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20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1篇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强化交通安全管理 服务小康社会建设#县成立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环境不断改善,机动车辆迅速增加,从1985年的100多辆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多辆。伴随着#县的发展历程,作为政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最大的稳定,防事故就是最好的发展,少死伤就是最实的为民服务”的管理新理念,服从和服务于#县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当好参谋,搞好服务,树好形象,唱好主角,创造出一流业绩。一、发挥职能,强化安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20年来,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以“保畅通、保安全、防事故、少死伤”为目标,从单一的强制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发挥职能,加强驾驶员管理。认真组织好驾驶员的培训、考试,切实抓好违章驾驶员的“回炉”,进行交通法规的再学习,职业道德的再教育,操作技能的再培训,心理能力的再养成,提高他们的文明交通安全意识。二是主动服务,加强车辆管理。结合我县山多地广、交通不便的实际,将机动车辆、摩托车的挂牌、保险、年检、过户及“黑车”、报废车的管理延伸到乡村,到乡村为群众办理车辆落户、检审手续,大大节约了农民群众往返县城的时间和食宿费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加强路行管理。改变以往突击式、间歇性的管理为24小时不间断地管理,在各主要路段路口进行巡查,查处重点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遏制交通事故,保护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加大路面巡逻力度,勤上路,勤检查,勤询问,边治理边发现问题边建章立制,建立了一套路面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二、突出重点,完善客运交通安全联系户制度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车、路”状况总在不断地变化。为突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有效缓解“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我们牢牢抓住客运安全这条主线,推出了客运车辆管理的三项措施,取得了辖区内未发生一起客运车特大交通事故和客运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的管理成绩。一是扩大联系范围,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社会监督管理机制。二是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以交警管理为主,交通、公路、公安等部门配合,对驾驶员驾驶技术、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车辆状况进行跟踪联系管理。三是建立客运车辆专项管理档案。对客运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设立客运车辆安全技术档案和客运车驾驶员违法档案,并经常性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队伍的交通法规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交通氛围。联合运输公司建立违法行为惩罚机制,提高驾驶员的警惕性和自觉性,狠抓源头管理,及时消除交通事故隐患。三、牢记责任意识,树立良好形象执法环境不宽松,管不严、管不到位的问题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执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切实加强民警的依法行政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珍惜重视人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公安交警的神圣职责,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并通过测评制度,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三是强化执法手段。对交通安全管足管严管好,加大对违章肇事、破坏交通秩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彻底改变那种由于“权力干涉”、“亲情友情”、“利益驱动”、“随意执法”等原因造成的执法权威下降的后果,确保令行禁止,达到保平安的目的。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交通安全有赖于全民交通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这是治本之策。20年来,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做到道路安全工作“报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四、与时俱进,开创未来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以“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更加殷实”为目标,以人流、物流、信息流迅猛发展为三大主要标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更高水平的社会。这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挑战,也带来历史性机遇。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存权利,富足的小康生活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如果没有出行安全,实行小康就毫无意义。对此,我们交警部门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新世纪头2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规划,积极立言立论,建言献策,当好政府参谋,力争实现办公无纸化、车辆管理计算机终端化、驾驶员管理信息化、人员培训电脑仿真化,努力为全县营造一个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塑造一个人人遵守交通的良好交通氛围,为#县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交警大队工作总结-强化交通安全管理 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2篇

1.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必要性

农村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农村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也带来了日趋繁重的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夯实农村平安交通的根基。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农村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到2011年末,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1044km,建成农村客运站1265个,99.8%的乡镇和86.0%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100%的乡镇、85.9%的建制村通客班车。特别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还将投资260亿元,水运还将投资145亿元,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将通水泥(沥青)路。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目前仅靠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单打独唱的交通管理格局,势必难以承担如此面广量大而复杂的管理任务。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乡镇政府履行交通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国家法律法规对道路建设养护、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湖南省实施办法》规定:“乡道的建设、养护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湖南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其所属乡镇船舶和渡口的安全负有直接管理责任”。但目前乡镇政府并没有设置履行交通管理职责所必需的专门机构,也缺乏懂技术懂业务的专门工作人员,其法定职责难以履行到位。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强化乡镇交通管理服务职能的必要手段。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目前,我省农村车辆迅速增加,不仅车型、车种多,而且也存在路况差,车况差,驾驶人员技术参差不齐等安全隐患,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已显得特别重要。而从现有管理模式看,虽然规定了乡道乡管、县道县管、省道省管,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下属机构,如道路运输管理所、公路所、港航运输管理所、水上视频监控中心等单位均主要设置在城区,管理半径过大,难以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原有交通管理模式已不难适应农村交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是新时期方便群众办事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方面随着农村通达工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交通管理与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未设立专门的交通管理和服务相关机构,不仅交通法规宣传普及存在缺失,而且交通管理服务工作也存在缺失。如:车辆年审、考证和交通相关业务都需要到城区办理,不仅加大了办事成本,也不适应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期盼享受均等化社会服务的新要求。

2.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可行性

多年来,我省已一些县市区对于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的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未能全面推行。但就目前的形势分析看,我认为在乡镇一级设立交通管理服务站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

一是政策有依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交通体制加快交通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9】13号)文件明确:“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交通管理机构”。同时,我省各地都相应作出了规定,如《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交通体制加快交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市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乡镇交通管理站”。

二是乡镇有需求。目前体制下,一方面乡镇负有交通管理的重要职责,另一面却没有履职的机构和执法的资格,责、权、利不统一。涉及到交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到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来协调,响应速度慢,工作成本高。从调研征求意见的情况看,乡镇一级政府对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普遍表示赞成,并愿意在办公场地、办公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县市区主管部门有积极性。目前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需要代行交通管理服务的职责,但和乡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工作开展不方便不方顺畅,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体制来提升执行力。而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还可以分流安置因成品油税费改革造成的部分富余人员,对精简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也十分有利。

四是全国有经验。目前,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从城市到乡村的全覆盖。山东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份在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站工作方面也已先行一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交通管理站管理办法》,且成效十分明显。先行省市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

五是不会增加过多财政负担。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后,交通涉政人员经费供养已经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上级有转移支付,本级财政亦有经费补助。将交通部门富余人员分流到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不会增加太多的财政负担。

3.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的基本构想

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解决农村交通需求与交通管理服务不适应的矛盾,实现农村交通安全、畅通、和谐、稳定目标,既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交通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突出位置来抓。

一是落实工作编制。根据我省《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议参照国土、司法部门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的做法,按照“一乡一站”的标准,设立乡镇交通管理服务站,作为县市区交通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综合交通建设、道路养护、运输市场监管和水上安全监管等职责。

二是落实职能职责。乡镇交通管理站受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每站编制3~5人,人员可从交通运输部门内部涉政人员中调剂。做到每个乡镇有专职人员,有专门场地、有专门台帐,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3篇

一、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正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新形势

(一)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凸显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46公里,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双双突破1100万。人、车、路等要素井喷式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量大面广,公安交管工作风险增大。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的总量仍在高位运行,防范较大以上事故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没有发生较大事故的地方,风险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松懈,隐患排查不彻底,安全监管不到位,解决问题决心不大、措施不实、效果不佳。少数省际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未落实24小时勤务制度,一些公路点、段勤务安排不合理,夜间联勤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落实,路面管控力度不够大。一些地方交通安全宣传存有死角,新兴媒体利用效率不高,宣传手段单一、内容陈旧,宣传教育声势不够强。各类公安交通管理数据资源虽然丰富,但深度整合、有效挖掘、成熟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增幅分别达到15%和60%,而全省公安交管部门警力增幅只有3%,有的地方还出现负增长,交警警力严重不足。

(二)客、货运车辆监管“棚架”问题突出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当一部分客、货运输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管理,在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方面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效果不理想,运输企业车辆监控系统与安监、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联网工作难落实,动态监管数据共享机制未建立。部分交警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监管不到位。

(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硬伤”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且呈现由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部分城市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未建立或未发挥实际作用,道路建设、管理与交通安全规划脱节,交通影响评价、“规建管”一体化和“四同步”等制度未落实,交通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仍未取得实效,交警缺乏话语权。

(四)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存在“短板”全省公安交管部门仍存在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例如机关民警深入调研不足,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工作部署多,跟踪问效少。“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廉政教育流于形式,监管不严存在漏洞,少数基层单位对执勤安全防护工作重视不够。车管所、事故处理岗位等窗口服务态度差,“四难”现象依然存在。协管员队伍管理不到位,影响队伍整体战斗力。

二、聚焦风险防控、服务发展,开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6年,安徽公安交管部门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部交管局和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聚焦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牢固树立“人命关天、责任如山,事故可防、事在人为,有责必尽、执法必严”的理念,以深化公安改革为牵引,以推进“四项建设”为抓手,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执法、管理、服务效能,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和公安交警队伍稳定。

(一)多方协作补短板,推进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我们守土有责、责无旁贷。应当用好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这个平台,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风险评估和研判预警,持续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预防能力。健全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机制和追责情况通报制度,与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和道路经营单位共享有关数据,进行事故分析,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倒逼深层次问题解决。要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年”活动。提请当地政府完善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触角到组”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在国省道沿线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村”建设,将“交通安全村”建设和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结合起来,做到村村有警包联、月月见警进村,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要持续滚动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继续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挂牌督办和事故多发危险路段省、市、县三级督办治理制度。会同公路部门,对全省公路隐患和交通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排查。大力推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立隐患路段曝光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确保公路隐患治理计划落到实处。要强化重点运输企业、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监管,切实做到对重点车辆所在运输企业的经营安全,对重点车辆的安全性能、运行状态和检验、报废情况,对重点车辆驾驶人的日常教育和审验、违法记分情况,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会同相关部门,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动态监控主体责任,继续做好“两客一危”车辆的联网监控工作。要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水平,会同高速公路路政和经营管理部门完善“一路三方”“1+1+1”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推动落实收费道口拥堵1000米免费放行措施,加强对团雾多发路段的排查治理,继续严格落实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凌晨禁止通行措施。要积极构建文明交通多维宣教网络,抓好示范点建设,建立公益性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七进”工作,打好122“全国交通安全日”这张牌,积极实施“重点驾驶人素质教育工程”,真正形成“典型宣传有能量、曝光宣传有分量、舆情引导有质量、警媒协作有力量”的良好局面。

(二)改革创新破难题,推进秩序管理创新升级推动交警勤务改革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全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安交管部门应当立足于服务实战、保障实战,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完善合成作战机制,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要深入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继续把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公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强化缉查布控系统应用,加快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卡口设备联网接入。科学改革勤务模式,实现路面巡逻与监控巡逻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视频监控巡逻为主、警力定点守候、就近快速出警的新型勤务模式。要加强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化治理,建立常态机制,设立违法和秩序预警“红线”,对交通违法多、通行秩序乱的区域和路段开展集中整治,突出加强“五类重点车辆+电瓶车”管理,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行动,重拳整治重点违法行为。要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参与城市交通规划、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和验收工作,构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城市交通发展体系。实施城市交通治乱疏堵行动计划,全面排查城市交通拥堵点段,集中整治突出问题。要抓住省政府已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对各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契机,借力推动提升全省城镇交通管理水平。要全面开展“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推广和应用工作,努力打造“交通管理研判分析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库,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研判保障。

(三)科技支撑强服务,推进民生警务提速增效今年是公安交管部门深化改革的攻坚年,按照部交管局的部署,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要全面推广应用,车驾管改革要全面铺开,公安交管部门承担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面临的困难多。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科技手段应用,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推动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满意度。要创新“互联网+交管”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违法跨省异地罚缴工作机制。全面推广建立“网上交警队”“掌上车管所”“流动车管所”,为群众提供车驾管信息查询、交通违法信息查询和处理以及交通安全提示等服务。要持续推出车驾管便民举措,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实施全省“驾考改革八项措施”,巩固已有成果,不断拓展服务空间。要深化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建立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机制,进一步扩大全省推行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理赔的区域。

(四)管教结合防风险,推进交警队伍健康发展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障。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围绕中心,聚焦主业,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素质过硬、公正清廉、作风优良的交警队伍。要大力加强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党员民警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完善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为警服务、随警作战、深入警心。坚持“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事”,进一步规范民警行为。继续深化“一跟三深三不三提升”“跟班作业”活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要建立队伍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岗、重点人、重点事的监督管理,全力预防违纪违法现象发生。要实施好“执法全过程记录提升年”建设,深入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设,深化规范执法监督服务,深入开展执法风险评估和规范执法提示,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执法服务,开展典型案件评析,继续评选“安徽交警优秀工作法”和“精品案卷”。要加强业务教育培训工作,遵循“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科学统筹和跟踪指导,以秩序管理、事故处理、车辆及驾驶人管理等岗位为重点,分层级、分岗位组织全警业务大培训活动。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4篇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监管应遵循“健全法制,依法管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责清晰,重点突出;突出主体,多方参与”等原则,构建科学的监管体制,建立畅通的监管渠道,确定清晰的权责范围,保障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平稳运营,促进城市交通系统和谐发展。基于上述原则和目标,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监管职权范围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轨道交通行业监管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运营安全监管运营安全监管是轨道交通行业监管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是由轨道交通的运营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通过三方的努力来保障:运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体系、行业部门的安全监管体系、第三方机构的安全监督与评价体系,三方各尽其职,则轨道交通的安全可以保障。其中,行业监管部门应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宣传、贯彻各层级的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性文件;②负责地方配套安全法规与地方标准的起草与制定;③负责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④承担轨道交通安全评价的组织工作。

2.服务质量监管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监管主要包括对轨道交通设施、乘车环境、时间安排、服务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接受处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并构建反馈机制,可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行的系列定量、定性指标的考核来衡量和监督服务水平。行业监管部门应承担如下一些工作:①服务设施监管:对车站基本设施、票务、导乘、问询服务、照明设施、列车和其它辅助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监管;②服务水平监管:参照行业和地方标准,对票务、导乘、行车、问询、特殊服务、应急服务、服务承诺的实施情况等进行检查和规范;③服务环境监管:检查运营企业在车站和车厢的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状况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并提出改进的指导性意见;④服务质量定量指标监测与评价:通过采集分析准点率、列车拥挤度等业务指标数据,监测评价服务水平;⑤顾客投诉受理:接受处理顾客对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

3.应急管理全封闭、速度快、容量大、系统复杂等特点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若发生突发性事故或灾害,其事故后果严重,影响范围大,应急管理难度大。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与处理的流程,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包括:①联合相关部门组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机构;②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预案中明确事故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等级、不同等级事故的处理流程、涉及部门的具体职责等;③承担应急演练的组织和监督工作,通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工作中涉及的各单位单位的联系与协作;④执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人员贮备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⑤若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应承担事故现场指挥协调任务;⑥突发事件结束后,应实施突发事故的善后收尾及调查评估。

4.价格监管鉴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价格是各城市政府严格监管的领域。从定价机制来看,国内所有城市均把轨道交通定价纳入政府定价机制中,通常由政府制定价格并监控价格变动。城市轨道交通价格监管的工作包括确定票价水平、票价结构、折扣方式、调价方式,组织召开票价听证会,对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管制等。

5.成本控制与补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由国有企业运营,一方面,容易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行业管理部门可基于运营企业的成本核算实施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轨道交通价格实施了管制,轨道交通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政府应就亏损部分适当补贴。因此,运营企业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政府补贴多少、怎么补贴才能保持运营企业的高效运转也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一职责的具体任务包括:①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核算运营企业“实际成本”;②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补贴的计算标准;③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与财务审计制度,明确预算的硬性约束和弹性区间,主管部门每年度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并将预算执行情况作为补贴额度的一项重要依据;④根据轨道交通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经营主体性质等特征,研究制定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补贴方式;⑤成立成本核算与补贴监督委员会,委员会依据成本与服务质量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对运营企业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作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年度财政补贴的依据。

6.准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的准入管理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安全准入两个方面。由于我国轨道交通运营机构通常为国有企业,且不存在多个经营企业竞争性经营的问题,因此,国内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主要集中在试运营条件的审核和轨道运营线路开通条件的审核上。安全准入方面,英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强制认证制度来设定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门槛”,而我国还未建立类似制度。在未来的行业监管体系中,安全的准入管理应逐步建立。

二、完善监管体制的保障措施

1.制定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法规、规章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一般在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前地方性的规范文件,即该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该办法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础性规范文件。然而,根据本研究对国内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范的整理分析,发现许多城市缺乏针对安全、服务质量、成本标准、投诉处理等某方面具体管理问题的规范或标准,这不利于运营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此,各城市应将运营规范具体化,提高运营规范的可操作性。例如,有必要与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方面的具体规范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方面,可以作为运营企业提供高品质运营服务的参考;另一方面,也让监管部门考核运营企业有据可依,做到客观公正。

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部门协作机制首先,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安全、应急、质量、价格、补贴等不同管理内容,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争取形成市政府或发改委等上级协调部门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的协调机制;其次,以交通管理部门为主要力量,形成“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联席会议”等不同议题的定期协商制度,协调安全、价格、补贴等重大问题的行动;最后,建立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平台,便于信息传递与分享,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5篇

一、指导思想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认真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进一步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充分认识做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

二、工作目标

要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要建立由镇乡(街道)管理为主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时研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努力实现“压事故、保畅通”的总体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要专门成立由镇长任组长,政法分管负责人、派出所长任副组长,交警中队长、综治办主任、安监所长、农机站长、各村村主任以及各企业、学校分管负责人等为成员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政法分管负责人任主任。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乡镇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分析研判交通事故成因及研讨减少事故发生的对策。

(二)完善工作职责。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实效。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具体包括:负责镇乡(街道)范围内县乡道、大村入口道路、高峰时段的学校入口及镇建成区道路交叉口等农村道路交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负责镇乡(街道)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向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做好镇乡(街道)辖区道路交通安全“五进”宣传工作;负责镇乡(街道)辖区内车辆、驾驶人等交通信息排查工作。

(三)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各镇乡(街道)每年初要根据管理需要确定交管服务工作岗位人员数并定岗定责。交管服务工作人员由当地政府(办事处)和交警大队共同负责招聘工作并落实日常管理工作,为当地政府(办事处)临时聘用人员,需经公安交警部门统一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开展工作所需经费由当地政府足额安排承担。

(四)在当地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交警专用服务窗口。在未设置交警中队、人口相对集中、区位相对中心的镇乡(街道)设置专用服务窗口,使交警服务项目进入镇乡(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开展电动自行车上牌、驾驶员检审验等便民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是基层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镇乡(街道)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十二字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真正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认真履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务必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全面排查,治理隐患。各镇乡(街道)要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针对辖区农村道路的实际,交通运输、安监、公安等部门要对农村道路进行隐患排查和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排查整治。加大源头管理力度,防止超限、超载车辆上路行驶。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6篇

*年全省交通运输、安全暨春运工作会议是经厅党组同意召开的。今天上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下午就紧接着召开全省交通运输、安全暨春运工作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运输、安全暨春运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新武同志代表厅党组作了工作报告,省经委、省安监局的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交通运输行业加强安全管理、做好春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交通实现了*规划的良好开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高速公路骨架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形势喜人,水运振兴工程全面启动,崔家营航电枢纽顺利实现大江截流。*年全省交通系统坚持交通建设与交通运输并举,在交通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运输服务提速创优,运输行业改革稳步推进,运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输服务质量日益提升,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路交通安全态势保持稳定,全年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道路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全省各级交通部门、特别是水陆运输管理部门和在座各位的奋力拼搏与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全省交通运输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确保交通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全省交通运输部门要以交通“服务创新年”为主线,紧扣“三个服务”,着力又好又快,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入手,从认真落实惠民、利民、便民“十件实事”入手,进一步创新交通服务理念,丰富交通服务内涵,坚持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服务,促进运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就交通运输行业如何深入扎实推进交通“服务创新年”讲几点意见。

一、必须紧扣“三个服务”,着力又好又快,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的创新

服务是交通运输的本质属性。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有效供给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运输网络化、组织化程度,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必须坚持建设和运输并举,在注重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运输服务的质量提升。要紧扣三个服务,树立“四个理念”,做到“四个切实”: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宗旨的理念,切实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农村客运,方便农民出行,是交通工作服务“三农”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要大力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进程。要从深化合力发展理念入手,正确处理好部门办交通与社会办交通、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运输发展、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三个关系”;从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入手,确保严格落实运力补助政策、严格落实站点引导资金政策、严格落实站点技术规范、严格落实便民利民原则。

二是要树立交通运输服务大局的理念,切实把发展的重心调整到增强交通运输服务有效供给上来。首先,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道路交通运输一体化。要按照统筹规划、协调运作、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指导,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构建依托高速公路的快速城际客运网络,发展区、乡镇、村的层级客运网络,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运输保障;其次,要抢抓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扎实推进“湖北水运振兴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长江水运业发展的意见》和南京会议精神,努力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整合港口资源,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推进武汉航运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船舶发展。

三是要树立结构调整就是发展的理念,切实把运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高效率、集约型、现代化上来。要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市场主导,大力发展安全经济、大型专用、高效低耗、环保节能的运输车船,促进车船运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上档升级。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打造龙头企业,创树运输品牌,增强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引导运输组织结构和运输经营结构向信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要树立质量代表形象的理念,切实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运输行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质量是运输服务的生命力,质量代表交通运输行业形象。交通服务质量日益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唯有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才能实现覆盖范围更广、服务水平更高的货畅其流、人便于行,才能显现交通运输支持保障、基础先行的地位和作用。以建设和谐交通文化为目标,以开展“学、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以解决交通运输服务最敏感、最薄弱问题作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文明车、船、港、站,树立交通行业新形象。

二、必须强化安全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实现交通安全监管的创新

水上交通安全能否继续维持平稳的态势,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基础,强化各方责任落实是关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是保障。实现交通安全监管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做到“三个加强”、“三个着力”。

一是加强服务指导,着力推进渡口改造。渡口改造和达标,既是交通海事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为群众百姓谋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今年,要力争完成1000处农村渡口达标改造任务。各地要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渡口改造重点突出,整体推进。要加强服务指导,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渡口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制度健全,责任落实。要真正做到改造一个渡口,根治一处隐患、形成一个亮点、服务一片百姓、保障一方平安。

二是加强依法管理,着力强化责任落实。责任和制度落实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落实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责任制,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落实各级交通海事部门对水上交通安全的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责任,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落实水运企业或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是加强“双基”工作,着力抓好安全监管。抓好交通安全,基层工作、基础工作是重点。事故发生在车船,整改在基层、落实在基层、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在基层,因此,安全管理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基层,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关口前移抓防范,重心下移抓基层,责任上移抓领导,坚定不移抓严管。要强化基础抓监管,履行职责抓监管,突出重点抓监管,协调配合抓监管,充分依靠和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领导,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监管资源,与安监、渔业、工商、公安等部门沟通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

三、必须坚持依法治运,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市场规范管理的创新

实施管理是做好“三个服务”的基础,强化管理是规范服务的保障。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以满足货主、旅客的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四个创新”、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转变运输资源分配方式。要着力促使招投标制成为运输资源配置的规章制度,并在实施当中不断地加以完善,除了乡镇至行政村的客运班线实施核准制外,高速客运和主要国省道主干线的新增客运班线许可都要实行经营权招投标制。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转变行业监管方式。加快建立健全运输市场信用机制,推进交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省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要通过强化日常考核管理,对于长期违规经营、发生重特大服务质量事故的车辆、从业人员以及经营单位依法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进行清退。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转变行业管理方式。要加大行业管理的科技投入,提高行业管理的科技含量。要升级全省道路运政信息系统,尽快建立省市二级GPS监控平台,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监控面要达到100%。

四是管理措施创新,转变挂靠经营方式。各级交通运管部门要把转变挂靠经营方式作为规范市场的重要工作来抓,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造,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积极实施品牌企业战略,对社会满意度高、质量信誉考核优的企业,达到规模标准、实施公司化经营的企业,在行政许可、经营期限核定上要给予政策倾斜。

四、必须打好春运首仗,确保安全有序,实现应急反应能力的创新

一年一度的春运工作即将来临。今年春运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服务创新年”的第一仗。做好春运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一项严肃而又重要的工作职责。各级交通运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做好春运工作。省厅已就做好*年春运作了详细部署。做好今年的春运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五个考验”:

一是应对客流高峰的考验。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强化运输组织,根据旅客流量、流向和流时,备足运力,合理安排线路、班次,制订周密的组织方案。要保证广大民工顺利返乡,人民群众便利出行。

二是应对保障安全的考验。入冬以来,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事故多发势头。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把保障安全作为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源头管理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千方百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强化车船技术状况管理,严格汽车客运站安全例检制度,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切实加强危险品查堵,严防危险品进站上车,严防非客车载客和恶性超载。

三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考验。针对春运期间雨、雪、雾、风等恶劣天气较多的特点,各级交通部门要采取车船安全运行的保障措施。公路部门要认真做好公路养护工作,保障公路畅通,水运部门和海事部门要严格按照船舶抗风等级开航。一旦出现恶劣天气,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维护。确需封闭公路时,必须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合理安排绕行路线,并提前交通中断和绕行信息,保证车辆有序通行。

四是应对市场监管的考验。根据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关于*年春运期间旅客运输票价不再上浮的通知”(发改电〔*〕11号)精神,省物价局、省交通厅规定:春运期间,道路旅客运输票价按现行票价执行,城区有线路编号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班车、城市公交车、中巴车、客运出租车等春运期间票价一律不得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运力可能会出现局部紧张的状况,“黑车”趁机参运等违规行为可能发生,各级交通部门必须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各级交通部门要利用春运的机会深入贯彻《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章行为。要公布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对旅客和经营者投诉的有关问题要认真查处、限期办结、反馈结果;要积极配合公安、物价等部门,及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乱涨价、乱收费、高价倒卖车票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对交通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严肃工作纪律,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应对服务质量的考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道路运输行业的责任。各级交通部门和运输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细节做起,在“便捷、整洁、规范、热情”方面下功夫,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购票,保证车船正班正点运行,保证广大旅客便捷出行。要完善站内设施,美化站内外环境,加强车辆保洁,保证站容站貌、车容车貌、船容船貌;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服务标准,加强对站务人员、司乘人员的教育、监督与管理,倡导规范化服务;要认真组织开展好道路客运“春运杯”服务质量竞赛活动。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7篇

围绕交通管理服务,实施“1+N”基础建设,服务形象得到提升

“1+N”基础建设的“1”为窗口服务,N为指挥中心、车管所及各交警大队。

为了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西宁交警支队着力提升窗口服务形象,先后修缮了驾驶人互联网办证大厅和城西区、城北区大队违法处理窗口,新建了生物园区和南川工业园区交警大队服务窗口,完善了生物园区、海湖新区等事故快速理赔中心窗口服务。根据业务办理的需求,他们为群众提供了等待休息区和供休息使用的桌椅及办事所需的书写工具,在各服务窗口设置了导办台、宣传显示屏及人员去向告知牌。为提高接处警服务效能,支队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探索122交通报警系统独立运行机制,引导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走快速理赔程序。截至目前,指挥中心电话引导11032起轻微交通事故实施快速理赔。

围绕交通管理服务,建立“1+N”责任制度,服务责任得到强化

“1+N”责任制度的“1”为窗口部门,N为岗位责任制、警务公开制及首问负责制等制度。

为了不断完善服务发展层级责任体系,西宁交警支队专门下发了《“人民满意服务窗口”建设实施细则》,强化制度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AB岗工作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监督和评议考核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他们强化监督实效,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项目、标准,实行阳光警务;在服务窗口设置民警公示栏,设置投诉箱,向所有窗口服务人员配发执法记录仪,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经常向服务对象和群众征求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关注的驾考和审车问题,建立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及机动车审验监控系统。他们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一次性告知服务,对群众的咨询和疑问做到全方位告知和解释,不让群众跑冤枉路。车管所和各交警大队违法处理窗口对有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的群众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

围绕交通管理服务,构建“1+N”服务网点,服务渠道得到拓展

“1+N”服务网点的“1”为交通管理业务,“N”是可以下放权限的交警大队及社会服务机构。

为完善交通管理服务、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渠道、多点位构筑交通管理服务网点,西宁交警大队简政放权,将部分车驾管业务办理权限下放,做实交通管理服务站便民服务工作,先后在3个县交警大队成立了县级车管所,在市区成立了9处交通管理服务站,依托规模较大的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警企合作,多网点办理车驾管业务,使群众能够就近选择。今年以来,各交警大队办理的车管业务达17988笔,4S店k理的车管业务为3491笔,占全市车管业务的7.12%。

围绕交通管理服务,构建“1+N”服务体系,警务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8篇

一、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面临的五个问题

隆安县目前常住人口将近40万人,散居在10个乡镇,全县道路里程总长1124公里,机动车保有量40921辆,驾驶人44950人,在编交通民警24人。近年来,隆安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转变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得到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道路交通管理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方面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

(一)部分民警在交通管理中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方法、手段、形式还停留在旧模式中。

(二)道路交通面广,警力不足无法管控到位。

(三)群众的交通法规意识仍然薄弱,县乡道路交通违法现象比较突出。

(四)交通管理设施装备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五)交通管理的理念、水平和手段亟需提高。

二、构建和谐交通环境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部门民警习惯于以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点必须改变。要教育引导民警尤其是领导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不断拓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二)实现全能型管理向有限型管理的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权限让渡与缩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把该管的、必须管的管好,自觉放弃那些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也管不好的事情,干好份内业务。

(三)实现封闭型管理向公开型管理的转变。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向社会群众,是政府和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因此,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实行警务公开,自觉接受司法审查和监督,充分体现执法的公开、严肃和公正。

(四)实现审批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在日常的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罚等交通管理工作中,经常有一些人为的审批权力,要把这些审批项目纳入依法办理的范围,把方便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作为改革审批的方向,要依法设定审批项目,减少审批行政权限,加强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使其遵循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逐渐实现审批型向长效型机制转变。

(五)实现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靠经验、凭感觉管理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今后,要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手段,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三、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要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严管交通秩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管理经验,依法严管是制止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严管,才能维护交通法律、法规的尊严,才能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近年开展的各种交通管理整治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依法严管,形成依法严管的态势,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人民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就会普遍提高,交通秩序就会明显好转。

(二)要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为载体,加强源头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恶通事故发生。近几年来,我们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重点,加强了客运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加大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完善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探索出了对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包保责任制、车辆检验倒查制、防止客车超员、超速和驾驶人疲劳驾驶检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这一点,交警部门要长抓不懈,形成一种机制。

(三)要以深化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手段,提高城乡居民现代交通法制意识。由于本县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在近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农村群众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农民群众出行没有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的习惯。因此,加强现代交通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创造良好安全环境的治本之策。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推动交通安全宣传深入人心。

(四)要明确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奖惩分明。交警部门要明确各个岗位、各个民警的职责,真正把交通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每个中队,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员,对重特大交通事故一律进行倒查,凡是因交警部门对驾驶人考试、办证、车检、路面执勤等环节把关不严,对客运车辆超员、超速视而不管,放任违法行为发生的,一律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安全交通服务管理第9篇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