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多元文化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7 16:08:50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1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维系

一、多元文化的原因

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是内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不单壮大了公有制经济,而且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社会经济利益逐渐多样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经济活动的变革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组合,进而造成了伴随着经济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价值观分化与变化。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因之,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多元文化产生的内因。

其次,多种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外因。改革开放不但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促进了国际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政治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内地,导致国内思想与文化的复杂与多样,也进而从宏观上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等各种样态的文化思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在更为精细化、更为微观化的社会空间里改变着民众的单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外来文化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导致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二、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其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智力和社会理解的能力。多元文化社会里,存在多元的文化视角,是名副其实的信息资源库,是价值观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知识宝库,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取向,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选择能力,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

其二,多元文化激荡、多元思潮各领,不仅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存在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教育思路,有利于学校价值观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多元的视角来进行工作,从而使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加明确的针对性,也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活力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宣传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以维系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自觉地去建构自身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对教育而言,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传播精英文化,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精英文化产品,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但是对大众文化也不应一概拒斥,要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意义和价值,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勃兴、增强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对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也应持同样的态度。

第二,加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传播,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在理想的鼓舞下追求现实,在现实的激励中坚持理想,以维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要通过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科学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要求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在了解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又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从而自觉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积极热情地为之奋斗。

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来建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对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职教论坛,2012,(14).

[2]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唐全中.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8).

[4][6]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1).

[5]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2篇

一、作文命题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一个作文的题目,如果限得太死,甚至只指向唯一的选择,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自由,限制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因此,要想学生写的作文是灵动的,作文的题目就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考的作文题目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观。高考作文的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教学。2002年的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面对“诚信”这一话题,你还敢选择“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吗?你别无选择。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只能写“我”要坚强。也就是说,这些高考的题目就是要学生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于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成了一种风气。

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题目也应朝价值观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尽量避免命题对学生思维认识的诸多限制,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力崇多元化。如我根据学生对成绩的排名很敏感这点,抛出一条消息:山西高考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向除考生本人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信息,高考分数成隐私这一事。让学生评论其利与弊。如,我还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美国一对夫妇叫医生替他们不能自理的9岁的女儿注射一种永远不会长高的药剂,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论这对夫妇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女儿生长的权利。不定题目,不限思路,不限主题,而是定场景,这样的作文模式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因此,有关作文题目的设置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二、给学生松绑,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虽然有些学生能关注时代,结合社会现实立意,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看问题简单又僵化,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不能轻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少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我市将要举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即席演讲。有的学生赞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有的学生却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时,我没有因为学生不唱赞歌而冠以他们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是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然,作为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这样才会少一份偏颇,少一份冲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选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报纸,遵循从参考别人的评论到同学共同聊再到形成自己思考的三步曲的梯度训练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也会更客观深刻。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及理由给学生,并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向。如根据“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则新闻。教师提供以下的思路给学生:(1)指责张磊为“新派汉奸,忘本”(道德层面);(2)批评他炒作(利益的层面);(3)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一种鞭策,中国教育界应反省(教育层面);(4)张磊支配自己的正当收入,无可厚非(捐款自愿的层面);(5)别把向耶鲁捐款搞成爱不爱国事件,捐款是一种荣耀(捐款无国界的层面)。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件是可以有这么多种看法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第二步,让学生以自由聊的方式畅谈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针对班上有男生模仿谢霆锋等明星戴耳环一事,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谢霆锋戴耳环照片很酷;有的学生认为明星戴耳环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出名;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包容非主流时尚流行的东西;有的学生觉得对流行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对流行的东西不能趋之若鹜,应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服饰应是自然、简朴、健康、青春,崇尚自然,不要刻意去装扮,穿着不应走在潮流的前沿。通过聊一聊这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生才敢想,敢说,才会有多元化价值观滋生的土壤。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说出对事件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比如,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有人赞美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学生思考问题也呈现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看问题也开始走出僵化和简单的怪圈,少一份偏颇,多一份深刻,多一份成熟。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并不断地适应社会。作文教学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首先要使所选的作文题目呈现审美的多元化,接着是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作文的立意呈现多元化的宽松情景,最后在作文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洒脱,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才紧跟多元和谐共存的趋势。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 文化价值定位;文化认同;文化入侵

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认同其实是一种识别,每一种文化总是存在着在某一个参照背景下的“自我形象”,文化成员时刻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适当的时刻表现出文化共鸣。如果其他民族也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理解、接受,并有受到异文化的影响的感觉,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认同导致文化理解、包容与互信。文化入侵是指以文化征服为目的,以文化改造和思想渗透为手段,实现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替代。文化入侵的目的是获取丰厚经济利益,强迫其他民族接受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文化的征服与侵略。电影是文化信息的有效载体,是本民族文化的浓缩,并且以其直观性、普及型、商业性,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工具。近些年来,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文化的代表,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市场,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也越来越多,到底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或中国文化的回归,还是文化入侵的一种方式?现以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做简要分析。

一、中国元素充斥着电影的每个环节

1 典型中国武侠文化的再现

一个痴迷于中国功夫的熊猫,一本传奇色彩的武林秘籍:“神龙卷轴”,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一种鱼跃龙门的情节,一个具有禅意的结局。同时电影还具有中国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特色:无厘头式的场景设置、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超出想象,一只浑身肥肉的熊猫,有一个鸭子爸爸和小熊猫师父,邻居是只小猪等。为了避免掺入西方文化,人物中并没有出现西方人喜欢的“狗”这一角色。

2 场景与人物设定的中国化

人物方面,龙是中国的图腾,熊猫是中国的象征,“虎、蛇、鹤、猴、螳螂”五大功夫高手的名字来源于中国功夫的名称。场景方面,阿宝家的传统手推车与面馆,四人轿、鞭炮、针灸与传统庙会,建筑风格方面,飞檐斗拱、红墙绿瓦,寺庙中更是装点了许多山水画、瓷器,室内的墙壁、柱子、桌椅绘制等-配乐方面,唱主角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民乐:唢呐、箫、二胡、古筝、木笛、锣鼓等,人物的名字也保留汉语发音,主角熊猫“Po”的发音类似“国宝”的“宝”,功夫大师“Shi Fu”是“师父”等。由于文化词汇的空缺,承载中国文化的词很难确切地翻译成英文。

二、文化认同或文化入侵

《功夫熊猫》已引进中国,热评如潮,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是否中国文化已经得到好莱坞认同,或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入侵,要认清这一问题,必须清楚以下几点:首先,主角熊猫是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西方“传奇英雄”。这符合好莱坞的一贯做法,迎合西方人的思维观念和文化传统。熊猫有着西方式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但“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并非会直接地表达出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别,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文化模式,人们以追求天下太平为理想,以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为文化核心价值,主流的道德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强调和为贵、强调天下太平、强调仁爱为本,反战、反掠夺、反竞争的民族心理惯性,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几乎势所必然”,而西方社会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是勇敢、节制、正义和谨慎。西方人普遍认为“勇敢是最珍贵的东西” 。勇敢面对现实,承担责任。勇于抗争。在上山观看神龙大侠选拔会过程中,当他发现很难将手推车带到上山时,依然决定不顾父亲的命令,自己独自上山“I will bring me back souvenir”。“台词是作者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充分表达他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看法,或鞭挞,或赞美、或讽刺、或揭露”。这旬台词是熊猫的独立宣言,也是西方文化价值完美体现,以“我”为中心,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的神秘感。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还仅局限于某些范围,如中国功夫、京剧、中国的美食等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也不能以电影简单的画面盖以了之。相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西方人对日本文化了解甚深。几年前,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征服了好莱坞,征服了世界。富崎骏的成功因素主要有两点:电影画面情节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世界化。情节本土化意味着陌生、不可知,充满神秘感;本土文化世界化意味着文化的共鸣、认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和猎奇感是西方人普遍具有的文化特征。越神秘的事物,他们就越着迷。人们一旦了解一种事物,并产生文化共鸣,会有一种文化归属感、认同感。

影片《功夫熊猫》外国人从中国文化,以探寻者的视角,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难怪产生了巨大的非议。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元素在外国动画影片中的应用是好事。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国动画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流失严重和国外文化的入侵。影片中“乌龟”成为功夫的鼻祖、圣人,的确让人费解。在中国文化中,“龟”是贬义的代名词,“龟孙”“王八”等是侮辱的词语,只有日本人对“龟”比较敬重,认为它能带来长寿和幸福,由此推来,日本可能是武术的发源地,可见,导演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远胜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偏见,观众把电影理解成文化入侵的产物也就合情合理了

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价值定位

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伴随着先进技术而来的是西方的各种文化,包括西方的话语表达、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等,而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与我们原有的文化环境相悖的,改变国民的民族习惯,阻碍文化传承。随着中国的崛起,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面临文化冲突或对抗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世界化。本土文化的国际化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并给予科学的评价和定位。电影首先是商业的文化产品,而不是文化入侵的工具。从此层面讲,我们在观看和评论电影时,无须考虑制作人员的动机,作品也不能算是文化入侵。

其次,要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是仁和义。仁者人也、爱也。把仁爱作为普遍价值由血亲成员推广到一切人,这和西方人的把智慧和勇敢作为最重要的品德标准相比,无疑要更符合全人类的道德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居于领先地位”。然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异质文化,这由文化的普遍性决定的。所有文化中都存在普遍的文化现象,且被大多数别的民族认同。同时文化又具有特殊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恢复中国文化在世界整体文化价值中应有地位的同时,必须克服崇洋和盲目排外的思想,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像《功夫熊猫》这样的文化作品,因为两种主流文化,互有优缺点,存在互补性。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4篇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史诗巨著,广州亚运会就是风俗画册。”智立方集团CEO杨石头说。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的看法亦表明,中国的体育营销走到了十字路口:过于强调竞技成绩的“金牌营销”将逐步让位,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挖掘正成为众多公司的新命题。

赞助商的账单

据广州亚组委公布的数据,本届亚运会募集到的赞助金额超过人民币30亿元,是多哈亚运会的5倍,釜山亚运会的3.5倍。但是,与北京奥运会跨国赞助企业云集不同,广州亚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及供应商中,国资背景企业及广东本土企业居多,尤其是后者唱起了主角。如7家高级合作伙伴中有广汽集团与王老吉两家;6家合作伙伴中有TCL和网易两家。而5家赞助商中,广东企业有4家;7家独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有5家;27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也占了14家。

还有不少广东企业以“捐赠”名义,搭上亚运的营销顺风车。如广州绿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借向亚组委捐赠价值上百万元的净烟产品之机,让其产品直接进入亚运会各个场馆和运动员的房间。

但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体育赛事赞助的常客,一概不见踪影。

广州亚组委市场开发部综合处处长余小波道出其中原委:亚组委市场开发部也早早向一系列热心体育营销的国际品牌企业发出了邀请,但金融危机让这些企业犹豫不前。

但他否认广州亚运会赞助面临“广东本土化”尴尬。他说,随着金融危机冲击逐渐缓和,不少企业又流露出参与的兴趣,不过,由于亚运会各级别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都有具体名额限制,名额满了,想进也进不来。

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显示,此次设定的赞助商体系,从高级合作伙伴到普通供应商共分为5个级别,据了解赞助门槛分别为3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在体育营销业界看来,一个大洲内各国参加的亚运会,赞助费用标准已经接近影响覆盖全球的奥运会了。除广汽集团投下人民币6亿元外,三星电子、361度等企业赞助费也都在2亿元以上。

但很显然,精明的赞助企业也各有盘算。

亚运会合作伙伴TCL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开拓海外市场的进展一直不太顺畅,而亚洲市场向来是TCL海外自有品牌最重要的阵地,赞助亚运是他们在区域内各国提升品牌价值、拉动销售的好机会。

以菲律宾市场为例。2009年5月,TCL利用亚运合作伙伴身份在当地举行的“亚洲之路”推广活动,当月彩电等产品销售额超过了2008年全年在该国市场的业绩,6月份的销售又比5月份提高了近20%。

加速实现国际化,也是很多广东本土企业赞助亚运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向亚运场馆提供王老吉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的加多宝集团一位负责人坦言,东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聚集地,王老吉凉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很好的市场基础,借助亚运会营销平台,将会让更多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认识王老吉。

韩国三星电子的目标却直指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此次三星亚运赞助权益涵盖了通信、视听、数码、家电全领域,它的野心是每一个赞助商品类别上,在华南区的市场份额至少能增长20%。

但北京欧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东仍然认为,由于亚运会的影响力仅局限在单一区域市场,这块招牌既不能同奥运会相提并论,甚至也无法与一些世界顶级的单项职业赛事相比,对大型跨国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是很大,而且亚组委要求的赞助金额水平也太高了。

比如361度,在亚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中投入2亿元,让这位资深国际体育营销人士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他认为,体育营销在中国有点变味了,变成了政府营销,政府自己又不想多掏钱,只有让国有企业和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买单,这些企业很难对巨大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广州亚运会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案例,如上海F1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以及田径钻石联赛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朱晓东说。

是否存在“鸡肋”现象?

作为体育营销的主战场,亚运会体育用品公司的营销战本该最是硝烟弥漫。

但事实却是,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公司等一线选手都有点儿“漫不经心”,361°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亚运会官方赞助商,更多是和安踏公司、乔丹体育等晋江体育用品同行“竞争。

竞技风暴是各公司体育营销的重要出口和阵地。耐克和阿迪达斯难觅广告芳踪;安踏公司冠名了“中国军团”;TCL有“3D亚运我在现场,快乐亚运新视界”投放;美的集团赞助了左上角最显眼的图片栏。

亚运体育营销是否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个说法很有趣,但我非常不同意。”奥美公司体育营销总监强炜告诉记者,“亚运会在国内20年才有了第二次,有些品牌想吃也吃不上。而且这类大型洲际赛事的综合影响力,在推动社会对体育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认知方面意义重大。”即便如此,强炜也无法否认,早在2007年,奥美公司帮助客户设计亚运体育营销方案时曾发出善意提醒――“要注意消费者对亚运会中国夺金潮可能有的抵触情绪”。

显然,这一点正是羊城亚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体育营销方面的本质区别。

一般而言,赞助体育赛事的风险往往在于公司付出高额酬金选聘的代言人未能取得好成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大获成功之后,全球顶级赛事体育营销的风向标一贯在此。最简单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国人寄予厚望的刘翔因伤退赛,这让刘翔赞助商耐克公司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与2006年刘翔在洛桑国际田径大奖赛上创12秒88世界纪录不同,彼时,耐克公司在一天之内赶出了“12秒88”T恤,第一时间穿到耐克专卖店的店员身上;而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的耐克广告投放也风头强劲。

再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阿迪达斯和耐克展开冠军豪赌。为了提高命中率,阿迪达斯甚至赞助了约15支参赛队,接近南非世界杯参赛队伍的一半。

多元的挑战和整合营销

强炜和奥美的善意提醒3年后果然应验。

关于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反思,也随着亚运会的召开而火热起来。

“千万不要把拿金牌变成坏事。”强炜称,企业的体育营销要建立在消费者对体育文化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金牌本身并不等于体育,体育的审美价值,赛会的体验、交流、文化、国际传播等丰富的多元内涵如何挖掘,如何同企业产品和品牌进行对接,将成为新挑战。

对此,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与强炜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国内,一线城市、“重度”体育消费人群和意见领袖对于“金牌体育”确已出现厌倦情绪,但众多中等发达、不够发达的四五线消费市场对于体育营销的“金牌荣耀”认可度仍然相当高。

“经常吃鲍鱼的人,现在让他吃大虾,当然感觉不给力。”张庆说,国外赛事和国际赛事在国内的落地、职业联赛和草根的社区赛事的开展正将中国体育营销载体的层次不断丰富和立体化,而企业定位于国内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品牌营销,选择多元而有针对性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多元化的基础是要扎实,不能盲目。”徐阳表示,安踏公司的选择是“四年赞助同一主题”,以期在“噪音大了”、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上“形成合力”,让安踏赞助中国奥委会的“这一刻为中国”、“品牌荣耀”概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像安踏公司这样考虑问题并身体力行的公司还有很多。

美的公司并非广州亚组委官方赞助商,但该公司签约了男子知名游泳运动员张琳作为代言。在张琳首战意外仅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第四名的情况下,美的公司多少有些无奈;而当张琳协同队友获得4×200米自由泳金牌后,美的的“贺喜”广告标语长时间停留在体育频道。

作为亚运高级合作伙伴,王老吉“唱响亚运先声夺金”、“举罐齐欢呼开罐迎亚运”等营销活动,多围绕“金牌”展开。

2009年,杨石头参加广州亚组委主办的论坛演讲,当时,他提出的观点是“企业亚运传播应该侧重运动美学,而非运动哲学,否则很难有二次传播”。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5篇

一、多元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复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国际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陆续出现,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加艰巨,更加需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文化后,才能实现与学生间无差别的语言沟通和教学互动。并且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面对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时,也要具有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讲解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

英语专业的教育要遵循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目标。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完善,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自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同文馆,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外语教育。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难度、层次、范围都不同。部分外语学习者是为了去国外求学和工作学习外语。部分学习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英语专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英语,适应英语的学习环境,从中学到大学直至到研究生阶段,英语是大部分学校的必修和必考科目,目前在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走进了普通大众,可能还不包括非正规受教育者。很好地满足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对英语专业教育要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符合中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明确以上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多远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出发,设计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评估上,很多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素质、课程内容等相关。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设置了一定的素质标准、文化标准和能力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亟须更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中国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性人才,研究性人才,精英性人才,对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普通高校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高度重视本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优化。英语专业教育在遵循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在实践中寻找更高效的策略,探究如何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引领多元文化的共同理解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弥补了社会亟须英语语言人才的情况。英语专业人才在实现双方、多方共同理解,实现多元文化的无差别沟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各层面的交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需要语言的支撑。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英语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的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与强大为背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的活力得到增强。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每一次世界范围的传播都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为前提。在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的预言中,中文将是未来普遍使用的三大语言之一,中文的使用率和普及情况将会是世界性的。在我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强化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的追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总结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 图书馆 多元文化 价值观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多元化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文化一方面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发展自身,多元化态势明显。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判别标准多样化,人们陷入了一种价值判断困境。有学者指出,现在至少存在着三种价值判断体系:原有的、不定的、新生的[1]。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挑战,不定的价值观尚未受到普遍承认,新生的价值观又未被广为人知,文化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多元化。

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和社会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行为准则[2],价值观多元化格局令这些认识和行为准则变得模糊,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困难。曾有学者对图书馆价值观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基于传统社会背景下,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观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行图书馆价值观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价值观建设对策。

1 相关理论

1.1 图书馆价值观的含义

有什么样的需要论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论,价值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需要来解决[3]。价值是指事物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图书馆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典藏的书籍文献、档案及其他类型的数据信息和图书馆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立场、态度、行为与观点,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人们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是价值观所持有的内容 [4]。图书馆价值观反映人们对图书馆的信念、希望与追求,即人们对图书馆价值的观念和定位[5]。图书馆价值观既可以是图书馆人所拥有的,也可以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双方的图书馆价值观相吻合,图书馆价值观决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人们自由、平等、便利地利用信息和知识服务”应该成为当代图书馆的主流价值观[6]。

本文认为图书馆价值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图书馆和馆员,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职能、使命的理念和观点;第二,对于社会大众,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所应具有的作用。

1.2 多元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图书馆价值观的挑战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音乐、艺术、语言文字、文献等,无形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人种特征和社会制度。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指导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人的思想和活动则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从地域和空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民族或部落的所有文化;从时间维度来看,多元文化是指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经历过的变迁。多元文化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等对待。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各民族文化、各区域文化相互辉映,互不可取代;从我国现今社会来看,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且将长期存在,加之外国文化的渗透,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愈加复杂。

多元文化给图书馆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在单一价值观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遵循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观念,社会价值永远放在第一位,人们的需求相对简单。从馆员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没有过多的个人要求,往往习惯于机械地遵照着图书馆制度行事;从读者角度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只需做好单一性的读者借阅工作即可,即使服务质量较差、服务种类单调,人们也未必意识到问题所在。在多元文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取代了过去单一性价值观,客观的重要性变得较弱,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需求变得多元化。多元化的需求会令人们陷入价值取向的困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图书馆管理问题。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图书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主体冲突

价值主体冲突主要体现为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或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社会环境下,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满足个人的利益需要。图书馆员有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图书馆有服务社会大众,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公共社会责任,于是公益、自由、平等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馆员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第二,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但在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矛盾时,读者可能会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于是图书馆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读者的个体本位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2.2 价值取向冲突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呈现为价值取向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价值取向的“一元”与“多元”的问题。

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具有普遍的规范功能,是人们共同的目标追求。例如,在面临图书馆的对外事务,馆员会自觉地团结起来共同维护馆的形象和利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不同利益追求的表现,对于图书馆和馆员来说,既要建设群众满意的图书馆,又要实现和维护自身各种利益;对于读者来说,既要遵守公共图书馆的相关制度规范,又要追求自身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从而陷入价值取向冲突。

2.3 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就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决策问题。

第一,从馆员角度来看,不少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建设也有不少的理论和见解。然而就我国来说,仍然有许多不利于非盈利非政府部门发展的因素存在,因此如何做,做什么便成为难以决策的问题。图书馆和馆员可能会将决策标准定在短期的利益追求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导致了功利主义,进一步凸显了价值选择的冲突。

第二,从读者角度来看,当读者的个人利益受到规限时,受个体本位价值观影响,一些读者往往会通过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来满足个人需求。如读者会偷偷地将笔记本带入参考书库作记录之用。对此图书馆应该是加强监管力度,还是修改章程,加大参考书库的开放力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呢?

3 图书馆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居于主导地位,是基本价值标准。强有力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能主导图书馆馆员的理念,能在读者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品牌,能将大家的思想在不放弃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统一到一起。如果图书馆提出一个能让多方认同且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有助解决社会本位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冲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价值观已不能满足多元文化馆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多元文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包容、博爱。

第一,对于图书馆来说,自由是指图书馆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让读者能自由地在图书馆中得到信息,让馆员有一个更宽松的工作环境;平等是指馆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和馆员;包容是指馆在资源分配、制度制定、服务提供方式上要顾及弱势或亚文化社群;博爱是指馆要关怀每一个参与图书馆的馆员和读者。

第二,对于馆员来说,自由是指减少对读者的不合理干预;平等是指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包容是指对于要更有包容心去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博爱是指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

第三,对于读者来说,自由是指大众的利益。读者在馆内应时时顾及大众利益;平等是指平等地对待馆内其他读者;包容是指更加包容图书馆、馆员或其他读者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多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博爱是指热爱图书馆的环境,与馆员、其他读者和平共处。

要全体人员共同认可核心价值观,单靠官方的提出与宣传并未足够,还须在核心价值观和馆员和读者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两者中找到共通点,努力将三者结合起来。例如进行馆员服务质量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馆员职业发展和绩效工资的依据之一;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与馆员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建设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对馆员的继续教育,使馆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得到加深,并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努力实践;将“自由、平等、包容、博爱”作为对外品牌进行图书馆宣传,同时加强读者客户关系管理,既搞好图书馆公共关系又能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

3.2 尊重和研究读者文化、馆员文化,构建和谐的图书馆

多元文化提倡各种类型文化的共存共发展,平等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因此,面对不同的馆员和读者,图书馆管理者并不能加以扼制或排斥,而应尊重和研究他们,通过各项管理方法去消除冲突,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图书馆。

持有相似价值观的读者形成了读者群,他们在阅读兴趣、对图书馆认识、个性化服务需求、图书馆服务感知上有共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读者文化。首先,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理解研究这些读者文化,只有理解了构成原因、存在情况和特点,才能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其次,图书馆和馆员必须去接纳这些读者文化,才能够提升服务质量;最后,还应努力将不同的读者文化与图书馆串联起来,使读者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得到融合,在允许不同读者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共同遵守同一图书馆文化。

面对不同馆员,首先,图书馆应该民主地对待馆员文化,承认馆员的个体利益,尊重馆员的价值取向,使馆员价值观与图书馆价值观取得协调;其次,馆员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只有这样的馆员队伍才能以健康的形象展示在读者大众面前,敢于创新、自觉学习、文明讲礼、品行高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馆员所应共有的,图书馆也应努力地培养这种员工文化;最后,馆员间应该是团结协作的。只有在对话的环境中,馆员的思想才能得到交流,好的价值观才能指引不良价值观,从而抵制不良行为,使馆内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应该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强馆员队伍的凝聚力建设,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均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当代中国价位判断体系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5.

[2]纪清华.浅议图书馆的价值观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卷第9 期,39-4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7篇

摘 要: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多元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提出培养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元文化,价值观

1.多元文化与高等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表现在要求教育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变革,从而改变教育自身的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目标是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合乎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价值目标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统一的、主导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要坚持我们固有的统一并主导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又要构建主导的价值体系,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将是和谐社会教育的方向保证。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首要要求就是以建设积极得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其重要特征,而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的建设必然建立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态势,因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会带动着我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符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这正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虽然多元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为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没有将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概念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类似的做法,没有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都体现着浓郁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多元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带动着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呈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多元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态势,因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会带动着我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符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这正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途径更加宽泛,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也处在一个相对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富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他们作为非主流文化接受的一个群体,在选择和接受西方外来文化的时候,由于个体不同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其对文化需求的选择会大相径庭。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多元文化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吸收和选择自我文化需求的平台。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和自我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的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逐步完善。此外,开放的文化氛围,促使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理想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也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扩大,青年大学生由原先的僵化的思想,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独立的思维、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的充分发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发展,自己学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能学到他们想掌握的技术和知识,适应就业过程中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突出这方面的需要,同时也能把握好主流文化的导向。

3.大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

在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由于每种文化都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在当今价值多元、文化冲突的社会中,大学生对于价值的选择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出现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多元文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批判性分析能力,但并不否认基础知识等掌握的重要性。不少研究者谈到,多元文化教学需要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位前提,如果忽视这方面的教学为代价进行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的目标也就被扭曲了,最终也就违背了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需要的初衷。当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使大学生大学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清事物的本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思想武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和相关课程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核心价值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及相关活动来践行核心价值。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对中国意识领域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已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影响,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减少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元文化的格局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空间,同时多元价值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众多难题和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标准,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挑战。多元文化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重叠交错,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因为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人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难以选择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文化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错位和迷失,给个体的心理及社会带来冲击,引起震荡。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互相取长补短,以及协调发展。多元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而差异恰恰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当大学生接触到外来文化并对它有所了解时,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文化的特性,摆脱自身文化的糟粕,取其精华。多元文化有利于使得大学生个体精神的进一步完善。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现代人的核心价值。(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4062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8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调查问卷;大学生;价值观

0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现象。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这里多元文化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及世界人口流动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各民族间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齐卫东,2008)。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我国文化生机勃勃,出现了多种文化共存的共同繁荣的局面。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另一方面,多元文化良莠不齐,尤其是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正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六所高校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价值观的选择、集体利益认识等问题,问题比较全面和深刻。试卷回收后,本课题组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出了客观数据。从调查结果和查阅有关论文资料来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影响。

1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影响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具有驱动、导向、统摄和选择等功能。”(王涛,戴均,2009)。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此外,随着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网络。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多元文化。大学校园的多元文化给校园注入了更多的激情和活力,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改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正在向务实方向倾斜。他们的思想较富有批判性、独立性、多样性和跳跃性等特征。面对一些问题,他们不再持有非黑即白这种二元对立的狭隘的思维方式。他们变得客观、开放和宽容,不再迷信权威。此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日益觉醒,越来越关注个性的主体性。

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多自我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高校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注意。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向上,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辨别是非。但是,有些学生在非主流价值观面前比较迷茫,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具体来说,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价值认同

在非主流文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集体观念不强,民族优秀文化淡漠,民族自豪感减弱和民族归属感模糊等问题。这些学生过分热衷与追捧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甚至达到了以用苹果手机为代表的西方产品、看美国大片、吃洋快餐、听西方流行音乐和盲目过西方节日为荣的地步。

2.2 大学生功利主义越发明显,有些学生甚至达到了个人主义至上的地步

多少年来,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中心。但是在多元文化浸染的今天,大学生不断接触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的集体为上的观念逐渐淡漠。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点从“社会”向“个人”转移,对自身关注较多,对国家大事关注不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从自身角度考虑的人较多,而从集体角度考虑较少。在调查学生选择心仪职业时,超过85%的学生把“薪水较高”作为首要的衡量指标,而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个选项。调查还表明,有个别学生社会责任感极度匮乏,他们已经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自拔。

3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保大学生树立一元主导、多元渗透的文化观

大学生价值选择可以多元化,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务必突出主导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陈彦玲,2009)同时,要具有宽广的胸襟,理性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要高扬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发掘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博采众长,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走中西结合的创新道路。

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确保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前提是需要一支高素质、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是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课形同虚设。这表明教师队伍授课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上课态度消极,只是敷衍了事;有些教师态度非常认真,但教学方式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至于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些教师照本宣科,与学生情感沟通较少。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厌烦和抵触心理,他们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上网、睡觉或者窃窃私语,构成了“老师讲,学生玩”的普遍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态度要认真,其次要善于创新,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纳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9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孩子,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他们手机电脑不离手,所以他们是一群特别喜欢在互联网上学习新事物的群体。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一样的受教育群体,需要采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网络宣传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以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在高度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面临着多种诱惑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警惕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他们合理吸收多元文化中的精华,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群朝气蓬勃、有责任、有担当的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1]陈彦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多元文化的价值第9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机制完善

中图分类号:G40052.2;G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27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生是希望中的希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带来了各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由此引起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在我国社会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大交融的局面。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以期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双重影响

多元文化的内涵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或主导性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的观念体系,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集体主义是其主导性文化的表现。就空间而言,在同一国家和民族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价值观也就不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而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最先感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变化并在价值观念上有所表现。面对各种复杂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在对社会认识,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理解上,时常会有难以排解的困惑和迷惘。可以说,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多元文化的背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集合体。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爱国、爱家、慎独、服从、敬业等,也有20世纪50年代以来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还有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社会的西方文化,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竞争、民主等。这些多元文化不仅使大学生价值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更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取向,有助于他们提高价值选择能力,还会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理解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形成时期接触西方文化,就使他们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并产生出传统价值观结构中所缺乏的现代要素。大学生认同的竞争、效率、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经过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沉沦与升华的艰难选择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兼顾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更加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为祖国人民服务的统一。

(二)负面影响

一是加大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度。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思想活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的模糊性表现得更加强烈,价值观模糊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日渐突出。一些大学生对价值超越的向往与对社会现实的迷茫相矛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对新的价值观尝试的冲动相矛盾,不同程度地感到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等。二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冲击。“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随之而来的外国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2]。大量新思潮、新观念的不断涌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局面。面对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不能辩证思考,合理扬弃,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度崇尚西方文化而排斥民族文化,崇尚负面文化而排斥主流文化,崇尚自私、功利、享乐而排斥奉献、敬业、勤俭,严重的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创新

针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坚持以党建带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石。只有筑牢这块基石,以党建带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才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3]因此,高校必须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首先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确立“一年级班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高年级班有党支部”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把着力点放在培养教育上。坚持对一年级新生“早”抓入党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实”抓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深入教育,对党员“严”抓继续教育。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

(二)加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等,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形成鲜明的特色。首先要发挥校训的凝聚作用。要集思广益,凝练出符合学校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简洁明了而又寓意深刻的校训,激励师生员工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其次要着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风气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从小处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育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要坚持严谨治学,逐步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坚持严格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再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阵地的作用

互联网的传播带领我们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其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传媒阵地的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集声、光、色、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认识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网络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积极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站或网页,尤其注重建设起龙头引领作用的“红色网站”,并及时进行维护,切实加强管理。再次要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教育。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活动。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

(四)切实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

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4]首先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来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大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主体性更加凸显。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切实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大学生从与人的关系、与事的关系和与己的关系中不断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树立信心。再次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教育能力。各种业余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活动,要在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指导下,主要由大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让大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又能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三、努力建立健全多维一体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大学生在知、情、意以及不同层级需要共同作用下的内部思想变化中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见图1。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关系:环境刺激+内部思想结构外在行为。环境刺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见的,可以称为输入端。大学生的行为也是可见的,是内部思想在环境刺激下综合运动的结果,可以称为输出端。而内部思想结构是从外部看不见的,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信息来分析和判断。通过调节和控制输入端,可以改变内部思想结构,使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调节和控制输入端,主要就是充分考虑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按照教育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完善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相符合的多维一体化的教育机制。

(一)努力完善价值观教育的运行机制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建立上下一致、内容科学、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学习宣传制度、汇报检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价值观教育运行的机制。其次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选拔热爱价值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充实到教育工作干部队伍中,对其加强教育和培养,加强管理和考核,靠政策吸引人,靠感情留住人,靠工作使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再次要努力完善工作保障机制。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高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努力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

一个学校价值观教育工作是否顺利与学校的全员育人机制是分不开的。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工作都应贯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树立面向学生、为了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服务。其次要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自立育人,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再次要建立健全教育工作责任制。构建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必须要以落实责任制为前提。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制定教育工作责任细则,分解责任内容,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三)努力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环境育人是价值观教育工作重要的运行机制之一。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高度重视环境育人。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协调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教育机制。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情感关系基础上的,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时间最长的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但其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及时反馈大学生的整体状况,调动大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再次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运作的教育机制。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传媒的不断现代化、网络化,学校与社会之间再也不存在一道围墙,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党、全社会要努力创建良好的风气,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20121221].

[2]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7.

[3].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EB/OL].(20120620)[20120918]http:∥/politics/201206/20/c_1122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