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47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D5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75-0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是指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财政资金、专项建设资金、通过借贷国外贷款等资金,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投资的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公益性和基础性强、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为提高政府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重视分析和防范政府投资项目风险。

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各阶段风险的主要表现及问题

我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运作模式,从提出到建成投入使用,一般要经过以下环节:项目单位提出项目,申请政府投资――投资决策部门审批(下达投资计划)――项目招投标――项目开工的前期工作――项目施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政府投资项目从项目申报、决策、实施到建成投入使用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单位、不同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政府投资目标顺利实现的不利因素。具体表现为:

1.在项目决策和审批环节。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表现为:申报项目闭门造车,个别领导说了算,“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无视基本建设程序,资金不足普撒胡椒面,一些部门寻租问题严重,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决策理论不健全,决策责任难以落实,决策监督机制薄弱,民主参与度低。造成项目决策阶段的经济技术论证不实,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的科学性不足等。这样的决策方式,缺乏综合、长远和战略的规划考虑。造成了一些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严重,出现“钓鱼”工程、“胡子”工程等。审批环节还存在审批部门庞杂、审批范围重叠、标准不明确、程序不完备、收费过滥、监督机制缺乏等现象。

2.在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环节。一些项目建设用地审批把关不严、时有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发生、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及安置工作不透明;有的长期拖欠和挤占挪用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单位与评估机构串通,抬高或压低评估价格;有的拆迁单位虚设项目,重复计算工程量。

3.在招投标环节。有的招标人(业主)或化整为零、或规避招标,将整体项目拆分为几个小工程,使单项工程规模低于法定招标规模标准,直接发包;以保密工程、工艺特殊、技术复杂等名义,变公开招标为邀请招标;定向发包,虚假招标,招标前与投标人谈妥条件,基本内定后才开始招投标;设立特定条件,为意向投标人量身定做倾向性条款。在设备材料采购时,容易发生领导干部或采购人员指定供应商的问题。有的投标人“围标”、“串标”、“陪标”现象依然存在,隐蔽性强。投标人通过建立价格同盟组成“围标集团”,内部轮流坐庄,相互串通,在投标报价上进行分工,梯次报价,使竞争对手的正常报价失去竞争力,从而骗取中标。

4.在招标机构方面。一些招标机构与政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招标人或投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客观上成了某一方利益代言人,为自身利益违规操作,给招投标双方出谋划策。一些“专家”与中介机构关系密切,在评标时多次被选作评委,“听命”于中介机构。

5.在施工管理方面。一是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项目采用技术(包括引进技术)条件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与原方案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可能的损失或工程项目目标达不到项目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政府投资工程多是重点工程、大型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参建各方专业管理经验、技术力量不足,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难以科学控制工期和工程质量,造成技术风险。二是工程风险。工程风险是指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设计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加、投资增加、工期延长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工程风险一般来源于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或者工程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项目实施阶段建设方案发生变化;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对项目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勘探不足、情况不清。致使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不可抗力”的自然及环境灾害造成的风险。三是管理与组织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管理模式不合理,项目内部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者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导致投资增加、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组织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存在众多参与方,因各方的动机和目的不一致导致项目合作的风险,影响项目的进展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四是领导的决策风险。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往往是政府的“重点工程”“形象工程”,往往因为领导的一次视察或一句话,便违背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导致项目投资额失控或工期提前,使工程质量低劣。

6.在竣工验收及结算环节,一些施工企业或供应商为谋取更多利润,给予项目负责人或监理人员好处,为其虚报工程量、抬高合同外单价、增加非实体工程造价等提供不真实的结算资料;施工单位给予负责竣工结算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人员好处,为其高估冒算,提高工程造价。

7.贯穿于项目各阶段的廉政风险。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作为使用“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公益性和基础性强、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现阶段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频发、案件数量多、金额大、涉案官员级别高人数多,成为典型的“腐败重灾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被群众选为5大腐败领域之首。

二、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的对策

1.项目决策和审批阶段。杜绝申报项目时闭门造车,加强项目的调研和经济技术分析,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项目申报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的程序进行申报。杜绝各部门进行项目寻租。明确各项目审批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建立依法公开透明的审批机制,加强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批,不徇私情。

2.征地拆迁阶段。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划用地审批和监管制度,实行征地拆迁公告制度,补偿标准公开、透明。禁止违规批地、违法占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违规变更土地容积率。认真执行土地市场交易和招、拍、挂制度,严格协议出让范围。实行评估机构选用招标制。

3.招评标阶段。加强招标投标环节管理,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招标投标活动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招投标重要环节的监督。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按规定应该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统一进场、集中交易,建立区域内统一的评标专家库和招投标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综合招投标交易平台。二是坚持业主评委与专家评委分离评标,积极推行异地远程评标和电子化招投标,通过网络把招投标各主体串联起来,整个流程环节依次进行,外部人为因素不能干预,每个环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三是制定串通投标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针对当前串通投标行为及由此带来的惩处难问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结合工程建设招投标实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串通投标行为的证据认定条件,便于行政监督部门有效利用行政手段,及时制裁串通投标行为,最大限度地遏制此类违法现象的发生。四是建立招投标当事人失信惩戒机制。对专家评委进行动态管理,实施从业诚信承诺、责任追究制,建立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失信惩戒机制,对参与围标串标的企业、对于借用或出借企业资质等各种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和公告,并建立惩戒机制。五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查处业主把工程项目拆分、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或以保密工程、工艺特殊、技术复杂等名义,变公开招标为邀请招标的违法行为。严格审查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禁止“量身定做”制定倾向性条款而排斥其他潜在的中标人。严肃查处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招标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管理。

4.施工阶段。一是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参建各方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环节管理,推行公开或网上招标采购,规范采购方式,对大宗物资采购实行专项监察。二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理。强化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和专业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工程监理程序,建立全过程监理公开机制,加强合同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职能作用。三是设计变更的控制。加强对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严控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加强合同管理,对施工现场的异常情况进行严密的登记,以确保对现场的实时监控。四是工程签证的控制。严格工程签证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程序办理工程签证,对工程签证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熟悉项目的批复文件,熟悉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施工合同条款,明确不予签证的工作范围,避免重复签证。五是提高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各单位应定时对本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或继续教育,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和指导,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的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做好组织协调。

5.竣工验收和决算阶段。主要工作是竣工申请报告、竣工验收资料、竣工鉴定书、竣工移交书、竣工决算。是对实施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经济目标的总结。特别是竣工决算,对工程合同的经济往来、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一次性清算。首先由施工单位提出决算申请书,经项目部、监理工程师审核。根据合同条款,对完成的工程量、费用进行逐项核实。尤其是对变更索赔为审核的重点,使决算真实、准确。

6.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协调和考核机制。一是针对监督主体多、责任不清的问题,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为主导,投资主管、财政、建设主管、审计、稽察各司其责的监督管理体系,界定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各监督主体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督促监管部门坦诚向社会公布责任追究处理情况,包括决策和实施失误的责任、作出的处罚决定,并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跟踪、督促落实。

7.实行“代建制”,并加强“代建制”的风险防范。200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实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工期,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目前建设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主要还是通过组建临时基建班子(如基建办、工程指挥部等),这些临时基建班子的成员专业水平偏低、工作不够规范,工程管理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被施工单位牵着鼻子走,使工程项目的风险增大。代建制改变了过去“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项目运作模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由管理者变成监督者,把项目的管理交给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项目管理机构代建,从而减少了建设单位的风险。对于代建制的风险防范,一是要加强代建机构的培育,明确代建机构的资质要求,不断提高代建机构人才素质和增加代建机构数量,形成竞争的代建市场。二是加强对代建机构的管理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避免代建单位与其他单位串谋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严格的政府监管制度和有效的舆论监督和举报制度等,尽可能降低风险。四是实行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代建单位应提供履约担保,解决代建单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国家预防腐败局.政府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及其防范[EB/OL]..nbcp.省略/article/lltt/2010(3)

3.天津市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EB/OL].省略/webinfo/bid_xwdt/bid

_xwdt_show.jspid=20100618091331,2010-06-18

4.刘青,赵静闻等.招标投标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调研[J].机电信息,2008(9)

5.朱晴.严格工程签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施工,2006(4)

6.马玉玲,董迎娜.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J].中国工程咨询,2008(5)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2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安全 对策

一、政府信息化现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信息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 服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目标。我国电于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当前要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系统”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目的是加强政府监管、提高政府效率、推进政府高效服务。“两网一站四库十二系统”的内容是:“两网”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个基础平台;“一站”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指人口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十二系统”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将在决策、稳定经济环境方面起主要 作用;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银行、证监和保 监)和金审共5个系统主要服务于政府收支的监管;金盾、金保(社会保障)、金农、金水(水利)和金质(市场监管)共5个系统则重点保障社会稳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

电子政务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要趋利避害,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基础设施,涉及从管理到组织,从网络到数据,从法规标准到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二、政府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表现为7种形式:网络黑客入侵和犯罪、网络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黑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信息产品的失控。当前绝大多数的政务工程中,均是按照分别建设内网、外网和公共网设计的,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TCP/IP体系结构而建立的,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安全性设计缺陷,因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另外,操作系统存在着来自Internet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用户随意利用办公终端与Internet连接,再加上恶意病毒的无规律性的连续侵袭,同样是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信息安全已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首要因素。

三、建议及解决方案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网络安全从技术角度可包括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防御、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等多个安全组件。而政务安全系统也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标准化原则。政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设计时必须依据国家法规及标准进行设计。(2)动态防护、风险管理原则。信息安全形势随着技术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信息安全风险要进行持续跟踪,实现风险管理。(3)分级分域、强化边界的原则。对政务信息系统进行等级划分,构建安全域,通过加强安 全域边界的防护实现最大范围的防护。(4)全面防护、突出重点原则。政务信息安全防护要注意管理、技术和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内容,确保防护工作中没有短板效应。同时要抓住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消除安全隐患。(5)易操作性原则。安全措施需要人来完成,如果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过高,将导致易用性降低,本身就降低了安全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安全与易用之间的平衡进行论证与设计。但任何一个单独的组件是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是一项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所以这就要 求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必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而一个安全的政务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目标,就是帮助政务信息网络真正实现按入可控、角色可控、状态可控、运行可控、应用可控和交互可控。对于政府而言,构建一个安全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访问安全、应用安全、内容安全、管理安全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由以下3个系统共同解决:

1、防火墙系统:如同大门一样阻断来自外部的威胁。防火墙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惟一出入口,防止外部的非法入侵,能根据政务网络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

2、VPN系统:如同隐蔽通道一样防止外人进入,起到了防止外部攻击、加密传输数据等作用,构成一个相对稳固独立的安全系统。

3、入侵防御系统:IPS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他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

(二)系统安全问题

系统安全问题由以下两个系统共同解决:

1、入侵监测系统:如同警卫一样发现阻挡危险情况,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用于跟踪、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

2、漏洞扫描系统:定期检查内部网络和系统的安全隐患,并进行修补。

(三)访问安全问题访问安全问题由身份认证系统解决。它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保证内部任何访问的合法性。

(四)应用安全问题

应用安全问题由以下3个方面共同解决:

1、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管理员,可以控制不同用户对主机的使用权限。加强主机本身的安全,对主机进行安全监督。

2、服务器群组防护系统:服务器群组保护系统为服务器群组提供全方位访问控制何入侵检测,严密监视服务器的访问及运行情况,保障内部数据资源的安全。3)防病毒系统: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病毒保护。

(五)内容安全问题

内容安全问题由信息审计系统解决。它如同摄像机一样记录人员的各种行为。网络中的通信数据,按照设定规则对数据进行还原、实时扫描、实时阻断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对企业敏感信息的保护。

(六)管理安全问题

管理安全问题由可视化网络运行监管系统解决。它对整个网络和单个主机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实现全方位的网络流量统计、蠕虫后门监测定位、报警、自动生成 拓扑等功能。

四、结论

一个全方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以安全策略为核心,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如物理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系统安全、用户安全、信息加密、安全传输和管理安全等。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主机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审计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系统漏洞检测技术、黑客跟踪技术,在攻击者和受保护的资源问建立多道严密的安全防线,增加审核信息的数量,增大恶意攻击的难度,使系统安全系数得到最大提高。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3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风险防控;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16-04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企业家们也都渴求着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国际化运作。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遭受重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虽未能幸免,但毕竟影响有限,这似乎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的重心首次向东方敞开了大门。当下正是企业家们开疆拓土、进行海外抄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赶超的机会就在眼前。

不过,在走出去之前,企业家们应在审慎地考量自身的同时,格外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因为,一旦国际化经营,就犹如驶入大海,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也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

本文将就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对政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进行研究,以便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国际化经营及其模式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往往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所谓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限制,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将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企业在其注册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程度。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按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可分为贸易式国际化经营、契约式国际化经营和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三种。

贸易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对外国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其目的是在目标投资地区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借此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增强对产品销售市场的直接了解,与目标投资地区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盈利空间。

契约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方式,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目前常用的方式,特许经营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式。

投资式国际化经营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海默(hymer,1976)就把对外直接投资看作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及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4 285亿美元,从1979-2008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8.1%;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29亿美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69.6%;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由1989年16.9亿美元增加到651.2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56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亿美元增加到80.6亿美元。

为了比较详细地考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考虑到资料的可取得性,以2007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非金融类)总额为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 189亿美元。

从行业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为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前三甲,占比达61.5%。

从地区看,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拉丁美洲地区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集中的前三位国家(地区)。

从投资主体看,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达19.7%,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43.3%,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一市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7%,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从投资方式看,方式日益多样,包括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投资、特许经营、全散装件(CKD)和半散装件(SKD)、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为规避贸易壁垒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各种策略(如离岸注册等)、跨国并购等。

“走出去”既是贯彻中央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及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的需要。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均十分明显。

三、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及其产生根源

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可见,风险可采用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鉴此,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可定义为企业在其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综合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一般据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七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实际上,除了自然灾害风险外,其余风险大体可划分为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两大类。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治风险是指目标投资区政府因政治、社会形势或国际关系的变动所产生的政策改变、政权交替或社会活动对国际化经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主要有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和第三国干预风险。

政治暴力风险,指目标投资区发生革命、战争、内乱和其他事件,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直至无法继续经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政治暴力风险不是传统的战争、内战、恐怖行为等,而是和平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和劳工权益问题驱动的政治暴力风险。

征收风险,即目标投资区政府对外国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目前各地区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国际投资,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很小。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将是间接的、蚕食式征用风险,即目标投资区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等,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汇兑限制风险,也称转移风险,即目标投资区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目标投资区外。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逐步开放了外汇管制,转移风险相应大幅度降低。然而,由于目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转轨国家的转移风险仍不可低估。

至于第三国干预风险,一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企业如果与伊朗、苏丹、朝鲜等美国列举的所谓“无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另一类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并非由第三国直接采取制裁行动),目标投资区政府违约的风险。由于日本参与,中俄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多次反复,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案例。

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商业风险发生的几率较高,投资者往往会在考量这些风险后作出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发生几率相对较小,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风险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损失更为惨重。

政治风险之所以产生,除某些国别因素外,尚有以下四大根源:

第一,目标投资区政策的不稳定性。稳定、连续的目标投资区政府政策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期望的理想的环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围绕产业调整的政策行为有可能改变投资项目运作的政策环境,使已实施的投资项目所享受的优惠条件或待遇不再存在。

第二,区域经济体的政治经济行为。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会造成事实上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比如,区域经济体为内部利益而进行的内部协调,可能打乱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经营步伐,给区域外的他国企业在区域内的其他业务活动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区域保护、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报复和政治报复等。

第三,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目前,民族主义和宗教正日益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力量。俄罗斯车臣战争、印度国内冲突、索马里内乱、刚果(金)国内冲突、中东巴以冲突、斯里兰卡国内冲突等,其祸根均为历史纠结的民族怨恨或宗教矛盾。这类事件带来的政治风险势必在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目标投资区政府目标与企业存在冲突。目标投资区政府出于地区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其,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这一担心可能会导致目标投资区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活动。

正因为这样,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其他经济风险相比,政治风险差异在增大且规避难度在增加。比如,由于民族矛盾冲突带有很强的文化冲突特征,与历史、文明进程及宗教价值观密切纠结,因此,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所诉求的解决方式也千差万别。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使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判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时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四、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评估

为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前进行充分的政治风险评估。其程序一般是收集目标投资区对外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目标投资区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和利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等。

实地考察,是指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决策时,派遣高级治理人员到目标投资区做实地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接触,以了解该地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

听取专家意见,就是向外部专家(如外交官、商人、其他企业的治理者、记者、政治家等)请教,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向专家咨询获得有关资料,以对目标投资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作出评判。

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有:(1)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formation,BERIS.A. Washington,D.C)上公布的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它动态考察了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0年后的情况,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政治风险指数。(2)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国际国别风险指南(ICRG)。ICRG 是最专业的、唯一每月测量结果的国别风险测量机构。政治是ICRG 国别风险评价所包括的三个范畴之一,其主要组成因素包括政治领导人表现、有无外部冲突、政府腐败状况、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位置、宗教在政治中的位置、法律和秩序传统、种族和民族压力、政治恐怖主义状况、有无内战、政党发育情况、等多项。(3)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在该报告的政治风险指标中,将国际和平和国内稳定因子纳入贸易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政治风险30%的较高权重,此外,法律效率、社会安全等也均纳入了评估体系。

要注意的是,在评估政治风险时, 应重点关注目标投资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变化趋势、征收或国有化的历史记录、其他公司在该地区经营的历史、目标投资区所在地区的政治活动和趋势、目标投资区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当前活动可能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等;应主要关注政府权力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能力、政府机关的廉洁状况等;应重点关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政府的外债负担、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程度以及这种斗争影响决策制定的程度。以便对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估。

五、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因此,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其经营风险在逐步加大,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在放大,平安投资富通损失就是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政治风险案件;在中铝增持力拓交易中,政治风险更是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最后由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审查周期,而市场行情期间再次发生显著变化,中铝增持力拓交易最终流产。所有这些均凸显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政治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就是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即使通过使用上面这些评估方法可以预计会有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政治风险发生,却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间发生,或者会不会发生。所以,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在未来可能发生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

实际上,国际化经营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处理,可分为进入投资前和进入投资后两个阶段。

1.进入投资前

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在考察所冒政治风险程度的基础上而对进入策略进行调整。在调整进入策略方面,主要有下列做法:

(1)调整进入方式。经由事先的风险评估,经理人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国投资。若风险过高,则不进入或延缓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若进入投资,则可以采用合资或技术授权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2)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与当地企业进行协作虽在决策上较难控制,但可减少目标投资区对外资企业所感受到的威胁,而合作伙伴必然会积极保护其投资事业不受当地政府管制的侵害,倘若协作对象与政府关系良好,则保护效果更强。而在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时,除多方的征信外,合伙人的、种族、个人特质可能也需要考虑。

(3)扩大投资基础。即股权多国籍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可通过分散投资者国籍来增加谈判力,这样受到目标投资区的不利管制将减少许多。因为采取了这一措施,如果目标投资区政府企图征收,考虑到这要涉及多国的利益,而不敢贸然行事。

(4)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基于政治、法律、税赋或管理上的需要,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海外投资。此一调整资本输出国国籍的方式,有时反而能取得比由母国资本输出更有利的地位。

2.进入投资后

国际化经营企业在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后,可实行以下策略:

(1)规避。规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这是当国际化经营企业不愿再继续留在当地发展时所实行的方式,比如撤资。

(2)经济威慑。经济威慑是指用经济手段来威胁对方以达到其预期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国际化经营企业以继续留在当地为目的所采取的对策。

(3)购买保险。这是防范和化解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措施。购买政治保险可将风险转移给承保机构承担。承保机构包括各国、各地区政府开办或代表政府的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国际多边担保机构、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其承担的风险主要有:转移限制、没收、毁约、战争和民变等。保险方面要注意的是政治风险造成伤害的举证、注意时效及尽量提出有利理赔的证明。

(4)实行多样化政策分散风险。业务多样化,包括行业多样化和地区或国别多样化,这可分散并降低单个业务风险形成的总体风险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业务多样化的关键是选择好海外项目,确保它们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运作上,不同的项目不应在同一时间出现失利。当然,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限制是投资产业和投资规模,有限的投资不能无限分散,否则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或失去投资的产业机会。

(5)依靠法律。法律方面要注意的是把握时效与机会,不随便放弃任何申诉或救济请求的机会,当然雇用当地的律师以及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定也是有效的做法。

(6)增加个人安全保障。国际化经营企业驻外人员个人生命安全的威胁,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情况不稳定所致,而企业可以透过人寿保险(意外险)来保障个人的安全。此外,投资者及驻外人员应尊重当地文化、行为应谨慎,避免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则有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

六、结语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否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国际化管理水平能否提高,能否抵御国际化经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总书记曾指出,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我不仅要考虑能游到对岸,还有考虑有没有能力游回来。因此,在国际化经营中,我们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足一点,更谨慎一点。要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为此,国际化经营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外,还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具有及时应变的能力,以备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自己不被国际化战略的大潮所淹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预期的收益,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于卓民. 国际企业环境与管理[M].台湾:华泰文化出版社,2008.

[3] 国际化的风险意识[EB/OL].省略/2008/84086.shtml.

[4] 吴江. 应对突发事件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the Political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Yong-x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Ma'anshan, 243002,China)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4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担保;风险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渠道。但是地方政府为响应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为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让地方政府绕开现行体制与政策障碍,实现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它指的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设立,通过一定的注资形式,依照相关法律成立的用于支持地方公共建设项目融资的企业或事业法人,一般以项目经营收入、所建设施收费或者地方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显性或者隐性)。

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必然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有理论基础:1、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通过征税筹集资金继而向公民提供市场自身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政府的基本职能。2、由地方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最有效率。地方政府由于更贴近居民而具有信息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管辖区域公民的要求,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好效果。因此,区域性公共产品决策应该在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而非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理论解释是一般解释,适用于于各个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有特殊性,因此我国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理论解释之外的现实动因。1、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匹配所造成的矛盾。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一方面财政收入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事权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却逐渐下放,导致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2、现行官员考核机制不合理。我国现行官员的考核中GDP是官方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经济指标。在任期和地方财政受约束的条件下,要想获得巨大的投资资金以发展经济,成立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是办法之一。3、稳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2008年,我国提出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计划,因而地方政府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掘新的融资渠道,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危机时期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1、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运作不规范,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收益要求的投融资主体。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金和项目资金大都不实。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作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资质状况越差,潜在的风险越大。设立、运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导致的直接后果即是资源被占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地方财政风险增加,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的可能性加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渠道是银行信贷。2008年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优先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财政信用与政府担保作为归还贷款的保障。当融资平台项目运行出现资金问题时,地方政府需要启用财政收入偿还贷款。而地方政府的担保承诺往往缺乏实质性内容及约束。地方政府换届后,下一届政府极有可能以种种借口拒付这部分贷款,从而形成银行体系呆坏账,财政风险将向金融风险转移。

3、融资平台项目特点制约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和效果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很多是大型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其贷款期限较长。这一特点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若为抑制经济过热大幅度降低信贷规模,将导致大批平台项目中后期因缺乏资金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若保证这些项目的持续资金需求,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信贷规模会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4、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在较长的建设期内银行信贷不得不持续投向这一领域,否则一旦项目搁置,前期贷款也将无法收回。在经济回升后,宏观调控的方向将改变,银行信贷的规模会得到控制。在信贷资源受限的情形下,民营经济、新兴行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国家极力鼓励的行业和产业的信贷需求会被挤压,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地方城市化建设和应对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潜在的风险状况,应当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是,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只能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替代本应由财政手段发挥的功能。而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难直接导致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过大。从长期来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易于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2、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快,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风险敞口大。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投资领域融资渠道受限,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巨大,所以在建立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同时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一方面能解决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民间资本流向起引导作用,发挥民间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3、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

应提高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负债透明度,推动当前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隐形负债向及时公开披露的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将预算和直接债务之外的财政信息公布于众。主管部门要主动、及时地公开披露融资平台负债情况,使银行可以客观地分析政府的信用状况及举债能力,合理确定授信总规模。例如,建立有效的地方债务信息系统,实现投融资平台财务信息公开化。

4、加强监管,强调财政金融监管层之间的沟通协调

鉴于银行贷款目前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实施更为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及贷后跟踪,包括项目资本投向效益成果的深入分析,密切关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等,以监控贷款风险和系统风险。监管部门要强化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风险监控机制,提高融资平台的信息透明度。

结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拓展了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渠道,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融资平台信贷资金财政化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矛盾日益突出,开始成为威胁银行业健康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为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运作,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以减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二是通过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的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以监管和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参考文献

[1] 唐洋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上海金融》,2011年第3期。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5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75-02

一、背景

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了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2009年这一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速高达61.92%,比2003-2008年平均增速增加了约36%。根据国家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07%、71.36%和78.05%。

债务激增使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成为焦点,如融资平台承担了大量公益性项目,多数平台公司没有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普遍依赖土地财政,受制于土地市场等等。同时,政府举债缺乏规范管理,融资平台公司的法人制度不健全,造成较大风险。我国融资平台风险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经济与投资活动中长期存在的体制性难题。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成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1994年分税制通过将几个主要税种的大部分收入划归中央,大幅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多数税种征收收入不仅不够稳定、征管难度较大且增长缓慢,地方财权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仍然是全能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日益增加的支出责任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可支配财力不足。为提供充足项目投资资金,地方政府过度依赖融资平台融资,使得平台债务不断增加。

(二)政绩考核推动融资平台规模过度扩张

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考察,片面强调经济目标。地方官员对政府投融资规模及其项目选择和决策的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上级满意。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在这种机制下,地方政府必然想方设法扩大融资平台规模,从而导致融资平台过多过滥。

(三)缺乏制度性设计与规范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比较混乱,缺少全局性的、必要的制度设计和规范。以融资平台为例,至今也没有一部专门性法律,对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组织机构、融资方式、信息披露、财政资金管理等进行严格界定。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通常采取的是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态度。从实际运行结果看,由于对地方政府的现实融资需要缺乏法制化的保障,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对地方政府融资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处罚,因此,类似于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问题曾经频繁出现。

(四)融资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融资平台公司的法人制度不健全,政府干预非常严重。融资能力持续下降,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基本无回报或收益极少,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造血”功能愈来愈差。多数政府平台公司没有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难以形成负债经营、自我平衡体系。融资平台公司滥用和透支了政府信用,使人们无法客观认识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无形中放大了财政和金融风险。

(五)普遍依赖土地财政

目前,卖地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占城市政府财力的近一半,土地收益占地方政府城建资金投入的近一半。一旦地方财力受到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性的影响,将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随着地方政府能够拿来批租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未来再融资能力与还款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土地价格如果出现下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地方财政以及商业银行所隐藏的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

三、建议对策

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从财政、金融甚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全局考虑,促进平台公司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一)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如果赋予地方政府提供本地公共产品的事权,同时也应赋予与之相适应的完整财权。凡属中央和省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切实加大财力保障力度,不得转嫁给下级财政。总体上看,中央政府为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应当掌握有利于维护统一市场正常高效运行、流动性强、不宜分隔、具有宏观经济反周期“稳定器”功能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以及有利于贯彻产业政策的税种(如消费税等);地方政府为履行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和优化辖区投资环境的职能,应当掌握流动性弱、具有信息优势和征管优势并能和自身职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税种(如不动产税等)。

(二)增强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融资平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密切相关,增强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是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的重要基础。而要提高地方政府的财力,就必须积极培育地方税主体税种。地方税主体税种税基应较广,收入稳定且规模较大,具有非流动性,税负不能转嫁。同时,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要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力度。

(三)完善融资平台的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融资平台公司机制建设是防范融资平台风险的重要环节。可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明确界定融资平台公司的性质、职能、组织结构、业务范围、融资方式、运作机制和信息披露,实现明确定位。融资平台公司要逐步改变政企不分的格局,消除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行政干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要加快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变行政性治理为公司制治理。引导融资平台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塑造负责任的主体形象。重点培育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功能和企业信用,逐步弱化政府信用,强化公司信用,突出单个项目经营信用,强化直接融资功能。完善投融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和内控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在项目建设、资本运作、资产管理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要求办事。要建立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强化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升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壮大资产规模,提高盈利能力。

(四)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划体系和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投资是其为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经济活动,应提前谋划发展路径,明确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防止过度投资导致的过度融资。要将晋升地方政府官员的标准转到辖区内的居民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上来,并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纳入对官员晋升的考核体系中,重点考核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发展水平。要树立以民为本的导向,扩大民主的含量,把群众是否拥护、赞成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五)建立健全统一的债务管理和监控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务管理制度,从法律上规定地方政府的举债权限、举债方式、管理机构等内容,同时,建立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确定制度约束和行政控制相结合的债务管理模式。建立以人大、财政、人民银行、审计、司法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监控体系。人大通过批准预算来对债务进行管理;财政部门对地方债务履行全面管理职能;人行通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审计部门从债务计划、举借、管理、使用、效益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建立债务的系统性监测体系,定期提示并查找风险来源,对未来风险预警,从而实现债务风险最小化。

(六)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加强信贷审批与管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业务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在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中,要进一步严格贷款条件。按平台管理类的新增贷款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一是公司治理完善;二是现金流全覆盖;三是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四是借款人资产负债率低于一定水平;五是融资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

(七)建立平台公司信息共享机制

要加强政府债务透明度,建立并完善政府债务披露制度。可由政府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债务的定期披露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对外特别是融资支持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方向,定期介绍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帮助金融机构等融资支持部门作好项目储备、开发和筛选,做实融资平台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勇.中国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杜威.中国经济转规时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6.

[3] 傅道忠.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举债若干问题的探索[N].税务与经济,2001,(04).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6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投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风险分析;对策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mainly in engineering projects tender and contract signing stag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tender and contract signing stage of the risk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has hig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The proposal stage; Contract signing stage; Risk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实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并有力推进建设工程市场化,并成为工程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市政工程本身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使工程风险日益突出和加剧。

1潜在的风险因素

潜在的风险因素是指风险正在酝酿之中,尚未发生的阶段,可能造成工程风险的事件或元素。工程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发生在工程项目的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

2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

在费率投标交易模式下,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处于无风险状态,一切工程建设的风险由建设单位承担,而随着清单计价模式取代费率模式,实现了风险共担,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应该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

2.1工程投标阶段

2.1.1风险分析

在投标阶段,结合市政工程“三边”工程的特点这就造成工程投标阶段无法制定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只能根据施工经验进行编制,可能造成工程风险分析不到位现象的发生。

同时由于工程交易程序的不规范,招标采用经验编制招标清单,造成投标阶段工程量清单编制准确率不是很高,存在缺项、漏项现象的发生。

2.1.2对策

报价是否合理是投标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避让风险关键的一步。投标报价阶段与工程施工阶段的不确定因素,使得投标报价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投标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1)认真阅读招标文件,确定投标策略。工程招标文件是制约工程双方的第1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材料,工程投标阶段应对招标文件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充分了解该工程的工程概况、报价范围、报价方式、结算办法以及该次招标的评标办法,包括招标工程的各项批文、招标工程采用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报价要求以及其他主要合同条款。

2)工程量的分析及投标策略。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投标采用单价合同,由招标人提供统一的清单作为投标报价的平台,工程数量的增减不作为合同调价的基础,但是清单工程量并不代表施工时的工程量,施工工程量的增减成为施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投标过程中仔细核算工程量是工程投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投标策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应对工程设计变更等因素进行风险预测,充分发现风险并利用风险,做到合理报价。

由于在工程量招标模式下,一般是采取“合理低价”评标原则确定中标单位。因此,投标企业竞争获胜的关键是投标报价。一个合理的报价,不仅要求对招标单位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应使投标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为此,投标企业投标时就需要针对特定的工程对象,确定具体的报价指导思想,并且据此确定采用的投标报价策略。主要报价策略有以下几种:

(1)先亏后盈法。有人称之为“拼命法”。这种方法是为了想方设法占领某一市场或想在某一地区打开局面;或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比如投标企业处于生存危机阶段时,如果再不得标,就难以维持生存。所以,在投标报价中可能只要一定的管理费用,以维持投标企业的日常运转,渡过暂时的难关,而采用的一种不惜代价,只求中标的手段。

(2)多方案报价技巧。多方案报价法就是在招标人容许有方案选择时采用的方法。对于一些招标文件,如果发现其工程范围不很明确,条款不清楚或很不公正,或技术规范要求过于苛刻时,则要在充分估计投标风险的基础上,按多方案报价法处理。即按原招标文件报一个价,然后再提出不同的方案,指出由此可以在诸如质量、工期、造价上得到的实惠,吸引业主。

(3)不平衡报价法。不平衡报价法是相对通常的平衡报价(正常报价)而言的,是在工程项目的投标总价确定后,根据招标文件的付款条件,合理地调整投标文件中子项目的报价,在不抬高总价以免影响中标(商务得分)的前提下,实施项目时能够尽早、更多地结算工程款,并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的一种投标报价方法。

(4)突然降价法。报价是一件保密工作,但是投标人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手段了解对手情况,因此在报价时可以采用迷惑对手的方法,即先按一般情况报价或表现出自己对该项工程兴趣不大,将近投标截止口期时,再突然降低。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在准确投标报价的过程中考虑好降价的幅度,在临近投标截止口之前,根据情报信息与分析判断,最后一刻决策,出奇制胜。如果由十采用突然降价法}fu中标,因为开标只降总价,在签订合同后可采用不平衡报价法调整工程量表内的各项单价或价格,以期取得更高的效益。

(5)联合保标法。当竞争对手较多时,可采取联合保标法。即几家实力雄厚的投标企业联合起来控制标价,以一家出面多家保的办法,达到中标的目的,然后再进行二次、三次招标投标时,将有些工程转让给二包施工。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比较常见的。

3)仔细考察现场,进行风险预测分析。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及施工条件,是影响工程施工方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程投标之前应仔细考察建设工程项目现场情况及周边的施工环境以及与此有关的现有资料。

4)分析预测工程成本。工程成本预测,是进行投标报价的基础资料。在进行工程投标前施工企业内部应对工程所有人工、材料和机械等进行摸底分析,以实际市场价格或企业内部劳务、周转材料、机械租赁价格结合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最低成本价格,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并考虑招标条件、环境及企业投标策略,做出有竟争力的报价。

2.2施工合同签订阶段

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可变性,加上用词的严密性不强等,合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施工单位会因对合同审查不严引起的合同漏洞、缺陷造成不应有的合同风险,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合同签订阶段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合同谈判

现在大部分的工程招标过程中,合同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写入招标文件,把风险隐含在合同条款中,承包单位认同招标文件的同时,也就是对合同条款的默认。而施工单位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一般只重视价格和工期,对其他条款不太注意,这就为合同执行中的风险埋下了伏笔。因此在合同谈判之前,必须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合同会审,发现其中的风险与漏洞,然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谈判工作。

2.2.2合同的起草

合同应尽量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或采用菲迪克条款合同,以防止显失公平的条款发生。同时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合同逐条研究分析,认真研究专用条款。合同内容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合同文件的优先解释顺序是否做了调整;

2)施工合同是否合法;

3)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对于业主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认真研究,切忌轻易接受业主的免除条款;

4)合同风险范围及承担如何约定;

5)合同条款与谈判过程中条款是否一致;

6)合同内容条理清楚,责权分明,前后一致,概念准确,执行中不易产生争执;

7)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合同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

2.2.3合同谈判与风险约定

合同谈判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达到风险双方合理分配,对合同双方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减少或避免风险,是承包合同谈判的重点。通过合同谈判,使合同体现双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公平合理,是最有效的风险对策。

1)充分考虑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在合同中做出详细的约定,将原有合同补充完整,防止意外风险的发生。

2)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承包人的工作及费用的承担,减少施工风险的发生。

3)对固定单价合同,应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材料涨价等对造价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应由业主承担。

4)通过合同谈判,争取在合同条款中增加对承包商权益的保护性条款。

结语

通过工程项目前期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让工程风险,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雪,李强. 市政工程项目风险与索赔管理探讨[J]. 科技资讯,2011(11)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7篇

[关键词]绩效评价;风险及成因;财政支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4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1

1 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风险

1.1 事前准备中存在的风险

在绩效评价事前准备阶段主要存在着以下风险:①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目的不明确、不合理,待评项目选择随意;②评价小组人员构成不合理,知识和能力不全面,无法有效配合;③评价指标体系设置随意,分值设定不合理、得分标准量化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的结果。

1.2 事中核查中存在的风险

在绩效评价现场核查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①现场核查时间不足,核查流程简化和弱化;②指标打分尺度松紧不一,存在人情分数;③核查资料收集不充分,分值支持力度不足;④被评价方不配合,评价小组难以深入获取得分凭据。

1.3 事后结果应用中存在的风险

绩效评价结果事后应用的程度和效果直接决定着绩效评价作用的展现,非常重要,其风险主要来源于:①政府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性,决定着普通民众对于政府行为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参与的广度和深度;②政府在未来财政资金安排时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参考程度。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风险成因

综合分析,在财政绩效评价的各个业务环节都有可能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风险,但究其成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 立场和态度方面的原因

首先,财政部门的立场和态度决定着待评项目的选择问题,从源头决定着推行绩效评价以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升使用效率的根本目的的实现性。

其次,评价小组的工作立场和态度直接决定着绩效评价的过程的合理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直接决定着绩效评价方案指定中关于评价依据的确定、评价标准的设定及其分值的设定,决定着评价项目整体的抗外界影响能力,影响着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影响着绩效评价目标的直接实现程度。

最后,被配评价单位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影响着他们的配合态度、绩效评价中的资料收集以及现场核查工作推进的顺利程度,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的结果。

2.2 制度方面的原因

从制度方面探究引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对于财政资金申请与使用前的绩效申报目标,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予以审核和监管,致使绩效申报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有待提升。以这样的绩效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天生不足,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其二,绩效评价业务的开展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规范引导,以及业务标准,致使不同的绩效评价项目、以及不同区域的同一类项目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指标得分标准以及各指标的分值设定方面差异很大。使得绩效评价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评价结果之间的横向可比性较差,限制着绩效评价结果的借鉴和应用。

其三,被评价单位在面对绩效评价时,往往乱作一团,无法有效同绩效评价小组进行沟通,提供相关佐证,以获取合理的绩效评价分值,以促使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被评价项目的真实和完整的情况。

2.3 人力方面的原因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财政部门、项目组织管理以及实施单位的管理、业务、财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人员共同参与。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决定着在评价过程中的配合态度和力度;所有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决定着配合的顺畅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风险应对策略

面对着绩效绩效评价中可能会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风险,通过分析不同风险的成因,可以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首先,面对着立场和态度方面的问题。课题组认为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以及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和督促不同方面的单位和人员就绩效评价的过程、作用和意义等进行交流和学习。一方面让有关各方面单位和人员意识到绩效评价将是未来财政资金管理的趋势。另一方面,让被评价单位以及主要负责放下思想包袱,更多的在于以评促建,加强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使被评价单位及项目的管理更加规范。再有,就是要通过引导和学习,提升财政部门和绩效评价人员进一步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以及评价工作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提升在绩效评价中的独立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其次,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首先要制定绩效申报目标的审核制度,规定审核的程序、业务要求,以合理保证绩效申报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另外,作为被评价单位应优化业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业务在期初实施内容具体明确、预算合理、进度安排合理、人员配备到位;实施中实时监督、及时反馈调整,事后不断总结经验,固化项目管理经验;同时还应针对绩效评价建立工作制度,以统筹安排绩效评价配合工作。

最后,建议引导相关人员熟悉绩效评价的流程,自身的职责,并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加强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履责。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8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施工

引言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易受行政干扰和地质情况及天气等因素影响,施工场地狭窄、战线长而工期要求紧,施工难度大。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风险管理一般按照风险分析、预警、应对等过程进行,其中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过程,是风险管理中难点和重点。本文结合具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案例简单介绍在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方法。

一、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工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判断、系统归类,科学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例如,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如下分部工程,其中道路拓宽改造长度为1995.74m,规划红线宽度为70m,三层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为32cm二灰碎石,底基层为30cm石灰土;新建雨水管路一条,分四段设置,共计1721.5m;新建污水管路一条,设计管长1838m;新建电缆沟两条,沿道路两侧人行道下分别为1624m钢筋混凝土防水地沟和1386m砖砌体防水地沟(1.2×1.5m)。

某施工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该工程进行调研后,分析该工程风险因素并进行识别,建立工程风险表。

二、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分析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

本案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评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风险(R)不仅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P的函数,而且是风险事件所产生影响程度C的函数,可用函数表示为R=f(p,c)。

根据前例风险分析,本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2.1评估并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Pf

该工程分析因素集为X,对应上述工程分析因素集中风险编号,给出工程风险指标因素权重集W。X={X1,X2,X3,X4,X5,X6,X7,X8,X9};W={0.050.150.150.20.150.050.050.050.15}。根据风险影响高低确定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并赋值为μ={0.1,0.3,0.5,0.7,0.9}。该企业组织专家及管理、技术人员共7人对该工程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R则B=R·μT={0.50.50.58570.55710.38570.27140.18570.32860.6143}。则U=W·B=0.4886即风险发生概率(测评总分)Pf为0.4886。

2.2计算事件发生影响程度大小Cf对风险引起的后果大小一般从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个方面着手,均用金额损失进行度量。则损失因素集S={进度质量成本安全}={S1S2S3S4}

本项目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为6944.60万元,其中包括利润及管理费156.08万元。由于报价中已考虑材料市场风险因素,因此,按正常施工情况下,按156.08万元为最大风险损失值。则风险损失评估集标准隶属度μ={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对应损失金额(单位:万元)近似确定为{≤15,16~45,46~75,76~110,≥140},并给出工程风险损失因素权重集W={0.250.350.200.20}在此基础上形成模糊评估矩阵,并将各项估计值的平均值按最大风险损失值进行归一后,得到评估矩阵B.计算U=W·B=0.1946。即风险损失(测评总分)Cf为0.1946。:

2.3计算本项目风险度Rf如果用Pf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可由下式计算:Rf=Pf+Cf-Pf·Cf其中Pf和Cf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的模糊综合隶属度集的总综合隶属度。本项目风险度Rf==0.59

三、结论

一般认为Rf大于0.7为高风险项目,小于0.3为低风险项目,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等风险项目。因此,根据计算,本项目应为中等风险项目。由于本工程存在场地狭窄、外部环境对施工干扰大、工程项目多、工期紧且跨冬雨季施工、施工人员多等不利因素,因此,将本项目评估为中等风险项目是合理的。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及评定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相应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工程风险应对措施,适时动态地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确保工程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第9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政策的风险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高风险的公共政策让大家对公共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对于公共政策大家看中的是成本和收益之比,就目前现状来看,大家更多的看重的是收益和风险的比。因此,公共政策从拟定到审核到出台前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应该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只有做好了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才能制定出规范、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了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的界定标准、评估流程、评估重要性、以及应对风险方法。

一、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界定标准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影响我国社会进程中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国家转型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有研究学者提出,公共政策是用来调整和确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是体现公众和社会以及公共机构多形式、多层面、多途径互动关系的一种过程,这种互动关系可以通过意见诉求和信息交换来表达。有西方学者认为公共政策的分界线是政府的所为和所不为 [1]。这种说法的研究范畴与国内有所不同,国内限定于公共机构及社会,而西方的则将公共政策限定在了政府的范围内。对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结构下,国家的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立法部门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施和制定公共政策。新的公共政策的风险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其利益再分配的同时引发社会矛盾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二)公共政策风险的含义

2011年,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化社会的风险评估机制,这表明政策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公共政策的风险是指政策在制定和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内部原因或者外部环境的因素,导致了这项公共政策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政策的失败。由于公共政策决策上的失误所导致的反面影响,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通过一些机制来降低风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于公共政策风险的应对达成了共识。

(三)政策风险评估的含义

政策风险评估是指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所制定和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在政策出台前对政策进行前期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来的后果进行合理合法的评估,并对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从而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为风险的可操控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是对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一个前期的预测,将评估的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来制定和推行此项政策[2]。由此可见政策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二、实行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降低利益损失,促使政策顺利执行。每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都预示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并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切身利益,政策风险评估通过对政策的分析研究,总结政策对各个群体的影响,分析受影响的群体数量、影响力度的大小、利益损失的多少。比较对群体影响的比例大小来调整相关的条款,最终决策出可以使利益最大化的新政策,加大政策的实施可行性。

第二,加大公共政策的可行性,首先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对政策条款逐条分析,评估出政策条款对于社会群体的收益风险比例,如果收益大于风险,则证明此项条款可行,如果收益小于风险,但是风险是可控制的,则此项条款仍然是可实施的,若该风险的可控性比较低,或者风险后果难以预测,则该项条款不可实施。其次风险评估也应该注重群众的呼声和满意程度,在政策的决策阶段加强群众的参与性,顺应民意,使政策更符合民众的意义,促进政策的可行性。

第三,提高政府公信力,巩固群众信任度,新政策的出台必定会调整利益的受益者,从而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若是过于频繁的调整政策,一定会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然而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风险评估来对即将的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依靠分析结果来调整政策,使政策能够最大化的被群众所接受,促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3]。

三、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流程

通过分析政策风险评估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我国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流程大致为通过分析政策的风险清单来评定政策的风险等级,然后进行风险自评,最后总结出政策的风险容忍度和评估结果。

(一)公共政策的风险清单

公共政策的风险清单是指政策实施的风险涉及的诸多要素,即每条政策条款所涉及的内在风险及外在环境风险,风险清单能够较为清楚地记录政策的隐形风险和显性风险。

(二)公共政策的风险等级

1、等级评定。公共政策的风险等级是指政策实施过程中风险发生率的高低和后果的严重性,大概可分为非常严重、严重、轻微三个等级。非常严重等级属于高危风险,是指该政策的风险发生率高以及后果严重,并且能够造成很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能引起较坏的负面影响。中低危风险是指风险的发生概率较低,成圣的后果较轻,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的影响力较弱。

2、预测政策风险后果。根据新政策不同的风险点,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点对政策进行后果预测,针对群众抗议和反对的政策后果,主要可以分为现场和虚拟空间两个方面:第一虚拟空间的抗议主要是指群众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途径抗议,以此来表达对政策真实的感想,在网络上获取同情和关注,或组织和号召利于群体统一对政策的负面信息热议,并发表不满情绪;第二现场抗议是指个人的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利益的受损个人和群体会采取一些极端或影响力较大的方式来吸引政府和公众的关注,逼迫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或更改政策的相关条款,这将会加大政策的风险。

(三)公共政策的风险自评

公共政策风险自评就是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的风险等级和风险清单对政策本身进行自我评估,因为政策的制定者熟悉政策的所有条款以及政策涉及的相关规定及前因后果。所以为了能够快速精准的得出风险评估结论,政策风险自评的环节必不可少。政策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对法律、经济、社会、利益群体的评估,通过风险自评,有关部门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各个条款的风险及政策带来的后果,从而根据不同自评结果来修改政策的相关条款,最终减少政策风险[4]。

(四)政策的风险容忍度和评估结果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工作流程,最终得出政策的风险容忍度及评估结论。政策的容忍度包括不能容忍的风险项、可容忍可控制项。风险项可以根据政策后果来分,后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则是不可容忍项。若结果没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则视为可容忍项。得出评估结果后政策的制定者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

四、公共政策风险的应对方法

(一)做好公共政策风险评估

要想更好的应对公共政策的风险,必须在政策出台前做好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首先通过政策制定者的风险自评来避免高危风险的出现,其次将风险评估问责划分,保证每一条款都实行了真正的评估,确保政策评估得到了真实有效分析。另外根据政策的不同特性,可以需求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的帮助做好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要求独立于政府机关,使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更准确更客观。

(二)加大公众参与度,注重民意

当前公共政策的出台一定要让公众参与进来,让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群众来对政策进行讨论研究,以保证政策风险评估有民众的参与,使评估结果能够客观真实。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民众参与进来,例如政策实行前让群众填写调查问卷、听证会、走访调查等方式,将民意真实的反映在评估的结论上[5]。

(三)加强管理,减少政策风险

加强管理是指对政策的制定人员及部门进行管理培训,加强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提高操作熟练度,降低政策制定的失误。

江西省“新农保”政策的实行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以及制订了一系列的风险的应对方法。首先对新农保政策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新农保政策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山洪、地震、海啸等自然风险,基金安全问题的经济风险等。并研究得出新农保的政策风险存在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根除性等特性。并根据对政策的风险评估制订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例如多渠道宣传新农保政策、增强管理部门的风险意识、学习商业风险管理理念,对于一些不可防范的风险江西省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如组建“新农保”政策风险处理机构,成立“新农保”基金管理公司等。此政策的实行严格遵照了风险评估的流程,并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并用事实证明了“新农保”政策的成功。

五、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政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公共政策的风险也越来越被所重视,本文是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了风险评估,为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的避免公共政策风险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根据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及方法,努力做好公共政策风险评估工作,利用风险评估的应对方法解决风险评估的后果,做好风险突发情况预案,同时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加强民众的参与度,注重民意,根据民意来重新制定公共政策的评判标准。最后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管理,以此来减少公共政策的风险,尽最大的力量来减小政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祁毓,秦小莉,田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公共风险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影响 [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01(12):232-253.

[2]邓大松,刘远风. 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02(10):1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