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早产儿口腔护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10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1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免疫疗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2篇

幼儿期是龋齿的高发期,做好口腔保健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从我园近十年对全园幼儿的体检情况分析看,龋齿的患病率分别是:2岁为4.5%;3岁为11.1%;4岁为24.8%;5岁为32.8%。由此可见,幼儿患龋齿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3~6岁是乳牙萌出停止阶段,也是乳、恒牙交替的时期,如果乳牙保护不好,往往会造成恒牙排列不齐或恒牙萌出困难;其次,幼儿喜食甜食,如糖果、糕点、饼干、巧克力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以蔗糖的致龋作用最显著,能加速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繁殖,导致龋齿的生成;第三,现在的家长讲究幼儿营养,早晚都喜欢给幼儿喝牛奶,特别是晚上临睡前给幼儿喝牛奶,有些家长让孩子喝完牛奶后不漱口就立即入睡,也加速了龋齿的形成。

要降低幼儿乳牙龋患率,关键在于改变旧观念,做到家庭、幼儿园、医院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一、把好幼儿园的健康防护关

口腔保健是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幼儿一天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一日三餐都在幼儿园吃,这使幼儿园自然成为幼儿龋齿防护的重要场所,我们就从以下方面进行健康防护。

1 培训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最好老师,理应承担起幼儿口腔保健的重任。首先,由保健医生定期给老师上口腔保健课,讲授口腔保健的重要性、从龋齿的形成、危害及如何防治等方面进行,提高老师们的卫生防病素质,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幼儿防龋齿经验交流,鼓励教师自编与口腔保健密切相关的幼儿儿歌、课件、情景剧等对幼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教育,从小培养幼儿自我保健能力。并向幼儿反复传授口腔卫生知识,进行口腔健康行为(如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反复训练,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教育幼儿科学吃糖,如吃糖果糕点后要漱口,以消除致龋因素。

2 落实一日口腔保健常规:建立明确的一日口腔保健常规制度。幼儿每天早晨入园用淡盐水漱口,起到清洗口腔作用。每日三餐后用清水漱口,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幼儿每日上午活动间隙喝一次含氟茶水,通过微量含氟物质吸收于体内,达到防龋的目的。

3 保健室每年定期为幼儿园体检:发现龋齿幼儿及时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尽快带幼儿到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指导家长开展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做到早防、早治,降低患龋率。

二、抓好家庭健康防护关

家庭也是幼儿培养自我保健能力、预防龋齿发生的重要场所,只有家长提高了自己的口腔卫生知识,才能承担起家庭龋齿防护的重要职责。对此,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方法:

1 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观念:许多家长普遍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幼儿乳牙仅是暂时存在,迟早要被恒牙所替换,因而忽视了对乳牙龋齿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其实,乳牙过早脱落,可导致乳牙换恒牙时产生牙列错乱,牙颌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引起剧烈牙痛以及引起齿根齿槽的疾患,影响幼儿的食欲,咽嚼、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还可形成病灶引发全身疾患。因此,我们通过网站、温馨提示、致家长信等形式,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提高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保护乳牙的重要性。

2 引导家长注意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3~6岁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正是培养各种良好卫生习惯的好时机,家长一定要承担起第一位健康教师的职责,通过讲故事、看图画、电视、VCD向孩子传授口腔卫生知识,如龋齿是什么样的、龋齿的危害、刷牙的正确方法、什么时候刷牙最好,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每天检查,提醒孩子坚持刷牙漱口,经常查看孩子的牙齿,发现龋齿,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3篇

【关键词】围产期孕妇;口腔;保健;护理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分泌唾液、搅拌、吞咽食物等初步的消化功能,还具有发音、维持正常的面容形态、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妊娠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在体内激素的影响下,为适应妊娠的需要,孕妇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口腔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孕妇还会产生各种新的需求,以适应子宫内胎儿发育的需要。我们对孕妇进行口腔护理的目的,就是旨在为孕妇提供详尽的有关口腔疾病的咨询指导,以满足其需求,预防或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出现。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口腔科共接诊3561例孕妇,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39岁。

孕期常见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

2.1牙龈炎 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60%~75%。此种疾病的出现,与患者口腔环境不洁及菌斑细菌等对牙龈局部的刺激有关。此病常于妊娠四周后发生。

2.2 孕期龈瘤 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9.6%。孕妇在患了此病后,其牙龈与龈的部位红肿凸起。据临床资料显示,多数此病患者都伴有口腔环境不洁的现象。

2.3 口腔干燥症 有此种症状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44%。此种症状的出现与孕期孕妇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关。

2.4 整体牙齿松动 出现此种症状的孕妇多半伴随有牙龈炎,而此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牙龈炎影响附着组织,以及牙槽骨、硬骨板的矿物质,并使其发生改变有关。

对孕期口腔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3.1 保持口腔清洁。孕妇在晨起、餐后、睡前,应坚持认真使用软毛牙刷,仔细刷牙。刷牙前要注意去除牙刷间的乱丝,以避免其刺破牙龈,导致出血不止。

3.2 孕妇在建围产期卡时,即可开始口腔的定期检查,此时,护理人员便可详细地指导孕妇有关孕期牙齿保健的知识。

3.3 孕妇应及时治疗牙齿出现的轻微问题,比如牙齿需要修补,就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因为此时孕妇的妊娠反应减少,利于牙齿修补术的进行。

3.4 孕妇应选用碱性漱口液进行餐后漱口。原因在于,餐后孕妇口腔内的酸性唾液分泌增加,最易损害牙釉质,并为细菌的生长提供培养基。

3.5 当孕妇在妊娠期患了牙龈炎,病情较为严重时,可给予其复方氯以叮漱口液,嘱咐其每日含漱4次。一周后,待其局部症状减轻后,再察明患病的诱因,用超声波进行彻底的清洁治疗。

3.6 孕妇在孕期应定期检查口腔,尽量做到每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征兆,及早进行早期治疗。

3.7 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详尽的饮食指导,比如说孕妇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应保证每日所食用的食物中含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应鼓励孕妇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与果类食品等。这样一来,不仅对孕妇的牙齿有清洁作用,还能平衡其饮食结构,满足孕期的各种营养需要,对孕妇、胎儿都大有益处。

3.8 口腔的健康与孕妇、胎儿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分娩的前三个月,都不宜做拔牙治疗,以避免形成流产和早产的诱因。

3.9 孕期牙痛应慎用抗生素类药物,必要时,需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防药物的致畸作用影响到腹中的胎儿,以致引发医疗纠纷。

3.10 对于出现了口腔干燥症的孕妇来说,鼓励其多饮水,食用无糖的香口胶,都可以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

3.11女性在怀孕期间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牙龈瘤即缩小或停止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及血管型三类。肉芽肿型牙龈瘤主要由肉芽组织构成,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纤维型牙龈瘤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纤维母细胞,表面光滑,颜色与正常牙龈颜色无大差别,不易出血;血管型牙龈瘤含血管特别多,极易出血,如妊娠性龈瘤。患有孕期牙龈瘤的孕妇,其口腔多有不适感,对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其心理疏导,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一般都会自然消退。若龈瘤生长过于迅速,则应给其行切除术。

3.12 对于出现了整体牙齿松动的孕妇,护理人员可明确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会自行消退,牙齿会自行恢复健康,因此无需焦虑。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4篇

潮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管饲时不同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及分析有效护理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体位差异,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观察3组早产儿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早产儿管饲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腹胀,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及7.1%,明显低于右仰卧位组的53.6%,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右仰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管饲后采用右侧卧位和俯卧位,与仰卧位比效果更好,能显著降低管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体位及妥善的固定方法、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与呼吸情况的监测、及时处理恶心等并发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早产儿;管饲;体位;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48-03

早产儿通常因吸吮力差、无无吞咽功能或腹胀呕吐不能进食,需要经口或鼻下胃管喂养,以满足早产儿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经鼻置管喂养容易固定且对咽喉刺激较小,因此在临床上广泛使用[1],但经鼻置管可降低早产儿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使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容易影响早产儿的通气功能,甚至造成呼吸抑制,严重者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健康。现对该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4例早产儿进行经口胃管喂养,观察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探讨合理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8例,平均孕周(31.56±3.18 )周,平均出生体重(1.66±0.218)kg。所有入选早产儿Apgar评分均>7分,无严重并发症、器质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无消化道畸形。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不同体位,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3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开奶时间、喂养及护理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采用经口胃管喂养方法,先用石蜡油棉签润滑一次性硅胶6号胃管的前端,左手将患儿颈部托起使其后仰,右手将胃管沿咽后壁向后下方置入口咽部,插入至所需长度。将约10 cm长的10号缝合丝线双折,绕胃管以断端穿过盲端,分别反向绕一圈打一死结,两线端各平行固定于左右脸颊上[2]。根据医嘱,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一般从1~2 mL开始,每隔2~3 h喂养1次,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用5 mL注射器接胃管轻轻回抽,确保胃管没有脱出及移位后缓慢注入所需奶量。直到早产儿可自行吸吮,出现吞咽反射时停胃管。

所有患儿经口或鼻胃管管饲后,采用3种不同的体位,右侧卧位组:抬高床头30~50°,头偏向一侧;俯卧位组:俯卧,抬高床头l5°;仰卧位组:仰卧,抬高床头15°[3]。

1.3 护理方法

根据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时间和方法,尽早喂养,采用少量多次的间歇胃管喂养方法。对呼吸困难的早产儿采用经口插入管饲,为使经口胃管喂养顺利进行,通常采用重力管饲,即通过重力作用输注奶液。每次注奶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在固定胃管注奶,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尽量选用细的硅胶胃管,刺激性小,可减少对鼻黏膜和食道黏膜的损伤,而且具有其弹性好、刺激性组织相容性好,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等优点[4]。

喂养前准备好温度为38~40 ℃的奶汁,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喂奶,每次抽吸都确保胃内无残留。因高浓度的奶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动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采用3∶1的奶喂养,随日龄逐渐增加,待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再改为全奶。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呼吸器等[5]。一旦患儿出现哭闹,及时检查胃管固定和呕吐情况,将发生呕吐的患儿头偏向一侧,轻拍患儿背部,防止呕吐窒息。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

早产儿管饲常见并发症有口干、恶心、呕吐、腹胀、胃出血、呼吸抑制等,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窒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见表1。

2.2 3组早产儿管饲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仰卧位组管饲后各项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经口管饲往往因反应低下、口腔活动少而产生黏膜干燥、恶心、呕吐、脱管、返流及吸入致呼吸暂停、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采取合适的体位、妥善固定管道、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加强监测患儿呼吸、及时处理恶心等不良反应现象[6],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早产儿哭闹恶心时,胃管容易从口腔另一侧滑出,因此胃管插入操作时需要妥善固定,否则会增加脱管的几率,粘贴胃管时应先包裹丝线,再固定在脸颊上,避免丝线产生压痕,更换敷贴时动作要缓慢轻柔。留置胃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化道生理环境,增加异物刺激及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咽部反射,使胃内容物极易反流至咽部,造成不适感。因此,在给早产儿喂奶前30 min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鼻饲后吸痰引起憋气及呛咳,进而引发反流。另外,为减少恶心刺激,管饲后取右侧卧位或俯卧位,喂注时速度宜慢,避免引起胃的急性扩张而引起的返流呕吐[7]。经口管饲使口腔不易完全闭合,口腔黏膜干燥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早期每日护理3次,唇部涂少量石蜡油,若需吸痰操作时,吸痰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棉签进行口腔清洁。

早产儿经口管饲前,应对患儿,特别是行无创机械通气患儿评估腹胀情况,即使是轻度腹胀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因腹压增加可引起呕吐、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经口管饲后,需要严密监测心电、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若有恶心呕吐,及时处理以避免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应暂停喂养,加强观察,好转后再行口饲,以防发生胃食管返流。

该研究数据显示,右侧卧位组、俯卧位组及仰卧位组主要并发症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7.1%及53.6%,即仰卧位组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及俯卧位组,另外,仰卧位组管饲后其它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早产儿管饲后不宜采取仰卧位,可能是因为早产儿呈水平仰卧位时,胃的容量小,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差,增加了溢乳和食道返流的可能性,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一致[8],因此,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可防止返流物的吸入,安全性增高。

综上所述,早产儿管饲喂养前,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管饲喂养后采取右侧卧位和俯卧位、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严密监测患儿呼吸等方面并发症情况并做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应雪琼,林心怡,颜胜宇.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 ,29(2):15~16.

[2] 丁晓华,王松,李胜玲.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7):636-638.

[3] 徐世洁.不同体位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1):86-87.

[4] 王梅英.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6):527-528.

[5] 赵英荣,郝祥梅.不同管饲方法在早产儿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74-1075.

[6] 邵华芳,何春燕,胡春华.早产儿管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67-368.

[7] 居蓓华,石海明,林美玉.早产儿经口管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11):1005-1006.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5篇

【摘要】: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牙体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它同牙周病共为口腔中最为常见、多发的两种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口腔健康。从婴幼儿口腔中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有患龋病的可能,因此龋病的预防及保健应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儿童时期口腔的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对未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意义重大。

【关键词】:儿童 龋病 病因 预防

龋病的发生影响着儿童的咀嚼功能,继而影响营养的摄入、消化及吸收,导致儿童生长发育不良,任何原因造成乳牙损害或过早丧失,都会影响咀嚼功能,继而影响颌骨及牙齿发育[1];严重的乳牙龋坏可以导致继承恒牙釉质发育不全或恒牙萌出异常;儿童发生龋齿通常会影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育。2005年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五岁儿童的乳牙的患龋率为66.0%,龋均为3.50,十二岁儿童恒牙的患龋率为28.9%,龋均为0.5,且均有地域差异,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最低的是回族。

1龋病致病因素

1.1细菌 细菌是导致龋齿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以牙菌斑的形式附着于牙表面,牙菌斑主要由细菌、唾液糖蛋白、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还有少量的口腔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细菌即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等以食物为底物发酵产酸,当酸的PH低于临界范围(PH5.0-5.5)时就会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起初釉质表面呈现白垩色外观,继而硬组织变软,最后崩解形成龋洞,龋洞更易导致食物堆积、菌斑滞留,进一步破坏牙体组织。

1.2食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变的日益精细,食物中的含糖量也逐渐升高,其中蔗糖是最易被细菌分解产酸的的底物。一些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睡前加饮含糖牛奶,或者两餐之间食用甜食等,如不采取适当的清洁牙齿的措施都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1.3宿主 宿主的易感性在龋齿的发生中也占有重要作用。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不全,牙齿排列不齐,牙齿形态异常,唾液分泌异常,遗传因素,个人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等都会增加牙齿对于龋病的易感性。

1.4时间 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即使上述三种因素同时存在,龋齿也不会即刻发生,它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包括细菌在牙体表面滞留时间、牙菌斑及唾液环境低于临界PH持续时间,牙体硬组织才会脱矿,龋病才会发生。

2龋病危险因素

2.1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儿童年龄较小时没有能力自觉维护口腔清洁,此时家长往往又不够重视,使得儿童口腔卫生处于一个较差的水平,口腔细菌滞留在牙面上以食物残屑为底物发酵产酸破换牙齿结构。

2.2不良饮食习惯儿童每天摄入含糖食物的量大,频率多,且食物形状较粘稠,食用食物后不能及时的清理,易患儿童龋病。儿童时期睡眠时间较成人长,睡眠期间咀嚼活动停止,唾液分泌量大幅度减少,减少了唾液对于口腔微环境的调节作用,降低了口腔免疫功能,也成为龋病的危险因素。

2.3喂养方式相关研究显示,非母乳喂养的儿童,由于奶瓶喂养姿势、奶瓶位置、奶嘴大小,牛奶中加糖,延长的喂养时间等都会成为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使其比母乳喂养儿童的患龋率大大增高。[2]

2.4个人社会背景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儿童从长出第一个乳牙后即可患龋病,7-8岁时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12-15岁时恒牙的患龋率逐渐升高。由于激素分泌等原因,女性患龋率高于男性。经济收入高的家庭所选食物的含糖量高,同时其口腔保健措施的应用及龋病的早期治疗意识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于儿童的口腔保健给予高度的重视,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口腔健康知识,这样家庭中的儿童患龋率较高。

3龋病预防措施

3.1口腔健康促进为改善环境使其适应保护口腔健康或采取措施有利于口腔健康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支持,政治措施和组织保证。包括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保护和口腔疾病预防。

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

3.2氟化物的应用包括局部用氟和全身用氟。全身用氟包括饮水氟化,食盐氟化,牛奶氟化,氟片(3岁以上儿童)和氟滴剂(3岁以下儿童);局部用氟包括使用含氟牙膏、含氟涂料、含氟泡沫、氟水漱口等。氟离子可以降低溶解性,改变晶体结构,促进再矿化。同时也可以抑制糖酵解,抑制细菌产酸等。从而保护牙齿降低龋病的发生率。

3.3窝沟封闭的应用在不去除牙体组织的情况下,在用牙齿的咬合面、唇面、舌面的点隙裂沟处涂上一层粘接性树脂即窝沟封闭剂,以保护牙齿使其不受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侵袭,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防龋措施。随着纳米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防龋效果更好的窝沟封闭剂也得到了研究。[3]最佳窝沟封闭的年龄,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前磨牙及第二恒磨牙11-13岁。

3.4刷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保证每天的刷牙次数是预防龋齿最为有效地、最为方便易行的口腔保健措施。如今最为常用的刷牙方法是水平颤动拂刷法,选择小头软毛的牙刷每天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分钟,晚上刷牙更为重要。牙刷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四岁以前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儿童过小时要在家长的看护下刷牙,以免造成误吸或误吞,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3.5使用糖代用品儿童喜欢吃甜食,因此使用木糖醇、山梨醇等糖代用品代替蔗糖,因其不能够被口腔致龋菌发酵产酸,从而减少了龋病的发生。木糖醇作为口香糖的组成成分,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增强了口腔的免疫力,进一步降低了龋病的发生率。[4]母亲妊娠期及产后使用木糖醇口香糖,其孩子的龋齿发病率明显减少,原因为母亲口腔中致龋菌减少了,向儿童的传染率也随之减少。[4]

3.6定期进行口腔检查[5] 建议学龄前儿童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学龄儿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综上,儿童口腔保健,儿童龋病的预防不容忽视,我们将口腔龋病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作为预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玉柱,刘玉洁.张家口市945名学龄前儿童疾病的调查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5,12(1):13.

[2] 王萍,吴坚,唐倩,等.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43-44.

[3] condon JR,ferracane JL.Reduced polymerization stress through non-bonded nanofiller particles [J] Biomaterials,2002,23(18):3807-3815.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6篇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母亲;妊娠期;口腔卫生;牙周临床指标

作者分析了75例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PLBW)母亲妊娠期口腔卫生现况相关指标, 并与75例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体重儿母亲进行1:1配对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连续选择2013年01月~2013年06月在第二二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PLBW母亲。纳入标准:①单胎初产产妇。②分娩时新生儿体重< 2500 g或孕期< 37周。排除标准:①习惯性流产。②前置胎盘。③先兆子痫。④妊娠期糖尿病。⑤胎盘早剥。本文实际入选PLBW母亲75例, 该组分娩时年龄24~39岁, 平均(28.75±5.31)岁, 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1~29 kg/m2, 平均(22.75±5.31)kg/m2。对照组来源于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体重儿母亲, 入选条件按相同分娩时年龄(相差≤2岁)和相同孕前BMI(相差≤1 kg/m2)与PLBW母亲组1:1配对, 后者纳入标准相同于PLBW母亲组①及全部排除标准。对照组入选75例, 分娩时年龄24~39岁, 平均(28.75±5.31)岁, 孕前BMI21~29 kg/m2, 平均(22.75±5.31)kg/m2。

1. 2 方法

1. 2. 1 口腔及牙周检查临床相关指标选择 ①牙周临床观察指标:以6颗指数牙分别代表上下颌各个区段, 如缺失指数牙则以该区近邻牙齿替代, 检查指数牙近颊、正中颊、远颊、近舌、正中舌及远舌等6个位点, 并测量出下列牙周指标:①牙周袋深度(PD)。②牙周附着丧失(CAL)。③牙齿松动度(M)。口腔卫生综合指标:①龈沟出血指数(SBI)。②牙齿填充指数(DMFT)。③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 -S)。口腔卫生及牙周检查时间在孕28~30周内进行。

1. 2.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口腔及牙周卫生现况相关指标用( x-±s)表达, 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 P

2 结果

3 讨论

PLBW临床定义为妊娠期少于37周, 且体重不足2500 g的新生儿, 前者约占所有围产儿总数的5 %~15%, PLBW死亡比足月产儿高11~16倍, 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过早分娩还中断了胎儿宫内营养供给, 并能影响到出生后神经系统生长发育, 导致婴幼儿残障, 因此, 防治PLBW刻不容缓, 是包括妇产科在内的多专科医护人员努力方向之一。引发PLBW原因很多, 比较容易发现的有:母体生殖及泌尿系统感染、母体年龄偏大或偏小、吸烟、妊娠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PLBW病因不明。牙周炎是孕产妇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 其可引发体内各系统炎症免疫反应, 改变了Thl/Th2 免疫平衡, 继而局部产生炎症性损害, 影响到了胎儿及新生儿发育。近年来, 一些学者发现[1], 孕产妇牙周炎可能是PLBW 致病原因之一, 但对PLBW母体妊娠期口腔卫生及牙周临床指标分析报道较少。作者连续选择了一组近期在本科住院分娩的PLBW母亲为观察对象, 另择同期住院、分娩的体重正常儿母亲为对照组, 采用相同分娩时年龄和相同孕前BMI为配对条件, 结果证实, PLBW母亲组的PD、CAL、M、SBI、DMFT及OHI-S均明显差于对照组, 这些发现与其它一些同类报道[2-4]结论接近。总之, PLBW母亲妊娠期间口腔卫生及牙周临床指标较差, 因此, 妇产科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她们妊娠期间口腔卫生变化, 制定有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军,沙月琴,贺晶.母体牙周炎与早产低体重儿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39(4):341-343.

[2] 谢惠兰,杨莉,江汉,等.孕产妇牙周疾病与早产低体重儿相关性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26(2):248-250.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7篇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口腔科共接诊3561例孕妇,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39岁。

孕期常见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

1.1牙龈炎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60%~75%。此种疾病的出现,与患者口腔环境不洁及菌斑细菌等对牙龈局部的刺激有关。此病常于妊娠四周后发生。

1.2孕期龈瘤患有此种口腔疾病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9.6%。孕妇在患了此病后,其牙龈与龈的部位红肿凸起。据临床资料显示,多数此病患者都伴有口腔环境不洁的现象。

1.3口腔干燥症有此种症状的孕妇约占孕妇总人数的44%。此种症状的出现与孕期孕妇体内激素的改变有关。

1.4整体牙齿松动出现此种症状的孕妇多半伴随有牙龈炎,而此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牙龈炎影响附着组织,以及牙槽骨、硬骨板的矿物质,并使其发生改变有关。

2.对孕期口腔疾病的观察与护理

2.1保持口腔清洁。孕妇在晨起、餐后、睡前,应坚持认真使用软毛牙刷,仔细刷牙。刷牙前要注意去除牙刷间的乱丝,以避免其刺破牙龈,导致出血不止。

2.2孕妇在建围产期卡时,即可开始口腔的定期检查,此时,护理人员便可详细地指导孕妇有关孕期牙齿保健的知识。

2.3孕妇应及时治疗牙齿出现的轻微问题,比如牙齿需要修补,就应在妊娠早期进行,因为此时孕妇的妊娠反应减少,利于牙齿修补术的进行。

2.4孕妇应选用碱性漱口液进行餐后漱口。原因在于,餐后孕妇口腔内的酸性唾液分泌增加,最易损害牙釉质,并为细菌的生长提供培养基。

2.5当孕妇在妊娠期患了牙龈炎,病情较为严重时,可给予其复方氯以叮漱口液,嘱咐其每日含漱4次。一周后,待其局部症状减轻后,再察明患病的诱因,用超声波进行彻底的清洁治疗。

2.6孕妇在孕期应定期检查口腔,尽量做到每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征兆,及早进行早期治疗。

2.7护理人员要给予孕妇详尽的饮食指导,比如说孕妇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应保证每日所食用的食物中含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应鼓励孕妇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与果类食品等。这样一来,不仅对孕妇的牙齿有清洁作用,还能平衡其饮食结构,满足孕期的各种营养需要,对孕妇、胎儿都大有益处。

2.8口腔的健康与孕妇、胎儿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分娩的前三个月,都不宜做拔牙治疗,以避免形成流产和早产的诱因。

2.9孕期牙痛应慎用抗生素类药物,必要时,需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防药物的致畸作用影响到腹中的胎儿,以致引发医疗纠纷。

2.10对于出现了口腔干燥症的孕妇来说,鼓励其多饮水,食用无糖的香口胶,都可以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

2.11女性在怀孕期间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牙龈瘤即缩小或停止生长。根据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牙龈瘤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及血管型三类。肉芽肿型牙龈瘤主要由肉芽组织构成,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纤维型牙龈瘤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纤维母细胞,表面光滑,颜色与正常牙龈颜色无大差别,不易出血;血管型牙龈瘤含血管特别多,极易出血,如妊娠性龈瘤。患有孕期牙龈瘤的孕妇,其口腔多有不适感,对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其心理疏导,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一般都会自然消退。若龈瘤生长过于迅速,则应给其行切除术。

2.12对于出现了整体牙齿松动的孕妇,护理人员可明确告知其此种现象在产后会自行消退,牙齿会自行恢复健康,因此无需焦虑。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8篇

[关键词] 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099-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新生儿期十分多见,病因与低氧、酸中毒、低血糖等因素有关,也可由产伤所致。出血原因常为低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不是静脉破裂。该病多见于早产儿,约占发病的3/4[1]。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较高,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现将其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23例,女17例;孕30~32周8例,33~35周21例,36~37周11例;治愈35例,占87.5%;死亡3例,占7.5%;自动出院2例,占5.0%。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精神状态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早产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生后2 d开始出现惊厥,继而表现呼吸暂停、高调尖叫、烦躁不安;患儿出血量较少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随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低下甚至昏迷。由此可见,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

2.2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正常人瞳孔呈圆形,边缘整齐,两侧对等,在自然光线下直径为2.5~4.0 mm。而患者则表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双侧瞳孔扩大,均提示脑疝形成,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2.3囟门的观察

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凸凹及紧张,如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应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

2.4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丧失比例相对较成人大,同时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故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2]。首先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病情危重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应马上报告医生,积极协助抢救。40例中有9例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呼吸快者达124 次/min,呼吸慢者3~5 次/min。另外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也非常重要,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皮肤发绀提示低氧;皮肤发花则有循环不良的情况,如颜面皮肤苍白或发绀,以额部和口周为主者,提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体温不升,皮肤黄染说明病情严重,需积极抢救治疗。

2.5其他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产儿常有呕吐及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因此要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必要时静脉高营养补液。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部位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提供依据。

3护理

3.1一般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尽量使机械声、报警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声光等外界刺激,有计划地集中完成治疗和护理,一切操作要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头皮穿刺和减少对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3.2及时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合理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后遗症。为避免鼻导管对早产儿鼻黏膜的损伤,一般采用鼻前庭吸氧,氧流量0.5~1.0 L/min;患儿抽搐或重度低氧时给予头罩吸氧,氧流量为4~5 L/min;呼吸暂停可采用呼吸囊加压给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病情好转后改为低流量间断吸氧直至停吸。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因头部不宜搬动,长时间采取一种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应根据产伤的部位,抬高肩部,头偏向健侧,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床旁备吸痰器,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应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手法应轻柔,自口腔或鼻孔轻轻从浅入深,慢慢转动吸痰管口,边进边吸或边提边吸,减少刺激达到有效吸引,禁止拍背。

3.3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3.3.1镇静止惊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苯巴比妥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抗惊厥、保护脑组织,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惊。用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3.2防治脑水肿如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脑性尖叫、肌张力减弱或增强、原始反射异常等,则为急性脑水肿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应用甘露醇有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应慎用。颅内压力争取在48~72 h内降下来。同时要限制液体摄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脑水肿;使用脑细胞营养剂,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压氧治疗。

3.4合理喂养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管以较软的乳胶管或硅胶管为好,每周更换一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侧鼻孔插入。停乳期应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高值,即5.4 mmol/L左右。

3.5健康教育

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可进行全身抚触,肢体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变换和姿势,放音乐,给患儿看色彩鲜艳、移动的物体,以促进小儿脑的发育。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8-779.

早产儿口腔护理第9篇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儿斜疝;并发症;护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是一种小儿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其治疗方法较多,其中腹腔镜手术是其重要疗法之一,该疗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住院时间短有等优点[1]。但随着该项操作技术在不同层次医院的不断推广和发展,近年来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因此,除了加强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积极开展腹腔镜并发症的护理也迫在眉睫。本研究对我院12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同时采用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做一归纳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小儿外科住院的因腹股沟斜疝需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年龄7月~13岁,平均(2.9±0.7)岁,其中男88例、女32例;单侧疝94例,双侧疝2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适应症,未发现明显该项手术禁忌症。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人工气腹后,分别在脐下、左腹下、右腹下行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后进行腹腔镜下斜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未出现需改行腹腔开放手术的患者。术后患者全身麻醉清醒后6h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术后预防性静脉滴注抗生素一次。术后第1d开始下床活动,术后2~5d出院。

1.3护理方法

1.3.1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评估、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手术前应根据患者术前的各项检查检验进行健康评估;指导患者及家属一起学习腹腔镜手术相关医学知识。

1.3.2术后护理

1.3.2.1常规护理 患者在行腹腔镜手术后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测、低流量吸氧、一级护理。观察患者情绪、意识及有无异常精神状况,对术后出现烦躁的患者应上保护性护理,设置病床边护栏,以防坠床。

1.3.2.2饮食护理 建议患者首次进食时间最早在术后6h,叮嘱患者一开始先进食少量流质,在术后第2d,患者可进半流质食物,以口味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1.3.2.3伤口观察及污染的处理 术后当天及术后每天由医师和护理人员对术区进行观察及换药,主要观察术区生长情况,有无渗血、异常渗出,还应特别注意腹部术区有无局部肿胀、皮肤色泽改变等。

2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12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出现并发症1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3例;麻醉术后并发症3例;皮下气肿4例,肩部及肋下疼痛3例,感染4例。所有出现并发症经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

3.1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3.1.1穿刺部位出血 产生原因为:①患者本身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②穿刺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导致穿刺时正常血管损伤;③穿刺后在穿刺部位没有进行有效压迫止血[2]。

3.1.2 麻醉术后并发症 产生原因为:①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导致对全身物耐受性不同;②术后对全身麻醉患者的复苏情况没有进行彻底的评估;③进行气管插管麻醉操作时引发交感神经兴奋[3]。

3.1.3皮下气肿 产生原因为:①穿刺材料出现打折、变形,出现漏气;②手术中气腹压升高,促使二氧化碳气体向皮下组织中扩散[4]。

3.1.4肩部及肋下疼痛 产生原因为:在手术结束后,腹腔内二氧化碳未完全清除干净,残留气体刺激膈肌从而产生肩部及肋下疼痛。

3.1.5感染 产生的原因为:①术区局部皮肤本身存在炎症或感染;②手术时间过长,护理不到位,在手术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患者本身由于免疫力低下,自身导致容易出现感染。

3.2 针对并发症采取的护理对策

3.2.1穿刺部位出血的护理 术后要加强对患者腹腔镜术区穿刺部位的观察,如发现血肿时,立即局部加压包扎。对于穿刺处出血并有可能存在腹腔出血的患者,术后需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有必要时可置放引流管,并观察引流物颜色。

3.2.2 麻醉术后并发症护理 手术结束后,须使患者保持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的休息姿势,防止呼吸道梗阻的发生。对于麻醉清醒后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持续时间久的患者可给予止吐治疗,并做好口腔护理。

3.2.3皮下气肿护理 若发生腹腔镜术后皮下气肿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吸氧治疗,吸氧时间持续6h以上。若身体条件允许下可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气体的吸收。如果体内积气过多导致出现高碳酸血症时可行机械通气[5]。

3.2.4肩部及肋下疼痛护理 术后出现肩部及肋下疼痛可嘱患者保持臀部高于胸部,将体内的气体集中下半身,若患者康复条件允许下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气体的吸收。

3.2.5感染护理 术前要仔细检查术区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术后出现感染征象,立即给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每日仔细清洗切口并更换敷料。

综上所述,加强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儿痛苦,预防严重诱发症发生,确保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华伟,汤治平,赵象文.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性及临床效果的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12(08):543-544.

[2]Topal B,Peeters G,Verbert A.Outpatient laparoscop iccholecystectomy:clinical pathway imp lementation is efficient andcoat effective and increases hosp ital bed capacity[J].Surgical Endoscopy,2007,(07):1142-1146.

[3]伍岗泉,李小卫,卢应酬.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328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3):174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