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历文凭提升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3:50

学历文凭提升

学历文凭提升第1篇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型期,即: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也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和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在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科技和经济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他们使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的今天,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在其中“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备条件”的论断已成为这一共识的鲜明体现。

成人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在短时间内能以最少的投资产生最大的回报,推动社会快速进步。政府以及各类社会团体正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成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时,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保了社会成员通过成人教育所获得的学历、学位同样受到国家的承认,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在普通学校教育获得的学历、学位同样的收益权与发展机会。这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为成人的学习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一时间各级各类学校、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所举办的针对成人的学习班、学历班、证书班和课程班便应运而生;名目繁多的学历、学位和证书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因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成人教育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成人教育的文凭不仅出现了不断攀升的趋势,甚至引发出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伪文凭”――名不副实的“虚文凭”和见不得光的“假文凭”的泛滥就是其中之一。在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和公用设施上布满了贴上去或用油漆喷上去的“牛皮癣”――“办证”的广告,笔者在南京某街道旁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内发现,在电话机旁不到0.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竟然贴有56张这样的“办证”广告,这样的广告都宣称能办理各种证书和文凭。显然,这是地下造假工厂在大量地制造假文凭和假证件。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这么巨大的“市场”竟然在何处?据报道:深圳市对全市干部,重点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市管企业及市属一、二级企业以上领导人员的学历、学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已查验的44213人中,共验出假学历(学位)证书107份,非学历(学位)证书719份。其中4人受到撤销专业技术资格和党内警告等严肃处理,……在这次清查检查中,深圳市有55名干部在学历、学位上弄虚作假。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伪文凭”是如何产生,并且愈演愈烈的呢?

“伪文凭”的泛滥究其缘由可从文凭的内在功能、社会的人才考评观、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备程度等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对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标识功能的绝对化认识。文凭在现实社会中不仅简单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或受教育的程度,按人力资本的理论,教育还是一种投资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也就意味着它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也越多,所以,学历还具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受教育,社会成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在个体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里,这种提升意味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得到了增加。这种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的内隐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更具效率,其外显的物质的体现就是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学历,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文凭的提升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收益的提高。

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既使得有高文凭的社会成员进入理想的社会阶层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方便顺利地向上流动。但是,对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的认识一旦被无限扩大,一旦把追求能力的提升简化为文凭的提升。那么,社会主体就只能陷入盲目地跟风提高学历和文凭的漩涡之中。

其次,文凭成为社会考量和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在社会中流行着这样一些话:“文凭是敲门砖”、“高文凭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准入证。”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文凭对劳动力筛选功能。同时也是社会组织雇用人员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依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必须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去。这种竞争为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对占据有利位置的既得利益者形成了压力和挑战。而社会流动的“阀门”是什么,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流动途径。因受对人力资源进行考评手段有限的限制,目前,我国社会的流动虽然也采取了各种方式,但这其中最具有公平的因素还是考察一个人的学历,即文凭。因为,如果仅凭考察某个现有位置上的人的业绩成就,这其中还存在一个起始占有位置的差距和不均等问题,同时考察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渐渐地,文凭变成了社会流动的重要“凭证”,甚至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部门成了“单一凭证”,进而对这种单一凭证的认证也受到既得利益者,社会有利位置的占有者的左右,各种各样的文凭、证书都具有了同样的效力。一些当权者通过简单的培训或学习就获得了继续占有现有位置或再向上流动的“护身符”或“凭证”。

再次,社会流动刺激了社会成员对文凭的需求。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样的社会整体转型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开放和流动的基础上的。即由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由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由伦理的社会向法理的社会转型;由农村为主要形态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要形态的社会转型,即城市化。

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再也不是原封不动或在小范围内震荡,而是产生了大面积和大范围的流动。并随着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流动程度也愈来愈高。

随着社会流动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可能,社会成员的位置的改变不仅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而且愈来愈建立在个人能力和素质甚至是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对工作环境和在此社会位置上的个人满足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些都刺激了社会的流动。

社会的外在压力和个人的内在需求对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成员应对这样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就是继续学习和继续受教育,即终生不断地学习和终身受教育并从学习和受教育中获得代表其人力资本存量的标志――文凭。

最后,教育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不完备。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为“伪文凭”的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整体上,从管理体制到公众素质都需要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接轨。首先,由于社会上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增多,且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单位出现了招生、授课、考核、发证的一条龙服务,且教学管理混乱,有些学员开学来一次,考核来一次,论文请“”代劳,就能拿到一张文凭。导致了一些学员在报名时就左顾右盼,谁的收费低、谁的管理松文凭好拿就报哪家。其次,由于经济建设的主体,人的各种观念和素质没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诚信,导致“伪文凭”得以滋生并成泛滥的趋势。

“伪文凭”的泛滥不仅对社会个体而且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影响,造成了教育高消费;过渡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形成了社会信用危机;影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直至危及国家和民族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竞争以及教育与国际接轨。

(一)导致了人们对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人们对学历、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认识的无限扩大,容易把文凭简单化视为直接的社会财富的化身,并失去理性地追逐高文凭,从而形成文凭的“高消费”。文凭的不断攀升,最终使劳动力市场中高学历求职者的供给量剧增,导致在岗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远大于本岗位所需的劳动素质和能力,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有报道称,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是研究生学历硕士文凭;名牌大学生在街头卖猪肉等。这些现象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现。另外,从雇主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一个岗位,如果一个低一点学历的雇员能干的很好,他是不会花更高的价钱去雇用一个更高学历的人。这样,高学历者在求职和就业时,现实的状况与其理想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差距甚大,造成社会个体的心理失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导致无效文凭的增多,产生文凭的信用危机,危害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必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无限扩大的社会需求,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质量,使文凭的人力资源存量的标识功能失真。在教育泡沫下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有“名不副实”之嫌,从而造成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质量以及文凭的信用产生怀疑,更加大了通过成人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市场竞争的压力。雇主对持成人教育的文凭的社会成员不免会有歧视。同时也增加了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进而挫伤了成人通过成人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文凭的商品化,强化了因经济的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使社会正常的流动遭到破坏,影响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由于社会成员对学历、文凭的追逐标准的攀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增长赶不上受教育需求的增加,依市场经济的规律,当供求小于需求时,而短时间内供求又无法大范围地提高来缓解供求压力,此时,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促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这样在教育领域,获取文凭的代价就相应提高,从而出现了“高价文凭”。

“高价文凭”的出现使只有处于社会上层的具有充足经济资源的人才能付得起高额的教育投资。而处于社会弱势的人群只能购买与之经济力量相匹配的教育产品。而这样的教育产品大多是技术性的技能性的,而很少是管理性的,使得他们通过成人教育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经济富有者通过继续用于高价文凭占据着社会的有利位置。并由此位置而获得管理社会的特权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向上流动的标准以巩固自身的位置,从而使社会的正常流动遭到破坏,使腐败滋生,影响了社会前进和发展。

学历文凭提升第2篇

了杜绝假证泛滥,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学历认证网站,学生和用人单位上网就可一辨学历真假。可如今,不法分子的造假能力也能“升级换代”,竟然宣称可办理上网文凭。昨日,记者通过一番暗访,发现这仍为一场骗局。

昨日,记者收到一则短信:“本公司现场办理各种证件、上网文凭……”据了解,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惟一合法学历认证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生和用人单位只需上网就可一辨学历真假,以此打击文凭造假贩。没想到,不法分子立即升级换代,适时推出了“上网文凭”。

那么,所谓的“上网文凭”是否确有其事,里面又暗藏哪些玄机呢?看得出,短信中留下的手机号码为外地号,记者拨通后,接电话的一位周姓中年妇女却称:“人就在南京,用外地号是怕公安追查。”对于“上网文凭”,她一再强调是真的,因为他们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网络工程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在网站查询系统中预先设置所办证件的学历编号,即便用人单位查,也不会露出破绽。至于业务费用,办专科文凭为800元,学士学位为1200元,硕士学位为2500元。同时,该女子提出,他们可提供上网文凭范本,“觉得是真的,再办也不迟。”

于是,记者与周姓女子约在鼓楼广场见面。可到了鼓楼广场,该名女子却始终不肯露面,只是在电话中说:“为了保险起见,给你一个账号,你先寄60%的钱,到账后我就带着你到公司现场办理。”记者提出质疑:“钱到账后,你们撒手不管怎么办?”该名女子说:“你放心,我们做生意是讲诚信的,我们每天花在短信宣传上的钱就上千呢!而且,你满意了,我们才收剩下的钱。”记者坚持见面才能交订金,她却是死活不干:“万一你是公安,我们不就完了。”至此,记者基本摸清这帮人的行骗手段:将客户约至指定地点,诱骗其支付订金,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至于所谓的“串通学历认证网站工程师”,应该也是子虚乌有。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北京、深圳等地造假分子提供的文凭证书却真的能够通过网上认证,但是这些查询网站却是非法的,只是形似真网站而已。为此,国家教育部今年已经先后两次公布了13家非法学历认证网站,其中有4家网站的中文网名甚至同教育部授权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网名完全一样。这也提醒大家,查询学历还得瞧准域名为“http/chsi.com.cn”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才行。

学历文凭提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另外,文凭身份的“行情”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希腊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在对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属于较为有利的投资形式,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则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有利可图。就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来说,教育产生经济功能的一个条件是教育的普及,超过这一限度,教育的经济贡献并不显著。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引发一场“文凭危机”。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凭病的原因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当战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低于10%时,大学毕业生很受欢迎,容易找到好工作;1969年以后,当大学升学率达到21.4%时,在25~29岁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员中,就有22%的人从事贩卖业的工作(过去只有初高中毕业生才愿意干这种活)。日本大学生的身价普遍降低了,除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找到好工作。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刚刚处于兴旺初期,因而文凭的价值正在上升,贬值现象虽存在,但尚未演变为普遍的、全局性和严重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凭贬值或“知识性失业”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急过量;二是社会就业结构过于僵化而无法充分吸纳新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力;三是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问题,往往只盯着官场或国营大企业,不愿进入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更别提了。例如,200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5400人,报考比例高达20比1,其中绝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

学历文凭提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

另外,文凭身份的“行情”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希腊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在对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属于较为有利的投资形式,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则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有利可图。就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来说,教育产生经济功能的一个条件是教育的普及,超过这一限度,教育的经济贡献并不显著。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引发一场“文凭危机”。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凭病的原因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当战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低于10%时,大学毕业生很受欢迎,容易找到好工作;1969年以后,当大学升学率达到21.4%时,在25~29岁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员中,就有22%的人从事贩卖业的工作(过去只有初高中毕业生才愿意干这种活)。日本大学生的身价普遍降低了,除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找到好工作。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刚刚处于兴旺初期,因而文凭的价值正在上升,贬值现象虽存在,但尚未演变为普遍的、全局性和严重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凭贬值或“知识性失业”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急过量;二是社会就业结构过于僵化而无法充分吸纳新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力;三是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问题,往往只盯着官场或国营大企业,不愿进入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更别提了。例如,200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5400人,报考比例高达20比1,其中绝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

学历文凭提升第5篇

1.文凭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

虽然学历继续教育每年培养了大批毕业生,为我国步入人力资源大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文凭与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文凭的实际含金量不高,对待学历继续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单位还

是用人单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认为学历继续教育是为了文凭。对待教学质量存在“三不”重视———办学机构不重视、授课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而且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多数用人单位明确

要求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的普通本科,这也充分说明了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无法令社会满意。

2.缺乏有效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教学过程难以保证

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学任务都放在主办高校的校外进行,管理上属于粗放型,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有些高校虽然设有教学督导机构和工作人员,但往往机构不健全,质量监控多

流于形式[1],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无法进行准确而及时的监控和反馈,在教学过程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质量更难以保障。

3.实践教学条件受限,成为教学短板

虽然教学计划上都有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数难以实施,所依托校外教学站点的实验及实习条件很难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一直是学历继续教育的短板。

4.课程考试难以达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

现阶段,考试依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学历继续教育的考试除了国家组织的考试,其他课程考试有些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虽然主办高校对考试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校

外教学站点实际执行起来多流于形式,主办高校有时对此鞭长莫及,考试质量难以保证。从生源的角度考虑,监管太严,通过率太低将会导致生源流失,在激烈的招生竞争压力下,校外教学站点在主观

上也不愿意将考场监管得太严。

二、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1.国家、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不一致

国家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学习型社会。而高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更多的是创收,大多数高校保留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

资金,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以弥补高校办学投入的不足,而对人才培养质量远没有像对普通在校生那样重视。除了经济效益,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核心定位无太多帮

助,与学校的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相比,学历继续教育处于边缘地位[2],而且当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的核心定位起副作用或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在高校中变得无足轻重时,学历

继续教育将会被压缩规模甚至停止招生,这与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要求相背离。对于求学者个人而言,虽然部分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更

新知识,弥补自身不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岗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参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文凭,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重视不足,学生主观上也影响教学

质量的提升[3]。从国家、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差异来看,尽管国家从宏观层面强调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视,但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评价管理措施,对高校没有真正形成约束力;而高

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上,不可避免地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从学生角度而言,许多人学习的目的仅为了文凭,自身又缺乏明确目标和约束力,

无法形成自主提升式的学习氛围。因此,“管—教—学”三方对学历继续教育目标不一致,定位存在较大差异,是影响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最根本因素。

2.“重文凭轻能力”的社会“用人观”弱化了高校和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

学生个人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主要是为了获得文凭,这与社会用人现状有很大关系。虽然改革开放后用人制度和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

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公立机构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用人单位在选聘人员时,文凭成为用人单位选留、晋升的重要参考条件,有些单位在高校招人时仅考虑“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其他一律

不要。社会这种“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观”一方面影响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和相应责任,另一方面迫使学生只重视获取文凭的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和自己能力提升。参加学历继续

教育的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凭才是他们增加工资、晋升职称、提升职务的主要依据,因此,获得文凭比学习知识对学员们显得更为迫切。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哪个高校的文凭容易获得,收费更低,学员

们就会更多地选择哪个学校,这种社会供需利益关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在职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学员本身的基础参差不齐

如今,继续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多数是业余学习,学员边工作边读书,无法如普通学生那样全天候在校上课学习,受学员精力和时空限制,学员的到课率和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质量自然受

到影响。继续教育的学员,与普通学生比较起来,来源复杂,年龄差距大,基础参差不齐,如何合理制定学员的教学内容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4.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

对于普通高考招生,高校竞争的是高分优质生源,而在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市场,大家争抢的是生源数量,对生源质量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因为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所以只有多招生

,才能有更多的收入,通过规模效应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以利益为主导的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往往以更低的收费、更短的学制和更宽松的要求来吸引生源,以急功近利的办学模式来满足学员急功

近利的需求,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更低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许多主办高校意识到教学质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尝试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过程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和毕业

设置提出较高的要求,但这种尝试难以抵挡经济效益和招生竞争的压力,结果流失了生源,影响高校经济利益,迫使有些高校放弃提升质量的做法,只能随大流,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4]。在这种

恶性的竞争环境下,使重视质量的高校难以有所作为。

5.校外教学、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

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内教学资源仅能勉强满足普通在校生教学要求,为了不占用校内资源,许多高校在校外设立教学站点。目前,学历继续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校外接受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

由教学站点负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但也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条件和环境都无法与普通在校生相比。教学站点的学生不仅无法感受到高校的学术氛围,更

无法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另外,教学站点由于人员、经费不足及依托单位的重视程度较低等原因,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经常也难以到位。

6.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不足。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基本上都来源于各自高校的普通类教育师资,他们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经十分繁重,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对

学历继续教育进行研究和教学[5]。按现在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学历继续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学历继续教育的课时一般不计入教师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缺乏授课的积极性。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

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组织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科研,这些都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显得很缺乏。二是缺乏适用教材。目前,大多数学历继续教育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类的本专科教

材,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的适合学历继续教育的系列教材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育质量。三是资源的可及性。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地点多数在主办高校校外,办学硬件设

施不完善,高校学术氛围难以在教学站点内形成,使得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对普通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难以真正共享。虽然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习资源的可及性问题,但不能完全

替代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来自于《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对策与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文凭的大众化,更是学习机会、知识和能力的大众化。学历继续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想持续性地健康发展,必须保证教学

质量,重视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人才产出,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把以文凭为导向的学历继续教育模式转变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上来。

1.强化法制、机制建设,使高校和个人形成外部压力

目前,学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办学经济效益是其存在的重要理由。学生个人学习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影响。要改变学校和个人不重视教学质量的现状,需

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条例和管理规范,制定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评估办法,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约束高校管理行为,高校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借鉴国家重视普通本科教学

质量的管理办法对待学历继续教育,自上而下形成压力传递链,就有可能扭转当前不利局面[6]。当然,国家要提高学历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让高校回归到办学

宗旨上来,而不会因为经济利益影响自身功能发挥。

2.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学历继续教育市场为抢夺生源产生的恶性竞争降低了毕业门槛。要想提高质量,必须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市场,教育主管部门需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对不重视办学质量和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办学机构,停止

其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格,同时国家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毕业条件进行规范,使重视质量的高校有所作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学历继续教育属大众化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那样,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

环节的教学,应该要重视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合作,从实践角度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将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资源建设

进入21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试点高校在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网络课堂、移动学习等非传统方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业余学习的

需求,解决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但要真正适应未来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各举办高校仍需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除了深入了解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积极推进网络

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7]。

5.加强学习过程和考试环节的管理

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体现继续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考试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8]。目前,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多由校外教学站点负责,主

学历文凭提升第6篇

2018上海成人高考报名条件导语:

【上海成考报名条件】报考条件与报考对象(部分省份略有不同)(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二)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三)报考高起本或报考高起专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2.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3.初中毕业后通过3年自学或其他途径学习,达到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同等学力指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的学习,从而达到某种文化程度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四)报考专升本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必须是能在次年春季入学注册前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考生提供的证书必须是可以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查询认证的。对未能在上述网站查询认证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须提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2. 只获得本科结业证书而没有获得毕业证书的。3. 持部队院校文凭报考专升本的,须提供由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自1995年起统一制作颁发的高等专科毕业以上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本人身份证。(五)现役军人报考需提供所在部队团政治部以上出具的证明、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退伍军人报考须提供退伍证或转业证。(六)持国外文凭、港澳台文凭报考专升本的,应取得国家学历认证部门出具的专科毕业或以上学历的认证报告。(七)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且要求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考生慎重填报志愿。(八)考生应当在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就近参加考试。非上海户籍但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考生提供指定的证明材料也可以在当地就近报考。(九)在中国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就近到所在地市考试院(招生办)报名。

【报考必备材料】1、身份证明。身份证及相应复印件,如果身份证遗失,应及时到派出所办理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同时标明身份证号码,并应迅速补办身份证,以不耽误考试。2、学历证明。本人学历的毕业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按照教育部规定,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须持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文凭。3、工作单位证明。成人高校的某些专业对招生对象会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少省对报考脱产专业的考生,要求考生出具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考医学专业要求出具对口单位证明等等,因此考生如果选报这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一定要预先备好相关工作证明书。注:各省情况不同,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当地主管部门信息为准!报名网站:

学历文凭提升第7篇

“知识就是力量”。2 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凭和学历成了紧俏商品,很多人进行大量投资获取文凭和学历,难道文凭和学历就是知识和能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文凭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文凭是学习的最终结果,是知识的象征,当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给很多人造成的印象。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就拿了一张文凭,靠着一张纸闯天下。学海无涯,学习本无止境,所以也没有什么最终结果,拿了博士学位并不代表就到了学习的终点,就不需要继续学习。拿到文凭说明可以在相关的专业和领域中能够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它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学习是为了培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能力”,显然文凭不等于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们不能“唯文凭”,但是也不能藐视文凭,应该科学、理智地尊重文凭。

既然文凭不等于知识和能力,那么文凭又为何如此抢手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这时候文凭就作为一种信号,告诉用人单位求职者的水平。文凭的本质就是一个间接衡量求职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信号,但是“学历文凭只能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文凭不仅只是众多个人能力信号中的一种,而且还是间接信号。随着人才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文凭的信号作用越来越弱。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实例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前些日子,一个朋友参加软件公司的求职面试,担任主考官的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对笔试入围者说了几句开场白,其中讲道:这次招聘大多数人学历很高、文凭过硬,是正规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些人文凭不怎么样,比如在职函授、电大等,甚至是办的假文凭。按时下的说法只能算水货文凭。而我的那位朋友送验的就是这种水货文凭。他听了主考官的话起身准备离开放弃面试,刚想起身又听到主考官接着说:“我的态度是,就算你是假文凭我也不查。文凭是什么,是说明接受了某种教育。接受软件开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开发软件。我不管你是什么文凭,我要的是会写代码、开发程序的工程师。博士也好,小学生文凭也好,考试和三个月试用期证明你能开发软件,我就聘你,开发不了你另谋高就。”面试录取率20∶1,许多本科生、研究生落选了,朋友却被录取。讲这个故事,笔者不是主张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凭无用,只是希望让文凭的作用和地位回归到它客观应有的位置。

有人有文凭,但有名无实,比如有些持有文凭的人,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让人确实不敢恭维,他们所表现的能力与他们持有的文凭有很大的反差。再加上现在假文凭泛滥,让人对文凭可能含有的“水分”有了不少顾虑。而没有文凭的人,并不一定没有实力,爱迪生、华罗庚等杰出人物以及我们身边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虽没有文凭,但他们的才能与成功已经说明了一切。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用人单位不断务实的今天,能力导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凭只是能力的一个间接信号,如果我们可以更好识别能力、了解能力,又何必去在乎文凭和学历呢?我们追求的是能力不是文凭。

作为人才标准的主导,能力有着比文凭更丰富、更高的内涵与实质。能力的基本起点是社会责任感,有德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它能激发团队整体能力的释放;能力的基石是学识素养,它源于教育训练又高于书本知识;能力的最佳体现还在于实践,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以其智慧创造未来。

学历文凭提升第8篇

2018浙江成人高考报名条件导语:

【浙江成考报名条件】报考条件与报考对象(部分省份略有不同)(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二)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三)报考高起本或报考高起专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2.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3.初中毕业后通过3年自学或其他途径学习,达到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同等学力指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的学习,从而达到某种文化程度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四)报考专升本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必须是能在次年春季入学注册前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考生提供的证书必须是可以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查询认证的。对未能在上述网站查询认证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须提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2. 只获得本科结业证书而没有获得毕业证书的。3. 持部队院校文凭报考专升本的,须提供由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自1995年起统一制作颁发的高等专科毕业以上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本人身份证。(五)现役军人报考需提供所在部队团政治部以上出具的证明、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退伍军人报考须提供退伍证或转业证。(六)持国外文凭、港澳台文凭报考专升本的,应取得国家学历认证部门出具的专科毕业或以上学历的认证报告。(七)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且要求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考生慎重填报志愿。(八)考生应当在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就近参加考试。非浙江户籍但在浙江工作、学习、生活的考生提供指定的证明材料也可以在当地就近报考。(九)在中国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就近到所在地市考试院(招生办)报名。

【报考必备材料】1、身份证明。身份证及相应复印件,如果身份证遗失,应及时到派出所办理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同时标明身份证号码,并应迅速补办身份证,以不耽误考试。2、学历证明。本人学历的毕业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按照教育部规定,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须持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文凭。3、工作单位证明。成人高校的某些专业对招生对象会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少省对报考脱产专业的考生,要求考生出具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考医学专业要求出具对口单位证明等等,因此考生如果选报这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一定要预先备好相关工作证明书。注:各省情况不同,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当地主管部门信息为准!报名网站:

学历文凭提升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提升学历 调查 分析

一.调查情况

由于受现实发展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历不满意,很大程度上认为学历的高低对决定了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专升本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您认为学历对您将来的职业发展很重要吗”这一问题中,5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历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这表明在社会现实的制约和高要求的现实社会下,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很在意自己以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自己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较强的就业危机感。在调查到“您希望提升学历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有23%的同学选择了加强自身修养,而接近一半48%的同学则是很实际的选择了将来找工作的需要。这也侧重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严重的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也由于这种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不断提升学历成为了现在学生的最佳选择,也让家长和学生砸钱进名校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从“您认为大专学历能满足您的职业发展吗”“您希望将来进一步提升您的学历层次”在这两个选项中,得到了压倒性的不能满足(83%)和非常希望(67%)的投票。这也说明了,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并不满足现当下高职的学历,认为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希望能进行深造提升。对他们来说 ,学历就是一块敲门砖,学历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了自身从事职业的高低。

二.分析与结论

1.高职学生渴望提升自身学历。在高职学生对自身学历满意度调查中发现:54%的高职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历来获得更好的求职机会。这种现象也是现如今现在社会重文凭轻能力的一种畸形现象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高职在校生也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思想理论。其实,就客观来说,虽然我们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点,可高职生看低自己的学历也是一种极其不理性的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他的存在和发展肯定有着其它高校所不具备的条件。社会的发展不光是一个方面组成的,它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立是面向社会所需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班,也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在现行教育高要求的情况下,要想短时间内解决这个大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鼓励学生完善自己思想构成,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必须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看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从心底认可自己正在接受的高等教育,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发展。

2.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提升学历。在相对重视高学历的社会要求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还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因为有技能,所以就业率都偏高,但是大多数就业岗位都存在:工资少、就业层次低、上升空间小等。而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优质就业单位也都没有做到真正因岗聘才,而是把用人标准几乎都定在了本科以上,因此大多数院校学生由于学历的原因,失去许多理想的工作机会。而如升学、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也都把“本科”二字作为报考的分水岭,因此这些无形的用人标准也成为了高职学生专升本的信心来源。当然,高学历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成功,因为也有着部分人用低学历创造了奇迹,但是高学历发展速度越快这是绝对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要完善“专升本”的管理制度。由于教育态度的宽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升本”的考试资格也并不严格。有的院校为了能提高自身办学质量绩效,为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在这种氛围之下让很多学生误以为“专升本”的门槛很低,无论符合还是不符合的都一窝蜂地去参加“专升本”考试。从不根据自身的条件出发,在荒废了专科学习时间的同时又没能拿到本科学历。

2.倡导合理用人,分层次用人的人才配置理念。倡导用人单位要注重考察求职者技术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文凭的高低去录用。真正做到不以学历定职位,不以学位定待遇。科学理性的选拔合适的人才,做到不埋没人才,不任用庸才。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避免高职院校学生盲目追求高文凭现象的出现。

3.鼓励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作为教育体系一部分,高职院校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上,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专升本”的益处,也不是只负责把学生平安的推出校门,而是要教会高职院校学生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后也要督促自己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自己,要不断根据社会的需求,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学历,不断获取更新的知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一心只有通过学历的高低来决定就业情况的情况。也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经验,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

4.改革高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要想真正提高办学质量,最主要的就是定位好高校的办学模式,并根据定位发展自身特色专业,并做好运行机制的管理工作。与本科院校中的高职教育师资配置全校统一打通使用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和教学任务几乎都是院校下的各个承办单位的。而教学单位又是以教学为主,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精力去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因此就出现了培养目标不确定、课程体系构建被本科压缩的痕迹。为了改变被动现状,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把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建立充分调承办单位的,任课教师的佳绩分配机制。起到全方位调动和使用院校资源的作用。

5.优化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体系。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已经高于一些本科院校,招收和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可以说达到进入本科院校的条件。而专科院校升本一直也是敏感的话题,希望自己的文凭能随着学校的上升而水涨船高也是学生以及家长的“心愿”,因此经过严格考核,允许一部分高质量的专科院校升本,同本科院校的教育类型相结合,推动本科原想向职业教育转型,一起促进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和需求。这对于高职院校和教育体系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6.社会媒体和学校应加大对我国办学方针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不同学历层次人才以及要倡导不同教育形式的存在和推广。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稀缺的现在,更要大力推广高职教育对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社会也要制定平衡方针,提高对高职人才的使用率,增加就业率。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学历的偏见。

参考文献

[1]刘任熊,汪晓璐.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动因、途径及成本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4)138-13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