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44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1篇

关键词:少儿;教育培训;口才教育

口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纷纷让孩子走上口才培训之路。少儿口才教育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口才教学是“学主持”“练口才”,要求孩子语音正读、自信上台、形体训练、语言表演、儿童故事、模拟主持等,致力于培养孩子成为自信的、优秀的小小主持人、星主播。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家长的诉求并非是单一地追求让孩子具备专业的主持人素养、出色的舞台表演能力,而是更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口才课程,成为自信的、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人格魅力的人。笔者根据多年的少儿口才教育经验,总结出适用于现代教育的少儿口才教育方法。

一、TPR教学法——全身反应教学法

TPR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提出的,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直接式沟通教学法、完全生理反应理论。其理论依据是:少儿时期学习语言是听说促进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当通过听说获得的信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少儿便可以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其优势在于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少儿口才教育中,教师通过游戏等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将有声语言艺术和无声语言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数枣”是我们常见的绕口令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强调有声语言节奏、重音、气息、语调的学习[1]。这就导致许多孩子掌握了很多优秀的舞台作品,但回归到生活中,依旧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而通过TPR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有声语言表达的同时加入肢体语言,让孩子一边说,一边动,使他们放松身心,打开嘴巴,做到手、嘴、脑并用。这绝非单纯地培养孩子对中国语言作品的学习和感悟。通过肢体语言生动形象地将“数枣”表演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孩子的有声语言表达增分添彩。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最终达到了有声语言表达肢体动作表达二者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五步教学法

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可简明地概括为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五步。儿童口才教学中的“五步教学法”则可以概括成“引”“读”“授”“练”“结”五个教学环节。

这要求口才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要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教学朗诵《春》为例,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在课堂上引导孩子。教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真实的春天到来的情景,通过道具、教室装扮、音乐等方式渲染春天到来的氛围,使孩子满怀兴趣地进入课堂,从而高效地应对后面的学习。第二步是在进入课程后,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在传关于少儿口才教育方法的思考刘钱琪 马新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总是将自己对稿件的理解和朗诵经验灌输给孩子,孩子只会一味模仿教师声音的外在形式。这样做是本末倒置,不仅违背了有声语言二度创作的原则,而且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这也就是很多孩子只会老师教过的作品,而无法对其他作品举一反三的原因[2]。第三步是“授”重在点拨。教师应通过恰如其分地点拨,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孩子,告诉他们怎样处理稿件和情感,让孩子切实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句话。第四步是在学习后,吸收和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步是课程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教师要总结作品的表达技巧、语流语感,使孩子慢慢理解,逐步深入,最终领会有声语言艺术的精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五步教学法”给了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发散思维。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口才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模拟角色体验法

有声语言艺术的学习内容都大致相同。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不仅会使孩子缺乏对口才学习的兴趣,而且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体验法通过对场景的高度还原、对角色的充分体验,能让孩子身临其境,体会不同场景的变化和艺术效果,从受众的、被动的定位往多样化角色转变,切实融入口才课堂。比如,对孩子“即兴口语”的训练,传统的口才教学通常采用“辩论赛”“看图说话”等模式。但这样的方法很难让孩子获得真切的体验,孩子的进步速度缓慢,容易对即兴口语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使用模拟体验法,在课堂中设置有趣的环节。比如,以辩论为根基,设置法律小课堂,有法官、原告、被告、陪审团等角色,让孩子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体会到处于不同位置的人所说话语的不同震慑力。除设置法律小课堂,教师还可以模拟更加贴近生活的场景。例如,举办拍卖大会,拍卖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通过老师给出的提示,对物品进行描述,并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完成拍卖。这可以帮助孩子构建推荐自己、表现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孩子提高思辨能力、说服能力、交流能力,真正把即兴口语运用到生活中,做到脱口而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收放自如,让孩子在生活中真正用语言建立自信,使语言学习经得起生活的检验。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口语表达,口才的学习也是未来社会学习和发展的大趋势。良好的口语表达需要我们敢说话、会表达,更需要我们拥有思辨能力、说服能力、交流能力。儿童正处于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应该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积极投身于儿童口才培训行列,坚持口才教育的实战性、落地性,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认真进行学术研究和课程研发。

参考文献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2篇

一、生源质量不理想,招生门槛不断下降

1999年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师范生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同时大学不断扩招,使得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幼师的人越来越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才不得不选择了幼儿师范学校。虽然学校的办学层次提升了,但学生质量却在逐年下降,由中专时期的择优变成了大专时期只能招到一般学生,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以我校2011级沈阳地区学生成绩为例:沈阳地区中考成绩满分为760分(含体育加试成绩60分)。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最高分为551,最低分为380,平均分为447;学前教育双语专业,最高分为645,最低分为373,平均分为518。

学前教育双语专业相比于学前教育专业成绩要高很多,但成绩最好的学生也达不到省重点高中的最低分数线,成绩最低的学生比普通高中的录取分还要低,而沈阳地区是全省入学成绩最好的。总体来说学生成绩不理想,这样的现象已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由于生源质量下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随之下降,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不受老师重视,发言机会少,没有自信心,惧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加之初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没有或极少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缺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口语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这些因素给教师口语课的教学与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学生缺乏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幼儿教育专业的原因之一是出于美术或音乐的爱好,她们对口语的喜好远低于声乐、钢琴、舞蹈、美术等学科;学生在毕业汇报演出中更愿意以唱歌和舞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口语能力展示的节目没有兴趣,或是无奈的选择;毕业生招聘会上,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技能也经常是招聘单位重点考核的内容,这些原因客观地造成了口语备受冷落的局面,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口语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口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口语训练的效果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表达能力的获得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长期地、自觉地训练和巩固,而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三、学校缺少优秀的专职口语师资

尽管师范院校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但目前我校口语专职教师只有二人,其他二人同时兼任文选课,这种情况在师范类院校相当普遍。

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只是受过普通话和测试员培训,虽然普通话水平都达到一级乙等以上,但没有进行过口语专项培训和口语理论的专门研究,使得口语教师的示范能力和指导能力相对薄弱。

口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出身,在教法上习惯于文选课的重理论轻实践、讲得多练得少的教学模式,不注重训练或训练方法陈旧。由于教师口语课是比较小众的课程,只有在师范类院校中才开设,所以缺乏教研和交流,各校的教学基本上各自为战,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更谈不上对口语教学的深入探究和创新。

口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向教法老师那样,到幼儿园去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或参与幼儿园的前沿教改活动,所以普遍对幼儿教育专业的职业特色理解肤浅,导致在口语教学中只能泛泛地进行一般口语表达训练,对幼教专业职业化特点的口语训练力不从心。

四、教师口语课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师口语课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幼儿教育职业化口语训练应该是幼教专业口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普通话测试证书却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和毕业证必须具备的硬件之一,所以在教师口语课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普通话予以极大的关注,甚至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同于教师口语课,使教师口语课出现了极大的偏颇。

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我校在三年制中专阶段,口语课开设时间为三学年,每周二课时,升为专科层次后设置为二学年,每周一课时,课时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加之口语课是随堂考试课,考试又占用一部分课时,课时量的不足,使训练时间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很少的课时又使口语课的教学内容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普通话测试训练,多数口语老师只能压缩甚至删除一部分教学内容,而往往会被删掉的部分是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而这部分恰恰是最能体现幼师生职业特点的内容,达不到促进学生的职业化成长的目标。

五、缺少权威的幼儿教师口语教材

我校中专阶段采用的是全国统编的幼儿师范口语教材《听话和说话》(全四册),1998年编写的,这套教材在理论的论述上全面、有见地,但时间较早,训练材料已明显过时,不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要求。近几年也先后选用了一些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口语教材,或内容缺乏幼教专业针对性,或理论阐述过多,实践性不强,或训练设计难以操作,或缺乏配套的音像资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如能由国家权威机构统一编写,具有较强幼教专业特色的幼儿师范口语教材,必然会对幼儿师范院校的口语教学科学性和规范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评价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3篇

拥有课程意识,教学目标就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下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真正的旨归,而只是在课程观照下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结点的实现,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循序渐进的阶段和结点,才蔓延伸展为真正繁复而有意义的语文课程。

拥有课程意识,才能明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真正的现实内涵,或者说“教材无非是语文课程的引子”。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中,对文本的处理上,我们才不会患得患失。文本的开发也才能拥有广阔的课程视野。它能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而不是紧扣教材。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走向简洁,走向高效。

拥有课程意识,能避免对文本的过度解读,避免课堂的浅层对话,避免盲目的识字写字。在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我们才能循序渐进、游刃有余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只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那么采取怎样的形式、写怎样的题材、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等都可以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建构百花齐放的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方式和体系。

拥有课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角色,由忠实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而促动自我创设课程的强烈欲望。教学才能成为别人不能代替的、有意义有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师进行自我意义的实现,进行专业化的深入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拥有课程意识,教学检测就会在课程的观照下实施,我们自然而然地关注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发展姿态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狭隘地关注某一个错误、某一个分数!

拥有课程意识,才能明白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感悟儿童文化、儿童思想、儿童学力的特点;才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才能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贴近。

拥有课程意识,才能活化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古与今、中与外的沟通。在课外阅读的推动、古诗词的背诵掌握上,教师也才会产生使命感和焦虑意识,真正教孩子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

拥有课程意识,能减少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阵痛,它是课程实施的缓冲区和自我修复区。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5篇

【关键词】TED视域;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简介】杨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语言革命”“思想爆炸”“风潮”,这些词语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TED演讲风暴”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将人类口语表达的力量推至了历史的顶峰。2011年,18分钟TED演讲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到了5亿次。网友们称“这18分钟,我们收获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将每天收看演讲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演讲者通过思想的碰撞,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使听众获益良多。TED演讲是一场迷人的语言盛宴,亦给小学语文教学刮来一阵清新的风。

以TED演讲者的语言风格与交际水观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强调了使用语言的文明礼仪,距离儿童生成稳定开放、富有生命、鲜明顺畅的语言体系仍存在很大差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口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设计。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视域观照小语口语教学的向度

在思考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体系该如何架构,内容该如何确定,教师教学方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效能该如何检测时,我们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与视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与观照。“假设我们的学生未来要登上TED演讲台,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应该形成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一些,我们才可能打开新的思路,形成口语教学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1.研制全新口语“素养模型”。

以培养“TED小演讲者”的目标为航向,我们约请了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研制全新的口语教学学生素养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轴,在思维轴的转动运转中,朗读模仿能力,叙述描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论证表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等五大口语表达关键能力在螺旋运转上升。在素养模型的最外层为“TED式小演讲者”的外显样态――反应敏锐、思想独特、谈吐有致、优雅从容。

(图1)

2.打破教与学的固有“模式环境”。

环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将“学习环境”定位为物质的基础设施,以及外显的文化氛围等。其实“学习环境”更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等。这些无形的和内在的“环境”,往往决定了口语教学的实际效能,是能保障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从而使得口语教学向着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向度发展的核心驱动程序。

在以往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以接受式、被动式和零碎式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基于儿童立场,遵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规律,凸显学生在语文口语学习中自主体验、自主实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地位,最终形成体验欣赏、合作学习、实践感悟、表达分享等语文口语学习方式。

在口语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师“如何教”的命题,往往决定着学生“如何学”的走向。我们打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问答式”口语教学方式,在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口语表达技巧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体验感受,互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陪伴、引导、互助、激发”式的口语教学。

二、结构化:以课程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维度

在进行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组织、运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语文口语课程的理性价值,必须对“教些什么”“还可以挖掘什么来教”进行选择,就如何推进口语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结构化设计。只有教师从内心生发出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我们的口语教学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稳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出迷人的维度。

1.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干”。

在TED视域观照下构建的小学语文口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绝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们互融共生,相互渗透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注重口语能力养成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课程的触角延伸向了课堂韧猓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架构必须有完善而系统的规划,才能避免课程的实施被弱化、淡化甚至边缘化。我们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国家语文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背景,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内容,完善小学语文口语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以确保本课程能稳定、持续地运转和实施,最终走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具有校本特有气质的“TED小演讲者”。

课程体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义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依托载体都在于严谨而科学、稳定的课程体系中。直观地表述,即小学语文口语课程这棵“大树”的繁茂生长,关键在于“大树”先行生长出稳健有力的“枝干”,能够支撑所有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拓展活动“有向可长”“有枝可依”“有据可循”。

2.以序列化的课程内容为“枝叶”。

在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口语表达能力素养体系”的支撑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关键能力生长点进行了侧重性设计。以第二学段为例,在一定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支撑下,重点发展学生的叙述、转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针对“复述、转述、讲故事、表演”等具体要求,研发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等精品课例群,并且针对“讲述、应对、即席讲话、问题讨论”等具体要求,研发了对应性的精品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学段各自的口语教学精品课例群落,这群落之间的内在隐性勾连便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这些口语精品课将学生口语表达的达成目标扎根于实在的课堂,细小的口语体验活动之中,随着学段的递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无痕教学”中得以“水涨船高”式生长,这也是在所有口语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核心阵地。

3.以精巧的实施结构为“导管”。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像一棵小树在土壤中的成长。儿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这必须依赖具有精巧结构的、立体状态的“实施导管”。我们以“口语实践活动”的分布格局为“导管”,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经纬”的构架,再到引爆口语表达高度发展的“爆破点”设计,最后以覆盖全局的驱动设计为关节点,全方位打造出激发语言生长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以“学科活动”为经纬度。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中,口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在阶段性向上延展的过程中,需要关键能力指向的各项训练项目互相有层递性,交融性。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状态与特点,将12个学期的口语拓展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以期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12次校级层面口语表达“大舞台”,在逐渐升级,逐层爬坡的口语表达竞赛、展演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节奏感的生长与发展。

以“社团活动”为爆破点。儿童的生命成长是非一致性的,有着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样性特征。部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语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儿童更为突出,使得这部分儿童站到“最近发展区”的枝头摘得苹果。为他们建造更高平台,组建“精英”成长营开展口语社团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全力打造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级的口语体验社团。

以“微课活动”为驱动式。实行“课前课”“课中课”“课外课”等微课活动的推行。“课前课”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据点――第一学段为“课前故事会”,第二学段为“课前新闻播报”,第三学段为“课前演讲”,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型训练和即时监测落脚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课中课”指的是针对教材文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出适切进行口语表达的学生主w活动。而“课外课”则指向学生课堂生活之外的语言体验、实践时段。如每日的“阳光晨诵”,午后的“停云憩读”,每周家庭中的“亲子共读”时光等。

三、多样化:以立体的角度检测小语口语教学的效度

因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书面性,我们主要通过对语文口语课程的分析评价,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口语学习与活动的观察评价三管齐下来检测教学的效度,并且辐射课程成果。

1.数据监测评课程。

在每学年的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分析、专家把脉等方式,同时开发课程评价监测软件,对口语课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修改和调整。

以对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的监测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前课”的时间设置出现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时间安排中,出现了第一学段学生“吃不下”,第三学段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改为“两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弹性设置,并以此为“点”的依据,对下学年的课程推进进行“面”的微调和完善。

2.课例档案观教师。

成立口语课程开发与指导中心,为各位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每学年对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推进课程过程中的课例记录和研究,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积累至少一节研究课例,以孔窥豹,在课例的呈现中全面观察和监测教师对本课程的推行和再开发能力的提升。

3.多元评价促成长。

“线上线下双点赞”――丰富和完善“点赞行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的表现给予点赞,发放点赞卡,并充分尊重儿童意见,设置各类机会和奖品予以兑换。以奖代评,以评促优。

“校园双星促成长”――创设表彰“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机制。学校设立“春苗奖励基金”,对“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故事之星”“体验日记写作小能手”“成功之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儿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优于表达。

当TED演讲走进我们生活,并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儿童正是这些观念和行为的最大被影响者。因此,刷新我们的头脑,为儿童筑起语言活动的最大空间舞台,让他们生长在丰厚立体的活动场中,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生长在细致入微而又绵延悠长的口语体验活动中。相信这样的阳光少年,一定能向着TED演讲台的方向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6篇

关键词 丹麦 幼儿教师教育 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特色

2009年起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我校教师到丹麦VIA大学学院进修学习及丹麦教师到中国授课等活动,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丹麦幼儿教师教育。

1.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丹麦,一般把从事学校服务、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称为“educator”,①我们暂且把其译作“教养员”。 丹麦的教养员由丹麦高校的社会教育专业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社会教育,分别培养不同工作环境中的教养员。第一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为3~6 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工作的教养员;第二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中小学儿童看护中心工作的教养员;而第三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教养员的工作对象是3 岁以下的幼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包括寄宿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②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供成为教养员发展、学习和护理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品质,为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丹麦教育部为社会教育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每所学院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制定课程。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①教育理论;②语言、文化与交流;③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①艺术、自然与技术;②身体、健康与运动;③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①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②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③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③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在托幼机构、学后班和青少年俱乐部等教育机构工作;约30%的学生会选择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与身体、健康与运动课程,毕业后在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约20%的学生会选择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与艺术、自然与技术课程,毕业后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1.3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可以分为注入式教学法和启发式启教学法。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与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抛出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对话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组织形式

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们通常喜欢与学生做朋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课堂学习的聆听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他们打破我国常规的座位排序方式,取之而代的是四至五人一组的圆圈,这样更方便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5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

丹麦教师在我校引进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上会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对象有时会以个人为单位,有时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考核任务时,教师会在考试之前布置考核任务,并提供相关解决问题的文献资料目录,学生需要集体合作完成8~15页的项目报告,并请一位学生汇报项目研究成果,教师还会请每位学生回答一个与报告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小组项目报告的情况与个人阐述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丹麦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并不是仅仅注重考试的结果,他们往往更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和作业情况都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测试与评估中,专业知识会采用内部测试,考官由学校委派一名或者多名教师执行,专业知识以书面论文结束,评估结果为通过或未通过。而教育理论、主干课程和毕业论文则采用外部测试,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评估形式可以书面、口头、实践或三者结合,评估结果为7分制(-2,0,2,4,7,10,12)。

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与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我们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美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双语教育能力。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也可以在幼儿园从事管理工作;学生既可以胜任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组织机构就业。

2.2 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了突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特色与艺术特色,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注重中丹双学位各自核心课程的差异,强调基础性、衔接性和双语教学。我们在引进丹麦合作学校成熟而富有特色课程的同时,保留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构建是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为使课程更好地指向培养目标,我们把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此外,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还考虑到学科本身的逻辑性、顺序性,避免所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渗透到课程之中。其中大量的英语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双语教学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2.3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借鉴丹麦教师教育的特色,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热点问题课堂讨论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各小组将讨论结果推荐 1 人作为代表进行汇报。 二是案例讨论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把理论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总之,力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报告等方式,使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紧密结合。

2.4 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校自合作办学以来,教师在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阐述学科理论知识后,都会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展现与特定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与见解、技能与能力。基于对教育对象视角与行为选择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头脑风暴,使学生批判性地反思教育思维方法与行为选择,建立专业领域的职业见解与伦理观。

2.5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测试与评估形式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我校改革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努力建构多元考核模式。课程考核强调多元化,专业课程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书面、口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写调查报告、模拟教学、说课、案例分析等,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课程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等的考核,注重把学科知识竞赛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整合,增大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从而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我校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过程中积极借鉴丹麦的优质教育资源,力求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特色,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丹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3);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中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51);常州工学院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110944)

注释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7篇

 

一直以来,幼儿语言的发展都是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中一个单独组成部分,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把语言单独作为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而且,幼儿园的所有教育活动,绝大多数是靠语言的支撑才完成的。可见,语言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3-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与敏感期,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开发好幼儿的语言智力。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语言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一般包括大学语文、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等。学前教育的每个领域都贯穿了语言教育,语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领域与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在落实语言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讲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运用语言的能力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方言较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不能很好地即时演讲、辩论,等等。有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没有必要作为重点,自己已经说汉语很多年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训练。这些,都会使得我们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困难重重。

 

2.从教师方面来讲

 

(1)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在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年复一年地使用旧有课程内容,即使有所创新也没有做到真正与时俱进。比如,大学语文与幼儿文学两门课程,大部分教师只参照教材讲授名家作品及诗词歌赋、只参照教材讲授很多年前的儿歌和文学作品,而没有关注当今社会文学发展的风向,没有把当今社会中一些最新的、前沿的、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中。虽然他们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使得教学和社会脱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但是,有一些课程在落实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专业特色。比如,大部分院校在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的时候,只是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而忽略了《教师口语》课程。其实,“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普通话水平以外,还应该注重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运用教师语言。学前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它所面对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即3-6岁的儿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院校往往强调“普通话”而忽视“教师口语”,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切领悟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机会偏少。

 

大部分语言类课程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教”完成的,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作为技能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太少了。语言类课程除了要加大课上的实践环节外,课外的实践也不可缺少。

 

(4)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的层次,没有达到“我要学”、“我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的高度,这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

 

3.从学校方面来讲

 

(1)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院校在落实语言类课程时存在偏见,要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加大其他理论课程的安排,忽视语言类课程,把语言类课程划拨到选修课程中,可选可不选;要么在实际教学中学时安排不够多,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练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语言类课程,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

 

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言类课程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忽视语言教育类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使得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就难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语言教育资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3)语言素养的提高缺乏系统性与反馈机制。

 

一个人的语言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与练习才能形成,它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自身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我们在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还仅仅停留的教授课程的层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规划、评价与反馈。虽然有些院校设置了一些口语技能类课程,但是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是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缺乏对学生的监督、评价、总结,这些技能类课程也没有实现应有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不论是高校的老师也好,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好,都要树立正确的语言类课程教育观,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讲授与学习语言类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学生要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合理规划,将语言素养的学习与积累贯穿自己学业的始终,目的是深厚语文基础、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口语技能,进而提高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老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

 

2.构建合理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语言类课程群

 

语言类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不能忽视语言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能把语言类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制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应专门设置语言类课程模块。在语言类课程模块中,我们要为学生开设一批既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学生又感兴趣的语言类课程群,如幼儿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故事讲述技巧训练、朗读与朗诵技巧训练、表演与主持技巧训练、剧本表演、家园沟通技巧,等等。

 

3.构建高效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堂与课外活动

 

(1)利用多种手段,多渠道搜集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我们要从学生方面、从幼儿园方面、从社会方面了解课程的不足,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不断改进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学生讲授国内外语言教育的新动态、讲授语言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搜集社会中关于语言教育的最新信息等,让语言类课程更加立体、更加饱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做不到吸引学生了。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旧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谈话、演示、表演、竞赛、辩论等途径学习新内容、掌握新技巧,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3)加大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因此,课程的实践远远比理论的讲授要重要得多。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算不上真正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只能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国家也好还是学校和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的学生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除了学生要主动学习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与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生语言素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完成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核与评价。语言类课程属于技能课程,技能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不能仅仅依赖于笔试完成的。我们应当通过朗诵、讲故事、辩论、演讲、剧本表演、学生教学大赛等多种形式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考核、评价之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提供依据。

 

三、结语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是一个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灵活性与变化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必须紧紧与幼儿园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8篇

2007“金猪年”婴儿潮的来临已是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当“猪爸猪妈”们忙碌完“金猪宝宝”的衣食住行之后,学前启蒙教育也由此提上议程。

“教育从0岁开始”,近年来,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原本0~3岁婴儿的教育“空白期”开始被各式各样的早教所填补。中国历来有句古话,“3岁看到老”,因为0~3岁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都自此“打桩”,因此早教以其在宝宝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然而,时下的儿童早教市场未免过于繁杂,许多年轻父母往往深陷庞大的早教大军中,好似雾里看花,在此,我们愿借给“猪爸猪妈”们一双慧眼,让你看得清楚、明白、真切。

启蒙类:强健身体开发智力

代表课程:启蒙训练、亲子游戏、婴儿游泳、亲子瑜伽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市面上提供早教的机构有几百家,开设的都是些综合类的启蒙课程,分为若干个板块,有0~6岁亲子启智、2~6岁蒙特梭利教育、3~7岁儿童感觉综合训练、“PAT”(家长作为启蒙老师)计划,还有亲子游泳、亲子瑜伽等特色教学……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教理念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大掏腰包。高端的早教中心收费150元/课时以上,一年中孩子的早教费用就至少花费1.5万元,主要供高收入家庭消费。多数专业早教机构价格在100元/课时以下,消费对象是中等偏高收入家庭。此外,也有早教机构一节课收费40~50元的。算起来,一个宝宝每月的早教费用将近600元,一年就是6000多元,这与大学一年5000~8000元的学费相比,基本上是并驾齐驱了。许多家长表示虽然也觉得收费不菲,“但为了孩子,没法子。”

宝宝一出生,很多家长便将宝宝送到妇幼保健院下的类似俱乐部性质的早教中心,这类中心是培育0~3岁的宝宝,但主要培育0~1岁的婴儿,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教育课,以及早期的启蒙教育课等,费用约在百元以下,按次收费,比专业的早教机构要相对便宜一些。

而一般专业早教机构通行的做法是按期收费,一期三个月共12节课,平均每周一节课。这类课程往往设置为套餐形式,分成语言、数学、科学、感官、生活几项训练,涵盖了意大利著名“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课程档次的价格跨度也比较大,从480至3280元不等,各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

此外,亲子活动也是很受家长青睐的早教项目。原先的早期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早教与智力早开发划等号,认为宝宝会提前认字、提前背诗、提前数数就算是教育成功,而忽略了他们的体能训练、人际交往培训等。而亲子游戏便能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社交机会,也能帮助宝宝的看护人探索学习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因而人气一直很旺,除了早教中心特设的课程外,许多街道社区也会举办免费的亲子活动,热衷于此的家长不妨记得定期关注。

要说到新兴的早教项目,那就不得不提婴儿游泳和亲子瑜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宝宝1岁左右就能开始学习游泳了,因为游泳好比通过模拟一种液态的环境,让宝宝重拾“回归母体”的感觉,进而能够顺利度过过渡阶段。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凡是坚持1个月以上的婴儿游泳,宝宝的肺活量、心脏功能、免疫功能、消化吸收功能、睡眠状况均优于其他同龄宝宝。同时,孩子的性格、动作协调性和智力水平也会有明显提高。另一项亲子瑜伽也是塑造孩子身心的一个人气项目,它有助提高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过这两类的费用要略高于一般课程,单次收费的话要达到100~150元上下。

才艺类:挖掘天分发展兴趣

代表课程:儿童绘画、书法、少儿钢琴、小提琴、少儿芭蕾、少儿拉丁舞等

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于是乎,各类艺术特色班日趋火爆,在炙手可热的早教市场中分得了很大一杯羹。眼下,深知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猪爸猪妈”也在不断寻求能够给宝宝上的才艺课。需要指出的是,婴幼儿的学习最讲究的便是“适龄”,年轻父母切记不能草率行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才能。以音乐为例,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并不是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才能去学音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在学前阶段,通过音乐这种工具,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学哪一种才艺或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也是他将来能不能发挥才能的关键。所以,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设想。

一般来说,才艺班最主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和气氛。在活动中帮助孩子发展他的兴趣,进而挖掘出孩子在音乐、美术或舞蹈方面的天分。如果父母没有时间或本身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或常识,可以选择一个适合孩子兴趣的才艺班,接受指导。这类培训的收费通常会有较大的高低价位之分,按上中下三档计算,每一档次就要差个几百元左右。

在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费用,还有几个关键点父母一定要纳入参考之列。一是要考虑师资。老师除了音乐、美术等专业能力外,对儿童心理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不是关心儿童、了解儿童,这一点至关重要,对孩子品性的发展会起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二是环境。父母要了解教学空间是否宽阔、器材是否周全、学生人数的安排是否恰当等。三是教学方法。才艺班应该是表现与欣赏并重,但一般的才艺班欣赏方面的教学都不够,集体游戏、合唱(奏)、共同创作等活动太少,而较偏重于个体能力的发挥,忽略了群体活动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培养出能合群、合作的孩子,更谈不上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否能对整体社会文化有所贡献了。从这一层面上讲,宝宝“意识”的培养相较其他,应该在未来早期教育的观念中有所加强,进而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

外语类:咿呀之中训练口语

代表课程:快乐外教口语、星级考、特色英语教学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正常儿童4岁时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而且也能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果想将来在英语上有所发展的话,尽早学比较好,随着年龄增大,过了5岁,母语习惯已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定并限于母语,再学外语就有语音干扰,会困难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从小学点外语还是很不错的,1~2岁就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便可以跟着老师正规学习。或许正基于此,催熟了当前“外教口语”这颗硕果。

眼下英语培训机构的少儿课程大致分为三大体系,那就是周末外教口语常规班、星级考以及专项英语教学,如音标课、语法课等,而之中最为热门的便属前两者了。

少儿口才课程体系第9篇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二、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实践表明,要想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更好地应对课堂之中的动态生成,首先应重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可针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例题现实性不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有题型结构、解答方法的前提下,可采用合理改编的方法,把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例:一次要讲解习题:“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园,行距2米,株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针对该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笔者在具体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改编成:“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相距1米,左右相距2米,按这样排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如此改编成让学生熟悉的情境,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促进对题意的理解。

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关键

1、尊重儿童个性。

实践表明,尊重儿童个性能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必要的“土壤”。

只有为学生创设充分地表现机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此才能引发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创新的火花。尊重儿童个性具体表现为:(1)尊重儿童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尊重其对各种活动的体验、感受。(2)关注儿童个性差异,对儿童应学会宽容,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学会理解儿童问题。能用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思考。

2、灵活调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