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学专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10

护理学专业教育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1篇

护生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用化学》、《护理学导论》、《护理行为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此时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内容由高中时的少而浅变为现在的多而深,学习方法由监督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缺陷,以致影响了学习效果。通过与班委讨论,班级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请老师传授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同学之间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同时作为专业课老师,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第二学年《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护理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此同时开始关注实习医院情况和就业前景,班主任利用专业课见习和假期见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医院护士的工作模式与环境,使其对护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课堂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此时,班主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2、依托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专业情操

我校很多社团都和护理专业有关,例如:爱心手语社、红丝带社、保健按摩协会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定期走进我市特殊教学学校,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为他们带去欢乐;每年12月1日,参加预防艾滋病宣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不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专业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临床实习期间,医院普遍反映工作积极、态度认真,得到了带教老师的好评。学校每学期也会举办多项与护理专业有关的活动,如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护士礼仪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尤其是“5.12”国际护士节活动,学校请来我市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为即将走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举行授帽仪式,让学生感受这庄严而又圣神的时刻,使其更加明白护理的内涵,增强护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强调医德医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护理事业要求护士热爱护理专业,以真挚的感情、崇高的医德、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度的同情心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所以,班主任工作始终要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关爱弱势群体、在临床见实习以及三年级顶岗实习时关爱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从点滴中领悟护理事业的特点与神圣,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崇敬之情,在学习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患者负责,对生命负责。

4、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指导

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良好的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准备。另外,由于护理专业教师除给在校学生授课外,还经常进入临床进修和学习,与医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成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一方面,把医院的用人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方法获得就业信息,不但拓宽了学校的就业渠道,还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根据医院的用人要求把自己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医院去,既为医院输送了有用的人才,还加深了与医院之间的感情。

5、体会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护理人员知识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护理工作者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升职业道德,通过对服务对象身心健康的维护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1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高尚的情操、亲切的语言和富有人文关怀的行为,能给患者以关心、同情、安慰、鼓励,有助于患者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进而使其身体状况得以改善,提高护理质量。二是有助于构建新型护患关系。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患者是护理的核心,其思想、行为、情绪、感受都会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其需求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护患纠纷减少,护理质量提高,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三是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还会通过患者及其家属传递到家庭、社区、社会,充分发挥了医院精神文明的窗口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设计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选取1—3年级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对问卷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普遍不高,与护理职业要求相去甚远。如在对“你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不到23%,不感兴趣的占25%,说不清的占52%;“你认为护士职业道德与医疗质量的关系如何”的调查中,认为关系大的学生占42%,没关系的占28%,中间态度的占30%;“能否接受患者的红包、金钱和宴请”问题,拒绝接受的学生占48%,可以接受的占36%,视情况而定的占16%。造成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如下。(1)社会方面因素。一是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受利益驱动部分学生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至上,忽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诚信缺失,讲实惠、讲实利风气盛行。二是医疗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务人员看重经济收入,更有甚者以经济收入衡量自己的价值,淡化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忽略了职业道德修养。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重智育轻德育。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认为职业道德培养可有可无,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2)学校方面因素。一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技能和品行,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理想、职业目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职业素养落后于职业技能。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知”与“行”严重不协调。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低,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难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四是职业指导缺乏系统性,没有独立的工作机构,投入有限,效果不理想。(3)学生个人因素。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进取心缺乏。二是学生自我认知不正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客观地对自身条件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三是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误区,把护理技能学习看成首要任务,热衷于考取资格证书,但对护理职业道德培养不感兴趣。四是学生年龄多在17~20岁,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

3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技术精湛,更要医德高尚。因此,要始终把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市场的需要相结合,牢固树立“今日护理专业学生是明日护士”的意识,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3.2加强课程建设,全方位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把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人文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一是要调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应重视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医护法规等内容,注重发挥其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开设活动性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四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树立良好职业形象。

3.3运用多种载体,丰富职业道德教育手段

一是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身心成长、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积极有益、活泼生动、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感知医德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德修养。二是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强化班集体建设,使学生做到与同学和睦相处、集体荣誉至上。四是要强化学生日常管理,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五是要建立校院合作机制,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开始,娴熟的操作技术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人文关怀理念必须在与患者接触中去感受、领悟、习得并强化,从而坚定学生成为一名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决心,培养责任意识。

3.4形成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3篇

[摘要] 医德情感教育在医德的“知、情、意、行”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中,以护理专业为中介,使学生的职业情感与专业理论、技术平行发展,使其形成对护理学科、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品质。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丰富的职业情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和理想追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问题现状,提出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4篇

[关键词] 护生;情感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0-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3]吴雅文.护理情感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10-211.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5篇

1调查现状分析

1.1选择专业的动机与心态

表1显示,从选择医学院校从事医务工作的动机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动机是拥有真本领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认为是实现父母的愿望的占17.35%,认为经济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的仅占9.38%和2.78%。在谁帮助选择护理专业的何题上,有超过半数学生的选择护理专业是自己的选择,由父母决定和他人决定的分别占34.03%和4.86%。在调查从事护理工作的心态的问题上,有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认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有38.54%的人认为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7.29%的人认为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1.2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德教育现状的评价

表2显示,有54.17%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有38.54%调查者认为护理专业没前途,学生选择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不知道的为什么学习的分别占7.29%和8.36%。在调查护理工作者需要有医德的问题上,有83.18%的调查者认为需要,占绝对多数,仅有12.78%和1.04%的调查者不知道或者认为不需要。在调查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上,有97.22%的调查者认为有意义,认为不知道和没有必要的分别都是仅有1.39%。对病人家属送来的红包的问题上,有85.76%的调查者认为坚决不收,认为收下后更精心照顾病人的占6.25%,认为收下是理所当然的占7.99%。在调查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上,28.60%的调查者选择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较差,16.10%的人选择教育内容陈旧,36.65%的人选择教育形式单一。

2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解决路径

2.1学校医德教育

2.1.1管理层面完善学校医德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医德教育领导小组力度。形成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要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社科部、学工部、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认真贯彻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二是医德教育管理体制要全面。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要强调所有参与医德教育工作人员的医德教育职责,纳入其工作日程与考核标准,促进全体参与人员切实贯彻医德教育工作政策,保证医德教育真正实施,以达到医德教育的可靠效果。⑴完善医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充实医德教育工作队伍,改进培训方式提高队伍工作能力,提升队伍待遇稳定工作队伍。⑵提高医德教育设施使用。提高校报、广播站、阅报栏、宣传栏等宣传手段的利用率,定期、有规律地开展政治理论培训,要充分运用既有的电教设备等教育手段和设施,巩固和提高医德教育效果。⑶拓展学校医德教育工作举措。要优化师资结构,强化主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施展其医德教育功能,健全学团组织,引领医德潮流;在学校建设中,要加大对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投入,优化校园文化层次[1],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实践教学中,要端正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坚定意志。2.1.2教师层面⑴教师示范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懈强化的教师示范作用。事关教师的点滴都是教材,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有爱心,要多在微小细节上做示范[2]。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手机设置调整好,关掉声音或静音,会促使护理专业大学生清醒意识到上课期间接打、玩弄手机是不礼貌的举动;在上课期间,教师总是以淡妆面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会引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对化妆的理性思考;在学校期间,教师总是按学校规定进出、行走、行车、停放车,会推动护理专业大学生主动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充分展示的教师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医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医德品位与言行、授课技能、精神风貌,不断感染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水平。由于护理专业课程大部分都与生命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做实验时,会对每个现象仔细观察、会对每个数据认真核对;实习教师在护理患者时,会对每个护理环节反复斟酌,会对每个护理措施精心实施,敬业耐心爱心在这些过程中展露无遗,从而强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医德自觉意识。⑵教师自律的医德引导作用。一是不怠加强教师的医德信念。教师只有坚定的医德信念,才能在言行上约束和控制自己,才能在教书育人时真正履行职责,才能从源头上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确立高尚的医德。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用新知识填充自己,时时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借用与护理专业大学生密切接触的时机,以自身良好的医德知识、医德言行影响与熏染护理专业大学生,促发护理专业大学生医德水平的连续提升。二是持续培养教师的医德情感。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热情地对待护理专业大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患者痛苦,才能认真地坚守信念保持净洁。教师要自觉自愿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全部身心和爱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个人教学魅力,如此才能增加工作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更好地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三是时时规范教师的医德行为。教师只有依据医德规范,才能更精准地服务于患者,才能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与医德素质培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书育人中,教师都要始终做到知行统一,时刻以医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好榜样[3]。2.1.3组织层面⑴改革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专业为中心,医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课程,适时适当地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基于护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教学安排一般分为3个阶段[4],第1阶段是通识教育,课程相对较轻,这时可以安排医德教育的部分基础内容,巩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为后续的医德教育奠定基石;第2阶段是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课程量相对较重,此时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这时可以多增加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医德内容,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第3阶段是实践教育,此时以对所学理论的实践为主要内容,这时要结合实践内容开始就医德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如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职业纪律等,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护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护理职业理想,增强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医德规范与医德言行相结合的意识、医德自醒与医德自觉的意识。⑵完善医德教育基本内容。一是适应时展,更新人文知识,充实医德内容。时代的进步要求医德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丰富医德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素养。由于部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当下的要求,应更新其中不合要求、落伍的部分,多例举一些前辈在近期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事迹,多分析、多讲解、多学习,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优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医德素养。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医德熏陶。校园文化是护理专业医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持续陶冶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素质。⑶发挥党团组织医德教育作用[5]。一是树立政治信念的同时树立医德观念。要明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与延伸,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帮助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医德情感,确立奉献祖国的远大目标。二是宣讲政治理论的同时开展医德教育。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在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医护工作者医德高尚的真实事迹为内容要义,开展相应的主题讨论,在护理专业大学生心中树立典范。三是发扬优良党风的同时加强医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用理论指导他们的实习,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品质。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优良作风延伸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就是要他们时刻联系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和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2医院医德教育

2.2.1管理层面⑴健全医护人员医德学习制度,提升医护人员医德素质。要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学习,定期进行医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医学行业的前沿动态,并据此不时调整医德教育内容。⑵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构筑医德建设长效防线。要根据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不断修正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规定等制度,筑牢医德建设的栅栏,增强防护能力;要创建评估制度,对医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要建立多种模式的医德监管制度,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医德学习和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德失范进行有效防止和及时矫正;要健全评议制度,设置激励措施,表彰医德高尚者,处理医德低下者,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巩固。2.2.2教师层面模范履行医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医德修养。见习、实习老师要将教书育人的工作揉合到医护工作的细小事情中去,对患者要耐心的认真的护理与诊疗,要不怕脏不怕累,要多关心体贴,让这些工作细节感染和熏陶护理专业大学生,引导他们向良好医德的方向迈进,坚强他们的医德意志。

2.3社会医德教育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6篇

1.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1护理生源的人文素质现状

1.1.1部分学生专业思想及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护理专业缺乏应有认识,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认识模糊,专业思想未能很好地建立。

1.1.2学生能力和意志力薄弱:虽然有些护生也明白学习与未来工作的关系,也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遭遇较大的困难和阻力。一是由于医学课程内容生涩、庞杂、抽象、枯燥,课时数相对少,要求相对高;二是学校教学设备的欠缺造成教学手段简单、陈旧、缺乏直观性等;三是相当一部分护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都较弱。多数护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导致厌学心理突出,学习信心丧失。意志力薄弱将成为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应对复杂工作及遭遇挫折和困难时的很大障碍。

1.l.3缺乏自强、自立精神:绝大多数护生非常仰慕大医院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对如何通过付出来换取回报,争取到理想工作缺乏应有的思考,更缺乏行为上的努力。

1.1.4缺乏关爱情怀及人际交往能力:拥有关爱情怀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乐于奉献,工作勤勉的动力所在。目前,护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习惯于受到关爱、关注、自我意识很强,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和关爱他人意识,缺少起码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不够,由于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困境得不到及时宣泄和疏导从而直接影响护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效果。

1.2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我国护理教育普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积累,轻视能力培养。表现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的心理需要、人格尊严的了解、尊重不够,这与人文素质教育未能充分开展有很大关系。尽管近几年学校也增开了护理心理学、护士礼仪、人际沟通等人文学科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学时少、学生只学到一些浅显的人文科学知识,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渗透和利用。

1.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目前而言,人文学科教师缺乏临床护理专业知识,而临床教师又普遍缺乏人文学科知识。教师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与护理教育的融合,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2.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内在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人文素质是一种呈上升趋势的动力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避免个体的思想品德步入误区。要唤起人的良知,净化人的心灵,开拓宽厚的人道,人格力量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只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实现。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专业学习,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创新素质。护理专业必须加强重视并广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艺术观与审美观,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高职教育应将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学校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3.1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施以人格熏陶

俄国教育家乌申思基曾说:“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教学过程中亲切、和谐的教态,充满活力、激情洋溢的讲解,日常生活中高尚的人品都对学生的人格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自生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心理素质等,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应是一个在生活情趣、胸怀气度、思想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人,真正做到言传自教,为人师表。

3.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护理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崇高事业。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护士素质不仅与医护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维系着人们的健康生存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因此,每个投身于护理事业的人都应富于爱心、耐心、热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照顾人。学生有不妥行为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大胆承认错误,有错就改,使学生认识到医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从而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3在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培养,陶冶学生职业情操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培养人文科学专家,而是为了弥补护生在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因此,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灌输人文知识,而是把临床护理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合贯通,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人文思想。护士情感的核心是“爱”,对生命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的美好,细腻的情是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良药,在讲某些疾病护理时,将枯燥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美诗佳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祖国文学的魅力,深化审美情趣,套治情操。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7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学;探索

我国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逐年上升,为解决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为主问题,我国正建设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主要生力军,绝大部分社区卫生工作将由社区护士承担。如何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成为护理教育过程中重要课题。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我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把《社区护理》作为重点改革实验课,从培养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

1调整课时安排,增加实践训练

我国现行《社区护理》教材存在内容宽泛,杂而不精。许多内容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学科重复。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重复教学是教学时间的浪费。教改组在备课过程中与相关教师沟通,压缩重复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调整前理论课时64学时下降到18学时,实践课时16学时上升到62学时。知识传授过程更加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并能掌握[1]。对比改革前后,改前理论成绩平均在85.6,改后84.9;实践成绩由平均78.4上升到90.2。分析原因,首先教材内容重复对于提高成绩无多大益处,学生对于重复内容反感,影响学习效率。其次实践的教学大量开展练习了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克服实践操作过程中紧张心理,提高了实践成绩。再次编写社区护理教材的人员缺少社区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社区护理教材都是借鉴国外、预防学或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写的,难免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通过调整改变了学生的观念,认识到社区护理重要性。

2理论教学多样化,加强课堂互动

理论课改变填鸭式教学,注重实用。对于概念、原则、分类理论性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教师释疑的方法解决,学生理解上没有难度。实践性强的步骤、方法、评价等知识点采取角色扮演、视频演示、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与老师在互动中学习,摆脱三尺讲台的局限性,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与学生更亲近,清除了师生间隔阂,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功能,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改变学生被动的教育状况。作业的形式既有传统的知识点的书面作业,还包括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中社区实践内容,与周围的老年人、成人和儿童的交流沟通,分析存在健康问题,记录交谈过程并总结心得,训练判断能力及沟通能力。组织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师也受益匪浅,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3平衡现实与理论脱节,开展实用性训练

我国医疗模式处于转型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大多在服务中心开展,入户服务很难开展,如家庭护理、家庭访视等。实践教学难以完成实习目标。我校用三种途径解决以上问题。第一开展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病例可以多样化随机再现,操作安全,纠错性强,有利于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2]。护生在课前分组针对所选实践课进行主题文献查询,内容要具体、可行性强,充分还原护理对象真实的需求;制定模拟方案,积极排练,体现真实场景。临床模拟教学通过模拟临床情境,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3]。第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活动,学校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经济与技术支持,开展入户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会人际间交流的差异性,训练了入户技能和沟通艺术,弥补模拟教学不足。第三组织实践交流活动。在模拟训练和实践活动后,组织教师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解决实践教学接触面过小问题。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使护生真正理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4]。

4重视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为了培养优质社区护理人才,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充满感恩精神,对护理对象具有非凡的爱心,对自己从事的护理事业具有奉献精神。从护士素质、法律意识、管理、物质、环境、病人方面分析了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针对性地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及法律意识以保证护理安全[5]。媒体曝光了个别护生虐婴、虐尸事件,充分证明对现代护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及爱心,实践教学中遇到弱势群体,组织学生进行献爱心活动,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剪指甲、洗脚、捐款等。这些人大多数生活环境差、自理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利于培养学生不拍脏、不怕累、爱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较高专业素质,才能在护理行业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通过《社区护理》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学风,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就业观念有所改变,去社区从事基层护理服务的意愿明显提高。《社区护理》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探讨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覃业宁,官江.护理本科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13:149.

[2]张明亚,罗良平,赵辉.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46-647.

[3]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22.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8篇

摘要:现代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能掌握打针、送药、测血压、量体温的单一技能,而是还能胜任健身指导、康复理疗、心理抚慰等多重角色。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心康体健,且有较高职业素养,具备多重角色的新型护理人员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研究对此课题做粗浅探索,开辟体育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综合素质

课 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KYA09,项目成员:孙宏斌、王利民、张新、李保红。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务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其专业属性决定他们不仅需要完备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健美的体形、良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体育课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生理机能和专业性质出发,通过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方法等系列化的研究,构建出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模式,培养新型护理人才。

一、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现状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时常依据本人特长或喜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繁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未能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缺乏针对专业的专门性和补偿性身体训练;对体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忽视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落后陈旧的体育设施不能与教学相配套,一些时尚体育项目难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

三、小结

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应根据职业特点,筛选相应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把管用见效的教学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面对护理专业的新理念,我们应调整内容,变换思路,使体育教育的作用有机地融入到护理专业中,培养出业务精通、仪容整洁、仪态大方、姿态优美、富有内涵、气质高雅的新型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刘建坤.体育创新教育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2]何玉凤.加强体育教学培养新型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9(5).

护理学专业教育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