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经济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6:59

网络经济研究

网络经济研究第1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生产关系;传统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务性的应用广泛开展,网络经济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持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网络经济的概念尚未统一。其主要内容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从宏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含义的网络经济,是从网络经济生产方式角度出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络商务性应用四个阶段,依此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从中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可以理解为与网络产业相关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既包括了网络交易、虚拟企业、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商务性活动,又包括软件的开发与制造、网络信息的生产、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生产、网络基础服务的提供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依托的基础产业群是信息技术产业,即主要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支持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产业,因此,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全社会范围的产业集合。

从微观层面上看,网络经济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基于互联网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别提供服务和接受产品。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与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进而施行生产和管理等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交易场所,使得交易范围扩大、交易方式多样化。网络经济改变了消费者需求方式、行为方式、购物方式,进而引发了市场的变动。

以上关于网络经济三个层面内涵的理解是相互关联的,当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时,网络产业及与其相关产业必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相关网络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因此,从宏观层面出发,着眼于网络经济影响下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依此分析新的经济形态的运行特征,并且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是指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作为劳动工具,以知识、信息作为劳动对象,通过对生产力的革新,进而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一)虚拟性。网络经济具有虚拟性是指这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有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人类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生产和交换,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逐渐影响到传统产业,使得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电子商务”和“金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创造和加工,或者将传统经济的交易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使得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信息化。信息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劳动对象,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要商品,但它们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当生产第一份原始信息产品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但是以后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拷贝来完成,并且产品可以实现无限量拷贝,其拷贝过程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三)全球性。从互联网的诞生至今,网络已经覆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迅速发展使得地球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网络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生产、跨国金融、跨国交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网络经济的全球性效应还体现在可以促进技术的学习与创新,新兴技术能在世界范围能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推广,并且能够打破传统经济中的区域界限,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四)直接性。网络经济的出现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缩短了经济贸易中的中间交易流程,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专门的服务性企业,使得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者,例如通过网络直销可以免去与中间商的交易过程,生产厂商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管理效力。

三、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考察网络经济,其互联网的产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且独立于其他个体,但发展却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产业的支持。网络经济产生的目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快捷、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的服务,其高渗透性已经影响到经济、文化、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但当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之时,一些新鲜实物的产生也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区域界限、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企业的高额交易费用等问题,如传统百货在经营中就需要面对高额的刷卡费用、房租水电费用以及顾客群的流失等,网络经济具有极大的优势。当传统产业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网络经济影响下,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理性认识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回归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目的,进而找到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能够更好结合的途径,这将是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01):5-11.

网络经济研究第2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 基本属性 原基生产 原基材

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阐释

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问题关系网络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是我们推动网络经济沿正确道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我们曾经认为网络经济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也曾认为网络经济是由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或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推动要素的经济等等。

但是,作为对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基本属性问题的认识,上面的解答显然是不够深刻的。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问题的科学解答,首先需要从哲学的层面来解决一般方法论问题,即对客观存在必须把握其本质和内容,必须掌握普遍的联系和内在的发展。其次应从经济层面来解决两点:第一,网络经济仍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核心的,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是生产、交换、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供给和需求仍然是网络经济不可回避的中心问题。第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金融运作和金融创新在网络经济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创新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再次应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解决动力问题。科学理论的发展所推动的技术革命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网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它构成网络经济的起点。所以,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问题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解答,是把一般方法论、经济性问题、科学技术性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认为,网络经济的基本属性依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与传统经济所不同的是,网络经济的物质资料生产是原基生产。所谓原基生产,是建立于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基础上的,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基点的多样化消费,并以原基生产为内核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及关系的总和。该基本属性有三个要点:技术革命、金融创新的结果和过程是网络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但不等于网络经济本身,目前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是网络经济的先导,是网络经济基础建构的表现;物质需求是人类需求的基础,不论社会经济形态如何变化,这一性质不会改变。所不同的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使物质需求的范围更宽、要求更高,物质需求的供给将更充足,物质财富不断地涌现,非物质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新的非物质需求多样化;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内核,原基生产决定网络经济的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及关系。

网络经济基本属性的内在规定性

网络经济基本属性就是原基生产。那么,原基生产的内在规定性就是科学解答网络经济的关键。为便于内在规定性的研究,本文设定原基生产就是以原基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并且假定:原基材不存在科学技术的障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发现并实现原基材;原基材的产生不存在社会机制和社会伦理的制约;原基材及生产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谓原基材是一种同质的劳动对象,是用所有物质都可以转化而成的,具有一般通用性的、同质的物质材料,或者说有无限多样性使用价值的产品。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原基材是劳动对象,因而不是最终消费品,是中间产品,是一种生产资料;与传统种类繁多的中间产品或生产资料不同,原基材质上是完全相同,因而只有一种;原基材可以由所有物质(任何物质)产生或获得;原基材有无限多样性的使用价值,可生产所有最终消费品。

设:b代表原基材,b的同质集合为:

b={b1,b2,b3,... ,}bn(1)

式中,b1,b2,b3,... ,bn为原基材的物质材料(产品)因素,且有b1=b2= b3=...=bn,即b1,b2,b3,... ,bn完全同质。(1)式为原基材的数学表达式。

从相互联系中能更进一步理解b,又设m代表非原基材,c代表最终消费品,m和c的集合分别为:

m={m1,m2,m3,...},mn

c={c1,c2,c3,...},cn

式中,m所代表的非原基材就是用于生产原基材的物质材料因素,但不包括满足有效需求的最终消费品,m1,m2,m3,...,mn为若干不同形态的物质材料因素;c表示由原基材形成的最终消费品,c1,c2,c3,...,cn为若干不同形态的最终消费品。b、m、c的关系有公式:

{m1,m2,m3,...},mn={b1,b2 ,b3,...},bn={c1,c2,c3,...,cn}

即:m=b=c(2)

(2)式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原理:

原理一,所有非原基材m 可以向微观层面转化或备制(记为m-b)为同质的原基材b,原基材b又按有效需求重组或构造(记为b-c)所有最终消费品c。以符号m-b代表转化或备制,b-c代表重组或构造,这一原理又如图1所示。

原理二,若设b的基本单位为xo,即b1=b2 =b3=...=bn=xo,则重组(b-c)某一数量的一种或若干种c的基本单位总量和m 的基本单位总量与b的基本单位总量相等,(2)式又可表示成:

mxom=nxo=cxoc (3)

(3)式中,mxom代表m 的基本单位总量,nxo代表b的基本单位总量,cxoc代表最终消费品c的基本单位总量。(3)式可视为价值形式,也是一种价值观。

原基材这一范畴是理解原基生产,进而科学解答网络经济关键点。它的提出有着革命性意义,从自然和社会看,自然资源的匮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已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迫切需要从传统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基材范畴提供了必然的方向和思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原基材范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内在要求的具体体现;理论意义上的原基材范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基本慨念,它与现实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极值。原基材范畴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清晰路径, 使我们能透视现实,进而把握未来。必须强调的是,原基材的提出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物质内部共性就是原基材,换言之,如果物质内部存在共性,那么这个共性我们就称之为原基材。只是我们对这个共性即原基材,还处于逐步认识的过程中。

原基材为劳动对象,将根本改变社会生产的样式。从生产力角度看,劳动对象的变化对劳动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原基材消除物质资源稀缺性,物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人力资本的决定意义突显出来;劳动对象的变化比劳动资料的变化更具有决定意义,原基材之前,不论劳动资料怎样变化,人们始终依赖于现成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原基材之后,依赖性已不存在,劳动资料的内容和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革,高科技、信息、金融、网络、知识等成为基本的生产工具,并获得空前的拓展空间。随之,原有的基于物力资源的管理必然转变为基于人力资源、技术、信息和满足需求的管理。新的劳动对象,使劳动力、劳动资料、管理均产生质的变化,最终导致生产力的飞跃。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劳动对象的变化进而生产力的飞跃使直接生产关系彻底改观,经济结构会发生巨大改变,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以及供给和需求将实现高度的统一和均衡。

通过上面的分析,进一步定义原基生产就是:主要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劳动者,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金融、高新制造技术和设备等劳动手段,直接按消费者的需求,备制原基材,从而构造最终消费品的活动。原基生产包含四层含义: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具有相应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主要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一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和设备;二是金融,即金融机制、金融技术、金融工具和专用设备;三是高新制造技术和设备,主要是网络数字终端制造技术和设备等。从生产力发展标志这一视野,把新的经济形态称为网络经济,应当说是恰当的。原基材的备制(m-b),就是按最终消费品的有效需求量的原基材需求量,把具有最低使用价值和最小社会(含企业)成本的物质材料还原为一般通用性的物质材料。最终消费品的构造(b-c),就是按最终消费者的特殊的、个性化的、有效的需求,直接重组原基材成为最终消费品。

网络经济与原基生产的内在联系

从经济运行来看,原基材、原基生产的具体意义在于:所有物质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原基材,物质资源稀缺性不复存在,社会生产将彻底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直接生产过程表现为原基材备制和最终消费品构造两过程;最终消费品的价值实现信息和最终消费品的内部技术结构参数是主要经济信息, 信息依靠网络来完成其运动。从对原基材和原基生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基生产与传统生产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原基生产实现了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飞跃,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立在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知识之上。从这个意义讲,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未来的经济都是新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但网络经济更具有阶段性、技术性特征,需深入研究。网络经济与原基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本质和内容。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是以一定的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变化,以交换和消费方式、行为的多样性及变异性表现出来。这些多样性及变异性始终都是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和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人的需求来展开的,它们是网络经济的外在形式。而原基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物质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方向,因而是网络经济的本质和内容所在。

原基生产对网络经济具有决定性。在经济运动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虽然现代经济活动中非物质生产的供给和需求大比例提高,但上述规定并没有改变。原基生产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数量和方式,原基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性质。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原基生产决定网络经济的走向、基本性质、进程和阶段特征,决定经济总量和经济运行方式。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核心系统。网络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系统,这一系统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按再生产的过程和环节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原基生产系统、交换系统、分配系统和消费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原基生产子系统是网络经济系统的中心子系统。按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非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构成,物质供给-需求子系统是主体,原基生产是该子系统的基础。按环境因素划分,网络经济系统由自然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构成,原基生产体现了三个子系统的共同要求。可见,网络经济的核心系统就是原基生产系统。

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标志。网络经济的产生过程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规律,由萌芽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组成。这四个时期的进程取决于原基生产的发育状况,只有当传统生产被原基生产取代,原基生产成为主导,网络经济才真正形成,并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目前,网络经济正处于萌芽期,但未来形成期的到来是必然的。通过对网络经济和原基生产相互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基生产是网络经济的内核。

以原基生产为内核的网络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经济的格局,并且经济运行机制和方式也得以改观,经济关系和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也根本不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很多,现简单列举一些主要的表现:

物质资源稀缺性被物质丰盈性所代替,生产的物质资源可能性边界及地域性限制不复存在,物质生产的选择成本倾向于零。生产要素中,物力资本作用倾向于零。收益递减规律适用范围缩小;人力资本作用倾向于无穷大,收益递增规律适用范围增大。所有制关系中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和信息,是以对新知识和信息的占有、支配、使用和受益为基本特征的所有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小蒂,倪云虎.网络经济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邓杰.假如网络也有生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网络经济研究第3篇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经济模式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由于其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表现出的突出优势,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水平。但是,目前城市人群使用互联网还是占主流地位,而互联网跟贫困地区农民、农村、农业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并且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应用更加稀少。本文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经济;农民发展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农村信息较其他地区要落后许多,因此得到的相对资源和人才也比其他地区差,长此以往,西部地区的经济将更加落后。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发展网络经济势在必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人员应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采取趋利避害、积极发展、加强管理和充分利用的方针;要利用各种条件把网络经济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有选择地发展符合西部农村地区状况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其成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电子商务,使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找到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建设新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西部地区人口2.8亿多,占地面积为54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23%和56%,包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行政省区市,但其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由此可见发展新型经济模式在西部农村发展中势在必行。网络经济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同时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所引起的与传统经济部门、传统产业相比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和飞跃性发展。因此,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纯粹的“虚拟”经济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并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升华的高级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在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网络经济能够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1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经济基础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薄弱,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商人和企业家很少主动在西部进行投资发展,且西部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来解决生计问题,很少有农民发展其他产业且比较满于现状,不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且其他产业的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使得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网络经济带头人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致使西部地区农民故步自封,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西部山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具体而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集中程度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致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大多都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多坡少平地,交通不发达,电力水利供应不足,可耕地面积少,年降水量少,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由此看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自改革开放以来,网络经济正逐步走向农村,并且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发展现状

2.1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普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网络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且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经济模式。但是从城乡网络的普及率来看,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5%,在城镇中的普及率为44.6%,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西部地区的网络普及率更是远远低于城镇的普及率。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速度远慢于城镇发展速度,网络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拉大。在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增速缓慢的因素中,“西部地区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西部农村的许多地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较多,并且教育水平落后,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结构偏向低学历和年轻化,网民总体的学历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农村网民更加趋于低学历。西部地区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于城镇。对于交流沟通类和商务交易类的网络应用,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使用率远低于城镇网民,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网上支付和网上购物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

2.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络终端设施建设现状

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有三种较为普遍的接入方法分别为移动电话网络、固定电话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分别对应着我国的无线、ADSL和CableModem接入。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接入,虽然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在规模上来说距城市的规模还相差甚远。

3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在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备的现实条件,进而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不宜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自然条件,发挥各地的优势,创造性地采取最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许不是最好的,却可能是最适合西部地区农村的相对经济有效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农村可以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相结合、建立农村信息室或信息点、成立专业农民协会、网络经济与其他媒介相结合等模式。其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正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4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活动不受时间条件所限制,每时每刻都在为西部地区的农民服务,缩短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传输的时间,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另外,互联网经济消除了区域界限,使整个世界紧密相连,信息网络把全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区域间的距离变得无关紧要,网络的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空间因素的制约,不仅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紧密相连,也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全国经济紧密相连,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为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向小康社会迈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建议

5.1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网络经济体系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运行应结合西部地区的节省需求并投入其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需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对的奖励,切实为农村网络经济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比较完善的局域网,让农民能够通过网络经济学到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方法。另外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送一批网络经济带头人到科研机构、高校去深造,学习并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一种符合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网络经济体系。

5.2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

政府行为是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成败的关键。政府应建立专门、有效的领导体系,由各级政党主要领导挂帅,组织科技、财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共同规划农村网络经济发展方案,并科学分工,各司其职。

5.3加强经验交流与总结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是西部农村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优秀教师进行网络经济的相关培训,使其在计算机网络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并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和当地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经济对当地发展的作用。由于农民吸收新技术、新科技喜欢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农村网络经济可通过典型引路、参观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等方法,让农民进行观摩和学习,变抽象理论为面对面实践操作。

5.4加大宣传力度

西部地区农村地处内陆,交通不发达,交通成本高,社会开发程度有限,官员系统与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观念落后,为了农村网络经济的高效实施,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等应大力宣传网络经济的优势,进行一人向多人,一家向多家宣传,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鼓励。

6结语

西部地区网络经济是西部地区农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与很多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重要作用是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经济来调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供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人员和农民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新模式,使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创造财富、发展文化;使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济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城镇发达地区靠拢;使西部地区农村逐步向以信息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迈进,实现西部地区农民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双面发展,为我国西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小发,杨丽,张孝润.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2).

[2]邹娜,郝大江.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2).

[3]李晨阳,牛文旭.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

网络经济研究第4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网络经济效应;作用机理

即时通讯的成本低而效率高,并且内容丰富,能够满足人们频繁交流与对信息大量获得的需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于普及,为其规模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与分类

即时通讯是利用网络终端,允许多人利用网络进行文字传递,语音与视频交流。依据用途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企业与网站即时通讯。依据平台分类又可以将其分为PC和手机即时通讯。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较大的如QQ,微信,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即时通讯软件。早在1996年时,以色列人开发了能够利用互联网快速进行信息交流的软件,之后各国纷纷推出了即时通讯软件,市场不断被扩展。即时通讯软件类型多样化,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并且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发展更加迅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即时通讯功能也在持续丰富与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客户对于通讯功能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推动并促进了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毫无疑问,即时通讯的发展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运营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即时通讯软件没有出现之前,通信方面运营商获取了绝大部分利益。由于缺乏其它有效方式的补充,导致其处于垄断位置,用户可选择性小,而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而信息安全性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信息面临关各种安全威胁。即时通讯方式扩大了联系沟通的范围,增加了沟通的频率,同时风险也在随之增大。从即时通讯未来的发展来看,创新是其吸引用户的有利途径,客户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求趋向于多样化方向发展,即时通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及时适用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占领市场。

二、网络效应中正反馈机制

网络效应描述的是网络基本经济特征,所连接的价值是由连接这个网络的人数来决定的。网络经济中,市场规模越大,客户群体越大,服务与产品的价值则会越来越高。信息虽然得到了共享,但是实际上其总量是在增加的,只有客户群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会产生正反馈,而该类型软件的用户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在该种现象中,强者将会更强,而弱者将会更弱。以腾讯公司为例,腾讯QQ在最初进入市场时,就提供了许多途径,并利用这些途径将QQ传递给潜在用户。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QQ有较强的网络效应,通过免费安装与下载,当市场容量达到临界值时,引发正反馈就十分容易。对于不是特别有耐心的客户,则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为提供服务,从而使其获得应用的途径。对于腾讯而言,突破临界容量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还需要做好对用户的预期管理。网络的价值就在于网络的大小,如果临界容量无法得到突破,那么网络就没有什么价值而言。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用户群体认为QQ会在以后成为一种大众接受的即时通讯工具,客户接受QQ就会较为容易,相反,用户可能会选择其它自己认为有可能的即时通讯软件类型。客户预期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用户对其预期良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并引发正反馈,用户规模就会持续的扩大。在网民中至少每个人注册了一个QQ,而且QQ发展到今天,也不只是限于沟通与交流,还可以应用于其它方面,如工作,教学,个人提升等。内容在不断丰富,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这就是QQ在网络经济中所引起的正反馈。如果需求一方的规模经济作用十分强烈,消费者预期某一类型的产品会在将来普及,那么,该产品就会逐渐流行,并慢慢形成良性循环,消费者预期也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在网络经济中,采用一定营销策略对消费者预期进行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导致正反馈的原因从经济学方面来看,在既定要素配置平台,生产要素在持续投入,边际收入则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边际成本相反就会增加,而边际收益则会减少。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则使得该规律被打破,如果参与能够对其它的参与者带来好处,大的网络相比于小的网络就会更加有吸引力,外部性也能够形成。由于网络正反馈效应十分强大,需求方形成了规模经济。而网络经济则遵循相应的法则,网络价值增长的速度是用户数量的平方,即边际收益增加。

三、网络效应中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初始状态敏感依赖,指的是某种体系如果具有反馈机制。如果受到外部偶然性条件影响为系统所采用,就会沿着一定路径发展,而其它潜在路径或者是更加优质的路径则难以将其代替。开发信息产品投入的成本非常大,而复制成本则非常的小,几乎为零。腾讯QQ在最初出现时,由于其使用人数有限,价值也不是特别明显,而随着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价值就会逐渐增加,当其产生了正反馈后,就会在市场内形成垄断。而用户在习惯了产品之后会形成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就是路径依赖。QQ获得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可,当其通过界面搭载一些新的功能时,用户就会尝试这些新的功能。并且由于其品牌效应,用户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新产品与原有产品一样可靠,而最终用户也会接受捆绑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就被锁定,锁定则是路径依赖的极端体现。如果用户想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就需要考虑到转移工作所需要的成本。从某个系统的某种状态退出,在新系统中达到理想的状态,就需要对系统转移成本进行细致的考量。比如,客户想要使用其它通信软件,但是又需要和原有软件上的朋友保持联系。二者相互兼容的软件不存在,而客户的朋友又不会放弃原有的软件使用新软件,并且客户也不可能会说服所有的朋友放弃原有产品,这样成本非常大,最终客户就会放弃使用新的软件。

四、网络效应兼容性导向

新产品在进入市场的时候,需要考虑与现有厂商在产品兼容性方面相关问题。如果新的厂商与现有的厂商在技术上相互兼容,可以利用现有厂商积累的用户基础。同时对于用户而言,如果是老用户,在某些时候可以减少用户的转移成本。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兼容性的存在会导致新进入的厂商技术与谈判成本增加,并且受到网络外部性影响,现有厂商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转移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缺乏弹性,消费者则容易被锁定,而在初期厂商间会因为市场争夺而导致竞争加剧。

五、结语

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与网络效应有密切联系,除过即时通讯软件,其它产品也与网络效应有密切联系。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就网络效益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利的方式占领市场,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李丽月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聂永有,费金玲.从即时通讯软件的迅速发展看网络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J].经济师,2008(1):69-70.

[2]司明.空间经济网络的作用机理及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4.

[3]谢云.基于网络即时通讯行业的服务质量对客户保持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张健.即时通讯软件营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软件导刊,2010,9(12):111-112.

网络经济研究第5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新活力。但是网络经济受网络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其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对电子商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客观的分析和看待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一是网络经济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节约了成本;二是网络经济的风险隐患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如何规避其不利影响,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1.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是指经济参与主体,个人、企业、政府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商品交易和行政管理的过程。网络经济在运行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系统,这样才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从而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网络经济的特点

第一,虚拟性。网络经济的虚拟性主要是指商品交易和行政管理所采用的平台、活动空间的虚拟性。而通过网络经济进行交易的债券、期货等内容都是实质的,不是虚拟的。

第二,速度快。网络经济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这种网上信息获取与传统的人工获取相比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当前的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获取和产品交易的快速度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全球化。网络经济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从而使产品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也提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第一,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传统的贸易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工贸易操作,这种贸易形式受区域、交通、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取得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很低的。但是在网络经济下,国际贸易流程得到了优化,利用电子商务中的B2B、B2C就可以将企业和个人联系起来,简化了传统贸易形式中的商家、关税等环节,同时在线支付方式的出现,也节约了商品交易的时间和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第二,丰富了经济贸易的形式。传统的经贸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市场开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网络经济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这一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世界各国逐渐向着同一个利益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电子商务等经济贸易形式的出现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支付、交谈,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宣传营销等都是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式。

第三,加剧了贸易全球化。传统的贸易地域色彩十分严重,也正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商品在交易之后的售后信息是很难反馈到商家去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就局限在了特定的区域内。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交易模式也变的多样化,交易范围也打破了区域限制,跨国、跨洲贸易逐渐增多,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贸易交易市场。在网络经济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网络传媒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

第四,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贸易交流是一种经济现象,但也是一种服务过程,所以无论是哪种环境下的经贸往来都需要服务贸易的支持。网络经济时代下,贸易服务的特征、形式和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服务的范围突破了地域限制,服务成本明显降低,对提升贸易往来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各国贸易都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网络采购、网络宣传、网络信息传递、网络营销等方式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成熟和健全发展。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一,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是网络经济下a品交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电子商务中产品的交易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物流快递的形式将产品传递到客户手中去的,所以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贸易发展的效果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国物流业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物流人才短缺,物流企业与贸易企业之间战略协作关系没有确立等多种因素都制约了网络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流受到了阻碍,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消极影响。

第二,国际贸易风险度增加。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贸易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商品的支付方式,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商品的供给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但这些经贸便利的实现都要依互联网技术,这就为互联网黑客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很多黑客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支付漏洞,有些甚至进行不法交易,这些技术性的问题是很难从根本上规避的,增加了国际经贸的风险,近年来互联网犯罪现象的不断增多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对此加大技术防范,降低网络经济贸易的风险。

第三,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网络经济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虽然多以网络技术为主,但仍然需要人工进行网络操作。但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所培养的人才有限,而且电子商务的高素质要求导致人才缺口不断增大,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人才需求,这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消极影响。另外,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就业率持续在25%左右,学生就业率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了相违背的现象,这种人才供给的矛盾也制约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第四,我国在全球电力商务中的参与度低。在网络经济下,国际经贸全球化趋势明显,但现如今全球电子商务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中,我国在其中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很多信息都会倾向于发达国家,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利益也有可能被他人窃取,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研究,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文章中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采取相关措施,规避网络经济的消极影响,最终实现网络经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全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平.刍议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J].商,2016,(24):108.

[2]杨伟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4):8.

[3]胡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J].经贸实践,2016,(05):44.

网络经济研究第6篇

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形态,并对于传统经济理论发生侧重大影响,乃至扭转着传统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比如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因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扭转。

网络经济拥有显明的范围效应,如果范围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拥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其效益就越大。可见,网络经济的效益是同其范围成正比的。

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出产者以及消费者可直接进行经济互动,而且网络经营者可以轻而易举的为消费者提供周密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不但使其交易本钱降落,而且可使网络经济成为直接经济以及“个性化”经济。

在我国,网络经济才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尚无被认识,因而,要发展网络经济,必需真正搞明白网络经济发展的违景,网络经济在我国及全世界的作用和与网络经济及其发展相干的各种理论问题以及现实问题,以便采用正确的策略,在增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地开发传统经济的资源,并促使传统经济焕发新的青春。

1、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

网络经济、新经济恐怕是近期使用比较多的1种概念了,有关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与泡沫经济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能就新经济、网络经济的本色含意达成共鸣,由此而引起争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关于新经济,国内大致有两种看法:1是认为,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革命、金融立异为基础的现代经济;2是认为,新经济就是以互联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因为“科学技术是第1出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所以第1种观点要比第2种观点对于新经济的认识更全面。应当说新经济是以整个现代高新技术(包含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为基础,而非仅以网络技术为铺垫。再说在IT行业中,网络也只是其中的1个组成部份,所以新经济的范畴要比网络经济的范畴大,或者者说前者包含后者。

跟着新经济概念的呈现,网络经济热潮的掀起,国内许多上市公司纷纭宣告从事网站投资(俗称“触网”),为网络概念股的爬升注入动力。二000年的新年伊始,上海梅林、综艺股分、海虹等股票迭立异高,其中被ST的海虹也曾经多天到达涨跌幅限制,此番上涨行情确切让中国股民初次领略了网络的神奇。“爱网络不爱事迹”1度成为时尚,用市盈率来丈量股票价值似乎显患上沿袭保守,只有用“市梦率”来测度网络股才够新潮。

新经济也好,网络经济也好,其实它们都是舶来品。咱们尽管可以奉行拿来主义,但对于于外来的东西最首要的仍是消化吸收。网络再神奇,它也不能脱离传统经济而独立存在。就美国而言,网络经济也是以其发达的物资经济、现代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相融会的结果。传统经济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或者者说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到必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经济的高档形态。脱离了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就成为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等价交流、利润最大化等传统经济中通行的法则仍合用于网络经济,价值规律仍起作用。

投资股市就是投资未来。未来拥有不肯定性,不肯定性又象征着风险,而现在尚无事迹支持的网络股风险更大。对于网络股只讲概念、不讲事迹,实则是1种投契行动。事实上,网络股尚无神奇到只讲投入,不讲回报的境界。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经济终究也会消失,由于投入就是资源的投入,因为资源的短缺性,过度的投入就象征着相干资源的枯竭。所以,那种认为传统经济不起作用、传统经济理论失效的论调是不科学的,也极无益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网络经济的本色。

在传统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或者造成通货膨胀或者通货压缩。一样,网络经济也有其“通胀”以及“通缩”问题,这就是它的虚拟性。在传统经济中,过度投资会引发经济过热、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在网络经济中,过度投资,它虽不必定会引发物价上涨,但因有资本的介入,会引发社会金融财富的虚涨。在必定限度内,虚涨引发的泡沫不会幻灭,超过必定限度,泡沫就会跟着网络热潮的消退而消失。

在必定意义上,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衍生形态,网络的发展能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交易本钱降低,由此也能使过去因经营本钱太高或者达不到范围效益的部门步入盈利的行列,一样因为网络技术的利用也会使部份产业的成长周期患上以延长,“青春”再现,如斯等等都是网络技术发展对于传统经济的踊跃增进作用。反过来,现代技术以及传统经济又形成了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现代电子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是网络技术的基础,工业、农业、商业等行业信息是互联网传布的内容。

可以这样说,网络经济必需依存于传统经济才能发展,然而网络经济也有其相对于的独立性,可超前发展,但这其实不象征着它可以脱离传统经济而存在,网络经济的适度超前发展虽无泡沫之虞,但过于超前就易构成泡沫。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并存使现代经济体系拥有显明的“2元”特征,如果传统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原生”部份,那末网络经济(新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就能够称为整个经济体系的“衍生”部份。经济“衍生”部份过度膨胀会对于“原生”部份形成巨大的支持压力,当这两部份不能进行相应地调剂,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泡沫就会幻灭。

从本色上讲,网络经济泡沫的构成离不开金融资本的介入,资本的过度投入常常会演绎成投契,现在“.COM”公司网站无处不在,设立网站寻觅风险投资上市,这似乎成为了国内大部份网站开发者通往胜利之路的3部曲,好像上市就象征着网络经营者的胜利。目前国内网站达千万家,若把上市当作胜利标志的话,恐怕绝望者众,1者由于国内2级市场正在构成发展当中,纯洁网络公司“入市”无门,2者由于可供选择的上市地NASDAQ对于上市者请求较严,尚且还有1些国内较着名气的网络公司在排队候补,因而所有的网络公司都进入NASDAQ几近不可能,这其中有些公司定会以倒闭告终。

国内网站兴办者大致有3种用意,1种是以网站为经营对于象,并凭此获取利润,2是将网站作为第4媒体,对于公司进行形象宣扬,3是将网站作为1种“题材”进行炒作以及投契。依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到达第1种用意的很少,就连美国的AMAZON以及AOL也不例外;第2种用意较易到达,这也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惯常作法;拥有第3种用意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网络泡沫就是在此用意下制造出来的,这尤应引发注意。网络成为投契对于象其实不为奇,由于在世界金融史上,有良多东西都曾经成为人们的投契对于象,并引发了各种危机,例如证券、动产、不动产等。具体讲有:一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投契热、一八世纪末的英国运河热和一九世纪的英国铁路热等。在当时,英国运河的开凿、铁路的兴修都是靠发行股票集资来完成的。尤值1提的是英国的铁路热,介入这场热潮的有社会各阶层人士,包含家庭佣人、银行职员、有势力的银行家以及资本家等。在一八二七-一八三五年,平均每一年增添五家铁路公司,而一八三六年猛增二九家。在铁路投

契高潮期,就连泛博的农村地区也都认为有必要将其资本投资于铁路,改造所有的地面,并网般地铺上铁轨这类强大的交通工具。当人们都还沉醉于“这1发生了诸多英镑并承诺更多英镑的大范围运动”当中的时候,各种背规背法的行动早已经呈现了,如涂改账目、卖股份红以及关联交易等,特别是那些金融投契家常摆弄投资者资金于股掌之间,后来铁路股票的大幅下跌与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入也有很大的瓜葛。铁路对于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示状而独自“延伸”铁线路,恐怕于事无补,反而还会引发泡沫与危机。在我国也曾经经呈现的集资热、房地产热,还有后来的“庄园热”等,这些与一八世纪英国的运河热、铁路热均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财富最大化是“经济人”的行动目标,他们会随时寻觅市场的投资热门,“羊群效应”又会使他们不计本钱以及风险地尾随而入,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制造泡沫,投资变为投契,“1夜致富”的欲望终因投契泡沫的幻灭而幻灭,因而人们应严防目前网络中的泡沫成份。

2、网络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在传统经济学中,供求均衡理论是1个最基本的理论,市场均衡是由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共同抉择的。市场供给曲线给出经济中所有厂商在每一个价格上愿意出产的1种物品的数量。跟着价格的上升,供给数量也上升,因而在曲线上表现为向上歪斜。而市场的需求曲线给出经济中所有个人在每一个价格上所需要的物品数量,它一般为向下歪斜的。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就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在这1点上,厂商的边际本钱与边际收益相等。供求曲线反应出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厂商每一多出产1个产品,市场价格就降落,而出产本钱却几近不变,因而最后市场所带来的收益始终是愈来愈少。这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1直沿用至今,对于现实的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如今却面临着巨大挑战,那就是树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的实践以及表现所带来的巨大挑战。网络经济将某些传统产业的高固定本钱、低边际本钱的特征推向普遍后,终究构成1种新的观点,那就是网络经济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乃至于“否定”了供求规律。就以网络经济最典型的经济行动“开发软件”而言,软件产品的本钱几近是1次性的,而软件开发完成后的复制出产本钱几近可以疏忽不计,本钱近乎为零。其他的信息产品也拥有相似的特色,即:1旦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等信息产品投下了高额固定本钱,多1个消费者仍是少1个消费者,几近不会发生本钱上的变化,也不会对于价格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在网络经济中,出产第1份信息产品的本钱无比高,但尔后产品的边际本钱乃至可以接近于零!这些特色就与“公路”、“路灯”之类的“公共物品”类似。轨制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常常要由政府提供,由于私人投资公共物品难以取得回报,人人均可以消费,多1个消费者并无增多本钱,而又不能等闲地排除了其别人的消费,或者者说排挤1个人消费付出的本钱过高,这些特色抉择了“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投资。信息产品可以说是1种准“公共物品”,它拥有“公共物品”的许多特色,如果政府不采用措施避免人们免费使用信息产品,人们“搭便车”的行动没法解除,那末就不可防止的要呈现“盗版”、“盗用”现象,由于“盗版”对于于“盗版者”来讲是1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 “盗版”的横行泛滥毫无疑难会影响人们立异的踊跃性,对于社会发展造成显明危害。信息产品尽管拥有“公共物品”的许多特色,但它在采用必定的“屏蔽措施”下,仍是可以减少其“外部性”,减少人们“搭便车”的机会,让那些使用信息产品的人们向信息产品提供者付费。固然在这个进程中,不但国家要立法维护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私人也要想办法让信息产品减少“公共物品”的特色,减少其“外部性”,尽量使信息的使用者向提供者付费,在这类情况下,绝大多数信息产品仍是可以由私人投资。

此外,网络经济还有1个比较辣手的问题,即产品定价问题。因为信息产品的定价原则不能采取边际本钱定价法,这使患上信息产品的定价成为1个难题的问题。因为市场的供求均衡点在哪里很难肯定,1个产品出产出来,该如何科学地定价就成为其走向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软件产品市场上表现的特别凸起,软件产品的定价缺少科学的法子,面对于“盗版”问题,许多软件商就开始导演"竞相降价"的竞争游戏,有些乃至是10分盲目的,但是确切也没有更好的法子。

在网络经济发展进程中,还会遇到更多新的、不可预测的问题,这些就有待于在人们本身素质提高基础上不断患上到解决。这类现象的呈现,请求网络经营者在网络经济发展进程能够扮演1个更聪慧的角色。

(2)网络经济中的“范围效应”

网络经济中存在1个首要的现象,那就是“赢者通吃”的现象。咱们应当如何对于待这类现象呢?是把它们视为“新经济”的新规则,仍是“垄断”?这是需要当真钻研以及对于待的。“微软”垄断案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违景下产生的,可是,政府依然是以传统的目光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其实,“微软”案已经经不能同以往的垄断案相比较,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大不相同。

跟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这类现象是不可防止的,市场运行的终究结果必然致使“赢者通吃”,这在网站竞争中表现患上特别凸起,这是为何呢?

第1,网络增值的规律是范围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拥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收益呈加速增长趋势。某1领域的产品在网络经济中是需要标准化、范围化的。这类标准化、范围化象征着社会本钱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网络经济中所有厂商寻求的1种目标。在市场上,如果1个企业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标准化,并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时,该产品的价值越高,使用的人就越多。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的使用价值已经大大越过它的物资表现,在许多方面是出产这类产品的人想不到的,这样,即便价格再高也有人愿意买。在这里,价高少买、价低多买的需求规律对于信息产品似乎也就不起作用了。网络经济前提下的新的需求规律是:使用者越多,出价就越高,或者者说是“边际收益递增”。

第2,当网络产品构成必定范围后,后来的企业想进入一样的市场难度就越大。由于,网络经营部门存在着极高的1次性固定本钱,而这些固定本钱中的绝大部份是沉没本钱(Sunk Cost),这样,落后市场的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搞不好不但没法挽回之前的投入,而且很难生存下去。范围优势致使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的博弈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没有生存空间。1个提供信息产品的企业,1旦面临新进入的竞争对于手,它的博弈策略可以将产品价格降到接近于零!由于1个无限接近于零但大于零的单价与无限大的信息产量相乘,收益依然是无限大,所以在位企业(如中国电信)不耽心降价,乃至可以采用免费定价(如微软阅读器的免费捆绑)策略。博弈的终究的结果就是在位企业将欲进入市场者赶出市场。这样无疑会使胜利企业的范围愈来愈大,直到最后构成相似“垄

断”的大企业。

第3,网络经济奉行“机遇优先”的发展规则。“赢者通吃”的症结就在于“先入为主”。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开辟市场的症结在于发现市场机遇,掌控机遇,这是取得市场的症结因素,也是网络经济中立异劳动的主要体现。“惟有第1,没有第2”,致使了良多“圈地”现象呈现。在网络经济发展进程中,机遇对于于企业的发展表现患上尤为首要,抢占先机象征着胜利了1半。由于网络经济,在市场竞争早期的初始用户吸收获本相对于低廉,而且网络用户拥有独特的消费粘性(其实就是锁定效应),即网络公司很容易培育、维持用户对于网站及其产品的的虔诚度。跟着竞争的加重,对于于慢1拍的竞争者来讲,取得新用户的本钱就很高,而且从竞争对于手中争取新用户更是不容易。因而,网络市场的前驱者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用户范围以及市场占有率同样成为网络公司的长时间战略重点,于是网上"圈地圈钱"的游戏就屡见不鲜。

第4,信息产品拥有“路径依赖”以及“锁定效应”的显著特色。构成“博得通吃”还有1个缘由就是信息产品存在“锁定效应”。1个已经经构成范围的产品在市场具有绝对于优势的市场份额,它的产品将构成1种标准,人们在长时间的使用进程中已经经构成1种习气,使患上扭转这类状况的可能性更低。在经济学上,著名轨制经济学家诺思提出的“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分析这1现象。“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在轨制变迁进程中,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类机制会增进人们在选择的初始路径以后,在既定方向的发展中自我强化,而这类强化不患上轨制的再次立异。“路径依赖”是网络经济1个首要表现,信息技术的采取常常拥有报酬递增的机制,率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拥有可以先占领市场的优势,应用范围效益致使产品的单位本钱降低。如果普遍流行则可以致使学习和其他流动效应的提高。许多行动者采用相同技术所发生的调和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越能促令人们相信它,进而促使它进1步流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对于手。

此外,熟识1个软件或者1个系统的学习本钱是很高的,从1个信息系统转换到另外一个系统时,要抛却原先的知识以及经验,从新接受训练,熟识新软件的操作等,必需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等本钱。经济学把这1类本钱称为“转移本钱”。当“转移本钱”高到必定程度时,用户就会被锁定。当人们最初选择了某种软件产品,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实践,并到达至关熟识的程度,此时即便他面对于1个可能更好的软件,他也不会等闲地接受,而是继续选择他所熟识的原先的那个软件,这就是所谓的“锁定效应”。“锁定效应”使患上原先拥有范围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范围优势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范围愈来愈大,终究构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3)网络经济中的“交易本钱”

在网络经济前提下,交易本钱1般都比较低,这是为何呢?(一)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10分迅速、便捷,缩短了时空差距,进而降低了时空本钱。比如,网络可以匡助企业突破与客户以及供应商打交道时因为信息交换问题而发生的交易本钱的制约。在传统经济前提下,因为信息交换的难题,企业要在大规模内采集客户数据并对于其进行分析,“交易本钱”很高,这样就很难针对于个别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很难面对于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施行针对于性的营销策略。在网络经济前提下,企业可以在网络上交换信息,而且信息传递以及复制的本钱又很低,信息传布的规模又很广,不会发生因为信息传递本钱所造成重大影响,因而企业可以广泛采集客户数据,可以制订并施行针对于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二)网络世界是“比特”世界,所有的网上信息都经由“数字化”、“编码化”,都是以“比特”的情势存在于网络世界中。“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有着极大的区分,1是比特没有重量、质量,而原子却是有质量与重量,因而比特世界没有物理空间与重量的忧愁;2是“数字化”的比特信息可以进行无本钱复制,而原子世界不管如何是没法做到这1点的,因而,比特信息永久是供适应于求,不管有多少需求均可以知足,于是网络可以低本钱地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三)网络技术可以简化市场交易进程,消解市场中介组织,可以低本钱地做到精确的经济行动的统计与分析。在传统经济环境中,许多的经济行动不可能做到精确的统计分析,因而许多结论或者对于未来的指望都是10分不许确的。而在网络经济前提下的经济行动可以采取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特别是先进的利用软件)对于经济行动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并能借此做出总结,预测未来和做出精确的决策。(四)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于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力。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不对于称会致使市场交易效力的低下,减少信息不对于称象征减少用于搜索信息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象征着社会运行本钱的降低以及社会净剩余的增添。总之,网络经济所具备的这1切特色是其拥有大幅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作用的首要缘由所在。

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直接经济是相对于于传统工业迂回经济而言的,它集中表现在消解中间程序,使出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进行经济互动。互联网络的本色就在于使时间以及空间的距离为零,也就是使经济流动中的磨擦系数降低,接近于零。

网络经济是1种“个性化”经济,集中表现为“个性化”服务。网络经济之所以能做到“个性化”服务是由于信息可以无穷制的复制以及组合,是由于网络技术手腕使患上信息的复制以及组合成为1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跟着信息化以及网络技术发展对于经济影响的逐渐加深,信息化以及网络将从影响1个部门以及地区到影响整个经济,这就是网络技术发展对于经济的影响,而这类影响是1个从低度到高度的的必经由程。

Internet会引起出以网络为纽带的新经济,这样1种经济会使“交易本钱”大为降低,进而使价格结构产生深入的变化。传统经济的稀缺资源是物质,新经济的稀缺资源是时间,这样,只有更快的立异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所谓新经济也就是全世界化经济,它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互相依存,技术互相运通,逐渐构成全世界范围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经济技术1体化。促使新经济构成以及发展的根本缘由是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进步以及普遍利用。有了新经济,扭转了传统的分工方式,知识成为1种战略资源,它不但拥有快速增长以及报酬递增的势头,而且扭转了传统的资本增添、效益递减的规律,既增添了知识的累积,又增添了其它资本要素的能力。

新经济是基于知识发展以及利用的经济形态,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持,以信息化进行要素配置,以网络化为运行模式的高增长率、低膨胀率、低失业率的新兴经济。新经济的本色既然基于知识的发展以及利用,因而,知识经济以及新经济是不矛盾的,它们的本色就是强调知识的发展以及利用。具体来说,新经济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它。比如数字经济它强调的是所有技术系统必需搭载在数字化的基础之上;信息经济它强调的1个要素是信息,通过对于信息配置去发展出产力;网络经济强调的是它的运行模式。所以,要掌控新经济的运行,不但要掌控新经济某1个侧面的特征,而且还要全面地掌控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与传统经济的区分,进而掌控新经济的运行规律。

3、发展网络经济应搞清楚的若干问题

撇开利益问题谈互联网是1种梦想,绕开机制问题谈新经济是1种狂想,忽视国情问题谈网络经济是1种臆想,疏忽全世界化竞争谈信息经济只能是1种料想,躲避传统经济的网络化也只能是1种假想,而网络业界歪曲、逃避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质疑则是1种不健康的思想。

网络问题需要用网络的思惟去解决。网络是1种经济,网络经济是1个时期;1个时期

的问题,无1不是全局性问题,无1不需要从总体上加以掌控(这也恰是网络发展引发广泛关注、争论的根本缘由)。信息经济也好,网络经济也好,新经济也好,尽管它们本身还不能从全局层面解决问题,然而网络经济在中国的萌芽、成长需要面对于的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也是全局性的问题。

然而,“网络之大作于细”,全局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局部着手,需要通过发现、认知、分解,实现对于全局性问题的具体分析。由此才有再次上升为总体认识的可能。而在分歧巨大、舆论凌乱的今天,1个问题接1个问题的对于话显然有助于构成对于网络经济的总体认知。

然而,让社会真正认知网络经济意义显然更加重大,由于网络经济未来的成长空间在社会那里,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命运也在社会那里。

为了更好地掌控网络经济及其未来,需要搞清楚下列1些问题:

当前互联网发展浪潮究竟呈现在何种违景之下?经济全世界化、信息网络化、资本“自由化”是目前愈演愈烈的3个世界潮流。互联网的发展则拥有以信息网络化为先导、融3位于1体的特征。新自由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或者者后资本主义的变迁与扩张动向是进1步认知趣关问题的症结。

互联网与经济全世界化之间究竟是1种甚么样的瓜葛?经济全世界化的本色就是交易自由化,互联网则是以信息自由、资本自由为基础的交易自由的根本实现之道,技术、资本同途同轨,互联网是自由资本拓展无疆界商业,进行全世界扩张的划时期利器。

当网络经济成为1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将会拥有何种功能?在1个国家内部,1旦网络经济构成之后,互联网确切拥有财富的从新分配以及权力秩序的从新确立的功能,未来社会的财富中心将会位于信息中心以及资本中心。

网络时期的全世界分工、产业分工将会有甚么变化?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资本与信息的中心就是未来的权利中心,发达国家在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依然会以节制信息、生物等产业技术的研发等上游产业为主,它们对于未来财富流向的抉择能力将会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网络时期的产业链、价值链在国家内部将作何种出现?产业链、价值链的不同是网络产业与其他任何产业的最大不同,也是网络成为1种新的经济形态的最大理由。显现中的数字经济也好,显现后的数字经济也好,产业结构依然处于成长、分化途中。然而可以确定,未来它将与整个国家经济的结构2位1体。

网络将在多大程度上扭转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全世界权利中心的位置?网络从根本上拥有自由同等、权力扩散、权利中心多元的特征,然而网络霸权不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同等、权利扩散绝对于的,权利中心取决于介入度、发展度以及节制度。未下世界霸权中军事霸权与经济霸权概念的解释将更为具体,比如知识霸权、信息霸权、资本霸权、技术霸权等。

网络经济到底有无扭转原来传统经济的1些基本规律?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无扭转,而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扭转了原本的经济规律。传统经济的基本规律依然有效,然而并不是1成不变。应当注意全世界经济在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量变中有质变的现象。网络经济领域也确切有1些新的商业模型、规律呈现。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否已经经由时,没法解释新经济现象?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传统经济学过无非时,而是咱们的经济理念是否过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分歧是1码事,有无细心钻研新经济是另外一码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的社会出产力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大大后进于实际。正由于这样,呈现了在“现在还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给网络经济定性的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的结论就是1种典型现象。

网络经济究竟是不是泡沫经济?网络泡沫究竟什么时候幻灭?网络泡沫不等于网络经济,经济泡沫也不等于泡沫经济,互联网公司不是网络经济的全体。网络经济也有周期,通过调剂挤压泡沫不能说明网络经济的终结。倒在地上的将是没有竞争力、应当被淘汰的1些网络公司不是网络经济自身。

如果说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网络经济与网络泡沫之间是何种瓜葛?作为纯洁的技术与利用,互联网不是泡沫,作为企业商业道路的互联网无所谓泡沫,作为1种突起中的新兴产业互联网存在必定泡沫,作为1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的泡沫要用“阶段性”的目光去看待。目前,网络经济总体上处于快速裂变、大幅度扩张阶段。

如果说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经济,网络经济的价值基础到底何在?网络革命是信息革命的第2阶段。互联网从根本上扭转了工业时期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之间的瓜葛。信息疆界的全世界化、自由化不但使信息自身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权利,而且使患上全世界规模内的物流、资本流扭转了原来的活动特征。

知本与资本之辩是否网络经济的原问题?有知本家吗?知本呈现的进程其实就是信息力逐渐浮现的进程,是对于原问题的1个直观化、人道化、主体化的表述。知本是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的简称,是信息资本功、知识资本的1种表述方式。从信息流抉择物流、资本流的角度解释,信息流其实不是1个抽象的没有主体的概念——信息的主体就是人——知本家,而知本家不必定都是企业家、创业者,胜利的通过信息的发现与节制从物流、资本流中获利的人都是“知本家”。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哪些机遇以及挑战?信息网络化、经济全世界化、资本自由化的确是危机,也是机遇,然而,不排除了信息自由分散与资本自由活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乃至危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中国正在进行的是以工业时期为指向的第1次现代化(传统现代化),同时又存在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机会。在网络时期,网络只能革命而不能赶超,要防止呈现信息“”。

中国存不存在不介入或者者晚些时候介入网络革命的选择?有无自立独行而不影响本身发展的道路可走?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信息革命是1场真比赛,确切是在从新“洗牌”,工业文明相对于于信息文明的后进与一八四0年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的后进道理是同1个道理,所以,只有发展1条路,任何自闭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全世界经济以外,自立山头、自成体系的设法终究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碰患上头破血流。

互联网发展与中国改革发展之间到底是何种瓜葛?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动力。将发展网络经济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但是中国改造传统产业的1种契机,而且是打破产业分割,盘活沉淀在体制内的各种资源,通过体制内与体制外经济组织的充沛对于接改善经济运行机制的1次历史契机。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究竟是1种甚么样的瓜葛?传统经济是相对于的。就网络经济而言,它就是未来的传统经济。目前网络经济内部、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横向整合、纵向垂直正在之前所未有的烈度进行。从微观角度来说,企业业务链、价值链通过吞并、结盟等实现了横向扩大以及纵向延伸,产业资源、出产力要素也由此从新配置,企业性质有所变化,网络经济的内涵也产生了质的跃升——网络真正开始成为经济,网络与现实、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瓜葛第1次变患上如斯紧密。网络经济开始蜕变为为虚拟与现实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结合的经济。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网络经济在中国已经经告别启蒙阶段。互联网从九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经经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网络产业在IT中孕育并走出IT,网络经济在IT与社会的结合部或者者夹层中间快速分离),开始进入第3个阶段,即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融会/,!/,互联网开始进入社会中心肠带。

互联网从产业形态来看有无更加清晰、具体的概念?中国的网络经济正在完成蜕变,网络概念愈来愈清晰,网络“军团”正在兵分3路,1路退回IT为互联网提供研发、硬件、软件;1路在IT与其他各个新老产业之间构成市场潜

力非常巨大的中间产业带,为其他产业提供各种互联网利用服务、解决方案;1路则进入各个传统产业和在新出生的行业里用互联网做自己的业务。

网络经济研究第7篇

Abstract: As a widespread status of network economics, "Net Business" collaboration has various forms. System characteristics-ecology, unique and evolution- of "Net Business" collaborative mode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t Business" eco-development course, and found that "Net Business" collaborative has become more frequently, profoundly, and complexity. Meanwhile, it explored that more content collaboration and greater synergy can realized by "Net Business" collaboration with comparative study to the non-"Net Business" collaboration. Furthermore, the type of "Net Business" collaboration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basic type, expanding type, advantage type and innovative type, and which dynamic evolu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2007-2010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obao "Net Business".

关键词: 网商;协作模式;网商生态;演化

Key words: Net Business;collaborative mode;Net Business ecology;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4-02

0引言

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在网络经济时代中,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无不依赖信息网络,他们的信息与行为构成了一个互联的动态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网络经济中的核心主体――“网商”更是如此。“网商”生来就带着“网”与“商”的合作,离开协作,“网商”将无法运行。在协作过程中,如何实现最优协作是网络经济参与者核心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网络协作问题,已有学者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成果,如协作平台的实现[1]、平台功能描述[2]、平台下的商业模式[3]、平台安全性[4]以及“网商”个体发展状况[5]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商”之间的协作变的越来越重要,成为网上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实中涌现出了多种协作模式,如异业合作的典型――魔范团、联合促销和网商联盟等。协作模式的多样性给企业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带来某些困扰,协作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分析“网商”生态性特征的基础上,总结“网商”协作的独特性,对“网商”协作模式进行分类,为“网商”协作模式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1网络经济下的网商生态分析

网商最初专指那些网络服务提供商(接入商、ISP、ICP、应用平台提供商等),比如电讯盈科、TOM、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等。现在,“网商”是指利用Internet互联网作为企业或个人商业经营平台,进行采购、销售、企业产品展示信息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以此作为企业主要经营手段的企业家或商人。“网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集成和整合各种商务服务,超越地理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与商业生态系统类似,构建了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实现“网商”之间的大规模虚拟协作,共同提升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网商”的生态特征直接反映了“网商”协作的程度,甚至可以说,“网商”协作的发展过程就是“网商”生态的演变过程(图1)。

通过对我国网商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本文把网商生态发展分为开拓期、扩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开拓期:大概是1998-2005年间,起初“网商”数量较少,自身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随着“网商”对经济形势及发展需求的认识,“网商”个体不断成熟,数量不断增加;扩展期:2006-2009年间,在“网商”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协作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且协作规模不断的增大,随着“网商”的日益分化,协作模式不断深化;成熟期:近两年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流、软件、支付等“网商”服务商不断提升服务,整个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更新、完善的步伐明显加快,为“网商”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育不断走向成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一般的商业生态系统类似,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随着“网商”之间的协作变得频繁,必然会出现一些与非“网商”企业协作不同的协作模式,表现出“网商”协作独有的特征。

2“网商”协作与一般企业协作的区别

企业间的协作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的能力不足或者功能不足问题[8]。其中,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跨企业协作是为了解决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运输能力等的不足,联合其它企业提高这些能力,从而能够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功能不足而产生的跨企业协作主要是因为供应链上各企业职能不同,为了能够将产品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客户,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进行协作。

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为了解决能力或功能不足,企业一般会采取与其他企业协作的方法,从整体上提高能力或完善功能。根据协作企业的地理位置聚散特点的不同,我们把企业协作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①集中型即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企业之间是一种竞合的关系。②分散型是散落在各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协作,散落是相对于产业集群来讲的,具有地理分散性,特指除产业集群外的企业之间的协作。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协作的状况,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卖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吸引更多的买方访问平台,从而增加商业机会;买方则可以搜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限于和特定的卖方交易,这使卖方不只在价格上,还在质量、交货时间、定制化等方面竞争。同时,网络平台将交易相关者聚集到一个大平台,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集聚效应,同时兼有集中型和分散型协作的优势。即与非“网商”企业相比,“网商”企业的协作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表1)。

由表1可知,“网商”协作的内容和形式比一般企业协作要丰富,这决定了其协作模式的多样性,而不同的协作模式对协作成本、效益等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效用,为此,本文进一步分析“网商”协作模式。

3“网商”协作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随着网络“物种”日益丰富,关键种群成员间的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自组织集群和自我服务现象日益明显,成员的增长速度趋缓,但物种的复杂度明显增加,“网商”从同质化走向异质化,在规模、需求、利益、方向等方面持续分化,“网商”联盟出现,“网商”之间出现了知识分享、组织协作、资金联保等层面上的大规模协作。

根据“网商”协作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我们按照“网商”协作业务范围的扩展程度和“网商”协作的组织集中性两个维度,把协作模式分为基础型、拓展型、优势型和创新型四种类型(图2)。基础型的协作业务范围小、组织集中性弱,类似于一般企业协作中的分散型,为传统协作模式;拓展型在基础型的基础上扩展了协作业务范围,具体表现为代销和联合促销等;优势型协作业务范围广、组织集中性强,为“网商”最突出的协作模式;创新型在基础型的基础上增强了组织集中性,类似于一般企业协作中的集中型。四种协作类型的产生并不是同时的,而是随着“网商”生态的发展,协作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2007-2010年淘宝“网商”协作模式为例,对这种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图3)。研究结果表明,淘宝网作为“网商”协作的平台之一,其会员企业的协作具备“网商”协作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可作为“网商”协作的一个缩影。协作模式中,优势型每年均占有最大的比例,基础型在逐年减少,单方面的协作范围扩大和组织集中性增强基础上的协作所占的比例都不是很大。

4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网商”协作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网商”生态不断走向复杂,“网商”协作在一般企业协作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协作模式,协作模式以动态演化的状态存在,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4.1 “网商”生态走向复杂“网商”协作与非“网商”企业间的协作存在着不同,“网商”协作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这是条件也是优势,适应此条件和优势的协作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适应此条件和优势的协作效用会逐渐减少。基础型协作的特性更适用于一般企业的协作,在“网商”协作中其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就决定了基础型协作模式逐年减少,“网商”协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网商”生态走向复杂。

4.2 “网商”协作具有独特性网络经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生产信息的能力为基础,导致了生产和资源占有形式的变化。工业文明时代,谁占有矿山、能源和各种动力、传动机,谁就拥有了财富。而网络生产力却决定了谁掌握了信息、知识的生产和分配,谁就拥有了财富。“网商”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也就决定了大范围组织集中性的协作将是“网商”协作的主要形式,优势型协作自然每年都会占有最大的比例。

4.3 “网商”协作模式在不断的演化从上述“网商”协作模式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协作模式在随时间不断的发生变化,“网商”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要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同时间、不同的形式下采取不同的协作模式。

未来商业竞争的态势是竞争与合作共存,商业竞争将会以商圈竞争为主。因而,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网商”之间的协作,实现“网商”协作的深入化、多样化和持续化发展,推动商业新文明、新规范的形成与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马辉民,王超一,方秩.B2C电子商务网站商品信息搜索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工程版),2008,30(1):121-123.

[2]仲伟俊,吴金南,梅姝娥.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理论构建于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12):61-75.

[3]张志宏,寇纪淞,陈富赞,李敏强.基于C2B智能商务模式战略分析[J].软科学,2010,24(4):53-59.

[4]陈莉,郭清溥.新的复合型电子商务安全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1):14-17.

[5]胡桂兰,朱永跃.网络经济下“网商”创业发展阶段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0,12(1):84-88.

[6]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7]马强,赵红平.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1):46-47.

[8]Sakakibara M. Heterogeneity of Firm Capabiliti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eh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s1):143-164.

[9]葛泽慧,胡奇英.上下游企业间的研发协作与产销竞争共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12-22.

[10]Vanderhaeghen, D.L., Peter. Distributed Model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Cross-enterpris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in Virtual Enterprise Network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7,18(5):553-559.

网络经济研究第8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网络经济研究第9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经济学;企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18-04

社会网络思想最早由德国的社会学家Simmel提出,英国人类学家Brown在1940年首次对社会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20世纪50年代,“嵌入性”概念的提出,使原本集中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进入了经济学的范畴。嵌入性观点认为,与主流经济理论期望的交易模式不同,经济个体往往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有友谊或血缘关系的个体作为交易对象,这说明,其在制定经济决策时,不仅要权衡经济活动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还会考虑所处的社会网络环境以及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学领域,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个体如何选择建立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两方面。

对于社会网络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出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节点的组合,节点可以是个人、组织,甚至是国家,个体间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

对于社会网络的表述,一般采用图的形式,最早将图论应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Moreno,他在1937年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社群图”,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用二维空间中的点代表经济个体,用点与点之间的线代表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社会网络图,并构造了密度、网络集中度、联结强度和特征路径长度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社会网络的结构差异。

密度是社会网络图中实际拥有的联结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联结数之比,能够衡量社会网络中各结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对于一个由个节点、条联结组成的社会网络,其密度的表示式为,如果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孤立的,密度为0;当每个节点都与自身之外的所有其他节点相连时,密度为1,此时形成的网络结构称为完备图

网络集中度是指一个网络中的联结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节点的程度,可以衡量特定节点所凝聚的联结数量。节点联结的数量越多,这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但网络集中度并不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是否重要的唯一标准,还要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

联结强度是衡量点与点之间联结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图中用虚线代表弱联结而用实线表示强联结。联结的强弱可以通过“在某一联结上所花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以及互惠等的综合”来加以测量(Granovetter,1973)。强联结是指那些经常发生的、持久的和充满情感的关系,而弱联结则指那些偶然发生的疏远的关系。

路径长度是指从一个节点开始,不经过重复的点和线达到终点所经过路程的长度。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CPI)是衡量网络中路径长度的参数,路径长度决定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速度和难易程度,因此它可以用来衡量网络的效率。单个节点的平均路径长度等于该节点到网络中其他节点路径长度的平均值,而整个网络的CPI等于网络中所有节点平均路径长度的中值。

2.1对社会网络成因的一般性解释

在经济学中,对社会网络形成的解释主要采用了博弈论的方法,将经济个体建立网络的付出和社会网络对其经济活动的影响量化为可以衡量的成本和收益,认为经济个体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建立社会网络,只有当净收益为正时,经济个体间才会建立联结,从而形成社会网络。

Jackson和Wolinsky(1996)的联结模型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该模型假定,经济个体建立社会网络联结一方面能够获得信息、帮助等形式的收益,同时也要为联结的建立和维持耗费时间、精力等成本。联结包括直接联结(朋友)和间接联结(朋友的朋友)两种,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并且可能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损失,帮助也会因为关系的疏远而打折扣,因此,间接联结带来的收益要小于直接联结。在此基础上,Jackson和Wolinsky构建了经济个体参与社会网络的净收益函数:

u(g)=(δ)-ci,j∈g(1)

其中,u(g)表示经济个体i从社会网络g中获得的净收益,(δ)为i从与j的直接或者间接联结中获得的收益,p为i和j之间最短路径的联结个数,个数越多,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越疏远;c为保持联结所要付出的成本。为了简化分析,假设网络中的所有联结都是对称的,任意一对联结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均相同,即c=c,δ=δ,c,g∈[0,1]。

运用这一联接模型,Jackson和Wolinsky推导出了经济个体构建和维持网络联结的成本c与均衡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c<δ-δ,则社会网络中的每个经济个体都会与自身之外的其他个体建立联结,网络结构的形式为完备图;随着成本的提高,选择建立联结的经济个体数量减少,当c>δ+δ时,所有个体之间都不会存在网络联结。而当成本处于这两者之间时,均衡的网络结构将是围绕某一核心成员的明星图。联结模型揭示了不同社会网络结构形成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网络核心的经济个体通常掌握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是社会网络的最大受益者。而在联结模型中,由于其拥有的联结数量最多,耗费的成本最高,反而成为社会网络中净收益最小的参与者,这显然是和事实不符的。

2.2企业间网络的成因

企业间网络是社会网络在企业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间建立社会关系联结的途径有很多,如研发合作、合资、签定长期供货合同,甚至勾结、串谋等。对于企业间网络的成因,现有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竞争模式说

Goyal和Joshi(2003)利用联结模型对企业间建立社会网络联结的决策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网络能否形成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直接相关。他们假定两个企业间的社会网络联结能够降低各自的生产成本,而成本结构和最终形成的网络结构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和利润,然后运用联接模型中的净收益函数分析了在设定产量的古诺竞争和设定价格的伯特兰竞争两种不同的竞争模式下企业网络的均衡结构。结果表明,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古诺模式时,若联结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则每增加一个联结企业的利润都会上升,无论是否考虑消费者福利,完全联结网络都是唯一的均衡网络结构。而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伯特兰模式时,如果所有企业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则市场价格最终会趋于边际成本,每家企业都无利可图,因此,没有企业能够负担建立联结所需的成本。如果企业当中有一家为成本领先者,那么将只有这一家企业有利润,愿意构建网络联结。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不会有联结形成,因此,不建立网络是唯一均衡的网络结构。

(2)交易成本说

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网络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在科斯使用交易成本对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出解释之后,威廉姆森将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变量作为企业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并指出当这三者处于较高与较低水平之间时,会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形态,也就是企业网络。而Jackson和Wolinsky(1996)联结模型的提出,使运用网络结构对企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成为可能。众所周知,企业间交易的过程是伴随着费用发生的,所有这些信息搜寻、讨价还价、签订合同以及监督合同执行的费用统称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企业间有建立联结形成企业网络的动机,由于企业间联结建立的成本要远大于联结建立后的使用和维持成本,对于彼此间频繁交易的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网络无疑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注意到,社会网络中的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与稳定等因素,而企业中的每一项商业交易活动都含有信任要素,因此,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能够促进彼此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交易成本。高静美和郭劲光(2004)通过研究指出,企业网络中的相互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事务的处理成本与防范投机行为,促使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地运用而提高组织效能。李丽(2007)通过信任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展示了在网络组织中信任的作用,得出信任对于网络组织中企业间交易的发生以及交易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联结强度、网络集中度以及结构洞等方面。

关于企业间联结强度的强弱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强联结理论认为,企业间保持的紧密联系可以塑造和增强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为企业获取资源创造条件,通过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加强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弱联结理论却强调,强联系往往会形成信息的循环,致使同质、冗余信息过多,获得更多的异质性信息需要依靠弱联结关系。Kogut(2000)认为,在实际中,企业可以从强、弱两种关系联接中获得不同的租金。强联结关系能够使企业成员相互高度信任,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产生科尔曼租金;而在主要由弱关系构成的开放性社会网络中,结构洞效应的存在使企业可以在相应的结构洞中建立起经纪人地位,通过广泛的信息桥接与获取来取得伯特租金。Hoffmann(2007)分析了企业对战略联盟的管理问题,发现强联结和弱联结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租金会影响到企业获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姜翰、杨鑫等(2008)以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企业战略模式对关系治理行为的影响,证实由于强关系和弱关系为企业提供的资源不同,在不同的战略模式下,两种关系对企业的价值潜力存在差异,企业会根据其战略需要选择其主要利用的关系强度类型。王夏洁和刘红丽(2007)考察了社会网络中联结的强弱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指出弱联结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取,是企业获取无冗余的新知识的重要通道,而强联结更支持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一些研究发现,企业在网络中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关系稠密区域内,而在于关系稠密区域的缝隙之中,居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相对于其他位置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黄海云、陈莉平(2005)通过研究嵌入性企业集群的结构及优势指出,在由众多中小企业围绕某些核心企业聚集形成的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通常占有稀缺资源并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企业在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关系优势和控制优势就越大,获得收益回报的机会就越高。

除了网络联结强度和结构洞之外,部分研究还分析了网络集中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Kakade等(2004)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网络联结的市场交易模型,假定买方拥有资金,卖方拥有产品,双方购买或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总是大于0;买方购买产品的时候总是从与他联结的价格最低的个体处购买,此处产品售完后,便转向价格次低的卖方,直到用完所有的消费预算;而卖方采取相同的方式制定价格,使他所有的产品都能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出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个体的网络集中度决定其收益,拥有联结个数多的个体在购买商品时可以支付更低的价格,联结个数多的卖方则可以索要更高的价格。但由于该模型中买卖双方联结的建立是随机的,因此很难进行具体的实证。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结构对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影响。例如,王庆喜、宝贡敏(2007)认为,小企业成长需要充足的企业资源,而小企业自有资源的有限,决定了小企业主的社会网络规成为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通道。他们引入了关系强度和关系重要性这两个维度的交叉项(即两个维度变量的乘积)作为对企业获取资源以及成长绩效影响的测度,结果得出小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强,小企业从外部获取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曾一军(2007)指出,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环境要素。新创企业相对于成熟、大型的企业,缺乏信用资本,规模较小且资源稀少,更依赖与其他企业的联结及互动,因此,社会网络的运用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及创造竞争优势的工具。

3.2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

关于社会网络结构对劳动市场中经济个体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网络结构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经济个体的求职、升迁活动;社会关系如何影响经济个体的工资水平和工作质量;社会网络结构对群体工作状态影响的趋同性。

Granovett(1985)对联结的强弱程度对个体求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强联结关系被圈在一个小范围中间,而弱联结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跨越不同的行业,弱联结到处伸延,可以把社会网铺得特别远,非常广,求职的信息来源广,机会多,因而弱联结较强联结能产生更好的求职效果。

边燕杰(2001)对上述的弱联结优势理论提出了质疑,在分析中国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职业市场相对还不完整的人情社会中,“人情”比信息更重要,长辈的推荐最有用,但是要得到推荐必定需要一定的关系,弱联结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强联结在中国经济个体的求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更符合强联结理论。

Burt(1992)提出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运作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产品交易之外的社会市场(Social Market),成员在此网络中发展相互关系,并且交换或分享与组织有关的信息,若一个人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则其拥有的资源较多,占据较多社会结构中介位置的人较易得到升迁。

上述研究主要从静态的角度说明了社会网络的联结强度和结构洞等结构特征对经济个体求职活动的影响,但是,经济个体的社会关系也会因工作而动态变化。Calvo和Jackson(2004)的研究表明,经济个体的工作和工资状况取决于以下因素: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以及与之存在社会关系的个体自身的工作好坏程度。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当企业中的某个员工因获得新的工作机会而选择辞职后,与其存在社会网络关系的很多其他员工也往往会跟着辞职,这种传染性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工资水平和辞职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天然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结合了中国的特点对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经济个体求职活动进行了研究。顾丽丽(2007)提出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求职都依赖于强关系。唐咏(2007)提出中国的劳动市场可以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两个部分,体制内领域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体制外领域是指国内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体制内一般适用强联结优势理论,而体制外则适用于弱联结优势理论。张文宏(2006)通过对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社会网络资源降低了求职效率,但却提高了求职者的目标收入,帮助求职者流出国有部门,流向无政府主管的市场化经济实体。这些研究对劳动市场中很多可以具体测量的变量给出了有效的解释,扩展了社会网络领域的实证研究。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割裂了经济个体之间固有的社会联系,单纯从经济因素出发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研究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偏差。社会网络的引入提高了经济研究的解释能力,从嵌入性理论入手分析社会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正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对社会网络的研究相比,有关社会网络的经济学研究多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由于考虑了构建网络的成本和收益,因此能够检验出均衡的社会网络结构是否达到了社会最优,并可以对既定社会网络的成因进行解释。目前,有关劳动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和企业间网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数据收集以及变量衡量上的困难,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确定社会网络结构的衡量方法,进而完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此外,在利用联结模型研究社会网络的成因时,由于使用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导致均衡状态下的网络结构过于简单,对现实中网络结构的预测可能存在偏差,如何结合经济学理论对较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王风彬,朱超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1360-1380.

[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吕明非,彭灿.基于社会网络的高科技创业资源获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24-25.

[6]Jackson, M.O. and Wolinsky, 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1996,71(1):

44-74.

[7]Matthew O. Jackson. The Economics of Social Networks[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working paper,

2005,(8):1-86.

[8]Goyal and Joshi, S., “Unequal Connections,” mimeo: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2003.

[9]高静美,郭劲光.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及信任差异性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3):63-68.

[10]李丽.信任及信任机制在网络组织中的运行[J].财经界,2007,(2):8-9.

[11]Granovetter, 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 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481-510.

[12]Kogut B. The Network as Knowledge: Generative Ru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

cial Issue, 2000,21(3):405-425.

[13]Hoffmann W.H.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827-856.

[14]姜翰,杨鑫,金占明.战略模式选择对企业关系治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3):115-125.

[15]王夏洁,刘红丽.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分析[J].情报杂志,2007,(2):18-21.

[16]黄海云,陈莉平.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集群结构及其优势[J]. 现代管理科学,2005,(5):70-71.

[17]Kakade, S.M., M. Kearns, L.E. Oritiz, R. Pemantle, and S. Suri.,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cial Networkism[M].Proceedings of

Neur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IPS), MIT Press, 2004.

[18]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4):57-61.

[19]曾一军.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嵌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91-95.

[20]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90.

[21]Burt, R. L. Structure Hole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1992.

[22]Calvo-Armengol, A. and Jackson, M.O. The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Employment and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94(3):426-454.

[23]顾丽丽.从社会网络关系强度透视两类群体的职业获得[J].职业技术教育,2007,(4):72-74.

[24]唐咏.社会网络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7):89-92.

[25]张文宏.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J].社会,2006,(6):27-44.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Social Networks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CHEN Yan-ying, ZHOU 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