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渔业文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55

渔业文化

渔业文化第1篇

渔业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星,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它不仅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推动渔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渔民们发展渔业旅游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休闲渔业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种时尚。而对渔业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渔业文化的概念含义

关于渔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渔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渔业文化同样具有类似的发展特质,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文化总和。

(三)渔业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比如有关渔神信仰、渔船渔具、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伦理、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其它文化一样,渔业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渔业文化不仅包含鱼文化,而且包括有关贝类、蟹类、虾类、藻类等其他渔业经济生物的文化事项。

二、渔业文化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渔业文化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分类

中国的渔业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业文化和内陆渔业文化两类。

1、海洋渔业文化

按照前文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海洋中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洋渔业文化涉及到沿海渔民生活、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贸易交通及有关海洋的口头文学、心意民俗等诸多领域。

中国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因此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所以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文化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分为海洋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海洋信仰与禁忌、海洋民间节庆文化等。海洋生产文化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产工具、海上作业制度、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则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习俗文化以及行旅文化等。海洋信仰主要是指渔民对海洋神灵的信仰。龙王就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另外还有对妈祖、瘟神等海神的崇拜。而且一些地区还有其独特的海洋生物信仰。如山东蓬莱一带信奉“老赵”,即鲸鱼,又称“老人家”、“赶鱼郎”。渔汛期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有收获,渔民以为遇到了财神,这样正迎合了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所以称“老赵”。闽南地区也有蛇崇拜,《史记》中即有记载:“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闽人断发纹身,正是出于对蛇的崇拜。海洋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告诫人们应该禁止同某些“神圣”的东西或“不洁”的人和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祸灾。渔家禁忌是为了祝吉去凶,这些民俗信仰的物质基础正是海上艰险作业本身。海洋民间节庆文化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节日文化如蓬莱的渔灯节、舟山的国际沙雕节、象山的开渔节等。

2、内陆渔业文化

与海洋渔业文化对应内陆渔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内陆江、河、湖、泊等水域地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我国内陆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江河湖泊,而当地的人们利用其优越的资源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其各具特色的渔业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内陆渔业文化可分为渔业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信仰与禁忌、民俗节庆文化等。渔业生产文化主要涉及生产工具、生产作业制度以及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主要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居住习俗、口头文学以及舞蹈游戏等。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魂灵,认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因此就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思想。后来也就逐渐的积淀成了独特的信仰崇拜文化。如很多地区都有祭祀妈祖的习俗。与信仰有关的还有渔业文化禁忌:如吃鱼籽时,不能说“我一口怎么吃这么多鱼”。捕鱼时,切忌说“船翻了”之类的话。吃鱼时,也不能随便说“把鱼翻过来”等等,否则会被认为是断了大家的财运,或被认为不吉利。民

(二)按渔业客体种类分

按照渔业客体种类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鱼文化、贝类文化、珍珠文化、蟹文化等。

1、鱼文化

鱼文化是渔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鱼文化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给出了最为系统、完整的描述。他认为鱼文化“系指以人类有关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哲学的、审美的、信仰的成分。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例如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风俗活动而显现出来,例如各种鱼的文化造物和社会习俗与仪典等。作为鱼的观念的再现,‘鱼文化’超越了对食物资源的简单追求,鱼往往作为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具有果腹之外的象征意义”。

2、贝类文化

贝类文化也是渔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采集贝肉作为食物。在人类早期社会贝类曾充当最早的货币,被广泛使用。如《说文・贝部》中:“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而且贝类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双壳类中的砗磲就被列为佛经七宝(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不同佛教经典中的七宝可能有些差别)之一。俗称凤尾螺、神法螺的大法螺以其高贵神奇的外形,以及其用作鸣器时发出的悠扬浑厚的号角声,被视作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供品。伊斯兰教信徒每年都要到圣地麦加朝觐,是时每人的颈项上都须挂一串新制的马蹄螺串珠,以示虔诚之意,年年如此。以贝类为原形的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从贝壳中,建筑师、画家、工艺师们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即以数枚叠加的贝壳为造型,这一奇特的构思使其成闻名于世的建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贝类拥有着某种难以尽说的文化色彩。无论是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半坡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和黑陶文化(距今4600年)中,还是诸多贝丘遗址(距今7400年至4000年)中,都能反映出这种文化线索。

3、珍珠文化

珍珠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与珍珠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珍珠文化主要包括:珍珠历代的采珠活动与采捞方法、多神崇拜与祭祀活动以及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等。

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澳洲和美国的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就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他们在石灰岩中发现了珍珠的化石标本,经考证,确定其生存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珍珠残骸的碎片是有叠状鳞片的痕迹。我国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环北部湾地区所产的珍珠就是典型的南珠。该地区的珍珠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该地区自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有采珠活动产生,知道现在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采珠工具与采珠方法。。在秦汉至唐宋,人们采捞珍珠方法主要是拣拾、潜水和以绳系身采捞,方法较为原始,采捞工具除了船只外,仅是竹篮、绳子而已。明清时期除了沿用早期的传统方法外,还出现了用锡制弯管进行水中呼吸、耙网和扬帆兜取等方法采珠。采珠技术大大进步。明清时期的采珠工具除了船只外,则有耙网、珠刀、大桶、瓦盆、油铁木柜等。这里大海茫茫,风浪莫测,种种自然灾害和海中鲨鱼、毒蛇的攻击给采珠活动造成很大的威胁,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畏惧心理,只好求助于冥冥中的种种神灵,由此出现了许多与采珠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多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主要有:海神崇拜、龙崇拜、雷神崇拜、飓风神崇拜、天妃崇拜、伏波神崇拜以及孟尝神崇拜等。

4、蟹文化

文化是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蟹文化泛指人们对蟹的一些认识,包括利用。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我们可以将蟹文化分为蟹之喻、蟹俗语、蟹谚语、蟹馔、蟹诗、蟹画、蟹联、蟹谜及蟹传说等九个方面。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常借用于骂民贼、贪官。蟹俗语有牛吃蟹、老蟹、撑脚蟹、大闸蟹坐飞机――悬空八只脚等。蟹谚语有“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立了冬,影无踪”、“小雪前,闹踵踵”等。蟹馔比较有名的有天津的“金钱紫蟹”、“熘蟹黄”,广州的“芙蓉蟹片”、“脆皮炸蟹螯”、“姜葱炒肉蟹”,山东的“蟹黄鱼翅”,江苏扬州的“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镇江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浙江的“敦煌斗蟹”等。我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留有咏蟹的诗句,如坡的“但愿有蟹无盐州”,黄山谷的“一腹金相玉质,两螯秋江明月”,曹雪芹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凹红脂块块香”,陆游的“蟹脂暂擘馋诞堕,酒绿初倾老眼明”等。关于蟹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清代末年,松江知府出了一个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两江总督张之洞以螃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民间的蟹谜语也是俯拾皆是,如“身披盔甲,目中无人,手举钢刀,一向横行”等。关于蟹的奇闻趣事也不少。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关中无螃蟹,偶收得一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症者,则借去悬门户”;接着他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三)按民族分类

按民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少数民族渔业文化与汉家渔业文化。

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有达斡尔族、赫哲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渔业文化往往都会有其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色彩。比如赫哲族寓教于乐的叉草球游戏就是赫哲族所独有的一种渔业文化。京族至今还保留着的“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也是京族的一种具有其独特民族文化色彩的渔业文化。

当然汉族也有其形式独特的渔业文化。各种渔船、渔具,独具风采的渔谣、渔歌、渔谚,与众不同的渔家服饰,奇特的婚丧嫁娶等等都是渔业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如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

(四)独特类型的渔业文化

学者们还对一些独特的渔业文化做了研究。这些渔业文化可以归纳为渔业美食文化、渔业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文化等。

渔业美食文化是指与水产品有关的美食文化。它主要包括海鲜文化和江鲜文化等。上文提到的蟹馔就是渔业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戴玉红、沈林宏介绍了靖江江鲜美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高效发展。马斌、何恒斌对如东区域独特的海鲜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林正秋对温州的饮食文化及其海鲜名菜做了研究。夏海明探讨了如何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的问题。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渔业生态文化就是指渔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与提供给他们生产生活资料的江河和谐相处的文化。卫银栋、梁福兴分析了平乐县渔业生态文化和桂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休闲渔业文化是指利用渔业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规划设计成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渔区文化产业。解亚萍在《浅谈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开发》一文中,对我国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三、问题及展望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近年来渔业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内对渔业文化的研究仍旧存在以下两个严重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比如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在理论界仍未达成共识;对渔业文化的分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现在的渔业文化开发却很少用到渔业文化研究成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渔业文化理论研究本身不够成熟;第二是研究者主要以传统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为主,实证研究不足。因此,对今后渔业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是渔业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渔业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渔业文化第2篇

摘要:休闲渔业是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和渔业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辽宁渔业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的运动型、体验型、产业型、观光型和教育文化型等5大类型进行详细解析。这对辽宁渔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1引言

文化景观是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外在的或内在的文化特征。渔业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原始的经济活动形态之一,并随着科技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沿岸渔业逐步拓展到深海渔业。渔业文化景观是渔业活动的劳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体现,不仅包含产业活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行为,还包含因产业活动而衍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休闲渔业是指将渔业、旅游和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的,实现以一、二、三产业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目前,国内外不少相关学者对休闲渔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休闲渔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游客的市场细分以及特征、跨学科式地(生物科学人文和经济等)综合研究发展等方面研究。国内学者侧重于休闲渔业的含义和类型、存在问题与对策、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研究;在区域方面中,侧重于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广东和天津等区域的休闲渔业研究,这些区域把渔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政策来宣传和推广休闲渔业,并提升休闲渔业的品牌度和社会影响力。但是,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休闲渔业的相对比较少。

2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

海水养殖业是辽宁渔业的主导,这与辽宁气候适宜、水质肥沃,海岸有基岩海岸(港湾型和岛礁型)、淤泥质海岸(平原型和岬湾型)和沙质海岸(岬湾型和堤坝型)等类型多样有很大关系,并且沿岸富含藻类和底栖生物,也是多种鱼虾类繁殖活跃的场所。赶海、打渔是沿海民众赖以生存的技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可适应海域的捕捞渔法,以及富有浓厚地方风土人情的渔俗节庆、渔俗文化。捕捞渔法,从古时民间土法到科学捕捞的省时省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海边的渔民从利用简单的手工制作渔具,如用自制弯钩子、自制鱼笼、香味捕鱼、破冰冰河床捕鱼到现在利用科学机械、仪器定位鱼群,在适宜的时间点撒网收鱼使得渔业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越。渔俗节庆包括:放海灯、祭龙王、祭海、贴船联等。在民间依然传言渔民吃鱼翻鱼不吉利等特色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渔文化而兴起的节日,如长海县渔民节、钓鱼节、旅顺渔人节,此类节日的兴办发扬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喜爱钓鱼的钓友、喜爱海产的游客,从而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各类靠海而建的海鲜市场数目逐渐增加,如大连湾辽鱼水产市场面积14万m2,是大连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旅顺海岸桥市场、营口裕兴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都是沿海旅游业吸引游客必备场所。

3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解析

在辽宁省《休闲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休闲渔业和文化景观研究,本文将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分为运动型、体验型、产业型、观光型和教育文化型5大类型,也基本涵盖了省“十三五”时期休闲渔业发展的十大方面。

3.1运动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运动型景观包括3点:一为岸上海洋观光活动,如堤钓、垂钓、高空滑索、海岸公园、渔人码头及岩石创意活动。二为海面活动,即在近海处可以体验海钓、水上摩托、水上步行球,深海可包游轮体验。三为海面下活动,即可依据海域情况设有潜水活动、潜艇体验。辽宁海域辽阔,海岸线弯曲绵长,沿海城市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地区大黑石海滨浴场可出现罕为人见的荧光海奇景;小平岛一带为海蚀典型地段,营口盖州海蚀则是中国唯一拥有18亿年历史的海蚀景观,形成多种形状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海蚀柱、海蚀桥等。合理利用自然的丰富条件为基础建立海岸运动场地,既保留了原有自然风景,又可以增强运动型休闲渔业文化为导向景观的整体美化。

3.2体验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体验型景观重点在于亲自参与。可包括:(1)参与赶海活动,捡拾螺、贝类活动及绿色藻类;(2)参与捕捞作业以及水产加工过程;(3)体验渔村生活、体验渔民劳作、体验民宿。大连甘井子区北部的夏家河海滨浴场位于渤海海峡作为赶海活动的佳地,“钓蝼蛄虾”和“抓海肠子”作为日常娱乐活动,不仅使老一辈市民唤起年轻时的回忆,同时这种靠海吃海的文化也耳濡目染着年轻的一代。浴场周边设施完整,植被葱郁。离岸地区,大连獐子岛海域下生物繁多被誉为“海底银行”,风景美不胜收,如多彩多姿的岛垛岩礁,清澈洁净的港湾沙滩。在体验捕捞作业的同时,可以欣赏自然的魅力。兴城市觉华岛是辽东湾最大的岛屿,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觉华岛”之美誉。整体规划为觉华八景区,无论是迎客、怀旧、滨水、文化各区各特色展现都达到一流。

3.3产业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产业型文化景观应该选取能力较强,资源丰富的海域地区加强建设,凸显其特色经济文化,利用科学应用与养护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市场。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由142个岛、垛、礁组成,是闻名中外的海洋岛渔场,也是大连渔业的发展领军地区。近年来,长海县政府应国家号召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为推进项目改造老旧设施,带动当地渔民成立规范化的渔家旅店,对于废弃船舶进行改造,形成特色消费场所,如水产销售中心、游船海鲜美食大排档、贝壳类工艺品售卖。这为加快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促进当地自营产业的同时,把居住环境也改造了一番,是一种双赢的战略。

3.4观光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以确保交通通畅便捷为前提,根据自然风景设置特色观光路线。由于水是渔业文化的载体,水又环抱岛屿,形成以下3个观光型休闲景观主导项目为:深海环岛游、海滨美食游、观赏渔业游。以沈阳为基点到辽宁境内可供观光的岛屿共25座,其中大连15座,以仙人岛为例,它是一座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岛屿。白天观赏风力发电厂,游走槐树林,感受兔岛惊涛;黄昏退潮余晖洒落海面如万点金珠。以自然风光为热点,返璞归真为理念的原生态观光是近年来趋势所在。庄河地区观光海岛5座,大王家岛向来以海产丰富新鲜为特色进行观光宣传,依旧以老式的靠海吃海方式进行打捞海产,宣扬当地美食鸡毛菜,清炒杂色蛤。以抹不去的记忆为主题做怀旧体验观光。位于丹东的獐岛则以原始渔业闻名,被称为“万里海疆第一岛”保留原有古渔村,可观光当地渔村渔民的完整生产作业过程。

3.5教育文化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教育文化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包括渔业推广、渔史展示以及渔业教育3点。渔业推广应含有定期举办养殖渔业新技术交流会议、海产品烹饪培训且举办比赛全民参与,进行优秀奖励。渔史展示应对民俗庆典的由来、海岛名称的由来、渔事传说等进行讲解,助于理解海岛文化背景,展示渔村文化。渔业教育应当对渔业海洋生物知识普及,了解海洋珍惜物种、危害性强的海洋生物进行重点教学、设立渔具展示厅、海洋生物分类展示馆等等。祭妈祖、建妈祖庙已经成为以海为生的渔民思想中的一部分。民俗庆典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而且可增加渔业知名度,如利用长海县钓鱼节、旅顺口渔民节深层加强渔业的文化建设。

4结语

渔业文化景观是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人类活动行为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杰作,因此,渔业文化景观呈现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意义。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研究,有助于和服务于辽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并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促进辽宁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还可以为其文化景观给予保护开发及改善对策,提升城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5-6

[2]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等.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71

[3]郑岩.大连旅顺口区休闲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7):80-81

[4]刘勇,赵万民等.城市文化地图与城市文化规划[J].规划广角,2008(8):67-71

[5]王茂军,栾维新,李向诺,等.大连市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设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51-52

渔业文化第3篇

企业文化这条鱼,是外国人发现的。这条鱼很美味,很营养,也很好看,很好闻。于是大家都想抓到这条鱼。专家学者给鱼画出了标准像;咨询公司准备了垂钓竿;广大企业也被吊起了胃口,就等这条鱼下锅上菜。

咨询公司来到企业,通过诊断、提炼、编写、宣贯、落地等一套古典套路,还真的给企业钓上了一条鱼。果然如同专家大师的画像,这条鱼有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一开始还活蹦乱跳,眼珠子也还在转动,口腮一张一合吐泡沫,看起来非常新鲜肉嫩。于是大家皆大欢喜,老板痛快地掏出一大笔钱,咨询公司得意洋洋携款而去。

等到这条鱼被宣贯落地,端到员工餐桌上时,这条鱼早已经是条死鱼了。不管这条鱼是多么好吃,员工也就吃上这么一回,以后就只有在回忆中品尝了。“我们总算吃过鱼了”,一种阿Q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有些性急的企业,或者不想花钱的企业,连古典套路也一起省了,直接就将别人的死鱼、烂鱼、臭鱼、干鱼、咸鱼拿来,当作自己盘中的美餐。

也有些不良的咨询公司,甚至将木鱼、纸鱼、毒鱼、假鱼、鱼骨头、鱼下水当作鲜鱼卖给企业,骗取了一大笔钱,还害死了不少企业。

企业文化这条鱼,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吗?当今绝大多数专家大师,咨询公司,企业老板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他们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本文字手册,一个理念体系,一组行为规范,一套规章制度,一堆形象物品。一句话,企业文化就是这些东西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给企业制造出这么一条鱼。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做都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提炼”出来的鱼,即使是条真鱼,很快也会变成死鱼,而且只能一次性满足口腹之欲。一些企业为了不断吃到鲜鱼,只能一次又一次请专家大师来演讲鲜鱼,一次又一次请咨询公司来捕捉活鱼。这正中他们的下怀,因为这样他们的财路就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企业不会自己捉鱼,正是他们的祈求和愿望。

渔业文化第4篇

[关键词]渔业文化;保护;传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1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1 赫哲族渔业文化

在我国的东北边陲,有一个最早看到太阳、以渔业为生、不断迁徙、人口第二少的民族――赫哲族。据记载,赫哲族文明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生五谷,但知渔猎,然鱼多于兽,不须网罟。每岁鱼大来时,逆流而上,一拥万万,至滩浅处,皆跃而过焉。人排立于滩上,以捧击之。鱼被伤,顺流而下,乃于下滩截取,堆积如山。风干、盐晒,藏为半年之用。人食之余,即以喂马、喂犬豕,并取其破皮为衣裙,颇光耀夺目。”这是对当时赫哲族渔业文明的最好诠释。虽然还有狩猎、采集等其他生产方式,但都不会影响渔业的核心地位,当时渔业文化正处于黄金时期,赫哲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渔业,捕鱼活动贯穿于赫哲族人生活的各个时期。

鱼资源之丰富,用途之广泛得益于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赫哲族世代聚居于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经所构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这里水域宽、支流多、水产品资源丰富。大马哈鱼、鳇鱼、鲟鱼等较名贵的鱼、鲫鱼、哲罗、鲤鱼等较普通的鱼有80余种,其吃法和做法也是不胜枚举。富足的水资源为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渔业文化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三江流域地处东北边陲,属于高寒地区,四季分明,而且赫哲族人不懂得怎样种植用于纺织的棉、麻作物,他们只好用渔业的附属品来做衣服,这就促使他们形成了“食鱼肉、衣鱼皮”的生活方式。在冬季,他们还利用其他猎物的皮毛制作衣服和被褥等,因此也得名于“鱼皮部”“狍皮部”。渔业文化就是这样兴起以致鼎盛的。

赫哲族人生产生活的居所都是自然Y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而且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赫哲族渔业文化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虽然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但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达到了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

2 赫哲族渔业文化的开发

2.1 移民对赫哲族生活方式的影响

赫哲族世代聚居于三江平原腹地,相对较偏僻,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较落后,生活悠闲自得,安于现状。自清代以来,“流人”“流民”“垦民”大量移入三江区域,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部分的赫哲人转变了传统的渔业生活,也开始尝试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放弃原始住的“安口”“撮罗”“地窖子”,转而学习移民用泥和草建起了方方正正的房子,他们不再以鱼肉、瘦肉为主食,而是学习开荒垦田、种植农作物,煮猪肉粥,食白菜、萝卜、茄子、豆角、马铃薯等蔬菜,他们不再用鱼皮、兽皮制作衣服和被褥,开始学习纺织,穿布制衣服,做棉布被子。

2.2 对赫哲族渔业文化环境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移民融入赫哲族团体,使这里人口剧增,渔业生产的目的以不单单是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导致渔业生产持续超量,大有涸泽而渔的态势,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里居民的生产方式开始由传统的渔业为主逐渐转变向农业为主,大面积开荒垦田。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平原地带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原始森林和大片草地随之消失,渔业资源枯竭,赫哲族的渔业文化陷入危机中。

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对“越是民俗、越是世界”的探索,赫哲族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对当地的渔猎文化兴趣浓厚,纷纷参与其中,与赫哲人一起捕鱼打猎,充当“莫日根”,这种体验式旅游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赫哲族人的经济水平。

3 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3.1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赫哲族渔业文化的保护

渔业文化的创始人、发起人及担当者是赫哲族人,它千百年长期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潜能。面对赫哲族渔业文化日趋严重的形势,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要加强赫哲渔业文化的保护,首先,要通过文艺作品、音像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对渔业活动各阶段进行研究、整理和保存。其次,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对渔业活动所使用的船只、网具、钩具、叉具等工具进行收集、保护、展示。再次,要将渔业的附属品,如鱼皮上衣(乌提提)、鱼皮套裤、鱼皮}B等鱼皮制品及各类鱼骨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转换成艺术品进行收藏、保护。最后,还要鼓励学者进一步深度研究赫哲族渔业文化,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及著作,建立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数据库。

3.2 提高赫哲族渔业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青少年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面对渔业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使赫哲族渔业文化持续发展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点问题。首先,要加强赫哲族人民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加强对赫哲族儿童的培养。其次,开设赫哲族文化保护相关课程,增强青少年对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传承意识。另外,在赫哲族渔业文化的保护中,通过建立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研究所、赫哲族民间研究协会等相关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的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同时吸纳更多的文化保护爱好者,逐渐壮大文化保护传承队伍。

3.3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加大对渔业文化的宣传,做好渔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赫哲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业鼎盛时期,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游者接触与影响,渔业文化流失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强化赫哲族的族群意识,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将赫哲族渔业文化展现在现代人眼中,建立赫哲族风情园、小型博物馆等向游客展示赫哲风情及历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可以举办赫哲旅游节,说唱伊玛堪、嫁令阔及舞蹈的形式宣传赫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赫哲文化的知名度。将鱼皮及鱼骨制品转换成工艺品,使后人通过博物馆深入了解赫哲族渔业文化历史的同时,鼓励赫哲族民间艺术家、手工艺作坊制作商品与外界市场对接,做好渔业文化宣传的同时,做好渔业文化的保护性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在渔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要实现保护是前提,发展促保护,并在保护、发展中实现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再创造。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望都汉墓壁画[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5.

[2]孙玉民,孙俊梅.中国赫哲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作者不详].赫哲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渔业文化第5篇

【关键词】休闲渔业 必要性 现状 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是一种与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行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联系的,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渔业产品以及经营活动、渔业环境、人文等众多因素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的新型交叉产业。发展渔业休闲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降低捕捞强度,有利于环境恢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也能带动二三产业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形式。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于拉丁美洲。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部级地区盛行。我国休闲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提出的休闲渔业发展潜力需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有限的前提下,加快休闲渔业的发展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的,并且沿海地区发展优于内陆地区。

二、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一)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三渔”相关问题。休闲渔业可增加关联产业的就业机会。发展休闲渔业有优化美化、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也能切实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稳定,为渔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效益降低。休闲渔业是将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入到渔业生产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不仅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增加旅游收益,也能解决休渔期间或转产渔民的生活问题。

(三)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人们能在休闲渔业中观赏到的自然、生物、人文旅游景观的同时又能享受休闲渔业场所提供环境与空间服务,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情,也能舒缓压抑心情,放松身体和精神,有助于身心健康。

(四)完善经济服务功能。休闲渔业能够美化环境,增添旅游项目,使休闲旅游增值;也能带动带动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依托海洋资源也能带动水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海洋文化开发、房地产业等。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传统的捕捞渔业生产基地,大都是依山临水的江河湖海之滨,利用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渔文化,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能够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有效的转移安置转产的捕捞渔民,改善渔村环境,繁荣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稳定。

三、我国休闲渔业现状与优势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淡水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肥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发展休闲渔业以及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适合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海洋文化是适宜开发和发展休闲渔业。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也吸引着各国游客,所以说休闲渔业游者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总结出,我国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商机。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具地方特色。如北京、卜海、大连、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区结合,发展具有特色的休闲渔业。各地寻找地方特点与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建立集郊游、垂钓、健身、竞技、文化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参与。

四、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搭建各方平台,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弘扬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制定政策,严格执行。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协调平衡产业之间关系,促进休闲渔业产业升级,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项目资金补助、创新科技的税费减免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制定信贷支相关持政策,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渔民入股等,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渔业转型相关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平台公司效率,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较高水平,然而,在现阶段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多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渔民,且老龄化高,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休闲渔业发展要求。由此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是将加强宣传教育,大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性,能够提供给游客好的服务和指导。

(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创新

开发海洋文化,为休闲渔业创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加强海洋文化文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专业科学的系统指导,从而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水平与层次。

(五)完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可行方案,落实监督管理。发挥积极性,共同发展,以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涉及多方管理工作,如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等。

综上所述,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文化产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提供较高层次的视听享受,也弘扬千百年来的渔文化。良好的海洋经济、文化等氛围,创造了一个幸福、娱乐的社会环境,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瑛.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1.

[2]苏勇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5]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闲渔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

[6]闵宽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

渔业文化第6篇

关键词:渔船档案 收集归档 开发利用

0 引言

泉州海域面积广阔,北与莆田海域接壤,南与厦门海域毗邻,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海岸线长427公里,大部分为基岩海岸。岸线婉蜒曲折,沿岸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和众多小港湾。泉州市登记在册的渔船有6612艘,其中晋江深沪港、石狮祥芝港两个部级中心渔港,拥有各类渔船总计300艘,生产船数量约占总数三分之二,而且基本上都是拖网渔船。深沪、祥芝两港渔船数量相当,在业外海捕捞渔船每港有700艘左右,马力大都400-800马力之间,鱼舱总容积120-160立方之间,使用容积多在80-120立方之间。近几年来,随着渔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渔船数量类型迅速增加,成为渔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加强渔船管理已成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渔船档案是渔政、港监及船检等部门在渔船管理和执法工作中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加强渔船档案管理,对于强化渔业执法,服务渔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渔船档案管理是实行渔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去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海洋渔船普查工作,共查出“三无”渔船6.72万艘、“三证不齐”渔船5.09万艘,分别占捕捞渔船总数的27.5%和20.8%,目前,“三无”船舶从事渔业生产屡禁不止。“三无”船舶从事生产既扰乱渔业生产秩序,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渔船的产生和存在极大地危害了正常的海洋捕捞秩序,破坏了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建立完整、齐全的渔船档案档案有利于渔业执法部门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强。

渔船档案是海洋与渔业局档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与渔业档案管理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向导,不断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利益的档案资源体系。严格渔船档案的归档制度,使文件材料得到及时收集归档,确保及时建档,有效管理,不流失,不散失,保证海洋与渔业部门形成档案完整齐全,是实行渔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是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来源的有效保证。

2 渔船档案的归档范围与文件材料的收集

渔业船舶档案是渔业船舶建造、改造、购置、引进、年审、注销、转让等行为直接形成渔业船舶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渔业船舶的档案是加强渔业船舶管理的基础,是依法办理渔业船舶入户、转让手续和核发证件的原始依据,是证明渔业船舶所有者合法权益及其财产价值的有效材料。

2.1 渔业船舶档案归档文件材料主要内容有:①渔业船舶入户申请审核表;②船网工具控制指标批准书复印件;③自然人的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持证人的户口本复印件),或企业法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④所在渔业社区居委会或单位的证明;⑤渔业船舶船股东(所有人)登记表,及其股东股权协议书;⑥渔业船舶检验证书的复印件;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渔业捕捞许可证和渔业船舶产权证书的复印件;⑧渔船年度审核表;⑨其它材料。

2.2 渔业船舶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 在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渔业船舶档案归档范围》的前提下,档案管理人员要从各个形成者手中收集相应材料,积聚起丰富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和人员的收集文件材料工作职责。如各科室在办理渔业船舶的建造、购置、改造、引进、年审、注销、转户等业务时,必须将渔船有关材料移交办公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或者拒绝归档。对遗缺不全的渔业船舶档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设法收集齐全。已办理入户或转让手续完毕的渔业船舶必须建立其档案。渔业船舶档案管理纳入各级领导重要的议事日程,基本上做到“一船一档、一档一表、一年一订”,有专(兼)人负责档案管理。

3 开发利用渔船档案信息资源是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渔船档案记载着渔船的编号、吨位、作业类型等多种原始资料,控制和掌握这些信息资料,有利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渔船的规范化管理。开发利用好渔船档案信息资源,为渔业执法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料,有利于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和海上销鲜、渔需物资运销队伍的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渔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渔船档案的编研工作,充分发挥渔船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开发渔船档案信息资源要根据渔船的数量、作业类型、吨位、主机功率以及渔船编号从不同的角度编制各类专题目录、渔船编号索引、基础数字编等检索工具,并根据渔船登记、渔船年度检验、职务船员培训、渔船海损事故档案以及《渔业捕捞许可证书》《渔船船舶许可证书》和《渔业船舶检验证书》等编写档案利用指南,为档案利用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同时应根据档案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多渠道深入开发渔船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为管理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现代化管理,提高渔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为档案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综合管理奠定了基础,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渔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以及信息资源处理的准确性。由于渔船档案管理涉及到渔政、港监、船检等多家渔业行政执法部门,因此各部门之间应当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积极配合,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监控,将渔船登记、换发渔业捕捞许可证书、船舶检验证书和所有权证书以及船籍港、渔业资源费征收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网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流,使渔船档案信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信息服务作用,为清理整顿“三无”渔船和“三证不齐”渔船、控制捕捞强度、解决渔船纠纷和渔船异地办证等问题提供可靠依据,为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渔业文化第7篇

1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自然条件优越,江河湖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拥有海洋和内陆水域面积约340万km2;其中,内陆水域面积约40万km2,江河、湖泊和水库面积分别约占内陆水域面积的39.0%、42.2%和18.8%;海域面积约300万km2,其中,200m水深大陆架渔场面积20多万km2,大小岛屿6536个,海岸线总长1.8万多km[2],淡水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大量繁殖与生长,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休闲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休闲渔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郊区游钓业兴起以来,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2009年我国休闲渔业总产值215.8亿元,比2008年增长23.7%,分别占渔业第三产业和渔业经济总产值的7.6%和1.9%;观赏鱼出口贸易额506.5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11.0%,占观赏鱼进出口总额的87.6%[3]。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可从资源利用、经营模式以及供给角度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资源利用看,休闲渔业可分为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水域渔业资源利用两大类型。海洋渔业资源利用是指以海岸岛屿和渔业生物资源为主,以出海捕鱼、海岛垂钓、渔区风俗、海鲜品尝等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休闲活动;水域渔业资源利用是指以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渔业生物资源为主,以田园风光、垂钓、“农家乐”“农家菜”等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休闲活动[4]。

从经营模式看,休闲渔业可分为生产型、度假型、垂钓型和科普型4种类型。生产型是指经营者以渔业生产为主,在生产水域中划出一定面积,供游客垂钓以弥补和增加生产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度假型是指经营者投入一定资本,兴建一批等级较高的鱼池、客屋、餐厅以及娱乐等专门设施,供游客“观景、戏水、住水、食鱼”的一种经营方式;垂钓型是指经营者新建专门垂钓渔场(园),供游客垂钓、郊游和餐饮的一种经营方式;科普型是指经营者以渔船博物馆、渔业展览馆等渔业主题为背景,供游客观赏娱乐和丰富知识的一种经营方式。从供给角度和产业结构看,休闲渔业产值虽仅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2%左右,但休闲渔业的产业链开发、产品及品牌营销、渔文化普及、设施景点建设等扩展到城市和乡村,带动渔船渔机、渔钓具、渔用饲料、渔用机械、城乡建筑、交通运输、文化传媒、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解决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出路,特别是休闲渔业由于含有渔业经济的要素,与渔业经济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产业发展最终将加速渔业经济的发展。休闲渔业基本形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不仅为休闲渔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而且正快速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5]。同时,休闲渔业是渔业文化含量最大的经济产业,是其它渔业行业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对渔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休闲渔业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2.1.1行业自身对休闲渔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经营方式雷同,差异化不明显,产业特色和产业文化体现不够,地域休闲品牌和渔业特色难以体现,多数地区渔民靠自主发展,习惯于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对发展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观望、等待,未能大胆尝试和探索,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经营状态。

2.1.2管理部门缺乏对休闲渔业产业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对当地资源、环境、市场和发展潜力缺乏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研究,在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管理理念等方面重视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经营开发竞争无序,约束经营行为比较薄弱,产业支持力度不足;同时,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清,缺乏针对性的宣传、示范和引导机制,国民对休闲渔业产业及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

2.2产业不协调,资源环境遭破坏

2.2.1产业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交通业和餐饮业等服务业之间缺乏互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难以形成整体的综合优势,造成休闲渔业资源和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休闲产业布局不合理,由于休闲渔业“投资少、门槛低、效益高”,相邻区域集中大量休闲企业和设施,致使“规划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休闲娱乐项目重复化、单一化、雷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经营特色危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凤毛麟角。

2.2.2资源保护难度增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区域渔业资源禀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应有所不同。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型休闲渔业设施和活动集中在近海和岛屿,而这些区域是鱼类栖息和生长的地方,休闲渔船排放的污染物,海钓人数、渔获物数量、规格和种类的无限制指标,渔钓具以及一定数量生活废弃物的随意丢弃,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并造成渔业资源衰退;水域渔业资源利用型休闲渔业设施和活动集中在池塘和水体,新鲜饵料、鱼药的投放和使用,使得饲料和鱼药残留物存于池塘和水体,加之清塘、消毒不彻底,导致淤积烂泥污染水体,造成鱼类死亡和病害增加,并通过排放水体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外来物种如福寿螺、凤眼莲等,威胁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对经济和环境造成影响。

2.3经营规模小,人员素质差

2.3.1经营规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低

相对于其它产业,国家对渔业产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方面的支持相对不足,畅通的融资体系难以形成,休闲渔业的发展资金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来源和依赖于经营者的生产积累和自我投入以及民间的融资渠道,规模经营休闲设施数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经营活动以池塘和常规鱼类为主,经营方式原始,处于简单购鱼、钓鱼、再购鱼、再钓鱼的恶性循环,生产管理松懈,养殖方法不科学,新品种开发少,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经营效益难以得到较好体现。

2.3.2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从事休闲渔业产业的人员基本上处于四五十岁,其中,男性从业人员以专业渔民(原从事捕捞业和养殖业)为主,女性从业人员则以家庭主妇为主,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低,专业培训少,缺乏对休闲旅游行业的了解,缺少休闲服务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仅凭借生活经验和自身习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差,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难以满足和符合休闲者的消费需求,影响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3休闲渔业的对策建议寻求享受和发展是休闲渔业利用者的基本动因所在,因此唯有提高休闲渔业环境、休闲渔业产品和休闲渔业服务的文化含量,才能不断适应休闲渔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确保休闲渔业发展始终居于时代进步的前列。

3.1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休闲渔业产业是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部门和行业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3.1.1提高对休闲渔业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宣讲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在“统一规划、各司其责”的原则下,提高相关部门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强化休闲渔业企业的利益主体意识,共同开发休闲渔业资源,实现利益共享。

3.1.2尽快成立国家、省市区、地市和县区四级休闲渔业行业协会

积极探索“渔业相关利益者参与休闲渔业管理”模式,制定产业发展行规行章,加强休闲渔业行业管理,规范休闲渔业市场机制,提升休闲产品结构,促进休闲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1.3进一步明确休闲渔业管理部门

改变目前权责不清、多方管理、信息不畅的被动局面,尽快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休闲渔业的法律法规。休闲渔业功能区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渔业资源利用实行定性和定量管理,在海水和淡水区域分别设立禁渔期、休渔期以及渔具、渔获物和规格的限制;同时,加大休闲渔业投入力度,改善渔村、渔港基础设施,为休闲渔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加强产业间合作,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在产业间合作方面,休闲渔业产业涉及面广,产业效应大,能带动渔船、渔机、渔钓具、渔用饲料、渔用机械、城乡建筑、交通运输、文化传媒和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休闲渔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培育休闲渔业相关优势产业和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协同考虑休闲渔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大限度地带动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及产业群的形成。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一是加强渔业法制法规宣传,强化全社会的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以优化渔业资源利用和保护为目标,严厉打击休闲渔业违法经营活动,遏制违法经营活动的蔓延,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严肃查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素质、能力和水平。

3.3强化企业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

渔业文化第8篇

一、总体要求

20*年我县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突出以发展渔农村经济、促进渔农民增收、完善渔农民社会保障、美化渔农村环境、提高渔农民素质为重点,加大对渔农村工作的倾斜力度,促进渔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打造“富强岱山”、构建“和谐岱山”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渔农业,强化*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渔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渔农业、观代生产要素投入渔农业、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渔农业,进一步转变渔农业增长方式,走新型渔农业现代化道路。

1、做精做强渔农业基础产业。围绕现代渔业基地建设,加快高亭、衢山、长涂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渔港集聚和辐射能力。调整和优化捕捞结构,提高捕捞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减船减人”计划,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着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进养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海岛渔农业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精品渔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2、积极推进渔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培育现代渔农业的经营主体,把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培育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渔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渔农户”组织形式,让渔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累计发展县级以上渔农业龙头企业16家,新培育规范化渔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进一步加强渔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渔农产品品牌战略,搞好无公害渔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渔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

3、增强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实施科教兴渔农战略,加大渔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现代科技对高效生态渔农业的支撑力。创建一批渔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推广一批渔农业科技项目,推进实施渔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体系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农业,提升科技进步对渔农业的支撑力,实现传统渔农业向现代化渔农业转变。

4、大力培育渔农村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渔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化布局,提升传统产业,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节水型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岱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桂太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野生獐驯养繁殖基地,累计发展现代渔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5万亩。鼓励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观光渔农业等,进一步完善渔农家乐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渔农家乐的培训促销工作,新发展2个渔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

(二)积极培育新型渔农民,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

切实抓好渔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渔农村职业教育,重视渔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渔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科技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渔农民,为推进*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1、加大渔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把培育新型渔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根本目的。围绕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观代渔农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船舶修造、航运、旅游、港口、物流等二、三产业的技能型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渔农民职业教育,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创业培训,完成渔农民各类培训7200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人数1600名,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使渔农村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80%。

2、加强渔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全县就业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乡镇和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完成39个渔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室计算机联网。建立完善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和登记制度,实行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4*0”人员、“无人挣现钱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强化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援助工作,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档案,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措施,今年要减少175户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渔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新增渔农民转移就业1600人,其中签订1年以上规范劳动合同率达到58%以上。培育12名以上诚信好、有经验、有实力的创业者作为帮助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头人,明确带头人工作任务和激励政策。研究制定充分就业社区的有关要求和政策,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今年新创建2个充分就业社区。切实保障渔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渔农村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选活动,在衢山镇建立劳动监察派出机构。

3、重视渔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渔农村科普和普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文明和谐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改陋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三)加强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渔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把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作为*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切实抓好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体提高改路、改水、改线、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岱山建设,进一步美化渔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渔农民生活质量。

1、深入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按照扩面、深化、提高的要求,完成13个示范整治村建设任务,其中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统筹示范整治工程与渔农村新社区建设,把村庄整治与小康社区创建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共享率和对周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村庄整治与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业园区建设和“大岛建、小岛迁”工程结合起来,促进村庄整治建设逐步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区域治理,提高村庄品位转变,真正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切实推进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集中实施以整治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和提高渔农村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今年要完成乡镇以上垃圾中转站4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2个。

3、树立一批*农村建设示范点。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创新”的总目标,按照既有综合性示范效应,又具单项特色的要求,培育4个在发展经济、培训就业、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等方面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完成10个小康社区的编制规划。

4、继续实施“小岛迁、大岛建”战略。加快培育中心镇,促进渔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制定完善“小岛迁、大岛建”的发展规划,明确迁移的目标途径和政策,落实整体迁移的建设用地,切实解决迁移渔农民的户口、就业、居住、社保、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加强小岛的开发保护工作,加快大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关心留居小岛群众的生活。

(四)大力发展渔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新社区。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渔农村教育、卫生、文体、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渔农民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渔农村教育的保障和倾斜力度,建立健全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3%以上。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入实施渔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渔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上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杂费。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加强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渔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2、加强渔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健全渔农村新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海岛特色,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为80%以上。积极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不断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巩固和提高参保率,确保渔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以上,健康体检建档率达到70%以上。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到96%以上。

3、完善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鼓励被征地农民缴费参保,适当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积极探索适合捕捞渔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障办法,鼓励多种养老保障共存互补。不断完善“以奖代保”制度,逐步提高发放标准,今年提高到每人每月38元。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做好新一轮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推进对低保边缘户家庭的救助。健全贫困群体医疗救助体系,巩固提高渔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4、发展渔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渔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信息共享、文体骨干培训等渔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结合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增加对渔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渔农村宣传文体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基层党的宣传员、文体骨干和业余文体队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渔农村文体活动,活跃渔农民精神文化生话。深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渔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全面实施渔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增强渔农民体质。

5、构建和谐稳定的渔农村新社区。进一步开展“法治社区”建设,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社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做到依法办事。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加强新社区综治工作室、警务室建设,搞好渔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普法工作,深化民主法治社区(村)星级达标活动,保持渔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五)创*农村体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渔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区管理,扩大公共服务。

1、深化渔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转变职能、完善服务”的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乡镇、社区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完善新社区组织的职能职责。积极探索渔业经营体制创新,试行海洋捕捞渔船法人制改革。积极推进撤村建居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因村制宜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渔农业龙头企业和渔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渔农村合作服务组织。

2、加强渔农村民主管理。深化村(社)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建设,推进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干部工作“三项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村规民约,强化渔农民自我管理。

3、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落实集体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鼓励发展物业经济,集约开发集体的渔农业资源,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切实减轻村(社)集体经济负担,任何组织不得向村(社)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

三、工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对“三渔”“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三渔”“三农”工作体系,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加快创建渔农村小康社区,扎实推进*农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深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组织推进。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里设立县委县政府渔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暖促办),作为县“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指挥部和县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负责全县实施暖促工程和*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渔业文化第9篇

作为利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起来的集旅游观光、游钓体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对于推动传统渔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休闲渔业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多样化等特点,但也存在功能单一、经营管理不规范、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交叉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旅游业基本组成部分的娱乐体验活动。刘雅丹、许传才等人在研究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发展时发现,游钓活动已成为澳大利亚休闲渔业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也在厦门、青岛、大连等地先后建起了以观光和捕鱼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渔文化是一种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了休闲渔业的内涵升华。美国休闲渔业在充分利用渔业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休闲渔业的文化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建设渔业博览园、海洋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载体,科普海洋文化知识。我国多地相继建成水族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深度挖掘海洋的文化教育价值,满足游客高层次需求。目前,休闲渔业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休闲渔业发展思路,在带动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海洋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休闲渔业内涵更加丰富。 

1发展现状 

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当前休闲渔业的发展既存在着资源,政策,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经营管理不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1.1休闲渔业发展中的优势 

1.1.1游客市场空间广阔 

祝丽云在研究河北滨海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时提到,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入自然、健康绿色的休闲生活成为多数人的追求。休闲渔业作为一种贴近自然且体验性强的娱乐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休闲渔业通过网络拉动消费者需求量。从技术支撑来看,“渔夫垂钓”网站建立,游客可以直接从网上预约,方便快捷。从宣传方式来看,网络宣传成本更低,传播迅速。 

1.1.2政府政策逐步落实 

“十三五”規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具有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功能的休闲渔业,显然已成为渔业转型的中流砥柱。我国多数沿海省份已出台有关政策推动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山东省制订“海上粮仓”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和养殖基地等渔业生产活动,打造多元化的滨海休闲渔业项目,广东省则允许持证捕捞渔船从事休闲渔业的同时继续享受油补政策。

1.1.3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为渔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海神信仰是渔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沿海地区渔民普遍信仰龙王,祈祷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满舱而归。山东蓬莱“八仙过海”的传说,带火了蓬莱阁景区;青岛红岛渔祖郎君节开幕,吸引了对渔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为当地保留小众海神信仰找到一条经济出路。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渔文化的展示窗口,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渔业节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云南丽江纳西族居住区的“龙王庙会”、澳门渔民的“妈祖祭”等。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渔业转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开发出各种海鲜节、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等一些初具规模的现代渔业节庆活动,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 

1.2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1.2.1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渔业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法律层面上的空白造成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和管理上的难题。现有的《渔业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以及配套的法规、规章都没有明确的条文对新兴的休闲渔业进行界定,法律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细化。休闲渔业作为一个交叉产业,处在渔业与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边缘,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综合的特性,归属问题尚未解决,部分领域属于三不管“灰色地带”,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问题处理效率低。 

1.2.2科技运用尚未推广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趋向于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但由于休闲渔业的经营者大多为当地渔民,受陈旧观念影响,对网络支付尚不了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大数据在多行业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尚未针对休闲渔业成立游客信息中心,造成各地信息交流受阻。 

1.2.3品牌建设环节薄弱 

周俊在探究宁洱县休闲渔业现状时提出国内休闲渔业发展地区普遍存在品牌建设薄弱,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政府和商户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意识,发展点不明确,导致当前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方向模糊。部分经营者虽提出凸显特色的宣传口号,但不能落实到管理规划、产品开发、游客服务中,未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休闲渔业新品牌。 

2管理研究 

2.1法律法规与政府管理 

诸如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休闲渔业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已经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并且越来越重视法律对休闲渔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林乐玲等学者提到澳大利亚为引导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管理体系;挪威自1939年至今,不断更新完善各种渔业法规,明确部门分工,推进管理落实。目前部分地区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小,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休闲渔业发展势头不强劲。此外,由于休闲渔业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政府有关部门对其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造成管理的缺失和部分职能的重叠,办事效率不高。综合相关研究和现实情况,本文认为要建立起符合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政税收优惠、法律保障,明晰渔业部门内部权力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管理落到实处。同时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推动我国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2.2技术开发与信息应用 

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及时更新和应用信息数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效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在信息的管理以及相关技术开发等方面,国外有着丰富的可借鉴经验,美国将科研所和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充实科研人员,配备科研设施,助力滨海休闲渔业发展;陈毅德等对挪威渔业信息管理考察后发现,挪威通过对渔业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建立渔业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挖掘利用。国内学者杨宁生认为,渔业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渔业信息系统,共享渔业信息数据,可以使渔业发展更加效率化、正规化、市场化。目前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休闲渔业中的應用范围不广,经营者不能及时了解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情况,消费者也无法及时有效掌握相关旅游产品的详细信息,供需信息无法准确对应。因此,应当实行‘互联网+”模式,将传统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变传统平面媒体的宣传营销方式,开发相关APP,对滨海休闲渔业发展概况、著名景点、交通线路、特色美食以及酒店宾馆等消费者关心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区域应成立相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融资集资、信息咨询等功能,统筹管理,为企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3品牌建设与市场开发 

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休闲渔业应当及时整合游客需求和市场供给两方面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产品形式,从民俗民风,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市场开发,提供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产品。美国休闲渔业发展注重提高体验质量和提升公众参与度,针对儿童、妇女、年轻人、老年人,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培育特色针对性活动项目。我国学者祝丽云认为,在休闲渔业活动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和渔民生活元素,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对于促进当地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休闲渔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营销方式传统落后、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经营人员科学文化素养低下、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发展休闲渔业时,应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精心打造沿海地区特色龙头品牌,同时注重品牌的推广工作,吸引全国乃至海外游客,推进滨海休闲渔业产业优化与升级,带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