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29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1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2篇

摘要:化学农业现代化之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之崭新产业。农业之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之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关键词:未来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现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把中国的市场要牢牢把握还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还要把各种的高科技技术利用在农业机械化上,进行多元化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的学习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的革命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2]

二、中国农业的开发趋势

2.1、从“ 平面式” 向“立体式”发展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2.2、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如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设置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全套先进的输送营养液系统及配套的系列设备,以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

2.3、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到21世纪,由于田地日益珍贵,发展与人类健康相协调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环保农业”尤显重要。一些农业专家将会精心设计, 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一座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项愉快的工作。[1]

2.4、从“ 机械化 ” 向“ 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生产活力,尤其是在解决体力劳动上起重要作用。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2.5、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植物激素,这虽然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中国的未业农业,将进人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3]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因此,我心目中的未来农业拥有高度科技化、制度化、智能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J].计划与市场,1995,(11):45.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3篇

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其科技人才、科研体制、科研基础、科技手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实力、生产水平和社会承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向发达国家看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10~15年[2]。从当前的情况看,科技发展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为49%,但是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看通常为60%,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落后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落后最直接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农业耕地情况统计,我国中低产田占整个农村耕地面积的70%,农业化肥利用率和灌溉水当年利用率都低于40%,主要农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和牲畜养殖单位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45%~65%,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现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投入力量不足造成的,现代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策略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逐步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技能。农业科技力量总体投入不足,科技支持力度较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3]。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多少直接决定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因此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农业科研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科研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是整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著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两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自身存在一些弊端,传统农业科研体制存在行政手段干预,其是一种集权制的管理模式[4]。由于科研管理存在集权性特点,所以管理层次存在混乱的现象,政研不分、职责不清、决策与战略合一、科研管理手段出现行政化特点,对整个农业科研全过程进行干预,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成果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趋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4篇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5篇

[关键词]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创新系统;农药行业;绿色;环保

农药行业既是一个支农部门,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部门。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但因其难以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于本世纪初逐渐被禁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相信未来,绿色环保的农药将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农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与系统创新的视角探索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农药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拉动与农药行业212艺发展趋势

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又被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和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拉动观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市场(消费者)对技术开发的产品选择、技术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市场变化使农药行业的工艺创新出现了新的趋势。wWW.133229.cOM

第一,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

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除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其中,草甘膦约占除草剂总量的30%,近年来,草甘膦销售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的首位。欧盟农业大国大面积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如玉米、大豆)以及可再生能源战略所引发的生物能源需求是造成草甘膦旺盛需求的主要原因。

需求加快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草甘膦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江山股份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优化了草甘膦的生产工艺。

第二,农药生产技术环保化趋势。

以往使用高毒农药虽然有较高防效,但存在污染危害严重的弊端。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还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如我国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其在农药中使用。对更高质量更安全食品的需求“倒逼”农药行业推动技术的绿色化,如原料的绿色化(dmc代替光气),催化剂的绿色化(taml活化剂代替tempo),以及一些绿色合成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在农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至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将达到80%的行业普及率,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将达到30%-50%行业普及率。

二、技术推动与农药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科学与发明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因而科学和发明的积累也是决定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科学与发明,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农药行业亦是如此。

第一,农药的研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

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预示着农药行业的发展方向。综观农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农药产品从最原始的天然药物型发展到近代的无机化学型,再到现代的有机化学型,直到当今的有机化学型、生物化学型和生物型共存,这一过程是与科学和发明的不断推进而相对应的。历史上化学学科的发展早于且快于生物学科,客观上为农药产品最先使用化学技术提供了条件。而无机化学技术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无机化学型农药的较早应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农药产品开始向有机化学型转变,有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技术研发的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为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创制开辟了广阔空间。例如,病毒和害虫由于不断进化而产生了抗药性问题,要求农药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加以应对,而新农药的创制则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逐次筛选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对农药研究的渗透,使得新农药的创制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支撑新农药创制的核心技术,如合理药物设计、靶标验证、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随着农药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农药产品开始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化合物筛选空间的明显缩小也造成了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科学,为创制新型农药产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等,与农药研究紧密结合,以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验证新型药物靶标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至此,农药已经不完全属于化学品的范畴,它开始向生物化学型产品、甚至是生物型产品转变,并体现出汇集众多科学技术于一身、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产品特点。

第二,生物农药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深化的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且能迅速分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并且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而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 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余种、真菌500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余种,再加上线虫和微生物代谢物——抗生素,其数量蔚为可观,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非常丰厚的生物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还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这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发生物农药,目前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早,如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bt杀虫剂的研究,此后针对应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复合增效的方式,成功研制了bt生物复合杀虫剂抑虫啉和克虫威,其杀虫效果良好,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第三,有机化学农药研制的绿色化趋势。

在观察到生物农药越来越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现有的有机化学农药的绿色化在技术上仍然大有可为。例如,作为除草剂作用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关其良好应用的报道也不多,相比之下,目前草甘膦在除草剂农药中仍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就杀虫剂农药而言,在技术上属于第三代的拟除虫菊酯类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后至今平稳发展,在我国,菊酯类农药正在快速取代之前的高毒农药,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由于生产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和药效高的优点,在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占有率显著领先,而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以吡虫啉为首、以吡啶杂环为主体的烟碱类农药,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含吡啶环农药不仅高效、低毒、药效期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已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成为当前农药创制的方向之一。针对我国目前的农药生产和运用技术来看,有机化学类农药还是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仍主要依靠单个农户进行,生产活动零散而不集中,施药技术落后,还是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化学农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其次,与国外精湛的生产工艺相比,我国化学农药在制剂环节上的工艺明显粗糙,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等精细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农药剂型不足,主要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占60%,平均每种原药加工5-6种剂型,而发达国家则在30种以上;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我国农药制剂的技术趋势应该是以固体形式代替液体形式、粒状形式代替粉状形式和水基形式代替油基形式,并以装运施用方便、有效成分高分散度、对靶体高沉积量、使用形式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

三、创新系统与农药产业组织创新的趋势

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在创新系统中,核心是知识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必须有载体,载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不是依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路径,相反,它是以复杂的反馈机制与科学、技术、学习、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被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从农药行业来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行业创新系统正在形成。

第一,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占全球农药销售额80%以上的仅为世界排名前8名的农药跨国公司。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较多,缺乏规模结构的相对优势,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仅有3-4家,5000吨以上的也只有10家左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农药产品供过于求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药行业的集中度偏低,这使该行业进一步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有着较大的潜力。

我国农药行业集聚度在1998-2007年持续上升,衡量空间分布的指标gini系数、crl、cr2和cr8(分别为排名前1,3,8位的省份占全国份额的绝对比)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过程(见表1)。苏浙鲁冀鄂五省占据排行的前5位,其中江苏省在10年中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农药行业在省域范围内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农药行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可以吸收行业中相同、相近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网络化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上的重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形成氛围活跃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农药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收紧,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发展趋势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核心能力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产业组织革新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创新体系意义深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趋势形成。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6篇

[关键词]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创新系统;农药行业;绿色;环保

农药行业既是一个支农部门,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部门。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但因其难以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于本世纪初逐渐被禁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相信未来,绿色环保的农药将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农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与系统创新的视角探索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农药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拉动与农药行业212艺发展趋势

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又被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和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拉动观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市场(消费者)对技术开发的产品选择、技术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市场变化使农药行业的工艺创新出现了新的趋势。

第一,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

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除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其中,草甘膦约占除草剂总量的30%,近年来,草甘膦销售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的首位。欧盟农业大国大面积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如玉米、大豆)以及可再生能源战略所引发的生物能源需求是造成草甘膦旺盛需求的主要原因。

需求加快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草甘膦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江山股份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优化了草甘膦的生产工艺。

第二,农药生产技术环保化趋势。

以往使用高毒农药虽然有较高防效,但存在污染危害严重的弊端。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还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如我国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其在农药中使用。对更高质量更安全食品的需求“倒逼”农药行业推动技术的绿色化,如原料的绿色化(dmc代替光气),催化剂的绿色化(taml活化剂代替tempo),以及一些绿色合成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在农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至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将达到80%的行业普及率,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将达到30%-50%行业普及率。

二、技术推动与农药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科学与发明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因而科学和发明的积累也是决定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科学与发明,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农药行业亦是如此。

第一,农药的研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

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预示着农药行业的发展方向。综观农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农药产品从最原始的天然药物型发展到近代的无机化学型,再到现代的有机化学型,直到当今的有机化学型、生物化学型和生物型共存,这一过程是与科学和发明的不断推进而相对应的。历史上化学学科的发展早于且快于生物学科,客观上为农药产品最先使用化学技术提供了条件。而无机化学技术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无机化学型农药的较早应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农药产品开始向有机化学型转变,有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技术研发的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为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创制开辟了广阔空间。例如,病毒和害虫由于不断进化而产生了抗药性问题,要求农药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加以应对,而新农药的创制则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逐次筛选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对农药研究的渗透,使得新农药的创制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支撑新农药创制的核心技术,如合理药物设计、靶标验证、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随着农药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农药产品开始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化合物筛选空间的明显缩小也造成了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科学,为创制新型农药产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等,与农药研究紧密结合,以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验证新型药物靶标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至此,农药已经不完全属于化学品的范畴,它开始向生物化学型产品、甚至是生物型产品转变,并体现出汇集众多科学技术于一身、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产品特点。

第二,生物农药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深化的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且能迅速分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并且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而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 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余种、真菌500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余种,再加上线虫和微生物代谢物——抗生素,其数量蔚为可观,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非常丰厚的生物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还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这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发生物农药,目前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早,如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bt杀虫剂的研究,此后针对应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复合增效的方式,成功研制了bt生物复合杀虫剂抑虫啉和克虫威,其杀虫效果良好,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第三,有机化学农药研制的绿色化趋势。

在观察到生物农药越来越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现有的有机化学农药的绿色化在技术上仍然大有可为。例如,作为除草剂作用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关其良好应用的报道也不多,相比之下,目前草甘膦在除草剂农药中仍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就杀虫剂农药而言,在技术上属于第三代的拟除虫菊酯类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后至今平稳发展,在我国,菊酯类农药正在快速取代之前的高毒农药,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由于生产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和药效高的优点,在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占有率显著领先,而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以吡虫啉为首、以吡啶杂环为主体的烟碱类农药,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含吡啶环农药不仅高效、低毒、药效期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已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成为当前农药创制的方向之一。针对我国目前的农药生产和运用技术来看,有机化学类农药还是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仍主要依靠单个农户进行,生产活动零散而不集中,施药技术落后,还是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化学农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其次,与国外精湛的生产工艺相比,我国化学农药在制剂环节上的工艺明显粗糙,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等精细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农药剂型不足,主要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占60%,平均每种原药加工5-6种剂型,而发达国家则在30种以上;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我国农药制剂的技术趋势应该是以固体形式代替液体形式、粒状形式代替粉状形式和水基形式代替油基形式,并以装运施用方便、有效成分高分散度、对靶体高沉积量、使用形式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

三、创新系统与农药产业组织创新的趋势

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在创新系统中,核心是知识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必须有载体,载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不是依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路径,相反,它是以复杂的反馈机制与科学、技术、学习、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被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从农药行业来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行业创新系统正在形成。

第一,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占全球农药销售额80%以上的仅为世界排名前8名的农药跨国公司。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较多,缺乏规模结构的相对优势,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仅有3-4家,5000吨以上的也只有10家左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农药产品供过于求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药行业的集中度偏低,这使该行业进一步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有着较大的潜力。

我国农药行业集聚度在1998-2007年持续上升,衡量空间分布的指标gini系数、crl、cr2和cr8(分别为排名前1,3,8位的省份占全国份额的绝对比)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过程(见表1)。苏浙鲁冀鄂五省占据排行的前5位,其中江苏省在10年中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农药行业在省域范围内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农药行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可以吸收行业中相同、相近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网络化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上的重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形成氛围活跃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农药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收紧,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发展趋势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核心能力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产业组织革新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创新体系意义深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趋势形成。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农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3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2016(7).

[2]刘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4).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没有采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1.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了解不够。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出台的相应农业经济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没有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技术存在不足。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在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进行管理,缺乏对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农业经济管理应达到的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管理,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2.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在进行农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管理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就能够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能够使我能农业经济发展,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性的体制管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三、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建议

1.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首先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的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当针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定期地进行农业经济教育和培训,让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和不作为的现象。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自身的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想达到更好的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就需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英.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