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8:04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审计课程;培养方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1-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北京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审计人才。

但是,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设置并不普遍。鉴于此,北京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审计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实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因审计专业的开设不具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进而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系统分析,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设置情况

为了解审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对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15年,全国共有166所高职院校开设审计专业,其中,辖内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的省市为北京、海南、宁夏、天津;其余省市均有2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尤其是江苏省,有22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为全国最多。

综合上述招生情况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高职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较少,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所高职院校招收审计专业学生。可见,较少的审计专业设置将无法满足未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审计人才需求。所以,增加设立审计专业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设置审计专业高职院校少,在审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各项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时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二、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设计

为研究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本文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于2015年11月开始,12月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2016年2月完成数据整理和统计。因本次问卷拟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度。为提升调查的可靠性,调查对象选取高职院校会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共计25名,其中,教龄15年以上的占60%,15年以下的占40%;硕士学历占60%,本科学历占32%,博士学历占8%。

2.调查内容与方法。围绕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两个方面,分别向25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

三、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1.北京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取决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问卷调查首先集中在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分别为76%和88%,而将政府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仅为36%,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

2.高职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本次问卷将审计专业课程划分为会计知识相关课程、其他知识相关课程、审计主干课三类,并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1)会计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会计相关课程是审计课程的基础,那么,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怎样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本次调研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相关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达到总人数的100%、88%和72%。另外,仅有8.00%的教师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列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必备课程。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2)其他知识相关课程设置。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所以,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其他知识的课程设置,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3)审计相关课程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是审计专业设置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调研的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00%的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审计主干课程框架包含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占比最大;20%的教师认为除上述两项课程外,还应增加内部审计课程;其余选项较少。可见,审计主干课程框架最重要的内容应是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四、对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对高职审计专业设置的意见,从而,明确了高职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审计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为:

1.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方向。目前,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三个。高职院校设置审计专业,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传统审计专业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培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内部审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方向。

上述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与未来北京地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另一方面与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致。目前,高职审计专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

2.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明确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科学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学科,需扎实的会计基础,也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所以,本次问卷对审计、会计、其他三类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三项结论:一是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二是高职审计专业其他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财务管理课程、风险管理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审计主干课程框架首先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审计工作既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又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操作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审计等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为社会培养审计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2]杨东平.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张天舒.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4]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02).

The Analysis and Advice on Curriculum of Auditing Major 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s

JIA Xin-Miao

(Beij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Beijing 100102,China)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2篇

关键词:审计学基础;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本文分析了审计学基础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明白基础理论知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一、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突出和保证审计学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学上既要考虑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考虑讲授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拓展知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不可能比较全面地讲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只能突出和保证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深化,对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可布置小论文,不用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组织好教学进度和方法,正确把握深度与广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不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较高审计理论的掌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较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强化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选择合理恰当的审计案例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培养其较好地掌握审计学基本知识,具备审计实务应用基本技能上。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一方面注意适当介绍一些审计发展动向,或跟审计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关注审计领域现状,培养学生的审计情结;另一方面引入审计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断问题,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审计处理意见。例如,讲解完每章的理论知识后,把班级的学生分好组(每个组可以5到6人),各组讨论同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上交各組的审计意见,由教师选评选出最优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且能比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其次,培养学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促使自身发展,是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

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审计学基础的传统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成绩(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期末成绩”的形式。期末考试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试题可以出一到两个案例分析题或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答题的习惯。

总之,将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审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是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教学的讲授促使学生将审计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地理解运用,可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芹秀.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

[2]王宏伟.在审计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3篇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三)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近年来出版的审计教材,多以审计准则为主,缺少案例,教材对审计方法叙述较多,但对于审计方法和所查问题之间的逻辑性阐述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审计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教材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翻译的,有一些翻译不太符合我国的表述习惯,导致教材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另外,部分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大部分教师讲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导致知识架构混乱。

(四)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能动性

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而审计教学却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审计教学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讲课内容侧重基础理论,重理论,轻实践,“教为主,学为辅”,内容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审计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兴趣比较弱,学习效率低。

二、改进审计教学的建议

1.树立OBE教学理念。以OBE理念为指导,能够保证审计教学围绕提高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展开。OBE理念要求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实验课时的比重,并增加实践环节。另外,可以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往的学生对学校课程是否满意,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现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进行修订。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打好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要设置税法、经济法、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作为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审计课程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模仿实际审计工作模式,建立审计项目组,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背景,进行综合实训。鼓励学生利用证监会网站,巨潮资讯网等,下载企业年报,分析数据,整理审计案例。另外,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审计实验室,以辅助进行实验课教学。3.改进审计教材。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学校应注重选择有配套案例的教材或组织教研室老师自己编写教材。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人员非常重要的能力。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案例锻炼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另外,教材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教材的难度,把审计教材的内容讲透彻,还需要教师融会贯通书本前后知识。比如审计程序的性质分布在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多个章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总结归纳,系统记忆。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必须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学校要招聘具有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者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事务所学习经验,提升审计实务水平。鼓励教师考取审计师、内审师、注册会计师证书,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审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践周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定期聘请事务所的会计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还可以与企业内审部门合作,派送学生到企业内审部门实习。与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践、论文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改革教学形式。改变以往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地位,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第二,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引入课堂,提高课堂知识覆盖面,提升课堂效率。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把教师选题、学生准备、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审计学课程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搜集比较经典和近些年新发生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考核方式上,要以考核方式引领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课本条文的死记硬背。成绩比例中可加入实验课、实践课程成绩。另外,也可以通过“教考分离”加强考试效果。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审计教学应以OBE理念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内容,培养和招聘双师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东.审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8,(3).

[2]唐菊.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财会学习,2018,(8)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地需要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实时会计信息,为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得到扩展。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为适应这些变化,审计教学需进行重大变革,而丰富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将传统审计服务责任拓展到鉴证服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技能。其次,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时,审计实践发生相应变化,需要对审计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另外,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的事项的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导致审计教学“假、大、空”,教学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尽管有些高校在审计教学中采用一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上审计案例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合案例教学。讲述审计案例先要介绍案例的背景、该案例发生的经过、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做账的依据和一些原始凭证等,这些大量的信息仅在黑板上板书显然行不通,一些原始票据在黑板上更无法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重点应掌握审计方法与技巧。案例教学是审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审计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具有宽广知识面、开拓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双向导入即承上启下的引导、典型案例引入两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欲望,让学生悟出教学内容。导入案例时要有导入提问,提问引入课堂中即将讲述的理论,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就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要涉及复杂理论问题。导入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从而活跃课堂的讨论气氛。如讲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时,可以先提问:你经历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可引入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区别,讲述导入案例。

课中,采用“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得懂但又不会解疑的弊病。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探疑求知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最新的知识,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加大审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把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设想出来。这一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后,通过“案例反思、作业设计及交流、导入下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延伸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逐步积累了有效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学会”走向“会学”;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建立高质量案例库。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但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审计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案例库需正确挑选审计学教学案例,要选择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真实感是指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在提炼过程中,为了使案例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更加吸引学生,还应虚拟一些经得起逻辑推理的生动情节,将学生真正带入审计工作的现场。案例要有启发力,即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必须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能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让学生挖掘处理。典型性是指审计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网络建立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以大幅增加信息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抑制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果。信息多媒体化可以提供高保真度的声音、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以及活动影像,使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可以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学生不易疲劳,色彩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一种是利用信息多媒体化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把审计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视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另一种形式是制作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结合,以网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具体来说,是以网页的方式并结合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构建课件的主体内容,开辟“案例讨论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交互环境,这样就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将有关联的实践内容真实地再现于网络之上,以增加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但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更具备良好的教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另外,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该模式的起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和进度划分相应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可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中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典型性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学生较多,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2]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7.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审计质量控制; 职业道德; 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独立审计或民间审计,它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三大类型审计,相应地形成了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共同构成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自相应的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调节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中各种审计关系的规范体系。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制度的制定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而“银广厦”,“中天勤”等重大会计、审计舞弊案件都充分暴露了我国目前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和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模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为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鉴证和服务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它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现行法规体系的基础,最具法律效力,权威性也最高,是制定其他注册会计师法规的依据。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是注册会计师在依法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该执业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这些准则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职业规范指导意见两方面。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独立、客观、公正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他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提出了行业规范。制定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有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维护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中如何遵循职业道德的要求加以具体指导。

(四)职业后续教育准则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而制定本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五)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采用的是政府管理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管理模式,它是在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较大范围的行政管理。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国家财政部执行,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代表国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行政管理,行使国家公权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督、行政处罚、法律救济以及对协会的监督、指导等方面;二是代表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主要体现在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行政执法过程中。

二、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不够合理

1.报名条件较低、考试层级较少。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考资格要求比较低,这与国外规定必须取得会计学学士学位方可报考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报名条件对学历、专业的限定较多,导致考试层级较少。

2.科目设置较少、实务经历要求低。目前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与英国特许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科目相比较少,且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实务不够强,与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偏窄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向客户提供的业务内容分为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两大类。鉴证业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审阅、验资、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等。非鉴证业务主要包括执行商定程序、代编财务信息、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会计制度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完善、风险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经济业务类型更加多样化,愈显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过窄。

(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存在缺陷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即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两种形式。在无限合伙制形式下,合伙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债务,由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最能体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性,符合社会公众的要求,并能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足够的压力,防止出现道德风险。但其不利于事务所做大做强。在有限责任事务所形式下,各出资者以其出资额承担事务所的债务,这种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最有利,它可以减轻事务所的责任,有利于事务所扩大规模。但其突出的缺陷就是弱化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造成审计失败。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本身就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审计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更加突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所以说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要求。

(四)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集于一身,使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形同虚设

实际中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等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但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结构,使审计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

(五)对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执行情况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

我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在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2006年,新的质量控制准则出台,虽然新准则中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特定业务执行质量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的监控,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质量控制准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必然使得质量控制准则的执行情况大打折扣,执行效果不得而知。而作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组织也只是在每年年末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少量的抽查。由于抽查量不大,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效果。

(六)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规定存在漏洞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得兼营或兼任与其执行的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其他业务或职务”。但这种规定不够具体和明确,指代不清晰,同时也未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使执行很难到位。实际上许多不应被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的非审计服务仍然在执行。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向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又提供记账、纳税、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等会计服务业务,这事实上违背了内部控制中不相容职务应分离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审计就不可能再具有独立性,要求客观公正就只能是奢望。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条件

1.提高学历要求和增加考试层级。我国可以把学历要求提高为大学本科以上,并且为会计、审计类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报名需通过考前的强制性培训后方可获得考试资格。将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主要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考试分阶段进行。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才能参加第二层级高级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

2.设立“6+1”的考试模式。我国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设为“6+1”模式,具体是:第一层级,专业阶段考试设6科,即在延续现行考试的5科基础上,增设1科。6科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新增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主要考核《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要求考生应具备的组织和企业相关知识。第二层级,高级阶段考试设1科,考试科目为综合测试,主要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要求,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对实务经历的要求,拟在考试制度中增加对考生实务经历建议性要求。即,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考试前,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要求。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具有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可以提高我国的竞争力,逐步增加一些相关外语能力的测试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所以建议将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关科目的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

(二)拓展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应在传统审计鉴证、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基础上,不断扩大到风险管理、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司法会计鉴证、内部控制鉴证、破产管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企业管理日益深化,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广博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品格,不断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持续学习能力。

(三)增建有限责任合伙制、个人独资和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自1994年1月1日《注册会计师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保留原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增建有限责任合伙制、个人独资和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有限合伙制是在无限合伙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有限合伙制下,无过错合伙人无需对其他合伙人的执业性违规行为所形成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只需对自己执业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有限合伙制既克服了有限责任制对风险意识的弱化,也避免了无限合伙制带来的责任承担的不公平现象,而且同时吸取了两者的合理之处,是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推行有限合伙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进一步完善合伙制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有限合伙制的法律法规;二要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共有财产分配制度;三要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保险制度。同时在推行有限合伙制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具体政策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向有限合伙制转变,做到时间上不仓促、时间上合理可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平稳过渡到新体制。

个人独资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个人承担无限责任为基础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它虽然规模小,业务范围也容易受到限制,但却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工商企业和非审计的会计业务增长的需要,能够弥补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或无暇承办小型业务的缺憾。

特殊的普通合伙制是指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债务以及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后,可以保护无责的合伙人的利益,保证经营的稳定性,有助于这些采取合伙制的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地扩大规模。

(四)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2.以投标方式承接业务。我国可以考虑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方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有无违规记录、资质、实力、内部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并在适当考虑各会计师事务所已承担审计业务量与其实力配比的基础上,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应作为选择的首要因素,有重大违规记录者将被一票否决,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五)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完善审计质量复核机制

加强审计质量行为控制,关键在于对质量控制准则执行的复核。建立审计质量复核要考虑的因素:第一,监督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能查出审计质量控制的缺点和维持其成果,也就是说制度的设立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而且使经过检查后改善的质量状况能维持。这就要求检查人员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在目前阶段我国能实行检查只能是中注协或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因为其他机构根本就没有能力在这一方面做出有效成果。第二,监督成本的考虑。一项制度的完善与否还要考虑其执行成本的高低,因为成本太高往往使其难以执行。从这一点看,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态度。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它对监督制度的支持与否会影响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

现阶段可以建立同业复核制度,即由中注协成立一个质量检查部门,由省级协会的该部门派出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检查小组,每三到五年对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进行业务质量检查。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定期检查可以使该制度发挥效用,而由中注协牵头和有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就不会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反对。

(六)堵塞现存制度的漏洞,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可执行性

为保证非审计服务业务不会损害审计独立性,2002年1月25日,美国国家审计总署审计准则,对独立性提出了新要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独立准则允许提供特定类型的非审计服务,但是要求审计人员满足两条隔离原则和七项条款,即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事项而言,不是重大的,并且由单独的小组完成非审计业务。同时,准则还特别禁止提供某些非审计服务:1.簿记服务;2.工资发放服务;3.税务服务;4.人力资源服务;5.信息技术服务;6.评估服务;7.间接成本建议或成本分配方案;8.管理决策;9.内部控制评价;10.为执法机构提供服务。我国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计单位提供与审计业务相冲突的非审计业务,但可以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向其他企业提供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这样非但不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利益,而且会更有利于加强会计师行业的同业监督和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贾俊耀,杨兰花.试论非审计服务影响CPA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7,(2).

[3] 吴建友.审计师道德决策模型比较及启示:基于准则与基于认知发展阶段[J].审计研究,2007,(2).

[4] 黄法得,王晨潮.安然事件后美国CPA行业同业复核制度改革述评[J].财会通讯,2007,(1).

[5] 卿文芳,杜安利.会计师事务所拓业新方式――投标[J].审计月刊,2005,(4).

[6] 郭莉.有限责任合伙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想模式[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2).

[7] 孙昌言.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9):69-71.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6篇

关键词: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审核;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12-0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际上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培养污染控制方面的人才转向培养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人才[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第15条明确规定,应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清洁生产成为高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加强清洁生产的教育,将其精髓渗透到环境类人才的思维习惯中,对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发展的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重庆大学将《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 Production and Cleaner Production Audit,CP & CPA)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正式纳入环境工程专业2011级本科以及2014级工科试验班(环境工程类)本科培养计划中,开始该课程的建设与运行。为满足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支撑学校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环境工程类高级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就必须要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清洁生产课程建设

1.明确教学目标。重庆大学是重庆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结合我校的这一资质背景和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制定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系统讲授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原理、审核方法和步骤等,并以不同行业类型企业生产过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为实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清洁生产审核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和典型工艺等,培养学生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清洁生产审核、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清洁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管理等工程活动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并为展开环境管理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2.合理选择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已出版的清洁生产相关教材有十余部,分别被不同的院校选用作为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教材。这些教材中一部分是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教材,一部分是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我校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需要,选用了魏立安编著的《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价》[3]、环保部清洁生产中心编著的《清洁生产审核手册》(2015年3月第一版)[4]作为教学用书。通过综合两部教材对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清洁生产审核的理论与程序、典型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的详细阐述,并结合参考资料对不同行业特点的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流程的进一步强化,保证了教材知识覆盖面的广度,实用性强。

3.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 Production Audit)。从概念关系来看,清洁生产是为消除末端治理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是属于技术层面的,而清洁生产审核则是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绪论与发展历程、清洁生产(CP)、清洁生产审核(CPA)的三大板块为串联(图1)。在清洁生产(CP)的知识单元设计中,以CP1(基本概念与内容)为基础,在CP2(清洁生产基本原理)与CP3(清洁生产实践工具)单元中深入阐述介绍了环境容载力、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等清洁生产的理论支撑,以及生命周期评价、生态设计、ISO14000环境管理等清洁生产的实践工具;CP4(清洁生产法规体系)别设计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清洁生产审核办法》(2016年第38号令)、《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详细解读;CP5(清洁生产评价)中介绍评价内容、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并设计了评价示例。清洁生产审核(CPA)的知识单元设计中,CPA1(基本概念与原理)全面介绍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对象方式、原理思路、原则、职能定位、特点与作用;CPA2(清洁生产审核程序)重点详细(10个学时)介绍“七个阶段35个步骤”的具体工作程序,细化到每个步骤的阐述及规范化工作表格介绍;CPA3(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分析)选取了以印染、电力、机械、冶炼等4个重污染行业典型企业为案例进行重点讲解。通过理论阐述结合案例分析的实践性教学,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清洁生产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适应职业资格制度的教学目标。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检验高校中心工作的主要尺度。《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现代产业学、系统学、工业生产原理、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化工、管理等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套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但目前的教学普遍面临着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就业契合度不高等挑战,与我国清洁生产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相适应。具有一定数量清洁生产审核师,是我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对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设立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制度应是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适应清洁生产审核师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导向[5,6]。教学改革应以突出未来工作岗位能力需要的培养和锻炼,以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实践教学。清洁生产审核作为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工具,是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已经掌握了环境污染物产生机理、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运用好这些理论知识则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能力。目前国内开设的清洁生产课程大多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掌握了清洁生产审核基本理论后,只能纸上谈兵,不会实际应用。因此,在教授环境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与清洁生产基础知识之外,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优化实践性教学的形式。这也对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长期清洁生产审核实践工作的积累,能掌握目前各行业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前沿,熟悉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能结合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分析清洁生产方案优缺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7]。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完善科学的课程教学知识结构与深度。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年龄特征、学习需求;研究分析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所需人才在本课程的知识内容、技术能力上的具体需求;深入分析本课程的具体知识点与环境工程学科下各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互补性、进度衔接。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具体知识结构需求目标,并深入分析其与现代产业学、化工、管理、资源、工业设计等学科下各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相关性。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交叉关联性和知识点互补性,筛选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清洁生产知识点内容体系:(1)现有清洁生产课程教材《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价》,以及国家规范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手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教程》等材料的具体知识点;(2)环境工程学科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中支撑本课程基础的具体知识点;(3)现代产业学、化工、管理、资源、工业设计等学科下《化学工艺与设计》、《绿色化学原理》等各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点。针对学科特色、课程特点、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各学科知识点在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上的合理分布设计,吸收科学的课程知识框架设计方法,以“概论、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清洁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分析、清洁生产的未来前沿”为递进逻辑思路,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框架,并进一步完善各内容框架下的教学要求与知识点,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

2.“理论教学+实习观摩+案例分析”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现有的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实践性教学仍不能完全满足对于应用性很强且又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复杂工艺下清洁生产审核知识和技能教学的需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生产实习环节(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电厂、各企业污染治理工程等),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重点对涉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现状调研部分的知识点(如企业详细的工艺流程分析、污染源分析、污染处理设施等)进行回顾以及资料实地收集整理。生产实习结束后,也组织学生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实习观摩,通过与企业清洁生产专员的交流沟通,调研与征集清洁生产方案,实地体会清洁生产方案内容与实施情况,切身体会清洁生产实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加深对清洁生产的认识,提高对审核工作操作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实习观摩+案例分析”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希望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行到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清洁生产审核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基础。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改进优化了教学的学时配置,将教学过程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60%)、案例分析教学(占25%)、实践教学(15%)三部分。

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活动”是根据完成某一工作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行动能力发展的根本目的[8]。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创设清洁生产审核师职业活动的具体情境,以多元式、开放式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思考相关问题,从而更深入理解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审核工作的技术方法、不同行业的特性等[5]。结合内容实际需要,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除广泛使用PPT课件投影、视频等现代媒体以外,也有机结合教参、黑板、纸质审核报告等媒体,在教学方法上将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5],注重各个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流程设计。

4.优化教师教学结构与强化教师素质培养。执教本课程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能够将清洁生产的最新理论进展和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掌握国家政策和政府管理要求以及行业发展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经验与创新结合[8]。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中青博士,也有工程经验丰富、熟悉行业情况的高级工程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点,各尽其能,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的内容设计、单元教学、课后辅导和实践指导,形成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雄厚的教学团队,保证了教学的高水平运作。同时,我院通过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学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建立了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联系机制,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提升了教师与时俱进的工程素养,更好地促进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

5.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课程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相应改革,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方法下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靠考试前死记硬背却在考试结束后忘得一干二净的弊端[9]。将单一的考核方式优化为平时综合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1)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成绩的10%;(2)实践环节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命题案例材料的分析报告评分,这部分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3)期末理论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60%,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案例分析等,并注意涵盖课程各章节知识点。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优化,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扩大了课程考核覆盖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四、结语

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的方针下,《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课程作为高校环境资源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建设与改革应以突出适应未来清洁生产审核师工作岗位能力需要的培养锻炼为主线,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的实践性教学,以多方面内容的课程教改为依托,提升学生的清洁生产知识掌握与清洁生产审核专业技术能力,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良辉,薛云波.《清洁生产》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20):165-167.

[2]刘春涛,于秀娟.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9):63-64.

[3]魏立安.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清洁生产审核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5]陈润羊.基于行动导向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6):54-57.

[6]陈润羊.基于行动导向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143-145.

[7]洪俊明.清洁生产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4,(136):55-57.

[8]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52-153.

[9]蔡征宇.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133-134.

Research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on "Cleaner Production and Cleaner Production Audit"

SHI De-zhi,LIU Yuan-yuan,JIANG Y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China)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软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软件设计中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的练习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文档,是审计证据的载体。青蓝软件的中级实验包含工作底稿的填写,但工作底稿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应该结合实验内容设计更多样的工作底稿让学生填写。当学生结合实验动手填写工作底稿后,就能理解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并获得填写工作底稿的技能。有的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审计实务工作中使用的是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设计,具有强大审计功能。国产的审计软件正在发展中,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用友审易等软件已有广泛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较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进入审计教学,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将通用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要通过实验模块的设计体现其教学功用,与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衔接。

参考文献:

[1]毕瑞祥.审计软件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2.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8篇

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分别在第三、第四两学期学习。理论部分包括两大模块:一是使学生先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和行业情况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概述,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二是使学生具有审计工作执行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与方法,具体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审计抽样、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实务部分包括主要包括六大业务循环的审计、重要项目的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内容安排由审计的起源和发展到审计的概念、方法、应用再到审计结论,整个结构遵循了知识的逻辑递进原理,根据高职教育的使命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该学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安排做出颠覆性调整,教学内容安排将审计报告和审计案例放在内容的最首位,也即审计第一堂课首先教学生看审计报告,分析比较审计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区别,告知学生审计报告前期审计项目的收费,然后读审计报告、“啃”审计报告,通过这种先果后因的方式“抢占”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而然被激发,那些基础又相对枯燥的概念型知识随后学习就会觉得很有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审计工作对审计知识应用中需要的隐性知识成分较多。所谓隐形知识是指高度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审计课程在讲授时是很难凭几句讲解、几张图表、几组公式能说清楚的,其中许多概念和方法以条文和释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在总体上加以把握,但不适合做具体的描述,要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思考。

对于审计理论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单项操作。具体是:(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上课之前阅读相应教材内容、写出读书笔记并将其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同时收集与所读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则条文及案例资料,如要求学生在预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时同时收集安然公司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2)课堂重点讲解,课堂上通过提问、学生讲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的方法讲解重要概念、重要程序。如在讲解审计重要性概念时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资本市场》中有关红光实业有限公司财务虚假的记录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锻炼。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听后感同时反馈给老师,一方面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听课感想中总结教学方法的适应性。(3)单项技能训练,通过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希望学校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审计程序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实训室,通过审计软件的操作来训练每一审计程序,如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抽查记账凭证、发函询证等通过审计软件操作来完成。考核方式的改革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将课程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为:第一,课程考核仍以熟悉的100分制为计分基础,然后加浮动奖励分,浮动奖励分体现在下面的具体考核过程中。第二,考核过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笔记。占总成绩40%,记分标第二部分,集体创作,占总成绩40%。学期末,每6-7人组成一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荐为组长,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每小组给出一个案例和一个论题,每位学生针对案例和论题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或作出至少一个项目分析(根据指出问题的多少给分)。然后结合准则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小组长的任务是记录小组成员的提问,整理组内所有同学的观点并形成完整的讨论稿,对自荐担任组长的同学另加5分,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并为该同学另加5分。小组讨论稿完成后,全班评比,评比只选优,评比得优者,小组成员每人另加2分。第三部分,口试,占总成绩20%。将基本理论知识以200个选择题的形式给出,由学生自行抽签抽取其中5题进行回答,回答包括答案及选择理由。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第五级高等教育第一阶段(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文凭)的B级对应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专科、高职教育阶段,是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后继续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依次推定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教育,这种层次定位首先是属于高等教育的层次范畴,带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那么它应该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表现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高层次定位,除了专科层面外还应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面。然而我国著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2012年5月11日在南京的一场专题讲座上指出“服务经济社会与学生终身发展、规模数量发展与内涵质量提高”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中两个挑战。也就是说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高等”而盲目地职业化、实践化。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中采用“先果后因”、“知识逆序逻辑”的结构安排仍体现“高等教育”对知识逻辑系统的基本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强调读书,英国作家艾迪生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结合事例分析、论题讨论的集体创作和口试等正是把握这类教育的层次定位,体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使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不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变异,第二不降级为中等职业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层面向本科甚至于研究生层次发展,使“高等”的属性充分地彰显出来。

课程改革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通过图书市场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审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六大业务循环审计到审计报告,理论知识由基础到深奥,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对山西87所高职院校和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遵循着上述顺序进行课程讲授,这样是否更符合事物认识的规律,但极容易使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产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而“无味”的无奈心理,也就形成目前普遍的“等靠要、学记背”的习惯。通过教学内容结构的改革,如通过审计报告的收费、审计案例的分析等“诱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通过“抢占心理”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书做笔记,把读书既作为学生的日常作业又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读书一方面从日常中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教学的主体有教师转为学生,教师由“教、告、讲”转为教师“传、授、解”。学生由“学、记、背”转化为“取、思、创”。考核方式中的集体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口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三种考核方式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获取和应用的主动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杜仙玲 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中级审计师基础知识第9篇

一、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引导注册会计师不断提升胜任能力,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执业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在传统审计鉴证、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基础上,不断扩大到风险管理、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司法会计鉴证、内部控制鉴证、破产管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企业管理日益深化,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和持续学习能力。为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并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注册会计师及行业后备人才应具备的广博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品格进行了系统描述。然而,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如执业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低下的比例还在上升;严重缺乏执业信用,执业不诚实守信的事例时有发生;职业道德水平低,时常违反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从业者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与国际会计师行业竞争意识,很难适应人世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等。

与以上要求相适应,我们应当深入理解行业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充实考试中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完善考试的人才选拔功能,深化对考试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的功能认识,提升考试理念。

(二)加快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助推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

提高注册会计师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走出去的能力,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的核心内容。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加快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以上任务的重要基础。为此,要求我们在客观评价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结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快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国际化环境下的执业能力。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推动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综合素质,选拔和培训行业高端国际化人才,我国已进行了各项措施的初步探索,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2006年起,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设立了英语测试,并于2007年首次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审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科目中各增加10分的英文附加题,这一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行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但距离培养并选拔能够在英语环境中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国际化人才还相距很远。为了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英语水平,提高英语水平测试的国际认可度和实际效用,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本次改革征求意见稿提出,将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关科目的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考试,水平定为“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将英语水平测试打造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通行证”的重要标志。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储备的基础环节。借鉴国际普遍认可的考试模式、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的考试工作经验,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是实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资质的合作,加快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三)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为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6年2月,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次史无前例的重大会计政策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同时,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新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正式建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作为国际资本流动商业语言的会计审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和资本市场间的等效,是大势所趋。目前,美国已宣布自2007年起接纳外国公司用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欧盟也正在积极推进会计准则与别的国家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可工作。可以说,实现会计审计准则等效,按照相同标准,在同一平台上考量公司业绩,将渐渐成为促进资本市场提高效率、降低投资风险、节约交易成本的国际共识。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并逐步谋求与主要资本市场会计准则的等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促进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不仅是会计政策和审计技术的变化,也是对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会计及审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挑战。

随着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并平稳过渡。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等效,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审计准则的等效谈判正在进一步推进。

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为考试理念的提升、考试内容的充实、考试结构的改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内容变化

三、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我国考生的考试资格

其他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的经济审计师是由其协会组织考试和认定资格的。德国的要求非常严格,经济审计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生要有6年的实践经验,其中4年为经济审计师的助理业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59年就提出要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而且,美国目前已把考生的学历资格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早在1988年AICPA就要求最迟到2000年每个想参加CPA考试的人必须先接受150个学分的高等教育。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报名考试的条件还不如会计中级职务技术资格考试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八条中只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而财政部2004年44号文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对会计中级报名考试条件中规定:大专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硕士学位,参加会计工作满1年;博士学位。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历要求低,而且没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实际上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考试人员学识水平的程度要比会计中级考试的要求还高。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考试,通过率极低,而且考试的五个科目基本上是大学本科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专业阶段考试也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基本应用技能和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建议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资格定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会计、审计工作的经验。

(二)增加每年考试次数

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举办两次考试,一般于5月和¨月进行;德国每年举办两次,一般情况下,考试未通过需等一年后才能参加第二次考试,如三次考试未能通过则不能再参加考试。

我国自从1991年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以来,有关考试时间的规定一直未变,即每年9月份参加一次考试。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取注册会计师非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是:制度改革前5年内五科全部及格,改革后为5年内通过六科专业测试后获得参加高级阶段的测试,即综合考试并一次取得合格成绩。这样,由于考试次数比较少。科目多,且大部分考生都是上班族,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一旦第一年没有考过,会增加第二年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在有限的五次内,部分科目通过而部分科目未通过时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总之,一年一次的考试会降低通过率,降低考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选拔。建议每年举行两次注册会计师考试,即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进行一次。

(三)将高级阶段的综合测试改为开卷考试

加拿大共有三个会计师组织:一是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二是加拿大公认会计师协会;三是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因此,没有统一的考试制度,而是由三个不同的会计组织分别组织考试工作。这其中,最权威的是加拿大特许会计师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等工作均由其直接负责,各省协会负责考生的考前培训、测试及报名工作。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考试为综合考试,给考生提供一套企业财务资料,从中发现问题;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考试是涉及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一般是为考生提供企业存在的问题,让其从中依据重要性原则找出重点问题;第四天的考试是单科考试,如考核考生在企业信息系统设计、填报纳税申报单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