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54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1篇

4月中旬,美国一家名叫“Celator”的制药公司将“精准医疗”概念带入公众视野,不但在纳斯达克掀起一股“医疗风”,公司股价创下18天暴涨近10倍的神话,也成功“波及”了大洋彼岸的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一路飘红。原因就在于该公司通过精准医疗的手段和新型药物结合,能够实现对重症白血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这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尤英市的生物医药公司Celator宣布,旗下的新药CPX-351经三期临床证实能让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患者总体存活率显著提高,是精准医疗在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或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CPX-351是公司利用其新型纳米载药技术结合cytarabine和daunorubicin两种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在CPX-351中,两种药物的比例为5:1。Celator公司开发的新型载药系统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两种药物的效果并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

精准医疗又叫个性化医疗,区别于传统模式和医学概念,是以个体化为基础、借助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对于大样本人群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由于精准医疗是生物信息科学与先进医疗技术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实现有效实施精准医疗,其前提就是要完善“精准诊断”技术,即以基因检测为核心的分子诊断技术。因此,在精准诊断之后还需要“精准治疗”,主要是靶向治疗技术,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尤以肿瘤市场的需求最为迫切。

全球范围而言,精准医疗市场的规模增长较为明显。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为187亿美元,到2010年时增至335亿美元,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则近6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间年复合增速将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2篇

关键词:医药类商品;市场营销;医药市场;销售策略;市场定位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促使全社会对精神领域的疾病更加重视,抑郁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大幅提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抑郁症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随着治疗率的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医院抗抑郁药处方量年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国内抗抑郁药市场潜力巨大。

1.2研究意义

我国抗抑郁药市场潜力大,国内外药企在抗抑郁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我国医保政策的改革,政府在药品价格方面的严格管控、加强对医疗体系的监管力度等政策,反映出政府对国内外药企的要求将逐年提高。由于受到同质化的竞争以及仿制药的冲击,来士普销售增长率逐年下降,2019年来士普销售权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对来士普销售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要想确保行业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对来士普目前的销售策略进行改进和优化。

2研究对象

丹麦灵北公司专注于研制、生产治疗精神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来士普,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物,2019年1月1日来士普在中国的销售权由西安杨森公司回归丹麦灵北公司。

3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1国民经济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以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城市化,抑郁症就医观念的改善,使医药市场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抗抑郁药市场总体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3.2社会人口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抑郁症患病率高达7%,但诊疗率不足20%。在患病人群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患病与性别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2)患病与年龄存在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递增。(3)欠发达地区相比发达地区发病率高,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发病率高。

3.3技术创新环境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外资公司开始加大国内市场的投入,开始关注在特殊药品的推广和销售,抗抑郁药物在这个时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的药企也借助国家的扶持发展壮大,有能力开展对原研药的仿制和新药物的研发工作。

3.4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医药行业具有严格的准入机制,药品上市审批流程繁琐、速度缓慢,创新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医保改革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医药市场行业政策规范力度持续加强,涉及药品生产、流通、医保、政府集中采购等诸多方面。

4来士普营销现状

4.1渠道管理

丹麦灵北公司在来士普销售权回归后,商销售渠道基本保持原有的商业合作,西安杨森公司负责来士普十余年的国内销售过程,商渠道建设趋于完善。但由于丹麦灵北公司在国内市场一直以转让销售权合作营销的模式为主,销售渠道相对比较简单,销售权回归后两家公司的商需要相互磨合。

4.2产品现状

针对来士普销售权从西安杨森公司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在来士普回归前灵北公司就进行了公司组织架构的重组,成立了精神线和神经线两个产品组,资源投入的目标性加强。西安杨森公司在回归前考虑到销售业绩以及回归后更换包装的问题,使得商和医院大量备货,导致来士普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后销售数据出现明显的下滑。

4.3价格标准

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严格的药品准入机制和政府议价政策,药品价格受政府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来士普通过参加政府集中招标确定相应的地区价格,目的是维持终端市场的价格,但同时招标价对于不同城市的医疗机构只是一个参考标准,由于监管和政策的局限,出现不同城市的医疗机构药品价格不同的现象,目前终端市场依然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

4.4促销方法

目前国内外药企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术推广方式,通过向从医人员传递药品信息和最新医学信息,西安杨森公司被誉为医药界的“黄埔军校”,在国内药企中以学术专业化著称,来士普在西安杨森公司十余年的专业推广下,已成为抗抑郁药领域非常成熟的产品。目前还是以学术覆盖为主,将产品特性和优势频繁传递给精神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时跟进临床药物使用的反馈,在抗抑郁药领域增加影响力。

5市场定位策略

5.1市场细分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目前具有诊断条件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如县精神卫生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等。该类医疗机构设置科室专业性强,主要针对精神类疾病而成立的精神专科医院,设有心理治疗与咨询科、精神科、康复科、心身疾病科等。但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将精神卫生中心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和家属对精神卫生中心非常排斥。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患者往往都是较为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由于重症患者往往是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精神卫生中心需要重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虽然精神卫生中心的体量较小,但由于抑郁症患者较为集中,以单体机构计算药物需求潜力巨大。第二类是地区的综合性医院,此类医疗机构科室设置齐全,但很少有设置治疗抑郁症的专门科室,抑郁症往往归于神经内科诊疗范围。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关注的重点在于诊断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梗、中风、癫痫等。而抑郁症属于慢性精神疾病,短期内不会危及生命,所以在神经科不被重视,并且诊断的医生为神经科专业并不是精神科专科医生,因此针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手段比较局限,患者的依从性低、复发率高。综合医院由于其自身优势,是抑郁症轻中度患者的首选治疗机构,来士普作为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患者数量大,药物的需求量明显高于精神卫生中心。

5.2目标市场营销

西安杨森公司通过十余年专业化的学术推广策略,来士普已成长为抗抑郁市场的首选药物,市场认可度高、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来士普作为成熟的产品,目前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活跃的时期,市场潜力大、竞争激烈,年销售额持续增长,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广,抗抑郁市场对价格更加敏感。来士普在目标市场应当采取无差异化营销,争取获得更多患者的选择,保持同类药物行业领先的水平。丹麦灵北公司专业度强,专注于精神药物的研发,与全球知名的大药企相比体量较小,因此针对目标市场需要采取集中性营销,整合公司资源,深耕于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和精神卫生中心,保持在抗抑郁市场的标杆地位。

5.3市场定位

针对精神卫生中心收治患者的特点,往往是抑郁症已经发展到晚期,在其他医疗机构治疗不佳的患者,治疗目的是尽快控制病情不再恶化,同时也要关注治疗的安全性。来士普作为成熟产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的同时改善患者睡眠并且副作用小,其产品特性是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专注于脑血管类疾病,如脑梗、中风、癫痫等疾病,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过程中由于病患躯体行动不便,往往会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传统的治疗专注于躯体功能的恢复,随着医疗观念的发展精神健康也逐渐被关注。但由于这类抑郁症患者合并有脑血管疾病,在用药方面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禁忌,来士普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既可以改善抑郁的症状也能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在患有脑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用药。

6优化营销组合策略

6.1商业渠道优化

来士普回归丹麦灵北公司后,销售渠道并入后磨合还需要时日,目前终端市场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针对如何选择商方面,公司需要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关注商的市场敏感性,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力等方面。丹麦灵北公司在中国的渠道策略需要进一步规范现有的销售渠道,整合资源合理投入,规范终端的产品价格。引入商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巩固渠道体系,加强销售商的监管工作,确保终端销售工作的正常开展。

6.2产品策略优化

2018年9月丹麦灵北公司推出新型抗抑郁产品“心达悦”,用于重度、难治型抑郁症。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接受度不高,相对于成熟的药物来士普可以协同定位组合销售,策略如下:(1)针对高收入人群,推荐心达悦。(2)针对重度、难治型抑郁症患者群体推荐心达悦,中度抑郁的患者推荐来士普。(3)胃肠道疾病合并抑郁患者优先推荐来士普,而神经系统疾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优先推荐心达悦。

6.3定价策略的优化

国内医药市场的价格受政府的监督和管控,针对集中采购定价的策略:(1)认真研究政府标书细则,对相关政策分析,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2)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应对政府议价的价格权限,收集国内公示价格,针对部分地区低价给出合理解释。(3)公司商业部门要与政府保持沟通,市场部门增加专家拜访频率,及时收集各方反馈。

6.4促销策略的优化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形成了一种新的诊疗方式,通过医院端App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了解疾病信息,通过网上预约挂号、线上诊疗、远程专家会诊等,患者不但节约了诊疗成本还可以合理利用医院资源,尤其是针对抑郁症这类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病耻感强,通过线上诊疗可以消除这种心理顾虑,提高抑郁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7结语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3篇

北京安博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区域化健康数据平台及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的研发、系统集成、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健康数据平台及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开发,并具备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数据管理平台解决方案的能力,是国内知名的医疗应用软件生产商。安博维品牌及其系列产品已经通过软件行业的双软认证,并于2009年9月24日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

一“精”一“专”“必杀技”闯“江湖”

2011年电子病历市场发展迅速,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最热的焦点。电子病历得到了从政府到医院院长、从业务科室到IT部门的普遍关注。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在国家政策层面高度关注,不少医院也将部署电子病历落到实处。甚至一些传统的HIS厂商也开始提供电子病历解决方案。在谈到2012年的发展时,卿建国自信的说:“近两年,我们在传统电子病历方面继续扩大战果,市场占有量继续增大。产品线也继续丰富,在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等方面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医电子病历方面,和传统的西医电子病历有很大的区别,但我们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功部署实施并应用,在中医科研方面有大的突破。安博维2011年经营额约4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0%,2012年估计将增长60%。与此同时,从市场的发展上看,2012年也肯定会比2011年发展更快,行业规模也将更大。在电子病历方面,大型医院在电子病历应用的深度、广度、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性,以及满足不同临床科室专业化需求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会更注重国家和地方的法规、规范和政策导向,注重标准和规范的应用,以适应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趋势。二甲医院的电子病历实施和应用在今年大量展开,迎来一个大潮,展望2012年仍会是电子病历年,全国电子病历市场总产值大概将达到2个亿的水平。”

安博维成立至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都有了成功的产品和案例,但卿建国仍然强调:我们始终是一家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发展的IT企业。他说:“从业务构成上讲,公司在电子病历、区域医疗、数字化医院、中医临床科研业务这几方面的产值比例大概是4:2:2:2。虽然我们在医疗的很多领域取得了不同成果,是医疗信息化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但电子病历仍是我们的重要的拳头产品之一,我们作为电子病历的专业厂商,过去是,现在是,在将来公司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电子病历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强手如林的电子病历市场,安博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卿建国说:“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精’和‘专’这两点上下足了功夫。”

安博维在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建立“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在全行业都注重“结构化”的今天,安博维已经开始深入研究“结构化”的真谛。卿建国说:“结构化电子病历是安博维提出的‘精’的最大体现。目前,我们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做临床术语采集这样一个工作。电子病历再发展3年~5年之后会向知识库的方向发展,只有完成了临床术语的录入工作才能发展到知识库的层次,才能满足医院未来对电子病历的要求。”

在“专”方面,卿建国非常重视特点科室的特殊需求,进而研发出更加适合临床需要和科研需要相结合的高质量电子病历系统。卿建国对此介绍说:“我们服务了很多大型三甲医院,这些医院除了整体医疗水平很高以外,都有自己在全国医疗系统中排名前列的科室。这些科室的科主任又是全国范围内的学科带头人,因此他们对电子病历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在临床术语和科研价值方面,以及前后台对应关联程度的要求都格外严格。公司在满足这些科主任的需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骨科、肿瘤、产科等专业科室的电子病历系统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科室的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大量与其专业相关的专用术语,这对于安博维产品的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精”一“专”,两大“必杀技”成就了安博维在电子病历市场的成功,但是卿建国也对电子病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担忧:“电子病历建设之初,曾被很多人误以为是病历的电子化,所以信息化建设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其实电子病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进化过程,分为多个阶段,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仍处在病历电子化阶段。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多电子病历产品结构化深度不够,未能做到全结构化,只能实现系统内的调阅、查询,在对数据统计、数据共享和科研分析、主题分析等方面难以提供支持。尤其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信息化建设方面对电子病历要求更高时会难以适应。国家刚出台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为电子病历信息化发展指出方向和提供依据。在国家层面,政府自上而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但有些标准未必适合全部用户的所有情景,一些标准在一定层面上看实用价值有待提高。”

“江湖”风云起,吾当立潮头

卿建国作为公司总裁在北京安博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公司致力于医疗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本着“诚、信、精、新”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一直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软件开发、网络构建、系统集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卿建国在总结这一年的市场发展态势时说:“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在2011年总体来说是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整个产业行业规模扩大,政府全面参与。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明确把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四梁八柱’之一,这些政策上的支持和落实在2011年对医疗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效果逐步体现并放大。”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在2011年展开。很多地方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由政府牵头联合医疗机构、服务提供商进行了很多不同模式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卿建国说:“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当时就开始了公司在这方面业务的布局,并且投入了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系统的开发。可以说安博维的发展是公司有能力牢牢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带来的。”

卿建国饶有兴致的介绍了安博维在区域信息化建设上的经典案例。拉萨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县名叫“达孜县”,这是一个平均海拔3700米、以农业为主的县城。自医改深化以来,达孜县不断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农牧区医疗卫生工作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由于地理原因,达孜县在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器械管理、基层工作督导、统计数据收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数据不准确和应急反应不迅速的难题,政府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取得的效果不成比例。为突破工作瓶颈,当地县领导逐步认识到要改变落后、原始的工作方式,必须通过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多方调研,在自治区卫生厅的支持帮助下,达孜县与北京安博维科技有限发展公司初步达成协议,合作实施全县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项目第一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各基层单位在试用后普遍反映建立的“达孜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门户应用系统”充分结合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实际,全面涵盖远程医疗系统、居民健康档案、药品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系统、计划免疫系统、农牧民医疗制度和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的统一规划和各种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全部实现了共享共用,极大地减轻了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方面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支撑。如移动医疗检查车使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在基层医院就能共享区域医疗中心的大型医疗检查,使群众得病不需要出远门。此外,通过远程预约挂号,能降低群众为等看病在大城市的食宿费用等。另一方面各系统统计数据即时生成,极大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各基本医疗保障系统与本系统的对接大大降低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本。达孜县区域卫生系统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以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全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县乡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即时结报等区域协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纳入到全区医疗和新农合系统运营平台。切实解决当前医疗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并存的现状,迅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群众医疗负担,保障和推动达孜县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谈到区域医疗未来的发展前景,卿建国说:“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建设模式会更多种,居民健康档案是实现区域医疗的基础,也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关键途径,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省级平台建设会向纵深发展。”

卿建国告诉记者,成功抓住市场机遇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在安博维还有很多。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都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相关资源,安博维的客户有80%以上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但近两年也出现了一些发展较好的二级甲等医院的身影,为安博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卿建国说:“各地、各医疗机构都希望在力度如此之大的医改大潮中借力而上,特别是近两年,县级市或地级市医院也就是二级甲等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发展点。山东省蓬莱市的一家医院是安博维的客户,他们投资了500万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无线查房、台车、PDA等信息化系统已经用到了临床当中。公司今后会更加关注这一部分的市场,整合出符合这一级医院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信息化系统。”

在谈及市场的风云变化时,卿建国也对市场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区域信息化建设如何才能更好落地,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和价值等。卿建国表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更加明确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操作办法,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能够充分惠及广大老百姓。”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4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市场 市场化经营 技术的价格弹性 市场失灵

一、前言

医疗设备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及所需软件等,进而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医疗设备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产业,它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尖端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X射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尖端精密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技术进步推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有着惊人的增长。

我国医疗设备市场更有广阔的需求前景,每年进口医疗设备达数亿美元。然而伴随着医疗设备需求的增长,居高不下的市场价格及一系列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证明了市场机制并没有能够自动、及时调节市场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合理的社会经济目标,即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加以调控或引导,因此对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经济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人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一所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学工程处工作。8年来参与过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工作,包括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档案、维修、计量、报废等,对医疗设备市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下将分别就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展开分析。

二、持续高速增长的医疗设备需求

(1)医疗设备的刚性需求。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不会枯竭的行业,因为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不会停止。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 3亿人口的大国,正步人老年化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非常迫切。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以及农村医疗体系的启动和发展给医疗设备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中国医疗支出占GDP总量的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8%,医疗设备规模总量的扩充预示着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国家推行新医改政策,积极推动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持续、稳定的需求增长活跃了市场也成为厂商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动力,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必将拉动新一轮需求。

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我国17.5万家医院拥有的医疗设备约有1 5%是2 0世纪7 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 0%是8 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些医疗设备已经或即将进入自然淘汰期,而更新换代过程中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推动我同医疗设备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2)医院引进医疗设备过程中的问题。现代各级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引起资金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急剧上升,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CT、MRI和伽玛刀的拥有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大医院相互攀比,盲目引进高端医疗设备;信息不灵,国外市场上低效甚至淘汰的设备在国内仍被当成先进设备,高价引进医院;医疗设备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不合理,个别医院、个别科室医疗设备利用率很低甚至大量闲置;片面追求高精尖,大而全,购置设备时看重多功能、高参数、选配很多几乎用不到的配件、耗材或软件,致使设备的购入价格更加昂贵。

(3)医院的市场化经营与公益性。目前,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型医院,患者数量越来越多,门诊量节节攀升,对医院硬件设备投入逐年增加,医院发展快速。而医院之所以能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得到快速发展,是由于医院引进了市场化经营的资源投入型发展模式。医院的管理者几乎一致认为,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创收是医院的唯一出路,不创收别说医院发展,就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医院趋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医院虽然被定位在非营利性质,但是,在事实上又被推向了市场,承担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医院不断引进最新技术,购买最新设备,以改善医疗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这是由提高成本带来的高收入,整个医疗卫生产业呈现粗放型增长。

医院正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依照传统道德要求,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市场化经营谋求生存和发展。医院的逐利性也迎合了医疗设备供应商的期望,医疗设备市场定价混乱,利润空间极大。医院以市场价格购置高新尖设备,造成医疗成本的高速增长,也加剧了过度医疗服务现象的产生和扩散;据调查,大型设备检查和化验两项收入的合计占很多大型医院医疗收入的40%—50%,过度的医疗服务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医疗收费水平增速过快,超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是导致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受限的原因之一,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也有悖于医院的公益性社会职能。

三、我国医疗设备的供给状况

(1)供给的二元结构。在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中,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 0%,其中飞利浦、G E、西门子3家公司占有很大的市场比例,据垄断地位。而在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中,国内企业占较大份额且竞争激烈。这就是我国医疗设备供给的二元结构。

医疗设备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渗透、知识与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生产工艺复杂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高科技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医疗设备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医疗设备厂商尚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能力参与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竞争。医院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引导市场的购买行为,厂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客观上已经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化。

总的来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有效需求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市场态势,但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显现,具体体现为市场机制作用在高端产品市场与中、低端产品市场存在着明显差异,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

(2)技术的价格弹性。医疗设备的价值在于其技术,材料、电子元器件等硬件成本只占其价格的很小一部分,购买医疗设备其实是购买设备中蕴含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医疗设备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产业化转移的高效率使医院能够享受科技进步成果,同时高技术的价格形成过程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医疗设备产品的市场价格难以统一。例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医疗设备产品其市场价格的估算至今还是一个难点。与此类似的还有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精度控制技术和制造工艺水平等等。又因为很多高新尖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大品牌厂商手中,国内厂商短时间内难以替代,从而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下,进口大品牌设备供应方对医院报出高价,供需双方的市场博弈往往以需求方妥协而被迫加大投资预算告终,造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在我国医疗设备市场中,医院需求量的增长对价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可以说是高新尖技术的供给价格缺乏弹性。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几种情况,如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而在我国的医疗设备市场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上,这四种情况几乎同时存在。

垄断。在医疗设备市场中,垄断现象比比皆是。首先以飞利浦、G E、西门子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厂商掌控着核心信息技术成为高端产品市场的主导者,产品在我围市场占有率很高。经济学对这一市场现象表述为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且竞争者存在很大的进入障碍,市场则属寡头垄断市场。更有甚者,某些专用医疗设备厂商利用专业技术专利的优势,完全垄断整个或绝大部分市场。垄断者可以通过操纵产量和价格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其产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均衡价格。

外部影响。医院采购高端医疗设备时,往往只是考虑医院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患者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如造成患者医疗费用增加等等,造成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而设备生产商也往往只为自身利益着想,一味提高价格或推广新产品新功能,忽略了对医疗行业的影响,造成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公共物品。医院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如手术无影灯、电动手术床、消毒灭菌设备、清洗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不能给医院带来利润,医院却必须为其支出高额的成本,但由于这些物品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对患者的医疗安全都十分重要,出于对患者负责,医院必须选择质量可靠、安全的产品,事实也表明多数大型医院都会选择进口高端大品牌的产品。

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医院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得到的医疗设备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只会盲目追求品牌信誉及优质的售后服务预期等等原因,往往会选择从发达国家进口的高端品牌的产品。而国产的医疗设备即使性价比较高,仍然得不到医院的青睐。这种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造成的歧视现象在医疗设备市场中时有发生。例如某进口便携式超声诊断成像系统报价58万元,而各方面配置较高的国产产品报价30万元,很多医院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除此之外还有前面说到过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医院在销售商的宣传攻势下,高价引进国外市场上低效甚至淘汰的设备,或者购置很多适用范围小、使用频率低、治疗效果差的设备,这些设备进入医院以后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医院支出成本的浪费。

五、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设备市场虽然有广阔而美好的前景,但现阶段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下得到良好的发展,市场失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而这个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即医疗设备生产商和医院也应当为维护市场的效率和医疗的公益性作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对于国内没有能力制造而医院又必须配备的高端医疗设备,以及这些设备的维修配件、耗材等,通过降低税率等经济政策手段,缩小其在原产国与我国的销售价格差距,或以国家集中大量采购的方式直接从国外生产商手中购买,跨过国内各级商的层层加价,从而降低医院的支出。而对于国内有能力制造且与国外进口产品技术水品差异不大的医疗设备,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医院选用国产设备,从现行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入手,取消国产和进口设备区别收费。例如,收费标准蓝皮书规定,进口床旁监护仪收费12元/小时,国产2.5元每小时,出现这种收费标准区别是因为几年前进口监护仪的技术性能和价格都远远高于国产监护仪,然而现在进口监护仪价格下降了很多,而国内监护仪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进口与国产监护仪性能和价格已无太大区别,可收费标准却差距很大,这直接导致医院更愿意采购价格稍贵一点的进口监护仪。如果把收费标准统一定为12元/小时,相信在市场上国产监护仪会更有竞争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规范医疗设备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审核,特别是医院医疗设备科室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实行持证上岗。规定医疗设备采购招标时必须有国家认证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防止医疗设备销售商利用信息不对等和不完整的优势对医院招标决策者实行欺骗、蒙蔽和诱导,尽量避免购置从而减少医院成本支出的浪费。

大力发展医疗设备行业协会,为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包括技术进展、市场经济分析技术、产品信息、价格情报和市场供需信息等。

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加强大的医疗设备市场监督机制和机构,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回扣”等经济犯罪现象。

政府应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如资金信贷支持、降低医疗设备厂家各项税率等,引导和服务我国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

医院经营管理精细化。医院应当自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精细化经营的理念,增强新增医疗设备的风险意识。医疗设备配置应当科学决策,从实用性出发切勿盲目追求档次和规模扩张。同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一强大工具建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控制系统,能够客观、科学评估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规范进口设备销售渠道,增强国产设备竞争力。对于进口医疗设备,应规范销售渠道和流通领域,减少商级数,诚信经营,优化服务,对于售后所急需的维修零配件、耗材等,也不要为了经济利益故意抬高售价。

当然最有效、最根本的还是国产医疗设备制造业要实现快速发展,积极研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并迅速产业化,尽快进入高端产品市场参与竞争,这是解决医疗设备市场所有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中尧.医疗器械市场现状、潜力与对策探讨[J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7, (3).

[4]张阳德.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学工程, 2002, (6).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5篇

一个人的基因编码“数据库”不仅是遗传密码,而且是未来的金矿。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完善,所花费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今后,患者以及普通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DNA基因全测序,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预测“生命的未来”。

在技术的变革下,未来医学是看“基因”下药。

不过,我们也看到基因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不容乐观,业界对伦理、监管的边界不明晰而感到担忧。对企业而言,当前要想从基因大数据中掘金,耗资巨大,且盈利尚需时日。

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当前热潮下的基因大数据,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本期《支点》杂志专访基因大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界代表,听听他们对基因产业发展的声音。

基因诊断存在局限性

《支点》:生物科技、基因测序,作为新型的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鼓励支持。如何看待这一产业的发展态势?

许鹏:从上世纪50年现DNA以来,基因检测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最近几年,基因检测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前筛查,以及还在探索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治疗等。

科学研究者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随着基于基因诊断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基因诊疗的准确度也开始提升。过去我们要想对人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高昂,动辄上百万美元。而现在我们只需花上千元,就可以做简单的基因检测。

可以说,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张增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迎来了生物大数据时代,动辄就是数百GB的测序数据,还有庞大的生物序列数据,以及复杂的蛋白质结构数据等等。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配以精悍的服务器硬件,只要你手上有自己的基因数据,我们就能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

《支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医疗领域相关公司加入到大数据的掘金中来。如何看待大数据对医疗产业带来的变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许鹏:基因检测和大数据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不少变革,如对海量基因数据的分析,或许能找出疾病基因的规律。同时,数据就是金钱,目前不少公司收集数据,并从中不断尝试,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

不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认为基因指导诊断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现在对基因大数据的运用,很多还停留在炒作概念的阶段。比如,有的机构声称,通过采集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就可以确定孩子的天赋特长和未来的发展。甚至,有的公司宣称利用基因测序,能够确定人的性格。这无疑是种误导。

张增金:当前,我们看到基因大数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种类繁多,比较分散;缺乏存放标准、难以共享;数据分析缺乏有效工具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目前,基因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可挖掘的价值较多,需要参与者去开发更好用的工具,更好地去组织数据,从根本上去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我们离真正理解基因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当前对基因组的理解尚不到3%。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要发掘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董鸣雁:基因大数据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是未来医疗产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基因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研究成本,何时收回成本短期没有时间表。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让市场能够为基因大数据买单,我觉得尚需时日。

打通数据“孤岛”

《支点》:由于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检测标准、试剂选取等原因,数据口径和相关指标无法直接使用的情况依旧存在。我们又将如何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呢?

张增金:一是可以对存储和管理的基因大数据进行整合,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二是可以用方便快捷,且经济的方式去分析基因组大数据,生成可靠易读的科研报告和可视化的图表;三是与业界同行进行安全、无缝对接,实现科研合作。

目前,有上百家科研院校在我们的云平台上进行基因大数据的挖掘。

董鸣雁:在医疗运用领域,大数据与医疗行业两者间的业务结合还不够紧密。最近三年以来,不少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对系统做了大量改造。我们看到,在数据医疗领域,有的医疗机构已展开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学习。

目前,这种交流是点对点的展开。如何将各个数据“孤岛”整合起来,我认为还需要国家建立区域卫生平台,让区域卫生数据在一个平台上通联起来,形成汇聚点。

《支点》:我们看到医疗大数据的市场容量呈爆发式增长,基因大数据的扩展价值主要在哪些领域?

张增金:基因大数据+精准医疗,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医疗离不开基因大数据的分析,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单基因遗传病,复杂疾病以及肿瘤。我们目前布局精准医疗领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成立了百迈客医学检验所,为实验和数据做储备;二是利用百迈客云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分析。

在精准医疗领域,基因大数据将摒弃过去的“经验”诊断,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在大众健康领域,基因大数据将实现由预防到治疗的转变。同时,利用基因大数据,我们可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大有作为。

如果算上大健康领域、农业育种、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基因大数据,其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若单就基因检测领域来看,国内基因大数据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许鹏:当前,国内医疗大数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医疗大数据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据收入、搭建系统收入、软件收入、提供服务的收入、免费提供服务换取流量之后靠流量变现。

虽然行业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未来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医疗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精准医疗攻克其主要技术难题的关键环节,是其成功路上的重要“螺丝钉”。

隐私边界不明

《支点》:我们在基因数据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基因数据的安全性?

董鸣雁:大数据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上的安全性,二是观念上的安全性。在技术安全性领域,目前技术对数据的保存本身并不太难,且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但是在观念上,我们对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还存在一定的安全忧虑。

我们要让医疗大数据走出“院墙”,让患者没有顾虑地去医院看病,放心填写个人的病历、病情、亲友电话,以及家族是否有遗传病例史等,医院要做到妥善保存。这些数据,除去个人的敏感信息外,病情、病理、病历等这些信息大量汇聚以后,才可能进行数据提炼、分析或抽取,并提供给医疗机构。

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专业的医疗云等,让其提供数据医疗的整理、分析等报告。同时,作为数据收集的点来说,医疗云为大数据做出基础、物理准备,是大数据医疗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6篇

2011年,注定是民营连锁医院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如果说2000年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民营连锁医院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允许他们带着“锁链”跳舞。那么,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通知》(58号文),则可以视作砸开政策枷锁之举,民营连锁医院的成长空间变得不可限量。

58号文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营种性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伴随着政策的给力,资本市场的表现也相当活跃。申万数据显示,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1月10日,医药板块各子行业跌幅均在10%左右,而医疗服务股却一枝独秀上涨1.92%。民营医院的发展迎来春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当我们审慎回首10年的民营医院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欢腾,更有挫折的无奈。籍此关注58号文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则别有一番滋味。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政策给力的背后,其实是近年来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的低迷。自从2000卫生部颁布《关于城镇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时提出非营利医院和营利医院的分类管理办法以来,当时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波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热潮。而由于相关配套政策迟迟没有出台,这股投资热潮又迅速地冷却了下去。

从当今金融市场来看,同内A股市场上有2000多只股票,但是只有4只做医疗的公司一一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金陵药业和马应龙。即便就整个医疗服务市场而言,截至2009年,私营医疗机构数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6.06%,但床位数仅占床位总数的5.19%,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显然还比较小。准入、税收等环节存在诸多障碍,使得社会资本难以真正有效地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

照理说,医疗保健行业拥有强烈的抗衰退、抗周期性。但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民营医疗市场整体的业绩都不如往年,不同程度有所下降。虽然新医改当年出台,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的发展,但政策利好有一定的滞后性,并未能当年明确显现。以广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整形行业外,2010年广东各医疗机构整体业绩普遍下滑10%~2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端民营医院负责人曾透露,到他们医院求诊的患者下降了3成。

正是在业界喊出2009年民营医院遭遇“滑铁卢”的同时,资本市场却展示出难得的热情。2009年12月11日,凯雷和中金联合投资9500万美元的泰和诚(NYSE:CCM)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此前,号称同内“民营医疗机构第一股”的爱尔眼科(深圳创业板:300015),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于10月31日成功上市,其背后有来自达晨创投的投资。

与此同时,以8500亿新医改方案为契机,VCS和PE在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其中民营连锁医院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上述公司的成功上市,更为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热再添一把冬天里的火。

资本热情的背后是对中同医疗服务环境和发展趋势的精确把握。中同人持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促进了中同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医疗保健是人的基本需求,往往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优先得到满足。同时,医疗保健支出与人们的就医观念和保健意识密切相关。随着中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与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需求相比,中国的医疗服务供给则严重不足。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中同人平均占有的医疗资源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分布非常不均匀。以2005年为例,全同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为152人,最多为北京市(4.28人),最少为安徽省(1.01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在政府眼里是历史上医疗改革的不成功,也是新医改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在投资人眼中,则是巨大的投资机会。

清科数据显示,2009年中同医疗机构的床位总量达到442万张,比上年增长9.34%;病床使用率达到77.7%,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比上年上涨11.1%,达到35亿次。公众医疗需求的增速超过了医疗资源的增速,医疗机构处于较高负荷运转。

中投证券研究报告则指出,大量敏锐的民间资本已瞄准医疗服务市场,目前有近600亿美元的资本在关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多家风投已开始进入民营医疗机构,全同范围的民营医院投资浪潮正在掀起,仅2010年前11个月公开披露的就有5家民营医疗机构获得VC/PE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不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上都远远超过前几年。

连锁:民营医院的理想与现实

58号文明确指出,“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各地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合理预留空间;卫生部门在审批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其开设的诊疗科目时,对其执业范围内需配备的大型医用设备一并审批,凡符合配置标准和使用资质的不得限制配备。”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设备,有利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向大型、高端医院发展,促进大型非公立医疗集团,特别是连锁医院的发展。

这种趋势,在专业化医疗服务类上市公司中也有体现。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分别专注于眼科和口腔科,马应龙在医疗服务业内的扩张也仅局限于肛肠领域。

连锁医院市场其实大有可为。

HCA(美同医院管理公司)目前在美国20个州以及伦敦、英格兰等地拥有和管理着163家医院和105个外科手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连锁医疗机构。2008年营业收入284亿美元;2009年第三季度总收入达75.3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7.6%。相比之下,爱尔眼科在中同12个省、直辖市拥有19家连锁眼科医院,2008年收入4.4亿元人民币。泰和诚的放射性诊疗和影像诊断中心网络拥有80多家机构,遍布20个省的35个城市,去年营业额仅为3600万美元。

政策松绑,为民营医院腾出了一个历史性空间。甚至有分析师认为,从现在开始的10年是民营医院最为黄金的10年。以爱尔眼科为例,资本市场之所以看好它,除了它的商业模式,更重要是其很好的市场空间。爱尔眼科相当精准地掐住了公立医院仍在角落的眼科。按照爱尔眼科招股书推算,目前眼科市场

规模约200亿,但复合增速高达37%,老龄化和城市亚健康将推动行业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眼科治疗,正因其治疗难度系数较小,反而成为一种类似大众消费型的领域,从而天然适合于民营企业和可复制性的连锁模式。 作为连锁模式的专科医院,爱尔眼科的抗风险能力在于,先发优势迅速圈定的壁垒和独创的“三级连锁”运营模式。爱尔融资可以支撑公司2―3年之内完成省会城市的布点,抢得先机,“三级连锁”模式实现了“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精确地消化了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需求。医疗质量、医生资源、内部管理、资金4个方面,爱尔目前应该说都不缺。

从财务角度看,爱尔眼科2006―2009年收入复合增长高达46.9%,净利润复合增长高达85.1%。在高速扩张期,其国费用率却从2006年的39.5%降至2009年的35.2%,反映了与速度匹配的内控和市场增量,稳定增长可以预期。

虽然有强烈而刚性的需求做后盾,但受制于政策影响,民营医院、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快车道。过去中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公立为主,民营医疗机构群体是在公立医疗机构处于垄断地位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起步晚、积累少。医疗服务事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同家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政策和立法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民营医院准入难、开业后进入医保报销体系更难。因此,私募和创投过去在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专科服务领域中以自费支付为主的类别,比如VC投资的连锁牙医“佳美口腔”、“慈铭体检”等,这些都是不太依赖医保的领域。

新医改的成功推进,乃N58号文的推出,将会打开民营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枷锁。新政策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比如,爱尔眼科的各家连锁医院均顺利加入了当地的医疗保险体系,成为医保定点单位。另外一个方面是,如果国家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措施逐步到位,使居民没有基本医疗支付的后顾之忧,在基本医疗的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大量潜在的高端或特殊医疗需求才能被释放出来,对治疗手段和服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各种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除了上述牙科、眼科等专业领域,妇产科专科医院、冶疗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多发病、常见病的专科医院目前在中同也逐步出现。在美同上市的美中互利旗下和睦家医院(NASDAQ:CHDX)就是高端全科医院,它的高端妇产科医疗服务就很有代表性。

审视58号文,仍有让人担心之处:文件由国务院直接下发,其中并没有详细的操作指导意见,到了地方如何执行必然会引发多方力量的反复博弈。就现实而言,市场格局要产生重大变化,还有赖于后续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情况,以及能否形成盈利循环的机制。

但是,由于虚假广告、过度医疗等经营乱象泛滥,导致民营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声誉危机。这一方面说明,某种程度上民营医院仍处于弱势。另一方面,也表明即便政策与市场前景的双重利好引发资本蜂拥而至,但民营医院运营仍有其独特的风险存在,包括政策风险、医疗管控风险、市场扩张风险等。

人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硬伤,人才梯队的哑铃状结构是多数民营医院不言而喻的特征,高薪聘请医疗精英,在挖公立医院墙根的同时也被同行挖了墙根,这或许就是很多民营医院在用人上留给同行的集体印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资本的助跑下,连锁企业复制的速度远远大于合格人才的增长速度,因此,连锁医院人才短缺的现象短期内很难改变。

最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机制。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同时又是高风险、高难度行业,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将面临更大的市场责任和运营风险,因此更青睐业务模式简单、操作流程更容易标准化的医疗项目。

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一流专家及管理团队,具备现代化医院管理能力和灵活高效运作机制的民营医院,才能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成为胜者。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7篇

[关键词]入世;医疗产业;影响;对策

一、“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影响的根源

随着“人世”,我国医疗市场将逐步向外国开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长驱直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人世”必然会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究其根

源,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与WTO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一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

院”,所有制结构为单一的公有制;二是医疗机构依赖财政或单位供养,成本核算不规范,效率较低;三是政府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四是卫生资源浪费与重复并存,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服务重复交叉等。

其二,我国政府对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也作出具体承诺。一是在垮境交付方面(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美国的医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为中国的患者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没有限制。二是在境外消费方面(即一国的消费者或企业和另一国的境内使用服务,如中国居民去美国就医),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没有限制。三是在商业存在方面(外国企业通过在另一国境内设立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而在该国提供服务,如开展境外办医),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均有一定限制。市场准入的水平承诺主要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合作医院和诊所,外资比例不超过70%,但不可独资。且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有数量限制。国民待遇的水平承诺是,要求合营医疗或诊所,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四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即服务提供者个人从本国旅行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外国医生来华行医),市场准入除水平承诺和以下内容外,不做承诺。允许具有母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我国卫生部许可以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短期医疗服务时间为6个月,并可以延长到1年。国民待遇除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外,不做承诺。

二、“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入世”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机遇,必然对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人世”将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人世”后,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人世”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竞争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有利于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人世”后,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如推行药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医疗成本的降低,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人世”给我国医疗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医疗市场被瓜分,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市场的开放,使医务人员面临激烈的就业、就职竞争,尤其是公立医院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是“本土化”原则,即输入资本,当地招聘人才,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市场。“人世”后,公立医疗的部分高级专业人才有可能纷纷流向条件好、待遇高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而这批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公立医院技术水平滑坡,市场份额减少,经营状况将更为艰难。同时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将对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带来冲击。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入世”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使一部分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二是医疗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医疗机构产权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性,将给医疗市场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如何尽快由“办医院”为主向“服务医院”为主转变;在市场准入上如何既严格把握医疗服务人力、物力要素的人口,又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在市场监管上如何由重“身份”管理向重“行为”管理的转变等等,都急待提高。三是外资医疗保险业对医院经营造成影响。中国保险业是如年代才开始发展的,特别是医疗保险行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如今的保险费用较高,保险险种的设置不够细致,服务效率低等,但随着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有现代化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国外保险业将会开发各种险种,其中包括医疗保险,届时外资医疗保险业将采取定点医疗,增加险种并实行单病种定价,限制价格等,这些将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对医院的经营造成一定压力。

三、“入世”后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对策思路

“人世”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抉择,其本质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贸易上的公平与优惠待遇,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人世”将起到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催化剂”作用。江总书记对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年1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争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敢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又要学会趋利避害。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对待。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入世”后,无疑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极大兴趣。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无论是讲利用“人世”给予发展机遇也好,还是说迎接“入世”挑战也好,都要从宏观层面上清除各种体制障碍,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从“办医院”向“服务医院”转变。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

2.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应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虽然在2咖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已有原则性规定,但它毕竟只是个“暂行办法”,法律效力有限。所以,必须尽快立法,以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并利用多边协议,规定中外合资合作机构设置标准,并对投资总额、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以及合资合作期限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以便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实施,鼓励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低水平重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保护中外合资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

3,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我们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制度创新。新的卫生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医疗机构从按部门、地方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按区域、人群设置,实行同地化管理;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再隶属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管理的体制;消除现行体制下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承担同样任务、服务重叠的弊端,分清各级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和任务。

(二)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面对“人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

1.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同时还要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3.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医疗机构要通过承担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确保各项服务经营活动有序运行。具体包括:对医院服务经营中的盈利和亏损自负责任;面对市场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要承担责任;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依法行医;对损害患者权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强化财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自觉抑制医院的扩张冲动和超分配的欲望等。

4.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应从医疗单位中剥离出去,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营主体;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可联合组成后勤服务集团。

5.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必须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依赖财政喂养或靠主办单位输血的意识;对外界的刺激,要有自动反应能力;同时对自己的生存条件要有适应和选择能力,要具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自我组织协调能力。

(三)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

“人世”后,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将逐步暴露出来。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医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

1.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2.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一部分关键岗位。同一单位各个科室结构比例不要强求统一,岗位设置要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及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3.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8篇

[关 键 词]入世;医疗产业;影响;对策

一、“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影响的根源

随着“人世”,我国医疗市场将逐步向外国开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长驱直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运行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人世”必然会对我国医疗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究其根

源,有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医疗服务业的管理体制与WTO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一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

院”,所有制结构为单一的公有制;二是医疗机构依赖财政或单位供养,成本核算不规范,效率较低;三是政府采取高度集中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四是卫生资源浪费与重复并存,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服务重复交叉等。

其二,我国政府对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也作出具体承诺。一是在垮境交付方面(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美国的医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为中国的患者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均没有限制。二是在境外消费方面(即一国的消费者或企业和另一国的境内使用服务,如中国居民去美国就医),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也没有限制。三是在商业存在方面(外国企业通过在另一国境内设立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而在该国提供服务,如开展境外办医),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均有一定限制。市场准入的水平承诺主要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合作医院和诊所,外资比例不超过70%,但不可独资。且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有数量限制。国民待遇的水平承诺是,要求合营医疗或诊所,医生和医务人员的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四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即服务提供者个人从本国旅行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如外国医生来华行医),市场准入除水平承诺和以下内容外,不做承诺。允许具有母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我国卫生部许可以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短期医疗服务时间为6个月,并可以延长到1年。国民待遇除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外,不做承诺。

二、“入世”对我国医疗服务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入世”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机遇,必然对医疗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人世”将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人世”后,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人世”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竞争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有利于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 “人世”后,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如推行药品和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医疗成本的降低,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人世”给我国医疗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医疗市场被瓜分,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市场的开放,使医务人员面临激烈的就业、就职竞争,尤其是公立医院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是“本土化”原则,即输入资本,当地招聘人才,迅速而有效地占领市场。“人世”后,公立医疗的部分高级专业人才有可能纷纷流向条件好、待遇高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而这批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公立医院技术水平滑坡,市场份额减少,经营状况将更为艰难。同时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将对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带来冲击。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入世”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使一部分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二是医疗市场监管的难度加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医疗机构产权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性,将给医疗市场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如何尽快由“办医院”为主向“服务医院”为主转变;在市场准入上如何既严格把握医疗服务人力、物力要素的人口,又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在市场监管上如何由重“身份”管理向重“行为”管理的转变等等,都急待提高。三是外资医疗保险业对医院经营造成影响。中国保险业是如年代才开始发展的,特别是医疗保险行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如今的保险费用较高,保险险种的设置不够细致,服务效率低等,但随着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有现代化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国外保险业将会开发各种险种,其中包括医疗保险,届时外资医疗保险业将采取定点医疗,增加险种并实行单病种定价,限制价格等,这些将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对医院的经营造成一定压力。

三、“入世”后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对策思路

“人世”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抉择,其本质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贸易上的公平与优惠待遇,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人世”将起到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催化剂”作用。江总书记对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年1月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争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谁也回避不了的问题,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敢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又要学会趋利避害。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对待。

(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 “入世”后,无疑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极大兴趣。因此,对医疗服务业来说,无论是讲利用“人世”给予发展机遇也好,还是说迎接“入世”挑战也好,都要从宏观层面上清除各种体制障碍,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

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从“办医院”向“服务医院”转变。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

2.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应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虽然在2咖年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已有原则性规定,但它毕竟只是个“暂行办法”,法律效力有限。所以,必须尽快立法,以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并利用多边协议,规定中外合资合作机构设置标准,并对投资总额、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以及合资合作期限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以便有利于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实施,鼓励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防止低水平重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保护中外合资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

3,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我们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制度创新。新的卫生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医疗机构从按部门、地方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按区域、人群设置,实行同地化管理;除卫生行政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再隶属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管理的体制;消除现行体制下不同级次的医疗机构承担同样任务、服务重叠的弊端,分清各级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和任务。

(二)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面对“人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

1.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主权,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同时还要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3.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医疗机构要通过承担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确保各项服务经营活动有序运行。具体包括:对医院服务经营中的盈利和亏损自负责任;面对市场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要承担责任;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依法行医;对损害患者权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强化财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自觉抑制医院的扩张冲动和超分配的欲望等。

4.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应从医疗单位中剥离出去,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营主体;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实行单独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医疗机构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可联合组成后勤服务集团。

5.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必须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依赖财政喂养或靠主办单位输血的意识;对外界的刺激,要有自动反应能力;同时对自己的生存条件要有适应和选择能力,要具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自我组织协调能力。

(三)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

“人世”后,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将逐步暴露出来。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医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

1.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2.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一部分关键岗位。同一单位各个科室结构比例不要强求统一,岗位设置要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及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3.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第9篇

审批从严,政策趋紧,增速放缓,抱团取暖

放眼下一个五年,预计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性变化。

2015年年底,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史上最严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对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进行明确规定。许多药企的在研在审新药将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招标改革、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及医保控费将会实质性影响部分药企的销售与经营。在审批与政策双重趋紧、医药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同质化的仿制药企业将寻求抱团取暖,那些有雄厚研发底蕴、健全销售网络和强大整合能力的药企将有机会逐渐发展成为平台型药企集团。

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带来了慢病药和儿童药等细分市场的机会

2015年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人口占比提升到29%。由于老龄群体免疫力较低,导致患病率较高;且老年人多发慢性病,需要持续用药,耗费较高,老龄人口将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为医药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2014年,我国每年新生儿约1600万。全面放开二胎后,预计头五年新生儿每年增加500万左右。我国制药企业总计约6000家,但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却只有10家左右。我国12岁以下人口已经超过2亿,且儿童免疫系统处于发育健全阶段,属于易患易感人群,儿童用药市场需求量巨大,蕴藏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生物技术持续火热,精准医疗孕育万亿级市场

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全球范围内,CAR-T、CRISPR、ctDNA、单抗等生物技术逐渐得到验证,并应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精准治疗。虽然该类技术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些技术的研究探索、临床试验及验证后的诊疗应用都将创造巨大的市场机会,初步估计可达万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