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发展动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7 16:09:40

经济发展动能

经济发展动能第1篇

在开启“十三五”奋斗征程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盛会,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意义重大。

深化科技创新,担当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各界,包括纺织服装行业,一直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力,而应对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把创新放到了首要地位。本届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围绕大会主题“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探讨了新经济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利用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以“十二五”科技进步成果为基础,完成“十三五”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孙瑞哲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整体呈现L型增长态势,行业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主要指标增速趋于平稳。增长速度的回落,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面对发展新形势与创新新机遇,中国纺织工业的新经济正在酝酿,新动能开始形成。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支撑的不断增强、政策指引的科学精准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入完善,使得行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孙瑞哲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好“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担负起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纺织工业需要不断深化与推进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先进纺织染整及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先进纺织装备和纺织信息化技术等六大领域。

汇聚顶尖学术资源,打造一流共享平台和高端智库

经过近 6 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已然成为顶尖纺织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交流平台。会议紧密结合纺织行业自身特点,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纺织学科繁荣发展,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不断优化会议内容,提高学术交流实效。

除主题报告外,本届年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特别设置了纤维材料、现代纺织技术论坛、技术纺织品、纺织专项成果交流会 ――“相变调温技术”与“植物染料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的开发与应用等 5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围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智能纺织、互联网+纺织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培养储备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创新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届年会颁发了中国纺织学术大奖等多个奖项,众望所归,高潮迭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东华大学王华平荣膺本年度“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江南大学丛红莲等 5 人获颁“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阳光集团陈丽芬等 5 人摘得“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奖;厦门三维丝蔡伟龙等 3 人获得“富丽达”2016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钨酸铋负载涤纶织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等15篇论文获得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智慧之火的碰撞培育了沃土,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契机。通过科研成果的介绍和展示,以及优秀纺织科技人才的举荐与表彰,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用权威平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纺织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引领作用。

本届年会尤其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辅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实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即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据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科研与技术、培训供给和精准服务,实现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务实高校科研的目的。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分别与青岛中科纺织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石狮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成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生态纤维和纱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面料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和辅料产业石狮研究院”。

针对业内具有技术特色的企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自2008年开始就开展技术研发中心体系建设工作,陆续授牌了90余家研发中心企业。本次大会,学会对新加入研发中心的无锡市万邦机械制造厂等12家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经济发展动能第2篇

人工智能不是一项单一的科技产业,而是将其他行业进行融合的工具,例如将机器人和保姆结合产生的“看家机器人”,将导航和汽车结合产生的“车联网”等。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的当下,谁率先在应用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从医疗健康的监测诊断、智能医疗设备,到教育领域的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儿童陪伴,从电商零售领域的仓储物流、智能导购和客服,到应用在智能汽车的自驾技术,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中国在过去的一年里,长虹、TCL、创维等家电企业都纷纷人工智能家电产品,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打破家电行业的销售难题。

不久前,搜狗公司2016全年财报,搜狗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较大的业绩增长。

近年来,百度先后成立了大数据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并通过架构调整全面发力人工智能。2016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推出“百度大脑”,该项目将对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无人驾驶等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和研发。

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将为现代化发展更换“发动机”。咨询公司埃森哲研究了美国、芬兰、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并作出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帮助这些国家生产率提高40%左右。

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将是多方面的。就经济来说,借助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自动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动成本;优化行业的现有产品和服务,提升其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创造新市场、新就业,将促进市场更加繁荣,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产业升级方面,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克服,人工智能恰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和动力,一是这些企业拥有行业海量的数据和大量资金;二是在生产力水平急需提升、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传统企业有迫切的意愿来改造升级自己的工厂、业务,提高收益,降低企业成本。因此,制造业既是人工智能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领域。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达到15745项,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达146笔,列世界第三。

经济发展动能第3篇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切实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但是,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情况增大了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必须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国际经济稳定发展,而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等的要求日益增加,创新技术和产品迫在眉睫。再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需求,强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硬约束”,就必须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让“双创”成为凝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让“双创”激发内生发展的动力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我国将创新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众、创”有效地结合,也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大众创新的意识,激发其创造性引导“草根”和精英结合、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等成为创新的洪流。推动“双创”,有利于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活力,在释放新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新供给,从而推动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深入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双创”的新动能,从根本上来激发内生的发展动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双创”集中了我国各个阶层、各个工作领域的力量,推进简政放权,汇聚了倒逼改革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家大显身手,为有项目、有想法的创业者提供抱负施展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和释放大众创新的活力,在强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强化权力定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从而确保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优质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活力。

强化发展动能转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常态,要经济“调速不减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依靠“双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上,改造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为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和大企业兴盛提供动力,真正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动能转型的新引擎。

促进和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双创”强化“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共享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双创”的内涵,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也使得权利公平具体化,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催生了一批“草根”创业者,从而促进社会加速纵向流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双赢的可能性。

让“双创”增强人们攻坚克难的信心

稳定经济增长。根据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万多家,同比增长23%,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左右。这表明,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9%左右”。这表现了我国就业比较充分,这与“双创”的支撑作用离不开。

优化经济结构。“双创”催生了众创、众扶、众筹等“双创”平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增强了信息的灵活性、精准性,有利于凝聚我国大众的智慧,集思广益,促进企业与个人协同形成全新的创新格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2%,这主要是因为“双创”强化了国企改革,并强化了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利用大企业创新来积极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等的创新,从而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和全社会实施开放,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改革的活力。

强化职能转变。“双创”下强化了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引导和促使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采取放管Y合的方式来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再者,近两年中央出台的创新创业文件为推进“双创”释放和提供了政策红利,有效地激发了经济市场的活力。

促进就业稳定。“双创”已经成为就业稳定促进的调节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民生的大计、个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公正,而“双创”催生了新的就业市场,吸收和容纳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就业,实现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底,我国个体私营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从业人员高达2.8亿,双创”优化了“一次分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众人创富、劳动致富之路”。

经济发展动能第4篇

凝心聚力 搭建共赢平台

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开展至今已经越来越受钢铁服务业企业的关注,每年区政府在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都加以充分肯定,已经成为一张宝山名片。据悉,每届论坛都会邀请相关政府官员解读政策;邀请全国工商联和市工商联领导出席;邀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各地钢铁商会代表与会,钢铁业界权威作十分专业的演讲;都有著名企业家纵论市场、交流经验;都有专家学者预测趋势、解析难点;每届论坛宝山区领导都到会推介宝山理念、展示商机,区委书记和区长往往双双到会演讲,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

在论坛影响力逐年提升的同时,论坛主题也是逐步趋向专业化。首届论坛讨论了长江口经济圈如何互动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关注长江口分工与优势,及时捕捉钢铁产业投资机会。第二届是在国家对钢铁产业进行宏观调整,国内外钢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召开的,通过政策解读、市场分析等,为民营企业家提供生存之道、发展思路。第五届面对国内外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传统营销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的形势,重点讨论钢铁服务业如何爬过山坡,突破瓶颈。2013年随着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论坛主题也慢慢从聚焦钢铁服务业向聚焦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转变。第十届论坛围绕互联网和上海自贸区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展开了研究成果和实战经验的交流,共同展望互联网时代和上海自贸区建设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第十一届围绕民营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把握主动、保持定力,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进行深入探讨。而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论坛上,围绕“民营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这个主题,由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通过演讲交流、专题探讨的形式,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等层面,阐释了中国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形成民营经济新的增长动能根本出路在于探求新的发展模式,激发新的发展动力的路径和方法。

由于主题贴近企业实际、专业程度高,深受企业家欢迎。十二届参会者共接近一万人次。第二届起,参会者从长三角扩大到全国,国际钢铁服务业巨头也派代表参会。实际参会者往往超出报名者,经常出现座位不够,部分与会者站立数小时倾听演讲的火爆场面。

品牌服务 引发对工商联工作的思考

如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宝山区工商联一项品牌化服务工作,在11年的协助筹办下,区工商联也将此项工作作为在新形势下服务非公企业工作新的着力点,同时引发了对工商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审时度势,找到工商联工作的切入点,顺势而为,事半功倍。近年来,宝山区钢铁服务企业出现散、多、小的现状,各地企业家到宝山寻找发展机会的动态。对此,宝山区逐步明确了发展钢铁服务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多成分、多元化、多渠道投入钢铁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和措施。结合实际,区工商联适时搭建钢铁服务业合作、共赢的平台,因“势”用“势”,顺“势”造“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政府的关注点和民营企业的需求点作为工商联工作的着力点。在会下,区工商联注意到,区政府的重要关注点是如何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提升钢铁产业能级,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需求点是如何及时获得国家对钢铁产业政策调整的信息,准确解读政策,抓住契机,赢得更多发展机会,规避风险;政府和企业的结合点是“发展”。所以,搭建平台,把结合点作为平台的基础。在会上,区工商联按照聚焦行业热点,做精行业切点的原则,选准各届“论坛”的主题。主题关系到“论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要选准主题,关键是让企业家参与选题。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不同时期,企业家最清楚行业的关键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程度。每届“论坛”召开之前,区工商联都会在企业家中反复酝酿、筛选主题,并报请区政府审批。而主题往往成为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凝聚点、“论坛”的兴奋点。

经济发展动能第5篇

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等3条高速铁路和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呼包集动车组开行,结束了我区没有动车组的历史。

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居全国前列。开工建设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蒙西电网变电容量突破1亿千伏安。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

……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自治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682.3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高于全区固定资产投Y增速21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捷报频传,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擂响了自治区发展升级的铿锵鼓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为内蒙古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纪恒同志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要科学编制规划,打好攻坚会战,加快构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省区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有利于补齐短板、完善网络、提升水平,同时也是扩大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致力于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力度再加大、发展再提速的崭新局面。

――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力争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主骨架,辐射全区,东连黑、吉、辽,南通冀、陕、晋,西接宁夏、甘肃,北出俄罗斯、蒙古国的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

――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建成呼张客专呼集段、呼准鄂铁路准鄂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包头至银川、巴彦浩特至银川快速铁路,使内蒙古铁路路网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

――机场建设振翅高飞。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完成海拉尔、包头等运输机场改扩建,建成满归、陈巴尔虎旗等通用机场,搭建通疆达海的客货运空中通道。

――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加快呼和浩特、包头轨道交通和包头、赤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我区城市地下管网和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承东启西,南来北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自治区的区位优势,为我区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的发展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那么在广袤的农村牧区,农田水利设施就是一条条“毛细血管”,关系到农畜产品的增产增收和农牧民的日常生活。

地处河套平原深处的巴彦淖尔市,近年来种植的甜瓜远近闻名。这其中,政府向农民们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功不可没。到2014年,该市共完成国家投资建设的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13.58万亩,其中2014年实施的2013年“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和2013年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将实现节水灌溉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劳动强度。目前山旱牧区累计发展大田膜下滴灌工程面积已达68.96万亩。

巴彦淖尔市所在的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京津风沙源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积极作用,综合效益显著。

像这样的例子在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将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引绰济辽”等水资源调配工程,继续实施河套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统筹解决好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我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水利之外的能源领域,自治区将加快推进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推进区内骨干电网升级改造,推进蒙西―华中“北煤南运”通道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传统能源稳扎稳打,新兴动力追风逐日。“互联网+”时代,我区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我国北方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近期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努力建设好全国唯一的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至今已建设4年多。信息园规划占地约1467亩,是电信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大型数据中心。目前该信息园投入使用的服务器已近10万台,服务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网易、上海证券交易所等50多个用户。第二批机楼也已启动建设,待全面建成后信息园可承载服务器120万台以上,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受优越的气候、地质、能源等条件吸引,近年来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信息、科技巨头纷纷选择在内蒙古建设全国性的大型数据中心。目前,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规模领跑全国。

中蒙俄国际光缆和呼和浩特至北京的4条直通光缆也相继建成,呼和浩特市还成为全国第6个设立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地区,形成通达国内的高速宽带网络,疏通了与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欧洲方向的国际通信业务通道。

内蒙古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努力实现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跨越,成为中国北方数据中心和丝绸之路数据港,为我国大数据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体系完善、产业发展发挥强大支撑作用。

2017年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举办恳谈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集中推介“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的一批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吸引更多中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到内蒙古投资合作。

借助自治区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华能大唐等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神华中煤等中央企业,均积极在内蒙古投资兴业,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贡献。

经济发展动能第6篇

近年来,公司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构建和谐山焦、绿色山焦的指导思想,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以节能减排为主线,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节约能源和资源、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1健全管理网络奠定“节能减排”基础工作

公司极为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设立了专门的节能环保机构,负责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4级节能环保管理网络,每月召开例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安排布置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制订实施了50余项节能环保规章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考核体系。完善了法律法规获取、识别、传递、贯彻渠道,定期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2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进行“节能减排”

作为山西省焦化企业唯一入选全国首批82家循环经济试点的单位,近年来,公司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生产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公司在制定和实施“九五”、“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就以延伸产业链、扩大规模为基础,注重高效、节能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煤炭、煤气、粉煤灰等资源,以焦炭生产为基础,向煤焦油深加工、苯类产品深加工、煤气深加工延伸,逐步把企业建成国内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产品结构合理的煤炭综合利用企业。目前,已形成煤—煤焦油—煤焦油深加工、煤—焦炭—焦炉煤气—合成氨—尿素、煤—焦炉煤气—甲醇、煤—焦炉煤气—发电等多条产业链,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堪称行业龙头。

为有效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公司编制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2006年7月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评审。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及要求,选择技术起点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90×104t/a焦炉易地改造项目和正在建设的150×104t/a焦炉扩建项目,选用了JN60-89型大容积焦炉,焦炉炭化室高度为6.0m,与炭化室高度为4.3m的焦炉相比,单位生产能力的回炉煤气用量减少4%。焦炉加热控制采用热值仪和磁氧分析仪,蓄热室采用薄壁格子砖,大大减少了炼焦耗热量。粗苯工段采用管式炉加热富油,直接蒸汽耗量由蒸汽法的3.5~4.0t/t粗苯降低到1.0~1.5t/t粗苯。在输煤系统配有脉冲袋式除尘器,装煤时采用高压氨水喷射和邻室导烟等措施控制外逸烟尘,配备了装煤、推焦地面除尘站,酚氰污水采用国内先进的A2/O2生化处理装置处理。充分体现了工艺先进、机械化水平高、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环保设施齐全等特点。整体技术代表着国内20世纪90年代领先水平,环保治理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30×104t/a煤焦油加工改造项目,采用了国内先进的成熟技术,并引进了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大大提高了焦油加工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使焦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项目采用了先进的节能工艺与措施,如焦油蒸馏采用常减压蒸馏工艺,大大降低了蒸汽和煤气消耗;导热油系统为带压液体闭路循环,在装置运行时通过回收和再利用热量达到了优化热量平衡的目的;选用循环水和二次水系统等节能措施,使焦油加工系统整体节能水平为国内领先。20×104t/a甲醇项目,是山西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在工艺设计上体现了清洁生产的技术思路,控制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进一步提高了焦炉气的综合利用率,延伸了煤炭资源的深加工链,为实现结构调整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目前,公司建设的150×104t/a焦炉扩建一期工程、30×104t/a煤焦油加工项目、20×104t/a甲醇项目已经投产,10×104t/a粗苯精制改造项目、150×104t/a焦炉扩建二期工程、干法熄焦项目正在建设,20×104t/a醋酸项目、18·30化肥易地改造项目等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3完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以来,公司严格按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编制“十一五”节能规划,组织召开“公司节能减排动员部署大会”,对公司“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详细分解了9.8×104t标煤节能目标,并与8个分公司及二级单位的行政一把手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要求一级抓一级,落实责任,逐级考核,加强监督,强化节能目标管理。

日常管理中,一是抓好节能减排宣传培训工作,对主要耗能岗位及各环境污染隐患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与考试,通过开展节能减排知识竞赛活动等提高全员的节能减排意识。二是坚持实施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和节能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制订了总用水量、总用电量、总用汽量考核目标,实行了目标激励制度,降低了公司各种能耗。三是启动标杆管理工作,通过应用和实践标杆管理,实现了生产系统管理的整体优化和提升,达到不断超越、良性循环的目的。四是加强现场检查管理和考核力度,特别是增加了夜间和节假日的节能环保检查和监测频次,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责任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协调处理,并按月进行节能环保考核。五是积极开展了创建“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单位”及“环境友好单位”的活动,建立健全环保应急机制,积极组织应急演练。

4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围绕公司“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注重实效,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投资2.5×108元,完成了30余项节能环保技改项目,走出了1条科技节能减排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投资100×104元完成了利用焦油渣、酸焦油配煤炼焦项目,可处理6000t/a的焦油渣、酸焦油等固体废弃物,折标煤6840t;投资500×104元完成了焦化二厂制冷机组改造项目,节水量300t/h;投资575×104元完成了冷凝水闭式回收项目,节约标煤14600t/a;投资300×104元完成了新型保温材料节能技术推广项目,项目节约标煤2740t/a;投资300×104元进行的22台大功率设备变频改造,目前已完成安装工作,项目完成后公司可节约电费138×104元/a;另外,在5号、6号焦炉建设中,投资1.9×108元,配套建设了干熄焦项目,目前已开始施工建设,项目完成后可节约标煤49695t/a。为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5加强环境治理

多年的发展,公司具备了雄厚的环境保护物质基础,投资1.9×108元建设了177套污染防治设施,形成了处理废水175×104t/a、废气25×108m3/a、固体废弃物3×104t/a和综合利用10多种产品的污染防治能力。在公司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发展动能第7篇

从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配套鼓励政策,新能源产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合理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依据优势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源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即将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73亿tce,大约是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量13亿tce的5.6倍、煤炭消费量的8.3倍。并且新能源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为建立分散型能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国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果将大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3GW,保持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地位;风电新增装机突破1GW,成为全球新增装机最大的国家;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

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下,我国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未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市场。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立足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并逐步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 万倍。我国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可显著减少煤炭消耗,也相应减少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和燃煤发电的水资源消耗。同时发展太阳能能够促进系统安装和生产配套设备以及大中型晶体硅、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太阳能的开发将会有利于解决电力发展的区域限制,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将达到约3亿平方米,光伏发电约10万千瓦时,将解决约1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

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风电也是效率极高的新型绿色能源,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吨的二氧化碳。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能够有效缓解供电紧张的局面,是该区域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风电产业增长速度居各种新能源发展之首,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质能的使用总体上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保效应明显,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林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比较适宜中国的国情,应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中重点的发展方向。

同时,考虑到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支柱能源消费品这一中国能源结构特色,以及燃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影响,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使用技术,实现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明确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主体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包括制定新能源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实行新能源优惠上网电价,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美国和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制定能源战略、政策、法规来具体指导本国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好的全局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值得借鉴。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政府还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储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美国加州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补贴,德国的收购光伏上网电价制度等。

目前,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区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BOT投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风电、太阳能的“电价――利率联动机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提供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太阳能项目赢利能力差的问题,创造风电、太阳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可以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高端研究人才。我国还应适时改变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打造开放的科研合作平台,密切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经济发展动能第8篇

    一、领导重视明责任

    团风县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将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承诺的八件实事来抓。县里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负总责、亲自抓;县能源办负责指导、具体抓;各项目乡镇组建了工作组,签订了责任状,制定了具体措施。县委、县政府还将沼气项目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单位效能考核和个人实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县能源办根据工作要求,组建两个工作专班,即:项目建设专班,分片包乡镇负责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管理专班,负责物资器材管理发放,信息收集上报,财务管理兑付,各专班细化责任管理,任务到组,责任到人,效能考核。

    二、抓点示范育典型

    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只有抓好典型,以“典型引路,效益吸引”的方式,才能实现农村能源建设快速发展。几年来,团风县培育了较多的农村能源建设示范点,起到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和较好的带动作用。如总路咀镇卢家榜村、方高坪镇山冲村建设两处小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等设施,主体建成后立即组织进料,点火成功即进行安装,两处共安装105户。先后有6个乡镇30个村纷纷前去参观学习,主动申请建设。杜皮乡叶家冲村已建小型沼气工程6处,95%以上农户用上了沼气,并带动相邻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办事处冯岗村12个农户用上了沼气,成了远近闻名的沼气村。正是由于全面布点,团风县的农村能源建设已经由点连线,由线汇面,推动了农村能源工作的全面发展。2011年,团风县先后接待兄弟县市和企业参观22次。通过交流和合作,加快了小型沼气工程的发展。

    三、加强建设保质量

    质量是农村能源建设事业的生命线。为保证建设质量,我县本着建管并重的原则,坚持“规划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施工专业化,管理档案化,服务系列化”,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一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工程验收等办法,实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工程监理制度、优质工程评比制度、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各项建设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通过技能培训、岗前练兵、操作比武等活动,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施工精湛,训练有素的施工队伍。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网点项目建设,增添设备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有效提升了服务档次和质量。全县建立了25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通过考核、培训,招聘了25名专业乡村沼气服务员,长期从事沼气建设后续服务工作。

    四、科技支撑增效益

    科技含量是农村能源建设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沼气建设的科技含量,并对现有实用技术本着边发展边完善,边推广边提高的原则,不断改进,使其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过去使用的沼气管材管线和零配件不适宜在小型沼气工程上使用,就及时参照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装办法,更换材料,严格安装标准,确保了沼气通畅,做到了用户满意。

    五、创新发展求突破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团风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县情、村情、民情的新路子。重点在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上有突破。

    一是规划设计科学化。按上级有关的技术标准,结合团风县实际制订了团风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及建设考核办法。同时,多次聘请县规划设计局专家实地勘测,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先规划后建设,规划好了再建设,促进了小型沼气工程健康发展。

    二是使用管理市场化。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容易、使用难,用好更难。在管理上,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由业主自己管理,另外一种是专业人员管理。每户都安装了沼气流量表,管理人员按用气量收费。由于有稳定的费用来源,确保了管网维护、灶具维修、进出料管理等正常运行,通过收费实现专人管理,将.“三沼”变为商品,闯出了一条沼气发展的新路。

    三是综合利用多元化。“三沼”有效利用极大提高沼气的综合经济效益。2011年我们通过对黄湖1200亩早稻、1500亩晚稻、2000亩中稻统一实行了沼液浸种,沼渣育苗后,每亩粮食单产净增40kg;在团风镇马跑咀村,利用沼液、沼渣种植金银花120亩,在干旱的情况下,成活率对比提高了32.6个百分点。

    四是操作技术简单化。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最适应的技术才是最成功的技术,群众欢迎的技术才是好技术。过去小型沼气工程由于贮气罐和增压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易损坏,现在已全部淘汰。现有的小型沼气工程,大都是圆柱形、隧道形,采取的都是水压式供气,而且建设好了预处理池和出料间,保证了贮气、输气需要。通过技术改进,有效降低了投入,减少了运行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加快沼气发展。

经济发展动能第9篇

一、江苏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基本特征

1.江苏经济发展旧动能弱化

传统产业发展势头有所放缓。一是部分传统工业行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2010年,江苏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达19.7%,2015年下降到4.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度增速由25.3%回落到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由28.7%回落到7.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由43.4%的增长转为-8.7%的下降,其余传统产业产值增速总体也呈现回落态势。二是高耗能和原材料行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2010年以来,江苏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同比大幅回落,2010年~2015年增速累计下降22个百分点;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因素影响,2010年~2015年全省原材料制造业产值增速累计下降21.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主要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与需求矛盾较为明显。四是部分传统服务业发展放缓。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下降,2014年三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降至7.8%、6.9%、6.6%。

传统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发展动能衰减。一是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效率下降。2010年~2015年,全省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1.88、1.84、1.68、1.64、1.55、1.52,即每元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GDP由1.88元减少到1.52元,边际效益下降态势明显。同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低于10%。二是低成本无限劳动力供给局面打破。2005年~2010年,江苏就业人数每年平均增加75.7万人。2011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到达5989.7万人的峰值,之后逐年下降。2013年~2015年增加均低于1万人。三是能源、土地、环境约束压力加大。2010年~2014年,江苏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已达17.3%,2015年预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但节能降耗空间的缩小和能源指标约束逐步加强的矛盾共存。目前,全省土地开发强度为21%,超过国际宜居开发强度标准(20%)。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表明,目前江苏是大气容量一般超载的地区,环境容量空间很小。

传统消费热点增势趋缓。2010年,全省汽车、金银珠宝、食品饮料烟酒、服装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38.4%、40.2%、19.5%、23.1%,2011年和2012年增速放缓,2014年进一步降至6.6%、-2.9%、8.5%、9.3%,2015年,汽车销售额增速继续回落到4.7%,服装类回落到8.2%,金银珠宝和食品饮料类消费增速虽略有提高,但增速仍然较低,传统消费热点增速逐年下降。

传统投资领域增长潜力下降。制造业投资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2010年~2014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5.8%、21.5%、19.4%、17.5%、10.4%,2015年微提到10.9%。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62.8%下降到2015年的46.2%;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回落。2010年,全省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3.7%,2015年为4.8%,总体呈现下降态势;房地产投资明显回落。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达28.9%,2011年为29.5%,2012年迅速滑落到11.5%,2015年则同比下降1.1%。

外部需求呈现常态性萎缩。近年来,全省对外贸易增速大幅回落,外部需求呈现常态性萎缩。从进出口总额增速看,2010年高达37.5%,2011年回落到15.9%,2012年~2014年保持个位增长,2015年则同比下降3.2%;出口增速最高的2010年达到35.8%,最低的2013年仅增长0.1%,2015年下降0.9%;进口增速2012年则出现3.3%的下降,2015年下降6.7%,幅度进一步扩大。

2.江苏经济发展新动能孕育的态势

高新技术持续涌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近年来,江苏已经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科研载体,比如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雨花软件园、宜兴环保装备产业园、昆山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等,都已成为江苏新技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201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0%,比2010年提高6.4个百分点。

新产业加快发展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快于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7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4个、2.3个、34.4个、8.7个、12.5个、16.5个、3.4个百分点。二是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提升。2010年以来,全省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到2015年分别提高0.8个、0.6个、1.6个、0.4个百分点。三是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2010年以来,全省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到2014年比2010年提高2.2个、1.7个和0.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站上3000亿新平台,达到3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5.0%以上。旅游总收入8145.8亿元,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位。服务外包执行总额311.3亿美元,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50.7%。

新业态孕育成长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2014年末,全省10.4万家“四上企业”中,有10.2万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互联网,占受调查企业的98.6%。二是依托“互联网+”的购物、专业店等多元化商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限上无店铺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员、销售额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15.9倍和19.5倍;限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法人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额年均增长22.1%,增速快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个百分点。三是部分享受型消费逐步成为消费热点。随着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移动电话为34.6辆、231.4部,比2010年分别增加20.8辆、48.1部;城镇居民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2010年的3.1倍、0.8倍和1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人均消费支出均为2010年的1.3倍。

二、江苏培育和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具体方向

未来几年,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涌现和发展,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在供需两侧不断孕育和壮大,我们不仅要精心培育,更要不断地有效激发,使之充分释放。

1.从新产业供给侧来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江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较好,201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销售收入达8478亿元;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达2161亿元,增幅高达41.9%。“十三五”时期江苏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预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将是2014年的2倍左右,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江苏围绕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海工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大力发展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性产品。2014年,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3307亿元,同比增长20.0%。“十三五”时期,江苏将推进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将保持15%左右的增速,规模将翻一番左右。

节能环保产业。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11大类产业中有2000多个系列化产品,是中国环保产业中品种最多、成套率最高的省份。2014年,江苏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300亿元,增速达14.9%。“十三五”时期,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保产业会有爆发式增长,江苏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万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左右,节能环保产业将增添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化产业。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伴随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等行业迅猛发展,到2020年江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成为创意设计强省;预计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6%,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

健康产业。江苏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未来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很大。2020年江苏将建成一批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预计产业规模可达1万亿元左右,比现在翻一番左右。

2.从新业态供给侧来看

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时期,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互联网交易总量将稳步提高,预计2020年江苏主要网络交易平台交易可达1万亿元左右,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左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商业模式经济。根据江苏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态势,结合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预计到2020年江苏将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500家以上,小企业创业基地等1000家,集聚创业人才30万人以上,扶持60万名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带动就业300万人以上,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3.从生产要素供给侧来看

创新驱动助推经济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省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左右,比2014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左右,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提高到90人,提高10个人左右。“十三五”时期,随着全省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催生“新人口红利”。当前,江苏正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2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1300万人,年均增长5%左右;人力资本总投入达14500亿元,占GDP比例达到17%,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12万人,增加135万人左右。“十三五”时期,随着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新人口红利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资源利用效率攀升提高要素产出水平。“十三五”时期,江苏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加快形成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模式和方式,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将减少,集约节约发展将提升要素供给效率。

4.从新消费需求侧来看

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最大潜力。目前,江苏有大量在城镇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人虽然在城镇但户口没有落在城镇,也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据测算,未来五年全省约有1800万农业转移人口需要真正实现市民化。按照每年消化225万的规模,每年公共成本支出大约新增2250亿元左右,同时新增最终消费规模360亿元左右。

服务类消费。近年来,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消费得到满足后,江苏居民消费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新特征,文化、旅游、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以养老产业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将比2014年提高6张左右,养老产业投资空间仍然较大。

信息消费。“十三五”时期,江苏将大力促进制造业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及信息内容服务企业深化合作,推进信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积极培育、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预计2020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可达1万亿元左右,是目前规模的三倍左右,信息消费将成为新消费增长点。

5.从新投资需求侧来看

工业技改投资。“十三五”时期,全省将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数控加工、食品、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研制开发一批满足行业需要的专用机器人,根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方案,结合近年来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速情况,预计“十三五”时期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加1500亿元左右,是2014年的1.5倍左右;“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5%左右,占工业投资比重将达到55%左右。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江苏将大力培育网络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十三五”时期,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15%以上的增速,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投资规模可达1000亿元左右,比现在翻一番左右。

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正向着高速、互通、联运、快捷方向推进,将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根据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到2020年江苏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基本覆盖县级节点,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通达80%县城,都市圈轨道网络有效支撑通勤同城化,通江达海的千吨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港口、机场、铁路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预计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可达1万亿元左右,比现在翻一番左右。

绿色领域投资。“十三五”时期,全省将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绿色数据中心,推动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到2022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成为生态园区。预计“十三五”末全省水力、风力、核力、太阳能等绿色发展领域的投资规模可达2000亿元左右,规模比现在翻一番左右。

6.从新外部需求侧来看

服务贸易。根据“十二五”以来全省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和年均增速,预计“十三五”时期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量有望达1000亿美元左右,保持全国领先。同时,江苏将建成50个省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将逐步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将成为出口增长的新亮点。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十三五”时期,江苏将大力实施“优进优出”计划,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预计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仍将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对外投资。“十三五”时期,江苏将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国际合作,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推进境外产业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境外合作载体,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根据近年来对外投资年均增长情况,预计2020年对外投资可达150亿美元左右,规模将翻一番左右。

三、加快培育和激发江苏经济发展新动能的

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江苏应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重点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更大力度发展品牌经济

品牌经济是以商标品牌为主要载体、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经济发展形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减少低端供给,抛弃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发展品牌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抓手。江苏是全国的品牌大省。“十二五”期间,国内有效注册商标已达52万件,是“十一五”末期的1.79倍。但与江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相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江苏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企业自主品牌拥有率偏低、高知名度高价值品牌较少、品牌集聚扩散效应有限。因此,江苏必须更大力度发展品牌经济,推动特色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培育商标密集型产业,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加快形成品牌聚合示范效应,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突出创新发展理念,在制造业内部加强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生产业,为产品价值链上下游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现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高起点规划实施一批高水平的新产业基地,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等方面有效集聚。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增强传统产业产品的时尚度和耐用度,进一步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积极稳妥地处置一批“僵尸企业”。

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得益彰,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江苏实体经济较强,虚拟经济偏弱。在培育激发新动能的过程中,要通过虚拟经济嫁接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信息化水平。支持基于互联网开拓市场、供应链管理及创新服务的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虚拟经济的杠杆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交易成本,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更多投向能够提升产业层次、带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改造项目,切实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4.硬环境与软环境优化互补,协同支撑经济发展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顺畅衔接,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江苏建设,发展分享经济,大力培育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平台的集聚效应和市场价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努力营造高效、便捷、法治的营商环境。

5.东西南北区域协调共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