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基础会计笔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19

基础会计笔记

基础会计笔记第1篇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及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当遵循的原则:

1. 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2. 设置会计项目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设置会计科目,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4. 设置会计科目,还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 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制定会计制度时,要规定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登记方法。

这些科目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会为五类:

一、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材料采购、材料、产成品、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

二、负债类。包括以下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三、所有者权益类。包括以下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包括: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科目。

五、损益类。损益类包括的科目有: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这里既包括收入类科目也包括费用类科目,之所以把这两类科目合并为损益类科目,是因为这两类科目核算的内容都与损益的计算相关。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

(2)明细分类科目:这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了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正保自考专科、本科网络课程辅导】

>>>>2016年自学考试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会员政策:

累计实际交费金额500元,即可享受九折优惠(须在同一学员代码下)

基础会计笔记第2篇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大面积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过程中第一个感到困惑的地方。他们会问诸如“为什么利润不是资产、为什么负债不是费用”之类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一方面因为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对会计要素的讲解一般都是脱胎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针对的是已经工作学习多年的会计人,而不是会计的初学者。另外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一直过的都是学校生活,社会经验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是直接的。

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常会从一个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开始。比如说某学生开设了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年底都有些什么资产,一年中都有哪些收支,然后请学生来计算一下这个小卖部本年除所有者权益以外的会计要素。之所以除去所有者权益,笔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会计要素有六个,除所有者权益外,其他的五个会计要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相关的接触,会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能和会计对它们的定义有出入,但学生毕竟是有计算的基础的。但所有者权益不同,这个名称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也就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讲述之前没有请学生计算所有者权益。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利润的计算准确率比较高,但其他的会计要素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感觉能够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最好方法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举例子,尤其是举相近的例子,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和理解。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全部由教师个人来进行讲解是教学效果最差的一种方式。

二、借贷复试记账法

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对这部分学习感到的困难。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最想问的就是:借和贷是什么意思。的确,借和贷在中文中基本是可以混用的,不用加以区分,但在账户中却同时出现了,初学会计的难免会感到困惑。笔者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仅仅向教材讲的那样:它们只是记账符号,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含义。笔者先把所了解到的借和贷的来龙去脉说一说。因为我们对于借贷的翻译不是从英文来的,是从日文直接拿来用的,当我们最初引用借和贷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在中文意思上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再往前推,借和贷是如何产生的?最初的复式记账法是从意大利传出来的,借贷复式记账法起源于银行业,是那位意大利的数学家我们尊称其为会计学之父的卢卡帕乔利系统整理推广了这种记账方法。银行业把借出去的钱记录在借主名下即现在的借方,表示债权的增加,所以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把别人存入银行的钱记在贷主的名下即现在的贷方,表示债务的增加。所以我们今天把资产的增加登记在借方,负债的增加登记在贷方。

三、增值税

在进行具体经济业务讲解时,首先讲到的是购进业务。增值税所用的会计科目是“应交税费”。从科目的名称学生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负债类的会计科目。有了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学生知道了负债增加记录在这个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录在这个账户的借方。学生天然地会感到,当实际向税局交税时负债就减少了。但是在购进的过程中,怎么会也记录在这个账户的借方呢?

笔者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先设计了一个题目做铺垫。题目是这样的,假设有甲乙丙三家企业,甲是最上游的企业,乙购入甲的商品加价卖给丙,丙加价卖给最终的消费者。乙购入甲的商品价格是1000元,却要给甲1170元钱,乙卖给丙的价格是1500元,却要向丙收1755元。在这个买卖的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角色是税局,乙给税局交了85元。请大家思考讨论,如果会计主体是乙企业,它买入商品的成本应该记录多少?卖出商品的收入应该记录多少?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大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尽管答案五花八门,但也充分说明了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等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讲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学生不仅接受了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也能够理解增值税是价外税的含义了。

四、“利润分配”账户的核算

期末利润分配的核算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其实是和“本年利润”账户分不开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把“本年利润”账户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时:“结转”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过或者做过会计的都知道,“结转”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其实并不是在核算利润的过程中才出现的,从经济业务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进行利润核算时是大规模的在用。笔者在第一次出现“结转”时就跟学生说,“结转”这个词在会计中用到的频率非常高,它的含义需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去感觉和体会,老师一旦说出了这个词含义其实有可能会窄化这个词的含义。

理解“结转”的含义后,学生就开始对“利润分配”感到纷乱了,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困惑。所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是与以往相反,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思考自由,而是要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在老师思路的引导下最后走到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这个明细账户,因为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到达的这个账户,所以对这个账户的含义一般都会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达到了这个目的后,再请学生回到前面,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然后和老师的比较,很多时候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凭证和账簿

基础会计笔记第3篇

首先,笔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这学科有所重视。职业学校的高考和普通高中的高考不一样,它分文化科和专业科两部分。文化科只要过了分数线就可以,而且这个分数线定的也比较低,学习好的学生基本上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分数就可以过关了;再加上英语,即使学习稍不好点,三科加一块也能过分数线,自然对这60分便不欲理睬了,更不用说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点产生兴趣了。

怎么办?不想办法别说课下不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就连课上也会有学生为学专业课而占用时间。于是笔者首先将录取时的一种可能性告知他们:如果高考时,对这个学校来说专业课的分数有好几名学生是一样的,可名额却不能将他们所有人都录取上,那么就要看文化科的分数谁最高了,所以不能不重视文化科的学习;再者每年的文化科分数线是个不定数,你怎么就知道你一定能过关呢?还有你们的数学、英语底子比较弱,想要通过这两科拿分也不太容易,那么你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来出成绩,因为老师会从头开始像讲授新内容一样来复习这学科,而且老师会理论和操作相结合,有些知识会亲自让你上机实验后再将其记住,只要你跟住老师的思路,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掌握好,60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想拿个40分以上那是再容易不过了,更别说什么分数线了,同时也弥补了你其他科的拉分情况。

其次,通过上机操作更直观地掌握好知识点,并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题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除了第一章是纯理论性知识外,其他章节Windows、Word、网络等都是上机的内容,虽然高三并没有安排上机课,以前教授高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去上机实验,只是通过教材讲解之后让学生直接死记硬背。但笔者觉得这样的记忆只能是暂时记忆,并没有达到理解性记忆,之后会很快忘掉的,特别是有些知识(比如Windows中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或是在Word中添加艺术字),如果没上机操作过,那么多的步骤记下来可是会费一定功夫的。于是笔者利用晚课时间带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再记忆,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也免去了学生枯燥的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机操作还能够让学生灵活应对高考中的各类题目。这些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考题目都趋向于实际操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很难答好这样的题目。比如在Windows中新建一个账户、在Word中对文档进行加密等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讲解,这说明考试的题目与实际操作很是密切,更趋向于具体应用,所以没有良好的上机实际操作过程及计算机操作经验,想回答好高考中出现的这些题目是很困难的,因此高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结合起来。每一次上机操作之后,笔者都会在下一次课时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上机课时操作过的知识点,并将具体的操作步骤加以总结,对不足和错误之处,教师加以补充及纠正。通过这样的回顾,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但时间长了,他们就记不住了,怎么办?如果不加以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要和新的知识没什么两样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节数本来就少,课上的时间除了回顾上机课的内容,还要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复习的内容课上是不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课下回去看,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专业课他们还看不过来,还有功夫看这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又不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笔者构想了一个课下10分钟活动,让他们在每天的下午自习课留出仅仅相当于下课的10分钟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来复习学过的知识点,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课上时间外,每天下午自习课笔者都要定时到班级,从进门开始之后的10分钟,学生要放下手上的专业课,10分钟时间务必看笔者指定的内容,10分钟后便可以自行安排。但笔者会抽测几名学生,若没答上,笔者会惩罚学生利用更长的时间(15~20分钟)重新看,甚至内容要比之前布置得多,直看到会了为止。笔者希望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10分钟完成的任务,

不要用更长的时间,那样只会比别人更浪费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每天都形成了习惯,每天下午自习课时都会自觉地抽出10分钟,而且每次笔者一到,学生都亲切地说10分钟老师来了。经过这样的复习,学生对知识点的长期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基础会计笔记第4篇

一、引言

初学会计,要掌握的主要会计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有:会计基本理论、账户设置、借贷复式记账法、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与组织等。其中,设置会计账户、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核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借贷复式记账法基础上的。可见,要学好《会计学原理》或《会计基础》,首要的任务就是透彻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借贷复式记账法的简称)是世界各国现行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是现代财务会计的核心基础理论。但是,现有的会计学原理或会计基础教材在对借贷记账法作阐述时,大都没能全面和深入剖析,给会计初学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惑。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如果初学者不能在一开始就对其核心内容——借贷记账法深入理解,势必影响后续的会计课程的学习,更别说在以后的会计实务中做到得心应手。笔者通过多年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的教学研究与总结,认为要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首先要明确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综合会计恒等式,再根据综合会计等式判断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账户是属于等式左边还是右边类型的账户,最后按两大类会计账户的结构特点和记账规律,对经济业务进行借贷记账。

二、明确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综合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现行《会计基础》教材大多以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作为借贷记账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正是这些《会计基础》教材对借贷记账的理论依据阐述不完整、不透彻才让会计初学者对会计的核心理论——借贷记账法的理解一头雾水。当然,也有一些《会计学原理》教材以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作为借贷记账的理论依据的。结合新会计准则中全面收益理念,笔者认为,将综合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或者“资产+狭义费用+损失=负债+所有者权益+狭义收入+利得”做为借贷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最完整、最科学的。因为:

(一)若以不能涵盖会计要素整体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做为借贷记账的理论依据,由于该会计等式只能反映特定时日企业存量的资金状况,无法全面记录和反映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大量涉及到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经济业务,也就无法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所有资金的来龙去脉。

(二)综合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由特定的相互依存的会计要素所构成,涵盖了全部会计要素,能科学地揭示各个运动变化的会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数量上的平衡关系。其包含的经济内容和数学上的恒等关系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全貌,将动态与静态的会计要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资金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该等式右边反映了企业资金所有的来源途径,左边反映了所有资金的运用情况(资金去向),在任何时期或任何时点都是成立的,其科学性和技术性是任何其它会计等式难以比拟的。而且这一等式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数量上的关系。是设置会计账户、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由此,也奠定了综合会计恒等式在借贷记账法和现代会计中的基础性地位。综合会计恒等式中,等式左边的会计要素记录和反映各种状态资金的占用情况(资金的去向),其所属会计账户的记账方向相同,即: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等式右边的会计要素记录和反映了各种状态资金的来源情况,其所属会计账户的记账方向相同,而且与左边类型账户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即: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三、巧用综合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进行借贷记账综合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决定了会计账户的基本类别,也决定了各类账户的性质和基本结构特点,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各类账户试算平衡的基础。把综合会计等式和等式两边的两大类账户的结构、记账规律联系在一起,绘成“综合会计恒等式与会计账户结构关系图”(见图1和图2两种表现方式)。“综合会计等式与会计账户结构关系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两大类(左边和右边)会计账户的结构特点及其记账规律。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从借方和贷方两个相反方向,以相等的金额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会计主体发生了经济业务,如何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即会计实务中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户(即会计实务中登记账簿)呢?

(一)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1.分析判断该笔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及其金额,这些账户分别属于哪个类别,是属于以上综合会计等式左边的资产或费用类,还是属于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或收入类账户。

2.判断经济业务使得该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若是属于等式左边的资产、广义费用类账户,其记账规律相同,即:增加记在该账户的借方,减少记在贷方,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若是属于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类账户,其记账规律相同,而且与左边的资产、费用类账户的记账规律正好相反,即:增加记在该账户的贷方,减少记在该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通常在贷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狭义的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期末要结转到利润账户上,通常期末余额为零。根据以上两个要点,基本可以分析出经济业务借方和贷方分别涉及到哪些会计账户。

基础会计笔记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基础课 专业设计课

在艺术设计的各专业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是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训练;还要通过教学,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理论方面的建设,引导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专业理论,除了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中,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专业理论问题。

专业教师所进行的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堂作业辅导以及中间小结和全课总结,是专业理论教学的几个环节。通过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认识专业的属性和特征,了解作业方法和要求。专业理论的讲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专业学习避免盲目性,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度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目前,艺术设计学生大部分是由喜爱绘画的考生报考进来的,入学前对于艺术设计了解甚少。所以专业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般绘画理论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尽快使学生纳入专业要求的轨道,把精力投入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学习中去。

对于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对专业理论,最初阶段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这当然与专业思想有关,同时也是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喜爱,思想和兴趣还停留在绘画方面。此外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还有一个了解和适应的阶段。根据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对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多加强专业性特点。另外,还有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有兴趣,比较注重技巧和方法的学习,完成作业很努力,装裱很漂亮,但存在着忽视专业理论的倾向。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不只是由于专业化和课程的设置与需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蕴藏其后的“功利”意识。这种学生,在作业方面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有的学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到高班时就会出现,因缺乏专业理论修养,影响业务进步的现象。

为了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只注重作业实践是很不够的,教师还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专业实践中有计划地加强辅导,从理论上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认识学习专业理论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引起学生对专业理化的重视和兴趣。

通过作专业笔记,可以使学生把模糊的问题,经过思考,加以总结,使之清楚、明确、有条理,引出一些新的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专业实践和笔记形式的总结,使认识逐步深化。

在专业教学中,从课程一开始就提倡学生作笔记。这种笔记不应是只记教师讲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心得、体会、理解认识记录下来。这不是记录本,而学习札记,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得、写所感,言之有物,哪怕是不全面的,日后通过实践,自会得到修正。

作专业笔记,是一种学习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笔记要动脑子,要进行一番回忆和清理,即便是随时作笔记,仍然存在回忆的因素。作笔记促使再一次的“思想劳动”。笔记是为了以后查看,如果不看,就失掉了作用。“温故而知新”,读自己的笔记,也是一种学习,会有新的收获。在笔记本的边上留出一点空白,可以补记,可以批改,自我检查,自我督促,有利于推进学习。

在有些专业基础课中,如:基础制图、室内效果表现等,要进行临摹作业,对此更注意从理论方向分析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不然就可能出现单纯描绘或机械复制现象,停留在作业的表面效果上。进行这类作业,特别是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更要强调作笔记,或是在作业的空白处,作简短扼要的文字分析。这种文字工作,并不是学生做文章,牵强附会地拼凑,而是结合实际的点滴认识,作较为贴切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格式严整,要求实事求是从至少一个方面深入,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一点自己的认识,作一点理论阐述。

在专业设计课中,从设计构思、图纸绘制到工艺制作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最为活跃,体会和认识也最多,在反复修正不断完善之中,收获也最大。已学的问题,在这里得到消化;对一些尚未接触到的问题,也会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就是对专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设计作业质量的提高,精益求精,这是对的。但却忽略了在提高过程中把每阶段的收获及时总结,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这是很可惜的。专业老师应督促学生在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讲评及时总结。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只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翻看自己的笔记、讲义和有关书籍,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中的一两个问题,就能够有所深入,而且也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学生在专业课阶段的课外学习,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有必要从课外学习的方法到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课外学习参考书目。文章的目录索引,可以帮助学生把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到专业学习上来。把形象资料的收集、构思草图的积累、学习心得的随记、文字卡片的摘录以及网上所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等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是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今后从事设计以及继续深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上面所谈的专业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几个问题,大部分都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利用课间或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把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思想不到于还停留在基础课阶段,跟不上学习进程。否则,课上学专业,课下却把精力放在绘画基础上,专业肯定是学不好的。专业课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的课程,不能因对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视而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强调在专业实践中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手勤脑也勤,在动手的同时多动脑筋思考。当今教育理论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到“综合型人才”的变革历程,更加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研究精神,师共同配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笔记第6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基础会计笔记第7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图表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经济类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及本科跨专业学习会计学专业的补修课。四学分的《基础会计》虽说是基础课,但它的重要性是明显的。如果一个新生在开学时对这门课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好,也就无法学好会计学的一些专业课。基础会计是学好会计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就好比造房子,地基不牢固就无法盖好房子,不学好基础会计也就不可能学好会计学专业。显而易见,学好《基础会计》的重要性是其他课程代替不了的。学好《基础会计》的关键是要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笔者尝试利用图表形式对《基础会计》进行教学,以提高面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一、用图表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学《基础会计》这门课的学生对会计并不了解,都是从零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生早点入门,学好会计学专业,对企业经济活动有所了解,用图示教学是最有效的。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教师可通过图1所示详细阐述工业企业的购买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把图表的首尾银行存款所包含的含义讲清楚。即首位的银行存款是企业刚开始投产,有借款、有投资人的投资款等等,而最后的银行存款是不同意义的存款,是企业通过购买材料、通过生产再出售形成的银行存款。虽然也有首位的银行存款数额在里面,但其意义已有所不同。同时,在分析这三个过程时,应让学生积极思考,提些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了第一笔银行存款,接下来企业应该如何操作?这时候学生自然会回答用银行存款去买材料。买了材料后怎样操作?学生自然会回答进行生产。生产好了又怎样操作?答案不外乎完工入库并销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用老师费劲做多大的启发,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回答。这时候,刚学会计的学生对会计这门课程会有些好奇,也会感到有些兴趣。老师应该接着以上话题指出基础会计主要就是围绕着三个过程记账、算账、报账完成会计核算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用表格法分析会计要素的定义

要使学生学好基础会计,老师要讲透、讲细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的含义、特征。在讲述要素特征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定义着手,要讲得通俗易懂,并举些例子。如对资产,要讲透资产定义中的一些关键词:企业拥有的、可计量的、并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这三个层次缺一个就不是资产。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资产的定义呢?不妨用以下方法:首先提问企业的机器属于什么?对于这个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是固定资产。然后提问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不是企业拥有的?回答是拥有的。那么这固定资产值多少钱呢?50万或100万。这意味着这个固定资产是有价值的,可以计价的。最后,企业利用固定资产生产产品并出售以获得利润,说明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由此可以推断:企业的机器设备是属于资产类的。具体见表1。

当然,其他五个要素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阐述,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深刻。

三、用数学法理解六要素的记账方法

这一点首先从讲解会计恒等式开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讲恒等式的时候从数学角度着手,也就是左右边的移动要改变符号,所以,会计恒等式左右边的记账形式是相反的。即左边资产类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右边则相反。另外,把其他三要素再归类到左边或右边,成本和费用记账规则类同于左边资产类,收入和利润记账规则类同于右边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同时,老师要进一步阐述以上的记账规则是当今全球认可的。这样,即使学生初次接触会计,通过数学知识引入记账方法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务举例记账三步骤

基础会计笔记第8篇

【关键词】 歌谣; 教学方式; 会计学原理; 会计科目; 会计账户

引 言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击壤歌》到“抗战已六年,愈打愈坚定,我们不怕鬼子兵,只怕没有粮食作后盾”的云南抗战《纳粮歌》,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的《一二三四五》到“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小白兔》,歌谣从远古走来,充满历史的沧桑,充满时事的活力,深入民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为国人所喜爱,为国人所传颂。其以风趣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易记的押韵而风行于民间。但将歌谣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则不多见。笔者经过长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其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剖析

从课程地位上看,《基础会计》是财经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财会、审计类专业体系来说,它是该类专业大厦的基石,是支撑后续专业课程的支柱。

《基础会计》从内容上看,不外乎是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展开,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引出会计的含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核算前提、会计的对象,然后过渡到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与包含复式记账在内的记账方法体系;再以工业企业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为实例,讲解借贷记账方法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初步运用,中间或许穿插简单的成本计算;再讲解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相关知识;连接相应的财产清查的核算与账务处理程序之后,学会编制简单的主要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内容拓宽一点的体系,还会介绍初步的报表分析及会计管理等内容。

从教学方法上看,《基础会计》教学经历了从纯理论教学到目前风行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各教育专家及老师研究出了林林总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综观这些为加强《基础会计》教学效果而发展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基本上脱离不了“实”带“理”的范畴。即,这些方式与手段都是从提高实践能力(即加强实训)的角度出发,以“多练”、“多做”为手段,从大量的实训中带动《基础会计》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实结合,理实一体”的境界,从而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目前教学方式的得失分析

目前风行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体系从出发点及本质上说是非常可行而且实用的。它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能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一种方法有其利必有其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体系也不例外。分析起来,它存在的弊端有:一是内容和实践环节脱离。从《基础会计》的内容上看,会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职能、前提、要素、科目与账户等知识点,这些将占用不少于十二个学时;同时,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从逻辑上一般置于较后时间段讲解,而相配套的实践课程如《基础会计实训》等一般从开学即进行操作。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内容与实践环节脱离的现象。笔者在实践该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点,即使在课程全部结束后,也有少部分学生尚未清楚科目与账户的运用。二是该教学体系从逻辑上看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马列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基础会计》中以实践带动理论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目的的教学体系从这个逻辑上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基础会计》中的理论都是来源于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证明,最终形成实践精华的浓缩,是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对于初步次及会计学科的学生而言,会计是一门高深、复杂、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理论的理解把握得不好,理解与识记基本理论都一头雾水,焉能指导实践?造成的现象就是在实训课程上,执笔相顾,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下手。

诚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体系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实践形成的科学方法。上述弊端也正逐步被改善,趋于完善中。有许多学校(院)在意识到上述弊端后,做了一定的改正,如将实践课程开设时间稍稍延后,从期中才开始进行实践;或打散《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逻辑联系,先讲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运用及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使用,再转而总结相关基础知识点,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同轨;或在期初布置大量的作业与习题,以达到学生强制识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目的。

三、歌谣式教学方式初探

笔者从长时间的《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配套教学方式即歌谣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是全盘否定“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而是针对该体系的相应弊端提出的一种“配套工程”,是对该教学体系的一种修正和完善。具体的做法是,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将相关原理、知识点编制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串联与记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点记忆的概率,也提高了指导其实践的能力。

四、歌谣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

首先,应当对《基础会计》中常用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如会计科目的名称、会计账户的内容与运用、工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业务流转等。按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纳,提炼精华,形成浓缩的文字说明,为后续歌谣的编制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该课程内容的总结,对该课程内容精华的浓缩。

其次,找准一个韵脚。歌谣的最大特点是押韵,便于记忆,于朗朗上口的传诵中,记住其内容。所以,找准一个韵脚非常重要,关系到歌谣的编制成功与否。当然,我们的目的在于教学的效果,不是搞文学创作,所以在整篇歌谣中,这个韵脚读起来同音即可,不一定按照文学体裁的规定去固定,最主要也是最起码的原则是让听者觉得同音或押韵即可。

然后,将第一步所形成的浓缩后的文字说明按找准的韵脚编制成谣。这是最重要的加工步骤,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或文学功底。当然,教学效果达到即可,不需做得阳春白雪般高雅,当然也不能低俗,平常就行。编制歌谣时,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内容决定歌谣的长短。虽然历史上很少出现长歌谣,因为不便于完全记牢,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歌谣的长度,或者可以将一个歌谣分割成几段形成几个小歌谣。

最后,根据教学进度,将歌谣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学生正处于热血活力的年龄段,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加上歌谣易记风趣的特征,一听歌谣,即很快可以记住。记住了歌谣即记住了相应的知识点。在展示过程中,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可以口传;有多媒体条件的,可以将歌谣事先排进演示文稿(即PPT)中或做成多媒体课件,配以背景音乐及背景图片,则效果更佳矣。

五、部分《基础会计》歌谣例示及释意

(一)会计账户助记歌谣

1.账户分类谣(图1)。

2.账户应用谣(图2)。

3.在《基础会计》中,有一块知识点非常重要,即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的简单业务核算。

在学习这块知识点时,许多学生常分不清其中的几个结转。如材料入库成本结转;领用材料成本结转;产成品入库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期末结转等。由于都是成本结转,学生在处理业务时经常用错科目,弄错原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将这些业务编制成如下段落歌谣口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图3)

4.期末结转。这是最复杂最难的一个结转。相当多的学生往往分不清结转借方或者贷方,从哪里转,转入哪个科目等。笔者根据《会计学原理》教材编制如下歌谣进行助记,效果显著。(图4)

在结转时,收入与成本费用结转要分开,不能混淆。可以先转收入类账户,再转成本与费用类账户(图5)。具体分录为:

借:(收入类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本年利润 贷:(成本费用类账户)

同时,要结转所得税,与利润进行匹配,计算净利润。即“所得税费用”也是成本费用类账户,歌谣如图5右,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二)编制分录谣

对于初步接触会计学原理的学生而言,编制分录很有成就感,有一种神秘感。在课堂上随堂跟随老师的思路去编制分录,学生觉得很容易。课后自行练习,学生们总是反映不知如何入手。于是编制歌谣如下,以厘清其思路,助其掌握原理。(图6)

六、应用实践及效果

(一)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应用效果调查

在半个学期过后,笔者分别对采用歌谣式辅助教学班、常规教学班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会计学原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与熟练程度调查。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采用歌谣式辅助教学班的学生有88.78%反映歌谣式辅助教学效果较好,掌握知识牢固程度增强;有97.54%的学生反映歌谣式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也有1.39%的学生反映感觉好像上幼儿园一样,好玩。而常规教学班中,有77.62%的学生反映对会计基本原理还是模模糊糊;有18.09%的学生反映会计很难学,学得吃力。

(二)随堂考核效果显著

在教学试验中,笔者分授两个班。一班利用歌谣式辅助教学,二班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期中进行摸底考核。考核情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歌谣式辅助教学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而且从平均分来看,歌谣式辅助教学班比常规教学班高出近10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试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努力提升教学艺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实践证明,歌谣式教学方式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熟练程度,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活跃度,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歌谣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可以被运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

基础会计笔记第9篇

【关 键 词】思维导图;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改进课堂教学中图

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78-0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经过反思与学习,笔者尝试引入思维导图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评问题

(一)在教师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

1.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已经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进行普及,导致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有部分的学习重复性,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 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如果教学手段只停留在利用PPT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很容易感到索然无味,进而变成教师的“满堂灌”。

3.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差异性。

4. 教师过多重视学生的技能性培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迁移计算机知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在学生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

1.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习行为懒散,课前不预习,课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喜欢共享抄袭,课后不复习。

2. 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对于难题不太愿意思考,对于文字太多的内容也没有耐性学习。

(三)在教学评价上,存在以下问题: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完成上机作业为主,局域网的教学环境既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也为学生共享上机作业提供了平台。对于一模一样的作业,教师难以区分谁是原创者谁是抄袭者。

2.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重视学生完成上机作业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完成上机作业的过程,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存在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看到并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通过进行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合理的学习评价,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引入思维导图改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优势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 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与笔记方法,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挖掘大脑无限潜力的革命性方法。它的开发和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及建构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上,通过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为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建构知识信息提供支撑,特别适用于阅读、复习、笔记和备考,后来扩展到商业、教育、政府决策等很多行业和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发展,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与技术,其理论基础、构图方法和应用技术等已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建立知识框架,突出重、难点内容,避免重复性学习。思维导图一般是以主题为中心,有组织、分层次而放射式、互相关联地展现出来,通过树状的结构可以呈现出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可以按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数字排序,标明主次,有利于突出重难点内容,其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图像都是一个核心知识,承担特定的记忆,是记忆的激发器,一方面刺激大脑追寻记忆,组织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刺激大脑发散联系,建构新的知识。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有所重叠的课程,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激发学生重新回忆、组织已学知识,避免重复性学习。

2.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通过使用文字、图像、色彩和线条来突出重点,吸引注意力。一幅有吸引力的图像可以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触发无数联想,并帮助记忆。色彩单一会使大脑感到单调,容易瞌睡,而色彩丰富则会激发记忆力和创造力;充满立体感的图像和文字可使事物凸显出来,更容易被记住;线条粗细的变化可以给人一种层次感,标明事物的相对重要性。对于有厌学、畏难情绪和讨厌学习太多文字内容的中职学生来说,思维导图借助于文字、图像、色彩和线条组成的简单明了的图形可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人类大脑不是以线性和单调方式思考的,而是以关键词和关键图像为中心触发点,朝着多个方向同时思考。同样,思维导图起始于一个中心概念,向外发散,接收细节信息,它反映了人类大脑的活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着重于学生的技能性培训,却导致了学生变成机械化的操作,缺乏创新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不断促进和提高发散性思维,产生创新方案。

4.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思维导图是一个自然的思维工具,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而且思维导图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制作。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上机作业前先制作思维导图,用于反映做题思路。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检测学生对某知识或某操作掌握到什么程度,那学生就不敢直接抄袭上机作业,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另外,思维导图非常适合于小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经常使用到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某个项目。在整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点时,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然后利用组织有序的思维导图笔记,在组员之间快速交流完毕,提高学习效率。在制定完成项目的方案时,首先由各组员不受干扰地探索自己的思想,画出个人思维导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思想,对个人思维导图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集体思维导图。在这个共同思考的过程中,会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产生更多新的联想。

5. 有利于强化学生记忆,起到有效备考计算机技能证的作用。大脑的主要语言既不是口头的话语,也不是书面的文字。大脑通过感官在图像、颜色、关键词和思想之间为创建联系而工作。思维导图包含了这些重要因素,能够激发大脑联想,有助于更快地连接重要思想,准确地回忆信息、强化记忆。思维导图比任何形式的标准笔记都好,它中心主题明确,每个主题的相对重要性界定得比较清楚,关键概念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关键词立即看出来,复习信息快速、高效,这对于讨厌以文字为主的线性笔记的中职学生来说,是备考计算机技能证的有效复习工具。

三、探索思维导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由教师在黑板上或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通过专门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软件辅助完成。MindManager是美国Learning Partnership公司开发的一款典型的思维导图软件,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初学者容易上手。

1. 整合教学资源,呈现知识结构,展示教学内容。计算机是一门更新换代很快的学科,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课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而且信息化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力求将众多的资源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系统而条理化地呈现给学生。PPT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用PPT整合教学资源时还是偏重线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把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分类、理解,学生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多余的词语,才能够接触到问题的核心,而且PPT在呈现知识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漫无边际地不断延伸。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组织工具,它支持图标的插入、超链接,可以将教学的知识框架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在生动呈现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同时,能将各类资源(如有关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素材)有效地归并到一起,它弥补了知识呈现零散化的缺陷,只需点击任一概念,即可呈现相应的内容。

2. 实现知识建构,以学定教。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倡让学生做足准备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自己生成课程知识。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用白纸画出思维导图,结果显示:这幅思维导图既包含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又包含了在预习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这幅思维导图,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原来学生对于这一章节已经掌握的知识比我们预想的多很多,而且可以看出学生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在哪些方面的知识不能很好地与旧知识挂钩,说明旧有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或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这时就有了学习的需要。根据思维导图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更能有的放矢地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学习。

3. 贯穿于项目教学法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特别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操作性较强的课堂,其中的“教学项目”综合知识较强,具有一定难度。项目教学法一般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展示成果等环节。在每一环节中,学生都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制作个人思维导图打开思路,然后再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以此激发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创意与灵感,同时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要把发言者的创新想法加入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不断扩展并改进彼此的思维导图,从而形成一幅集百家所长的集体思维导图。每一幅集体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达成共识的小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只需按照这个决策来执行便可事半功倍,如遇到不可预测的困难时,可以通过再次讨论制作集体思维导图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项目教学活动中引入集体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自发开展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训练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照顾到计算机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4. 体现思维过程,防止抄袭,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思维导图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而每个人的思维过程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知识也会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思维导图。利用机房局域网的便利,某些懒散、不爱学习的学生可以直接抄袭他人的作业成品,但完成作业的思路却是无法抄袭的,因此笔者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会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思维导图来体现完成作业的思考过程,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依据,这一措施大大减少了学生的作业抄袭现象。

5. 取代线性笔记,用思维导图备考计算机技能证。思维导图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明白、激发联想的特点,其特有的图形化比文字材料更容易在大脑中长久保持,对强化记忆效果更好,更适用于复习备考。以往学生在备考计算机技能证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记忆、掌握技巧,都用文字整理出一些复习重点和操作步骤,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一向厌烦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不愿意去参考它甚至说根本看不懂,结果这种线性笔记既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又收不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后来,笔者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复习备考,反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思维导图可以用最少量的词语总结出最大量便于回忆的信息,犹如记忆激发器强化了学生记忆,所以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都能很轻松地把握复习重点,思考和消化所学内容,计算机考证总体平均成绩明显提高。

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是顺应其学科特点要求,符合计算机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可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利用思维导图改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但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还有很多,需要广大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不断探索和推广,以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英)Tony Buzan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2.

[2](英)Tony Buzan著,丁大刚,张相芬译.博赞学习技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