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09:20:57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监测 研究分析 工作现状 城市发展

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不断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治理控制,是今后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建设趋势之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今后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是建设出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关键点。对于广大城市的管理者来讲也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基本现状,实现科学化的治理和控制,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双重优化,为广大群众建设出更好的家园。

1 城市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工作实现持续稳定整改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当前环境问题逐步的成为了人们所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在今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和严重,逐步的建立起科学化的保护体系和工作的政策,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之中还应当掌握较好的分析和测量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全面的测定和分析,并且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详细和全面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方案的设计,在今后随着相关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控制力度也必将不断的增加,所以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的实现工作的改革。

不同的污染物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的具体方法有:直接采样法、浓缩采样法、低温冷凝浓缩法、滤料阻留浓缩法、自然积集法、电解沉降法以及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气态、蒸汽、气溶胶物质气泡式吸收管―吸收气态。当空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所用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很高时,可选用直接采取林冲听采样法。空气中颗粒物质的采样,主要采用自然沉降和滤料法,其中自然沉淀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易受环境气象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基层环境监测人员掌握的污染物分析技术较单一,对于很多有害物质的监测和防治缺乏具体类型具体采样分析和治理的系统性技术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前沿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新型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提出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方案。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区差异、机构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力量和水平明显存在优势,作为基层的地市级监测机构在监测体系中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解决实际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在有效调度的前提下,仍然会对环境监测和现场处置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 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现状和实践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工作的建议和主导性的政策等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

2.1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标准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标准,是实现工作稳步发展的主导方向。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当前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核心环节,并且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相关治理事业的分析和研究,并且保证城市环境监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得相关工作可以收到基本成效的关键点。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还应当加强相关环保部门对于环保指标的检测和控制力度,不断的引入新的标准和新的检测体系,实现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同时还应当大力的促进和推动城市环境监测的创新,促进相关检测设备的技术发展,以实现技术参照指标的进步。

2.2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控制

科学性的城市环境监测,是保证相关工作价值和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点,所以在明确了基本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始终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始终的坚持相关工作的原则,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理念的完善和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同时稳步的促进相关事业向前发展。在城市环境监测之中应当设置科学性的监测和控制因子,对当前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全面的评定,此外,还应当实现固定化的监测和控制,对毒学原理以及污染的生物学原理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对于相关数据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评定,避免监测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口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在今后还应当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切实的树立起相关意识和思想观念,并且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相关工作的经济导向性作用,充分的认识到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加强管理事业的改革。

3 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明确工作的原则,同时还需要明确重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等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相对应的城市之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加,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基本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今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性的政策思想等进行了集中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事业的持续稳定整改,为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 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城市化;房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城市化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城市化正快速运行着。我国房地产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领域。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现如今已取得显著效果。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1957年为城市化初期起步阶段,1958-1965年为不稳定阶段,1966-1977为停滞发展阶段,1978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二、房地产业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一)增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如果促使两者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那么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少说要提高一倍。所以,就理论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促进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提高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比较快,在未来的20年内,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要成倍的增加,住房的需求很大,这样我国各大城市房价明显上升。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需求结构多元化的态势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不同城市和地域的发展都不平衡,这样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需求结构多元化的态势。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机遇

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质量提高。城市化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进行,因而房地产的商机是很大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2.不断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这样城市产业功能逐渐明朗。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起来,这样房地产的需求得到城市化进程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有效激发。

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房地产具有较强的改善型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房地产消费以及改善型的需求也慢慢提高,而这两个因素把住房需求的规模反映了出来,所以房地产业发展受到了强大的支撑。

(二)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挑战

1.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一是供给结构是不合理的。当前住宅市场的产品类型与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偏差显著,市场上所供应的经济适用房过少;二是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过大。面对如此强大的房地产需求空间,居民对房地产的现实购买力和消费倾向是大大不足的。这就使得具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凸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银行贷款和经营性欠款具有过高的占用比例,这样房地产企业具有了过高的负债率,因而使得强大的金融风险藏在其中。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商业银行全程参与了房地产开发。事实上,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都有所参与。因此,一旦国家把银根缩紧,把银行利率调高,房地产业受到的影响将会很大。

3.有待加强房地产的企业实力。当前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开发技术水平低的风险,技术创新率低、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慢,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所欠缺。激烈的竞争将会把那些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效益低下的企业淘汰掉。

四、城市化带动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具有不合理的投资结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住房需求量大量增加和国家鼓励个人住房消费的引导下,房地产业开发和投资的速度加快,投机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整体经济的增长具有的动力十分强大,但是在投资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出现不合理状况,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显著。同时,房地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当前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是不够的,融资渠道也比较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得到较高的资本回报,也不愿让利于股本融资,如果过分依赖了银行贷款,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可能会受到威胁。

(二)房地产价格过高,居民的购买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很大。尽管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如“新国十条”、国八条、限购令等政策来压低房价,但是开发商却把房价稳定在较高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使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不可企及,无力购买。除此之外,面对政府调控手段的颁布,很多开发商处于退市观望的状态,使得房屋空置下来。

(三)土地和住房的供给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然而却有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空闲了下来。土地闲置会导致土地交易市场混乱,使商品房的供应量降低,这样一来,供求关系便不平衡了,房价的上涨也处于非正常状态,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使得宏观经济运行稳定不下来。同时,户型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导致大户型住房供给过多,而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相应少了一些;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高端住房供给过多,而低端住房供给相应少了一些;政府经济适用房和微利房的比例也处于较低状态。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3篇

城镇化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最终不仅要缩小城乡差别,更要整合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城镇化才是真正有效率的。这样的城镇化显然同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风马牛不相及。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产业发展状况,应当进入城镇化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视野。

中央对于城镇化最近说得比较谨慎,绝不意味着城镇化不重要,而是必须首先把它搞清楚才能动员全国上下去推动。

今后5至10年,经济增长指标将维持今年一季度水平。调控政策要从倚重需求管理全面转向供给管理,其要义是全面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对于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李扬表示,不要经济一出现问题就进行调控,没有想清楚问题就用大力气去调控。在同一个领域中用相同的手段去反复调控,这种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记者:建设新型城镇化目标提出以后,不少地方提出了城镇化率目标,掀起了新一波投资建设高潮。你对新型城镇化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是未来内需启动的引擎?

李扬: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还是城镇化。现在很多人把城镇化当成一个增加需求的因素来看,这自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研究经济的人都知道二元经济,它指的是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或者说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的特殊性在于,除了经济意义上的二元结构,还有社会意义的二元经济和行政意义的二元经济。所谓社会意义的二元结构,说的是我国的全部人口被人为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且两类人自出生肇始便被打上不同的印记,并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的状况;所谓行政意义的二元结构,则指的是我国客观存在着区级、县级、地市级等等的级别,因而一提及城镇化,人们首先就要考虑这会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级别有何影响,或者可能造出什么级别的城镇。总之,经济、社会、行政、政治因素搅在一起,使得中国的城镇化迷雾重重,因而很容易迷失了城镇化的真正意义。

我以为,在全面推进城镇化之前,我们必须将所有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否则将贻害无穷。应当明确,我国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

记者: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还有偏差,或者没有摆脱“房地产化”、“造城运动”的旧模式,或者过分强调城市人口率,“赶农民上楼”。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究竟怎样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李扬:衡量城镇化水平不能仅看有百分之几十的人住在城里,有多少住在农村。城镇化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自新中国建立始,我们就造就了城乡分割的制度。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差别曾有所缩小,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工业化开始以来,城乡两极分化转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城乡差别成为中国所有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对于一个现代社会而言,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缩小城乡差别,更要整合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落后问题的最终解决,高度依赖于工业化和与之相关的城市化。换言之,令我们长期头痛的所谓“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反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农村予以支撑。最近,同志在谈及城镇化时,就曾深刻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农村发展水平高了,城镇发展水平也会提高,城镇发展水平高了,人们就不会都挤到大城市去。”这一指示,无疑勾画出了我国城镇化的纲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一些省份,例如广东,在制定本省城镇化规划时,已经超越了那种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来谈城镇化的传统思维,明确地将之上升为本省的城乡一体化方案了。

与城乡一体化互为表里的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我认为,只有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们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是有效率的。现在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要到城里去,要削尖脑袋变成“城里人”,是因为城里人可以享受到乡下人得不到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如果所有的公民,无论城乡,都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那么,他们向城市聚集,就仅仅考虑的是生产要素与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要素的集中,创造聚集效应,借以提高经济效率。这样的城镇化显然同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风马牛不相及。

记者: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理解和明晰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李扬: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强调产业发展引领问题。城镇化要由产业发展带动,应遵循“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人口集中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道路,总之,应严格遵循先有市,后有城的发展逻辑。无论我们如何界定城镇化,产业发展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的地方,这种聚集,将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我觉得,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产业发展的状况,应当进入城镇化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视野。

调控转向供给管理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

记者:面对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今年有20多个地区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0%以上,在换届年一些地区又出现了投资“大干快上”的情况。也有的地区在调结构等措施影响下,经济增速回落,但往往羞于谈及,甚至担心影响政绩,打算走回头路。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地方对经济发展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和思路?

李扬:在我看来,今后5至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大约将维持在今年一季度的水平上。换言之,经过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无论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经济要素结构,都将只能在无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支撑一个7%-8%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一判断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是,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特别是,利用这一压力,我国的经济运行将全面转移到尊重规律、重视质量、提高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沿着这一发展轨道前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被压去水分,更为真实,从而会给我们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总之,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穿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资保证。基于上述分析,我不赞成目前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更何况,今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事实上均已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由赶超发展战略决定的GDP至上的激励机制有关。在赶超发展阶段,宏观上对经济增长的强调落实和分解到地方政府,就是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

在这种激励框架下,地方政府事实上扮演着准企业的角色。一方面,它们直接出资成立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地方投资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压低土地价格、变相税收减免、政府信誉担保等方式,影响和引导辖区内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间接实现其投资意愿。

现行财税体制的安排,则从经济利益上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冲动。我国财税体制长期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税种结构及其分成比例不合理,地方缺乏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主体税种,过于依赖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加之与建设项目挂钩的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较大,导致各地及其企业出现了投资饥渴症,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不计成本,粗放发展。

此外,资源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排污税费等不配套,发展清洁生产方面的鼓励性和惩罚性财税政策不完善,对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缺乏预先积累财力的防范机制等,也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在各种因素叠加下,地方政府间的过分竞争,必然导致产业结构扭曲且难以纠正,产能过剩严重且愈演愈烈,环境污染普遍且由微而著。

调控中“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

记者:旧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央也明确提出了更加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李扬:我注意到,中央对于城镇化问题,最近说得比较谨慎。这绝不意味着城镇化不重要,而是相反,它太重要了,重要到必须首先把它搞清楚之后才能动员全国上下去推动的程度。过去一段时期,我们的经济一出现问题就进行调控,没有想清楚问题就用大力气去调控,在同一个领域中用相同的手段去反复调控,这种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中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日趋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采取任何政策之前都要认真调查、仔细研究,谨慎决策。

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当务之急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视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城市地铁;相关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从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非常发达,轻轨、地铁、铁路等发展非常好,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非常的落后,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交通运量大等,都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和城市土地规划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土地循环系统,由路面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结合在一起,将城市发展中的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可以将城市交通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进而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但是从中国城市建设现状来看,中国城市发展中轨道交通发展缓慢,城市轨道交通多在一线城市发展,二线城市也有发展,但是较少。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城市路面上的交通堵塞问题改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路面交通还是存在拥堵的现状,而且这种拥堵现象从地上逐渐的发展到地下,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也非常大,我国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求的城市发展,进而增加了城市居民人口数量,在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交通人流量也得到增加,进而加剧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安全性评价

2.1客流密度分布

客流密度分布主要可分为客流密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流密度空间分布包括平均客流密度分布和最高客流密度分布。平均客流密度分布(人/m2)是指在高峰小时内,车站内i点处的平均密度,它主要反映了高峰小时内车站各点每平方米所聚集的人数。而最高客流密度分布ρmax(人/m2)则是指在高峰小时内,车站内i点处的最高密度值,即每平方米所集聚的人数达到最大。由于车站站厅层、站台层的乘客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站厅层的乘客大都处于运动状态,而站台层乘客大都处于等待状态,因而,对于站厅层的客流密度分布而言,两个值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它可以表示为车站某处每平方米所通过的乘客数。最高客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建立在轨道交通车站客流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在仿真过程中按一定步长记录空间各点的当前最高密度,不同密度用不同颜色表示,仿真结束绘制最大密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最高客流密度示意图

平均密度是仿真过程中按一定步长记录空间各点的当前密度,仿真结束计算该点在仿真时段内的平均密度,不同密度用不同颜色表示,绘制平均密度分布图,如图3所示。

客流密度时间分布是指车站在单位时间内(高峰小时)各点在达到或超过某密度值时(可看作临界密度)客流密度的持续时间。在客流密度不变的前提下,客流密度持续时间越长的地方安全隐患越大。客流密度时间分布可通过设定临界密度值,在仿真过程中观察空间各点的密度值,当达到临界密度以上时累计持续时间。不同持续时间用不同颜色表示仿真结束绘制时间分布图。

图2平均客流密度示意图

3、现阶段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解决城市交通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北京、广州、上海、大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经相继制定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计划。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北京为例,已经完全通车的线路包括了1号线、2号线、4号线及大兴线、5号线、13号线、八通线以及机场快轨,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线路包括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2号线、14号线、15号线、16号线、17号线、亦庄线、房山线及燕房线、昌平线、西郊线、门头沟线、海淀山后线、南部U型线。据了解,北京地铁2015年总里程将超过700公里。北京四通八达的轨道运输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给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说经过的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合理

虽然国内大城市发展轨道运输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轨道运输在整个公共客运系统中承担的客运份额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轨道线网不合理,线网的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没有起到促进城市交通结构更加完善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大发达城市的轨道运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明显低于国外城市的客运量,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分担率也比较低;国内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的密度不高,低于国外城市的轨道线网密度;国内万人拥有的轨道线路长度也明显低于世界部分发达城市万人拥有轨道的线网长度。虽然国外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国内城市较高,但是国内城市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合理,使得国内城市轨道运输的作用的不到有效的发挥。

3.2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过分强调市中心作用

现阶段,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已经投入运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国内城市轨道运输在建设之时主要是根据客流量为设计依据的,而城市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就是市中心,因此,城市轨道建设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这样的缺点就是过分的强调了城市中心的建设,忽略了城市向郊区发展的因素,轨道附近的地方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就会进一步的增加客流量,进一步增加市中心的交通运输负担。

4、解决轨道交通问题的对策

4.1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缓解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进一步发挥轨道运输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当在完善轨道运输网线上下功夫。政府应当重视轨道运输的发展,通过实施一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来扶持轨道运输的发展。通过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国内城市轨道运输的线网密度,提高国内城市万人拥有的轨道线路长度,进而提升国内城市轨道的客运分担率。

4.2协调发展城市轨道运输

今后,大城市的轨道运输的建设应当注意协调发展,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应当合理的规划轨道建设,确立合理集中与分散协调的轨道线网布局。在大力建设轨道运输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边缘以及卫星城市的发展,做到市中心的轨道运输建设同城市边缘以及卫星城之间的协调发展,降低城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轨道运输的作用,改善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结语

现阶段大力发展城市轨道运输,是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城市土地规划建设结合在一起。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合理的建设轨道交通,将使城市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5篇

在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需要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生活,城市是一个什么概念,生态城市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重新重建一个我们生存的环境和地方。城市已经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我们怎么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造适合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城市是当下面对的问题。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城市发展” 的讲话中提出,生态城市的出现是对我国原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做一种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局限于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也包括解决垃圾处理等问题。

城市最初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社会分工,工商业的集聚,一种新的产业的发展出现。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实际上都有一个庞大的产业基础,或者说制造业的基础。联合国公布了很多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恰恰很多人却经常往那集聚。为什么?李仰哲认为人聚集的地方因为好就业,而难聚集的这些城市主要是因为没有产业基础。

城市的特征,至少在现阶段,还是产业集中的地方,制造业集聚的地方。很多人讲,我们要改造结构,发展新型产业。任何产业都由生产作为基础,包括服务业。李仰哲谈到当下生态城市的建设,没办法再退到原生态的状态,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园林式的、城市就在山水间的状态,也不可能退到完全没有产业支撑的状态,不仅是现在的城市没法发展,区域也是如此。

李仰哲主任指出,生态城市是对原有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反思。城市是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集中的产物,生态城市不是脱离制造业的山水城市,必须要以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服务业也要以制造业为基础,生产型服务业直接服务制造业,生活服务业直接服务居民,但居民的聚集也是由制造业聚集带来的。当前,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 遥感资源整合 城市规划 用地动态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resouces relevant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umerates som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formity and dynamic inspection on remote resources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an operable wa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study of city problems.

[Key words]: Comformity of Remote Resources Urban Planning

一、引言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系统,而且决非这几部分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复合与综合。有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的设市城市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0.9%,预计20年以后全国城市将达到1000至1100座。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我们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分析了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日常工作及应用GIS技术时,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源,重点将现有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并开展了一系列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探讨了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

二、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的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当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我们的数据梳理、整合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建立GIS数据库展开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对数据的需求有别于规划管理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l

基础地理数据库

l

基础专题数据库

l

规划基础数据库

l

现状基础数据库

l

规划专题数据库

l

遥感解译数据库

l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

l

规划档案数据库

l

规划法规、细则库

l

辅助规划设计符号、线型库

l

多媒体数据库

······

上述内容从数据格式上可以分三类,即:矢量数据、文本数据、栅格数据。详见下图

现阶段我们重

2.2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2.1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应用的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千米级(1000~5000m)的宏观现象如大陆飘移等,多属全球级巨型环境特征,采用气象卫星便可解决问题。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用地变化监测等多属部级、省级的大型环境特征,大致相当于百米级(80~100m)范畴,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保证。中型环境特征如作物估产、林火、污染监测等,一般在50m以下区域范围内,采用陆地卫星资料加上SPOT卫星图像便可进行工作。小型环境特征如港湾、水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一般在5~10m的地区范围内,SPOT卫星图像尚可以做一些工作,但主要靠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来进行工作。

点开展了遥感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工作。

2.2.2遥感数据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回顾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如将影像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基础图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规划中应用,以减少现状调查的盲目性及线划图过时带来的偏差;也可制作大型彩色挂图及专题或局部地区彩色挂图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材料。

第二层次解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如,利用影像信息源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分类提取影像信息,进行专题应用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等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遥感应用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北京市1983年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密切结合城市问题,结合规划需要,为今后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1989年进行的第二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又有新的突破。制作的系列正射影像图不仅为规划人员提供了现状信息,而且为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时提供了各类用地现状数据,为总体规划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利用正射影像图对绿化隔离带的解译、量算,提供了至1989年时隔离带内的绿地、被侵占绿地、粮田等最客观数据,为有效保护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利用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解译图及G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的县域规划研究,为今后广泛应用与深入探讨积累了技术方法。

由于受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能充分应用遥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满足城市规划和其它工程控制要求的数字式大比例尺影像成果,使遥感成果在建库和应用等方面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在技术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极大进展,为遥感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条件。

2.2.3遥感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建设

对遥感数据的整合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料本身的整合入库;二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梳理、整合。

我院积累的大量遥感资料为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的详尽的基础信息。但由于技术原因,存在着坐标系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分析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历年散在的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几何纠正、坐标转换等数据整合工作,将坐标统一到北京地方坐标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数据库,方便了规划人员的数据使用,发挥了遥感资料现势性、连续性的特点,为规划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同时,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划工作现状,对遥感数据在规划应用层面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底图;其次为规划专题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再次为院内局域网快速浏览影像图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立了遥感数据库,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GIS软件结合规划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

一、遥感数据应用研究

3.1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城市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一九九三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地理位置不够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如何?北京周边地区近十年来用地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目前急需将统计数据和地理位置对应起来。

遥感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用地现状。利用历年遥感资料,采用当今最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方面可以研究分析北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进程,为规划研究提供部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探讨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如何向规划人员推广普及应用GIS系统平台查询、统计基础地理信息,叠加、分析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储备技术力量;为日后分区域、分阶段建设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系统积累经验。

3.2遥感应用研究思路

根据遥感影像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用地区域的不同规划深度,我们将北京的用地规划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旧城(约62平方公里)、规划市区(或扩大到六环路,约2280平方公里)、全市域(约16800平方公里)。旧城用地研究适于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六环路内的用地研究适于采用中或高的分辨率卫星影像,如2.5米分辨率的影像,由于目前控规深度的规划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考虑这一区域的遥感资料也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如0.6米快鸟影像。而全市域的用地研究则宜采用10米或1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大区域的宏观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俗称大北京地区采用30米影像足以。

遥感应用研究总体框架

依据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及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要求,我们建立了能够保证数据更新的遥感应用研究体系,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

(1)配合战略规划,进行了《京津冀(大北京)地区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2)配合总体规划,进行了《北京市域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3)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市区范围的用地及经济分析

3.3遥感应用研究范例

3.3.1北京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南到吴桥;西起阳原,东至秦皇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涵盖北京、天津全部区域,涉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并将山东省的德州地区包含进来。

应用GIS软件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

1. 大北京区域2002年人口状况分布图

2. 大北京区域平原区、山区分布图

3.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各类用地分布图

4. 北京、天津辐射范围示意图

5.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示意图

6. 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间距离示意图

7.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机场、港口分布图

8.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道路分布图

9.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道路增长示意图

10.

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铁路分布图

3.3.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3.2.1北京市域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析

在配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项目中,我们以遥感、GIS为技术支持,以遥感影像解译现状用地图为基础,动态监测了北京市自1986年以来,每五年的用地变更状况,客观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膨胀的真实状况。

2001年用地现状图

2001年市域总用地:

16389.13 KM2

2001年市区总用地:

1069.73 KM2

2001年市区建设用地:

660.711 KM2

2001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640.7 KM2

2001年市区农村建设用地:

21.01 KM2

2001年卫星城城市建设用地:234.323 KM2

2001年乡中心建设用地:

47.01 KM2

2001年建制镇建设用地:

46.13 KM2

中心镇建设用地:

52.295 KM2

3.3.2.2北京市域交通状况分析

1986年道路总长度:

5364.9 KM

1986-1991年增加道路:

1127.2 KM

1991-1996年增加道路:

719.7 KM

1996-2001年增加道路:

451.9 KM

86-9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503.4 KM

路宽30-45米 402.2 KM

路宽>45米

221.7 KM

91-96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348.8 KM

路宽30-45米 264.2 KM

路宽>45米

106.7 KM

96-0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97.4 KM

路宽30-45米 215.8 KM

路宽>45米

138.7 KM

3.3.3市区用地现状、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3.3.3.1北京市区

我们将现状用地结合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数据库(摘自2002年北京市区统计年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GDP指标分析

3.3.3.2旧城地区

旧城道路分析

区名

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长度

(公里)

道路密度

(公里/公里2)

胡同长度

(公里)

胡同密度

(公里/公里2)

东城区

18.10

197.27

10.90

141.90

7.84

西城区

197.27

147.28

11.24

92.61

7.07

崇文区

10.90

110.25

9.37

75.92

6.45

宣物区

141.90

202.66

11.66

137.46

7.91

分析结论:

l

旧城胡同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大;

l

旧城胡同在东、西城的总长度与道路密度高于崇文区和宣武区。

四、

结束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在我院已开展了很多年,近年来我们首次系统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附注于规划实践,具有的一定开创性。首次进行工程性的遥感信息资源整合,并将大范围的用地信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如何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需求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层面探讨,为如何更紧密结合规划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益积攒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潜力。北京作为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申办,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机遇面前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机能的有效运转——如何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如何进一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步扩展深入到北京规划市区、北京旧城等地区微观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北京规划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

董光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张伟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城市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中国的“城市人”自居,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有大大小小六百多个城市,然而,这些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经济方面,沿海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进而不利于中国整体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政治方面,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占据了更多先机,政治资源的不平等共享会进一步阻碍中国城市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方面,对于国家竭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城市来说,国家重视是一方面,国家的竭力建设也是为了当地生活的人民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综上所述,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现今城市体系发展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城市之间又稳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城市的负责人有一定的思想,更是需要城市发展负责人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城市发展过程的实际改革中。在中国,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从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来看,近几年来,中国各个城市的房地产行业都在迅猛发展,这种迅猛发展的体现是在中国的任意城市中房价基本达到了新高的状态,基本所有城市中的房价都是升了又升。这种房价的只涨不跌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谈“房”色变,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一个新成立的青年家庭都面临着巨额的“房贷”,很多人无法避免的就成为了“房奴”,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城市居民想的是如何更快的完成房子还款,如何更好的生活,根本就无暇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房地产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就是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科学指导的最直观的体现。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溢出效应源于191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溢出相当于外部性。在这之后,阿罗首次提出了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认为产业经济具有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经济的进步,也会对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在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下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空间划分更合理

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对城市的空间划分产生一定的作用。在城市空间划分方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主要发挥了助力城市空间划分,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的作用。首先,一个城市的空间划分由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在这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城市里城市中心商业圈的大小往往就是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决定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经济溢出效应较高,就会连着带动城市中心商业圈使其规模变大,水平提高。其次,城市的空间划分过程也会参考城市中市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在市民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城市空间的划分,才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完成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的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掌握,就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整个经济中心圈的影响,更是会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机关负责人员要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居民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更好的进行城市的结构划分。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引导并指示着中国的发展。在“五位一体”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相关负责人员关注的重点,更是城市居民茶余饭后讨论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想全面建设和完善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要想让城市居民有更高的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城市的精神需求,必须先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就需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来作保障。只有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溢出效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更好的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作用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体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方面。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化、设计等都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有了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其溢出效应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不仅体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三)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一个城市的城市结构影响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播交流等。首先,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不仅对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作用,更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中选择更合适的经济结构。其次,对于某些产业来讲,经济溢出效应会提醒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负责人意识到某种产业经济的饱和问题,进而在进行下一步的经济审批过程中能够更加及时的进行宏观调控,不至于造成经济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再者,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及其负责人可以根据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实况,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更好的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规划,使得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更好地带动城市经济的结构变化。

(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

前文提到,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首先,当一个城市中的某种城市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其经济的引导者就可以考虑将溢出的经济效应向其他未饱和城市进行转移,进而促进未饱和城市的发展,给未饱和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有利于提升未饱和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其次,当一个城市看到另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也会效仿出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城市进行自身所在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规划,进而有助于城市的共同发展。再者,当城市中出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后,国家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进而使城市的发展相方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平衡,避免出现过度两级分化的情况。

三、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城市产业溢出效应会对城市造成两方面的影响,既体现为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也会体现为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在中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调控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的产业经济促进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现今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在现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需要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只有有了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飞来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第二,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前文分析过,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具有双面性,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城市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更加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尽可能的采取相应措施使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积极方面被放大化,尽可能避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第三,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要想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就要确保城市产业经济的有效运行,这就需要完善每一个城市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创新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现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完善了企业的创新制度才能够保障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保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实现。风险承担制度的完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尽可能避免某一个企业出现风险影响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的现状,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促进城市积极健康发展是国家对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的经济溢出效应助力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相关工作人员思考的重心。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避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完善每个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提升。

作者:方瑛 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丰羽,陈厚义.贵州省支柱产业分析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以能源产业分析为例[D].云南:贵州,2015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体系思考

引言: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以及对城市中各项工程建设的有效安排,使城市建设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具有规划和指导的重要作用。随着思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能够让我们更加科学的对城市进行规划。

1. 城市规划体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1.1城市规划体系的内涵

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则是指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包括规划制定及其实施在内的技术保障方法和手段。这种方法将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好与坏。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实施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控制、调节和引导。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前提是有足够的城市物质空间。城市规划技术就是设计城市格局的一项技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城市建设构成中的各种问题。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城市规划并不仅仅局限于用技术去搞建设。还要综合国民经济,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物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多重因素去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1.2城市规划体系的实践意义

万事万物都讲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也不例外。从古至今,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巧,也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问题有着相应的对策。但仅仅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新局势迎面而来。我们仅有的理论知识变得落后,已经无法解决眼下的问题。只有我们现在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套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体系,才能改善城市规划技术力不从心的现状。

实践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实践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相关的技术规范。目前的技术比较落后也并不完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规划的技术没有完全理解,在应用上也缺乏规范性。这导致了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屡屡犯错,完成度不是很高。要知道,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规划体系。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加上成熟的城市规划技术才能规划好一座城市。实践还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扬长避短,使我们城市规划体系管理的更好。即使每个国家对城市规划的见解并不相同,但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与各国的密切交流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更好地互相学习,最终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许多城市规划体系管理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方法和经验。若适合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节约了时间。若不适合我们也可以让我们对城市规划体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除此之外,对城市规划管理的体系的实践有利于我们对体系内部各层次的关系进行整理,以便我们更加有效的管理。在任何一个体系内都有着成千上万的分支,只有每一部分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各尽其职,才能使整个体系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在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可以对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目标与任务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使它们各负其责,紧密配合,以使城市规划真正达到其在经济,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现状及发展

2.1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

对于中国来说,城市规划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对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逐渐地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学会了一些城市建设的方法也拥有了适合每个城市的不同模板。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张展,如今的城市规划体系已然与古代有着不同的特征。一些我们至始至终坚持的理论与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城市规划体系。在古代人们可能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样地,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更注重地理位置的合理性和商业价值。城市规划系统更注重城市的整体布局,比如交通,经济,政治在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内的合理规划。对于现阶段很多城市的规划来说,经常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这就是由于城市规划体系对于交通方面的规划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因此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方案,提高技术,在实践中学习新的方法才能过适应当今的社会局面。

2.2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城市都在不断地发展,永远都不会停下脚步,城市规划中新的问题也总会产生,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提高城市规划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对推进城市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大量的实践才能有更完美的城市规划技术。总之,研究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对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以上对城市规划体系的深入了解,我们应该思考城市规划体系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合理地管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也必须依附于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的设计只有和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互相配合才能够使城市得到很好的发展。

结语:城市规划不是独立的一个概念,它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紧密相连。它是弘扬城市文化,并将城市的精神,灵魂融入进城市建筑的桥梁。但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有更高的城市规划技术。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每一部分都至关重要,只有他们各尽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够使这个体系更加完整。现如今,对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还存在着不足,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且积极寻找答案,总会有解决的一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城市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J].国外城市规划,2005(1):36-42.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9篇

我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代就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这是段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他的政治还是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而他的都城是反映他整个朝代的面貌的有力佐证又尤其是它的商业。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这方面做个研究。从他的商业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布局的演变特征。最后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市场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从而为我国现代商业布局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比较借鉴

一,引言:

我国作为唯一一个现存至今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清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每个朝代都展示了不一样的内容,而都城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往往又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方面,曾有过繁华的都市,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悲哀。其变幻的政治,思想文化亦是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商业在中国古代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使得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也在不断的演变,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他繁华衰落的烙印。

二,商业市场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才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就整个原始社会而言,并没有产生私有制,“天下为公”也就没有交换及商业。因而更没有所谓的市。

到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产生了商业。起初夏时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因交易的扩大才产生了“市”或“市井”。这类“市”集中在都城分散在各个居民点。商代时,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都城的北面及南面有手工作坊。到周朝时,西周都城丰京及镐京已经有了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东周时有王都――国都――采邑三级城邑网。《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说明周代都城规划格局已经形成。其中的商业布局也已经有了规划,“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从方位,面积上对商业布局有了规划。这对后世都城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集中在都城或交通要道上。《管子.大匡》记载:“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都城中的商业布局在城门两侧及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有城与郭之分。商业布局在外郭城。

由此可见,原始社会没有出现城市,更没有商业。到了奴隶社会都城的规划大致是中为宫殿,外成为居民点并分散布局着商业。“前朝后市”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都有大小两城组成,“仕者近宫”,市在外郭城内与手工业作坊,居民区结合散点布置。

三,商业市场的发展概况:

以上说到,在秦统一之前,按照“面朝后市”的要求,市在城市空间,被定位于宫殿或官衙的背后,这是最传统,也是最合“礼”的一种城市布局。商业在都城中的布局都是分散的,点状的。

至秦朝都城咸阳城南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自汉至隋唐,在一些大的城市,以“市”命名的区域并非一处。如汉代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东市。东西市以外还有个槐市。北魏洛阳有东市、大市、四通市(市在宫南)等等。曹魏邺城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有三个市。

然而,市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是对传统城市格局“面朝后市”的背离,“市”仍是一个被严格控制的空间,其特质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坊市制度。如隋唐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室市内有东西南北向街道各两条,成井字形。盛唐时,商业布局在各个坊里。市的周围被高高的市墙圈起,市墙四面设门,以时启闭。如唐代的市,由司市掌管锁钥。“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且,市门禁甚严,“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就从时间上也限定了商业布局。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自秦至隋唐,商业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前朝后市的格局,有点状布置发展到了块状,集中设市,多在城外。时间上也是有限制的。这种被置于封建政府严格管束之下的市,是继周代之后的第二种形态。

四,商业市场的繁盛: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北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变化。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也为繁华街区;其(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其(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如马行街;其(四),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一交易,动计千万”。在一些街区还存在夜市,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许多酒楼、餐馆通宵营业。《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瓦子,由各种杂技、游艺表演的勾栏、茶楼、酒馆组成,全城有五六处。这显然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开放性的市廛,它不仅遍布街巷、深入坊区,且给人一种“不夜城”的感觉。主要的街道,商业网点渗入街坊,居住区与商业区为一体。元大都商市集中在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城市规划整齐划一,商业布局在大街上成为商业性大街。这些都说明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商业相当的繁荣。

由此可见,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布局已经打破了先前的坊里制度,不再只是集中设市,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沿街沿河灵活布局,与居住混杂,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已由先前的块状发展到了带状,块状相结合的程度。并出现了晓市,夜市。这就是第三种形态,即指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商业,起始就在宋代。

五,商业市场的近一步发展:

事实上,由明入清,城市商业区亦呈增势。如南京城,商业区在明代主要集中于秦淮河两岸及其附近,各地都有商业布局,到明北京时外加一外郭城,外郭城承当着经济职能并成为那时的商业中心区,到了清代,漕运货物有崇文门进城,广安门广安渠之间形成商业区,前门大街繁华,并与西直,东直和钟鼓楼共同构成商业区,宣武门外形成会馆,官商区。此时的商业遍布各地,商业市场增至十八处,原来荒寂的三牌楼等处也形成了市场。可知当时的商业是多么的繁华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的便利性已经成为商业布局的一个要点了。大多数商业中心区都布局在沿街沿河,并且水运方便,街道宽阔的地方多出现商业区如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及皇城城南门外的商业集中布局。但是在明清时,城市已有了一定的规划,商业布局也比较的灵活,有了厢房制度。这比之前的街巷混杂布局好很多,规划分区也更明确。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把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大致认清,从周时的“前朝后市”的布局格式到秦汉时商业布局打破格局分散点状布置商业再到隋唐时整齐划一的长安已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到后来的宋元时期,沿街布置商业,形成热闹的街巷。再到后来的明清时商业布局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划,会把交通,资源,人口当作布局的考虑要素中。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的商业布局在不断的演变。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完善。

六,西方市场与我国古代商业市场的简单对比:

再来简单的看看欧洲国家的商业布局又是怎样的形态?欧洲,主要国家的气候及地理环境造成了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因此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补足,且商业发展特别的迅猛,因此,商业布局上更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甚至有的国家还在我国寻找市场,可以这么说他们的商业布局在世界各地而并不像我国古代那样商业很缓慢地艰难地发展。表现在布局上就是一种很局促很紧凑。欧洲市场是成片蔓延世界各地,我国古代商业布局是由先前的点状,条状才慢慢发展到块状或片状的。

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在西方很早就有了重商主义。又由于欧洲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及我国,所以农业比不上我们国家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人对商业并不排斥,反而重视。而我国的情况却是不同的,我们国家的人口较多,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在我国重农抑商的政策是贯穿我国整个古代的。加上儒家思想的那种“以和为贵”。这也就使得我国古代的臣民较少的想到去侵略别的地方,去抢占市场,这也就导致我国的商业布局在国内迈不开步子,在国外也没有发展。一直是处于局促的布局方式。这也就说明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影响着我国古代商业布局。

七,带给我国现在的商业布局的借鉴

实践证明:我国古代的商业在在艰难中成长,缓慢中发展。商业布局上虽然有其不足,但其“前朝后市”的思想及街坊,厢房制,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我们现如今在商业布局上应该借鉴它的有利方面,如沿街沿交通便利的地方布置商业,与居民点结合布置商业,性质相同的商业成组布置,加强对海外的贸易等。当然,也有些是我应该加以修正的,譬如重农抑商的思想,闭关锁国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偏重于轻工业,重工业薄弱等。所以在布局上我们应该适当调整以改变以前那种关着门自己畸形发展的状况。

再者,商业布局现如今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的规划,按照规划来布置商业,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商业的布局应该与其他功能区共同考虑。重视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布局商业。

小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