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观光农业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3 10:03:05

观光农业概念

观光农业概念第1篇

关键词:微概念;地理实质;概念系统;地理思维;地理素养

一、感悟地理微概念的地理实质

对地理微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微概念的感知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和渗透微概念,即定义辨析、实际地理现象观察比较、高考试题运用分析,从而全方位地把握地理概念的实质。比如,“太阳辐射”和“日照”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万物生长和农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也是地理知识考查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分步解决。

第一,了解基本概念。“太阳辐射”是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只有极少部分,而且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高度(纬度)、天气状况、地势、日照时间、下垫面等;“日照”是太阳的光照情况,包括强弱和时长,主要受昼长(纬度)、地势、天气状况的影响。

第二,挖掘微概念的深层意义。借助“大气热量的传递图”(见图1)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见图2),并设置几个问题,从而达到对本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1.为什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以后会明显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怎样的影响?举实例说明。

2.中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多少是否随纬度而变化?哪里最多,哪里最少,为什么?

3. 太阳辐射和日照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第三,高考试题应用分析。

1. 南疆地区成为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的最有利自然区位条件是什么?(夏季光照强,光照时间长,光热充足。本题强调光照)

2. 云南物种丰富的气候原因是什么?(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降水充足,水热配合好。本题强调太阳辐射)

通过以上定义辨析、实际地理现象观察比较、高考试题运用分析的三步操作,学生从微概念的本质出发,借助地理专业图表,找到了概念的落脚点;同时,通过生活中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加深了对地理概念的感悟;再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学会了分析和应用。

二、从地理微概念中形成地理概念系统

理解了地理微概念的实质后,可以通过归类整理,分大类和小类、相似概念和差异概念、延伸概念和核心概念等,逐步构建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系统。比如以下这组与“城市”有关的地理概念:聚落、城镇、城市中心区、中心商务区、城市区位、城市化标志、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级别、城市带、城市分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形态、城乡规划、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热岛、城市雨岛、城市新区、卫星城等。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上介绍的方法从单个概念的认识和区分开始,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主题的概念群。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概念群,比如农业地域、农事活动、耕作制度、复种指数、熟制、农业区位、农业布局、优势条件、农作物、农产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业、林业、渔业、产量、产值、农业结构、种植结构、城郊农业、农副产品、初级产品、农业经济、农业地区专门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分类、农业旅游、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等。

从上述建立的一个个概念群开始,从内在联系的思维角度出发,再建立相应的概念链,逐步形成深入庞大的概念体系,从而建立以核心地理概念为基础的理论知识系统,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比如以城市为主题的概念链:城市的形成―城市区位―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环境问题;以农业为主题的概念链:农业分类―农业区位―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环境问题。

通过以上概念链的建立,使学生对单个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从而清晰地构建起地理系统知识的框架体系。

也可以收集积累一些近年新接触的地理概念,比如季节性冻土、河流封冻日、桃始花日、生态足迹(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产面积的总和)、绿色GDP[指从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人口负担系数、人口红利、PM2.5、绿色指数等级、海油陆采、城市湿地、飞地经济、蓝色经济、清洁生产、蓝藻暴发等。以上这些地理新概念一部分是由旧概念衍生而成,一部分是对一些地理新生事物的描述,如果注重积累,就能引导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由浅入深,由书本走向生活,由日常走向前沿,由单一走向全面。

三、明确地理微概念间的地理思维

引导学生建立微概念基础之上的地理思维,是掌握地理概念辐射下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分析地理问题应具备的基本地理能力。

例如,2012年高考地理浙江卷第11题。

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A. 21.5°至68.5° B. 11.5°至68.5°

C. 21.5°至78.5° D. 11.5°至45°

首先,建立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的地理思维或图像。

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某地的太阳高度,即当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直射点而变化,离直射点越近越大。

具体计算: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本题中提供的信息有:

条件1:直射点纬度变化范围为23.5°S~

23.5°N。

条件2: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关系为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α=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即H=90°-α,由于H=α,可得到α=45°

最后根据条件1,当地纬度=45°+23. 5°,则当地纬度的变化范围为:21.5°至68.5°。

其次,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延伸出的其他地理概念和实际意义。

延伸概念:直射点、太阳高度、等太阳高度线、太阳辐射、太阳方位、影长和方位等。

实际意义:计算楼间距、计算影子长、正午太阳的方位及影子方向的变化、房屋朝向、太阳能的利用、向阳坡的形成、雪线、年轮变化等。

最后,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图表表达。日照图、太阳视运动图、直射点与当地关系图、太阳能板安装图、楼房间距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从图表中剖析太阳高度的基本内涵,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表达方法。部分相关图表如图3~6所示。

当我们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基本概念出发,挖掘了它的延伸意义和地理实质以及相关的地理图表后,已经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对它的理解从单一概念走向复杂概念体系,从文字规律总结走向图表表达,从简单思维表述走向多样思维构建,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理思维空间。将这些概念融会贯通,只要知道其中的几个已知条件,就能清晰地求得未知条件,这种源于地理概念基础上的思维,是最扎实、最准确的地理思维,这种思维能力无疑能帮助学生准确而快速地解答地理题目,并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地理微概念学习下折射的地理素养

当我们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概念化的梳理后,在我们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具备了进行地理思维和地理表达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所有的地理观点、地理语言或地理图表都是因为某个地理微概念而形成的。比如,因为有了“交通”这个概念,我们就会思考交通运输方式、运输安全、运输线路的规划等;有了“正午太阳高度”这个概念,我们学会了一句地理语言“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为有了“大气垂直分层”这个概念,我们有了一幅“大气垂直分层图表”,延伸出了下垫面、等压线、气温、气压、气压中心、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等温线等系列概念的再运用,有了“季风环流图”“城市与郊区环流图”“垂直方向气温变化图和气压变化图”等图表的再现。以上这些都促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在微概念基础上做了纵向和横向的跨越和渗透,可以说有了地理微概念的学习,才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地理知识,而且他们的地理知识系统会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厚重,并能在此基础上更科学地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地理观点,真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即学会从地理视角出发观察问题,运用地理语言来表达观点,剖析地理图表来研究问题,再运用综合思维来解决地理问题。

比如,为了研究太阳方位与影子的关系,笔者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布置了以下地理活动。

1.请画出一幅学校平面图,并标明方位,观察某日太阳的运行情况,并标出该日日出、正午、日落的方位。

2.找到学校的梧桐树景观大道,拍一幅该日正午时的照片,记录梧桐树影的方位和长短,相隔半个月再拍摄一次,写出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和长短的关系。

通过以上地理活动,学生把地表方位、太阳方位、影子变化这些微概念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了联系、观察和分析,并能做出简单准确的判断,让地理学科散发出独有的地理魅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和研究地理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地理思维。

随着地理微概念的不断积累,地理思维的不断锻炼,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当学生遇到一些当地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比如诸暨大唐袜业的产业特色、山下湖珍珠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枫桥香榧生长的特殊条件时,学生会习惯性地从自己掌握的一些基本地理概念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回避。同时,在试卷上碰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也能静下心来认真对待。比如,当问到浙江主要的农业灾害有哪些,舟山群岛的开发对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学生会先抓住一些基本概念:农业、灾害、岛屿、海洋,然后延伸出一些概念,比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灾害分布、农业分布、农业类型、防灾措施;海岛资源、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港口分布、海陆交通、海岛旅游、海洋生态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建立必要的思维链,清晰地做出自己的回答。

观光农业概念第2篇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观光农业概念第3篇

农业旅游观光园是以农业作为重点和核心,将农业与旅游业这两个产业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形式[1]。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观光农业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观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农业旅游观光园以农业为依托,多元化发展旅游项目,为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体验自然、感悟自然、休闲观光的场所。目前,从国内节假日旅游情况来看,短途节假日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农业旅游观光园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旅游场所,国内农业旅游观光园蓬勃发展,数量迅速增加。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这种传统的农业旅游观光园,如吃农家饭、钓鱼、打牌的这种初级模式,而是要求更多元化、个性化、特别化。这就对以后的农业观光园提出了要有“特色”的要求,即要有特色的农业观光园。相对于传统农业,农业旅游观光游具有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四个基本要素[2]。本文对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提出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的新对策。 1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概况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肥西三岗、庐阳三十岗、蜀山南岗、长丰水湖、瑶海磨店和肥东赵光为主的7条乡村旅游观光带。截至2008年4月,合肥市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四个方面评定出全市星级农家乐共101处,标准从低到高设置五个星级,星级越高,农家乐旅游档次越高,其中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6家、3星级14家[3]。通过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调查,发现随着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开发层次低,缺少系统规划。由于缺乏农业旅游观光园宏观的开发指导,加之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出现了投资随意性和开发盲目性,大家一拥而上,景观规划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规划。②农业旅游项目单调,形式雷同。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只注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少量景观元素,设计单一,旅游项目单调,都以采摘、垂钓等传统农业旅游项目为主,整个园区缺乏长久的吸引力。③农业旅游缺少当地的人文内涵和特色。大多数农业旅游观光园缺少当地本土的人文内涵,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不够,形式趋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感觉每个观光园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吸引力。④园区旅游管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很多园区的旅游功能往往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由于人员素质、重视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问题,使旅游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加之品牌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⑤资源利用效果差。很多农业旅游观光园不重视自己的资源优势,一味效仿其他的农业观光园的做法,导致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资源。此外,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调、缺少人文内涵和特色、管理不足、资源利用差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现状,本文以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为例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桃蹊农业桃主题公园 2.1项目概况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汪堰等村,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在这样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环抱下的地方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充分借助了周围环境的优势,保证了园区的客流量,也为以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区由采摘区、园林苗木栽培区、管理区和停车场组成,采摘区分为A、B、C、D几个区域,主要树种为桃。其中,A区为早熟桃(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摘区,B为中熟桃(6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采摘区,C区为百果园区(全年采摘),D区为零星采摘园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了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采摘,使游客们在任何季节都可享受采摘的乐趣。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注重生态规划,构建合理生态格局。它为合肥市西北部地区增添了一片200hm2以上的“森林肺片”,每天吸收消耗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200t以上,制造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145t以上。同时,还可吸收大量粉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生态园对降低合肥碳排放,提高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促进该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合肥大水缸———董铺水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以桃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和现代农业品牌。桃占总规划面积的70%左右,辅以核果类的李、杏等果树树种,营造出200hm2桃花源。同时,果园餐饮部设立特产自选销售专柜,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桃主题”纪念品、地方特产、名产和玲珑可爱的小工艺品、小挂件等,达到农业经营和文化经营双赢局面,打造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依托特色农业,不但发展“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而且发展园区内景观建设,增强休闲设施,让游客既可体验农家乐,还可体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情趣。同时,该园区结合产销为一体,注入商贸理念,让生产出的果品有市场。园区还积极与安徽省各高校和六安市果树研究所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园区科技力量。园区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对周边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合肥近郊等地开发绿色生态果园,栽培高档果树新品种1000—1333.33hm2,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水果种植技术和绿色水平,提高市场水果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园区还是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和生态农业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合肥各大高校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等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15000人次,接待在校初高中学生素质教育20000人次,意义深远。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p#分页标题#e#

2.2规划设计方案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分布在合肥市近郊区,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规划设计方案为:①在设计理念上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园区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入进去,每建设一个园区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学和商贸、销售等因素。②园区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③规划设计方案注重细节上的推敲。方案中在左侧路边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在上下两条路上设置了次路口,满足了园区内的交通流量。在主入口处增加了一个亲水平台,并用浮桥连接了右侧的景区,亲水平台上设置了两道景墙,可刻上与本园区有关的人文信息,增添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亲水平台与对面的凉亭隔水相望,在亲水平台周围还增加了一些水上游客项目,如快艇、游船等,这既增添了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又增加了园区内的玩赏性。右侧园区分别设置了两块铺装地,靠南边的保留了原来的花架设计,靠北的设置了一个攀岩假山游乐项目,丰富了园区内的游乐活动,让人们来到园中既可采摘、垂钓,还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供游玩。此外,改进方案中设置了3个可供游玩和休息的区域,分别是亲水活动区、攀岩活动区和休息观赏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原设计中只是一个花架和树木的搭配不足,改善了园区内主要以采摘为主、娱乐活动较单一的窘境,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不但丰富了园区内的游览项目,而且增添了园区内景观效果,让游客在园中既可高高兴兴的采摘、游玩,又可以享受一份大自然的静谧。 3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对策 主要是:①农业旅游观光园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突出其特色,展现其优势。②重视园区生态,构建园区多样化格局。农业旅游观光园应给游客带来吸引力和具有观赏、参与、休闲、健身、求知等旅游功能,如独特的农场机械化作业、各季节的农业活动、农业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都可作为观光资源进行开发,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依托农业产业、构筑生态、和谐、自然的景观生态格局[4]。③突出园林艺术效果。农业旅游观光园除了保证正常生产外,还要使生产过程和生产场地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5]。园林要有艺术效果,增强观赏性、趣味性,并利用多种手法开展趣味性科普活动和劳作活动,增加体验,寓教于乐。各种设施尽可能地吻合地方风格和体现时代精神,映衬自然景色,加强景观美学表征的开发和利用,从自然风景美、生态和谐美、文化景观美、旅游生活美等方面丰富园区景观[6]。④借助特色农业品牌,提高人文内涵。在挖掘特色农业本身的品牌已具有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进行品牌塑造和品牌管理,借助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牌吸引力,通过营销传播及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化平台,让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转为特色文化优势。丰富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自身的品牌文化内涵,通过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园的品牌文化推动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的传播,达到双赢的局面[7]。⑤增强单体景观元素的构造。单体景观元素是农业旅游观光园的景观节点,如代表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建筑、小品、雕塑等,农业旅游观光园单体景观元素能体现一个观光园的本身的个性,让人们更感兴趣。它是突出园区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空间氛围的营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景观空间中有强烈的标志性和导向作用。⑥依托农业特色,加强辐射推广,进行多元化发展。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果经营者的收入渠道单一,必然产生淡旺季收入的较大差异。其解决方法是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条收入渠道,如通过观光农业季节性特色项目、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经营花卉苗木等方式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8]。农业旅游观光园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应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产业圈。园区也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⑦加强园区管理,走企业化、市场化道路。农业旅游观光园应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在日常经营中要不断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强化服务意识[9]。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特色,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营的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的旅游资源,达到以特色农业为主题,在设计上要突出园林艺术效果,在景观上要规划鲜明,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才能达到农业旅游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观光农业概念第4篇

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原始农业(约7000年)是第一阶段;传统农业(约3000年)为第二阶段;现代农业为第三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成为农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是对石油农业反思后的选择,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替代方式备受社会的关注。

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换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明显改变,并且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关概念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是20 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生态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把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等同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第二,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单独的“生态农业”景观为观赏对象的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在生态原则指导下,以生态农业景观为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农业观光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

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二者为对象的旅游。这种定义比较多见,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从事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生态农业景观,把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

2 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

目前,对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义,主要源于我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同。单从字面上看,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生态+农业旅游”,此种理解主要是把“生态”一词当成修饰的。“标签”使用。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生态旅游”一词,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的兴趣,从而增加销售。其二是“生态农业+旅游”,把“生态”和“农业”连成一体即“生态农业”,在于强调这种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景观为旅游对象。这种理解把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旅游相结合,从而使得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观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关系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二者之间应该是承接的关系,即生态农业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农业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也要把握住这一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只是农业旅游的时尚称呼而已。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应该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形式而不是其他农业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资源应该是生态农业景观,是以生态农业景观为旅游对象。第三,它是一种绿色的、环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正如都市农业旅游、高新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形式一样。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旅游开发

1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以及蔗、果、蕉基鱼塘等。(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禽共生等。(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如利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各种鱼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层),使上层鱼的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饵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萍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7) 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如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如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

2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农业的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生态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农业景观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就可以同时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 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在内的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这种清新、自然、绿色的旅游形式受到众多城市旅游者的欢迎。国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业旅游的大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2004年7月,首批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产生,使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高潮。2005年又评定出15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全国树立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榜样。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在这种大力鼓励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下,生态农业旅游将获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会。

观光农业概念第5篇

关键词:种植专业;光合作用;教学策略

笔者多年从教职业高中种植专业,对光合作用这一重难点的教学总结出一些教学策略,下面与同行共勉。

一、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内容中重要的关键的概念,然后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概念,通过这种方法,把所学基本概念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概念图策略就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策略。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如果要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

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

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二、比较策略

比较是两种或多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或现象通过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类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信息归纳到一个使之变得有内在联系的模式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有条理且直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平时教学总结,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内容很容易混淆,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这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比较法,使学生有效获得正确的认知。例如,“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区别:1.反应性质:光反应是光化学反应;暗反应是酶促反应。2.与光的关系:光反应必须在光下进行;暗反应与光无直接关系,在光下和暗处都能进行。3.与温度的关系:光反应与温度无直接关系;暗反应与温度关系密切。4.场所:光反应是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暗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5.必要条件:光反应的必要条件是光、叶绿体光合色素、酶;暗反应需要多种酶。6.物质变化:光反应是光水解为还原性氢和氧气;由ADP合成ATP;暗反应是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五碳化合的再生。7.能量变化:光反应是光能转变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葡萄糖等光合产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其次是联系:1.准备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的顺利进行准备了还原性氢和能量ATP;

2.完成阶段:暗反应在多种酶的作用下,接受光反应提供的还原性氢和ATP,最终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

三、实地学习策略

对于职业高中的种植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目标。所以,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已经掌握基础概念和搞清易混淆知识,接下来就该实地学习了。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实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

田、树林、草地、池塘等进行实地考察。在这里,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既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为学生今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基础。例如,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一些措施,如:适当提高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当学生到农田和温室进行实地学习时会发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措施在农田和温室中的实际应用是不同的。在温室可以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农田要靠通风来补充二氧化碳;温室可通过提高温度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农田则不行。

实地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种植专业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进.高中学生光合作用迷思概念的成因与应对.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观光农业概念第6篇

位于慕田峪长城景区的怀柔区北沟村紧邻长城景区,风景优美,杨大爷看见别的人家开办了“民俗接待户”,也把自己的小院整饬一番,但生意并不好,看着满院子的花果,无人采少人看,杨大爷叹了口气。北沟村全村仅有5家正式营业的民俗接待户;除了村中心有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小餐馆常能吸引一些国外游客,平时几乎没有游客上门。同样的困局在苏浙一带也有体现。“以我们中心的调研结果来看,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小规模的、单纯的‘农家乐’,因为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一些大型休闲农场对其进行换代升级,很有可能成为主流。”北京二外中国闲遐研究中心主任魏翔介绍说。

“农家乐”Out了?

其实,人们在纷繁喧攘的城市生活久了,对自然与纯朴乡情的回归心态并没有减少,特别是随着汽车逐步走进平常百姓的家庭,自驾车体验和休闲成为了一种时尚式的旅游方式。但是对于“农家乐”走下坡路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农家乐项目的类同性大,参与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虽然打是的农字牌,但是也是属于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这个产品对于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而往往很多地方都是一部分农民在经营,没有经验,没有管理水平,服务档次和品位不高。“这恰恰是一个商机,城市服务业高度发达,应该引导一部分城市的服务业管理公司向农村流动,事实上有眼光的城市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在尝试与观望,这将是一个方向。”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主任路锦介绍说。

很多历经市场“洗礼”的业内人士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北京凤凰公社总经理李岩指出,小型“农家乐”在四川、贵州市场前景看好,而在北京却生存困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层次不同”。“贵州人对‘农家乐’要求不高,可谓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游客对消费升级的需求很大,内部设施达到三星级标准,外部设施古朴自然,即使人均消费两三百元也觉得是可以承受的。”李岩说。

对此,专家指出未来的预判:从北京的市场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困局。首先是政府直接投资或直接补助,让村民把“农家乐”投资成为乡村酒店,但由于农民不能了解城里人的需求,仅以北京市的效果来看,发展并不乐观。其次,乡村集约化发展也是一个有效解决当前困境的方式之一。即以村、镇为单位,把资源统筹起来,统一发展。一般的情况是村委会招商引资,农民入股分成。比如说100家农家乐合并成一起做“村家乐”,统一规划,主题鲜明,也改变了纯粹的农民经营,不了解城里人的心理与审美要求的问题,但这样做的弊病是,村委会的退出机制走向不明,或是成为外来资本的俘虏,或是与外来资本发生冲突,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外来资本逐步渗透农家乐,将其收编,以品牌收购,做成乡村酒店群,或是休闲农庄,这样做的市场前景比较好。

休闲农场非常In!

休闲农场在日本、台湾较为发达,在大陆可谓是方兴未艾。它是休闲农业的衍生产品。休闲农业是静态驻守定点或区域的经营,只能被动等待消费者前来。其主要卖点为农业的升级经营,把原本从事初级生产事业所贩售的农渔产品,融入二级加工及三级服务的游憩形态。但所谓农业旅游是一种动态的多点串联,追求同业异业多通路的合作发挥综合效果,在本质上为观光产业,发展的范畴较休闲农业更为宽广。它是休闲农业及观光资源的整合运用,将农业及观光原有的素材汇整成整套商品,涵纳多点领域的多变组合,投资小成本低,是知识经济与体验经济的高度融合,而它与商业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扎根于农业。

从比较成熟的市场来看,休闲农庄就一般而言有六种功能:一、提供休闲场所;二、教育市民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三、拓展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社会功能;四、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益的经济功能;五,为招徕休闲人口而维护自然生态的环保功能;六、解除游客紧张、舒畅身心的医疗功能。

“在全球各国的外汇收入中,约有8%是来自观光休闲的收益,在未来十年中,观光休闲事业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的李昭良教授说。

而专家的意见也被业内人士所赞同。“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教育农园、农庄民家、乡土民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项目皆属之。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而我们集团已有8个休闲农庄在台湾上市,我们田野休闲农场也将争取成为广东农业示范基地。”田野(佛冈)休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信说。据他预计,因为投入的营业项目除了原有的低产值的农业生产之外,更将引进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预计首年营业额可达2亿元人民币,而因为吸引观光休闲人潮所带动县城周边的经济规模亦达3亿元以上。

田野休闲农庄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距广东仅70公里,距东莞1.5小时车程,距深圳2.5小时车程。这里山清水秀,度假村周边有聚龙湾天然温泉、观音山王山寺、羊角山漂流、民安古居等数十处旅游景点。农庄总投资共分三期,约12亿元人民币。农庄占地5380亩,依现在地形地貌将全区依使用功能规划了32处景点,保留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生态并加入台湾农村特色的建筑语汇与农村文化的人文体验,来展现整体度假村的风格。“我们的度假村十分注重体验与教育功能,是以‘全家共享’为理念的度假基地,比如说我们这里有许多萤火虫和原生植物,不仅可以让小朋友进行科学体验,也可以让老人有一个回忆童年的机会,而我们的台湾风情与文化又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异地的文化,不论是牛车还是台湾美食小吃街,都具有台湾原味的特色。当然,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台湾水果,汁多味美,采摘品尝购买一条龙服务,可以让游客更了解台湾原味的真谛。现在,我们农庄的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做二期建设,我们希望等到真正完备时,再对外开放。”李永信说。

他的话正道出了投资休闲农庄的几个注意事项:雄厚的资金、理想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设施、完备的主题策划、人文与自然的关怀,以及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心态。

投资休闲农庄需careful?

“民间、城市资本进入市场,目前还有很多阻碍,比如说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制约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能做短期投资。”魏翔说。对此,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农博园路锦也认为,对于农庄方面的投资,政府目前是做引导性的工作。“我们的理想是让农民用土地来增加资产性收益,城里的人下乡用资本换于空间和环境,这个市场很大,具体还有一些政策上的瓶颈。”他说。而企业界也认为,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李永信就坦言:广东省已经中央政策支持,而清远市也已向广东省旅游局争取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先行先试地区,并已获得批准。故此,田野休闲农庄在土地承租、地税征收等方面获得优待,也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厘清政府政策,心态也十分重要。以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要赚回后期设备投资等,至少要5年左右,特别是前两三年的开局会比较困难,再加上设备更新换代快,后续资金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经营休闲生态农庄一定要有长线投资准备。

此外,据专家介绍,休闲农庄旅游投资还涉及到五个最关键要素的把握:第一,项目区位研究;第二,资源聚集研究;第三,项目产业链研究;第四,整体概念设计把握;第五,市场运作方式控制。

首先,所谓区位研究,是指休闲农业项目一定要考虑两大因素,这就是项目区域同城市的关系,以及项目所在地同高速公路的关系。

一般来说,项目区域同大型城市相距不能超过一小时车程;或者该区域应该在主要的旅游线上,同高速公路要有比较便捷的对接方式。

第二,休闲农庄旅游项目成功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资源的高度聚集和项目高科技含量。

农业休闲是有钱、有闲、有车的人的一种新的体验方式。成功的观光型农业旅游表现为具有资源聚集性特点,难以复制和模仿。例如法国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就有几百年的传统;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就具有很强的科技聚集性,包括名贵花卉的收采和珍稀动物大量培养从而形成的娱乐场所;而台湾的观光农业则大都建立在原始森林中,或具有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地区,或有大型水面区域,或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作为核心资源。有特色才能使得休闲农庄长青发展,无论这种特色是自然性的,还是人文的。

第三,项目产业链问题。如果项目位于旅游线上,那么它就能进入旅游产品系列,为整个旅游业服务。如果是一般性的农庄项目,其生产功能则依然非常重要。因为仅仅利用观光方式很难让休闲农庄赢利。因此,如广东省惠东的永记生态园,所生产的农业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的,这一部分利润就能够基本维持整个园区的运作。当然,很多休闲农庄以良好的区位和生态环境自然向房地产开发转移,如中山的“海上庄园”营造了上千亩的荷塘,深圳的“青青世界”则通过旅游向房地产业发展,以收回庞大的投资。这就是通过旅游主题作为区域发展引擎,走向了为城市服务的另一产业链。

第四,关于概念设计。对于休闲农庄的策划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概念。现在看来,休闲农庄的设计应该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学创始人西蒙兹(j.o.simonds)提出的社区规划的新伦理概念十分适合休闲农庄的规划:

一、保护最佳的自然和历史风貌;

二、保存、限制使用互为联系的开放空间架构;

三、开发选出的高地区域,依地势建房。

农业休闲项目设计就必须从下意识里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这包括周边的环境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感觉,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因此这还不仅仅是对区域贴上各种标签,而是要强调一种自然的相融性,对人文精神共存共融的思路。农业休闲项目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应为自然协调、文化包容、合理尺寸、地方精神、舒适方便和充满趣味几个核心要素。

观光农业概念第7篇

1.1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发展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含功能辐射区域)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功能的,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1]。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能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物质,又能有效协调城市与自然、都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各种便利,又能享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同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地域范围更广,功能更丰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对都市农业展开研究;德国最早在1919年就开创了“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都市农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而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式提出都市农业这一概念[2]。到目前为止,都市农业在发达国家,从理论到实践都趋于成熟,已形成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都市农业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我国上海市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发展都市农业,随后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也开展了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探索,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庄园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2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型农业是一个具有复合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有三个:(1)生产功能。这是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为都市生产和提供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要的农副产品,同时,还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出口创汇(一般称之为创汇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还表现在技术上的创新、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上。一般来说,都市农业由于其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它代表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最先进水平,因此它是该区域农业技术的辐射源。同时,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3]。(2)生态功能。都市农业自身具有“洁、净、美、绿”的特色,能减轻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危害,降低城市噪音,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幽静、清新的栖居环境。(3)生活功能。都市农业的生活功能包含社会文化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具体表现在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市民农园、花卉公园、农业教育园地等,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娱乐园地,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让青少年接触农业文化,获取一些农业知识。

1.3都市农业的形态

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更丰富多样的形态。一般来说,都市农业的形态表现为:①设施农业——以环保、温室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的生产和培育;②观光农业——以森林绿地、花卉、特色农业栽培为主,辅之其它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构成综合型的旅游资源;③绿色农业——主要是指规模化生产的农业高科技开发区,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④庄园农业——以大户承包的经营方式,成为专业化生产,综合经营的农业庄园;⑤市民农业——有市民参与或租赁耕种的某种农作物;⑥加工农业——以当地或周边地区的农作物产品为原料,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2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2.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ville)的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4],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O.Yanitsky)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个理想城市模式,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栖居环境。其目的是想通过技术和自然的融合,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也即是说,“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和最高目标,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在1930年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城市”这个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环境危机的爆发导致环境保护运动愈演愈烈,在全世界掀起的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城市”、“绿色住宅”、“绿色建筑”等构想相继被提出,例如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马丘比丘》明确提出了建设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观。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建筑学、城市规划中,以及后来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观念,直接形成了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尤尼斯基(O.Yanitsky)第一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之后,生态城市建设真正开始走向实施阶段。

2.2生态城市的内涵

(1)从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即“天人合一”,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

(2)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追求效益,而不是粗放型增长经济。因此应充分采用可再生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化生产。

(3)从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应当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高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建立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从城市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中。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净化功能,具备自组织、自调节、自抑制的功能,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能实现物流、能流、信息流、生物流的高效利用,同时,保证了自然的演化过程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于其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5)从地域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的“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总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它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实质,同时也构成了我们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3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互动关系

从上面对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都包含着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生态”是两者的交叉点,发展生态城市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而都市农业则完全包含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发展都市农业必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具体表现在:

3.1都市农业形成农业景观,是塑造生态城市特色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都市农业不但为城市提供美化绿化用的花卉苗种、观赏性的奇蔬异果,同时它的生产基地也成了市民的观光休闲地和绿色屏障。都市农业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强烈的表现了城市的现代气息,它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塑造城市的特色。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迅速推进,农业用土地大量被占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为了阻止农业滑坡,在都市圈中保住这一基础产业,于是提出了建设多功能都市型农业的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色农业”[5],成为东京都一道亮丽的景观。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国以后,政府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有计划地推进城乡绿化和特色园林建设,并资助创建具有观光旅游特色的都市型农业体系,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此外,都市农业的存在,可以使城市的“热岛效应”变成“绿岛效应”。

3.2促进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生态型农业经济转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文教、环保、医疗、宣传等。因此,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的都市农业型的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促进城市及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3.3发展都市农业能有效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地

向外扩展,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障了整个区域和城市内部的生态空间通过在城市边缘、中心区以及控制区建成一些现代化的都市农业园区,完成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同时也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在空间上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看成是都市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缓冲带。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

3.4发展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

通过河流、农田林网等城市与周围的农业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发展都市农业,也可以避免在城市中建设大型开放绿地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将城市建设成为高效紧凑的可持续生态城市形态。

4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

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提倡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但在发展都市农业和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必须协调好发展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这两者的关系。毕竟,都市农业是以生产为其首要功能,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搞好污水、废气等的处理和循环利用,同时合理布局各产业,例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畜牧业,在加强环保处理的同时,尽可能的安排在远郊区。

(2)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先抓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使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规范化、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发展和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观光农业概念第8篇

关键词:日本观光农业经验启示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由生态农业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观光农业的基本内涵

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性产业,观光农业除了拥有农业的耕作、渔猎等特征以及旅游业的娱乐、休闲等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征。首先,观光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市场产物,其开发客源市场定位必须准确。其次,作为旅游吸引物,观光农业必须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间定位时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满足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相对较晚,仅有3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著。日本最早的观光农业场所是岩水县的小岩井农场。这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等多种游览设施,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约有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小岩井农场观光农园的发展,日本思古、寻求自然的旅游热开始兴起,观光农业很快风靡全国。值得说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数次修订中,曾明文规定在农村(山村、渔村)地区,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娱乐活动用地的整治。这一政策成为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所在。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颁布《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

为推动市民农园的发展,日本特别组团到欧洲的德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考察,返回后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终于在1990年9月颁布了《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该法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规定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达5年,并对租借期内的租金、地上物及设备、所有权及使用权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农园里允许设置移动性露营帐篷、简易住宿设施、停车场、自来水与用电设备、农具陈列室及活动中心、小朋友活动用绿地广场等;农园内的农地,平时可以委托出租农地的农民照管,并付给适当代管费用。产品收获后,也可委托其邮寄到家,以达到扩大产品流通,增进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在日本,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普遍。在观光农园里向人们展示先进农业高科技和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开阔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发挥了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

民俗农庄。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文化民俗,让游客自然地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在维护整体农村自然景观的原则下,仿建农庄小屋。民俗农庄设施虽然简单,却具有乡村特有的自然宁静的气氛,游客可以借此体会农村闲适的生活,充分享受农村和平安宁的夜晚乐趣,体验其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验书本知识的活动场所。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所以教育农园以接待学生修学旅行为主。

(三)创造优美的农村景观并保持完整的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构成了旅游吸引物。这种自然景观与生活景观交相辉映后形成的景观对农民来说是极其普通的,它却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虑开发农村观光时,创造这种乡村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用地方特色热情接待外来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各种生物共存是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当然,这种与生物的共生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

此外,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农村的魅力还在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农村文化,以新的乡村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外来的旅游者,增强农村观光的活力。

日本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经验

(一)政府的主导发展与促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面临效益下降及产业职能转变的难题。为促使日本农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结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林水产省先后采取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交流往来的日本”以及“绿色旅游”活动,推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主导责任上,政府主要担负技术支持、公共设施完善、财政支持以及国际合作等责任。

此外,日本观光农业取得成功与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计划的支持分不开,以北海道为例,2000年制定的以建设具有活力的农村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试图发展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来进一步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战略。为保证该规划如期实现,政府于2001年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观光农业规划。政府的支持收效明显,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为244亿日元,带动本地域其它企业增收553亿日元,对本地域经济总贡献份额7.3%。

(二)完善的观光农业法规体系

日本观光农业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为依据,日本主要制定实施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有:《旅行业法》、《温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岛屿振兴法》、《山村振兴法》、《旅馆业法》、《停车场所法》、《农山渔村余暇法》、《景观法》等一系列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并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使条例的执行和管理顺利通畅,既保证了从事观光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观光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原《农业基本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及评价,于1992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新政策”,其中,从完善农村定居条件的观点出发,将绿色观光业列为维持和确保各地区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农林预算也以支援振兴包括绿色观光业在内的新产业为目的,开设了“确立地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结构事业”项目。1995年4月开始实施《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另外,《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等也对绿色观光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为推进这种新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地区广域联合的办法整合区域资源,对整合后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其中,以日本农林水产省开展的“一农村一景观”活动、大分县开展的“一村一品”活动为典型代表。日本各县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农村周围的森林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与民俗、观光农园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

就发展观光农业的效果看,首先,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善了日本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服务业延伸,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发家致富,观光农业的繁荣又能够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观光农业,使其成为日本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观光农业也促进了日本农村社会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爱乡热情,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增进了城乡交流,给农村带来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此外,日本观光农业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美化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政府要重视加强规划与指导,把观光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应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适当倾斜,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配以优良软环境。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宏观管理、组织机构、财政政策等领域,通过技术支持、合同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贸易许可等各种手段,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进行。众所周知,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包括土地、水体、山林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观光农业涉及面广,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应该依法进行,在当地区域内纳入相应的管理机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是观光农业有序经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三)实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日本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的实情,一方面要求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他们生存是有机统一的辨证关系,确立共赢经济思维和协调发展观念,从而使其自觉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符合不破坏环境要求,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虑环境可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M].农业科技管理,2007

2.闫慧军.日本明日香村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J].陕西综合经济,2006

观光农业概念第9篇

关键词:日本观光农业 经验 启示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由生态农业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观光农业的基本内涵

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性产业,观光农业除了拥有农业的耕作、渔猎等特征以及旅游业的娱乐、休闲等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征。首先,观光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市场产物,其开发客源市场定位必须准确。其次,作为旅游吸引物,观光农业必须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间定位时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满足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相对较晚,仅有3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著。日本最早的观光农业场所是岩水县的小岩井农场。这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等多种游览设施,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约有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小岩井农场观光农园的发展,日本思古、寻求自然的旅游热开始兴起,观光农业很快风靡全国。值得说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数次修订中,曾明文规定在农村(山村、渔村)地区,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娱乐活动用地的整治。这一政策成为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所在。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颁布《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

为推动市民农园的发展,日本特别组团到欧洲的德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考察,返回后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终于在1990年9月颁布了《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该法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规定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达5年,并对租借期内的租金、地上物及设备、所有权及使用权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农园里允许设置移动性露营帐篷、简易住宿设施、停车场、自来水与用电设备、农具陈列室及活动中心、小朋友活动用绿地广场等;农园内的农地,平时可以委托出租农地的农民照管,并付给适当代管费用。产品收获后,也可委托其邮寄到家,以达到扩大产品流通,增进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在日本,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普遍。在观光农园里向人们展示先进农业高科技和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开阔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发挥了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

民俗农庄。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文化民俗,让游客自然地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在维护整体农村自然景观的原则下,仿建农庄小屋。民俗农庄设施虽然简单,却具有乡村特有的自然宁静的气氛,游客可以借此体会农村闲适的生活,充分享受农村和平安宁的夜晚乐趣,体验其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验书本知识的活动场所。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所以教育农园以接待学生修学旅行为主。

(三)创造优美的农村景观并保持完整的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构成了旅游吸引物。这种自然景观与生活景观交相辉映后形成的景观对农民来说是极其普通的,它却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虑开发农村观光时,创造这种乡村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用地方特色热情接待外来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各种生物共存是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当然,这种与生物的共生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

此外,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农村的魅力还在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农村文化,以新的乡村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外来的旅游者,增强农村观光的活力。

日本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经验

(一)政府的主导发展与促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面临效益下降及产业职能转变的难题。为促使日本农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结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林水产省先后采取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交流往来的日本”以及“绿色旅游”活动,推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主导责任上,政府主要担负技术支持、公共设施完善、财政支持以及国际合作等责任。

此外,日本观光农业取得成功与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计划的支持分不开,以北海道为例, 2000年制定的以建设具有活力的农村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试图发展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来进一步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战略。为保证该规划如期实现,政府于2001年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观光农业规划。政府的支持收效明显,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为244亿日元,带动本地域其它企业增收553亿日元,对本地域经济总贡献份额7.3%。

(二)完善的观光农业法规体系

日本观光农业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为依据,日本主要制定实施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有:《旅行业法》、《温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岛屿振兴法》、《山村振兴法》、《旅馆业法》、《停车场所法》、《农山渔村余暇法》、《景观法》等一系列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并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使条例的执行和管理顺利通畅,既保证了从事观光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观光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原《农业基本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及评价,于1992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新政策”,其中,从完善农村定居条件的观点出发,将绿色观光业列为维持和确保各地区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农林预算也以支援振兴包括绿色观光业在内的新产业为目的,开设了“确立地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结构事业”项目。1995年4月开始实施《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另外,《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等也对绿色观光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为推进这种新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地区广域联合的办法整合区域资源,对整合后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其中,以日本农林水产省开展的“一农村一景观”活动、大分县开展的“一村一品”活动为典型代表。日本各县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农村周围的森林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与民俗、观光农园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

就发展观光农业的效果看,首先,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善了日本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服务业延伸,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发家致富,观光农业的繁荣又能够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观光农业,使其成为日本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观光农业也促进了日本农村社会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爱乡热情,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增进了城乡交流,给农村带来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此外,日本观光农业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美化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政府要重视加强规划与指导,把观光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应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适当倾斜,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配以优良软环境。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宏观管理、组织机构、财政政策等领域,通过技术支持、合同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贸易许可等各种手段,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进行。众所周知,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包括土地、水体、山林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观光农业涉及面广,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应该依法进行,在当地区域内纳入相应的管理机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是观光农业有序经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三)实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日本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的实情,一方面要求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他们生存是有机统一的辨证关系,确立共赢经济思维和协调发展观念,从而使其自觉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符合不破坏环境要求,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虑环境可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m].农业科技管理,2007

2.闫慧军.日本明日香村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j].陕西综合经济,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