抗危机政策的首要位置。但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性。竞争会出科技成果、竞争出效益、竞争使企业更有活力,很明显,市场机制仍是利润最大化的载体。因此,从短期看我国政府应强力介入经济,推行更具扩张性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尽快摆脱当前陷入的经济困境,这是第一位的。但从较长期看,我国应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一条坦途、一条成功之路。总之,在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要避免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或回头

路。

(三)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

由于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同比降至仅4.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出路必须转向依靠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消费率本来就偏低(约占GDP的35%,比多数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低得多),现在又受到大批员工失去工作,股票财富缩水,收入预期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增加补贴、减免税收、振兴股市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要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尽快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释放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潜力的需要。扩大投资则应强调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重点应放在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铁路、公路、电力、电信、机场、能源管道等公共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建设和加强环境治理等。同时,还应强调利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消费、带动地方投资和改善民生,并避免重复建设。

在主要靠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仍不能小视出口在保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2007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23.7%,仅次于消费和投资的38.6%和37.7%。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推动力量。中国出口总额2007年已占世界比重的8.8%,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虽然急速下滑,但全年增长17.8%,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因此,在保经济增长中,我国仍应高度重视利用我国有利的贸易大国地位,迎难而上,拓宽海外市场,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当前,鉴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全面萎缩,我国应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增加对我国商品仍有较强需求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同时,需要增强出口退税额和增强对出口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使陷于困境的大批出口中小企业能挺过当前异常艰难的关口。

(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

我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猛降至6.8%,原因是11月份进出口贸易从10月份增长17.6%急速下滑到负增长9%。外贸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纺织、玩具、来料加工等产业部门的出口受到重挫。曾经辉煌过的这些产业部门已经无力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因而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我国应把压力变成动力,趁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竞争优势强的内销和出口高端产品。其二,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严加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限期节能减排。对市场饱和的产业、产品,实行压库限产促销,有的还要限期转产。其三,吸引那些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外企到我国来发展,推进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其四,鼓励外资外企更多地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的投资也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总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改变,是我国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和今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前进的大方向。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且是当前我国吸收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部门。我国有13亿多人口,众多的人口需要工作,对于保护我国长期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最困难时期也不宜轻言放弃,而应尽力扶持。

(五)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财力困难是全国性问题,政府如不注资救市,许多中小企业恐怕跨不过这个坎而关门倒闭,因此,政府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脱困十分必要。如继续清理、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融资限制松绑等。但国家除了给困难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外,还应激励困难中小企业自保。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奋发图强。对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生产适时对路,档次更高的新产品,以拓宽市场。引导企业苦练基本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还需鼓励困难的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合作或联合)或兼并重组,规模经营,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六)鼓励企业“走出去”号慎重“抄底”的关系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双重危机,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中不少企业因股市暴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信贷紧缩和市场萧条等而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已经垮塌倒闭,有的急需外部资金的救助。诚然,趁低购入这些西方国家陷入困境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确实是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良机,我国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资源类如石油、铁矿、稀有金属矿等关系我国长远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国外企业并购活动。并购的方式最好采用参股、合作、合营。即把基本点主要放在“合作共赢”上,既把国外企业的优质资源融合进来,又要学习人家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和发展自己。但在市场急剧动荡、大势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加之我国还缺乏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因而不宜急急忙忙贸然去抄人家之底。中国平安收购欧洲富通集团后损失200多亿元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特别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房贷革新政策的推行,造成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过滥,而又缺少严格的监管,终于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酿成全球性金融、经济双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均陷入困境。但对金融创新不能“妖魔化”。2007年的前几年,金融创新使美国经济获得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剂。它出问题是出在监管的缺失上。我国只要趋利避害,吸取必要的教训,可以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和农村市场;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以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等。总之,既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充分估计资本市场的高度风险性,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经济灾难,又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即正确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这对我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是有利的。

(八)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的房价陡升两、三倍,使广大无房户望房兴叹,不少储存货币待购房者丧失了购买力,建筑商则因少卖房子致使空置房增加。全球性经济危机是由房地产业衰败引发的,美国等主要西方大国房地产业的萧条势必冲击中国房市,使房价下跌,滞售房屋数剧增。据统计,我国库存房(包括在建房屋)总价值已高达10万亿元。房地产业过冷与过热导致“泡沫破灭”一样容易引起债务链条的断裂而爆发金融危机,从而拖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国家需要特别加强宏观调控的产业部门。因为,房

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拉动许多轻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出手救楼市。如降低购房首付率,放宽购买二套房的房贷限制等,用扩大房屋销售量,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回暖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促使房市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九)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上台阶。失业群体的大量增加,却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当前不断出现群众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就是经济全面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失业群体急速扩大引起的社会动荡。因此,我国要保经济增长,必须稳定社会。而稳定社会就要尽力解决好我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被迫回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问题。2008年末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为4.2%,比美国的7.2%还要低,比2007年末也只上升0.2个百分点,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却多达一千多万人,四川一省回乡的农民工去年末就达一百多万人,全国农民工失业人数更高达2000多万。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缩小失业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很好地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要组织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再就业,支持回乡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并鼓励企业宁可休假、暂时停产、减薪而不轻易裁员。同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使农民工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地区有大量农民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26亿人,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好转,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从而稳定社会,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了保障。

(十)保持中国自身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救赎美国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协力抗击危机的关系

中美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和我国参加WTO后,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更使两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购买美国财政部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更超过万亿美元,中国已成美国最大债主,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如失控,我国也会遭殃,因此拿出部分外汇救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救自己。增持美国国债券、配合美国联合降息,参加G20峰会和其他有关的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共同抗击战后这场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对外政策上的正确之举。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走协调和合作的抗危机道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自身的抗危机能力,还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今年,我国在抗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仍应坚定地走这条道路。

总之,我国在抗击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已重拳出手,其他配套对策执行得当,定会战胜当前严重的经济困难,很有可能首先走出全球性的经济困境。

参考文献:

[1]布拉德・塞策,2009年国际经济的几大看点[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09―01―16。

[3],2009年1月9日至11日在考察江苏省期间的讲话[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5,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3篇

2008年是世界 经济 发展 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由于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经济严重衰退、调整需要更长时间,房地产业依然低迷, 金融 创新走入死胡同,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这八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为此,我国应对这场危机应处理好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 企业 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鼓励企业“走出去”与慎重“抄底”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保持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 经济 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温家宝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 工业 化、城镇化快速 发展 的 历史 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 农村 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 金融 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4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性的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在范围、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追成经济衰退的同时带来巨大的浪费,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本文从国际资本的本性与 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的私人性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产生经济波动的根源。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 历史 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 金融 危机 、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 经济 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5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性的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在范围、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追成经济衰退的同时带来巨大的浪费,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本文从国际资本的本性与 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的私人性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产生经济波动的根源。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 历史 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 金融 危机 、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 经济 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6篇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7篇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8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金融危机;垄断;经济危机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世界性经济危机第9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政府政策;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波浪式的涨落或起伏式的运动,可以表现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两种类型。在这其中,更为特殊的,也是目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还较少的一种形式――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反映的是突发事件对一国(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各种外生因素的作用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需要政府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波动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对危机做出正确的阶段性划分,以此为基础,政府反应所应采取的政策在各个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界定

世界经济随时会受到各种外生冲击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冲击包括能源危机、战争、自然灾害、流行性或传染性疾病、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大技术性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这些因素进行概括,我们给出对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一个统一概念:由于各种偶然的、无规律性的突发危机事件的存在,将导致既有经济波动轨迹发生结构性突变,我们把经济波动的结构性突变称为经济非周期波动。这一界定表明,由于这类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一国(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引起经济数据出现明显的跳空和断裂。

二、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分析不同于引致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各种因素,突发危机事件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所引起的经济非周期性波动也具有一些新特点:

1、波动的出现呈现无规律性。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最明显的特点即是波动的出现呈现无规律性,集中体现了“非周期性”的特点。危机是“发生中断的一个时期,它是模式化线性过程的一个明显的断点”。导致出现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因素通常较为隐蔽,事发突然,信息途径非正常堵塞,往往给一国的危机预测技术与手段提出新的难题,使得其所造成的经济波动难以预测。

2、波动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不可测因素使得非周期性波动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Arjen Boin对此做了两方面的分析:一是经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发现,诸如事故、环境公害等等本身是“正常”的,因此危机实际上是大量存在的这些各种因素巧合地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的正常结果;二是从公共行政的角度,出于各种原因,对于安全方面的投资总是不足,而危机只是在既定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过程遭到扰乱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因此,波动总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在经济正常运转的背景下。

3、波动产生巨大的破坏性。非周期性波动产生的极强的破坏性是历次危机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种破坏是两个层次的:一是实际面。突发性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是对人身、财产、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等各个方面造成损害,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危机给一个社会带来的最明显的破坏;二是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危机的突发性造成社会实际面上的严重破坏,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危机的恐惧心理,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导致其对于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过度紧张和谨慎。此外,实际与心理两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波动的破坏性。

4、波动的后续影响难以测度。通常情况下,非周期性波动不同于周期性波动,更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波动之间往往可能存在极强的关联性,使得一个波动出现后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后续波动。如政治动乱、军事冲突的发生,可能引发股市大崩盘后造成财富效应的消失,社会财富的强制性再分配,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失业率飙升,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又如生态危机的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能对公共卫生领域产生连锁影响,引发诸如疫病流行等严重后果。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突发后,往往造成次生传染病的流行,导致多人患病和死亡,加重受灾程度。

三、政府应对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的机制分析

危机潜伏期与政府反应这是处于时间序列最前面的阶段,危机因子隐匿,存在于潜在的领域而没有显示性的症状,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如传染体的形成、潜藏矛盾的政治格局的建立。这个阶段之所以存在,来自于波动的不可避免性这一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危机潜伏期与危机消除期首尾相连,表明即使处于危机消除期,也无法排除为下一次突发事件种下危机因子的可能性。危机潜伏期是未来可能爆发危机的源头,因此在这一时期就应该主动做好预防工作,建立有效的防范系统。通常情况下,本阶段需要从组织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系统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建立四个方面着手,并在实践中配合必要的危机管理预演和实战演习,增强政府与民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在这其中,预警系统的建立、预警指标的选取、警戒线的划定、对策库的形成、专家系统的建立等,对于危机的防范与事前管理十分关键。此外,本阶段通过对历次出现的波动(包括最近和更远发生过的危机)的深入研究,回顾和审视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充实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内容,应用于增强公共部门对危机预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促进危机预防与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对潜伏阶段危机因子的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