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营销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27

文化营销的概念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1篇

论文关键词:营销文化,营销哲学,营销理念,营销形象

 

目前营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文化的概念研究,建设研究。但是对营销文化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特别是对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的界定不清,使应用和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企业营销文化的多元化界定

对于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Webster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体员工共同享有企业统一的价值观、理念的一种模式,而这些统一的价值观、理念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而为他们在企业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它还指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营销活动的重要性,也指企业组织、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和方法。Webste在1995年又对他之前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在企业中为员工提供了统一的行为规范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行动指南: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行使营销功能的重要性;也指企业营销活动的组织、执行的方法和模式。

刘光明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营销文化是企业在执行一系列营销策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并服从于企业的价值目标,渗透于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他在书中写道,从形式上看,营销文化运用牌匾、橱窗设计等广告艺术手段来促进商品销售,其实只体现了商业文化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趣味、精神气质的探寻,因此营销哲学,营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罗争玉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刘毅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对营销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或组织的行为有影响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

雷畅云、王克修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侧重于对营销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理念、营销价值观对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具体营销行为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派则侧重于对营销活动中物质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把营销文化等同于文化营销期刊网。

2.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从以上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来看,不同的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企业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营销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营销哲学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企业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价值观,审美和道德观,它决定着企业的营销行为规范和企业的营销制度。企业营销文化是由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构成的整体系统。(图1)

图1

2.1. 营销哲学——深层营销文化

营销哲学研究的是一般的世界观、认识和方法论问题,它属于哲学范畴,是哲学中管理哲学的分支。作为人们研究营销问题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营销哲学,其基本任务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概括现代营销的本质和内在机制。任何企业的营销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和观念下进行的。确立正确的营销哲学,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营销哲学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利益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必须在全面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确定自己的原则和基本取向,并用于知道营销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的成功,因此营销哲学史营销文化最深层的文化。

2.2. 营销理念——中层营销文化

营销理念是人们在营销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营销人员从事市场活动的指南,是人们对营销活动的根本看法营销哲学,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出发点。营销理念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并随着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理念,那么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高精尖化、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营销理念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1).企业应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不是企业围着顾客转,而是应该研究顾客的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营销实践中,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使顾客满意,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只有了解了顾客的真正需求,企业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企业应从点滴做起,使顾客从最初的潜在顾客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研究表明,企业只有从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满意中才能获得长期的利润。总而言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的营销理念是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营销实际上就是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的过程。然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或多或少的有点喜新厌旧情结。因此,企业要想留住老顾客,就必须坚持营销创新,必须用新的理念指导营销工作,用新的手段或方法争取市场主动权,在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不仅仅在生产上下功夫,也应该在营销上创新,生产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产品基本趋向于同质化,但是营销理念的创新却是不断前进。企业只能以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来赢得市场,取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所以,企业必须坚持创新,才能留住老顾客和吸引新顾客,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3). 坚持整合营销战略的营销理念

整合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协调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营销功能,共同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服务的战略。整合营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部门之间,即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整合营销哲学,例如生产部门,品管部门等,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营销功能的整合。整合营销战略,强调企业不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在功能上应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与消费者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实现营销目标,增强竞争实力。随着现在的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整合营销战略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主要包括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创新的意识、整合营销这三个个方面,当然还应该具有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生态营销等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这些营销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企业才可以常青。

2.3. 营销形象——表层营销文化

营销形象,实际上是企业整体形象向企业外部的延伸,它是指顾客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总体的、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特别是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或活动的综合看法和评价。很显然,营销形象有其自身的特征、作用和内涵。

营销形象的特征。首先,营销形象具有整体性期刊网。尽管营销形象反映了企业营销理念、营销人员素质、企业内在凝聚力、技术开发能力、营销管理水平、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等不同方面,但它在顾客看来总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构成的一个总和的、整体的形象;其次,营销形象是动态的。营销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行为和顾客认知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再次,营销形象是相对稳定的。营销形象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当这种评价为舆论普遍所接受时,顾客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其看法或评价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最后,营销形象具有表面性。营销形象是指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企业营销的外在形象,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品牌、包装、产品、营销人员服饰、促销活动、广告等。当然,营销形象还有其他的特点,如外延性、主观性、多维性等等。

营销形象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营销形象已成为企业一种无形的财富和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营销哲学,良好的营销形象有助于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市场开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有助于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营销形象的摘要包括行销领导形象,营销人员形象,营销代言人形象等。

3. 总结

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企业文化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要建设好企业营销文化,因此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以前的学者对企业营销文化概念的梳理,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只有长期的建立企业的营销文化,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企业在营销中应该较多的去运用营销文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全球科技文化一体化时代即将来临。我们相信,蕴涵着丰富内涵的文化营销方式必将得到广泛而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将聚焦于营销文化。目前企业还尚未给予营销文化足够重视,理论基础还远未形成,仍需在市场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党利,郗芙蓉.企业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实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

[2].周存本.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1998,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2篇

关键词:概念书店;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文化营销成功地满足了消费者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概念书店的优势在于其产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因素,实施文化营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商迅猛发展的今天,一部分面向小众群体、知名度不高、书本种类不多的书店经营步履维艰甚至逐步走向末路,概念书店的出现,为这类独立书店另辟蹊径。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营销的内涵、特点,结合概念书店现状及其特征,提出概念书店的营销策略,对提高概念书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内涵

2.1文化营销的概念

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文化营销既包括浅层次的构思、设计、造型、装潢、包装、商标、广告、款式,又包含对营销活动的价值评判、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

2.2文化营销的内涵

从企业文化来看,文化营销是以消费者的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因此文化营销强调的是物质需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是通过文化为媒介,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联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以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文化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

3概念书店实行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3.1概念书店介绍

所谓概念书店是指由民间私人创立经营的,注重以独特自由的精神、反对以默守陈规的形式来经营的独立书店的一种创新形式。相比传统的实体书店而言,概念书店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个性丰富、主题鲜明、追求创新,服务周到、环境舒适,所售书籍种类较少,主要偏向于文学、艺术、旅游、生活等类型的书籍。除了书籍的销售,还经营特色创意文化产品、饮料点心等。除了销售文化产品,其店面环境也是一大特色,它的店面装潢富有文化气息和舒适的感觉,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阅读的环境。这样的概念书店,其经营者往往对于书籍有其独特的执着,将所售的书籍和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有的甚至于理想高于盈利。

3.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概念书店一方面承受大型图书卖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电子商务网站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生存状况很是不乐观,内忧外患亟需解决。通过文化营销,可以在尊重经营者人文价值观的基础上应对各项经营问题。从概念书店自身特征来看,概念书店都有着各自的主题,表达的是经营者的个人理想和文化追求,商品除了书以外,其他的明信片、饰品、纪念品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特质正与文化营销的内涵高度一致,非常适合文化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消费重心逐渐向文化商品和服务转移。而概念书店的经营目的就是传达文化理念,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化营销手段,就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4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4.1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

概念书店新的书店形式,虽然经营模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窘境:铺面租金不断上涨、图书销售利润过低、电商冲击猛烈,一路坚持走来实在艰难。现有的概念书店为读者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安静的读书环境,其售书的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收入大多来自于茶饮点心及纪念品等。

4.2概念书店经营的问题分析

(1)书籍类型少且更新慢。概念书店书籍种类主要局限于旅行、艺术、绘本、文学或其他主题类图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营者的兴趣爱好和人文情怀,因此书籍种类和整体数量往往有限且更新较慢。(2)知名度不高。目前市场上概念书店越来越多,但大多类似,很少有其突出的特色而使得其品牌能够深入人心。为了提供一个幽静的阅读环境,概念书店一般不会开在喧闹的繁华街区,而且经营者大多广告意识薄弱,概念书店的宣传力度不够。(3)价格偏高。概念书店主要经营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独创性、非同质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垄断性,为其价格的提升提供了依据。另外,概念书店喜欢销售精美的手工艺品,人力成本的提升,增加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产品定价对于概念书店的主流消费者,即20~29岁的群体而言是偏高的,他们都是些在校学生或者毕业没多久的人群,没有稳定的或丰厚的收入经常购买这类产品。

5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策略

文化营销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工程,从产品定位、价格制定、渠道建设、促销策划等方面都要渗入文化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将文化理念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消费者,才能使概念书店在强敌环绕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5.1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概念书店的顾客群里主要是20~29岁人群及学生,因此这类人群是书店的主要目标顾客,产品定位需以这类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种类的局限性是概念书店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善。这类消费者钟爱的书籍主要是小说、文学或历史类作品及艺术作品等,可以将这些作为主要书籍类销售对象。除了书籍之外的产品和服务是概念书店相较于传统书店的特色,在文化营销中,可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更加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获取通过文化带来的附加值,更可通过产品向消费者传递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理念,与顾客形成观念上的交流。

5.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概念书店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注重年轻消费群体的价值判断准则和他们的消费水平,以此作为定价参考。顾客群体主要是学生等年轻人,收入不高,他们在选择商品时也比较在意价格。面对这样的顾客群体可以实行差别定价,对于这类顾客所喜好的普通商品和书籍种类可以适当地降低价格,增加销量,树立口碑,扩充顾客数量,但店里的创意性产品或特色手工产品在定价时则应坚持其价值导向。另外,老顾客可以提供权益消费,可以分期付款或者延后付款。

5.3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

电商的发展给概念书店带来了竞争压力,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利用,是可以给概念书店开辟新的“战场”。首先,概念书店可以开通自己网店,线上线下经营,其本身具有的实体店给网店带来了品质的保证,会增加更多的顾客。其次,网络除了销售,还是一个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宣传平台,可以将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三者紧密结合,与线下互补融合,增加用户粘性,吸引更多新“粉丝”。

5.4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概念书店品牌文化的传递,需要经过消费者的体验,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概念书店的促销可以采取体验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体验营销,免费提供一些杂志读物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吸引消费者来体验概念书店的服务,同时带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还可以给店里的老顾客建立档案,在节日和其他重要日子为顾客送上问候等。概念书店也可以不定期举行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和作家签售会,以吸引一些爱书人士。

参考文献

[1]杨溢.从消费者心理及行为透视企业市场营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7).

[2]杜燕,卢东宁.对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9).

[3]唐凯芹.独立书店生存危机与数字化运营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4]蔡鎏.猫空书店:经营的是一种生活态度[J].投资北京,2012(12).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3篇

1.1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文化营销成功地满足了消费者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概念书店的优势在于其产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因素,实施文化营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2研究意义。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商迅猛发展的今天,一部分面向小众群体、知名度不高、书本种类不多的书店经营步履维艰甚至逐步走向末路,概念书店的出现,为这类独立书店另辟蹊径。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营销的内涵、特点,结合概念书店现状及其特征,提出概念书店的营销策略,对提高概念书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内涵

2.1文化营销的概念。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文化营销既包括浅层次的构思、设计、造型、装潢、包装、商标、广告、款式,又包含对营销活动的价值评判、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2.2文化营销的内涵。从企业文化来看,文化营销是以消费者的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因此文化营销强调的是物质需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是通过文化为媒介,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联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以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文化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

3概念书店实行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3.1概念书店介绍。所谓概念书店是指由民间私人创立经营的,注重以独特自由的精神、反对以默守陈规的形式来经营的独立书店的一种创新形式。相比传统的实体书店而言,概念书店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个性丰富、主题鲜明、追求创新,服务周到、环境舒适,所售书籍种类较少,主要偏向于文学、艺术、旅游、生活等类型的书籍。除了书籍的销售,还经营特色创意文化产品、饮料点心等。除了销售文化产品,其店面环境也是一大特色,它的店面装潢富有文化气息和舒适的感觉,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阅读的环境。这样的概念书店,其经营者往往对于书籍有其独特的执着,将所售的书籍和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有的甚至于理想高于盈利。3.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概念书店一方面承受大型图书卖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电子商务网站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生存状况很是不乐观,内忧外患亟需解决。通过文化营销,可以在尊重经营者人文价值观的基础上应对各项经营问题。从概念书店自身特征来看,概念书店都有着各自的主题,表达的是经营者的个人理想和文化追求,商品除了书以外,其他的明信片、饰品、纪念品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特质正与文化营销的内涵高度一致,非常适合文化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消费重心逐渐向文化商品和服务转移。而概念书店的经营目的就是传达文化理念,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化营销手段,就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4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4.1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概念书店新的书店形式,虽然经营模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窘境:铺面租金不断上涨、图书销售利润过低、电商冲击猛烈,一路坚持走来实在艰难。现有的概念书店为读者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安静的读书环境,其售书的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收入大多来自于茶饮点心及纪念品等。4.2概念书店经营的问题分析。(1)书籍类型少且更新慢。概念书店书籍种类主要局限于旅行、艺术、绘本、文学或其他主题类图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营者的兴趣爱好和人文情怀,因此书籍种类和整体数量往往有限且更新较慢。(2)知名度不高。目前市场上概念书店越来越多,但大多类似,很少有其突出的特色而使得其品牌能够深入人心。为了提供一个幽静的阅读环境,概念书店一般不会开在喧闹的繁华街区,而且经营者大多广告意识薄弱,概念书店的宣传力度不够。(3)价格偏高。概念书店主要经营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独创性、非同质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垄断性,为其价格的提升提供了依据。另外,概念书店喜欢销售精美的手工艺品,人力成本的提升,增加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产品定价对于概念书店的主流消费者,即20~29岁的群体而言是偏高的,他们都是些在校学生或者毕业没多久的人群,没有稳定的或丰厚的收入经常购买这类产品。

5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策略

文化营销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工程,从产品定位、价格制定、渠道建设、促销策划等方面都要渗入文化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将文化理念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消费者,才能使概念书店在强敌环绕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5.1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根据问卷调查,概念书店的顾客群里主要是20~29岁人群及学生,因此这类人群是书店的主要目标顾客,产品定位需以这类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种类的局限性是概念书店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善。这类消费者钟爱的书籍主要是小说、文学或历史类作品及艺术作品等,可以将这些作为主要书籍类销售对象。除了书籍之外的产品和服务是概念书店相较于传统书店的特色,在文化营销中,可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更加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获取通过文化带来的附加值,更可通过产品向消费者传递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理念,与顾客形成观念上的交流。5.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概念书店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注重年轻消费群体的价值判断准则和他们的消费水平,以此作为定价参考。顾客群体主要是学生等年轻人,收入不高,他们在选择商品时也比较在意价格。面对这样的顾客群体可以实行差别定价,对于这类顾客所喜好的普通商品和书籍种类可以适当地降低价格,增加销量,树立口碑,扩充顾客数量,但店里的创意性产品或特色手工产品在定价时则应坚持其价值导向。另外,老顾客可以提供权益消费,可以分期付款或者延后付款。5.3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电商的发展给概念书店带来了竞争压力,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利用,是可以给概念书店开辟新的“战场”。首先,概念书店可以开通自己网店,线上线下经营,其本身具有的实体店给网店带来了品质的保证,会增加更多的顾客。其次,网络除了销售,还是一个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宣传平台,可以将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三者紧密结合,与线下互补融合,增加用户粘性,吸引更多新“粉丝”。5.4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概念书店品牌文化的传递,需要经过消费者的体验,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概念书店的促销可以采取体验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体验营销,免费提供一些杂志读物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吸引消费者来体验概念书店的服务,同时带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还可以给店里的老顾客建立档案,在节日和其他重要日子为顾客送上问候等。概念书店也可以不定期举行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和作家签售会,以吸引一些爱书人士。

作者:郭志勤 周旭艳 单位: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溢.从消费者心理及行为透视企业市场营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7).

[2]杜燕,卢东宁.对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9).

[3]唐凯芹.独立书店生存危机与数字化运营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概念 概念营销 营销理念

所谓概念营销, 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加以提炼,创造出某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念, 通过这一概念向目标顾客传播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功能取向、价值理念、文化内涵、 时尚 观念、 科技 知识等,从而激发目标顾客的心理共鸣,最终促使其购买的一种营销新理念。

概念营销产生的原因

时代 背景的变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通过 分析 ,笔者认为 影响 营销理念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最终促成了概念营销:

信息爆炸引发注意力 经济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 应用 ,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 社会 里,有限的注意力与无限的信息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使得企业力求提升消费者对自身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营销就是通过塑造核心概念来吸引眼球,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个性需求引发个性化营销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营销理念有着重大影响。 目前 ,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雷同的产品,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这在高端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个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个性需求引发了个性化营销,而如何实施个性化营销?概念营销是一种重要选择方式,通过概念营销可以把消费者的这种个性需求加以彰显。

产品同质引发差异化营销

目前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占领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构造同质产品的不同点,展开概念营销,以此作为卖点来迎合消费者的买点。概念营销是在产品同质条件下的一柄利器,通过塑造概念为产品的有形同质构造无形差异,进而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

竞争升级引发营销理念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营销是市场竞争升级的必然产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已无法赢得市场,概念营销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如果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是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概念营销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导出来,甚至达到创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亚健康”概念,这一概念被消费者认可,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市场,而采力占据了至高点。

细分市场,主动定位

概念营销遵循STP 理论 ,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之后,采取的是主动定位的姿态,有时定位甚至先于细分市场。这是因为概念营销所要推出的概念在还没有推出前,谁也不知道,目标顾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当企业提炼出概念以后,突破了产品的同质,引起了顾客的认同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目标顾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亚健康”概念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即主动寻找不健康与健康之间尚存在的中间状态。

差异营销,个性营销

概念营销的另一大特征是差异营销和个性营销,这三种营销理念互有相通。概念营销既是差异营销,因为概念几乎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概念营销又是个性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而产生的。

概念营销的运作 方法

如何进行概念营销,有很多技巧与智慧。人的创意是无限,也是无从拷贝的,但是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笔者在此把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为以下五种:

与社会经济的 发展 潮流相顺应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概念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概念营销引导潮流。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包括消费者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等等。目前,社会发展观念倡导环保和节能,企业在概念营销上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必将事半功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与高新技术相挂钩

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如果在概念营销中把概念适当往高新技术上靠,能够提高产品层次,促使现实购买。例如,以前有家 企业 利用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夜间“发光开关”,产品三次冲击上海市场均告失败。后来进行概念营销,推出“夜视开关”概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其实,“夜视开关”与“发光开关”在产品层面毫无差异,但是在概念层面却大不一样:“发光开关”只是一种普通的称谓,而“夜视开关”却成功地将小小的开关与高新技术挂钩,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曾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夜视”技术。

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概念营销经常使用,有时甚至为了概念营销的需要而制造新闻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营销中的概念与新闻事件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而且新闻事件要有轰动效应,而不能盲目地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营销中也常常运用。 目前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 问题 特别关注,因此在食品概念营销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够引起目标顾客的共鸣与认同。

与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相匹配

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其观念的变化,直接 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在概念营销中把握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比如,日系轿车主打的“省油”概念,虽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车身变轻、安全度变低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概念营销运作的注意事项

概念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运作中,还须注意以下四点:

概念营销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降低营销风险。概念营销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如果概念的运作没有需求为基础的话,消费者一般是难以接受的,即使能够接受概念,也不一定会产生现实购买力。

概念营销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

在概念营销中,产品是概念的载体。换句话说,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这一概念,否则消费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于对产品的不满意,也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因此,在概念营销中,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确保产品的内在质量;要确保产品能够体现概念。

概念营销需要营销渠道的整合

从概念营销到现实购买力,中间还隔着营销渠道,因此需要进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从而确保最终购买。比如,在概念层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没有进行终端的整合,导致顾客在购买中虽认同概念,但选择了其他品牌的产品,概念没有促成最终购买。这就需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概念营销的效果。

概念营销理应实现价值最大化

概念营销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须进行成本收益 分析 和风险报酬分析, 科学 合理地做出是否进行概念营销的决策。此外,还要从整个企业层面来看概念营销,在打造某一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本企业的他类产品。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在概念营销中应为跟随者制造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 文献 : 2.陈汉林.“争夺眼球”的营销新方式——概念营销[J].财会月刊,2000

3.章守明.透析概念营销[J].商业 经济 与管理,2000

4.徐培.概念营销的新概念[J].企业活力,2001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文化 文化营销 文化渗透式营销

文化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没有统一,但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Tseetal,1988)。近年来,文化对消费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Soares,Farhangmehr & Shoham,2007)。本文系统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结论,提出了“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20世纪50-70年代对文化的早期研究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Kotler,1989,1994)。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注意到文化环境因素与营销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步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也处于启蒙阶段。1955年Levy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产品的心理利益也很重要,顾客最终的选择结果是实际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心理利益由品牌形象(Brand Image)提供(Levy,1955)。Levy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的另外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是Smith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和消费群体这些具有文化意味的概念,并指出市场细分的标准就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并明确的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1967年,Howard和Sheth提出了消费行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文化因素被列为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之前),之后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1969年Levy和Kotler提出了“扩大的市场营销”的概念,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政府等,而且与意识形态有关,这里的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开创了社会营销的理论。他们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文化(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Ries和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中开启了人们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深入研究。Hall(1970)开始将文化的分析引入到跨文化营销中。

此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3年,William. Lacer从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市场营销中,提出了生活方式(VALS―value and Life style)的概念,到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念分成两大类:关于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手段价值观”(means values)或“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基础。

在这一阶段,文化作为“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学者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进行操作化的定义,因此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要么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来考虑,要么就使用“价值观”代替文化的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营销问题。他们的研究更没有触及到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机理,这一缺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弥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丰富起来。原因是Hofstede(1980)发表了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历时两年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员工的调查,得出了“文化”构念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营销当中。对文化的这一操作性的构念使营销学术界摆脱了对“文化”这个宽泛概念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后人在他的文化构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消费者行为、跨文化营销问题的研究,使得跨文化营销问题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门的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营销或者跨文化营销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更加促使了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Levitt提出了“消费多元化”(the pluralization of consumption)的概念(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是包括有多种偏好异质消费者的一个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对跨文化营销的研究在顶级的营销期刊上随处可见。Nakata (2003)统计发现,1990-1995年间,在国际营销顶级杂志上25%的国际营销是关于文化研究的,然而1995-200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4%。对文化的研究,也从认为“文化是静态的”演变到“文化是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营销策略必须跟随文化的演变而改变(Yaprak,2008)。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广告诉求的确定、价格感知、消费者卷入和消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e.g.,Nakata,Sivakumar,1996;Aaker & Maheswaran,1997;Aaker & Williams,1998)。还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上。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aker,1991;Keller,1991;Smith和Park,1992;卢泰宏,吴水龙等,2009)。品牌科学中对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泰宏等认为品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2009),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销理论的热点是全球营销以及品牌理论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营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研究了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品牌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但这一阶段对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仍然是:文化是消费者稳定的一个行为上的倾向,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是一个演变和动态的特性,更没有对此提出操作性的营销建议。直到21世纪,诸多国际品牌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践加速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

21世纪的“文化渗透式营销”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文化渗透式营销(或者叫文化式营销)的理念呼之欲出。文化渗透式营销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附加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涵,再通过宣传与这种文化意涵相一致的诸如“时尚”、“流行”、“现代”、“品位”的概念来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而这些概念和文化意涵均来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微观层面对消费者个体和消费者细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渗透。此时的营销学者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测量消费者的固有价值观念,他们尝试通过营销上的努力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甚至通过改变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来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Hong(2001,2003,2009)提出了“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The Dynamic Constructive Model of culture),将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其关注焦点在于文化是动态的,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会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从而指导人们在脑海中构成特殊意义(Hong,2009)。这一理论为“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依照Hong“动态文化”的逻辑,部落营销、文化营销、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等概念相继出现,文化渗透式营销得到快速发展。

Marshall.Sahlins首先把人类学上的图腾崇拜概念来分析消费,他认为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中的图腾,而消费者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部落。在市场营销中,后现代的部落不同于原始部落,它的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小规模和情感的,并且不为任何现代社会已确立的参照标准所固定。他们是通过共享的情感和热情而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也只以通过符号和仪式来表明其成员承诺的形式而存在(王长征,2006)。部落消费是为了建立与社会或社区的联系,建构社会的认同,从而在参与消费或者集体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它以集体参与、互动、情感分享为特征,目的是为了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找到一个社会性存在的感觉。在营销实务界动感地带和哈雷摩托成为部落营销的典范。

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认为文化营销就是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营销缔造为文化沟通,通过消费者及社会的文化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王建国,1999)。他认为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对物质和精神个性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

Holt(2002,2003,2004)首次将标志(icons)的概念引入到品牌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有译偶像品牌)的概念,他认为标志性品牌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标志性的商业品牌(Holt,2003,2004),提出了文化式品牌的塑造方法。McCracken和Grant(1986)系统研究了文化是如何传递到商品上,再从商品传递到消费的过程。McCracken和Grant的文化传递过程理论和Hong提出“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给“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营销的中心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第一阶段市场营销研究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在第二个阶段对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跨文化营销还是品牌营销,都是基于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这一阶段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可以概括为“情感人”。而在21世纪的第三阶段,市场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假设是“文化人”。即消费者是具有特定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而且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可以通过营销的努力来改变,企业不仅要顺应消费者文化的转变,更要抓住和引导消费者文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Hong、Holt、Sahlins等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式品牌塑造、部落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仅仅以Hong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还显得单薄,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总体来说,对“文化渗透式”营销的研究还极为缺乏,从个体对文化的接受方面来说,文化渗透与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对接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成功必须与消费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接,目前的互动导向理论强调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文化渗透,但互动的途径、互动的理论依据等仍然有待探索。此外,文化渗透式营销在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层面应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还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6篇

Abstract :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tic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sign of conceptual marketing in real estate market , with an example of Pan Shiyi’s SOHO.

在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取得了大发展。房地产企业超过万家,年产值达到500 亿元。每年在开发项目和拟开发项目超过2 000 多个。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广大的购房者面对众多的楼盘以及大版面的广告,不知该选购何处楼盘;开发商面对有限的目标客户,对采用何种销售手段和营销方式来解决最终的销售问题感到困难重重。概念营销为开发商架起了一座通向消费者的桥梁。本文通过阐述概念营销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潘石屹“SOHO”之例,说明在房地产市场中概念营销的构思和设计

一、概念营销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概念营销是基于全员营销的一种营销观念和战略性策略,是一种整合营销策略,它是对市场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或产品以丰富的开拓性内涵,以唤起消费者对新的消费方式的向往,对企业的认同和对新产品的期待,同时树立企业全员创新的目标和动力。

概念营销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的设计、创新以及营销过程中始终围绕消费者。它着眼于消费者的理性认识与情感因素的结合,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新观念或依据其基本的传统思想,创造新产品并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因此,概念营销是正确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开发、把握的成果,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潘石屹推出的概念营销“SOH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潘石屹发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的发展,家、办公室不再是传统的家、办公室,它们的功能、界限日益模糊。由于信息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房地产产生了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希望在互联网上畅游,了解世界开拓思维;有的喜欢下班后“泡吧”,与朋友同事聊天交流感情;有的喜欢家庭生活,与家人、孩子在花园中散步。正是看到了这种新式需求,潘石屹推出了通过信息技术将居住与办公联系起来的个性化房产品,运用概念营销“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将房产品极为成功地开发出来,并掀起了“SOHO”营销狂潮,树立了概念营销在房地产业中的典范。概念营销不单是指项目所采用的先进技术或小区的宁静、优美环境,而是项目各部分的有机综合体。概念营销是对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的挖掘,通过智慧的综合,实现整合营销,达到营销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营销也是一种知识营销,实质是通过产品的市场定位来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另外,概念营销还强有力地促进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以及企业机制的创新。

概念营销区别于一般营销,它立足于消费者需求,通过抓住产品的本质特征,找准产品的核心价值,最后明确而有效地将概念集中,在消费者心目中生根。概念营销区别于一般营销。它强调产品概念营销的下列特征:

(一) 正向性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为消费者而进行的,所以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必须贴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安全、温馨。它不仅强调房产品的知名度,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消费者信任度和美誉度。

(二) 创新性

概念营销不是陈词滥调,是一种崭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着重倡导一种别样的家居式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时尚潮流。如“绿色营销”在环境保护运动中产生,体现了21 世纪的经营理念。房地产开发商,在树立环保意识的时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地,积极应用环保型材料,改善小区的环境,建设生意盎然、绿树荣荣的景象。因此,概念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创新。

(三) 周期性

概念营销中所倡导的“概念”并不是长盛不衰的,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的终结。潘石屹所塑造的“SOHO”体现了一个信息文明时代。当SOHO 走向大众化的时候,概念营销降低了它的价值,并最终完全消失。

(四) 延展性

概念营销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个好的概念营销是随着一个开发项目的完成而宣告它的使命的终结。概念营销的延展性使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万科倡导的“万科四季花园”在广州等地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二、在房地产市场中进行概念营销的设计

(一) 建立概念营销信息系统

概念营销信息系统是指能够为决策者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分析评估并分送传达的人员和程序。企业收集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和住房需求信息。概念营销信息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与概念营销有关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和数据的统称。它包括了技术信息、消费信息和文化信息等。信息意味着市场。通过信息的收集,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新观念。

(二) 制定概念营销的产品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调研信息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并进行市场定位。在产品设计上推行创新,即加强产品第四层次(第四层次为产品增加的利益和服务) 的构思和设计。传统产品的设计仅考虑产品的基本功能,如功能、质量、寿命、成本,很少考虑产品能为消费者增加的利益和服务。概念营销设计是一种创造新居家生活方式、是提供额外的利益和服务的设计。它将价值工程理论应用于产品、工艺的开发之中;并且,将目标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项目核心价值对比,有效评价设计对产品的实现程度。

(三) 概念营销宣传活动

房地产企业围绕概念产品的核心价值展开宣传活动:如展销,通过销售人员直接向消费者宣传产品特点,宣传产品的增加的价值性和服务性;作广告时,应强调本企业产品的新消费特征,宣传企业的创新形象,将概念营销信息传递给广大的消费者,刺激消费者需求;加强公关力度,企业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结论

由上可知,概念营销在房地产市场有其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须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特别是新颖的营销思维模式,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概念营销有机地结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推进了房产品的创新设计,对促进房地产市场成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田新. 论概念营销在企业中的运用〔J 〕. 商业研究,2001 , (4) :156 - 158.

〔2〕 夏春阳. 概念营销拼的就是智慧〔J 〕. 中外管理,2000 , (10) :46 - 48.

〔3〕 高重恒. 房地产营销反思〔J 〕. 销售与市场. 2001 ,(7) :72 - 73.

〔4〕 喻颖正,章伟杰,林旭东. 现代房地产营销实录〔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图书出版;消费社会;营销观念;转向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8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媒介的日趋发达,我们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的一切都成了商品,消费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鲍德里亚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以商品-物的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了,而是符号的消费取代了商品―物的消费,我们消费的只是一种象征,意象。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消费者首先消费的是一种大众媒介制造的符号、概念,然后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已不是消费者真正要考虑的消费动机,他只注重那种概念或意象。就像时尚一样,人们在乎的是时尚本身而非那些时装―物,鲍德里亚称这种社会为“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的场域中,大众媒介的发达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影像媒介的视觉性传播已经左右了大众认识世界的方式。社会的一切都被影像媒介诉诸于大众的视觉,大众对视觉性的传播产生了一种迷恋。大众的消费都诉诸于视觉性的内容,对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产生了好感。毫不夸张地说,影像已经成为大众与社会的中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关系,也就说大众媒介在视觉性传播过程中创造了视觉文化。

图书的营销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会左右着营销策略的运用。图书营销必须回应社会和文化形态,图书营销商或者出版社必须依据所处的文化环境来制定图书营销策略。在商品社会,商品社会注重的是图书―物的使用价值,在读者的精神需求的名义下进行图书的策划,生产和营销。一句话,图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产物,营销的主要目标是击中读者的真实需求。这种营销思维是围绕着图书-物展开,营销策略也是由“图书-物”这个实体决定的,其策略主要是,出版社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很少利用自己以外的推介方式;努力推介图书内容的价值、作者的权威性。这种图书营销方式深深地印有商品社会的特征,商品社会是实用价值第一的社会,没有使用价值也有等于没有市场。但是大众已经身处于消费社会,那么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策略应当是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图书营销观念应该实现由商品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向。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是“概念或意象”,而不是社会的图书―物。基于消费社会图书营销观念的转向,图书的营销策略必须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进行调整。策略的调整一定抓住三个主要的时代特征,一个是“概念或意向”,一个是大众媒介,以及影像媒介创造的视觉文化。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策略应该实现三个转向。

一、“图书―物”的营销 VS“概念”的营销

在商品社会,大众购买图书看重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大众的目的还是满足自身知识增长的需要。但是在消费社会,德波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走向了没落,社会呈现景观化,意象统治了一切。“消费不再只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首先变成了是否合乎时尚、合乎有时尚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能经过广告符号与意象加工的物品,也就不再具有消费的优先权。”[1]也就是说,大众的消费欲望是由大众媒介创造的“概念”激发的。消费社会的营销就必须关注概念消费,通过制造概念来推介商品。“概念”营销方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策略,其他商品的营销早就引入了这一策略。而且在图书营销领域,一些出版社已经自发的使用了这一策略。在其他的商品的营销中,“概念”营销运用得很普遍,比如脑白金的“年轻态,健康品”,金利来的“男人的世界”和利郎商务男装的“简约而不简单”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营销。当然,图书营销也有销售“概念”的案例,《话说中国》的营销则略中就包含了概念营销策略。《话说中国》的营销过程中,在恰逢春节之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提出了“贺岁礼品”的概念,出版社将《话说中国》系列丛书塑造成体面、品位、新意和实惠的意象。通过这样概念化营销,在春节期间,《话说中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少年儿童出版社王一方社长在接受《市场报》采访时曾说:“现在的营销点似乎已变成了炒作点,就是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书产生一个新的话题,然后为公众制造一些谈资。所以我有时感觉我们都是搞杂耍的人,要使出全身解数来取悦读者”[2]。我们从他的话里也可以感觉到“概念”已经是出版人不得不面对的营销策略了。在消费社会,图书的出版需要制造概念,需要营造消费点,而且也是必需的。消费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裕的社会,大众的消费依赖于媒介制造的概念,通过概念的消费完成社会身份的区分。图书营销应当因势利导,抓住大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通过制造概念推进图书的销售。

二、单一媒介营销 VS跨媒介营销

在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中,图书的推介的媒介很单一,出版方和推介方二合一。通常的方式就是新书的会,而且只有重点图书才会享受这种待遇,一般的图书都是静静地出版,默默地销售。这种单打独斗的营销方式显然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影响力有限。消费时代的营销必须突破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媒介环境,实现跨媒介的营销。消费社会形成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媒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它们一轮又一轮的制造着神话,制造着人们消费的欲望。图书的营销只能适时地利用这个趋势,通过跨媒介的营销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大众媒介中,电视和广播实现的是空中覆盖,报纸、杂志、电影和网络实现的是陆地覆盖,而且大众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和覆盖广的特点,所以跨媒介营销也就具有全方位、立体式和高速度的特点。跨媒介营销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的,比如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话说中国》,它就是一个跨媒介营销的成功案例。出版社充分的利用了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的综合效应来推介《话说中国》,尤其是中央台《焦点访谈》。当然,出版社还利用了国家行政部门的推介力量,这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另外谈到跨媒体营销策略,我们不能谈《百家讲坛》图书的成功。《百家讲坛》不仅制造一批明星,而且也带动了这些学者和作家著作的热销。以阎崇年为例,“《正说清朝十二帝》自2004年10月出版以来,上市3个月就累计销售16万册,截至目前共售出35万册,即将印第18版。”[3]这样的销售业绩,单靠出版社单打独斗是换不来的。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的宋志军说:“阎老师以前也出书,但没这么火过。”[3]在国外也有成功的案例,“BBC第4频道播出的2005版‘理查德和茱迪读书俱乐部’节目,仅在过去7个礼拜,其推荐图书便卖出了令人吃惊的70万本,这种情况促使BBC第1频道也要推出一个类似的自办节目。”[4]这些成功的跨媒介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图书的营销需要多种媒介的联合作战,多媒介的合作是一个可以实现共赢的图书营销策略。

三、“内容”为主的营销 VS“视觉”为主的营销

传统的图书营销观念都是从图书的内容出发制定推介的策略,强调图书内容的使用价值和作者的权威性。与内容相比,图书的其他方面推介相对较少。伴随消费社会的到来,这种图书推介的方式显然失去了新意。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出版社正在做图书营销其他方面的文章。图书装祯设计更加视觉化,也就是说图书强调了外在形式对读者的吸引力;现场推介活动和图书广告走向视觉化、奇观化,强调推介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新的变化恰恰是视觉文化的体现,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视觉文化突出了“视觉”的作用。“本雅明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情形:文化正在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一切都倾向于展示,外观的美成为普遍追求。这种情形60年代在德波那里则表述为从‘占有’向‘炫示’的转变,外观成为视觉追求的目标。”[5]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大众产生了对视觉的迷恋;大众的注意力都依赖于视觉的震撼力,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大众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就是“无”。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变要求图书营销策略实现“内容为主”向“视觉为主”的转向。

图书的物理形式的吸引力成为出版社图书营销的重要因素,外在形式的吸引力直接射中的是大众的爱美心理,有些读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就是爱美心理强迫的产物。而且出版社也应到该认识到,营销的目的是将图书销售给大众,至于大众会不会去读书不是出版社考虑的问题。哈泼柯林斯集团旗下Harper Press出版社常务董事和发行人卡罗琳•迈克尔也说过:“读者买书,不管他是不是读了,还是打算去读或者希望去读,但是书的那种样子、感觉、味道,这些物理形式,本身便是一大之源,吸引着读者去买它,而不管随后他们会不会强迫自己去读它。”[4]

图书营销还必须推出自己的图书广告,尤其是视觉广告。图书广告可以自由的流动于大众媒介之间,视觉广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捕获大众的视觉注意力。图书营销必须能够把大众拉到图书面前,没有大众的关注的图书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目前国内出版社对此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图书广告很少,新颖的现场图书推介活动的被认为是“恶俗”。《塔荆普尔彗星下的海啸》推介广告被认为是国内首例图书广告,《成都,爱情只有八个月》的推介活动采用了美女的方式。或许真得像某些人所说,有些书的推介方式比较恶俗,但是它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视觉推介已经到来。

总之,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图书营销的观念应该回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上述的三个转向是不错的研究点,而且在现在某些出版社的营销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图书的营销的观念对营销策略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营销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营销策略才可以对路,出版社图书的销售才可以保持稳定。出版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营销观念,因为观念的更新可以为营销打开一个新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苗晓雪,女,汉族,1982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理论研究。冯瑞杰,男,汉族,1980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6

[2]图书市场总体偏冷出版人的市场思量[N/OL].市场报[2007.01.10.4],

[3]邢莉云,张彦武.“百家讲坛”结集出版皆成畅销书[EB/OL].人民网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现有系统营销概念进行剖析,并对系统营销概念进行了再定义,总结其特征,最后探讨了系统营销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企业的系统营销实践有所借鉴。

近年来,“系统营销”这一词汇在国内营销界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有人把它当做一个概念,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营销观念,还有人把它视为一套营销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系统营销?系统营销理论框架都包含哪些内容?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尽管如此,系统营销却被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士和企业所接受,人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诠释,并作为营销实践的理论依据。系统营销对企业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创建概念明确、理论架构完整的系统营销理论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剖析和再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期望能对系统营销理论的研究有所裨益。

现有系统营销概念剖析

理论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是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论的最基本方面是概念,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出有用的概念,并提供各概念是如何相关的解释。通过一个详尽的解释性框架来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提供了一整套的概念,如市场营销、需求、产品、市场、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渠道、促销、营销组合等等,通过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市场营销理论。显然,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下文对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系统营销概念从逻辑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国内研究系统经济学的昝廷权给系统营销下的定义是:“系统营销指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推广或推销自己的广义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服务甚至某种价值观念”。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这个概念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首先,系统营销是在市场营销概念基础上,通过增加“系统”属性,使其有别于市场营销,系统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种概念,市场营销是系统营销的属概念。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系统营销的内涵比市场营销的内涵大;而在概念外延上,系统营销的外延比市场营销的外延小,即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市场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窄。对照市场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给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送达消费者的一系列整体性活动”。 将上述两个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列表,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各对应项不难看出,前者在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外延全部大于后者的外延,由它们所定义的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更宽。这明显违反种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属概念的基本逻辑,即违反了系统营销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市场营销概念的基本逻辑关系。

其次,该定义只是将传统的市场营销定义中的企业和消费者换成了“经济系统”,除了“推广”这个与系统毫无关系的概念外,没有对系统营销特有的本质属性做任何的揭示,让人无法看出系统营销与市场营销之间的本质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昝廷权的定义首先违反了逻辑关系,其次,由于该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系统营销的本质属性,让人无法理解系统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此系统营销概念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概念。

刘祖珂在其著作《系统营销》中给系统营销所下的定义为:实施满足竞争的多维度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在战略的规划和指引下,建立强大的营销组织,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在产品、包装、策划、价格、传播、队伍、服务、品牌等单一或几个方面的能力,去争夺消费者资源、客户资源和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这个定义显然太过复杂,用了大量的概念来定义系统营销,定义中使用了诸如多维度、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强大的营销组织、成熟的业务模式、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等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该定义违背了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的规则,从而无法达到明确系统营销概念内涵的目的。

显然,刘祖珂试图用更多的概念更全面的描述系统营销的特征,以期给出系统营销更完整准确的定义,但却又走到了昝廷权的系统营销定义的另一个极端,即由过于简单演变成过于繁琐,甚至晦涩难懂。

系统营销的再定义及特征

系统营销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将系统论思想应用于市场营销,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对系统营销作出如下定义:系统营销是指把企业和外部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通过对各种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系统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一)系统营销的本质是系统论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

系统营销是系统论思想和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结合的产物。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以系统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按照整体性原则要求,在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时,要将企业放在外部环境中去考察,把企业与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其次,按照相互联系的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对市场营销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服务、管理、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而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个因素。最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1+1>2”的效果,使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系统方法的最终目的。

(二)系统营销的核心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正确的经营战略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向不出现偏差。很多企业的成功源于出色的市场营销策略,但却最后失败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失误。如果决策者能够坚持系统的方法和思想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科学的决策,就可以避免经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本文认为,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除了要遵守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

(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系统营销且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

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是企业开展系统营销的重要前提条件。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决定个人的命运。同样,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努力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主动克服原有的思维习惯。同时,企业管理者不仅自己要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而且还要倡导企业下属各部门的管理者都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从而为系统营销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有利于系统营销的科学决策机制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面对多变的环境因素,仅依靠管理者的智慧进行决策,其风险是非常大的。为了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有赖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一是重大决策民主化。通过集思广益来反映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决策的失误。但民主决策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还必须依赖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是实现科学决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信息。信息缺失或信息失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信息社会,掌握足量的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建立专业智囊团,并且发挥专家的作用。决策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企业管理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如果过于自信又耻于向别人求教或求助,结果便会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此外,决策者应善于从专家身上吸取智慧;广泛听取意见,对重大决策反复进行论证。在许多情况下,决策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取舍,要考虑利弊得失,进行价值判断,因而,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听取反对者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三)切实做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绩效。试想,如果没有海尔全方位周到标准的“星级服务”,能有海尔高度的客户满意吗?刘祖珂在其《系统营销》一书中提出的七大基础管理(包括目标管理、预算管理、计划管理、预测管理、业务流程、绩效管理与激励管理七大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他认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想要胜出,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管理能力来做支撑,否则,就会像盖房子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地基一样,总有一天房子会倒塌。

综上所述,系统营销并非全新的市场营销理论。事实上,传统的市场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理论都蕴含着系统思想,尤其是整合营销更被称为系统整合营销。与这些理论相比,系统营销更重视系统思想与方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而进一步提高系统营销理论的可操作性,将是这一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昝廷权.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企业活力,2002(9)

2.刘祖珂.系统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文化营销的概念第9篇

关键词:概念概念营销营销理念

所谓概念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加以提炼,创造出某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向目标顾客传播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功能取向、价值理念、文化内涵、时尚观念、科技知识等,从而激发目标顾客的心理共鸣,最终促使其购买的一种营销新理念。

概念营销产生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变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影响营销理念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最终促成了概念营销:

信息爆炸引发注意力经济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有限的注意力与无限的信息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使得企业力求提升消费者对自身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营销就是通过塑造核心概念来吸引眼球,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个性需求引发个性化营销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营销理念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雷同的产品,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这在高端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个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个性需求引发了个性化营销,而如何实施个性化营销?概念营销是一种重要选择方式,通过概念营销可以把消费者的这种个性需求加以彰显。

产品同质引发差异化营销

目前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占领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构造同质产品的不同点,展开概念营销,以此作为卖点来迎合消费者的买点。概念营销是在产品同质条件下的一柄利器,通过塑造概念为产品的有形同质构造无形差异,进而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

竞争升级引发营销理念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营销是市场竞争升级的必然产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已无法赢得市场,概念营销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如果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是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概念营销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导出来,甚至达到创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亚健康”概念,这一概念被消费者认可,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市场,而采力占据了至高点。

细分市场,主动定位

概念营销遵循STP理论,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之后,采取的是主动定位的姿态,有时定位甚至先于细分市场。这是因为概念营销所要推出的概念在还没有推出前,谁也不知道,目标顾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当企业提炼出概念以后,突破了产品的同质,引起了顾客的认同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目标顾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亚健康”概念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即主动寻找不健康与健康之间尚存在的中间状态。

差异营销,个性营销

概念营销的另一大特征是差异营销和个性营销,这三种营销理念互有相通。概念营销既是差异营销,因为概念几乎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概念营销又是个性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而产生的。

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

如何进行概念营销,有很多技巧与智慧。人的创意是无限,也是无从拷贝的,但是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笔者在此把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为以下五种: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相顺应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概念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概念营销引导潮流。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包括消费者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等等。目前,社会发展观念倡导环保和节能,企业在概念营销上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必将事半功倍。

与高新技术相挂钩

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如果在概念营销中把概念适当往高新技术上靠,能够提高产品层次,促使现实购买。例如,以前有家企业利用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夜间“发光开关”,产品三次冲击上海市场均告失败。后来进行概念营销,推出“夜视开关”概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其实,“夜视开关”与“发光开关”在产品层面毫无差异,但是在概念层面却大不一样:“发光开关”只是一种普通的称谓,而“夜视开关”却成功地将小小的开关与高新技术挂钩,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曾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夜视”技术。

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概念营销经常使用,有时甚至为了概念营销的需要而制造新闻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营销中的概念与新闻事件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而且新闻事件要有轰动效应,而不能盲目地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营销中也常常运用。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因此在食品概念营销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够引起目标顾客的共鸣与认同。

与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相匹配

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其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在概念营销中把握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比如,日系轿车主打的“省油”概念,虽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车身变轻、安全度变低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概念营销运作的注意事项

概念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运作中,还须注意以下四点:

概念营销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降低营销风险。概念营销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如果概念的运作没有需求为基础的话,消费者一般是难以接受的,即使能够接受概念,也不一定会产生现实购买力。

概念营销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

在概念营销中,产品是概念的载体。换句话说,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这一概念,否则消费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于对产品的不满意,也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因此,在概念营销中,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确保产品的内在质量;要确保产品能够体现概念。

概念营销需要营销渠道的整合

从概念营销到现实购买力,中间还隔着营销渠道,因此需要进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从而确保最终购买。比如,在概念层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没有进行终端的整合,导致顾客在购买中虽认同概念,但选择了其他品牌的产品,概念没有促成最终购买。这就需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概念营销的效果。

概念营销理应实现价值最大化

概念营销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报酬分析,科学合理地做出是否进行概念营销的决策。此外,还要从整个企业层面来看概念营销,在打造某一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本企业的他类产品。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在概念营销中应为跟随者制造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汉林.“争夺眼球”的营销新方式——概念营销[J].财会月刊,2000

3.章守明.透析概念营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