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3:13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1篇

引言

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作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建设专业之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发挥行业引领和专业导向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民航企业对更高层次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才的需要。

1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随着飞机的快速引进,给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人才建设带来很多新问题:在维修技能方面,由于大量新员工的引进,维修经验相对欠缺,维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在维修管理人才方面,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不足,单纯依靠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于飞机维护能力、维修能力、生产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1]。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就是要学生既要学习民航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宽厚的结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具备以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2]。

1.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民航“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1.3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专业更加注重在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①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手册和资料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维护、本文由收集整理故障诊断及排除的能力;④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部件的测试、故障诊断和修理能力。⑤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分析未来飞机电子专业发展的趋势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质量和安全环境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

1.4 就业面向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面向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公司、机场、飞机电子附件维修、飞机电子测试设备研发等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将职业目标定位于飞机电子系统及附件的维修和民航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飞机航线和定检维护、内场修理、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

转贴于

2 四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大纲》(ac—66r1—04)等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照民航飞机电子维修技术领域的岗位群能力和模块化要求,考虑高职本科学生的特点,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民航行业需求的基于行业标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1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飞机机型的多样化、机载设备的复杂化对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这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系统知识、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解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总学时为122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48.9%。上述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飞机电子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英语口语和阅读等基础知识的要求。

2.2 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大量民航新飞机的引进,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为飞机维修人员、维修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它囊括了飞机制造、飞机引进、飞机租赁、飞机维修、航空法规、飞机退租、飞机维修培训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飞机维修岗位需要熟练的英语书写和表达能力,口语流利,能够熟练的阅读飞机维护手册和部件修理手册。四年制高职教学中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英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4个学期的基础外语教学和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总学时达400学时。本着“专业词汇、双语教学、专业文献”3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计算机同样是当今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工程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学生在下企业实践时企业还会开设维修办公自动化系统、维修资料查询和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2.3 扩大选修课比例,实行辅修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民航飞机先进性提高、通用飞机运营的逐步广泛、系统模块化、部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飞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将飞机电气系统、飞机机械系统、直升机维修作为选修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突破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扩大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2.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维修技术应用、维修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分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其次,基础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连续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飞机维修工程的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6个学期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第4学年学生能深入到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的各个岗位增长经验、锻炼才干打下基础。第三,结合企业岗位和就业面向,采取企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针对飞机电子岗位群,面向飞机维修、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向。毕业设计题目来自飞机维修企业工程实际,采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学生自主研发、现场参观与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完成,使学生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2.5 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转贴于

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创新对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适宜人才供给模式[3]。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这类高复杂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方式。在本专业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在第1至第3学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课程内容是在专业顾问委员指导下有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选取,部分课程由企业人员来校完成,在第4学年,由企业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校企双方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委派师傅和专门技术人员完成企业文化、民航法规、维修技能等发面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2.6 基于行业本文由收集整理标准,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民航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标准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对接,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并针对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2篇

(一)法学教育定位模糊目前,经管专业的法学教育一直被忽视,经济法课程的设置应当说只是教育部硬性规定下的产物,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划中定位模糊,导致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也仅仅是应付了事。然而,不容置疑的是,随着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攀升,拓宽人才自身法律知识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基本去向有两个:一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二是在中介组织执业,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等。会计、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娴熟使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有应用法律知识指导工作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法律知识,则必将导致在相关法律制度和交易规则不断完善的今天,会有更多的会计、财务从业人员因为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而产生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反之,在专业知识熟稔的同时,拥有完善的法律知识储备的人才,则更易于通过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规则,脱颖而出。

(二)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1.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法律知识的介绍也仅仅是一带而过,无法承担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而感到学习吃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课时讲解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础知识。2.教学课时设置偏少。一般的公办院校,如广东金融学院、深圳大学,经济法课程设置为54学时,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现有经济法课程分为A、B两类,经济法A为48学时,主要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经济法B为32学时,主要针对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授民事基本制度、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如此繁杂的内容,教学质量和进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3.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经管专业涵盖面较宽,目前,八个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单纯的将经济法课程区分为A、B两类,造成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包打天下的局面,教师受制于大纲与考卷,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三)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法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法学概念、法律原则、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更多的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如果只有教师“一言堂”,学生往往感觉枯燥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适时穿插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有碍于课时设置偏少,通常无法开展案例讨论,学生难以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法学知识如何应用。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教材选用缺乏适用性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良莠不齐,有的是供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其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偏重理论,过于深奥,并不适用,有的虽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但在内容编排上或者涵盖面有限,或者难以跟上时代,缺乏一本针对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现在采用的是高程德先生编著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民商法),该教材的优点是紧扣法条,内容涵盖面广,基本囊括了主要的民商事法律部门,缺点是缺乏针对性,例如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掌握的法律没有编入,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等专业需要掌握的产品质量法也没有介绍,此外,竞争法部分缺乏近年出台的反垄断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遗憾,而继承法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显得极为重要。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提升定位,突出特色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规划下,经济法课程应当扮演重要角色,并突出学生的法学教育背景,形成本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历史产物,精英教育应当留给硕博士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宜过专过细。从学生就业升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不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更为青睐,有的学生根据现实或者自身兴趣选择在硕博士阶段跨专业学习。因此,提升经济法课程的定位,突出法学教育背景特色,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有利于独立学院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公选课法律基础课程应当面向全校在大一阶段开设,内容应当包括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学时数以48学时或64学时为宜,班级人数控制在200人左右,经管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并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在教授内容上强调专业融合度,具体而言,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为教学重点;国际贸易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制度为教学重点;物流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电子商务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为教学重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学时数以48学时或54学时为宜。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今后的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针对性和融合度,同时为学生参加考取公务员、村官、法律硕士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完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由于在大一阶段开设了法理学课程、大二阶段开设了行政法课程,因此,在大三阶段讲授经济法课程,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强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基于该专业学生法学知识掌握较全面,相应的考取公务员、村官以及法律硕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就业率在我校也名列前茅。此方案的缺点在于用人单位无法直接获知学生法学知识面,亦会由于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别,增加考评体系的工作量。

2.方案二:增加经济法课程的学时数此种方案具体而言,可将经济法课程放在大二阶段开设,分为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以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包括民事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合同法、物权法(含担保法)、侵权法等。目的是使非法科学生理解掌握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基础性法律知识,扎实把握好经济法的本质和价值等内容。为第二学期的教学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工作。第二学期以32学时或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以公司法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匹配,以防止经济法的教学与经管类自身专业学习严重脱钩,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强化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的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强化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法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强化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变动范围不大,能够涵盖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的法律知识。缺点在于无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用人单位也无法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学知识面,增加了第二学期考评体系的工作量。可以说,方案二只能是一种折中性的产物。

3.方案三: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此种方案突破了现有经济法课程的框架,在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大一阶段完成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工作。在大二阶段开设经济法课程,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为了增强专业融合度,辅以其他相关的部门法,以48学时为宜。在大三阶段以16学时或32学时为宜,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讲授部门法,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票据法、税法、证券法等;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物流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构建了一套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衔接和递进,突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法学教育背景,使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律知识面,科学构建考评体系。

(三)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检验,如何构建教学反馈机制,真实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的重点。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大三、大四阶段的实训环节,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分为八组,由教师从案例库中选择典型案例,采取淘汰赛的形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每场模拟法庭教学配置4学时,其中,2学时进行模拟法庭环节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法庭辩论阶段,庭审结束后,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对案例中产生的争议焦点以及控辩双方的表现进行讨论,时间控制在1学时,最后,由教师利用1学时时间进行总结。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3篇

Abstract: Under current new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civil avi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the past year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ajor position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ircraft avionics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major with 4—year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hat the graduates have, also, the article has deep research on the courses system and content of the courses.

关键词: 高职教育;飞机电子维修工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ircraft avionics maintenance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282—03

0 引言

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作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建设专业之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发挥行业引领和专业导向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民航企业对更高层次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才的需要。

1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随着飞机的快速引进,给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人才建设带来很多新问题:在维修技能方面,由于大量新员工的引进,维修经验相对欠缺,维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在维修管理人才方面,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不足,单纯依靠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机维护能力、维修能力、生产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1]。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就是要学生既要学习民航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宽厚的结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具备以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2]。

1.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民航“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1.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1.3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4篇

关键词: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 多媒体 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29-01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人才都将面临国际竞争,我国现在产品的质量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还远落后与国际水平,企业难以对质量有所保证,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没有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我院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了《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优势,设计开发“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个性不突出、开放性不够、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1],将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潮流。

1 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平台

1.1 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和前提[2]。本课程所考取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光学加工与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证书,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为通过系统的学习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掌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以及计量基础的有关知识,能够根据概率统计知识、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的有关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产中的异常,能够结合所学的质量改进的有关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通过参加“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既可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质量专业岗位的上岗证。本课程实用性强,做为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资源库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方便使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调用方便快捷。未解决数据库大容量问题而对数据库重新设计,可以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图片、图表、Flash等),只将数的储存相对路径存于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构成了数据库。对应储存单元模型相关数据、图片图表相关数据、PPT和文档素材。查询和文件归档的时候使用标的数据库章节字段进行。

1.2 功能模块

将操作界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成树状网页结构,这样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浏览资源等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分为三种:图片图表库、单元模型库及电子教材库等。图片图表资源主要储存英语图片图表模块,Flash素材主要储存于单元模型模块,PPT和文档素材则主要储存在电子教材模块,将各模块按照章节进一步划分。

1.3 开发平台

系统主要应用J2EE的开发平台和Server SQL 2000数据库。

2 后台主要功能模块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资源库、教师登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5 个模块。

2.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的上传和删除。文件上传用于实现HTML课件、视频、试题、练习题、作业、疑难问题等文件的上传,在上传没有写数据库的文件时,操作为覆盖已有文件。在数据库中对所有文件全部用数据表存储,并且用“类型”字段进行区分文件类型,当要增加和删除文件时,为了保证硬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首先要判断硬盘上是否有该文件。在进行文件增加时,要先上传文件,对于Office文档需要通过后台先将文件传到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将文件转换为HTML格式。当文件上传且转换成功数据库才会执行数据写入;在进行文件删除时,首先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对于Office文档源上传文件和转换后的HTML格式的文件,都会被删除掉,当所有相关文件都删除后才会执行数据库数据删除。

2.2 资源库

资源库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和删除,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包含两个主要子模块,主要进行资源的添加和删除操作。例如,要添加或删除图片图表、单元模型。教师登陆页面后会显示上传的文件,为了防止出现误删除,删除功能里有预览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有一张对应的数据表,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增加和删除和文件管理相同。

2.3 用户登陆管理

用户管理账户的时候需要用户登录管理,可以使用分配的相对应的网络资源权限,可以添加和删除用户账户。使用用户名以及密码登录账户。删除账户就是将用户的资源使用权限取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各种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而非法用户则可通过这些漏洞未经授权访问系统。考虑到用户权限、以及文件的安全性,因此选用MD5加密技术。

2.4 新闻管理

新闻管理主要是“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相关领域资讯,使学生及教师紧随学科前沿。包含新闻添加、新闻编辑、新闻修改和新闻删除等操作。将学科相关领域资讯在“学习参考”页面。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张单独的数据表专门存储新闻,存储类型为“类型”。数据表同时包含并存储新闻的日期、来源和点击量等。

2.5 论坛管理

对“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的论坛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块。

(1)板块管理。包括分区和版面管理,分区管理做为论坛最大的板块,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版块,只要删除一个区,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区块,比如增加一个实践版块等等。版面管理是对每个分区下面的版面进行管理,比如说“难点分区”里面就有8个版面“第一章难点、第二章难点”等,可以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同样当删除一个区后,属于这个区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版面。

(2)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分区、版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授权,使其对论坛进行管理。按照权限划分为2级,为区长管理、版主管理,区长和版主均可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

(3)帖子管理。主要是管理论坛中的帖子,主要是删帖子,假如用户拥有权限,可以在论坛中直接删除帖子。按照删除对象的性质,删除分为主题删除和帖子删除。主题删除就是删除发起的一个话题。删除主题后,属于该主题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比如该主题的跟帖等。帖子删除就是删除回复的帖子。删除的是每一个回复帖子,不会影响其他的主题或者帖子。

3 结论

建立“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地、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工作,希望给其他相近课程资建库建设一些指导。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6篇

“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培养规格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本专业更加注重在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①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手册和资料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维护、故障诊断及排除的能力;④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部件的测试、故障诊断和修理能力。⑤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分析未来飞机电子专业发展的趋势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质量和安全环境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

就业面向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面向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公司、机场、飞机电子附件维修、飞机电子测试设备研发等职业岗位群,将职业目标定位机电子系统及附件的维修和民航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飞机航线和定检维护、内场修理、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四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大纲》(AC-66R1-04)等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照民航飞机电子维修技术领域的岗位群能力和模块化要求,考虑高职本科学生的特点,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民航行业需求的基于行业标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飞机机型的多样化、机载设备的复杂化对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

这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系统知识、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解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总学时为122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48.9%。上述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飞机电子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英语口语和阅读等基础知识的要求。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大量民航新飞机的引进,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为飞机维修人员、维修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它囊括了飞机制造、飞机引进、飞机租赁、飞机维修、航空法规、飞机退租、飞机维修培训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飞机维修岗位需要熟练的英语书写和表达能力,口语流利,能够熟练的阅读飞机维护手册和部件修理手册。四年制高职教学中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英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实践和训练。

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4个学期的基础外语教学和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总学时达400学时。本着“专业词汇、双语教学、专业文献”3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计算机同样是当今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工程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学生在下企业实践时企业还会开设维修办公自动化系统、维修资料查询和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扩大选修课比例,实行辅修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民航飞机先进性提高、通用飞机运营的逐步广泛、系统模块化、部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飞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将飞机电气系统、飞机机械系统、直升机维修作为选修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突破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扩大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维修技术应用、维修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分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其次,基础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连续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飞机维修工程的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6个学期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第4学年学生能深入到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的各个岗位增长经验、锻炼才干打下基础。第三,结合企业岗位和就业面向,采取企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针对飞机电子岗位群,面向飞机维修、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向。毕业设计题目来自飞机维修企业工程实际,采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学生自主研发、现场参观与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完成,使学生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创新对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适宜人才供给模式[3]。#p#分页标题#e#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7篇

关键词:中间实习;课程化;设计

一、明确中间实习的特点

中间实习就是在顶岗实习之前,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两周,主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中间实习中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变,胜任企业工作,我校明确规定所有专业的课程方案中都必须开设中间实习的课程。中间实习的周期长短根据专业特点由各个教研室共同商定。我校质检专业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为期两周的中间实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工作流程等。通过中间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更具体、更突出的专业知识和问题,那么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此外,一些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所以开设中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间实习课程化设置

1.以职业知识为载体设置中间实习基础课程

中间实习是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两周时间快速转变理念,增强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在校期间所有的课程内容,更多的是把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职业知识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涉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习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知识。例如:质检专业中间实习课程化设计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化学分析、化工原理、环境保护等理论知识在实习中的运用和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则是根据各个企业岗位分工不同、侧重不同,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质量管理、化验室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专业性基础知识。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中间实习的内容组织模式

质检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分析工中级证书,养成良好的“安全、环保、质量”的职业理念和“严谨、规范、求实”的职业习惯。具体表现在要求学生具有查阅国家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资料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样品的采集和试样的预处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对分析数据准确记录、分析、处理、报告的能力;掌握常见分析仪器及辅助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能力;具有化验室管理等一系列专业能力。

能力导向是作为课程组织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存在的。作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随着岗位实习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间实习课程领域,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涉及环境适应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方法能力主要侧重于继续学习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质量管理的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协作意识、制度约束意识。

3以职业道德相关标准完善中间实习的评价考核机制

中间实习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个人品质、工作质量和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个人品质具体体现在中间实习过程中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自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质量主要从实验质量和安全质量两个方面来考量。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中间实习后的择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中间实习的考核机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为保证质量,必须对参加中间实习的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建立起企业指导老师、学校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者的双向考核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评价和考核办法,共同探讨双向学生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实习的情况并进行跟踪反馈,促进学生提高中间实习的效果。

总之,要解决中间实习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学生、学校达成“三赢”,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使之符合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自身的长远发展,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政府要制定一定的宏观政策并做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70-02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游富相(1976-),男,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旅游教学研究。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及酒店管理的日益规范,人才需求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相对滞后,课程设置已明显“传统”,培养目标与酒店业需求有所脱节。因此,根据地方酒店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修订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仍比较模糊,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职教育引向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方向。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课程设置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名称,教材选用也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实验实训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未遵循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要以专业为背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性强,能受社会欢迎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于上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对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明确自己培养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以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要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是高职教学的核心,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有助于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既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要打破“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树立“能力本位”的指导理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体现高职的“职业性”特点。

(三)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要把握好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比例。基础课以适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原则,加强实践环节,突出专业技术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教学时数的40%。

(四)要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平台+模快”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淡化专业意识,按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为教学主线的动态的“平台+模快”课程体系。

二、教学计划制定方法

根据酒店管理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认为,制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宜采用扩展法。扩展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科知识结构为扩展结构,核心基础知识比较稳定且比较小,而其他知识具有发散性特点且多由核心知识通过扩展而形成的学科,如应用文科、农学、生物学、艺术等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人们只要弄清楚它的最核心的知识后,根据不同的学科思想、观点和方法,就可能发展不同的学科方向和流派。因此,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时,在保证核心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大量涵盖其他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学计划制定过程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严肃、认真、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其着眼点主要是行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CBE方法,进一步做好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的分析与分解。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结合行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现状,我们确定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体如下:

1.政治思想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品质。

2.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具有本专业大专层次学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具有本专业所要求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职业转换的能力、文化修养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3.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1)专业知识要求。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酒店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政策法规、英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专业素质要求。具备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理念与合作意识,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文、心理与身体素质。

(3)专业能力要求(见表1)。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了课程间的排序和关系,是课程内部各种科目和各种活动符合培养目标、合乎教学规律的组织形式。一般地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有阶段式、纵条式、交替式和自由式几种。各种课程体系结构各有其优缺点,过分强调某种体系结构对高职教学改革是不利的,应该允许其多样化。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是课程方案的设计原则,它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我们采用扩展法,先确定专业主干课,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方面:确定现代酒店管理学为主干课。

“平台+模块”方面:“平台”体现在基础课设置上,“模块”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其中,基础课设置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邓小平理论、大学语文、法律基础,专业课程则根据专业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见表2)。

参考文献:

[1]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1-93.

[2]章宗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J].现代技能开发,2003(5):10.

[3]陈建军,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5):44-47.

[4]毛历辛,庞力萍.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8-50.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第9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定位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立足于设计基础的教学研究,针对设计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点、能力培养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全面实施跨专业的基础教学。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设计人才为己任,努力在基础设计教学的同时融入更多的专业实践活动,突出专业基础建设的特点,体现专业的融合与互通性,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基础教学之后与各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为各专业教学输送具备优秀专业基础的人才。

二、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

近几年来,为了推进创新式教育,以“提高基础教学质量”为教学理念,基础课程的改革加快了脚步。通过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改革成效。近几年在对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学的考察后,经过长期的讨论研究得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具备和掌握的五大能力分别是:造型能力、表现能力、理性分析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能力。在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每门课程分别对应的能力培养如下:

造型能力——素描构成表现、色彩构成表现、空间立体构成

表现能力——软件应用、视觉表现、设计基础

理性分析——透视、设计类学科导论

思维方式——创意思维、设计学

审美能力——中外美术欣赏、美学、(现代电影、现代建筑、奢侈品、广告创意)赏析、服装品牌鉴赏、书法

三、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定方法的改革

基础教学的质量保障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有效执行,也是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关键。运用科学的调研手段,从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图表分析、典型案例、差异对比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质量的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基础教学的基本状况,从中发现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使其成为促进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支持。以重点基础课程为调研内容,从四个方面分别完成每门课程的调研分析:设置调查问卷、调研数据的分析、抽样案例的对比、教学的整体评价与反思。

在整个教学评价与反思总结中,发现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当然学生能力不足的这些问题与教师对课程的设置、案例的分析、作业的安排等教学改革内容上均息息相关。那么,在科学的质量评定之后,具体改革措施有:

1、课件中减少太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要求老师增加课堂上生活化的实际案例,身临其境去感受知识点的应用后再反推导理论。

2、作业设置要加强应用性训练,加强主观感受能力训练,注重提升作业中相应形象的内涵和寓意。

3、加重考试必选模块的分值比例,作业设置和评分标准分档进行,作业讲评跨专业进行并严格统一评判标准。

基础教学的质量评定改革提出了科学性、系统性的调研方式,优化了整体基础教学体系,突出“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地对教学本身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四、基础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

在基础教学管理工程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平行授课方式,优化基础教学体系,对现有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课程作业资料存档建设,积累教学成果,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调研分析,提升基础教学的品质与特色。积极推行主授教师制度,狠抓基础教学质量监管,强化监管细节,大力推进基础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监管的改革和执行工作具体如下:

1、基础课程前期工作:每门基础课程均设置主授教师的申报,以主授教师为主要负责人,分别进行教学思想的统一、讲授课件及教案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和作业内容设置的统一,确保基础平台的所有班级接受到统一的教学信息。

2、基础课程中期管理:主授教师监管平行教学授课情况,分配授课小组长,并在每个阶段辅导课程重难点,对教学中发生的紧急事件进行处理、制定作业评判标准、设定大班点评时间以及授课资料的共享。

3、基础课程结课要求:基础课要求以各授课小组为单位,集体评定考试作业,对各班级的优秀作业进行打包并刻录光盘存档在教研室,以便课程结束后的总结与反思工作。

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已经较为完整,今后为了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为了使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更好的保障,还需继续完善的部分如下:

1、授课团队的教学管理

为了带动整个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共同进步与成长,从基础课程的教学入手,加强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授课经验交流,要求授课小组成员分阶段总结教学成果并提出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每位老师通过学生评教的结果、结课后的调研分析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有效的促进每位老师在教学中的进步与提高。

2、以科研带动教学

大力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活动,采取观看展览或听讲座的形式,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参加各种的专业赛事或发表基础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将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授课经验与反思进行总结发表,深入探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打好坚实的科研基础。

3、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

应努力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积极建设基础教学特色微博。由基础教研室教师负责及时上传基础课程教学相关信息,如:基础教学情况汇报、教研活动进展、基础课程计划、教学奖励成果以及相关课程通知要求等信息,在加强基础教研室的整体建设与自身管理的同时,突出有特色的基础教学活动,成为基础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