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3 10:16:32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1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和巧妙性。对于这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1)老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老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2)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一分析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老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知识面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识、掌握规律。

二是要“巧”,在学生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学、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已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2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3篇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 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 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 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 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 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6-02

当前,为了迎对中考、高考升学,语文课堂仍然流行注入式教学,影响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们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导语,引发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实际上,也不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提问,只是讲授,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其实,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问题情境式

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二)情感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对比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四)媒体启发式

运用媒体可以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讲解课文描写潮水的句子:“方其出远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感受钱塘江潮雄伟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句含义。

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

三、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启发应适当适度,切合学生能力。语文学科内容非常广泛与复杂,然而语文课堂提出问题并非越多越好,一个问题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针对实际情况,做到适当适度,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对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少提问题甚至不提问题;对学生不理解或者容易误解的重要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随机调整教学方案。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课前应认真深入备课、钻研教材内涵、了解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方法、预设教学方案;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针对随机生成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5篇

关键词:启发式体育教学 问题式教学 思路式教学

创新,乃民族之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推行创新教育,革新那种老套的教学形式,也是所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切实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心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体育教学这一形式,就是在弥补原来的注入式体育教学模式之中的缺点而出现的。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是革新原来旧有的注人式体育教学的崭新途径,要大力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启发式体育教学是什么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推行启发式体育教学。

一、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之中遵守内因对外因起作用之辩证关系,重视培育学生之学习动机。一般认为外在的变化源自内部之反应。学生们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是内部原因,学生成绩、学习功效是外部原因。所以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视的是培育他们学习动机,激励其学习体育兴趣,推动他们愿肯学、愿练、不怕吃苦的态度与习惯的养成,切实养成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启发式体育教学在注重体育老师启发之基础上,学生们经独自思考之具体实践,获取体育之相关知识与技能。此种模式注重在体育教学之中切实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而不是使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更不是全盘否定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的主要的指导作用,只是在旧有的教学法基础上对老师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此模式的主要主要目的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主体观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视的不只是结论自身,并且要让学生去知晓得出此结论的方法与思路。原来的那种注入式体育教学法,学生们大都是倾听、看老师的动作示范,来接受相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在全部教学之中学生常常不是主动的;可是启发式体育教学注重的是要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且在好多体育教学内容学习之中还让学生变成主体。启发式体育教学还需要老师重视应用灵活多变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法将学生们的勤学好问、思考、辨别、练习、计算有机融合为一体。促进发展学生的体格、智育、能力与内心活动等。

二、对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中问题式和思路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问题是体育老师对推行启发式体育教学之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知,对启发式体育教学主要特点与深刻内涵之了解。唯有在处理好了上述多问题以后,才可以在体育教学之中寻找到那些展现启发式体育教学之主要方法。当前,在体育教学之中,启发式体育教学早已形成了很多实际运行的教学法。

1.问题式体育教学教授学们生对知识的渴望是由问题开始的,体育学习之过程也是一持续找出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之过程。问题式体育教法是首先构建问题之“氛围”进而提出问题,然后在老师辅导下使学生来思考,来寻找处理问题的一种体育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步骤是:先提出有关问题或者安排一个可以导致问题产生之情境,让学生在此种氛围中产生兴趣和疑向从而导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携带相关问题去找资料、然后观察,再去练习,最后找到处理问题之方法;学生经过争论与实际实践,证明其想法,最终得到处理问题的结论。比如,在对高二男生50米跑教学之中,老师首先给学生说出你在跑完50米时跑了多少步?学生们跑50米的时候非常多,可就是没有想过此问题,因此会感觉新鲜与惊奇,他们带着兴趣听课以及进行讨论。给学生回答此问题,老师使学生数跑步留下的脚印,得到跑多少步的数据。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新问题,就是所有学生的脚印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的曲线,这些曲线和跑50米速度密切相关。有些曲线弧度非常小,和直线接近的同学速度就快;有些曲线弧度非常大,跑出这样曲线的同学跑速就慢,甚至有学生在后25米还会出现步幅混乱现象。老师就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由运动学原理的视角去讨论和找寻处理问题的方法。经过学生思索与老师的启发,最后得到调整跑步姿势、摆双臂的动作和提升耐力是处理此问题之方法等结论。接着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不断练习,弥补技术上缺憾,以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以提升体育成绩。运用此种问题式体育教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中领悟到很多运动原理,学到好的体育技术动作与学习技巧,体会到很多从没体会过的快乐与成就感。

2.思路式体育教法在体育教学之中,老师首先给学生讲明白思路。这个思路式体育教法,不但需要老师讲清楚教学之思路,且需要老师在讲明白教学思路基础之上,去引领学生学习思路。在教学之中,老师讲述或者示范一个体育动作,老师首先让学生知道此体育动作的基本思路,然后引领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述或者示范而去思考,慢慢深入,最终与老师一同得出最终结论。比如,老师在团身向前滚翻教学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与思考同步,在老师的指引下,慢慢知道着手位置、勾头、屈膝团身、头背逐个着地等团身向前滚翻动作技术之主要步骤和他自身技术问题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领会出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的中心所在以及弄清楚全部动作过程之思路,依照自身特点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会此技术动作。从而让学生在学会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基础之上,了解团身向前滚翻此技术动作和别的技术动作之间关系,学会扩宽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之技巧,比如向前滚翻直腿起、向前滚翻分腿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育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能力。思路式体育教法不但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也能运用到课余活动、运动员培训以及考试等众多教学的步骤之中。以上所提到的思路式体育教学,是讲解在教学之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讲解思路,学生也会在学习之中慢慢领会相关思路,学会怎样思索,怎样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技巧,培育学生相关能力。

三、结语

在教学之中,在讲授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时候,重视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切实发挥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注重指引学生学习思路、培育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全都可以认定为启发式体育教学。现今,启发式体育教学早已形成很多实际体育教学法或者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首先是要强化有关宣传,让老师学生清楚启发式体育教学之涵义还有在实际教学之中怎样具体实施等。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注重“导”、“启”并举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注重“启”、“试”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

3. 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

二是要“巧”。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7篇

关键词:启发式 数学教学 尝试 引导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①复习:笔算,67×8,167×28,②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8篇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始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高)长(底)

接着提问: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③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④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4.1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4.2 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4.3 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第9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启发思维 认识与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己为广大教学作者所熟悉。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好,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可以采用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而且由于借助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这样,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归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归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探究正确的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