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16:07:43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1篇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息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存贷利益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存贷利益收益约占至全国商业银行年度收益的70%左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各家银行自己的客观判断。

1.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刚起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和相对固定好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侧重于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重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的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特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特逐渐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更复杂。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1.3操作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银行业规避操作风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使得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操作风险虽然为近来管理的热点,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综合系统的理解,无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体系,或操作平段口,都有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的齐鲁银行票据案,中山银行行长潜逃案都说明了这一点。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企业需求下降,纺织、钢铁出口企业导向型企业以周期性企业压力大幅下滑,东南沿海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不过目前来看,出口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加之人民币值,外需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大量外资涌入,更加了大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房地产市场形成的泡沫经济,加之国内地产市场调控方敏存在问题等,这些对银行企业来说都是管理风险存在的隐患。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教训。因此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合作与竞争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领域不断深入,浓度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意识。

3.2全面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2000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对于无力履约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控制失效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形成,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一直很注重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监管统一框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把达到资本充足率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也是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结果。

3.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贷款管理首先把还款来源作为首要考虑因此,除了注重自有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管理,还款来源关注永远摆在贷款管理首位。其次关注等二还款来源,是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占市场强烈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繁荣和后跌的惨烈点让置身其中银行无所适从,要警惕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后,在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绷紧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4未来银行业会怎样?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2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15-02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的全名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称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中介机构。

以上定义主要强调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性和监管缺失的特点。这也是该类金融主体或活动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国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主体主要以投行为主,其依靠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规避监管,且采用高杠杆经营策略,并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较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尤其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影子银行活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因此这一定义不能准确地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银行”的概念。这里的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并可引申为进行资金的流动性、期限、信用转换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银行的“银行”性质要求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类银行业务,即间接融资行为。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鉴于目前影子银行多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设计,以间接融资的形式掩盖直接融资的实质,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标准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影子”性质是“银行”性质的有效拓展,强调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别,强调其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约束的特性。

综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任何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风险性,因而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需要引起监管方和市场的重视。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包括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委托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及社会资金融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细化、量化监管指标,而不应因噎废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过分严格的监管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放松监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监管方无法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论设计的监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影子银行金融机构(I)、监管方(R)。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双方博弈的潜在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虚拟变量“自然”(N)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分为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H)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低,业务创新灵活,但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在所有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为p,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为1-p,即:

P(L)=p ;P(H)=1-p (0≤x≤1)

3.两类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两种策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和不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获得的收益均为BI1,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收益为BI2。

鉴于风险与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监管当局有两种策略:加强监管(R)、放松监管(R),且

P(R)=r,P(R)=1-r

当当局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时,监管当局所耗费的监管成本为CR1,金融机构为应对监管而耗费的内控成本为CI1。一旦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将受到影响,其利益损失为CI2。而监管当局则获得监管有效的正向激励BR2。当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时,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监管当局带来危机处置成本CR2。且危机处置成本大于放松监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双方都是有效率的:监管当局的监管是正当的,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不会单纯因惧怕监管而停止开展业务。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树表明博弈双方不同策略选择的收益。在未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行详尽调查之前,监管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其风险类型,即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所属类型所具备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当局只能根据影子银行的行动判断其所属类型。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均衡。

1.混同均衡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条件是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的收益大于严格监管策略。

当观察到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监管方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类型的判断依照以下后验概率:

P(L|D)=q P(H|D)=1-q

监管当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当监管当局选择放松监管的策略时,由可知,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将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同理,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选择开展业务。

综上,当q>时,博弈最终得到混同均衡,即无论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业务,而监管当局则采取放松监管策略。

2.准分离均衡

影子银行监管博弈模型的准分离均衡是指,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即以1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监管当局也选择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或放松监管策略。

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的判断:

P(D|L)=1,P(D|H)=s

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判断:

P(L|D)=[]

P(H|D)=[]

要实现准分离均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满足条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时,监管当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综上,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以S=的概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以r=的概率加强监管。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博弈行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q越趋近于1,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是低风险影子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条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趋近于1。因此,当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内控成本较低时,如果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此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对市场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准分离均衡

在准分离均衡中,监管机构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收益B12越高,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条件下,高风险影子银行冒险开展业务的激励也越小。因此,在此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较高。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首先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区分高风险机构及其业务。对于风险可控的影子银行业务,应在量化监管指标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完善监管法规来规范该类业务;对于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应采取严厉监管措施,提高该类机构的违法成本,加强投资者教育,压缩该类业务的开展空间。其次,鼓励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效率,在提升风控水平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降低风控成本,从而提高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降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刘昌臣.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3,(2).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3篇

一、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银行作为核心,如上海国际集团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平台,整合旗下的信托、证券、保险等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二是以地方国有投资公司为平台组建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如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由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公司合并组建;三是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同时吸收其他资本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如天津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由泰达控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等国有资本,联合其他资本组建而成。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凭借独有的地方国有资本背景,在与当地其他机构竞争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金融控股集团投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集团战略、主营业务和投资方向不一致。部分金融控股集团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围绕金融及类金融行业或不在自身集团熟悉的投资领域,就进行盲目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二是没有进行战略全局和长远规划,只关注局部影响和短期利益。根据金融控股集团的定位,应主要进行金融类(如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还有类金融(如典当、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及P2P等互联网金融等)项目进行投资。但是部分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投资项目有园区建设,甚至是酒店、建筑、旅游等非金融及类金融的行业。在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和项目进行投资,由于没有专业技术支撑,同时无法形成金融资产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造成了投资上的误区甚至是损失。

2.投资决策体制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部分金融控股集团的领导人,对科学、合理投资决策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在实际决策过程,过于依靠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或中介机构的建议,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评价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第二,决策随意性较大,某个领导者的权利过于集中。决策权过度集中在某个领导者手中,使得集体决策和听证会成为形式。以一个人的决策代替领导班子的决策,致使没有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投资。

3.不具备投资风险控制意识。相较而言,金融企业比非金融企业多了“财务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这一风险链,使得金融控股集团的投资大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性,而部分金融控股集团,只看重投资带来的利润,而忽略了投资风险的大小,忽略了对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如,部分金融集团没有按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设立《“三重一大”管理办法》,不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内部风控部门也形同虚设。管理层没有控制投资风险的意识,风险分析和论证做的还不到位,没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预案。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风险把控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将各种风险反馈到决策层,导致风险范围不断地扩张,严重的直接导致投资的失败。

三、增强金融控股集团投资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建立综合绩效评价制度。金融控股集团应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经营策略,客观分析市场形势和政策导向,并涵盖集团本部及下属子公司的投资规划,科学制定企业投资战略。对重大项目、金融项目、非主业和非控股等项目投资,应进行可行性分析,重点是资金筹集、股权结构、投后管理方案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并明确投资项目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的责任,同时按管理权限规定及时上报国资部门审批。投资过程应加强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综合绩效评价是全面评价企业投资运行效果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资本回报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综合考核结果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从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形成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促进企业稳健经营。

2.加强集团风险管理,构建完善预警机制。伴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产品推陈出新,但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金融控股集团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通过构建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运行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并构建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防范化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管理效益。同时,金融控股集团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长短期结合的投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动态跟踪和定时定点监测,对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投资损失。

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集团资金进行有效管理。首先,金融控股集团针对金融企业特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当地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和完善集团投资管理办法。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等要求,建立完善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第二,要加强对投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运行效果,及时修正补充,不断增强投资管理能力。资金管理方面,财务监督部门应联合审计部门,对每一个投资项目进行备案,对资金走向、经办人、项目地址等充分了解,防止出现资金去向不明,谋取私利的情况。

4.建立外派监事会制度,履行出资者和监督机构职责。国资部门对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是履行出资人监督的重要形式。国资部门应建立对金融控股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的外派监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投资等经营活动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通过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投资等财务活动实施监督,从而了解出资人关注的事项和企业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而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一方面,要完善监事会制度,包括监管内容、议事规则、惩治措施等;另一方面,选派具备丰富的经济、财务、审计和国资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监事,切实履行监督职责。金融控股集团也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监事会工作,自觉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及时报告重大事项,主动提供有关资料,主动接受监事会监督。

四、结语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4篇

关键词:金融 ;风险管理;策略

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工作也同时提到日程;在产品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对产品创新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测量,实现对风险点的明确认知和影响程度的定量判断,并随着阶段的推进不断更新和重新审视风险点,从解决主要风险点入手进行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免疫策略。

一、识别产品创新风险点

一是识别各类潜在风险现象,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形成对风险严重程度的定量判断;二是对风险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其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判断;三是对采取的风险防范手段进行分析,对风险的发现率进行定量判断;四是对上述三项分值相乘,取得风险定量判断。其公式为:风险度=严重度X发生率X发现率。

二、实施不同阶段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

在不同阶段,均需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断完善风险管控措施降低新产品的风险水平。

1.规划阶段风险管理。针对规划阶段的决策风险,商业银行应理顺创新的组织架构,构建创新文化,培育全员关注创新的意识,建立以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实时监控;针对财务风险点,应利用两种以上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采用多种市场标尺作为参照,财务部门作为团队成员全程参与规划阶段;针对法律风险点,应调动自身力量将创新规范在自身能掌握的尺度,通过各种渠道去影响监管政策。

2.实施阶段风险管理。针对实施阶段立项风险点,应解放思想,大胆启用创新人才,鼓励团队挑战既有的成功模式;针对实施阶段执行风险点,应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配备内外部认可的荣誉,保持稳定的决策;针对实施阶段技术风险点,应完善项目开发流程,做好需求分析,把好程序质量关,稳健使用新技术,做好新老技术衔接。

3.营销阶段风险管理。营销阶段风险主要是商化风险,包括品牌、定价和周期风险,应确立品牌内涵和外延,根据目标客户和产品定位选择合适的媒体宣传和投放,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制定周期化营销方案,将产品传递给合适的客户。

4.改进阶段风险管理。改进阶段风险重点是竞争风险点,应采取不断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在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方面,银行首先应该在产品创新流程的各个阶段持续识别风险并实施控制措施,强化决策管理,实施产品创新考核激励,在产品创新运行过程中,形成职责明晰、风险可控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建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免疫策略

1.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风险免疫策略。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创新人员和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有丰富创新管理经验、熟悉金融产品创新各个环节的专人负责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团队。

商业银行参与创新的主体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当前,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商品金融化、交易网络化的新特点,剧烈的价格波动难以避免,金融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必须熟知高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具有较高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意识,合理运用风险管理工具,有效发挥其规避风险、稳定生产经营的作用。

金融机构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计算机硬件等设备所构成,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免疫系统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创新的金融机构要全面控制风险因素,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配备,强化现代金融理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确保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运作专业化。在员工中宣传风险管理要求,形成金融从业者的风险意识。

2.基于完善管理制度的风险免疫策略。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无论是金融产品创新规划中预设的管理制度还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免疫的基础和指挥棒,是整个风险免疫系统的纲领和参照对象。因此,在金融产品创新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业务流程、激励制度、协调制度等。

对于金融产品创新而言,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在项目团队内外建立起与产品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要有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营销管理策略与流程、风险管理策略等与之配套。

(1)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机构。商业银行要建立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机构,制订规范的金融产品创新程序,以实现对整个创新过程的引导。在金融产品创新项目及相关参与创新的金融机构的相关环节,为了更高效应用金融产品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能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关产品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组织系统。

(2)建立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管理制度。我国金融组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尚处于探索阶段,建立金融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对金融产品创新流程组织创新活动的管理。因此,建立基于金融产品创新管理的免疫策略是金融产品创新管理的重要方面。

(3)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网络。对于金融产品创新而言,需要不同创新人员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基础条件是影响金融产品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要采集相关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优化和处理,再次基础上对当前的创新活动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

(4)金融产品创新绩效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创新人员,所有的创新目标、计划、要求等都最终要由创新人员实现。因此创新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决定着金融产品创新的最终结果。金融产品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而知识主要来自于创新人员,因此,如何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非常关键,由于人力资本特殊的产权特征,必须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才能真正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5篇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 (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 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 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 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 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 MORGEN) 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 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发布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 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主权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 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 Sau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John Wiley and Sons, 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报告,《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风险管理与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监会网站。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6篇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版权所有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7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管理控制;必要性

一、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金融分业和混业具有各自优势,分业有利于不同经营业务的风险隔离,避免风险在不同经营主体间的传递;混业有助于金融公司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公司采用混业经营模式,形成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等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较晚,目前仍然采用分业经营模式,但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金融控股集团有明确界定,但根据目前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和相关法规,本文将金融控股集团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金融控股集团起源于美国———其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在满足监管要求下,可以最大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说,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与美国的监管背景密不可分。上世纪初,受经济自由发展理念的影响,美国推崇自由竞争,金融监管相当宽松,为金融机构的创新经营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因此,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是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互渗透。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自由竞争产生怀疑,政府监管部门开始干预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颁布了一系列改革金融体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历程。虽然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分业经营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银行业为了规避不得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单一银行制度,银行逐渐发展成为控股集团,同样,银行控股集团也成为银行规避分业经营体制的组织结构。美国最早的金融控股集团是花旗集团,1968年,为了规避分业经营的限制,花旗银行设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经过发展金融平台公司,花旗集团形成了拥有多家平台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拥有多样金融工具,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为了顺应金融业整合的趋势和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1997年美国财政部长提出了取消分业经营的建议。1998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使花旗集团涉及多样化的金融业务。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行混业经营。该法案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金融混业经营新纪元的开端。同样,经过一段时期的分业经营,英国在1986年进行金融改革。汇丰控股集团经过在产品和地理范围上的多元化经营,在英国、亚洲等国家收购银行,实现了全球扩张的战略目标。我国对金融公司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理论和国内发展实践。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金融混业体制,各大商业银行通过控制信托公司介入了各种金融业务,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但随后的“经济泡沫”使政府开始治理混乱的金融秩序,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体制转变为分业经营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分业经营面临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我国也出现了金融控股集团。首先,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带来巨大冲击,直接威胁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首先,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在我国开展业务,它们的业务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这势必给我国金融业巨大竞争压力。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利润面临被摊薄的危险。再次,企业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企业已经仅仅只有银行贷款一种融资渠道,还可以通过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融资,这就需要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公司的竞争力。最后,信息技术的成熟度可以满足金融控股集团的管理需求,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的实现。基于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我国已经发展一批金融控股集团。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目前中信和光大已经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金融控股集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运作的公司至少有200个~300个:第一类是以银行业、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主体发展起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将业务拓展到信托、基金、保险等领域。另一方面,保险企业,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也开始进军银行、信托、证券等行业。第二类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的控股集团。最初以中信和光大为代表,两家公司目前都拥有金融与实业两个业务板块。目前,中石油、国家电网、华润、中粮、海尔及山东鑫源等都将金融业纳入其经营范围。第三类是以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自2006年处置完政策性不良资产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型,将业务拓展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已经形成准金融控股集团的格局。

二、金融控股集团应用管理会计必要性分析

1.金融控股集团在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方面的挑战。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且金融控股公司在提升集团竞争力等方面比单个公司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金融控股集团可以通过增加单一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收益水平,为集团带来规模经济,又如可以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同时从事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不同金融服务产品,通过降低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但金融控股集团的金融业务和复杂的组织结构也给其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涉及多个金融业务,并且组织结构复杂。因此,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着两种主要风险: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一般风险是金融行业普通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在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政治风险、经济变动等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测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经营主体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和流动性风险(经营主体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等。金融控股集团特殊的组织结构也使其面临特殊风险,包括资本充足风险、利益冲突风险、传染性风险、管理风险等。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有多家公司,且下属公司分布广泛,业务类型差别较大。同时,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集团旗下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协同优势,可以说,获取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的关键原因,而提升集团协同效应的关键则在于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因此,如何使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在集团整体得到有效实施、如何提高整个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必须面对的问题。

2.金融控股集团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从本质上来讲,管理会计是一个价值创造的信息系统,其通过将管理信息贯穿于集团的所有部门的所有管理活动,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两个目标: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信息支持。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风险管理、管理控制等难题与管理会计的信息属性密不可分,因此,管理会计是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将其应用于金融控股集团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用以降低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可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管理层实施的、与企业战略制定息息相关的、与企业的管理相融合的一个过程2。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如图1。对于金融控股集团而言,目标设定、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至关重要。目标设定是指金融控股集团管理层可以在收集整理经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办法设定目标,并保证目标与集团愿景一致,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一致;风险事项识别是指识别可能对金融控股集团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风险评估是对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等风险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决定如何进行管理的依据。风险评估一般基于过去可观察事项的数据来估计,同时也会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是对定性分析的有力补充。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使其控制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决策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次和各个职能机构。信息和沟通是金融控股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的重要保证,信息和沟通将依托于集团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为管理层做出与风险管理目标相关的决策提供信息。从上述风险管理构成要素来看,信息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而管理会计的信息属性和管控功能决定着管理会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集团经济目标的确定需要大量外部和内部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经营管理信息,只有集团管理层掌握全面的信息,才可能制定合理战略和经济目标。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多种管理会计工具将经济数据、财务数据、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信息,为管理层制定经营目标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其次,管理会计会通过对经营业务事项的分析和数据支持为风险项目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服务,事实上管理会计中包含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有效地为集团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如管理会计会通过资本预算中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进而提前为风险项目识别提供信息。风险评估需要的经营数据和定量分析所需要的信息均可由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再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和避免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功能将有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顺利实施。最后,管理会计信息又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信息服务,这一信息本质也将为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信息与沟通提供信息传递渠道和平台。因此,本文认为出于提高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管理会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应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可以降低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本,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协同收益。可以说,获取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的关键原因,也是集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提升集团协同效应的关键是提高集团的管理控制水平,通过集团总部统一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能够促进不同下属公司的管理团队达成战略共识,实现管理整合与行动整合,最终实现集团整体协同效应。管理会计另一个职能便是管理控制,为集团的战略实施提供信息支持。实践证明,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平衡计分卡是企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进一步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将战略分解为将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指标将战略转化为集团上下的战略执行语言,以战略为最终目标分配企业资源,指导员工各项工作,保证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提升了集团的协同效应。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的管理理念包括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两者作用于集团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集团的战略协同能力。战略地图可以保证战略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一致性。战略地图是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在平衡计分卡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战略执行工具。战略地图延续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体系,并提出战略要平衡长短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要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战略包括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关键流程等原则。战略地图的核心是将战略描述为四个维度的子目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并将四个维度的子目标进一步细分形成指标体系,而每个指标都可以包含准确地反映出集团的战略方向。战略地图的四维衡量指标降低了语言的模糊性,使衡量指标和相应的目标值更加具体化,更容易向公司下属单位传递战略目标。战略地图正是以将战略转变为战略执行语言的方式,将抽象的战略转变为形象的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体系更容易在集团内部传递,保证了集团总部制定的战略在整个集团的准确地传递和理解,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一致性。平衡计分卡保证集团战略得到有效执行。平衡计分卡以四个维度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预算经营指标,使其可以在集团整体传递战略目标。为了使集团下属公司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战略,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优秀的平衡计分卡可以通过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来描述公司战略,使战略更容易在集团内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每项指标都应该是向企业传达战略意义的因果关系链中的一环。此外,为了保证完成战略分解的每项指标,平衡计分卡为完成每项指标提供了战略行动方案、预算额度,并建立责任机制。战略行动方案保证了员工明确其为完成指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预算额度则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地明确了员工的具体责任,并通过责任机制将员工的行动结果、预算完成情况与员工的业绩和薪酬相结合,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金融控股集团组织结构复杂而出现的协同差的问题,这有利地解决了员工激励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近些年来,金融控股集团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其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蓬勃生长,势必成为金融系统重要的力量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金融控股集团业务和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面临更多的风险和管理控制难题。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系统除了可以解决管理等问题,还可以为风险管理和管理控制提供信息,有效地解决风险高和管理控制难的问题,因此,加速管理会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应用成为必然选择。

作者:董红晔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姚军.中国金融业的突破———论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管治[J].宏观经济研究,2012,(10).

[2]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美国,2004.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8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 风险管理

一、融资租赁风险的种类

融资租赁风险是融资租赁交易中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看,融资租赁风险时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某些规律性。融资租赁风险主要包括商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租赁物损毁风险、租赁物贬值风险、税收风险、法律政策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租赁公司面对的信用风险主要指承租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主观上不愿或客观上无力偿还租金,从而使租赁公司遭受损失。在租赁公司经营中,要想安全高效运营必须管理好信用风险,降低其影响。

(二)商务操作风险

融资租赁特性决定了在整个融资租赁过程中,承租人最终获得对租赁物件的使用涉及租赁物件购买、租赁物从供货商到承租人的运输、租赁物在承租人处的安装以及后续的保险、验收等等环节,在此过程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否则都可能产生商务操作风险。如交货环节供货商推迟甚至拒绝交货,或租赁物不符合承租人的要求;相关人员在货物发出和交接中的疏忽,均会导致承租人不能按计划实施项目进行生产,从而引起相应损失。

(三)租赁物件贬值风险

在租赁持续期间,租赁物件的价值会因技术更新、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使得租赁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价值变化,远远小于应付租金的对应现值,这些将极大影响承租人的还款意愿。极端情况下,承租人甚至拒付租金。在租赁标的物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出租人即便是能够收回标的物,也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出售,从而蒙受损失。租赁物件过时,也可能导致预期残余价值不能实现,将很难出售,转让或再租赁;此外,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成本,削弱了租赁设备的盈利能力,缩短经济生活,完全在租赁物件的收入来支付租金,租金的来源将严重阻碍。

(四)税收风险

有的融资租赁交易以税收为基础,对于这种融资租赁安排来说税收制度变动往往会影响融资租赁公司的受益,因为其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是建立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的。如果在租赁期间向不利的方向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必然是租赁公司。同时,融资租赁交易安排对税收政策的变动有很大的敏感性,比如财税2013年第37号文使售后回租业务几乎停滞。

(五)法律政策风险

法律规章风险是指金融法制还不健全,部分法律与法律之间,法律与政策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或没有统一标准,使出租人、承租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风险。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执法不严可能会出现地方政府干预使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

综上所述,融资租赁经营活动中风险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管理,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策略

针对融资租赁风险主要有以下防范策略:

(一)规避风险策略

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几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例如对于融资租赁风险的防范,规避风险要在租赁融资前期做好尽值调查和信用分析,注意匹配负债期限结构与融资期限结构,同时应该合理的选择贷款的币种与利率。

(二)分散风险策略

分散风险策略是在融资租赁经营过程中,将融资租赁风险分散到相互独立,较小关联度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业务品种上,在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造成一些业务风险出现时,其他业务收益并不同时受影响,把风险影响控制在出租人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首先,可利用租赁交易安排的不同形式,在资产的种类上分散;其次,在租赁投资授信金额方面做适当分散,也就是实行相应的授信制度;第三,在地区和产业上应尽可能的广泛分散。

(三)补偿风险策略

补偿风险策略是指出租方在对租赁风险建立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事先对风险损失采取可能的补偿措施。风险补偿在传统上用于金融放款的呆账、坏账的抵补上面。

(四)抑制风险策略

抑制风险策略是指租赁双方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密切关注风险因素的变化,当有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出现时,能立即采取办法阻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转化并解除风险,尽量缩小风险造成损失的范围。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保全本金及原定的放款收益;第二,允许损失部分利息收益,使本金损失最小。

在保全本金及原定的放款收益的情况下,风险抑制的手段有:担保金额和追加担保人、资产抵押。在允许损失部分利息收益,使本金损失最小思路下,风险抑制的手段有:减少追加融资、向客户派驻相关监督人员和财务方面的专家,向承租企业提供管理建议。

(五)转移风险策略

转移风险策略是一种事前控制融资租赁风险的有效手段。指出租人以某种方式,将可能发生的融资租赁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以保证银行自身租赁资产的安全。风险转移的具体做法有:保险,向保险公司等转移抵押物损失的风险。担保。向担保人转移信用风险,但承租人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信用风险。期货交易。可以利用期货交易风险转移的功能。可以利用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向愿意承担该风险的投机商转移租赁标的物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总结

融资租赁的实质是以租赁标的物为载体向承租人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兼具融资和融物功能,是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之一。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设备交易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融资租赁融资融物结合的特征,同时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复杂特点,融资租赁业的风险暴露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以及联动性的特点。融资租赁公司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融资租赁项目风险管理。加强对与融资租赁业务特征相对应的风险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识别、控制的文化和制度,对于融资租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施宾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凌庆燕.浅议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中的风险及其控制.现代商业.2008.13-14.

[4]杨冬梅.完善我国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的途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3-55.

金融风险管控策略第9篇

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使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特点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对其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特点:

1.金融衍生工具操作时一般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者初始净投资相对要少,这就使传统的通过设定现金支出权限对衍生金融工具操作进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完全或部分失效。例如期货交易、利率掉期交易,参与者只需少量资金就可建立大额的交易头寸。

2.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操作复杂, 执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操作人员经常是唯一理解现状或对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认真思考的人,其他处于控制地位的管理人员可能不易于理解或缺乏信息去理解与投资对象相联系的风险性质,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容易积聚在企业内部并最终引发灾难性后果。

3.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及头寸价值的潜在波动性,决定尤其要注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的控制。为此,应对衍生工具制定严格的交易与风险限额,并密切关注超出限额的交易,以便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由此可见,那些对于传统交易有效的内部控制已经难以胜任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必须在深入了解衍生工具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内部控制。

4.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常常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这一特点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所依赖的授权、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理念在实践中难以有效贯彻。一方面,战略规划一般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另一方面,市场瞬息万变,其蕴涵的巨大风险为管理当局介入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提供了借口,从而使投资战略制定者、交易授权者和交易监督者二种身份发生混淆,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二、企业加强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对策

1.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首先是董事会与高管构成战略管理层面,企业董事会与高管对风险监控负有根本性责任,负责企业方针政策和监控程序的制定、制度的颁布、风险监控机构的设立和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命、各部门风险限额的规划、重大涉险事项的审批和决策,尤其要形成切实可行的风险决策制衡机制;其次是相关职能部门形成监控和执行层面,为确保决策层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应下设独立的专职机构如风险管理部,牵头负责风险监控的具体实施,协调涉险部门如运作、财务、审计等共同构成“全面防御体系”;最后是涉险员工形成操作管理层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风险纵横交错贯穿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层面,随时处于市场嬗变的风口浪尖。应当通过企业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素质,落实责任,使之树立清醒的风险意识,成为风险监控一线人员。

2.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记录和披露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需要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且主要是会计信息,因而运用会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交易的事中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披露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结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国情,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列报、套期保值等方面均对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企业应该遵循准则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业务披露的透明度,有效控制风险。

3.提高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技术水平

①严格按照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坚持按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是风险防范的基石。

②充分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工作。衍生工具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前准备包括行情研判、方案制定、时机把握、资金计划、运作周期、止溢、止损点位、了结方式、责任分工,以及建立必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等。

③做好保密措施,在国际市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隐蔽企图已成为决定成败的首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企业在国外期货交易所没有交易席位,因此几乎所有出海资金都要借助别人的通道,资金数量、操作意图、建仓方向、头寸大小和抗风险能力等核心机密极易被交易对手捕获。针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资源性基础商品的刚性需求,近年来国际流动资本频频利用“中国因素”呼风唤雨大肆炒作,演绎“逼仓中国”的事件屡屡发生。

④采取正确投资策略和技巧,制定正确策略和技巧。首先,应着眼于企业的财力,研究交易的资金需求,结合企业现金筹措能力来决定规模;其次,要考虑业务上的技术能力,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再次,要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尽量选择流动性好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操作。

⑤针对市场变化灵活应变,趋利避害,捕捉战机。

三、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为完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形成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体系的整合,企业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框架应包含几个方面。

1.建立企业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业务流程

会计视角风险监控业务流程是确保企业内部的所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都在被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包含以下几个程序:

(1)识别风险。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会计视角下的定性分析部分,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

(2)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判断企业的某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管理战略和避险业务从风险调整的角度看是否相宜。

(3)规范企业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操作规程。

(4)对风险头寸量化和控制。会计视角的风险测量和控制是会计核算技术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部分。因为会计视角的风险量化承担着定量风险和判断风险程度是否和设定的风险偏好相适应,而会计视角的风险监控则是诸如设定权限和防止越权行为等措施的基础。

2.建立企业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

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风险管理总体战略必须首先同会计控制技术的风险量化、风险预测、风险的披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会计视角整合。会计视角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不同品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量化某一时点的在风险头寸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损益。

3.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企业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体系。良好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微观体系,应在现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基础上,建立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内控规则和业务指南,增加相关的内控条目。

(1)明确内控体系中的风险信息传输系统规定经办人员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前应提交的说明文件,特别是避险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因经济实质的避险交易不一定符合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避险会计规范,为避免企业因无法适用避险会计从而使企业会计报表造成大幅度波动,应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被避险项目的相关资料及避险策略资料。

(2)建立内控体系中的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会计人员应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职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期中或会计报表日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头寸量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特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避险有效性的后续评估。财务部门还要将风险头寸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试验,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3)完善内控体系中预警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会计人员应熟悉企业每一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每一衍生金融工具作业部门、衍生金融工具险别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针对不同品种、部门、险别的避险措施,提供早期警告讯号,指导作业部门。

(4)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内控体系中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企业无论出于避险目的还是投机目的,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会计人员都应按每种主要风险设置总的限额。这些限额应与企业的总体风险计量依据相一致,并尽可能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考虑。而且,限额体系还应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使企业管理层能控制风险暴露情况。

四、相关职位不相容原则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部门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

总之,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要作为一个动态管理和控制过程,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观察企业操作过程与程序的合规性,跟踪市场形势变化和交易头寸变化,跟踪企业各个环节的配比变化,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置各环节面临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爱侠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9,(10)3:201-2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