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45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1篇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应用前景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把金融运用到互联网业务中,以在传统互联网功能下再实现融通资金、管理风险、信息中介的作用,达到互联网和金融的有机结合。1995年首家互联网银行SNFB成立,是互联网金融起步的标志。2012年,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中国,人们对这个新型模式关注度逐渐升高。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飞速发展势头,随后几年,该模式在各行各业不断取得突破。迄今为止,欧洲70%以上的客户选择网络银行完成基本业务,中国的网络渠道实现了50%以上业务,电子渠道正成为主流的业务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前景引起各行业关注,可通过该模式的视角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农业互联网金融融合了金融对资金使用的敏感性及互联网提供的广泛平台,又注入农业属性,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具有农业的特性,农业互联网金融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农业互联网金融不仅具备金融和互联网的特性,还兼存农业具有的特色发展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农业应用问题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固有问题

第一,农产品过剩以及价格不稳定。由于国际竞争力低,大量的农产品只能自销国内市场,我国主要消费地是城镇,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是农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68%)少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而我国城市消费(占总消费86%)远远高于农村消费(占总消费14%),供需之间的地点和时间的差异常造成产销过剩的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发展存在断层,农户没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往往只能等待中间商收购,常常造成某些区域产品供不应求而其他区域产品滞销的问题,不仅使农产品生产过剩,还使价格存在区域性差异。第二,国际间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输入输出农产品贸易增多,其中美国农业基本上以大面积的农场和牧场为主,其国土面积940万km2,耕地有28亿亩,而仅500多万的农民却为2.9亿人口提供食物生存保障,且美国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为规模化是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场主平均耕种面积达600英亩,其生产的农产品成本低、产量高,然而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仅占1.43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1.4亩,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中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较高,这种现状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的竞争力远不及发达国家。第三,农产品供求之间的直接信息缺失。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多通过中间商的采购,不仅增加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削弱农民的实际收益,还抬高了农产品价格。而“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有助于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使得供给需求随市场变化同步,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推广运用问题

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农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需要知识基础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大型机械化设备应用不高,农产品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买卖,少有未涉及网络电商模式,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是制约该模式在农业应用的瓶颈。同时,正因为这种模式市场未被深度开发,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将是一片蓝海。

三、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创新营销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是产品品质,诚信经营加之适当的网络营销方式,可以迅速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网络市场占有率。以安徽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具有生产育苗、种子配种、服务配送、生态观光等多种新型业务,坚持“从农场到餐桌”原则,发展产业链平台的“一条龙”服务。将互联网金融模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直销通路。同时开展农业园观光和农业基地旅游创新业务,增大影响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二)拓宽销售渠道,丰富经营多样性

应用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能拓宽农产品的供销渠道,争取更大的发展平台。社交软件如微博提供了新型销售渠道,而这种销售渠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广,能有效提高市场认知度,增加市场份额。农户个人或企业应选择在农村地区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软件,建立公众号并利用软件转账以及支付功能,直接促成商品交易,并将产品直接邮递到顾客身边,降低中间环节的时间成本。此外,农产品企业或个人也可构建自身的网购平台,如安徽的小蚂蚁优选和厚土农牧有限公司都分别创建网站,开放会员注册,与电子商务紧密接轨,结合农业服务性和高效性。

(三)规范农产品生产,赢得客户的信任

农产品的规范生产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现代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互联网使其逐渐规范化,减少人力、时间的消耗,提升生产效率。如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运营管理、物流及客服团队,不仅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服务,同时赢的客户的信赖与选择。可借助互联网应用各种传感器对作物的环境湿度、光照情况以及温度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农产品生长状况图片的拍摄,将农作物信息进行定时定位,通过综合整理分析,判断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使农作物的生长更规范、更科学、进而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规范农产品的生产。

(四)创建农产品溯源体系,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

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预定、选购、配送等一系列需求。运用互联网云端,建设多重监督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比如农牧产品的生产记录档案及生产过程中的全程摄像传递。建立VIP手机客户端以及建设现代农场互联网,使得客户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参与监督。云端在农业中的运用最终可以为有需要的顾客“定制”农产品,将种植养殖过程全程摄像,并传递到顾客的手机客户端。在这种新媒体运用的情况下,客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属于自己的产品,还在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

作者:徐阳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秀霞.浅析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J].科学与财富,2015

[2]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三农”;电子商务;大数据;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邮政如何在“互联网+”划时代的产业革新中,实现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转型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1.1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广大农村,电子商务消费群体达到6亿人,市场潜力超过10万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总量约为2000亿元,2016年或将达到4600亿元。2014年,山东省有245个电商村,网上销售额为105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翻一番,达到302亿元;1033个专精特新产品网上销售额为261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799亿元,是2014年的3倍以上,发展非常迅速。

1.2农村网民数量快速增加

2014年,全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5%;截至2014年底,农村网民网购用户规模为7714万人,比2013年增加2229万人,年增长率高达40.6%.农村网民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网购人数快速增加,农村消费者的互联网意识、消费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1.3各大巨头开始涉足农村电商

农村广阔的蓝海市场吸引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进入农村电商市场。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2015年5月13日,山东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签订战略合作,全省农村淘宝试点县达到17个。京东提出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的“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苏宁易购也开始快速布局农村市场。传统行业中的山东省供销社也加快转型,2015年6月2日与京东在济南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推动山东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网上供销社。

1.4新兴电商主体开始崛起

各类农村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快速兴起,全国涉农网站超过3000个,已经形成规模的有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和村村通等。山东省目前有253个农村电商平台,2014年网上销售额为902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1283亿元,是2014年的12倍。可见,不论是当前的电商巨头,还是新兴电商主体,或者是传统“三农”行业,都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紧锣密鼓布局农村市场,未来农村必将成为电商争夺的重要市场。

2推进“互联网+‘三农’”面临的困难

2.1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仅有27.5%.2014年城镇网民同比增加2929万人,但是农村网民同比只增加188万人,增幅远低于城镇。目前,全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接通宽带,拥有电脑的农民家庭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使用互联网。

2.2农民的网络应用能力偏低

当前农村人口主要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他们对网络的应用能力较低,甚至有些人打字都非常困难。

2.3消费习惯难改

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渠道是小卖部和集市。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思想的影响,加上时间充裕,农民的网购意愿不强烈,传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2.4推广手段单一

农村的宣传推广渠道单一。即便是淘宝、京东等具有丰富宣传推广经验的电商巨头,在农村的主要宣传手段也只是墙体广告。

2.5互联网人才缺乏

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下,农村人才外流依然比较严重,优秀电商人才匮乏。此外,“互联网+‘三农’”涉及的不仅是电商,而是农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需要的是复合型互联网运营和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1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

作为社会公用性企业,邮政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服务民生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民生服务体系。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邮政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是百年品牌信誉过硬。邮政的央企形象和国家信誉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邮政本身是个跨界系统,涵盖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商业、文化、农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具备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二是具备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支撑。邮政网络遍布城乡,是目前实体物流网络最为健全的企业,为城乡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物网络基础。三是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把中国邮政打造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渠道,3年内完成邮政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在全国范围的覆盖,农村邮乐店达到30万家,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依托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开办代收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以及普惠金融等各类服务。

3.2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邮政电商运营体系来看,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数据尚未形成规模。目前,邮政拥有自己的平台网络优势,在日常经营中会接触大量客户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以系统和专业划分,系统之间存在技术壁垒,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不利于对客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预判,从而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现代的电商平台就是一个入口,进入之后多向联通、四通八达。例如,进入淘宝网主页面,就可以点击链接进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余额宝、蚂蚁花呗、阿里妈妈、阿里旅游等,所有功能服务系统都可以直接联通。而目前邮政农村电商体系,还没有形成金融、支付、物流、信息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三是缺少与客户的交互系统。“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实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能够即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同时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参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成就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目前,邮政互联网体系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交互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四是商业模式需要重构。“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实时、跨界等特性,要求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扁平化、高效化,能够实时反映,迅速变化。同时,跨界融合也使互联网企业颠覆了传统行业,打破了行业界限,进入了无边界时代。邮政各专业、各系统之间还存在明显界限,系统之间尚未打通,还没有找到颠覆传统的运作模式。

4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邮政打造“互联网+‘三农’”服务平台,关键是构建一个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坚持开放、平等、互联的理念,深化机制改革,促进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最终实现“互联网+‘三农’+金融+物流+社区+文化+邮政各项业务”,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邮政客户资源共享、业务信息互通、市场精准定位、需求实时掌握、各项业务相互依存共生的完整生态系统,最终转型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商。

4.1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思维

一是树立开放思维。“互联网+”的重要特质就是开放,要连接一切,建立一个与客户共存的生态系统。要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互联、多功能、无边界服务为半径,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优质资源,形成动态服务的生态系统,主动对接客户、对接市场,不断探索跨行业合作,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开发方面,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通过整合社会电商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技术瓶颈的快速突破。二是树立跨界思维。“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必须要打破各专业界限,把孤岛式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联动和充分利用。在项目运营上,也要打破地区和界限概念,实现去中心化,遵循谁开发、谁运营的原则,全国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标准、一个流程。三是树立创新思维。创新是“互联网+”的天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应该以创新思维去拓展和创新企业发展空间,在创新中不断赢得新机遇、新市场、新需求,在创新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四是树立颠覆思维。“互联网+”,“+”即化,化掉产品形态和结构,化掉业务模式和流程,化掉区域界限,化掉产业边界,化掉传统渠道,最终重构一个全新的模式。五是树立共赢思维。在互联网思维框架下,企业把用户作为公司经营的参与者,强调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共赢、共和。要将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转变为创造客户需求、帮客户赢的理念。具体到邮政“互联网+‘三农’”,就是要集中资源拓宽视野、了解知识、畅通信息、提高效率、拓展渠道、产销结合,最终让农民致富,农民富则邮政富。

4.2以价值网概念为理论依据,重构邮政

“互联网+‘三农’”生态圈传统价值链是一种线性思维,而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就成为价值网的概念。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供应商和用户,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全方位资源,连同金融、政府、媒体等同一平台上的整合资源。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把邮政定位为农业供应链的最佳供应商,重新构建商业模式。要以农业供应链为核心,集中邮政金融、物流、信息等优势资源,打造分众式、即时响应、多维互动、产销合一的商业模式。金融板块为农民和农资厂商提供资金流转和信贷服务,物流专注于现代农业物流技术,中邮保险为种养殖、物流运输提供保险产品,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各类农业信息以及客户大数据分析,邮乐网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专业网站,最终实现平台共享、资源互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生态圈。作为一个互联网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别建立自己的小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引流、相互链接、互联互通。其中,邮乐网可以作为邮政“互联网+‘三农’”大系统的一个入口,通过邮乐网把农民、上游厂商引入平台。围绕邮乐网建立完善金融、信贷、分销、农产品、农肥等生态圈,相互引流,同时运作。强化与顾客的沟通方式,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系统中,共同创造价值,提升整个网络成员的共同效率,以更广阔的视野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4.3实施大数据战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使用,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一是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技术壁垒,打通各专业数据通道,实现邮政客户数据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共享,减少基层数据的重复收集和资源耗费,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运用,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并对企业决策做出科学预判。二是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团队。大数据分析挖掘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专业领域,必须着力打造专业团队。分析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既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数据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收集客户数据,而且有能力将零散市场和客户数据迅速准确地转化成决策支持数据。三是高度重视战略性数据资源储备。大数据工作不仅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有些数据当前可能无用,但是随着业务的拓展、技术的完善、社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效益。要科学预判数据的未来价值,支付成本储备具有价值潜力的数据。拥有未来数据,就等于拥有未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先行一步。

4.4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模式,实现精准化营销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化营销,企业面对的客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不再按照年龄、收入、性别、婚否等社会属性进行交叉分类,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更加精准化。邮政各专业数据信息在大数据平台上通过分析和预判,可以实现个性化用户精准营销。比如:通过分析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数据,可以掌握客户资产结构变化、业务周期等,从而适时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报刊订阅数据,可以发现客户阅读需求和生活水平,对于农村订阅户可以分析对现代农业和新型农资的接受程度,依此预判客户在金融、消费、文化、农资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通过分析客户出口快递包裹信息,可以判断电商客户发货需求,分析进口快递包裹数据,可以判断外地务工客户所在地区、返乡和离乡途径,从而推荐金融、票务、物流等服务;通过分析邮乐网订货数据,可以得知客户购物喜好、消费周期以及资金流量,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商品促销策略等。经过准确的客户需求分析和预判,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是利用从众心理完成推荐。比如:当农户订购了肥料,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醒客户根据本地区土壤特质种植作物,还有65%的农户购买了某款产品配合使用。二是利用产品关联完成推荐。比如:当客户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系统根据客户的资产情况和积分情况,自动帮助客户配比理财计划,完成他行资产转移和交叉销售。三是利用兴趣爱好完成推荐。比如:客户订阅了一份报刊,根据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为客户推荐可能喜欢的报刊。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和深度挖掘。

4.5转变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杀手锏之一是免费。免费是为了流量、为了数据、为了更好地收费,这是盈利模式的转变。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平台,拥有海量精准农村客户信息和数据流量。不一定要通过农村万亩示范田的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深耕、统一飞防、统一培训、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七统一”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民心,实现客户引流;不一定要通过邮务类业务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政心,实现品牌提升。可以通过金融、理财、信贷、第三方支付、物流实现盈利;可以通过数据运营和平台打造,承载附加业务、广告、会员、信息等增值服务实现盈利。邮政产品众多,通过认真梳理产品的盈利模式,打破产品界限,实现相互引流和相互支撑,让邮政产品的品牌效应、文化效应、广告效应及产品盈利点等不同功能相得益彰,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做到“羊毛出在猪身上”。

4.6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抓好专业队伍建设

人才与技术是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基本要素。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拘一格吸纳高端人才和技术骨干,依靠人才带领邮政“互联网+‘三农’”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学术单位联合,加大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解决干部员工对“互联网+”的认识、思维和应知应会问题,打开思路、拓展视野、清晰理念、熟悉方法,为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赵萍.阿里巴巴开启农村电商“大战”.决策,2014,12

2董碧水.网店开到乡村“淘宝”悄然改变农村消费模式.决策探索,2014,23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大连农博会;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26-03

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同时,一批现代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跨界的新经济形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股浪潮也席卷了农业领域[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2016年3月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同时,“互联网+”政策的提出,拓宽了大连会展业发展的领域,使更多的跨界合作得以提升。把大连农博会作为东北地区“互联网+”与现代化展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借助东北地区优良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整合“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大连农博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连农博会发展现状

中国(大连)国际农业博览会(简称大连农博会)由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分会共同主办,大连超越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从2010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连农业博览会。2010年第一届举办之时参展商范围遍及十六个省,展品种类达到数千种。展会发展至今,展览规模高达数万平方米,参观人数达20万余人。第七届大连农博会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地方品牌、扩大内外市场、促进农业合作”为主题,以“展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及绿色农产品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成果”为主要内容,努力把农博会办成具有国际级标准的农业商贸盛会。

第七届大连农博会展出面积、参展商规模均创下历届之最,其中展出面积达15000平方米。据组委会调查数据分析,截至目前农博会累计成交额已达到19.7亿。参展企业达到500余家,涵盖了粮食、水果、水产、深加工农业产品、休闲食品等上千类品种,在为期4天的展会期间,吸引了上万市民和采购商前往展会现场洽谈和采购。第七届大连农博会首设国际展区,可以让观众亲自品尝异国风味食品,感受异国饮食文化,增强观众购买欲望,提高销售额。

通过对第七届大连农博会的调研,作者发现,一方面,参展商参展目的主要是为销售产品,而以品牌推广和开拓市场为目标的企业占比较小。参展商对展会满意度较高,表明参展商对展会具有较大的热诚。大部分参展商表示会继续参展,众多外省参展商表示参加过较多的农业博览会,很愿意通过博[会这种形式来销售商品。展会主办方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展会信息的,其中外省参展商和国际参展商获得展会信息的渠道更多来自政府宣传。仅次于政府宣传渠道的是微信宣传和网页宣传,这也是顺应时展的趋势。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对展会的宣传有了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此次参观展会的观众多为第一次参展且多数为从事非农业相关行业者,且参观农博会的观众大多以中老年人居多。在观众获得展会信息的渠道中,网络媒体为主要获得信息的渠道。

二、大连农博会目前存在问题

(一)展会主题未得到有效呈现

第七届大连农博会是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地方品牌、扩大内外市场、促进农业合作”为主题。而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农博会引进农业新科技虽体现了这一发展方向却在展会举办过程中呈现不明显。大多参展商经营的农产品种类、档次和价格基本相同,缺少明确的目标市场,进而为了提高销量而大打“价格战”,最终导致农博会像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直接影响了展会国际化的品牌形象,长此以往将会严重阻碍农博会建设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展会在互联网方面的网络技术应用不到位

首先,第七届大连农博会的展会产品主要以农产品零售的方式出现在展会中,缺少对互联网相关联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因此展会在引进高科技互联网农业技术方面有待创新。其次,展馆内一些农业电商设备不够完善,主办方没有提供有效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不能进行网上实时交付、实时联系。且当展馆内聚集较多观众时通讯设施信号较差,不利于观众进行网上支付以及扫码了解参展商的具体信息。

(三)展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

展会虽然已成功举办六届,却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很多信息在网上只能看到,且仅有很少的网络新闻报道,与展会本身有关的信息较杂乱无序,且缺乏真实性。这对参展商和观众了解展会形成很大的障碍。现在是电子信息化时代,缺少网络信息平台不利于展会对外宣传推广,尤其对于国外客商想要了解本展会的基本信息将产生较大难度。在调研采访过程中,随机采访的多家外地参展商都是通过主办单位或政府的邀请前来参加展会,而现场观众绝大部分来自大连本地,可见展会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范围较小。

三、大连农博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对展会主题与内容方面的改进建议

1.深化都市型现代农业主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大连农博会一直持续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培育地方品牌、扩大内外市场、促进农业合作”为主题,但展会主题未得到有效的呈现。大连地区在农业技术、农产品的培育等诸多方面每年都有一些创新。在国家政策上,农业也是重点的支持对象。大连农博会应密切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创新展会主题,增强展会活动,才能让大连农博会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不是一味保留固有的主题。

2.提高展会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农博会举办期间,有一些与农业非相关的展品出现在展会上,这大大降低了展会的专业化水平。组委会在管理上应严格把控,确保展会的专业性。在展区的划分上,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展品的类别、展出效果、便于观众参观等。把握整个展会的现场管理,提高展会的专业化水平。

3.引进互联网农业企业参展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作者发现,此次参展商大都为国内实体农产品企业或农副产品零售商,几位没有看到与“互联网+农业”相关的展位,也没有寻找到展出现代化农业新科技、衍生品的展位,这说明大连农博会在与互联网融合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而后,作者分别采访了一些参展商和主办方负责人,当提及引进互联网技术时,大部分展商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愿意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参展。而主办方则表示,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限制,短时间内无法将大连农博会与互联网更好地融合。

针对目前的状况,主办方可以尝试引进互联网农业企业参加展会,专门划分互联网农企展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同步产品展出,同时加大线上线下宣传,以“互联网+”、“新科技”等名义来吸引更多观众参观。

(二)对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改进意见

目前,大连农博会在组织运营方面并未真正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展览业”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新的体验模式。应用互联网新技术,促进大连农博会转型升级为展览、销售、体验为一体的新平台。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物流业,实现自动化、一体化种植生产,达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对此,作者搜集了几个目前运营较好的农业电商平台进行分析:

1.淘农网

淘农网是中国首家农资网购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打造全新的涵盖B2B/B2C/C2C团购等多种农业电子商务模式交易平台。淘农网提供各类种子、农药、肥料、农副产品等农资商品交易,提供农资代购,货到付款等服务,让农民也体验到网购的方便。通过提供网络营销平台,寻基础做服务,帮助更多的企业开拓市场,建立品牌,实现产业升级。

2.三农网

三农网是国内专业的农业信息网站,网站致力解决三农问题。中国三农网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资讯,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业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网还为三农行业人士提供最专业的种植、养殖致富信息;为种植户、养殖户、三农相关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及合作平台。

3.中国农产品网

中国农产品网是专门服务于全国农业企业,提供农副产品网上展销、自主交易和团购的农业B2B电子商务网站。中国农产品网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专业化的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为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便捷的线上线下商务贸易服务。

通过上述三个现有平台的对比分析,作者发现,虽然现在市面上已有很多较成熟的农业电商平台,但是他们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对此,作者建议,大连农博会主办机构可以联合专业电子商务公司共同建立一个集农产品经贸交易、农业信息实时、网络农业博览会展出、大数据分析农业市场未来导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该平台将主要以大连农博会为载体(未来可以扩大到全国农业博览会),提供B2B、B2C等模式的网上交易平台,以农产品网上交易为核心业务,以农业市场实时信息和农博会精品展出为基本业务,逐步建立一个集电子商务、展览业、农业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交流、经贸交易、行业分析与预测的大数据互联网平台。

通过收集主办方提供的优秀农产品企业资料,将参展企业的产品及资料上传至专业平台。资料库中的企业及其产品信息汇集全国各地,信息范围广,时效性高,综合性强,信息真实且权威性强。平_为其在网上进行产品、企业宣传,在线上促成不同地区企业进行经贸交易。平台将运用大数据模型分析,总结过去农业市场发展状况,分析现在的市场情况,为农业市场未来发展起导向性作用。除了官方网站平台,还可以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官网,并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实时更新农业信息,保障平台信息时效性。

(三)对宣传推广方面的改进意见

大连农博会的宣传方式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单一。需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多样化宣传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主办方还需扩大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多家媒体平台宣传,结合网络平台、电视、广播、报纸、灯箱等宣传方式,扩大展会的影响力。另外,寻求与会展行业中知名度较高的杂志、会刊的合作。强化网络媒体宣传,与有知名度的网络媒体寻求合作,来增强宣传力度。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大连农博会虽然已成功举办六届,但在网上能搜索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新闻稿很少,信息真实性较低。有时甚至出现几个网站对同一届大连农博会的基本消息刊登都有出入。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农业”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对此,建议大连农博会需要加强网络新媒体对展会宣传力度,具体应该完成以下几项:

1.建设展会官方网站

展会官网是展会最重要的网络宣传平台,是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查询历届展会信息,获取当届展会信息最官方、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大连农博会有了官方网站会更加有利于它在网络上的宣传,扩大展会知名度,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对互联网农业企业的招展。

2.建设展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展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主要面对参展观众和潜在客户,建设完善的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向大众宣传大连农博会,实现大众对农博会的初步了解。平台需要配备专人运营,定期发送展会实时信息和“互联网+农业”有关信息,吸引观众眼球,让其主动参观展会。

3.在大连热门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新闻网站农博会有关信息

网络宣传少不了外力的推动,适当的运用热门网络平台、知名新闻网站大连农博会消息,吸引潜在观众,激发其对农博会的好奇心,进而进一步浏览与展会相关信息,最终达到使其参观的目的。

四、总结

互联网与新兴技术有效结合对于发展现代农I,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观念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商业模式不够完善等[2]。“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深远的变革。对此,将本展会作为试点,推进大连农博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展会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大连农博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努力引进互联网农业企业参展,积极开发集宣传、交易、网上展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模式对展会进行宣传,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提高展会专业化程度。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连农博会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典范,将“互联网+农博会”越办越好。

[参 考 文 献]

[1]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2]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3]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78-81

[4]程奎文.“互联网+农业”助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5(6):92-94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5篇

“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认为“互联网+”公式是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与未来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的一种化学公式。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计算、数据和知识。互联网应用于传统行业,将造就无所不在的创新。

按照“互联网+”概念,如何正确嫁接行业的“互联网+”模式是各行业内企业的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行业在寻找“互联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用户所处环境的变化。用户的PC屏,手机屏、智能电视屏以及汽车屏的互联网概念都正在被挖掘。用户和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一个“互联网+”的公式存在。基于“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理念与行业结合是传统行业真正实现转型创造新局面契机。农业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行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会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农业”的市场新特征

“互联网+”行动计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趋势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已经从消费互联网正在迈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已对包括零售、金融、教育、医疗、汽车、能源等在内的部分传统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农业市场面临的挑战很多:农产品过剩、国内农产品价格高、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等。但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在于传统农业可以向信息化、规模化和智能化转变,即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密切结合。用互联网概念经营农业将有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农业市场空间大,但产业相对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二是农业市场存在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三是农产品交易成本高、交易环节较长、交易可持续性强。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新型互联网概念下的农业市场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彻底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全过程的产品体验

产品体验是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产生一切高附加值的前提。互联网时代用户注重体验,单纯的产品供应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围绕产品形成的体验则可以实现用户对所需农产品的全方面沟通和体验。将农产品本身将与农场的服务捆绑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如农产品定制,农产品溯源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网络监控;因为互联网渗透,农业虚拟化的产品如节假日农场生活体验等也可以大大满足都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开拓全网覆盖的全新销售渠道,实时服务大规模分散的用户

与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相比,互联网概念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可以实现全网覆盖的新渠道模式,如网上团购模式、订单农业模式、“抢先购”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和O2O多平台营销模式都是现今非常流行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网上团购平台可在短期内将所有农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其在销售时间上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可在短期内解决农产品滞留问题。订单农业模式中用户先下订单,农户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采摘,采用集约化物流模式,可减少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减少因过早采摘农产品而使农产品长时间滞留腐烂、变质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抢先购”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让消费者提前尝鲜,事先讲好销售价格,可消除各种纠纷。特色农产品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旗舰店,从最初的农产品销售,到后来的品牌的树立,逐渐获得了消费者信赖,可让更多消费者再次购买,做回头客生意,还可吸引更多新顾客。O2O多平台营销更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多个商务贸易平台,实现全方位实时服务于大规模分散的农产品用户需求。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流,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信息技术――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农业产业链各要素重组,线上线下的耦合度空前提高,这极大地拓展了未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想象空间(如图1)。未来的大数据能指导农民制定下一年的生产计划,并通过一定组织的协调,形成供应与需求的基本平稳。互联网农业只有农业经验不行,只有互联网经验也不行,因此,未来的农业核心企业必属于能将两者更好地融合的企业或者两方能够通力合作的企业。

三、传统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营销模式。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发展较为落后。不过,农业市场的产销单位和个体也逐渐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信息环境正逐步建立完善,如中国农产品交易网、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中国茶叶网、中国蛋鸡信息网、中国水果网等。

已开通且运行的这些农产品的信息交易平台,致力于服务用户的日常需求,促进农户的增产增收,提升农业产销的流转速度,拉动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网站的设计初衷旨在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不仅改变了农业市场传统营销的“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效不高”的特点,还针对农业市场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行业动态、价格行情、买卖双方的需求信息等实用功能模块,还有为农户开设农产品网店的功能模块,究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

不过我国农业市场的网络营销还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其它传统行业的网络营销的发展势头相比,农业市场网络的发展态势还比较缓慢。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国农村的网络服务体系和农村的教育文化水平比较落后,传统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有一定网络技能的新型农民又少之又少,农民使用网络的人数在全国农民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甚少。且不同地区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数字鸿沟,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其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处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其数字化程度就比较低一些。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169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大,我国农村部分相对发达地区人口逐步转为城市人口,这导致农村网民在全国网民中的占比略有下降(如图2)。

这种呈梯级分布状的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既不利于农业市场信息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发展。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将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网络营销进程的一个瓶颈,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较2013年年底上升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如图3)。

从当前农业市场的总体特征来看,大多数农产品产销分散、季节性强、鲜活周期短,再加上中国的城乡物流系统顽症,农业市场的网络营销要实现真正高效的产销对接,改善仅停留在宣传推广、收发信息的困局还必需建立高效可行的智能型物流配送系统,以突破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枷锁。

四、“互联网+农业”的市场营销新策略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农业互联网将成为促进智能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嫁接互联网,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创建廉价高效的营销入口,可以升级产品经营模式,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助于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使用效率。因此,互联网工具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带来万亿级市场空间。具体创新表现如下。

(一)在生产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互联网加农业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

(二)在流通环节,创建廉价且高效的销售入口

既可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体现,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和农村电商,通过电商进行销售,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舒适便捷地选择到自己心仪的产品,并充分发挥了本地产销企业流半径小、安全控制能力强的本土优势。同时作为一种新型销售模式,电商也是促进本土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最有效途径之。还可以利用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作为农产品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营销成本极低。

(三)在经营环节,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搭平台”,升级农产品经营模式

互联网农业的营销良好运用市场细分理念,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避免泛化营销;运用无障碍频繁自由的互联网沟通工具,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互联网平台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互联网农业实现了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使农民、消费者和市场紧密融合。

(四)在配套环节,用互联网来提升农村农业金融服务

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经营,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当前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信贷;农村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养殖、餐饮、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者,因此信贷额度小,资金分散,相对于大额信贷而言借款人的资金安全更加有保障。小额贷款的农村互联网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资人,再通过相关风险控制体系筛选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资人,使其对接交易的O2O模式。二是农业保险。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较低,农业保险险种较少,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保险赔付率高。通过运用互联网的信息采集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的问题将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五)在人才培养环节,可以吸纳新知农民成为农业中坚力量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 家庭农场 “互联网+” SWOT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适当形式的家庭农场,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家庭农场87.7万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实体行业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等十多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限制了家庭农场创新、优质发展的脚步;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生产率低下、销售途径狭窄等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对一些传统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和新需求。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家庭农场的“互联网+”模式会使得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当下,我国在“互联网+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上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在农业全方位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家庭r场是否能够实现与互联网的良性并轨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三个地区的78家家庭农场进行走访,探究家庭农场的现实状况以及“互联网+”运用的SWOT分析。

二、互联网对家庭农场影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扩宽前期融资渠道。互联网的运用可以改善家庭农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手续复杂的问题,扩大家庭农场募集资金的规模和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融资平台经营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家庭农场的需要迅速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并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和贷款使用状况进行监控。目前发展较好的互联网融资渠道有:农业众筹和P2P融资模式。

2.智能化生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农业引入智能设备以实现智能化生产变革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互联网智能设备进行联动,以完成农业生产、管理,是家庭农场实现产中互联网融合的主要方式。通过运用联动设备,“互联网+”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个环节,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得以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例如,通过无应用线传感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并将整合后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核心系统,该核心系统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开启或者关闭农业生产设备。

3.营销模式创新。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荆州只有不到1%的农场主开展了网络电商模式营销产品,但开展了电商服务的农场主都表示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产品的营销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通过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能够突破原有的传统农业营销渠道,农产品销售模式得到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受众广,宣传能力强。通过这些社交网络传递家庭农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宣传优良农产品养生理念,并将金融领域众筹模式移植到农产品营销,使消费者在朋友圈等界面发起分享链接,让其朋友圈好友进行“自主认捐”凑集购买农产品的金额。这种社会化营销利用了新颖的众筹创意和相互交织的广大人际关系网络,打响了知名度。

4.可追溯系统成为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将每个环节的品质标准、作业规范和责任到人的质量管控体系运用电子数据进行全程信息储备,可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从而使消费者即使在终端也可进行生产供应链全程回溯,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可追溯系统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责任人,形成清晰的责任机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可以作为良好的信用凭证和宣传支撑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

(二)劣势(Weakness)

1.互联网融资的安全性问题缺乏保障。虽然互联网新型融资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融资模式的缺陷和部分风险,但其本身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尤其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刚刚起步,线上融资行为存在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没有及时跟进的空白区域,无法保障的未知领域对属于风险规避型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具有较大的踏入障碍。

2.农业互联网人才缺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巨大的农村互联网人才缺口。家庭农场在运营全程如何将互联网的作用灵活利用于每个环节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需要大量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作为人力保障。但事实上农村互联网技术人才极为缺乏,仅仅就家庭农场产后电商一块,全国人才缺口达150万人,在农村电商,人才基础则更为薄弱。问卷显示,83.3%的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仅限于基础的娱乐方面,对智能化生产、网上融资、营销具体操作一片空白;75.6%的农场主表示农场里没有一个人具备大学及以上的文凭。这一方面阻碍了互联网技术与家庭农场的融合,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主力军的家庭农场效率受阻、成本难降,无法发挥农业模式的示范领头作用,不利于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

3.产后销售环节农产品特质影响互联网融合效果。一方面,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耐储存、产品价值随时间递减等特性,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相应的物流成本也较高,尤其是生鲜果蔬类的农产品,时间损耗性强,物流成本高达25%~40%,极大地制约了互联网在家庭农场产后电商环节的运用效果。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面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数量和品种的不确定性,农场经营者无疑增加了滞留库存和农产品损耗的风险。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省级市级定期安排专项培训,包括经营、管理、素养等方面,如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实施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省级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培训水产班等。目前也已引入相关互联网培训课程,对农户、家庭农场主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教育,为将新兴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程、提高农户自身的素质、在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提高农民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努力。

农业政策的支持是家庭农场的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诱因,一方面满足了农场主经营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对不同的农场项目进行不同补贴的惠农制度安排极大提升了创办家庭农场并良性经营的积极性。总之,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农业政策对荆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2.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在2004 ~ 2014年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之后,改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上议程。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要取得显著成效的宏伟目标。“互联网+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农业主力军,家庭农场应发挥转型传统农业的带头作用。

(四)威胁(Threat)

1.“互联网+农业”领域法律政策的空白。目前,国家对于“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的发展模式仍未成型,顶层设计还未完善。针对“互联网+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和应用示范依旧还在探索和研究状态。同样,我国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还很缺乏。亟待完善的法律和明确的政策指导,来填补发展方向和规范上的空缺,从而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开发探索和行走于法律边缘的高危经济行为。

2.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接受程度。从农产品电商作为新兴事物,与传统到菜市场、超市购物的方式截然不同,消费者一方面希望通过农产品电商获得品类丰富、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存在担心。据中国件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2016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70%分布在40岁以下年龄段,中青年是网购的主流客户,农产品电商的广泛普及尚需时日。

三、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户素质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尤其是针对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普及产前产中产后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互联网+”认知落实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

(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鼓励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德国,政府制定《农业法》、《土地整治法》保障农场土地租赁不受限制,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为互联网引入进行专业集约生产提供基础。我国应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通过完善健全农地流D机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来鼓励土地合理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包括生产性、生活性、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四类,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打牢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设施不够完善,阻碍着家庭农场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四)对引进互联网智能设备实行补贴

通过对农场引入先进互联网设备进行补贴,鼓励农场采用新型生产方式,对产业的融合和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2-0050-05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从国家决策层到具体的市场实践主体,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而又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加快进行重构整合,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

1.市场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拓展到哪里。同时,网上金融业务低廉的成本也刺激了市场的神经,一些互联网大鳄开始借助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布局农村金融,面向农村开展支付、微贷、理财等金融服务。②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将农村用户作为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之一,着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与格来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推动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主要在农民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面开展业务。2015年3月,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手机银行――“农金手机银行”,将涉农特色业务内置其中,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免费还贷,实现随贷随还。③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企业及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迅速进入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2.市场竞争白热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路商业金融资本厉兵秣马,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国有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信社开始依托网上银行提供涉农信贷业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机制再造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河南20个县的调查”(2012CJJ058)。

作者简介:唐晓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务。如农业银行面向农民推出“惠农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些信用社、农商行也借助电商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二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农村金融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巨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涉农信贷。这些民间借贷机构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客户群体分散化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于“长尾”群体,颠覆了银行“二八”法则,奠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客户面快速无限延伸,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④如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财工具――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元,但其总规模可能超过四大银行的总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商城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每笔大多几十元,但一天的总规模却能达到大型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量。此外,从客户的年龄层次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而不单是80后、90后群体,这也决定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向所有年龄层次客户分散。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分流的影响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业务办理智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信息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大量涌向农村市场,这些公司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支付服务。目前,很多互联网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存贷款服务。如浦发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程在线办理贷款业务,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业务办理的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贴近百姓的优势,也有资金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等先天的劣势。

1.主要的优势

第一,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遍布城乡,深入农村,贴近乡土,在信息同步和对称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农村积累的信任感和具体经验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民的需要,纷纷开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经营灵活,政策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微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有较大的自,在信贷审批和决策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轻装上阵、灵活经营,在互联网上赢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客户众多,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十分密切,积累了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庞大客户群。在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涌现出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注重社会信誉的高端客户群体,这一群体很容易转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群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宝贵资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耕耘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2.存在的不足

第一,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提供需要信息系统及金融机具的支撑。目前,受制于资金实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影响着客户体验和跨区域客户发展,也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实时整体分析。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硬件配置、结算手段等方面对科技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还未开发出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网上商城等系统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体验性较差,系统没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劣势。

第二,客户层次相对较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很多业务将通过互联网以线上的形式开展。目前,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广大农民对新兴电子产品认识度和掌握度偏低,无法理解和操作复杂的软件程序,制约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在很多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多是线下客户,居民对于存折的接受程度优于银行卡,也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金融业务,操作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往往只需简单的验证即可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形式、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金融产品时仍采用传统的风控防控手段,需要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信证明,影响了客户体验。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创新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对金融机构的贡献较少。

第四,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具备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工作压力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频繁,缺乏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从学识层次、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

转型的目标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突破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和市场定位,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组织再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线上银行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冲击下,金融媒介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柜台办理的一些业务如存款、贷款、转账、开户等转移到线上经营,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大大提高,客户的体验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常重视发展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这些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不经营现金业务,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分析和运行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线上银行。借鉴这些经验,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依托电商平台,更多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打造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提供商。

2.科技银行

随着电子银行等信息化产品的不断研发,第三方支付渠道开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但缺少科学的梳理分析,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系统建设,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和维护,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科技实现突围,打造科技金融的典范。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学习借鉴数据处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的金融行为、服务体验、支付偏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科技信息平台,判断异常交易,建立实时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客户信任度。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创新

1“互联网+农业”概述

“互联网+”是一种新业态。一般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两者简单的结合,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优势互补,拓宽传统行业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它能够充分体现互联网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作用,将互联网的新型理念与思维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相融合,全面提升社会的创新力与生产力。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这是对于农业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极大的创新,为农业产业链中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物流等环节提供便捷性、实时性、物联性以及智能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农业”能够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更加智慧、精细、高效、绿色、可持续,有效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市场预测分析和农产品开发

农业产品大多数需要较长的种植与养殖时间,在此期间,市场波动不受控制,会出现严重的预测偏差,无论是农民还是颇具技术支撑的农业企业,都难以对第二年的农业市场行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市场分析能够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降低种植、养殖企业的风险,减少原料成本。以猪的养殖为例,猪周期的跌宕起伏都会带来许多农民与企业的盲目投资,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猪的生长进行全程监控,全面了解出栏时间、对接商超、预期收益等。养殖企业与屠宰企业也能够深入了解市场行情,避免恶意抬价。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计算,预测为猪周期的时间,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以及建模,可以对行情的走向进行预估和预警,降低猪周期对于企业和农民的影响。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产品研发中,对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当前消费者所需,提高新产品的成活率。

2.2物联网技术下的工业化种养殖

相比于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工业化种养殖首先可以有效防止养殖疾病的发生,提高种养殖产品成活率;第二,工业化种养殖可以调整种养殖的小气候,进而种养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第三,工业化种养殖可以降低种养殖成本,减少生产费用;第四,工业化种养殖的产品更加绿色、健康。在物联网技术下,标准化种养殖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下,种养殖过程都在物联网的监测和控制下,产品生长的全过程都可追溯,同时,可以进行全城数据采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的需求。以果蔬种植为例,可以通过物联网控制各种种植指标,例如灌溉面积、施肥、农药等,不仅可以节水、省肥,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

2.3建立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增加商业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营销周期、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全天候商业运作”等优势对传统农业产业转型与升级作用巨大。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受传统销售方式的约束,农产品存在“难卖”的问题,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收集和价格,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依托农业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拓宽客户群体、改善服务质量、优化销售手段带来了重要影响。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建立电商平台时应当注意人才的选拔、管理模式的选择以及技术需求。农民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建立电商平台。首先,如果原有基础较为稳定的互联网优势,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张和转型;第二,可以将传统批发市场转型为农产品电商平台;第三,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且逐步扩张品类。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家庭农场 融资

一、家庭农场及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要劳动力来源于家庭,通过规模化、商品化及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来获得收入,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家庭农场的建立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自2013年政府提出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以后,一方面理论界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也不断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二)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及基本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一般认为是2013年以后兴起的领域,它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衔接起来,通过移动及非移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使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门槛更低、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目前,按照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主要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四大模式。

1.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主要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货款,大大提升了商品服务交易的效率。目前在中国第三方支付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使用习惯已被培养形成,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展,收单商户、个人用户、交易量等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大数据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的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商交易平台,以对平台的商户、消费者和供应商进行贷款融资,从中获得贷款利息以及流畅的供应链所带来的企业收益。

3.“P2P网络借贷”模式。P2P网贷又称人人贷,是指资金的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是“P2P借贷+网络借贷”的组合,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目前P2P许多平台出现发展不规范的情况,但是随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P2P模式将进一步规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国内P2P网贷运营平台数量为2349家,网贷行业投资人数、借款人数分别达到了338.27万人、112.41万人,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2075.06亿元。

4.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是指由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自己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者(消费者)的方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投资的数量来获取相应的报酬。众筹提供了一种成本比较低廉、手续比较简便的融资途径。2016年上半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79.41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对接家庭农场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金融对接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家庭农场传统融资面临的较大问题。首先,传统家庭农场存在信息不Τ频奈侍狻>大多数家庭农场开立正规的结算账户比较少,所以各种流动资金的信息透明度较低,这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把握其实际的运营现状,对家庭农场的认同度也就较低了。其次,家庭农场的抵押品不足。一是大部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不大,同时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又很少;二是由于其自有资产具有不易监管、价值不稳定的特点,银行不愿意用之作押。最后,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融资发展。家庭农场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其融资需求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变。而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不足,传统信贷服务成效并不显著,这就导致传统信贷模式受到了挑战。因此,家庭农场的融资问题必须要寻求新的融资模式,在融资模式要有所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对接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讲,互联网金融具备一定的普惠金融的特点。普惠金融的核心特征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作为一种传统金融“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的农户或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更具备低门槛的特性。

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中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五部分第24条中提及,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其中《纲要》第23点提到,“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从实践层面看,据行业第三方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涉及农村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5家,其中专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达23家。比如,希望金融借助新希望大农牧资源优势,深耕农牧供应链金融细分市场。在大数据金融方面,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已经在1000多个自然村展开了阿里无抵押小贷的业务布局;未来农业众筹、农村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也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角。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政策还是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金融机构应顺势而为,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加快家庭农场融资的平台建设,为新型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家庭农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在家庭农场融资的优势

(一)互联网融资的便利性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家庭农场从传统渠道融资去融资机构办理手续,耗时耗力、效率低,且由于程序复杂,导致经常错过最佳融资时间;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家庭农场(借款人)与社会公众(投资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极大地便利了交易双方,在为家庭农场带来了融资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其便利性而吸引了外界许多投资者的注意,从而为互联网金融业通过满足传统金融“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以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信息的精准性

传统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制约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融资的信用辨识度及家庭农场资金的可获得性;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及互联网融资平台等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家庭农场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经营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分析家庭农场的信用状况,从而打通家庭农场及融资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性,破解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家庭农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的多样性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至少包括众筹融资、大数据金融、P2P、供应链金融等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势,为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融资提供多样性的融资模式。从点对点融资模式看,由于互联网金融特有的渠道优势,成功实现社会闲散资源重组。比如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公司,其借助融资平台从传统金融机、民间资本等渠道吸收资金,是能够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的。而对于众筹模式来说,资金拥有者也是网络平台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与创意进行投资,从而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通过多样性的融资方式,将当事人双方无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可实现借贷交易,完成供给与需求的配对。

(四)互联网金融的低风险性

同其他融资渠道相比,互联网金融相对项目发起人(借款人)的风险较低。以众筹融资为例,众筹融资模式仅需将家庭农场的产品创意投放至平台。作为项目发起人的家庭农场前期无需资金投入,在项目金额达到一定资金,项目筹款成功,发起人(借款人)才启动该项目。也就是说,在众筹模式下,在家庭农场筹资项目成功后,项目发起人会先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当订单已经大体确定后再生产所需的产品。预购式众筹融资模式可形容成产品的预售和团购的结合,它与传统的市场引导模式相比不会发生产品的经常性滞留,从而风险大为降低。

(五)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性

互联网金融筹资的门槛低,不管是大数据金融、众筹或P2P模式,与银行借款模式相比,其低风险与低成本性共存。比如众筹融资,家庭农场的创意只需得到广大网友(投资者)的认可,即可实现融资,其门槛较低。而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与消费者的生活关系密切。同时,当下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网友们(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是农产品的原生态环保性;而家庭农场产品的原生态性正是其优势所在。

四、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

(一)规范家庭农场主体经营

我国大多数家庭农场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不成熟,只有少部分家庭农场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成功的与社会机构对接,尤其是经营性质的机构。所以,家庭农场要想在这种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加强家庭农场的自身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必须按照金融机构信贷准入条件来完善自己。这就要求家庭农场必须要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规范行为,扩大规模,灵活经营,提升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到相关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更多支持。

(二)加强家庭农场的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

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主不少是由传统农民演变而来的,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但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够,导致家庭农场发展相对滞后。土地集中后的家庭农场与传统一家一户的农民不同,家庭农场要加强品牌建设,而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是家庭农场,因此家庭农场需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宣传。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是经营家庭农场必要的思维,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应该提高金融资本化的意识,重塑自身的信用意识;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拓展融资渠道,扩大社会接触面,加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度。

(三)依托大数据应对风险

利用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搜集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家庭农场违约风险的控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对其融资风险进行测评及监督,这是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一方面,行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数据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数据,提供给资金供给者使用;另一方面,云计算能力能够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家庭农场的大数据进行随时随地的分析与监控,使信息传递及时、准确,能够有效监控家庭农场的各种风险。

(四)完善农村互联网硬软件基础设施

要引入互联网金融,就要不断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硬件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地域广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高度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非常高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因此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落后于农村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如网络运营商、金融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活动所需的相关硬件设备,如结算系统、支付系统等。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

经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通常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知识较为缺乏;有些农场主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而有些农场主即使有意愿利用互联网金融,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早期,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破除家庭农场主的“恐惧”心理,利用地方政府支农中的培训项目,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培训。

参考文献

[1]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05:65-69.

[2]安宝洋.互联网金融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J].财经科学,2014(10):1-8.

[3]王亦明等.农业众筹:家庭农场融资新模式,农村金融研究,2016(8):69-72

[4]江维国,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科学,2015(8):1-11.

[5]唐觅.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家庭农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5):69-71.

[6]宋佳燕.超35家P2P涉足农村金融,多与加盟商或小贷合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