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47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1篇

从调查情况看,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衡量流动性风险状况,一是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类并分别计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计算出流动性比例,据此来衡量其流动性状况。二是通过存贷比、备付金比例来评价流动性状况。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除部分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取数的指标外,对诸如短期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应收款及一个月内到期的向中央银行借款均没有据实填列,因此流动性监测流于形式。从技术层面看,此类监测方法由于未对客户存款等重要指标做详细分类,无法识别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理论层面看,随着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复杂,不同市场的相关度不断提升,依赖单个指标的良好表现已不能全面反映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推出及对风险的度量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资产负债表逐笔分析,并按照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重要项目排序,抽取风险因子,分析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现结合海东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近两年的业务经营数据,抽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一)风险因子的选择通过调阅有关资产负债表分析其有关业务,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因此可以从资产负债表负债方抽取存款的相关情况,从资产方结合监管报表抽取贷款环比、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和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并考虑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因素。

(二)情景假设及风险因子权重设计为方便统计,本文将风险因子的施压权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流动性的影响。2013年以来,由于宏观层面资金供应量适度,中央银行大幅度、大范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现象减少,定向调准的趋势明显。目前,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考核统一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考虑1984-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幅度为0.5%-2%,因此,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施压权重为轻度0.5、中度1、重度2。目前,可以暂定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权重为0.5。如果因经营情况变化导致政策调整,将赋予不同施压权重。情景二:存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受政策、行业景气度等宏观因素影响和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及经济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存款会出现波动,本文对6家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存款月环比、最大十户存款客户占比数据分析其存款的稳定性(见表1、表2)。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存款稳定性较好且存款结构多样化,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存款平均减幅等因素影响,获得施压权重1,E和F机构由于存款负增长次数占抽样月份的比例较高(47.8%和47%)、幅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高达24.67%),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三:贷款对流动性的影响。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较高,但也存在因有效信贷需求少等因素导致贷大贷集中和区外放贷的现象,导致资金流动性降低。为此,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月环比增速和2014年9月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及所在行业进行分析(见表3)。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贷款增速、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较低和投向行业分散且行业景气度较高,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最大十家客户占比高获得施压权重1,E、F机构由于贷款集中度高、最大贷款增速大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四:正常贷款到期因违约直接影响流动性状况。因此对此情景进行施压。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质量报表,重点分析由于资产质量变化导致贷款到期不能正常偿还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上表分析,A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占比低(1.87%)和月均占比低,获得施压权重0.5,B、C、D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在10%左后,月均存款低于5.07%,获得施压权重1,其余机构获得1.5的施压权重。

三、测试结果及结论

B机构在各施压因素共同作用情况下,获得3个施压权重0.5,显示出流动性压力较小,A、C、D机构由于获得2-3个为1的施压权重,流动性压力适中,E、F机构由于获得3个为1.5的施压权重,其流动性压力较大,应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单因素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区域政策因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存款流失及波动过频对流动性影响较大,同时存款结构是否优化也直接影响流动性;贷款增速过快将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贷款投放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对流动性产生间接影响;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将对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考虑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给流动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提前制定预警方案,如向中央银行借款或与交易对手提前约定借款协议以应对流动性危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存款稳定性的认识一是逐月分析存款月环比下降的原因,对可能预见的存款流失采取事前手段予以干预。二是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在保证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应进一步优化公司存款和财政存款的结构,防止因行业、政策等因素导致存款大起大落。

(二)合理调整贷款投放进度和结构一是合理匹配存款增速投放贷款,防止因贷款投放进度加快而存款大幅度下降导致流动性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贷款投放结构,对大额贷款投放应合理设置上限比例。三是密切关注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分析贷款特别是最大十家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及前景,预见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贷款结构,从而缓解流动性压力。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2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3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4篇

【关键词】 贷款 抵押担保 信用

一、银行重视抵押担保物的成因分析

银行对抵押担保物的严格要求,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信用状况,二是银行本身对贷款风险的容忍度。具体分析有五个问题。

1、整体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信息采集成本过高

我国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工商局建立的“金信”工程、税务局建立的“金税”系统的建立完善,使得企业的信用状况有了比较好的评价对比基础。但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缺乏有效共享机制,使得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一直没有建成,想了解企业的全面情况,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多套表”的问题十分普遍,形成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企业处于利益考虑,违规制作虚假报表,这是当前财务管理上最主要的问题;二是企业内部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这主要在小微企业中比较突出。三是外部监管处罚力度不够,监管部门没有力量核实逐份核实企业财务,对于发现作假的企业处罚力度较轻。

3、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偏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企业过于重效益轻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而且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目标短期化,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企业风险抵抗能力严重不足。因此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为了避免风险,往往不吝做最坏的打算,相比看不见摸不着的信用,抵押担保显然更能让金融机构放心。

4、监管容忍度过低,违反金融规律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和银行开始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问题,防范新增不良贷款成了所有银行贷款管理的核心,很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下降到了零。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9%,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拨备覆盖率则从19.7%上升到了155.4%。但放贷业务作为一个高风险业务,在正常的金融规律下根本不可能做到零违约。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2年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就曾明确提出:“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认识,对凡是符合信贷原则、严格按照信贷程序发放的贷款,如果由于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就不应追究信贷人员的个人责任,不要提出诸如新增贷款不良率必须为零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然而,商业银行的实践并没有太大改变。

5、贷款投放程式化,业务作风欠深入

对一个贷款项目的风险判定,既需要相关指标的定量考察,也需要对企业信用程度的定性判断,而目前各行在放款时过份强调定量方面,上下一刀切,统一信贷准入标准。因此,信贷人员对企业实地调查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到企业的主要工作是核实企业抵押担保,并帮助企业整理贷款资料,达到上级行设定的标准。对于抵押物的过分依赖,使得企业领导人能力、企业市场情况、竞争能力等因素队能否贷款的影响程度减少。

二、不同贷款方式的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对信用贷款和抵质押担保贷款进行对比分析。

1、信用贷款与其他贷款的收益比较

据对我国华北某市某商业银行的调查,信用贷款的平均利率要低于抵质押贷款。2013年末,该行信用贷款平均利率为8.76%,抵质押贷款的平均利率是10.57%,保证贷款的平均利率是11.15%。据对金融机构调查,目前利率水平主要与企业的议价能力有关,一般信用贷款的放款对象都是优质企业,是众多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所以企业议价能力强,利率压得比较低,而其他企业由于自身条件较差,与银行议价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利率较高,能够提供抵质押物的相对利率低些,提供其他企业保证的则要高一些。

2、信用贷款与其他贷款的风险比较

据对该市2014年的金融数据分析显示,信用贷款的风险要明显小于其他贷款,该市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不良率为1.05%,其中信用贷款不良率0.08%,质押贷款不良率0.09%,保证贷款不良率1.06%,抵押贷款不良率1.88%。信用贷款风险最低,主要是由于企业本身实力雄厚,属于优质企业。

从最终实际形成贷款损失的情况看,抵押贷款的比例并不低,据对该市某商业银行统计,2007年以来,该行共通过剥离方式处置不良贷款281255万元,其中信用贷款占7.45%,抵质押贷款占36.7%,保证贷款占52.4%。

3、信用贷款与其他贷款的成本比较

贷款成本主要是贷前调查成本、贷后管理成本和不良贷款处置成本三块。

贷前调查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信用贷款都要低于其他贷款成本,主要原因是信用贷款只需要对贷款主体进行审查,而抵质押贷款不仅需要审查贷款主体情况,还需对抵质押品的权属真实性、登记情况等进行调查。在不良贷款处置方面,如果不考虑最终贷款损失情况,信用贷款仍比抵质押贷款要低:信用贷款发生不良通常通过解决,相关费用主要是法院的诉讼、执行等费用;而抵质押贷款发生不良后,不光需要通过诉讼渠道,还要进行抵押物拍卖,其间包括诉讼费用、保全费、执行费用、抵质押物处置费用、贬值损失等。

4、信用贷款与其他贷款的发展前景比较

信用贷款的发展前景主要与企业的信用状况相关联,从我国社会信用状况发展看,社会信用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逐步加大,这对于发展信用贷款比较有利。而抵押贷款的发展前景主要受抵押品增长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土地和固定资产,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增速的下降,以及对耕地面积越来越严格的保护,今后土地和固定资产资源会越来越紧张,如果金融机构仍然固守“贷款必抵质押”的思路发展,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综合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信用贷款在贷款成本、信贷发展前景方面要优于抵押担保贷款。在贷款收益和贷款风险方面,呈现综合平衡的态势,不良率低的信用贷款收益也低,不良率高的抵押担保贷款收益也高。

三、目前我国信用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贷款无法惠及真正需要的企业

当前信用贷款主要是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的一种工具,实际上使用信用贷款的企业,大多数并不缺少抵质押物和担保企业。而真正缺少抵质押物的中小企业,却享受不到信用贷款的好处。这种错位现象说明,信用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更多的是为银行服务,不是为经济均衡发展服务,更多地是为实力雄厚的优质企业服务,而不是信用好的中小企业服务。

2、银行高收益并未承担高风险

“风险与收益相对应”是市场的一般法则,按照这种原则,有抵押物的贷款风险应该小于没有抵押物的贷款,那么抵质押贷款的利率就应该小于信用贷款的利率,而实际却恰恰相反,银行一方面用严格的抵质押来降低自己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有利的议价地位保持高收益。这种错位现象说明过分严苛的抵质押担保制度是垄断企业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3、抵质押物处置成本高、风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良贷款产生时往往是抵质押物价值下降时期,宏观经济状况对抵押物变现价值有显著影响,在一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不良抵押贷款处置回收率相对较高,而当一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下降时期时,不良抵押贷款处置成本和风险则会明显上升。

此外,贷款抵押担保在实际处置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是由于抵押品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在具体处置过程中不仅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工成本,而且还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所得不能覆盖成本;二是由于各类资产交易市场的短缺,很多抵押物在实际执行权力时,往往难以变现,耗时较长,资产贬值严重;三是部分项目在贷款时采取一些变通措施或违规手段,虽然表面上看抵质押物充足,但实际处理时,很多抵质押品实际上是不能处理的,这在很多投融资平台项目上反映很突出。

四、解决思路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体系,建立全面的企业信用信息档案,为金融部门全面了解企业信用状况搭建平台。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失信惩戒机制,让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提高企业的失信成本。

2、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金融部门要放宽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要求,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放宽相关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当前银行既能低风险又可以高收益,根本原因是市场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只有改变当前的市场形势,才能使金融部门主动降低不良贷款要求,所以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市场竞争,可以迫使金融部门主动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3、扩大信用贷款比例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品种创新,在部分地区试点信用贷款业务,测算降低抵押担保要求所产生的不良贷款损失,与所产生的信贷投放增加、效益提高等成效之间的对比,从而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效益最大化。

4、推广贷款保险业务

扩大贷款保险业务,可以降低银行对贷款抵押品的依赖程度,将风险分散到保险公司等其他机构,有助于提高银行资本可控性,降低贷款成本。

5、在全国范围内不宜搞统一,因地制宜,增加基层金融机构自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管理集中度较高,管理模式“一刀切”,难以适应地方差异。从监管角度考虑,地方级别金融机构想要更好的支持地方经济,需要更大的自。比如,给从事小微企业及“三农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呆坏账核销、贷款重组的自;扩大风险补偿拨备范围并降低拨备成本;实行差异化监管、差异化货币政策等。

【参考文献】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5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 压力测试 可还贷现金流覆盖率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在假定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由于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状况恶化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由于融资平台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压力测试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还款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通过压力测试,可以测算融资平台贷款资产质量在各种不同的市场情景变化下受到的冲击影响程度,以及对贷款银行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支持融资平台健康发展、防范潜在风险提供依据。

一、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原理

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工作主要包括:设定压力情景、建立传导机制、测试计算、压力结果报告分析等步骤。

(一)压力情景设置

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来源大部分是地方政府的收入,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收入主要有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因此,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选用的压力情景为:(1)由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等因素导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由于房地产相关税收减少导致的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下降;(3)由于应对通货膨胀而提高贷款利率导致财务成本上升。具体压力情。

说明:极端压力情景主要是模拟极端情景压力下的表现,出现的概率非常低,类似于发生金融危机。

(二) 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传导机制

首先将压力情景指标转化为对地方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在扣除刚性支出后,测算政府每年可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并测算其是否能覆盖贷款。该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三)压力测试指标

压力测试主要是测算压力情境变动对某一关键指标的影响,从而依据该指标的变动来做出判断。根据银监会2010年110号文中关于平台贷款资产质量分类描述的判别定义“可用于还贷现金流现值大于债务账面价值,即使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仍能按期偿还全部本息的债务应归为正常类”从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本质出发,从还贷现金流的角度测算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具有更好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压力测试选择可还贷现金流覆盖率为核心指标,各测算级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偿债能力。同时假设地方政府不存在道德风险,即政府对其所属平台贷款均有还款意愿,并且平台的所有银行贷款均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偿还。

可还贷现金流覆盖率定义为:

可还贷现金流覆盖率 = 可还款现金流贴现值 / 当前政府需承担的债务

其中:可还款现金流包括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剔除掉刚性支出;政府需承担的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显形负债。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贷款,农信社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农发行及开发银行贷款,不包括外债,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及各种金融机构因破产而可能引起的政府支出,社会保障欠账,粮食挂账和供销社挂账,地方财政的隐性赤字,各级政府的担保、融资和拖欠等非直接显性贷款。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测算

本次压力测试的对象是截至2011年6月30日某行贷款支持的市、区、县级融资平台的存量表内信贷资产,包括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共129家。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数据来源于各级政府2010年财政报表中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和基金收入变动表。一般预算收入中用于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为估算的2011-2013三年比例的平均值;经常性支出中的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情况和人口总数按5%-15%计提。其中根据国务院2007年文件《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地复垦的比例为15%,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为10%;根据国务院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例为10%。

(二)假设条件与测算公式

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各级政府财政实力和土地运营情况,结合其当前的负债能力和水平,以次作为判断其债务质量的依据。在基于谨慎性原则下,假设融资平台项目为公益性项目,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计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并在财政报表得到体现;贷款签订时是每年固定还款现金流的方式进行;假设未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债务余额不发生变化。

压力测试公式如下:

压力测试下可还贷现金流现值/当前政府债务余额

其中:X1是政府债务余额;X是压力测试下的可用于还款的财政收入现值;i是贷款协议签订时的初始利率;L是政府土地收益;F是除土地收益外的政府一般财政收入;t%是压力测试情景下的央行调整的利率上升幅度;a是土地收益中政府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n是贷款加权年限;b政府土地收入中用于农田复垦的比例;m%是不同下压力测试情景;c%是一般预算收入中用于经常性支出所占的比例;d%是政府土地收入中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比例;e%是一般预算收入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和人口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的比例。

(三)评判依据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6篇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某些假定小概率极端不利事件的存在测算商业银行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作出适当评价和建议。压力测试本质是预测极端风险信息的工具,流动性压力测试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风险预警,使银行及时意识到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足,做到未雨绸缪。

关键词:流动性;银行风险;压力测试

一、风险因素的选取与情境设计

近几年银行信贷的不断扩张,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市在政策调控的压力下资金大量流出,相应的银行信贷急速收缩,这势必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自2006年来平均每年调节7次,且每次都收放大量流动性,对银行体系作用力强烈。结合2013年我国市场及中国建设银行实际情况,本文将不良贷款率、短期融资成本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选作此次压力测试的风险因素。

根据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第十一条:压力测试情景根据假设程度的不同,一般包括轻度压力、中度压力以及严重压力。三种压力情景按顺序不断增强,轻度压力也比目前实际情况更严峻。本文将不良贷款率、短期融资成本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三个风险因素与不同压力程度结合,设计情景。

二、确定冲击

据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二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相关数据,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μ=1.47%,标准差σ=5.96%。进一步计算得μ+σ=2.05%,μ+2σ=2.63%,μ+3σ=3.21%,分别作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压力冲击值。

银行短期融资成本以7日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表示,同理计算出4.05%、5.08%、6.11%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压力。 自2012年5月18日起,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未发生过调动。但前至2003年9月,央行共调整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准率39次,其中37次调整幅度为0.5%,2次调整幅度为1%。故将轻度压力设为上调0.5%,中度压力上调1%,重度压力为前两者之和1.5%。

三、模型构建

假定银行在受到风险因素冲击时,短期内能通过同业借款、向央行借款、出售债券等方式融资。以X为风险因素,X1为存款准备金上调比例,X2为集中提取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X3为不良贷款率,F(X1,X2,X3)为资金总流出情况,Y为银行即时融资能力,R为作为流动性指标的融资后备付金率。融资后备付金是指允许银行利用即时融资能力获取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与银行存款规模之比为融资后备付金率R。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模型建立如下:

maxY=现金及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同业拆借限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法定存款准备金

正常情况下即时融资能力的最大使用率为40%~60%。在遭遇风险冲击时,即时融入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最大融资能力的25%: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的最高拆入限额和最高拆出限额均不超过该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8%”,即

maxY中含同业拆借限额=8%×M

整个模型的含义为当风险因素X1,X2,X3其一或全部发生不利变动时引起银行偿债资金减少,流动性短缺。此时如客户集中大规模取款,银行可能会丧失即时支付能力。为了保证支付,银行可动用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变现作提存的超额准备金,防止发生挤兑危机。

在不考虑任何预计损失下,据公式计算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备付金率如表1:

四、压力测试结果

根据《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第五条,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本文以2013年年末为测试时点,对中国建设银行在不同风险因素、不同风险情景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分析和情景测试。

(一)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又称单一因素分析,分别研究不良贷款率上升、短期融资成本上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单个风险因素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1.不良贷款率敏感性分析

假设不考虑新增贷款,且未来一年内压力情景保持不变。

2. 短期融资成本敏感性分析

假设同业拆入资金为中国建设银行短期融资的唯一方式,即资金缺口仅通过同业拆入进行弥补,且拆入资金平均期限为7日,以单利方式计息,每月不断循环借款,每次拆入金额为最大拆借限额0.08×12055777=964462。根据“拆借利息=拆借金额 拆借利率 (生息天数÷基础天数)”计算如表3:

从表2~表4可看出,不同风险因素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大小不同,其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同。相对而言,短期融资成本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影响较大,法定存准金率的变动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带来较大威胁。

(二)情景分析

在实际情况中,仅单一风险因素冲击银行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情况是多个风险因素同时作用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考验其资产短期变现和及时补充低成本负债的融资能力大小。根据上文的风险因素和情境进行多因素分析如表5:

关于融资后备付率,监管机构未曾正式提出监管标准,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备付率有明确标准。2005年《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将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纳入银行风险评级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之一,规定5%以上计100分,4%至5%计90分至100分……我们可以参考此规定,设定融资后备付率的正常范围。

根据表5情景测试结果,中国建设银行在轻度和中度压力情景下融资后备付率都大于3%,可认为3%是建行当前流动性压力的警戒线,低于3%时要引起严肃关注。当融资后备付率低于3.1%时做好准备措施,增强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水平,满足客户借贷、提存、支付等需求;当融资后备付率在3.2%以上,可认为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现处于合理水平之上。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7篇

本文政府背景类贷款主要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开发区建设、公路建设、城市资产经营等五类作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公司发放的贷款。

1.政府背景类贷款的基本情况

(1)贷款总量大,城建及公路类贷款占比高。2006年7月末,泰州市政府背景类贷款余额为37.39亿元,占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城建及公路类贷款占全部政府背景类贷款的55.52%。

(2)贷款期限以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和3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为主,1至3年的中期贷款较少。据调查,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47.36%、38.24%。

(3)贷款利率普遍上浮。执行上浮利率(30%以内)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8.21%,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11.79%,无下浮利率情况。

(4)贷款形式多样化。保证、抵(质)押、信用贷款占比分别为58.22%、40.98%和0.8%。保证以财政承诺和企业互保为主,互保一般集中在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之间。

(5)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了政府背景类贷款。泰州市仅中信银行泰州分行例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分别为83.37%、11.55%和5.08%。

(6)潜在风险较大。2006年6月末,政府背景类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为:正常类20.92亿元,占比55.94%;关注类15.14亿元,占比40.49%;不良类1.33亿元,占比3.57%。潜在风险较大。其中,地方性公路贷款的不良率高于其他行业,并有向下迁徙的趋势。

2.政府背景类贷款的主要风险

(1)贷款担保存在法律风险。政府承诺、财政局、公路管理机关对外担保现象比较突出。根据《预算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同时,政府背景类公司申请贷款时,政府作为实际投资者,往往会作出还款承诺,或请求地方人大出具承诺函,但承诺在法律效力上存在瑕疵。如果贷款建设项目效益不佳,政府还款承诺难以兑现,行政机关也难以履行担保义务,债权银行将难以通过司法程序主张债权。对于发放给土地储备中心用于储备土地的贷款,由于储备的土地尚未办理出让手续,以其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潜在的法律风险较大。

(2)贷款偿还能力难以把握。一是除道路交通、土地储备有第一还款来源外,其他政府背景类贷款项目基本无直接收益,还款只能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节余。而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缺乏对政府财力与政府背景类公司负债能力的评估体系,部分地区财政结余较少,政府过度负债将对银行资产安全埋下隐患。二是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盲目上马,且贷款需求量较大,还贷周期较长,若招商引资效果不理想或宏观调控紧缩,其预期收益将落空。三是第一还款来源具有不确定性。比较而言,政府背景类贷款项目的营运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款来源不稳定。

(3)银行间竞争加剧导致贷款管理风险。由于政府背景类贷款的“准财政”性质,为营销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放松贷款管理。一是降低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放松对此类贷款项目的评估论证与贷后跟踪管理。二是竞相降低贷款利率,缩小盈利空间。三是项目贷款短贷长用趋势明显。由于项目贷款上报、审批环节较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实现贷款投放,往往向政府背景类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造成贷款期限与项目建设时间不匹配,贷款到期难以及时归还。

(4)自有资本过少,项目融资过度依赖贷款。由于多种因素,目前,政府背景类项目融资存在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象,加大了信贷风险。据调查,目前土地储备中心的资产负债率普遍为95%以上,城建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为85%以上。由于政府背景类公司资本过少,债权人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风险无形中向主要债权银行转嫁。

3.政策建议

(1)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五部委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打捆贷款”调查摸底工作,排查显性和隐性法律风险,停止与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签订新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实行贷款投入与贷款项目直接挂钩、一一对应。对已签订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审查贷款承贷主体、担保主体的资格和履约能力,对不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担保手续要重新予以落实或追加新的担保,确保贷款项目的合法、合规。

(2)严格把握偿债能力。政府背景类贷款项目一般用款期较长,其间影响投资收益的变量很多,其不确定性极有可能造成信用风险。为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政府背景类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同时,要对已发放贷款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贷款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和严密监控,对挪用贷款的借款人采取必要的信贷制裁措施。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8篇

一、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许多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处于制度安排的原始积累、渐进完善阶段,因此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制度性风险很大。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就业工程滞后,职工分流难,中小企业改制在提留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后,有的企业资产甚至为负,根本达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标准。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建立科学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普遍采取“授权授信”措施,大部分县市已经没有多大贷款能力,基层行只存不贷,而且申贷、放贷有一套严格要求和程序。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国有大中型银行进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时,信息收集和交易成本高、且缺乏规模效应,同时风险较高。因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愿进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了降低营运成本、控制经营风险,国营商业银行大都转向经营批发业务,重点支持自然垄断行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远远高于大企业,而且倾向于给中小企业短期贷款。中小企业借不到长期贷款,就只好短借长用,导致延期贷款增加,使得中小企业部分丧失信用。另外按照目前只面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呆坏账准备金核销制度,银行给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贷款,即使形成不良债权,在若干年后或许可以通过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但对于中小企业就没有这种可能,所以银行失去了结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贷款抵押、担保难,影响信贷投入。首先,中小企业可抵押物较少,抵押物的折扣率较高。据调查,目前中小企业抵押物折扣率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其次,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收费高,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企业每办理一笔抵押贷款,必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进行公证,由此下来,贷款费用率高达16%以上,中小企业难以负担。

4、当前融资结构和金融安排制约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我国的金融格局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结构和体系。虽然国有金融的高度垄断地位已受到挑战,但是迄今为止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占有75%以上的金融市场份额,并且四大国有银行70%以上的信贷资金仍然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用,而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的银行信贷资金却不到总数的30%。并且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少。据统计,1998年6月末,工商银行对国有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额1.28万亿元。占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既82.5%,其中7235亿元投向国有特大型、重点中型企业,占国有企业贷款额的56.4%。而对非国有企业贷款较少,其中:集体工商企业的贷款余额1775.21亿元,只占工商企业贷款的11.43%;对三资企业贷款余额为938.46亿元,占工商贷款的6.04%:对私营及个体工商企业的贷款只有75.98亿元,只占工商贷款的0.49%。上述实际情况和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和国有金融的信贷政策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资信评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资信评级即由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公正、客观、科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对各类企业所负各种债务能否如约还本付息的能力和可信程度的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评价。资信评级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重要参考。从本质上讲,资信评级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定性判断。信用评级仅是对信用风险的评价,信用风险仅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评级结果不能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资信评级与投资决策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评级机构不承担投资者采用评级结果的法律责任。

资信评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是赢得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信任并获得项目资金筹措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信用管理体系首先应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增加银行信贷的不确定性。资信评估的主要作用在于管理和降低风险。通过正确的判断风险,分析风险的相互联系,对其进行管理。

1、资信评级对银行放款的重要性

贷款评价被资信评级所简单化。关于中小企业的过去信贷的数据,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当同意贷款申请时,通过邮件告之小企业,而续借、调整和贷款或信用额度的管理则通过电话来传达。这些成本的降低对银行机构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通过资信评级银行可以定位新的消费者。通过了解消费者的数据,银行能发现潜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根据已定位企业的资信级别,银行和它们建立了新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建立,监督这些新的消费者贷款的成本是很少的。同时消费贷款减少了对中小企业提示单证的需要。银行避免了获得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成本。资信评级还因为它的速度对放款者有利。贷款检查进行的很快,签定贷款、结束程序只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而传统的方法需几天。银行不需去估价抵押品而节省了时间。

2、资信评级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作为借款者也从资信评级中受益。资信评级把所有的中小企业贷款看作是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比企业贷款过程快,成本低所以,与传统的企业贷款相比,借款者从资信评级中获得较有利的贷款条款。

资信评级对借款者的另一个好处是资信评级具有客观性。在资信评级系统的评估中企业的背景是不考虑的。这样,借款者被不公平对待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大型企业制度完善,有自己规范的财务报表可以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而且资本实力相对雄厚,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往往同银行和各方的投资人都有了一定的和长期的合作关系,总的来说公众对其比较了解,等集资金时就相对容易。但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实力有限,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像大企业一样定期向公众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加之这些企业往往存在历史较短,信用记录不全,公众对其的了解程度不够,在进行贷款或在资本市场融资时必然会困难很多,从而束缚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资信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些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的评级,得出简单如AAA或BB的评估结果。一方面,资信评估机构可以将其评估结果提供给企业的供货商、投资人、贷款银行、顾客、员工、保险公司等一切与该企业有关的社会公众,帮助企业对外部展现其经营状况、经营水平、内部环境等等一系列的具体情况,提高社会对该企业的认知程度,简单直接而又公正可信度高,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机会,降低了筹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依照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评估结果,可以在对其贷款投资的同时准确分析和控制风险。这样,资信评估既给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增加了发展的机会,也为银行和社会公众提供了防范风险的保障。

3、资信评级对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资信评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诚信。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管理部门审查决策的依据,保持资本市场的秩序稳定。因为资信等级是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债券发行的前提条件,它可以使发行主体限制在偿债能力较强,信用程度较高的企业。同时资信评级也有利于企业低成本地筹集资金。企业迫切要求自己的经营状况得到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以利于银行和社会公众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给予资金支持,并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资信级别,降低筹贷成本,最大限度地享受相应的权益。

三、工商企业资信等级及其含义

A等

AA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

A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较高,债务风险较小。该类企业具有优良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较佳,盈利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

A级企业的信用程度良好,在正常情况下偿还债务没有问题。该类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但是可能存在一些影响其未来经营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削弱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B等

BBB级企业的信用程度一般,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该类企业的信用记录正常,但其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及未来发展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偿债能力有波动。

BB级企业信用程度较差,偿债能力不足。该类企业具有较多不良信用记录,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含有投机性因素。

B级企业的信用程度差,偿债能力较弱。

C等

CCC级企业信用很差,几乎没有偿债能力。

CC级企业信用极差,没有偿债能力。

C级企业无信用。

四、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

1、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必须考虑企业贷款规模小、流转快、周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特点,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突出实地检查,随时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重点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情况,最后由权威公正的评估机构采取有别于大企业的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素质、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综合评出不同等级,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重点扶持的依据。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施优惠贷款条件,其至可以给予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对于信用差的企业,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

2、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工商、税务部门年检系统的作用,建立一个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的专门职能机构,或由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参加的、非盈利性的会员机构,这个机构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全面负责全国企业征信管理,并集业务、技术管理为一体,具体实施征信采集、信息加工、提供征信产品、维护和完善征信系统等工作,随时在全国信贷登记咨询网络上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在此基础上,待条件成熟以后,最终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体系为主,商业化企业征信公司和银行、企业行业协会信息咨询为辅的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金融贷款行业的前景分析第9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银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探讨国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的逐步开放,中国相对封闭的银行业开始了融入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的征程。可以说,金融全球化对于一国银行业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予银行业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发展的风险性。由此,理解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以及认识此背景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主要特征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金融现象,其表现为: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大规模的跨境资本流动、快速的资本流动、衍生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的金融自由化等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不仅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但是,金融全球化所体现的金融业的全球性合作也有其另一面。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债务危机、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逐渐加大,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逐渐加深。如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由美国开始并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近期的迪拜金融危机等,不仅对当地经济造成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影响,更使得全世界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学者一致认为融入全球化金融体系是发展和壮大中国银行业的必经之路,要使得中国银行业稳定和快速地在全球化金融环境中良好的发育,其关键是要理清在此背景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消亡的情形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银行处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银行业一直遵循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的审慎开放原则,逐步融入世界金融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行业的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世界金融体系的速度加快。在此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消亡的情形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诸多风险。

(一)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部分商业银行在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海外业务,并将其视为应对全球化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金融动荡为中资银行走出去,特别是参与国际并购提供了较多机会。随着外资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中国银行业在海外逐步显示出优势,海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海外并购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是中国银行海外业务的主要形式。工商银行于2006年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完美进军南亚。2007年工商银行收购澳门最大本地银行诚兴银行。2008年工商银行悉尼、纽约分行相继开业,完成“突破美澳”阶段性战略目标;收购非洲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股权打开非洲市场大门;迪拜子银行和多哈分行成立,填补中东地区的空白。截至2008年末,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约15%,盈利能力继续提升。截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0多家分支机构,并与1500家国外行及其47000家分支机构保持了业务关系。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已达到2727.6亿美元,比1987年的123.2亿美元增长了22倍。

然而,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外发展是一盘极具挑战的棋局,其间充满了许多风险。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律制度,“落棋子”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复杂的财务情况极有可能会将中资银行拉入深渊;另一方面,海外扩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当地银行业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国家或地区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下,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

(二)信用风险凸显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益占银行总收入的85%以上,由此可以看到,信用风险仍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包括借款人违约可行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2002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23.6%,不良贷款余额达26300亿元。2007年年底,不良贷款率虽已降为6.7%,但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2684.2亿元,其中,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仍高达9.3%,历史存量不良贷款包袱还有6900亿元,其中贷款损失约在4000亿元,这些不良贷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程度的信用风险。同时,在保增长、促发展的金融政策的指引下,以及面对息差收窄和资本市场不景气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减少的压力,商业银行仍然钟情于有政府背景的贷款项目,这必然带来对国有大型企业、各级政府重点项目的信贷集中投放,势必会给银行埋下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以房地产、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从2003-2007年,中国GDP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0.8%;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7.35%,税前利润年均增长96.28%。近两年来良好的经营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的17.9%下降到了6.7%。截至2008年9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0.2亿元;不良贷款率5.49%,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虽然整体不良贷款水平持续“双降”,但是正因为银行具有亲经济周期性的特征,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客户的偿债能力的下降使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上升,这主要反映为过去几年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良好态势难以继续维系。数据显示,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上升势头,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的趋势增强,这都将最终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三)操作风险突出,盈利能力将会受到挑战

目前银行内控还不完善,操作风险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部分银行相继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和重大的操作风险案件。目前来看,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内控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短板。过去几年以来,银行利差在逐步缩小,目前,中国银行的利差还保持在2%-3%的较高水平,长期来看此水平也是比较高的,竞争激烈的国际银行利差要远远低于这一水平。此外,金融脱媒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国内信贷渠道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势将会有所改变,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趋势总体上说会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但对银行业而言竞争和盈利的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应对风险的措施

(一)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海外业务战略与策略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拓展的速度加剧,所遭受的预期阻力也会越来越多。为此,中国银行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海外业务的开展应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需要立足自身发展,摒弃机会主义投资思维,以企业长远战略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必须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应做好对国外情况的深入分析,并将海外业务风险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来,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监控。第三,积极与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和磋商,做好宣传攻势。中国大多数开展海外业务的银行都具有国有化背景,因此,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其商业行为常常被“扣上”政治的帽子,这些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的开拓。因此,积极地宣传对于打消外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身份的疑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积极防范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银行业潜在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中长期贷款比例偏高、大额贷款比例偏高、政府背景类企业贷款比例偏高。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定期存款占比趋降,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压力开始显现。要使得信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点防范房地产贷款的违约信用风险。中国银行业要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足够的教训,要高度重视防范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必须认真执行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必须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第二,银行要定期对大额贷款施行信用评估,对于新产品或业务风险,银行应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第三,必须坚持在授信标准下运营,并且对单个交易对象和关联交易对象群体都建立授信限额。第四,在防范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方面,是要选择能守信的交易对手与其交易,同时从事衍生产品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有能力每天对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进行监控,能及时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止损措施。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大力推动金融创新

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业要从内控入手,大力防范操作风险。要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严肃案件查处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加快建立防范案件风险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挑战,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业要根据新形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信贷结构,加大持续创新力度,大力开拓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为基础的中间业务。同时,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现实国情,循序渐进,要着眼于明显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建伟.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2、刘海.金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9).

3、高海红.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J].当代亚太,2008(2).

4、钱海刚,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拓展的进程、问题与对策[J].银行家,2009(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