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5 09:57:42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1篇

1.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

压力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有的孩子周末都得不到休息,要去补课或学习别的技能,孩子们不但身体得不到休息,精神上也是高度紧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体育帮助学生缓解这些压力,能使学生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外进行的,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很大放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对环境的体验不同,获得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中,完成得好的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得意、兴奋等情感特征,完成不好的学生就会产生失望、自卑、羞愧等情感体验,体育课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增强对事情的判断力。同时,在体育课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得学生面对的困难大小不一,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帮助努力克服困难,养成遇到困难不怯懦,坚强勇敢面对困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

3.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

体育课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机会,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导致朋友少,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闹,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有助于克服由孤独产生的消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都会犯错,都有出错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欢笑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因为做不好而自卑、自暴自弃,能积极面对错误,有效抵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基本没有接触到团队合作,对团队意识没有概念,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小学生比较喜欢展示自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中,教师往往会进行很多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让每个想表现自己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比如分组比赛,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让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如何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去

1.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教学

兴趣是指引学生学好体育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最先面对的问题。小学生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玩,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体育课摆脱了教室的束缚,让孩子们如同蓝天下的鸟儿一般自由飞翔,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情绪做了铺垫。体育的教学任务一般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就有大量的时间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本节课学到的体育知识。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不宜过高,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

对男生来说,在活动中怕输,自我表现心理得不到满足,对体育活动就会产生抵制心理。对女生来说,体育课上的活动会把新衣服弄脏,会使身体劳累,会有磕磕碰碰,由于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就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动作完成好的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都以他为榜样,尽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女生的要求标准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可以在她们克服恐惧心理后再逐渐提高要求,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2篇

站在音乐教育的立场,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目标,我来谈一下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一般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知识和技能就包括对音乐的学习。以音乐与语言关系为例,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外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的启发、诱导,可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可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等,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而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自乐乐人,自正正人。”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3篇

1989年联合同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1999年,国务院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核心是培育创新。当前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知识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知识创新则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而知识创新又必须依据科学的规律。从认知心理学的全新视角,探讨知识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结构等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知识创新的内涵

研究知识创新的内涵,很自然的前题是要探讨知识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知识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有先后顺序活动的类型知识,包括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和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弱方法”,能跨领域应用,可以通过手段的分析法、分解法、递推法和前推等途径获得。相对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而言,它效果较差,时间较长;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强方法”,主要包括自动化基本功能和特殊领域中决策能力策略。陈述性知识则主要是指关于事实性资料的知识,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规律等,即会说的知识,包括命题形式、表象、次序和认识范畴等。其中,认知范畴是通过图式知识即一类事物所共有的特征来识别外推,从而作出快速应对。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知识创新必然涉及创造性,创造性实际上是心理学中最笼统、最含糊的术语之一。创新是指在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中,在没有现成的知识可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决策的举动,将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形式。创新一般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它们都是一种产生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真创造是针对人类的历史而言,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活动;而类创造则是从个体角度而言,也产生独创性成品,但这种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而是就个人历史而言,其成品才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创新实际上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

知识创新是知识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对传统的扬弃,是不断地革新旧知识观,制定并提出新知识观,同时赋予知识新的职能和机制。知识创新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仅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它就涉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操作力、智力因素和性格、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各种要素之间盘根错节,相互制约。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集体结构、功能的改善过程,是一个一体化的复杂的系统渐进的工程。所以,知识创新也是一个艰难的递进过程,它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提炼和凝结,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程序性知识是会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可用产生式来表现,即一系列条件与反应的有序结构,从而引发行为,在一个已经形成的有效产生式里,行为之中隐含着控制过程。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命题过程获得图式,和组织化途径获得,所以,程序性知识的创新应从图式即记忆中的命题网络结构着手,增加表象储备,以便更有效地形成图式,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分块,拓展短时间记忆空间,突出提取线索,使知识搜索更富有针对性。明确有关特征,克服无关特征的干扰,并不断地优化、改善原有的图式,以形成创新知识的新图式,通过学会使用知识,并以其为指标,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获得知识创新。

掌握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殊程序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先决条件。因为自动化技能的获得,其前提便是掌握子技能。如同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操作,若对其中部分技能尚未把握或未达到标准,要成功完成整个操作是不可能的。无论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次论,还是适应个别差异的“掌握学习”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加涅从需要传授的技能中分解出它的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再分解出它们的子技能,旨在保证让每个学生学会必要的前提知识,从而为复杂的新的知识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促进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

三、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陈述性知识是会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创新通过组织化和精加工而获得。所以,从总体而言,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必须理清已有知识的结构,使原有知识有组织性,通过知识编码、处理、贮存,形成科学有序的网络结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形成有体系的组织网络,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从陈述知识的内部要素而言,加强知识创新必须优化命题网络: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着命题网络,但必须进行有效的提炼组合,突出“知识汲”,促进联想,从而促进知识创新。若个体虽获得大量的言语信息,但却没有将它们表现得井然有序,那么连起码的理解、调用、筛选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知识创新了。同时,注意知识的表象和次序,这样打利于节省记忆空间,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结。

知识创新时常需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头脑中已形成产生式规则,经过相应学习,将原理的陈述表征分为体现在产生式规则中的程序性知识。要实现知识创新,就必须学会使用知识,由陈述学习向策略学习转变,通过练习,将一定规则的言语陈述转为指示自己解决某个局部问题的程序。

四、创业教育与知识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想像,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知识。同样,具有创新知识的人,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技能和策略,这为今天的学校创业教学提出了一个现实性的课题。所以,创业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重视教学创新情境的创设和发生机制的生成

知识创新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操作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仅向学生呈现抽象定义而不提供具体实例,学生就只习得“死知识”,掌握这种死知识的学生是无法进行知识创新的。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中进行,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依靠教育者特别是教师的努力。知识创新教育下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人格的具有者。只有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使学生形成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辅导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在这当中尤其要注重程序性知识即动手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填补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则可检验直觉和把直觉转化成其他逻辑语言。如果创业教育能够改变那种传统的单纯重视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做法,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智能方面的力量,而且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

2 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表象储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足够表象储备,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创新的表象储备,是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功,必须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大知识面,这对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迫切,因为许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若忽视这一点,只追求表面的创新,那么这种浮躁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甚至根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因此,应把扩大学生知识面作为基本出发点之一贯彻落实到日常具体的创业教学工作之中。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4篇

关键词:倾听;理解;自我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于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其中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当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5篇

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切忌简单的灌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情况,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说服教育学生,既体现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案例,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学生思想教育中,并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6篇

【论文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地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探讨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可以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在校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主观方面的自制力较差,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人生的阅历较浅,因此在看待问题时很难考虑周全,难免会出现焦躁暴怒的情绪。据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过度的沉溺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或自杀。就客观方面而言,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就业形势普遍恶化,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原本就承受着择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其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无望,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困扰、行为混乱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以上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高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十分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对高校来说,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我校而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有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用。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个性特点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对抑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多给予关心、体贴,发展其细心、负责、观察敏锐等特点,要根据其接受能力,激发其勇于进取的决心,对这种人,要提出力戒简单生硬、过急的要求;对胆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热情、直率、精力充沛等特征,教育其锻炼自制力,克服易于急躁、待人粗暴、有时孤僻等弱点,对这种性格的大学生,一般可以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有时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态度;对于粘液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细致坚韧、处事稳重的特点,还要给予相应的教育,使其置身于需要快速反应的条件之中,培养当机立断的品质。另外,在开展批评时,不但要考虑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大小以及被批评者的思想基础和对问题的认识,还应根据其气质特点,注意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第三,可运用心理激励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励法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励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外在需要及内在需要。科学的心理激励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给予奖励,又对不符合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运用心理激励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各级领导应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协调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7篇

【论文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地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探讨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可以帮助新时期的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在校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主观方面的自制力较差,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人生的阅历较浅,因此在看待问题时很难考虑周全,难免会出现焦躁暴怒的情绪。据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过度的沉溺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或自杀。就客观方面而言,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就业形势普遍恶化,我国的经济形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原本就承受着择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其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感到无助和无望,容易导致学生情绪困扰、行为混乱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以上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高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将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十分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大学时期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对高校来说,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我校而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有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用。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个性特点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对抑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多给予关心、体贴,发展其细心、负责、观察敏锐等特点,要根据其接受能力,激发其勇于进取的决心,对这种人,要提出力戒简单生硬、过急的要求;对胆汁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热情、直率、精力充沛等特征,教育其锻炼自制力,克服易于急躁、待人粗暴、有时孤僻等弱点,对这种性格的大学生,一般可以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有时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态度;对于粘液质较为明显的人应发展其细致坚韧、处事稳重的特点,还要给予相应的教育,使其置身于需要快速反应的条件之中,培养当机立断的品质。另外,在开展批评时,不但要考虑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大小以及被批评者的思想基础和对问题的认识,还应根据其气质特点,注意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第三,可运用心理激励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励法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励形式,满足大学生的外在需要及内在需要。科学的心理激励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给予奖励,又对不符合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运用心理激励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各级领导应从促进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协调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8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77-03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师教育课程是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调查,“被调查者判断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价值不大”,认为有价值的人数只占总被调查人数的58%,认为基本有价值的人数也只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6%[1]。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当前我们的主要应对是调整课程学科门类的结构,例如,加大实习的课时比重,增加教育类选修等等,调整课程学科门类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努力和尝试。

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被认为没有价值,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教育理论毫无价值——没有人能否认,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是有价值的,而只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活动的指导等等方面没有价值,或者说,只是这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理论课程的知识脱离了实践,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学习,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在实践中的影响自然消失了;一个是学生并没有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真正对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不管是上面两种原因的哪一种,都反映了教师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教育理论课程本身不符合认知规律,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教育实习指导之间的脱节,使教育理论学习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

一、教育理论课程不符合认知规律,

人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除了将要任教科目的专业知识之外,主要依托一系列的教育理论课程、方法与技能课程和教育实习[2](P283)。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或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三门必修课和若干门选修课。下面本文试图从学生的角度,根据认知规律来探讨这三门必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安排疏远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

当前的师范教育三门教育理论必修课程的开设顺序是:先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然后学习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从教育学的学科架构来看,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学课程试图向学生呈现教育和教育理论的概貌。在学习了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样安排完全是符合学科知识结构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原理,人与认识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已有的认知图式与认识对象之间会有顺应和同化,使得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但是,顺应和同化的发生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学生理解新知识。“无意义或未经了解的事物是很难让人记得的,而且似乎也很难和其他的事物形成网路或连结。”有实验证明,与那些学习者无法理解的知识相比,那些学习者能理解为有意义的知识,更容易被记住,“而且人们会立刻开始对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心智的连结以及分类”。[3](P96)

学生理解新知识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新知识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密切程度,一个是新知识呈现的方式方法是否增加或降低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第一方面,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疑问,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且调动已有认知图式的所有积极因素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反之,如果新知识完全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那么学生将可能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被动的过程,已有的知识就不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顺应和同化。学习也就受阻。第二方面,如果新知识的呈现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的,那么学生就能容易调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有助于顺应和同化。反之,如果新知识的呈现不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的,那么学生就难以调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那么顺应和同化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些障碍都可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形成学习的“精神障碍”,打击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积极性。[4](P174-175)

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之前,缺乏作为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在进入教师教育学习领域之前,他们基本上没有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过教育,更没有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来考虑过。他们对教育的经验,只局限于学生的角度。他们一直都是以学生的身份接触教育、理解教育的。也就是说,在学生的经验中,最丰富的教育经验是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

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都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其视角与学生的学生身份和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教育理论与学生都直接与教育有涉,但是视角不同,所建立的经验和知识也不同。学生放弃学生角色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教育、思考教育涉及立场和身份的改变。这对刚接触教育理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或者说,三门课程都是远离学生经验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理论课程应该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开始,利用学生的经验,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学生经验之间的顺应和同化。我们当前的教育理论课程安排却把与学生经验最密切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放到了三门课程的最后,作为前两门课程的后续课程。这是不合理的。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第9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 %,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