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林畜牧业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42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1篇

吉林省作为畜牧业大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与其他畜牧大省相比,吉林省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较弱,尤其是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及壮大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笔者首先分析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关键词: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SWOT分析

1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过程中,逐步经历着由弱到强的、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以来,提出优先发展畜牧业,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据2012年统计,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原来的48个发展到10239个,入社社员达到9万多户,带动10万多农户参与组织。可见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之快。

1.2向规范化趋势发展

由于一直都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致使一些专业合作社管理很不规范,有的甚至是合伙人简单凑到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结果是发展好了就继续合作,发展不好就各奔东西。但最近几年随着《畜牧法》的出台,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各级牧业管理部门依法进一步规范了吉林省各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建设。据调查,全省已有一部分合作组织以及协会依法进行了较科学的整合,建立健全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新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1.3向综合发展型转变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由原来的几户、十几户发展到成百上千户,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在乡村范围内,有一些合作社已经跨省扩展。合作的内容也早已从原来简单的产销环节合作扩展到产前合作、产中合作甚至是产后的各个环节的合作。由于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大大地带动了牧业经济的发展。

2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

(1)劳动力资源富足优势。吉林省共有60个县(市、区),2014年年底有总人口2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万人,占54.81%。由此看出,吉林省拥有足够的为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从全国范围看,畜牧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类型,尽管吉林省的各类资源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在提高,但相对其他资源成本来讲还是比较廉价,而且这样的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吉林省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具有绝对的而且这种优势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2)科技资源优势。现代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据调查,吉林省所拥有的400多个科研机构中就有60多个畜牧业科研机构,40多所大专院校中有农业畜牧业大专院校5所,所以说具备科技资源优势。除此之外,近些年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与农业有关的科技能人和专家,这些都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畜禽品种资源有优势。吉林省拥有一大批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例如延边草原黄牛、吉林小尾寒羊、细毛羊、吉林梅花鹿、长白猪等。近几年吉林省又从国外引进了大批畜禽良种,2008年吉林省从国外引进种公牛38头和公猪数400头;全省登记备案种畜禽场200多个。同时还大力推广优质肉牛冻精、优质奶牛冻精、奶牛性控冻精等。进而提高了畜禽产品品质和生产水平。

2.1.2畜产品市场优势

(1)不断增长的人口带动了畜产品市场的需求。吉林省总人口从1990年的2440.2万人增加到2015年增加到的2753.3万人,增长了30多万人。据调查,2015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5亿,农村人口比重占60%。农村人口均消费量的提高将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总量。例如2000年我国人口126583万人,农村人口80739万人。而2000年农民人均肉消费量为17.48公斤/人,如果提高1公斤/人,全国农民肉消费量将提高80.74万吨,提高农民畜产品消费量的同时将更有效地提高有效市场需求量。2015年肉需求量已达到11759万吨。而吉林省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均处于绝对的增长状态,这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源”。

(2)不断增加的人均收入促进了畜产品市场需求。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而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在简单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对畜产品质量更提出了新的要求。畜产品需求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推动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006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到2014年已达到9892元的收入水平。8年的时间,年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9.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到2014年已达到28844元,9年的时间,年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9.0%。在增加畜产品需求量的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增加了市场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量,也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2005年~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表1。

(3)吉林省畜产品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开拓条件。根据统计部门数据:目前世界肉类总产量约为2.5亿吨,而我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左右,而作为世界主要畜产品进口国家的韩国、俄罗斯、日本均在吉林省周边,上述三国年肉类进口量接近600多万吨,占全球肉类进口总量35%以上。另外,吉林省可以低成本发展国际贸易,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市场、资源互补性强的优势。有关资料显示,畜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吉林省畜产品平均价格高出40%左右,这种价格差使国外农产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吉林省还拥有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并且信誉良好的加工企业,并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畜牧业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而且逐步开拓了非洲市场,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开拓更多市场的优势和条件。

2.2劣势分析

2.2.1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实现现代化的畜牧业就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这就对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其科技密集度,提升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吉林省畜牧业仍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畜牧科技创新体系,从事畜牧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还较少,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大专院校也更是凤毛麟角。

2.2.2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具备规模化经营

以吉林省生猪养殖为例,吉林省年肉猪出栏量在3000头以上的不到12%,其中100头以内约占40%左右,饲养规模仍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从规模化养殖的年肉猪出栏数量占当地总肉猪出栏数量的比重可以看出,肉猪饲养规模化的程度非常低。而随着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分散饲养或几户简单的合伙经营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和人们的消费需要,而规模化专业合作社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还具有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是能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的畜产品。吉林省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也只是建立起了简单的契约关系和买断关系。多数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接方式,更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一体化合作组织。目前吉林省只有德大、皓月公司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公司+农户”模式,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加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而更多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2.3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信息反馈严重落后

吉林省己构建了以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龙头”的省、市、县三级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平台,但是由于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不能统一协调,不能规范管理涉农信息,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彼此不能很好的协调和合作,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利用。吉林省农村牧业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不注重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而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缺乏一支稳定善于合作的专业化牧业信息服务队伍。此外,吉林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投入不足,而且畜牧业生产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传播等手段非常落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2.3机遇分析

2.3.1政府不断加强扶持力度

吉林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诸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以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粮变肉”工程;二是多数市(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把畜牧业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在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饲养、加工、销售、服务等都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三是成立了较健全、规范的畜牧业担保公司,对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最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2.3.2入世扩大了吉林省畜牧产品的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可以使我国享受其他成员国给予的各种优惠待遇,使得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契机,也给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2.4问题分析

2.4.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现代畜牧业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超载放牧的吉林省西部草场,己大面积退化、碱化、沙化,载畜能力不断下降。由于未进行有效处理的粪便、废物、废水等污染,破坏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阻碍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2.4.2国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我国的畜产品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畜牧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的消费环节都存在不安全隐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后,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所展开的“围剿”行动,2007年“龙凤”、“思念”速冻食品检出致病菌,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等。据国家卫生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重大中毒事件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也间接地制约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

3进一步加快发展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3.1做好组织领导工作

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把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起来。纳入各级畜牧局领导班子分工,同时纳入业务科室的管理范畴,工作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协调沟通,创造有利于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引导企业、能人和科技人员兴办、创办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发挥其带动功能。

3.2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农村养殖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要建立健全养殖协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维权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基地农户合理安排养殖生产,为规避市场风险,还需做好生产中各环节的指导服务,使畜禽养殖基地与市场的完美对接。

3.3促进畜禽加工企业与养殖合作社之间的密切合作

建成战略合作平台,形成封闭运行模式信贷资金产业链。加工企业为相应的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养殖合作社为入社的规模养殖场担保、养殖户也为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的信誉保障机制,形成以产业信誉链接的新型融资模式。推行加工企业间与养殖合作社的远期订单合作,加工企业向养殖合作社派驻兽医,实行跟踪服务,直接指导畜禽养殖生产,建立紧密的产供销合作关系。由政府管理部门推荐,银行放贷,对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行政部门与银行信贷部门间的紧密协作关系。

3.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

度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按照国家和吉林省兴牧惠农政策来解决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大力争取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引进更多资金投入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以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保证资金投入,缓解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参考文献

[1]孙福余.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汇报[J].吉林畜牧兽医,2012(06):15-16.

[2]鲁俊.关于加快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10(09):56-59.

[3]丁艳杰.青州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合作社发展之路[J].农业知识,2011,(02).

[4]王婷.关于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饲料广角,2011(24):46-48.

[5]王建峰.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更多的激励扶持政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

[6]张俊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

[7]姜葵,徐琛,张亚平.江苏农民合作社向纵深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0,(08).

[8]李诗兵,李军.对当前畜禽专合组织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02).

[9]徐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5市17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学通报,2010,(03).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2篇

回顾总结“十一五”和去年农牧业农牧村工作,这次全农牧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的重要决策安排。安排安排“十二五”及今年的农牧业农牧村工作。会上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农牧业农牧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农牧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因素明显增多,农牧业生产利息不时攀升,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牧业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依照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布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农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农牧业目标任务。

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9元,农牧民收入再创新高。增长16.9%畜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0.85亿元,增长9.3%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68.3%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显著,全年争取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8亿元,52个整村推进项目投资量和建设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共有1.09万人脱贫。林业、草原湿地维护进一步加强。完成了黄河首曲省级自热维护区晋升部级维护区的申报工作,有望年内批复,森林草原生态维护力度不时加强,全年未发生重特大草原森林火灾。特色种植业发展初具规模,全粮食总产达到8.5万吨,建成优质青稞高产示范田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85%完成藏中药材种植9万亩,推广杂交油菜5.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800座、塑料大棚200座,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牧村水利电力建设取得新进展。解决了162个自然村7816户4万人以及108座寺院僧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牧区节水灌溉3350亩。过去的一年,全农牧业农牧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坚持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切实做好年农牧业农牧村工作。

也是全力实施州委“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农牧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州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坚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主线,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突出抓好草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统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突出抓好农牧村水利事业,强化农机供销工作,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大生态环境维护力度,坚持深化农牧村改革,努力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继续增收、农牧村社会和谐稳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0元以上,增长15%以上,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平均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为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拓展新领域,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着眼点放在开辟新途径。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巩固农牧民收入基本面,拓宽农牧民收入增长面,强化农牧民收入扶持面,加快构建继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增加第一产业收入。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依托牦牛、藏羊等特色产品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空间,充分挖掘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牧业,拓展农牧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藏中药材、特色林果、山野珍品等地方性特色产品,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补充。完善农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农畜产品价格关系,确保好品质能卖上好价钱,坚持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继续走高,实现增产增收。二是明显增加二、三产业收入。充分认识流通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对拉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对牦牛藏羊产品的定位,肉、乳等主产品重点在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生产中高档牦牛、藏羊产品,皮、毛、骨、血、绒等副产品加工特别是生化制品研发上要有实质性进展。积极发展以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积极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休闲观光农牧林业,进一步拓宽劳务就业、职业就业和创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要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使农牧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三是不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州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重点围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设施农业、农牧村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牧民守业、农牧村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把就地就近转移和有组织的外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牧民就业领域和层次。积极推进守业培训,以守业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其在农牧民增收中的作用。四是积极增加财富性收入。盘活农牧村资产,让更多农牧民拥有财富性收入。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个新情况,以往农牧民群众收入的构成要素中,还有一项是转移性收入,这一项也是州近几年农牧民收入增幅中拉动比较好的一项,去年转移性收入人均达到500多元,特别是舟曲县“5?12灾后重建以来,转移性收入对拉动农牧民收入的贡献非常大,但从今年起,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转移性收入不能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要素。因此,今年完成农牧民增收任务的压力非常大,各县市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不利因素,及早算好帐,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增收任务,收入能否完成是检验我三农”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最终结果。

(二)全力抓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原试点村的巩固完善和查漏补缺。

从总体上讲,回顾总结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制约,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巩固完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很多任务指标还存在不能达产达标的问题,因此,通过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后,州委州政府决定,今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前二年试点村的巩固完善和整改上,今年不再大量增加试点村。今年关于试点村的工作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267个试点村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改完善;二是把今年新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中不是原试点村的49个村确定为今年的新增试点村。针对这些试点村存在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我提四点要求:一要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首先要在牦牛、藏羊、犏牛繁育带和犏雌牛养殖带以联户牧场为纽带,第一步,严格依照联户牧场的规范组建联户牧场,牧场规模可大可小,但必须达到全覆盖,为组建专业合作社打下基础。第二步,以村民小组为单元,严格按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把联户牧场的牧户全部吸纳为社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家庭生产经营变成统一生产销售、联合组团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有规模优势,能联合起来直接面对交易市场和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成立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第三步以行政村为单元组团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引导所有合作社加入到联合社,进一步做大合作经济组织。根据省上安排,要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要求所有专业合作社要全部达到县级示范社标准,州上将出台州级示范社和联户牧场具体规范,各县市要积极创建完成20%州级示范社,州上从州级示范社中择优推荐20%申报省级示范社,州上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创建州级以上示范社的补助,达不到州上标准的不予扶持。二要确保完成联户牧场的主要任务。完成创立了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的3个繁育带的主要任务有4项:1上半年要完成畜种畜群结构调整,牦牛繁育带畜种结构中牦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藏羊繁育带畜种结构中藏羊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畜群结构中能繁母牛和能繁母羊的比例要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2上半年要完成优质种公畜的配送交换任务。3转变生产方式的重点是冬春季圈养补饲,圈养补饲首先要建暖棚,其次要种植饲草料,半人工刈割草场要达到户均120亩以上,圈滩种草户均5亩以上,采用燕麦和箭舌豌豆混播,种植的牧草秋季要收割贮藏,圈滩暖棚也要充分利用,种植饲草料,多方贮藏冬春圈养补饲所需的饲草料,由于受暖棚和饲草料不足的限制,冬春季圈养补饲的牲畜应该以能繁母畜为主,因此要加大其它牲畜的出栏和杂畜淘汰力度。4要明确认识牦牛是优质肉牛,而不是优质奶牛,繁育户的能繁母牛应严格禁止挤奶,确保牛犊快速生长发育。只有推行牦雌牛不挤奶,才干推广牦牛30月龄出栏,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育肥产业带试点村要突出整改养殖小区经营不善、暖棚圈舍质量不高、退粮还草面积不够、农机具配备数量缺乏等基础工作欠帐较多的问题,着力整改冬春季短期育肥、有棚无畜、有畜无草、杂畜淘汰工作不够完全,草产业带“村村有任务,年年种牧草,户户种一点”分散种植的主动局面。今年年底考核这些“回头看”试点村时,不论繁育带还是育肥带,如果还没有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那么我将毫不客气的实行“一票否决”三是以适用科技效果的推广普及为载体,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就草原牧区来讲,畜牧业效益中饲草料、管理、品种分别占45%30%25%份额,无论是圈养补饲还是育肥,都要求我除了继续搞好原有的繁育带冬春圈养补饲、育肥带冬春季短期育肥均衡出栏、牦牛不挤奶30月龄出栏、藏羊12月龄出栏等一些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外,还要在试点村研究推广一些新的先进生产措施,如远缘杂交、液体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工厂化育肥等。州牧研所在繁育带、育肥带分别开展了牦牛、藏羊圈养补饲和短期育肥试验,实验数据标明,效果比较明显,今年州农牧局要牵头组织州县科技人员认真总结推广,特别是对牦牛藏羊的生长机理、饲养管理、生产规范、产品定位、产品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必需拿出一整套科学结论和推广方案。四是以种公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抓好种质资源维护和扩繁工作。牲畜良种化水平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今年要切实加强种公畜基地建设,上半年要全面完成州级种公畜基地财政供给制改制工作,确保将管理人员和职工纳入全额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依照规范化种畜场建设的要求搞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好年度计划方案,具体任务责任书已有明确要求。大峪、柏林两个种公畜基地要全面调整畜群结构,调整为优质犏雌牛繁育基地,这两个基地上半年要完成优质黄种公牛的引进工作,从今年起不再承担种公牛的繁育配送任务,全力以赴扩繁优质犏牛(犏雌牛)解决育肥带和奶牛产业带畜源短缺问题。犏雌牛养殖带上半年要引进优质牦公牛和牦牛冻精,重点以牦牛冻精人工受精为主,全面淘汰现有黄种公牛,全力生产培育产肉量相对较高、具有牦牛肉品质的牦尕力巴,夏河藏羊繁育带要重点完成以欧拉羊提纯复壮甘加羊,提高个体产肉性能。为了加快畜种改良步伐,鼓励基地和牧户加大优质种公畜选育力度,今年要组织开展一次全优质种公畜大赛,有关县市和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

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甘南牦牛、藏羊资源分布在特定的区域。不易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都是特色和优势。但在草畜产品加工方面,现在企业也有三十几家,实际上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肉、乳等主产品,对产品的定位还不清楚,副产品加工方面几乎是空白,饲草料加工更是严重滞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草畜产品加工企业。抓好现有企业的基础上,依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内争取在夏河、合作、玛曲等县市启动实施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评审通过《甘南州牦牛、藏羊产业发展规划》今后我所有的项目都要按新修编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来实施。州农牧局要积极主动协调经信委、招商局等有关部门,按新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向上争取一批项目,向外推介一批项目。要适时外出考察,积极引进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办厂。今年要在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工业时代,地球上除了北极、南极,只有青藏高原是第三块净土,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牦牛、藏羊有很多独特的功效,只是人们现在还没有认识清楚,没能开发出来,现已有不少客商对我州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只要做好基础工作,招商引资上将会大有所为。二是抓好流通体系建设,使农牧民从流通环节分享更多的收益。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上,玛曲、合作、临潭等县市已运行的比较规范,也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今年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防疫、牲畜运销绿色通道等配套服务,规范收费规范,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其他县要依照方便交易、服务生产的原则,县城或中心乡镇,建立和完善酥油、曲拉、皮毛等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饲料、牲畜用盐等生产资料市场,全方位服务牦牛、藏羊产业。为实现鲜奶的稳定供给,年内州县共同扶持州燎原乳业公司在奶牛产业带的重点村都设立标准的固定收奶站,方便群众出售鲜奶,并要制定维护价格,确保群众利益。三是做好农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价格支持。要在继续办好州、县市农畜产品价格信息中心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农畜产品价格信息走势的分析预测和研判,做好价格信息的定期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报纸电台、12316三农服务热线”以及简报等形式,及时向农牧民提供价格信息服务,确保我州特色农畜产品不只养得好、种得好,而且卖得了卖得好。四是加大科技服务,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为了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和指导工作力度,参照去年以来“千名干部下基层”做法和经验,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全农牧林科技服务月”活动,集中一个月左右时间。组织州县乡农牧、林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及下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围绕一特四化试点村、养殖小区(场)种畜基地、青稞基地、药材种植、沼气建设、日光温室等重点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采取包村蹲点、进村入户、驻场包棚、定向服务、挂牌服务等方式,大力推广幼稚的农牧业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效果转化,服务农牧民增收。五是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整合,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使我州牦牛、藏羊产业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原“一特四化”规划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修编甘南州牦牛、藏羊、河曲马、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服从这一规划,谋划建立项目库,全上下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有关农牧业建设项目、资金都要围绕规划谋项目、抓项目、跑项目,促进我州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发挥比较优势。

决不能放弃发展其它区域性产业,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不能顾此失彼,谋划发展指导工作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州优质青稞、杂交油菜、温室蔬菜、藏中药材种植在一定区域内,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局部,要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着力推进设施蔬菜、油菜、藏中药材、青稞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确保农牧民增收每年都有新提高,有关县市要确保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但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所突破,要按照种草(秸秆利用)育肥牛羊—牲畜粪便—沼气池(沼液)大棚蔬菜的循环利用,农牧互补一特四化”试点村和整村推进村推行养殖小区、沼气池、蔬菜大棚“三位一体”循环农牧业示范点,除玛曲外,其余七县市要至少建设集中联合10户以上的循环农牧业示范基地(村、组)2个以上,要做到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重点扶持。必需扭转领导下乡没有看点,群众学习没有样板,工作没有亮点的落后尴尬局面。今年要建设高产优质青稞生产基地15万亩和杂交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舟曲、卓尼、临潭、迭部、夏河、合作、碌曲等县市新建蔬菜日光温室(大棚)1500座,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四县种植藏中药材10万亩,除玛曲外的七县市年内建设户用沼气3400口,积极引导农牧民综合利用沼渣、沼液,以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积极探索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业、种苗产业、山野珍品开发和水产养殖业等,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五)狠抓草原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维护工作。

全省全国生态平安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一是抓好草原耕地维护与建设。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全面完成牧区草场承包完善和半农半牧区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同时做好七县一市草原面积调查核实,为落实草原生态维护补助奖励政策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依法加强我州耕地质量管理,有耕地的县市要尽快制定耕地质量维护和建设规划,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方法,以切实提高耕地肥力。二是认真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国家公益林维护建设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年天保工程封山育林4.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95万亩,认真落实739万亩天然林、重点公益林维护建设任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及技能培训、农村能源建设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600户。尽快编制完成《甘南州林地维护利用规划》为我州林地维护提供依据。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年内完成全义务植树200万株,面积1.55万亩,协调落实白龙江林管局义务植树6万亩。全面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维护二期工程,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维护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维护知识宣传。年内完成黄河首曲省级自然维护区申报、晋升部级维护区的工作。严厉打击滥杀野生动物,乱砍森林植被及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平安,维护生态平衡。

(六)统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在州的重要地位和对贫困群众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已将我州整体纳入特殊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调整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着力实现“三大转变”即坚持到户政策,由分户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转变;坚持整村推进,向特困片带的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转变;坚持解决温饱优先,由单一解决温饱问题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今年要结合“四个片区”黄河片区、大夏河片区、洮河片区、白龙江片区)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扶贫大会战”规划,同步抓好舟曲、合作等6县市省级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缩小发展差别为目标,以解决温饱,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农牧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抓好连片开发扶贫、产业扶贫等“八项扶贫工程”安排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4个,覆盖300个自然村。继续抓好夏河县省级新农牧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和临潭县部级“连片开发”试点,巩固开发式扶贫与最低生活保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效果,运用试点效果,制定扶持政策,实行“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确保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全覆盖。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两轮”驱动。进一步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面,确保互助资金使用高效、平安。积极引导互助资金入股畜牧业担保公司,撬动金融资本,联合做大放贷资金。抓好各项扶贫培训工作和劳务移民工作,做好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联系协调工作。确保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平均水平,实现2万人脱贫。

(七)进一步加强农牧村水利改革和发展。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今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维护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全力解决农牧民人畜“吃水难”困难。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平安工程建设与管理,全8县市79乡镇227村实施155处农牧村饮水平安工程,解决6.4万人的农牧村饮水平安问题。争取实施3个干旱草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新增草场灌溉面积约6000亩。二是全面推进水利改革,不时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取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八)切实加大农牧业防灾减灾力度。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一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完善兽医体制改革,当前要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兽医执业制度规范兽医诊疗行为,积极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机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政、业务双轨责任制和防疫经费,强化综合防控措施,重点抓好免疫、监测、扑杀三个主要环节,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耳标佩带率,严防外源性疫情的传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平安。二是加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继续加大重大病虫鼠害监测力度,特别是设施农业蔬菜大棚病虫害和草原鼠虫害防控,大力推广生物治理措施,认真实施黄河重要水源鼠虫害治理项目,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坚决遏制重大病虫鼠害的传达流行。三是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做好饲草料和其它防灾物资应急储藏,不时提高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牧业灾变规律研究,建立完善农牧业灾害应急处置、灾害救助等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救灾扶持资金,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措施。切实做好农机、渔业和草原森林防火等农牧业平安生产工作。四是认真抓好舟曲灾后农牧林业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依照省政府制定的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抓好生态修复、农牧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早日开工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九)坚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

坚持标木兼治,依托我州牦牛藏羊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资源优势。一手抓执法监督,一手抓规范化生产。一是积极推动规范化生产基地创立。大力推进农牧业规范化,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休系和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从开展生态灭鼠、推广藏中药材、生物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等环节入手,营造有机食品的草场、水源、空气等产地环境,建立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把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规范化生产的轨道。强化农牧业品牌建设,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为抓手,组织开展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联户牧场和规范化设施蔬菜大棚创建活动,整乡整县推进农畜产品规范化生产,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二是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平安执法监管。深化农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推行农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评估。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尽快成立“甘南州农牧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促进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质量平安管理,实现“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平安监控,要严厉查处私屠滥宰、未经检疫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和以种公畜肉冒充优质肉、山羊肉冒充绵羊肉、黄牛肉冒充牦牛肉等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全力维护我州优质牛羊肉品牌品质。年内由州农牧局牵头组织物价、质监、工商、食品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维护我州牦牛、藏羊为主的优质品牌、名优特产品优质优价的有关规定,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价格市场。三是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建设。依照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全面构建州、县、乡三级农畜产品监测监管网络。加强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组织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平安例行监测,针对单薄环节和不安全因素,集中进行整改,不时提高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平安应急机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十)不时深化农牧村改革。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3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旗境内的禁牧护林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舍饲圈养,由旗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四条旗农牧业局、林业局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旗的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各镇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

第五条禁牧范围:山前农区以6701公路为界,以南长期禁牧,后山(包括潮格镇)围栏封育区、造林区、生态建设区、采种基地区实行长期禁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实行季节性禁牧,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永久禁牧。

第六条实施舍饲养畜、禁牧工作要与发展优质饲料基地、推广舍饲圈养相结合。实施舍饲圈养、禁牧的地区要搞好饲草料贮备,加强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广泛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转化选用率。

第七条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对舍饲圈养、禁牧的地区,农牧业局等有关部门在饲养方法、饲草料加工调制、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等方面及时给予无偿的技术指导;在改良、防疫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帮助农牧户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永久性窖池、塑棚的建设。

第八条建立完善的舍饲养畜、禁牧责任制。旗农牧业局、林业局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全旗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各镇政府一把手是本地区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禁牧管理工作。对实施舍饲养畜、禁牧工作领导不力,禁而不止的镇,取消当年农牧区经济工作各项评奖资格,取消当年生态建设等项目的投入。

第九条加强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监管力度。各镇成立由镇牵头,农牧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禁牧执法大队,负责禁牧巡查、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确保禁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十条各镇要建立镇()、村、社三级护林机构,配备专职护林员,镇与村嘎查,村与户层层签定护林责任书,明确护林责任。

第十一条护林员职责:1、巡逻护林;2、宣传国家有关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3、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报告旗林业局;4、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护林员因、失职、渎职造成本辖区内林木遭到牲畜啃食的,啃食1-10株,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分,啃食10-15株,扣除半年工资,啃食50株以上,扣除半年工资并即时撤换。护林员,暗开放牧绿灯并收取他人钱财的,一经发现,扣除全年工资并及时撤换。

第十三条凡违反本决定致使森林林木及造林设施受到毁坏的,按照《森林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赔偿损失,并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牲畜进入禁牧区的,一经发现,由护林员扣留牲畜,及时通知林业部门或草原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大畜每头处以30-50元,小畜每只处以20-40元的罚款。畜主在五天内拒不接受处罚或不认领牲畜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无主畜处理。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放牧或其它活动的,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预禁牧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围攻、殴打禁牧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禁牧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级部门或旗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在90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4篇

一、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职能

当前,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市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市农林水产局改建为市农林渔牧局,原行使的全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调整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指导畜牧业发展;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从我市农林渔牧业系统已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的实际出发,将市农林渔业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在农林渔业执法大队保留使用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变更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行使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整合资源、明确职责、综合设置”的原则,将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改建为市畜牲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增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服务;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检验、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市畜牧兽医联站及所属乡镇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

(四)实行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机构主体在市、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市农林渔牧局对乡镇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编制关系落实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在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行政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受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林渔牧局领导;业务上受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承担畜牧、饲料等公益性事业工作;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工作。

派驻人员的经费保障办法参照乡镇行政人员执行。

二、科学核定编制,严把人员素质关

(一)编制核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量情况,按照确保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需要,参照省政府下发的畜牧兽医监管人员配备参考意见测算。按每4万头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配1人、每50万羽家禽饲养量配1人、每10万人口配1人的标准和市统计局提供的20*年度全市动物饲养量和人口数(猪53.58万头、牛0.45万头、羊13.37万头、家禽1194.*万羽,人口77.42万人),全市可核定畜牧兽医监管人员编制48名(在乡镇和市级有关事业单位中实行总量调剂)。其中:市农林渔牧业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5名,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5名,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人员28名。

(二)人员录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派驻人员缺编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从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优先招聘符合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人员。不足部分,按照现行人事制度的规定在畜牧兽医类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上述新招聘人员按浙政发〔20*〕31号文件规定均实行聘任制,两年一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5篇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6篇

本刊讯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在湖南隆回县联合召开的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上获悉,截至2008年底,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2700万亩,累计造林4.03亿亩,中央投入达1961亿元。

会议指出,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造林最多、涉及面最广、效果最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按现行政策执行到规划期结束,中央还将投入2404亿元,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地方配套资金、退耕户自筹等资金,工程投资总额将达5119亿元。工程共覆盖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退耕还林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全国畜牧统计汇审会云南举行

本刊讯日前,2008年全国畜牧统计汇审会在云南举行。全国畜牧总站、全国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及31个省、市、区畜牧部门负责信息统计人员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汇审2008年度畜牧业生产数据及专业报表,讨论交流构建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相关事宜。

在会上,全国畜牧总站谷继承站长说,中央和农业部对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从2007年开始中央每年拿出2600-2800万元支持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并列入财政专项固定下来。农业部已形成了畜牧业司主管,技术支撑机构(总站)为主力,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畜牧业监测预警框架。监测范围拓宽,监测频率加快,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各类品种监测系统。

农药运输问题妥善解决

本刊讯近日,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关于农药运输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微毒、低毒农药不属于危险货物,按普通货物管理;中等毒农药,其内容器装量在5kg或5L内,单件重量在30kg内的,按普通货物管理;高毒、剧毒农药仍按危险货物管理。据测算,按照上述规定90%以上农药将按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至此,困扰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多年的农药运输难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7篇

一、目标任务完成

上半年,我市肉类总产量87.5万公斤、蛋类总产量38万公斤、奶类总产量10.1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2.7%、11.8%、16.1%,分别占年任务的120%、128%、101%;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61万头、、8.1万只,分别占任务的115%、135%;生猪、牛、羊、家禽出栏达到1.01万头、0.06万头、0.16万只、4.65万只,同比增长14.8%、23.7%、5.3%、0.9%;新建成养殖专业村2个,占任务的100%;新增养殖专业户75个,占任务的167%;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0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7%。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畜牧产业化发展迅速

进入2003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养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由去年的义华养殖公司一家发展到今年的义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无公害养殖基地、义马市畜牧养殖培育中心、顺达牧业公司四家。其中,义华公司产值450万元,利税45万元,存栏商品猪5800头,种猪150头,带动农户600个,实现产值370万元;新建的义马市畜牧养殖培育中心一期工程投资680万元,采用全程微机化封闭式管理,为当前河南省内最先进的种猪育种企业,建成后年出栏父母代种猪5000头,商品猪6200头,上半年存栏种猪达到510头;无公害养殖基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搬迁扩建工作,现存栏种猪130头,商品猪650头。顺达牧业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建设圈舍600平方米,现存栏小尾寒羊1000余只,鲁西黄牛30头,发展带动农户120余个,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从事畜牧养殖的农户达到420个,占总户数的45%,其中专业户、重点户183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7个,养殖专业村(组)6个,牧业产值的80%来自规模场、专业户和重点户。

(二)畜禽品种改良和种畜禽管理工作

上半年共完成黄牛改良360头,山、绵羊引进种羊1100余只,共引进大约克、杜洛克及长白种猪510头。在种畜禽管理上,除加大《条例》宣传工作外,共开展种畜禽市场检查2次,印发宣传品1000余份,完成了义华公司、畜牧养殖培育中心、顺达牧业公司等规模场的种畜引进验收工作,地一步规范了种畜禽市场秩序,维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三)草业工作。

今年我市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发展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累计发展牧草、中草药等2700余亩,其中,千亩片一个,百亩片四个,占三门峡目标任务的270%。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

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逐年加大,畜牧业正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此,市政府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计划、财政、农业、经贸、税务、交通、工商、金融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义马市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畜牧业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也成立相应组织,并召开了2003年畜牧业发展专题会议,下发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激励机制,确保了各项政策和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上半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城郊型农业,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继续稳定发展猪、鸡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出栏率和饲料报酬率;结合退耕还林,推广林下种草,实行林牧结合,草畜配套,舍饲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节粮型家畜;积极引导消费,加快奶业发展,继续扶持以乌鸡、肉狗等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二是调整优化畜禽品质结构。积极推广畜禽良种,努力扩大良种畜禽覆盖率,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使良种猪覆盖率达到80%以上,鸡90%,牛、羊达到60%。三是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大力扶持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三)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一是抓龙头企业。重点对义华养殖公司、畜牧养殖培育中心、无公害养殖基地等企业加强了扶持力度,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带动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把义华养殖公司建成豫西地区最大的生猪出口基地,使畜牧养殖培育中心成为省内科技一流、设备先进的种猪生产龙头企业,把无公害养殖基地建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示范企业。

二是“三专”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抓好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的建设,引导农户变散养为圈养,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三是抓市场销售。积极抓好产业化销售服务组织工作,发展壮大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销售带动作用,确保畜禽产品货畅其流,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了完善毛沟生猪交易市场,规范运作,提高交易能力,上半年外调生猪达到4500头。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8篇

为扎实推进全县畜牧产业化建设,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现就年畜牧产业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户万元增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作支撑,龙头来带动,以草食牲畜和林下养殖为重点,强力实施畜禽品牌战略,继续坚持“突破牛羊,稳定生猪,壮大家禽,发展蜂业,扩大加工,强化防疫”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生猪饲养量186万头,出栏115万头;牛饲养量26万头,出栏5.8万头,雪龙黑牛杂交改良1万头;山羊饲养量115万只,出栏62万只;家禽饲养量1200万只,出栏1000万只;存栏蜜蜂5.5万群,年内新增和改扩建适度规模养殖户5050户,实现畜牧产值16.8亿元。确保无规模性动物重大疫病发生,全县清净无疫。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将畜牧产业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同规划、共部署,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项目,集中建设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年内重抓雪龙黑牛产业发展重点乡镇10个,新建各类畜禽养殖示范小区30个。围绕“牛、羊、鸡”三朵金花和“猪、鸭、蜂”三大产业,抓好县级示范点建设。

(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畜禽品种改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范化种畜禽场和以猪、牛、羊为重点的人工改配站(点)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加强技术指导管理,提高供种能力,不断推进畜禽良种化、供种本地化进程。年内建成生猪二级扩繁场4个,生猪供精中心1个,山羊二级扩繁场5个,种牛场1个,种鸭场1个,新建猪、牛标准化人工改配站(点)10个。

(三)实施品牌兴牧战略,抓好遗传资源保护。做好“全国山羊优势区域优势县”、“生猪调出大县”、“酉州乌羊及麻旺鸭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雪龙黑牛产业发展”四大文章,大力提升畜产品品质,加强包装和宣传,发展一批名、特、优产品,走品牌兴牧之路。加强与市畜科院的合作,建设好畜科院武陵分院,对我县部级畜禽遗传资源“酉州乌羊”和“麻旺鸭”进行系统研发,加强资源保护区建设和采取胚胎移植等方式保种扩繁,建立保种场、纯繁户、生产场(户)三位一体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模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加强与大连雪龙产业集团的协作,大力发展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建成优质、高端牛肉品牌。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创建申报,完成“酉州乌羊”、“麻旺鸭”地方标准的评审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大对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畜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宣传,让广大养殖户自觉接受和使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加快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良种、良法、良料、良管入手,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利用重庆市畜科院专业技术优势认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五)实施种草养畜,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重抓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大力实施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加快草畜配套发展步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饲草青贮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

(六)发展林下养殖,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推行林禽、林羊、林牛、林蜂等林下养殖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年内实现新增林下养鸡出栏300万只,新增林下种草养羊出栏5万只、养牛出栏0.5万头,实现林下养殖户均增收300元,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禽、林畜”立体经济模式。

(七)强化动物防疫,构筑安全屏障。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首长负责制,制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预警预报工作,逐级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管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安全监控和整治,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细化职责。各乡镇和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结合各单位、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认真贯彻落实。

(二)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县畜牧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职能职责,切实搞好畜牧生产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相关的物资调运和供应,做好畜牧养殖项目申报,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努力做好畜禽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动物疫病防治、科研课题、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基础建设,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完善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配齐设施设备,提升硬件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动物疫情监测和诊断水平,提高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防疫网络。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9篇

一、林下养殖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支柱产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群众推广畜禽养殖。但如何使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庭院饲养,转向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以及循环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由于我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养殖业用地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林下空间广阔,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畜牧业的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林下养殖已经体现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亮点。

1、林下养殖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林牧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每亩土地的产出效益,又可以解决畜牧业养殖用地问题。据调查,随着林产品加工能力增加,木材的市场行情看好。直径16厘米以上速生杨木,价格维持在600—1200元/立方米,亩年均效益在1000元左右,植树效益优于种粮。但林业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成材周期为8年。前3年可通过林农间作获得部分种植收入,后5年林密叶茂林下无法间作,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养殖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较好地解决了林业“脖子长”的问题。林牧长短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养殖用地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的亩效益。我市林下养殖的实践证明,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育肥牛和育肥猪仅为3-4个月,养肉鸡的生产周期只有49天,养肉鸭的生产周期最短的仅为28天,林下养殖效益也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林地每年养育肥牛效益为0.6—1.4万元,养羊效益是0.3—0.5万元,养肉鸡效益是0.6万元,养肉鸭效益是2—3万元,林下养肉兔可获利1—1.5万元,养特种动物可获利3—5万元。同时,由于林下养殖提供了充分的粪便、二氧化碳气肥和水分,能促使杨树提高20%的生长速度。林牧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农民的林业和牧业的双收益。曹县王集镇祥伟鹅业公司负责人赵文振如是说:“过去只知道种上10亩杨,等于开银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这280亩林地里饲养了11000只四川白鹅,80天就可出栏一批,每只净收益可达3元,年出4批,收入可达10多万呢”。

2、林下养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而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30%,我市2006年仅为26.9%,畜牧业发展潜力还比较大。市政府审时度势,把发展林下养殖作为扶持畜牧业的着力点,畜牧养殖要出村进林、规模化发展,要将我市林地多的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结合起来,将发展林下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的“四四四一”工程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规模养殖,畜牧养殖走出庭院,走出了村庄,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扩大了饲养规模,促进了林牧业的生产发展,增加了林牧收益,带动了农民致富,发展林下养殖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林下养殖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从国内市场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畜产品市场日趋看好,需求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日愈广阔。从国际市场看,发展林下养殖,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快林牧一体化建设,把林业、畜牧业培育成经济的一大亮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使畜牧业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畜牧业作为一个中轴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又可以间接带动林业发展,能大大增加养殖和木材总量,并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有力带动一、二、三相关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林下养殖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450万亩,农田林网1080万亩,农林间作385万亩,林木覆盖率30.8%。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林下规模养殖。通过林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2006年全市林下存养家畜和特种动物56.75万头(只),出栏166.643万头(只);林下存养家禽798.4万只,出栏2395.19万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场)216处,有效利用林下空间20余万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2.86亿元。全市涌现出了牡丹区、定陶、郓城、巨野、曹县等先进县区,曹县王集生态示范园、定陶县黄店镇肉鸭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林下养殖园区和围绕林下养殖的加工企业,在当地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有:

1、林下养禽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养殖)。饲养方式主要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

2、林下特种动物养殖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饲养方式主要为棚舍笼饲。目前多见于貂、狐狸等皮毛动物。

3、林下养兔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统筹、合理安排。

4、林下养羊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多属于林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饲养方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

5、林下养牛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设,后植树),林牧统筹安排。饲养方式主要实行圈养。

6、林下养猪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8米株行距林地,小型育肥猪舍或简易育肥小区多见于先林后牧;大型猪场或规范化养殖小区多见于先牧后林,林牧统筹安排。一般占地面积30亩,存栏育肥猪300头,年出栏三茬,年收益约8万元。

林下规模养殖组织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通过引导农民投入和协调信贷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同时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金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和定陶黄店镇的5个肉鸭加工企业,按照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培植鸭源基地,现已建成林下养鸭小区42个,养肉鸭100万只以上。三是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陈坡乡马楼村,由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貂小区,凡是本村养貂200只以上的农户,均可进入小区饲养,大大激发了村民养貂的积极性。

我市林下养殖实践证明,林下既可以饲养鸡、鸭、鹅、兔和特种动物,也可以饲养牛、羊等,但以小型动物更适宜在林下养殖。总之,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形式多种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使林下养殖成为绿色、生态林牧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

三、林下养殖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为加强对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林下规模养殖领导小组。市畜牧局按照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其他领导分片包干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负责指挥、协调县区林下养殖发展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具体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畜牧局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分解任务,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包场(区)工作制。

2、增加资金投入。由市畜牧局联合农村信用社出台了《关于林下养殖信贷支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林下养殖的信贷扶持力度。县区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协调贷款到农户。截止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177万元,协调金融部门投放贷款5461万元。

3、营造林下养殖氛围。为快速推进林下养殖的开展,加强了对林下规模养殖的宣传工作,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宣传的实施意见》。积极联系省、市电台和报社等媒体,对全市林下养殖的政策、典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乡村季风》、《田园风》等栏目,开辟专栏,专题报道,对林下养殖工作、先进典型经验进行报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的热情和积极性。

4、搞好示范带动。为推动林下养殖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市范围内狠抓了一批林下养殖示范场区,供广大养殖户参观学习。2006年,全市建成林下养殖示范场(区)272处。为更好地推动林下养殖工作,市畜牧局联合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佃户屯吴店行政村建设大棚养鸭示范基地,进行标准化肉鸭生产示范。

5、扶持龙头建基地。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增肉鸭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只。为给龙头企业提供充足货源,我市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大力组织发展林下养鸭基地,积极协调贷款,开展林下养鸭技术培训,指导建设林下养鸭大棚。

6、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把千家万户的林下养殖者组织起来,联合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我市围绕林下养殖,积极引导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协会)。截止2006年底,全市围绕林下养殖累计组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余个。协会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协调银行贷款、统一供应饲料,发展定单养殖。

四、林下养殖存在的问题

1、林下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林下养殖是依据我市资源优势提出来的,现在正处于各种发展模式由尝试阶段向推广阶段的过渡期,林牧结合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与畜禽品种的结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风、防寒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我市的畜牧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少、规模小、产量低,林下养殖也缺少品牌,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处于中原交通枢纽的位置,但至今没有一处畜牧产品交易专业市场,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也缺乏带动力。

3、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林下养殖发展面临着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更为突出。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的鸭棚,需资金3.5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林下养殖是一大制约因素。林地存用错位、搞养殖的劳动力普遍老化是制约林下养殖的另一因素,需要进一步优化。

4、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良繁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畜牧业的信贷投入机制、保险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五、林下养殖的对策建议

1、突出重点,搞好规划。今后几年,林下规模养殖工作是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着力搞好林下养殖布局,统筹考虑资金、林地、畜种、加工企业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片林和绿色通道两侧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注意解决林下养殖小区的路、水、电“三通”问题,扶持林下养殖场区的发展,突出培育养殖场区的示范带动能力。搞好林下养殖与龙头企业对接与新农村建设、与“四四四一”工程结合,建立林下养殖示范典型,加以推广。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分析好林地、畜种、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林下养殖工作。

2、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林下养殖。畜牧业发展要向规模和标准要效益。要围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林下养殖场户,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标准生产。一是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导龙头建生产基地。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组织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畜牧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的质量监测、许可和认证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流入生产基地,为标准化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搞好与“四四四一”工程的结合,加大农村四清、沼气推广力度,发展一批“养殖+沼气”模式的生态畜牧专业村。四是发展绿色优质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创建绿色产品,打造全国著名的优质绿色品牌。

3、提高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对于林下养殖工作,防疫和饲养管理技术指导非常关键,特别是做好林下养殖示范场区户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下一步重点建立畜禽疫病、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搞好信息服务。做好饲料、兽药服务、畜禽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市场行情发展等等技术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对林下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加强经验交流。

4、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经合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的原则,培育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采取多样性,即可以农民自办,也可以技术服务部门、供销社等与农民联办,还可以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与农民联办。在发展模式上,可以龙头企业办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逐步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示范带动效果好的经合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