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4 10:59:24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1篇

为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鼓励到社会待业的企业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就业,结合本市情况,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企业富余人员申请个体经营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对符合个体经营条件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其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二、各区、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安排个体经营场地和分配摊群市场的摊位时,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审批,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给以方便。

三、各区、县劳动局对符合领取待业救济金条件并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企业富余人员,可以将应领取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四、各区、县劳动局要严格控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雇用外地做工人员数量,为企业富余人员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他们自愿到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就业给予优先安置。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2篇

对于企业而言,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企业经营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开展,就必须立足企业经营的现实基础,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际效果并达到预期目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和统一性上得到全面提高。为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就要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

二、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既是推动企业经营的有效力量,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经营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认真分析企业经营形势及面临的经营环境,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以此为指导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符合企业经营要求

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目标成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指导,就要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并从企业经营现实出发,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目标,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达标。为此,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否则,企业经营将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2.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有力的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使企业经营能够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从当前企业管理过程来看,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导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因此,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保证管理目标的指导性,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确保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3.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管理有据可依,有规范可以执行。从企业经营的现实角度来看,企业管理目标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并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经营需要,才能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果,推动企业管理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在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并保证企业管理目标能够与企业经营现实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满足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

三、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除了要明确企业管理目标之外,企业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还要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依托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管理全面深入进行,保证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全面提高,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的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标准新),全(标准健全),高(标准水平高)”的特点。

2.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定额工作

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占用所规定的数量罚限。定额工作要求具有实践性,企业管理制度thldl.org.cn制定定额工作计划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权威性,定额是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颁发的;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额是对实践的抽象;定额工作要求具有阶段性,实践在发展,定额也要有阶段地适时进行调整。

3.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的核心是获得数据,评价数据,没有实测的和准确可靠的数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4.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就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现代化企业必须健全数据准确和信息灵敏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逐步纳入电子计算机管理轨道。

5.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完善规章制度工作

企业在建立规章制度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和健全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

6.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基础教育工作

企业在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对基础教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搞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力做好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我们就要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企业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借鉴当前先进的管理经营,重点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鼓励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经营全面奉献,保证企业经营的实际效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应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入手,重点做好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工作,使企业管理能够符合企业经营实际,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方法保证,有力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使企业经营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提高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

2.企业应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

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中,应积极实行员工岗位责任制,将每一个员工都与其实际岗位、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连接在一起,使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应将员工岗位责任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积极探索并完善员工岗位责任制,使员工岗位责任制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上满足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的重要方法。

3.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本。基于这一考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对人才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企业管理中能够有大量的人才作为管理保障,并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推动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煤炭企业是我国能源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的管理和重视之中,企业本身缺乏内部的管理和规划。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大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形势,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会发挥出重要作用。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经营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效率以及员工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给煤炭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本文就当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当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个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式下,煤炭企业如果没有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是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因此,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是煤炭企业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必然之路。但是,当前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无法实现经营管理的效果,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煤炭企业需要地下工作,其生产经营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行[1]。

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意识有待增强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过于形式化,仍然采用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意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煤炭企业虽然也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经营管理体系,但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都放在了成本核算控制上,忽略了煤炭从开采到销售整个过程综合利益获得的情况,这导致煤炭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利润下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并不科学,对于企业内部各项资金的支出与收益没有进行系统管理,通常都是照章办事,也没有将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这样导致企业无法了解实际的运行状况,从而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财务管理核算,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3.企业的成本核算过于简单

诸多煤炭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但是成本核算方式都比较简单,只是采用“产品价格-资金投入”进行最终核算,虽然记录了销售的收益,但并没有对整个销售活动做出正确的绩效考核与评价,这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成本核算存在不足,大大降低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

4.企业文化不够完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能够引导企业走正确发展的方向。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虽然对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忽略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在安全文化以及科学文化这些方面,使得煤炭企业员工思想不统一,严重阻碍了煤炭企业相关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

二、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

1.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意识

煤炭企业的生a经营结构比较复杂,要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必须要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意识。首先,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核算理念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其次,企业要明确经营管理目标,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在目标明确后进而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由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调控。最后,将经营管理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认可经营管理方式,才会在工作中具体执行。

2.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要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首先,企业要引进专业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进行管理,从而优化财务管理部门,为企业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其次,企业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3.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

要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要清楚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及收益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结合煤炭企业现在的实际情况,对其储存成本及销售成本进行仔细核算,从而使其能够正确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3]。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的好坏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从思想上对员工造成影响,使员工树立同一的工作理念,让员工能够产生和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因此,煤炭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

当前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多局限性,必须要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辉.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24.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4篇

透过管理、组织和经营三个层次,尝试从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剖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解释,探讨一条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思路。

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

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1.操作与管理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2.管理的三个职能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

(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

(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3.管理的作用在于协调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满意的效果,它依赖于三个职能来发挥前瞻引导、当前实施和后援保证作用,从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理性地完成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管理的作用表现在既反映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观要求,以及对活动目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环境条件发挥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从活动者对活动的内在目的与外在条件进行协调,透过人的活动能力促使外部环境要素转化成为目的结果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有效性,从而实现了人的主观愿望与物质环境的结合。

(1)企业经营的效果要求

企业经营,既有预定的目标要求,又存在实际结果与目标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与最终产生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人们所关心的企业经营效果问题。效果反映实际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少,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越好,即是指经营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说明经营效果越差。

(2)效果取决于效能和效率

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效能和效率这两个方面:

(a)效能是指企业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等的内部经营能力;以及供应和销售条件、市场状况和商业渠道等外部经营条件的总和。效能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总是按照未来的经营目标来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经营效能。

(b)效率是指企业的经营效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经营效能与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两回事,由于存在活动的努力程度、资源利用程度以及互相合作程度等问题,导致了经营效能的实际作用与应该能够或者预期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差异。

衡量企业经营的活动是否有效率,以时间作为尺度。如果企业的效能不变,以更少的时间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或者,以同样的效能和时间,获得更好的效果;又或者,虽然有较少的效能,以相同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效果,表示企业经营有较高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效能越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3)效果与效能、效率的关系

效果 = 效能 × 效率

这个关系式表示:企业经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具备最起码的经营效能,例如,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且,在经营过程要有效率发挥作用。它反映以下三种情况:

(a)企业效率较高,即使企业效能较小,也能够获得满意的经营效果;

(b)在企业效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c)在企业经营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经营效果,就必须增加企业的效能。

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平台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通过分工协作,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他们独立活动效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人的活动能力,即活动效能的增加,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二是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缩短了活动的时间,即是效率提高,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结果。

1.组织活动的条件

企业经营以群体活动的方式,由众多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是因为对经营目标及其效果的要求所致。进行群体活动,首先是以管理与操作分离为前提条件。管理与操作从一体化的个人活动中分离开来,才能令到由两个以上的人独立进行的操作,发挥管理的统一作用,实现他们之间的操作行动相互协作,产生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共同活动效能,并且这种效能基础上有效率地进行活动。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管理与操作成为群体活动的其中一项独立职能。它既实现了对所有独立操作的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个别活动的专业化,促进个人活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一经建立,企业就具有相应的活动效能,并且通过提高活动过程的效率,就有条件创造更佳的经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格外注重对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泰罗的科学管理,正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标准动作,以提高操作者的个别活动效率;而法约尔、韦伯的行政(官僚)管理理论,则是从活动的组织结构方面提高整体效率,来追求效果的两种管理思想。

2.组织的构成要素

企业能够开展并完成经营活动,总是取决于以下三种基本活动要素条件:

(1)人力要素:人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当中的管理和操作,依靠人来承担,通过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完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物力要素:人们总是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条件,来有效进行活动并籍此争取最佳的活动效果。物力要素包括支持企业成员有效进行操作、或者通过操作转化成为活动成果的所有物质和技术,例如资金、设备、材料等。

(3)组织规范: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组织活动实体,并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是因为存在对所有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整体活动的有效性。组织规范是指人为制定、在于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有关操守,包括:组织活动目标、组织职务结构、规章制度、沟通协作方式、工作流程秩序,以及员工之间的利益、责任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规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令到人才和物力要素,按照实现目标的有效活动方式集合起来,建立组织活动效能,并能够在活动过程有效率发挥作用。没有组织规范或者组织规范不发挥作用,就不出现组织以及开展组织活动。所以,组织规范是构成企业经营活动实体的其中一个关键要素。

3.组织的三个职能

企业经营效能的形成,以及其作用效率,取决于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水平,从而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最终效果。人们对企业的活动发挥管理作用,并依靠组织方式,分别对三种组织活动要素进行整合,产生组织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活动方式来追求最佳的目标效果。这个过程是透过以下三个组织职能实现:

(1)人事:组织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要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运用,包括:选择、聘用、培训、配置、指导、开发、报酬、评价、晋升、激励、奖惩等等,促进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贡献,构成组织的人事职能。

(2)财务:为企业成员提供的利益和配置支持他们有效完成职务工作所必要的物力要素,构成组织的财务职能――由于利益和物质技术资源在企业中,是以财务的方式用货币价值作为衡量,所以具有财务的性质。并且,因为企业有效益的要求,财务成为选择企业经营活动方式和资源运用的必要手段。

(3)行政:建立组织结构,制定和发挥组织规范作用,确定员工的责任和权力关系,由此对企业员工行为内容和方式进行引导,包括为员工确定活动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沟通协作方式和渠道,工作流程秩序等,维持企业组织系统的有效活动,构成组织的行政职能。

4.组织的作用在于整合

组织职能是在管理的作用下而发生,并且外在地体现管理的要求,它是以建立企业的活动效能为目的,并且令企业经营活动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以协作为特征的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要求按照经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活动形式需要,对企业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资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具有特定活动功能的企业经营实体。企业只有在经营实体形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企业经营的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方式与内容、以及对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能及其效果。

5.组织管理的层次结构

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加和经营活动内容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与操作有对称要求的管理,要实现对操作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就须要像群体操作那样,由多个人组成集体管理,才能具有与操作相对称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管理作用的统一性,则要求众多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行为必须具有协同性,由此需要对各个管理者的个别管理行动也进行管理,导致了对管理行为的管理,形成了组织管理中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维度。例如,企业中两个部门的工作分别由两名管理者负责管理,为了实现这两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就必须有一名管理者对这两个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管理的层次结构。摩西的岳父可能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采用组织方式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人。

6.组织与管理的作用关系

管理视为是活动者对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影响的手段,影响的目的在于令活动产生满意的结果。而组织则体现了人们对活动过程的管理要求和作用转化,它以特定的组织行为与组织活动形式,建立起企业经营效能和经营过程具有效率,由此满足企业经营活动对效果的要求。

在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对管理的转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活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并不需要直接观察管理者的管理过程,而是通过组织活动状况和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因为,组织活动状况和组织活动规范,已经完整地反映了管理的全部意图和作用。例如,通过人事方面进行选择、聘用适合的员工;在财务方面投入营运资金、技术等;从行政角度建立组织职务体系和组织活动架构,明确所有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权力与责任,运用规章制度引导或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利用利益机制激励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用贡献。所以,组织的三个职能,是实现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路径。被管理者也主要是根据组织职能内容来理解并接受管理,他们按照组织规范、职位任务的要求和指引,并根据所授予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掌握的资源条件来完成职务工作。

把组织与管理区分开来,视组织为形式层次上对管理作用与手段的体现,即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样理解,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角度来考虑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并且这也是评估管理人员未来管理成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在管理作用之下建立的组织结构状况,能够对管理的实际作用效果加以判断,以及考核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并据此预测在这样的管理下可能产生的活动结果。

7.企业中的组织行为特征

通过组织作用建立组织实体并开展组织活动,是以所有企业员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建立相互协作的活动交往关系为基础,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是透过组织职能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来开展组织实现目标的活动。员工又有其个人需要和独立人格,他们也会按照个人目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甚至管理其他员工的行为――例如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构成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组织环境,正如老福特所发现的:企业员工既带着手、也带着脑袋来工作。在以利益为目的和存在自由选择与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组织活动首先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愿望为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因此,组织活动除了受管理作用之外,还要受到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成员个人、部门、以致整个企业的活动结果,是在组织管理、个人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重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也就是说,组织活动的结果,并不完全由管理、或者说由管理者所决定,视乎其他两种因素对管理的支持或干扰及其程度,从而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不能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对管理和组织活动效果的影响。例如,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企业的支持,决定了他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环境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以致最终效果。梅奥的霍桑试验,正是从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以及组织活动关系方面,揭示了组织活动首先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目标的实现。

双赢的企业经营

广泛地以组织形式从事企业经营,是因为组织是一种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它通过协作来突破个人活动能力的有限性,以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效能,以及在分工协作形式下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单靠个人能力不可能满足的越来越多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由此而产生。

1.经营的性质

首先,对于什么是经营,这样来理解:经营是以满足他人需要来换取利益的一种活动。经营的特征在于交换性,以交易为条件,通过提供满足他人(顾客)需要的服务来交换利益,再凭着拥有的利益交换他人提供满足自己需要的服务。经营的社会化,导致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化以至国际化经营,形成全社会都以经营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和普遍形式,从而形成组织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体系,体现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组织性。

2.经营的组织特征

由于经营活动的服务特征,从而经营具有更显著的目的性和效果要求,竞争的压力则令之尤为甚,它必然要依靠管理来产生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则是以组织方式体现出来。由于经营总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联系,所以,经营总是存在人事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和利益为特征,从而又存在财务关系;并且,还要受到交易规则和要求――如协定、契约、合作等――的活动规范所影响,因此,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组织特征。

3.市场的调节作用

既然企业的经营过程也具有外部社会组织性,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独立构成主体,它既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受其影响,从而存在、并且也需要一种力量来协调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互相联系和协作,构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就像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需要管理提供协调作用一样。发挥这种外部协调作用的,正是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也就是市场的调节机制。

首先,市场交易是经营活动的基础,市场是实现经营、取得经营利益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指的是进行交易的要求、方式和渠道,市场功能在于完成交换过程,它通过利益、交易、价格和竞争四个机制,发挥对社会经济活动体系的协调作用,表现为:(1)利益机制诱导人们从事经营活动;(2)交易机制令企业经营与外部进行交往,例如顾客和供应商;(3)价格机制促使经营满足顾客的价值和效用要求;(4)竞争机制则迫使经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市场通过四个机制的协调作用,引导经营资源流动和实行优胜劣汰,令优质与价廉这两个似乎相矛盾的要求达到高度的相容和统一。顾客的需要提供了经营机会;市场的系统性结构令经营社会化;竞争要求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优胜劣汰则使经营保持最佳效果。利益或者说利润,是维系组织化市场体系的元素,也是促进经营活动发生的原动力,更是经营活动与外部社会体系相互联系,以及建立内部组织活动系统的纽带。利润集中反映了市场机制的外在作用,从而成为引导经营者从事经营的无形之手。

4.经营的三个职能

经营活动过程的开始以至最终完成,都依赖于外部环境。它需要从环境中输入从事经营所必需的活动要素,然后向环境输出经营成果以取得利润,由此开展、完成以及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经营活动总是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职能:

(1)供应: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透过交易从外部获得三种活动要素,作为经营的起点。有什么样的供应,以及供应的条件和要求,直接影响经营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实现。供应职能表现为以利益分配为基础的经营组织体系建立过程。这方面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研究范畴。

(2)生产:由于存在利益需要,经营要素的获得有其使用成本,顾客对经营成果又有效果和效用的要求,从而促使经营活动必须有效进行。因此,经营包含着对原始投入要素进行转化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运用物质和技术,按照顾客需要来完成。

(3)营销:经营的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最终完成经营过程,交易是企业经营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经营过程的完成取决于交易是否成功,特别是在竞争状态下,营销成为完成交易的重要过程。面对顾客、竞争和变化(简称3C)的经营环境状态,营销主要是通过包装、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手段来实现其职能作用。它是营销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5.经营的作用在于服务

供应在于输入经营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生产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转化;营销则是对经营成果的实现,经营的三个职能令经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对外交往,并与其他经营实体结合为社会经济实体,从而满足所有经营活动参与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以及经营相关者――投资者、供应商和顾客等的需要。这种要求决定了经营的根本作用在于服务,以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作为从事经营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经营的三个职能都围绕着服务而发挥作用,体现经营的组织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经营的服务作用反映在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上。例如,企业的对外服务;企业内部活动的前后阶段和不同环节的相互服务;管理者与操作者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操作者之间的互相服务,构成以服务为特征的经营组织活动系统。

6.个人经营

现代人生活在组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当中,生活消费以及其他需要,主要是通过向他人提供服务换取利益再进行交换而满足,构成个人经营。他们也要受到外部经济体系的活动规范――例如社会秩序,市场交易规则――的作用;并且,经营过程总是存在人际交往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关系,和财务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者以物质为媒介的交易关系。所以,个人经营也存在外部组织性。个人经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个人商业经营,参加企业工作获取报酬,是最普遍的个人经营方式;通过贿赂谋取利益,则构成非法的个人经营。

承认个人经营的广泛存在,对于有效组织及管理企业,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集体经营目标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组织内的个人经营。所有参与企业工作的个人,无不以经营的方式,以承担企业工作来换取个人利益。否则,参与和承担企业工作便没有必要,企业本质上就是个人通过参与组织活动从事经营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场所。企业内部的个人经营,存在有利与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双重性,视乎企业经营目标反映和代表个人利益目标的程度,这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按照员工兴趣设计工作职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行企业股份制,其目的也就在于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和成果,与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联系起来,成为提高员工工作参与感和积极性,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手段。

7.企业经营

企业活动最充地分体现了经营的意义和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首先要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与顾客进行交换。顾客能够交换的,往往不是经营者所需要的,市场活动的社会化,令到顾客拥有的价值支付获得普遍接受,价值支付表现为顾客手中的货币。通常,顾客的需要也并不是经营者个人有能力去满足,市场经济的组织化,使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利益交易集合经营资源要素,按照有效的组织活动方式,整合形成企业经营组织实体,建立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效能,以企业身份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籍此追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利益的组织目标。企业经营的成果则又是按照市场交易机制来分配个人利益,企业成员则通过参与和承担企业活动来换取个人利益,其所得也总是高于成员个人独立经营所能够获得的利益,反映了企业组织经营的有效性,企业经营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个人经营,实现协作,从而获得经营效果的组织实体。企业经营依赖于管理,把组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化,将外部资源要素(管理才能表现为组织规范要素),按照经营目标要求,引入并建立内部组织经营活动系统,取得实现目标的效能和效率,这个过程是透过组织职能作用来完成。企业经营在于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又是以企业活动最终满足成员利益需要为前提条件,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要求。

组织化的企业经营,促进了经营活动的社会化。在商品经济体系中,通过市场交易,企业成为满足人们――包括顾客、投资者、供应商、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需要――例如利润、报酬、税收、就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等――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8.经营与管理、组织的关系

管理在于对企业活动进行协调,使之具有实现目标的活动效果;组织在于发挥和体现管理的作用,对活动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协作的活动结构,形成企业经营实体;经营则是按照市场机制从事提供服务、创造利益的一项活动过程。经营环境的系统性,令经营具有外部组织特征,在经营的利益激励和市场对经营效果的要求下,企业依靠管理的作用,并且透过组织职能作用,建立企业组织活动实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管理、组织与经营具有以下关系:

经营 = 管理 × 组织

上述关系式反映:经营必须以外部环境的组织化为条件,表现以为存在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没有外部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出现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具有目的与效果的要求,决定了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核心,企业经营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管理的作用水平。对企业进行管理,则是透过组织作用体现出来,并且分别从组织三个职能发挥管理的作用,企业的组织活动结构,也就是在管理作用下所产生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活动的最终成果,既取决于外部环境系统的组织状态,包括经营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程度;又取决于管理透过组织作用所建立的内部活动结构,在经营的三个职能环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有效性。

这个关系式,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完整的组织职能或者说组织权力,如果只是对已经确定的组织结构以效率为目标实行过程管理,他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例如一个部门经理的任务管理;一旦拥有企业的组织职能,即是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调整权力,他就成为拥有组织管理职权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负责人,通常担任企业的高层职务;如果在对外经营活动范畴上能够完全地发挥组织作用,例如有权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源运用、组织结构、服务功能、利益分配等作出决定,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全的企业经营者。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分工状态下,企业的组织职能是由专职管理人员或部门承担。提供组织职能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活动效能。例如,对企业人才、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组织规范建立与实施。与承担的组织职能相对应,这些部门分别称谓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不应把这些部门视为只是参谋或者后勤部门,而忽视它们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拿人事职能部门来说,它对企业经营活动成功的决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则在目前十分盛行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资本营运、上市集资中充分反映出来;行政规范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管理,则由直线管理人员来承担。即是说,企业经营的效能由组织职能管理负责,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则由直线管理负责,表现为对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的管理。各个职能分工共同承担着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协同促进企业经营实现目标。

在管理、组织和经营的三个层次中分别包含的九个企业主要活动职能,它们基本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并且从不同的职能角度,对企业经营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中一个职能出现问题,即使其他职能仍然具有健全的功能,也必将因为经营活动的失衡而导致企业经营挫折、以致失败,这是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的系统性所决定。

企业活动的结构框架

至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轮廓,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大致的描述:

1.管理层次:具有特定(包括盈利和其他)目的的企业活动,包含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管理行为作为对企业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计划、领导和控制三个职能,管理职能对操作过程发挥的协调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要求;

2.组织层次:管理发挥作用,是透过组织的人事、财务和行政三个职能,来实现对企业从事经营所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组织规范三种基本活动要素的有效运用,并由此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组织活动方式。

3.经营层次:企业经营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它以市场交易为核心,按照社会经济环境的活动规律和要求,以组织活动作为主要形式,从供应、生产和营销三个职能,完成以对外服务为特征的活动过程。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5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的评价工作是衡量建筑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这项工作的进行首先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评价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分析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角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管理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两方面都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对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策略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

1.1建筑企业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建筑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头人,其通过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建筑企业的领导团队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控制作用,领导通过制定相关决策,可以带领整个企业员工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这也考验了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与管理能力,所以,建筑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的素质,加强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且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专业知识也更新的很快,所以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需要结合不同方面,听取不同人员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意见,需要通过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经营管理水平。听取评价以及分析的方面主要有:建筑企业管理团队、企业的发展策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等内容。

1.3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需要参考企业价值量以及实物量等指标,即对其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的总产值、经济效益、施工的土地面积以及完成情况等等。

1.4经营管理能力的评价。经营管理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在评价的时候需要综合参考,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其主要涉及施工人员的技能、施工设施的效用、建筑企业的资金情况等。

1.5质量安全评价。建筑企业质量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参考企业取得的成绩,二是企业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而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建筑企业施工阶段,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统计,要考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1.6管理体系的评价。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具有周期长、范围广等特性,其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体系的运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效果,所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系统的评价需要全面的进行,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对建筑体系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管理机构、施工过程、管理制度等等。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是衡量企业的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其的评价是管理评价的中心内容,也是核心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需要结合多方面内容,以下是笔者对其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析。

2.1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收益或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对其分析,可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性指标有: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2.2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等。

2.3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是资金运用效率分析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进流出速度。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强。代表性指标有: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贷周转率等。

2.4生产性指标。生产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人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等。

2.5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是从量上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分析

1、总体构想

要实现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科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评价需要,才能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真实水平的评价结果。因此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突出企业经营管理效益;运用财务分析等技术,提高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总体构想的指导下,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企业概貌: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每个子系统有选取了具体指标进行表征,即:企业概貌子系统用净资产、施工面积、净产值工伤事故频率、优良工程率、全员劳动率表征;效益状况子系统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表征;资产营运状况子系统用存贷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银行存款余额来表征;偿债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表征;发展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来表征。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而其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其经营水平的主要内容,这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参考多方面内容,不但要对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特性,而且要做到全面的分析,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以影响评价的质量与效率。构建健全的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做好这些工程,可以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茂明,代 新.建筑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方案

前言:企业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的存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潜力,企业就必须要有好的经营管理方案,只有有了好的经营管理方案,企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都会占据有利的地位,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就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浅析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现状

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企业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企业的出现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收益却变得越来越少,这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增加着,为了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它们彼此之间都在做着斗争,使得双方都有损伤,使得企业受益下降;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同事它也很大程度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以前那些经验管理方面的方案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会被人们所抛弃,最终使得企业受益下降。在现在大多数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寥寥几个专业管理人员,其他的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只是受到了一点专业知识培训而已。除此之外,现在的企业都一直沿用着以前的管理方案,丝毫没有因为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总的来说,现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很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了企业能再次造就辉煌,首先要做的就是缝补这些漏洞。

2.现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2.1专业人才的缺乏

人才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好人才的企业,终究只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竞争能力,最终的结果也只有被淘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在很多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所使用的工作人员居然只有很少是专业人员,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节省开支,毕竟专业人员的薪水是非常高的。但是,这样做会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譬如:企业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因为专业人员少,不能及时的做出有效的措施,很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专业人员少,在和其它企业竞争的时候,竞争力也相对的会比较弱。

2.2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是一个团体,在它里面,是不能存在个人主义的,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就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限制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行动,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然而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的企业经营管理都没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它们在工作的时候,几乎都不按照管理规定,使得企业感觉像一盘散沙一样,没有一丝凝聚力。除此之外,在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下,企业中的很多工作人员会寻找管理体系的漏洞,以此来进行偷工减料,使得企业遭受到一定的损失。

2.3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守旧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理念一直都是非常守旧的,它们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发展的这么快,是与它的经营管理理念分不开的,所以,要想企业能发展的更好,就需要使用以前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它们没有看到的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以前的理念只能满足以前人们的需求,而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

3.浅析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的措施

3.1多使用专业的人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中专业人才,企业中专业人才多,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在企业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好处,所以,企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谋求更好的发展。虽然说,企业招收更多的专业人员,就相应的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专业人员会逐渐为企业带来利益,专业人才越多的企业就会具有更专业的水平。经营管理也是一样的,它同样也需要很多的人才,以求获得更大的利益。

3.2创建完整的管理体系

企业是一个整体,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管理体系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具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在很多的企业是没有一套完整管理体系的,所以,为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发展的更好,就需要去创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创建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建一个管理团队,然后让他们根据企业经营的现状,创建出一套合适的管理规则,然后在企业中实施。创建的管理体系要完整,譬如:其中要包括有过必罚,有功必奖等。

3.3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理念。理念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很多企业的理念过于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理念进行创新就变得很重要了。对与一个企业而言,首先要具有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为顾客和工作人员负责。其次就要具有科学管理的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具有其它的一些理念,譬如:透明管理理念;快乐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理念等,这些理念的存在会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

4.总结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粗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也是最近企业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而这些问题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缺乏人才,和缺乏理念创新导致的,所以,为了企业能有更好的发展,就正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法,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做的更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利益。

参考文献

[1] 邓子萍.以企业干部素质提高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

[2] 马惠智.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03).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7篇

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自身不足

大力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正成为振兴海州、实现新跨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个体私营企业自身不足,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问题,严重制约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我区160余家规模以下企业发展过程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家族化。在个体私营企业中,产权制度家族化色彩比较浓。这些企业的财产关系简单、明晰,大多数由个人投资兴办,带有浓厚的家庭和家族色彩。在其创办初期,因其产权关系清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对市场反应灵敏,比较适应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素质和经济发展环境、市场发育程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法式的家长制管理,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从根本上排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的商品经济契约关系,既制约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财会管理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帐目混乱。一些企业选择会计,首先着眼于是否信得过,而不是会计的业务水平,致使不少会计人员无法胜任工作。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有意把帐目做的混乱,甚至做假帐,内外两本帐,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同时,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制度较为零散,内容也不够完善,如对成本费用的换算、考核、分析等,对财务计划的制定、执行考核等,都未能建立有效、较为完善的制度,使得企业难以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企业管理水平也难以上档次。

(三)决策机制不民主。个体私营企业典型的两权分离式管理方式较少,大多数情况是董事长同时兼任厂长或经理,股东也大多数兼任管理职务,因此,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权是高度集中的,一般都由几个人,或一、两个人形成领导核心,一切集体和民主决策形式都形同虚设。雇工基本上被排除在企业管理的大门之外。因其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管理机制简单,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再由一、两个人决策,由于受其素质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的限制,在决策快捷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武断和较大失误。

(四)组织形式粗放型。一方面,技术水平底下。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涉足的行业,一般为工艺简单,技术简单,产品简单,产品标准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低,竞争力不强的行业,不少产品销不出去或沦为“订单型企业”。另一方面,规模扩张受到局限。个体私营企业,最初的资本都很少,规模也很小。在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驱动下,其中一些佼佼者已经结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艰难创业过程,呈现出资本急剧膨胀的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个体私营经济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限制了企业的扩张。一般来说,单个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量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本量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资本差距很大。于是,个体私营企业的所谓“大款”,到了市场竞争海洋中就成了无竞争力的弱者。现代企业的融资数量大,频率高,个体私营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又往往受其信用能力的限制,从而使其融资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势必产生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五)经营战略盲目性。一方面,当前,在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中,业主缺少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知识,因而资讯不足,对新趋势、新事物的敏感性不够,判断不准,把握不准,缺少长期周密的规划,容易被短期性、临时性的因素所左右,导致经营内容与方式频繁变动,调整成本很高,并且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体系和赖以立足的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初步占领市场后,即以极强的冲击力迅速扩大规模,甚至急于向其他业务领域延伸。这种追求规模经济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规模的扩大除了受市场容量制约外,最为直接的制约是在企业各项资源的供给能力,而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往往是在超越企业自身资源供给能力的情况下,强行实施规模扩张,结果许多已上马的工程不得不下马,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企业也因此元气大伤。

二、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快创新,不断提高私营个体经济的整体素质

私营个体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在机制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小而全、小而散,产权制度上的产权单一,企业管理上的家族化等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在机制上、技术上、管理上进一步创新,增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1、大力推动私营个体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社会法人和个人资金,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股权过于集中的弊病,实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2、积极支持私营个体企业技术创新。引导私营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技术改造与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和创新机构,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私营个体企业发展层次和质量。

3、进一步引导私营个体企业管理创新。在管理体制上,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完善规范内部运作,打破原来重要管理岗位由家庭成员把持的状况,面向全国、面向全社会大力引进先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比较完善、规范有序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逐步由起步阶段的作坊式、家族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培育企业文化,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又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竞争环境,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手段上,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强化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为重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使家长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私营个体经济整体水平

面对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双重挑战。应当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培育壮大特色私营工业园。构筑私营个体经济的新优势。

1、培育壮大私营个体企业规模。鼓励一些有实力、有前途的私营个体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等形式,发展壮大,尽快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私营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向“专、精、特、优”的优势企业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发展。

2、积极扶持科技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创办私营高科技企业,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培育一批规模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在同行和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私营科技型企业。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业绩突出的私营科技企业上市。

3、加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个体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协作,直接进入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网络,从事外经贸业务。鼓励私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推动有实力的私营个体企业“走出去”,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国际科技经贸活动,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4、大力建设私营个体经济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布局分散的私营个体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对入园企业在资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园区内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组建新产品开发研制中心、销售实体、服务型组织等,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落实政策,规范管理,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针对私营个体企业创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制约因素,始终把握放手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力争在经营范围、信贷、税收、用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真正做到与国有、集体、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六放”,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坚持做大做强私营个体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行列的私营企业,享受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尽快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区、跨国经营;对规模适中、产品附加值较高、效益较好、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融通、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将其培育成“小巨人”;对目前规模不大,但成长性较好的“苗子”企业,加大综合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促进其快速成长。

2、继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放水养鱼”。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私营个体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和技改项目贴息。扩大对私营个体企业的贴息范围,大力扶持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重点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8篇

我国电力企业一直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行改变,对促进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模式要进行创新发展,以便于我国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将经营管理优化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会对其运营成果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深化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的改革,可以对企业内外部资源发挥一个优化配置的作用,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确保电力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各地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的电力企业对提高社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而电力企业在发展中也在不断深化改革,通过调整企业体制来不断提高自身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尤其是在电力企业施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物质集约化管理、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大规划体系以及大运行体系后,使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企业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中长期受到传统体制影响,导致管理理念十分落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有限的制度监督,再者,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是限制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导致企业内部部分单位的人员素质亟待提升。这些问题都是限制我国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现行管理方式是以省作为基本实体,经营管理过程中以非独立核算模式为主,这便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相关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其经营管理会受到政府计划体制管理的影响,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及部门人员设置都是以行政化管理模式为主,在运行过程中采用多级生产管理、经济责任制考核以及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信息管理等方面主要是为了履行基本系统维护职能,不能担负其他开发和创收业务。二是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产权不合理。虽然我国法律规定电力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但是由于投资来源较为混乱则导致产权分割过程中容易混乱,而且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严重缺乏民主决策、监督等机制,导致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较为散漫,“一手遮天”、在电力企业内部屡有发生。三是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一直处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垄断地位,再加上电力企业尤为特殊的产权制度,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将内部资产进行统筹,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只能负责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等经营项目,单一的经营项目导致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多弊端。

三、加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策略及措施

1.引进和培养管理型人才。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将引进和培养管理型人才作为核心内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需要的管理型人才并不是依靠教育培养的,由于学校管理人才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通过高等教育来为电力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只有在拥有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电力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来掌控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电力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意识到新型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拥有别人才难以企及的全局观和机动性,通过灵活运用最省时、最省力的方式来帮助企业达成目标,因此,电力企业在针对新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将电力市场的相关专业知识作为培训内容,更要求其进入到电力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实习,经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企业培养一大批管理型人才。2.建立电力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也是一个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为了推动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稳定发展,建立企业文化已成为一项核心内容,要求电力企业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趋势下企业文化底蕴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将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上,以便于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文化的建立来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是电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原则,要求每一个电力职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无论从而何种电力工程施工都能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质量也是电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中一大重点,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不断提高电力产品的整体质量,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口碑,以便于电力企业的品牌文化可以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让电力企业的产品、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获得国家和人民的认可。电力企业员工作为管理者决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管理决策中的弊端和不足,所以要求领导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认真听取员工建议,这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消除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文化建设。3.推动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代表着一个新商务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正在不断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模式进行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这便要求电力企业要将一大批信息化设备普及到每一个部门中,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不断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通效率,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其他行业,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其他社会产业的基本模式,要求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拥有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管理层必须按照这一目标来为企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决策,以便于电力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确保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建设困境 对策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毋庸置疑,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短暂的企业生命周期却是一个让人不可回避的并客观存在的棘手问题。如何让我国的民营企业如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企业般茁壮成长与持续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发现,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特质并适应时展需求的个性化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空间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是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是企业这种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所形成的组织文化[1]。21世纪的企业间的竞争,将上升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只要企业存在,企业文化就势必存在。无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或是员工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民营企业要在企业转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渐加剧、文化变革日趋多元的环境中存活并发展,就必须正确审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建并重塑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

1.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性推进较差。企业文化反映着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依托,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伴随着企业的成立,企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上缺乏整体性。尤其是民营企业,简单地视企业文化为形象工程、品牌工程,从本源上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功能与积极作用。

1.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实行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约占70%。在这种企业中,近40% 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成员,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企业的重要岗位[2]。以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三位一体的家族式企业为例,这类型的民营企业主要以亲友为主体,亲情、友情为纽带,缺乏严谨的、科学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作良好支撑,其在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瑕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1.3领导者素质水平决定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作为民营企业文化的创建者、倡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应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企业兴衰荣辱的重担与责任。而就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国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少民营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认为老板文化决定着企业文化。其实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这只是片面性的认识。

2.规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2.1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由于我国对于企业文化的引入和研究只有短短的三十载,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往往只是将其看作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了解、认知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在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激励和积极作用。对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民营企业往往粗浅的建立企业文化,制作简单的企业CI形象标识,并没有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五个基本要素深入研究,以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2缺乏“以人为本”的文化经营理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层次较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较低。营企业的家族式固有传统文化抑制了员工参与并管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员工个人价值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员工的潜力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员工是企业的根基,这种忽视企业员工“软实力”建设的偏颇经营管理理念,阻碍着民营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3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缺乏战略性。鉴于对既得经济利益的追求,当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于那些能够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和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较差并缺乏长期规划。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通过单一的口号或是标语予以固化,未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形成具有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

3.构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若干思考

3.1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要全面并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通过机制与体制的保障,激发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并带领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经营理念、担负企业社会责任,营造具有企业个性的文化氛围。

3.2创新民营企业发展思路,优化民营企业文化体系。众多民营企业要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做强、做久、做大,就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思路。特别是世袭制、家族制的民营企业,更要勇于打破固有僵化的家族化、封闭化的经营管理战略理念。要用精神文化重塑民营企业文化体系,用制度文化保证企业顺利运营,用行为文化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用物质文化提升民营企业文化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企业文化体系,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层级,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3.3构建民营企业特色文化,在共性中彰显企业个性。我国民营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长久发展,就要杜绝“拿来主义”。企业文化,犹如人的品性一般,具有个人魅力和个性特质。民营企业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文化体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程。通过抓好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内容,博采众长,有的放矢保持民营企业具备长久的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蒙慧.中小民营企业文化重塑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3]黄巍.浅析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J],商业经济,2011,(8).

[4]王巧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2,(5).

[5]成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