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09 16:33:19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1篇

巴中市恩阳区建区以来,目前已完成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旅游扶贫特色精品村寨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8个、民宿旅游达标户40个的创建工作。成功举办了荷花节、芦笋采摘节、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1)稳步推进4A级旅游景区。确定创建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了景区创A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机制及人员保障。2016年9月,省A评专家组实地检查了2个景区创建情况,召开了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检查情况通报会。恩阳古镇已顺利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万寿养生谷也正在积极整改中。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3)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要将已有的观光景点,如示范园、经济林、果园基地以及森林、生态公园等,升级改造,打造优美的观光农业园和景观农业点,形成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居景观、乡村风貌建筑景观、乡村农业耕作文化景观等,让游客在欣赏农村风貌、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体会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与变革。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因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消费时尚和生活质量追求,故它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发展乡村旅游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嘉善县属典型的江南水乡。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开始注意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全县的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5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1亿元。2010年2月3日已被批准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在取得初步发展成效的同时,嘉善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东部发达地区一样,也遇到了诸如管理、设施等软硬方面的许多新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发展现状作一分析与研究,以便能在此基础上促使嘉善乡村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现实概况

(一)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类

将生态环境与农业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这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种典型做法。在嘉善,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主要有:以原汁原味的十里水乡情为主线,展现绿色、温泉和自然环境的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四面环水,村中遍布桃园,俗称“桃花岛”,是集农俗游赏、农耕文化展示、文化遗址游览于一体的姚庄浙北桃花岛生态旅游区;以“游丁栅水村、采沉香柑橘、品团鱼大宴”为主的丁栅水村旅游区;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水域总面积达9700亩的陶庄汾湖旅游度假区,主要观光休闲项目有“汾湖柳堤”、水上运动中心、云台寺等,同时还有美味可口的汾湖河鲜。

(二)农村民俗、节庆活动等人文景点类

将传统的人文活动与农村结合起来,开发出农村人文活动景观,这应该是当前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在嘉善,此类旅游景观主要展示嘉善的文化艺术,如:学唱嘉善田歌,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参与踏白船水上体育竞赛活动;观赏莲厢舞,该舞蹈流传到该县已有二百多年了,表演者手执一根莲厢棒(用小青竹做成,共有八节,用红绿漆成一节红、一节绿),以棒敲打身体等部位或地上,形式复杂节奏变化,配以各种舞姿而形成多彩多姿的莲厢舞,表演者边打边唱。另外还有各类节庆活动,如中国大云・花乡艺术节、中国嘉善・渔文化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等。

(三)农民式休闲娱乐类景点类

将农村中农民生活(劳作)方式与旅游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对接,是当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创新。就目前的嘉善县乡村旅游业而言,此类景观主要有:

1、采摘类旅游。嘉善的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在全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适应游客尝鲜、观赏、采摘体验农活的需要,在全县规划十二个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采摘园,包括黄桃、草莓、甜瓜、密梨、柑橘、葡萄、番茄、桑葚和鲜切花,在采摘园内设置观赏、采摘、认购果树、购物等项目。

2、“农家乐”旅游。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利用庭院、渔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农家饭菜,体验农村生活,是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西塘镇荷池村依托紧靠古镇西塘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延伸古镇旅游内涵。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现实基础

(一)便利的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嘉善县地处浙江东北部,是全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境内水陆交通便捷。目前陆路交通有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乍嘉苏高速、沪杭铁路等贯穿全境,正在紧张建设的沪杭高速铁路,开通后上海与嘉善之间运行仅需16分钟。同时嘉善已经在全国县级范围率先制定了《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预计规划全部实施完成后,将形成“五纵六横九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二纵二横八支”的水路航道网,形成21个连接周边省市的出口,形成各镇之间可相互直达的20分钟的交通圈和各村之间以农村公路相连的40分钟交通圈,全县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籍此独特交通优势,可为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突破浙江省域的限制,开拓大上海、江苏市场,成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重地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雄厚的经济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为支撑。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完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及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均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嘉善自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已经获得了10个国家和省级专业特色镇称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2751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同比增长10.8%。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稳步增长,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优势

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田园诗般的安宁与恬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的是一种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嘉善历史上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在不仅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浓厚的人文素养,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巨大的实效:全县6镇3街道全部建成文明镇。嘉善县公安局先后六次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光荣称号,为促进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成为嘉善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在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考虑当地发展旅游的各种潜在优势。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其潜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良好的机制正逐渐形成

在长三角地区,其日渐完善的大市场运行机制在该地区经济领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的举办,意味着一个相对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已在长三角地区初步成形,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2008年9月召开了“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宁波峰会上,就同城时代的旅游营销与发展取得一致共识。从此,嘉善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协作进一步加强,这为嘉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潜力。嘉善县旅游业融入长三角地区共同营销与发展后,通过联手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联手推进无障碍旅游客运、联手促销、互进客源等,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二)有利的政治环境正发挥作用

完善而高度发达的旅游业市场,离不开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政策方面的倾斜。处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嘉善一直以来受到上级领导关心和重视,2008年被确定为中央领导、省委主要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点和浙江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县。目前已经被列为“科学发展县域示范点”。这一切给嘉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使得嘉善从此走上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嘉善乡村旅游业借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而形成了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巨大的市场潜力正日渐显现

市场可以铸就一个产业,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产业。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个日益扩大的需求市场。而这一切对嘉善的乡村旅游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以上海客源为例,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到周末起码有100万-200万的上海市民意愿出发去看水、看山。嘉善的小桥、流水以及乡村人家生活方式等旅游资源,对于上海市民1天-2天休闲旅游有很大的吸引力。上海世博盛会也为嘉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少研究机构认为世博的游客将达到1亿人次,假如其中30%游客将在长三角作延伸旅游,嘉善将是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巨大客流对于嘉善旅游业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商机。

四、长三角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遇到的挑战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之处,因而在实际运行中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现有乡村旅游规划滞后的挑战

嘉善县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是在2001年制定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现实发展的需求,这是嘉善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基本处于经营者拍脑袋作决策的状态。因此乡村旅游风貌变更频繁,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现有乡村旅游多头管理的挑战

目前,乡村旅游是不同的部门抓不同的点:县农经部门抓“休闲观光农业”、县委农办抓“农家乐”、旅游部门抓“乡村旅游”,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实施综合有效管理。多头管理,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部门缺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导致乡村旅游仍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状态。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挑战

嘉善县乡村旅游在自身经营的区域中,基本能做到环境达标,但总体环境不容乐观。江南水乡的乡村旅游最大的亮点是亲水性,但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家禽饲养污染物大都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致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标准低,本县的地表水经过处理后的水质基本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是三类到四类,在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很难找到可以亲水、戏水的场所。农家杂物无序堆放,家庭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周边,造成景观整体杂乱,不能凸现乡村优美整洁的自然村貌。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挑战

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大多数是赤脚下田、穿鞋服务的模式,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理念薄弱,技能低下,与市场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现象比较普遍。因而难以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大多游客本着尝新与体验的观点,潇洒走一回,这对我们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的难度很大。

(五)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挑战

在嘉善周边地区,兴起了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如嘉兴南湖枫桥桃花节、秀洲王江泾长虹文化艺术节、湘家荡旅游度假区,海盐南北湖柑橘采摘游,桐乡华庄生态农业园,平湖奥多奇农庄等。与这些地方比较,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特色不明,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无特征优势。因此对游客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五、对发展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同步推进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既适合时展要求,又符合本地资源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还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就嘉善乡村旅游业而言,其规划应突出做到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必须立足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全局进行科学规划;其二,必须与本县农业发展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其三,各镇(街道)继续抓紧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规划。

嘉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的突破口应集中在下面几点: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管理和服务,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界定管理职责,健全管理规定,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培训、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标准化管理,包括要严格实施乡村旅游经营户准入制度,对具备条件的经营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符合接待条件的服务人员颁发“乡村旅游从业资格证”,并对其进行不定期检查。要开展评优争先活动,对在乡村旅游中表现较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表彰,在全行业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接待和服务等级,以“服务质量星”进行分类,推行“星级”服务。做到乡村旅游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市场分层、客源分流,促进公平竞争和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再次,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整治环境和提高素质同时抓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乡村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美化洁化乡村人居环境,推广城乡饮用水一体化工程,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等。但与此同时必须及时抓好提升农民素质的工作,使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这就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包括旅游基础知识和旅游法规政策的宣传、职业道德的提升、本地乡土知识的普及、经营户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等内容。只有真正改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农耕文明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有生命力。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嘉善乡村的特色就是旅游看点。嘉善湖荡星罗棋布、农耕历史悠久,扎根于农村的特色文化是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特色资源。如特色古桥、古遗址、窑墩众多,传统工艺技能、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等数不胜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的变迁,这种环境古朴、民风淳朴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研究如何保护资源、传承特色的农耕文明,并且要将之与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多形式、多题材、多渠道发挥作用,创作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新农民新变化的、广大农民喜欢的农村文化精品,能够使游客更多地体会到“昨天”与“今天”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2009(12).

2、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3、嘉善发展和改革局.2010-2013年嘉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Z].2009.

4、嘉善旅游局.嘉善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总结汇报[Z].2009(3).

5、嘉善交通局.综合交通发展规划[Z].2009.

6、蔡晓杰.嘉善乡村旅游接轨上海的调研报告[Z].2008.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3篇

要:利用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评价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天津;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部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部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8-24]. .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18).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5篇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地震,对当地以及周边受灾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桥梁断陷、房屋倒塌、道路受损、生产停运、人员伤亡等一系列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而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白鹿镇的乡村旅游业在国家政府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白鹿镇的乡村旅游发展负面影响及问题日渐突出。本文期望从灾后重建的背景下,探讨白鹿镇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分析该模式下该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白鹿镇概况及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白鹿镇概况

白鹿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白鹿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鹿镇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部,距离彭州市中心30公里、离成都市区仅有60公里。在自然景观方面,白鹿镇依托其气温适宜、降水充沛、空气中富含氧原子等优势,现如今已成为距离成都市区较近且为数不多的天然避暑胜地之一。此外,在人文景观方面,在清代末民初时,法国传教士在白鹿镇游历传授并修建了众多的教会场所,其中,以为培养高级神哲人员的高级修道院上书院(领报修院)最为代表性,至今保存完好。

(二)白鹿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外部援建

2008年“5.12”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的部署工作,根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和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详细的要求,彭州市的恢复与重建工程由我国福建省承担。地震后的三年里,福建省援建彭州市共146个工程,其中包括学校、医院、文化场所等具体设施。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福建省将其自身具有较为先进的建设观念和设计理念融入整个白鹿镇的重建规划之中,将重建工作与保护文化、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完美地相结合,充分挖掘出了白鹿镇原有的v史文化,将“中法风情小镇”打造成了四川旅游的一条独特风景旅游线路。此外,在“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设计建设项目评选活动”网上评比中,白鹿镇更是以其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规划统一的法式建筑特色在众多的建设项目中夺得冠军。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其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招徕了更多的省内省外游客。

2.政府主导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白鹿镇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重建发展模式,即由当地政府主导整个白鹿镇的重建发展工作,政府部门在灾后重建发展工作中起着主干作用,引导和规划灾后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依托白鹿镇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以特有的法国传教士在此地游历传授的历史为基础,将白鹿镇打造成了兼避暑、度假、科学考察、宗教、商务为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主要以中法风情街为主体景点,兼领报书院、地震遗址公园及白鹿河漂流等景点。其中,在领报书院旁还修建有兼顾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能容纳上百人的电影放映室等多重功能的白鹿镇文化广播站,以及风情街上部的银杏广场等供游人和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白鹿镇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的白鹿镇法国古典音乐艺术节、白鹿镇风情摄影风情大赛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前往。

3.商户带动

在极具欧式风格的中法风情街两旁,遍布着丰富多彩的商铺类型,售卖着琳琅满目的纪念商品。在这充满异域风情的街道上,主要的商铺类型以酒店、咖啡馆、酒吧、餐饮店为主,较为出名的有香榭丽酒店、红酒官及花神咖啡等商铺。这些店铺的经营者部分是外来人员,也有部分为震前房屋就在此地的当地居民。由于在白鹿镇重建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较为优越的招商引资政策,例如两年免租、全程跟踪服务等,这就吸引了许多外来的商家入驻此地,开展经营活动。此外,部分经营店铺商户还与成都市各大婚纱摄影店有合作关系,在旅游淡季时往往会招徕许多拍婚纱照的游客。无论是外来人员经营的店铺还是当地居民经营的商铺都极大地为游客提供了游玩所需的吃、住、购、娱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消费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4.社区参与

社区往往是指在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的纽带联系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的情感关怀维系着人们对社区的认同[1]。因此,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中,当地社区居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一是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服务。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白鹿镇中法风情街下面部分村落片区居民自主开展运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打造成了白鹿镇特有的避暑胜地之一。此外,在法式风情街两旁零星散落着有些许居民贩卖炸土豆、儿童玩具等简单商品。二是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管理。在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部分居民在景区内担任保安、清洁工等管理水平较低的职位,也有少部分综合素质较高、学历水平较高的居民真正参与到景区内部经营。总体而言,由于白鹿镇的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的积极性较高,对旅游业发展态度较热情,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白鹿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的带动效益较弱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游客在旅游地的消费情况对旅游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游客消费的主体部分就是购买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和品尝当地美食。但是在主打“法式L情”的白鹿镇景区中只有与其他景区雷同性较强的旅游纪念品,比如花环、民族服饰、儿童玩具等。此外,在餐饮方面,也只有零星散落在白鹿镇法式风景街中心干道两旁有些许居民贩卖炸土豆、豆花、烧烤等简单小吃。无论是旅游纪念品还是旅游美食都没有充分体现出白鹿镇整体旅游发展的特点,这一现象毫无疑问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旅游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地震前,白鹿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污染的采矿业和投入产出较低的黄连种植业为主。震后虽然当地的经济以绿色无污染的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但是该地由旅游产业带动起来的其他产业极少,旅游产业带动效益并不明显。

(二)景区旅游项目单一,游客重游率较低

作为白鹿镇主要景点的法式风情街,以为游客提供纯正法式体验为目标,在旅游项目上确只提供给游客最简单的游览观光形式。游客在景区中仅只能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观看部分法式建筑,并无其他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游客的体验度极低,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游客都是当天往返,逗留和重游的几率极低。

(三)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整个白鹿镇旅游景区中,景区的停车场面积有限,当旅游旺季的时候景区停车场会出现车位不足、车辆混杂的情况,并且在停车场内也没有卫生间等应急设施。此外,在法式风情街至上书院两个景点的连接处没有相应的交通设备,只是有部分居民无秩序的进行接送游客。而在地震遗址公园里面,其地震体验馆等景点常年处于闭门不开的状态,游客仅能从墙面已受损的外观观看,不能亲身经历地震体验。

三、白鹿镇旅游发展建议

(一)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景区的文化内涵对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挖掘出地方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上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在白鹿镇法式风情街景区的建设中,要建设更多能够体现天主教文化、法式风情的景点;在老街片区,要充分展现明清时期的川西建筑风格。

(二)兼顾景区的软硬件协调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景区内外部硬件设施而言,完善整个白鹿镇的交通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在各大景点附近建设完备有秩序的停车场及其他应急设施;在上书院和中法风情街的连通处增加相应的游览观光车。整个景区应该着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从游客的角度着手,提高游客对景区舒适性、愉悦性的游览感受。

(三)丰富旅游项目类型,拓宽居民的参与渠道

各社区发展不平衡是白鹿镇旅游发展中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在白鹿镇旅游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要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丰富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发展的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旅游发展建设中,白鹿镇除了深入挖掘相应的旅游项目外,还需要将境内所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将白鹿镇打造成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只有这样,当地居民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从中获利,减少矛盾和冲突。

四、结语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依靠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7篇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8篇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第9篇

关键词:安徽;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X3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60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6]王立武.安徽乡村旅游遭遇“成长的烦恼”[EB/OL].中国经济网,20096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