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教育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6

医学教育的特点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1篇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科研教育部,辽宁盘锦 124010

[摘要] 继续医学教育对于促进医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等诸多特点更是体现了这种作用。正是如此本文通过分析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这对于发挥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显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40-02

[作者简介] 李丽(1972-),女,辽宁盘锦人,科研教育部部长,本科,医学卫生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一次性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以及职业转换需求,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模式。在这个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无疑是这种思潮下的产物,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对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因此了解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就能够进一步发挥继续医学教育的作用,从而为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1 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1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1.1.1教学目标具有实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而医疗事业的进步无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传统的医学教育更多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培养对象相对封闭,这显然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多元化发展。而继续医学教育则能够针对社会需求,制定多元化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学习需求。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方面反映出实用性和多样性特点[2]。

1.1.2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能够是医学专业的各种前沿技术和理论,也是各个分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特点具有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能够让受教育对象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初步了解当前医学行业的前沿知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1.1.3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继续医学教育主要针对的教育对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除了医疗系统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包括了很多想要了解医学知识或者保健知识及技能的社会群众。所以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就显得相对广泛,受教育对象由于其个人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差异,在继续医学教育时,相应的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素质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提升受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这点上来看,针对不同的对象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也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4]。

1.1.4办学实体的多元化 继续医学教育的办学实体机构相对较多,比如现在全国有三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等都建立了相应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而且涉及到各种医科院校和防疫部门以及医药卫生组织也构建了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甚至包括在医学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也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实体有助于为社会各类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医学教育服务,从而提升了医疗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5]。

1.2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国医学专科院校提供的基础医学教育在学生毕业之后,并不意味着医学教育的结束,相反这才刚刚开始,而后续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就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教育,对前期的基础教育实现了很好的补充。并且继续医学教育其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和功能能够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因此能够更好的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6]。而医务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度,这对于环节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提升社会和谐度同样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几点措施

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主要遵循两级管理机制,分别是部级的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级继续教育委员会两种。作为上级领导和质量监督的权威组织,通过下设针对性的办事机构实现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管理,从而让继续医学教育朝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有效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在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上级管理部门应该针对继续医学教育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并对此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过程和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管理,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开展。

2.1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此需要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第一在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时,需要提醒项目申报的重要规则,包括主办单位、项目名称和编号和内容以及所授学分都不能够被改变,因此申报方对其申报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够随意更改,从而提升项目申报的质量[7]。第二,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被批准之后,要求主办单位在进行招收学员之前,需要经过本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人员进行认真审核,并确认之后才能够对外发布招生公告,并且责成项目管理人员监督、核对招生通知上的内容是否符合管理要求,比如项目内容和名称是否和申报一直,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充分监督控制,这样就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的质量。第三,管理人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监督项目按期举行,并且要求有专业人员负责教学秩序,让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能够按照规定要求实施,从而保障每一个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教学质量[8]。

2.2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经开始不断普及,能够应用在各种行业中,对此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信息化系统的推进实施同样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升继续医学教育日常管理的效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应该以项目为单位,并将每一个项目涉及到的申报、批准和学员信息、项目开展和证书办理以及各项学费等诸多信息内容都统一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并且基于网络模式下的管理,对各个使用部门分配相应的权限,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和查询,从而有效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还能够有助于纠正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

2.3做好项目督查工作

项目督查工作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否按照申办内容开展教学;第二,是否按照标准授予相应的学分;第三,教学环境和学员学习现场进行调查监督。通过这些内容的监督调查,对于不符合标准需要督促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给予落实,从而强化了项目管理,并且提升了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的管理质量。

2.4完善考勤制度

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必须要参加项目涉及到的各项课程,经过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够授予相应的学分。而为了督促学员学习,考勤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项目教学时,需要有专业人员负责考勤工作。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学术会议上,可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发放项目评估表,然后到课程结束之后,收回这些评估表,然后对相应的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发放相应的学分证书,这样不仅完成了项目教学的质量评估,同时也完善了考勤制度。

2.5严格按照标准发放学分证书

学分证书能够代表一个医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办理学分证书就需要项目主办单位根据招生通知和学员名单,并有管理人员进行认真审核,同时核对教学实践,并根据具体学员成绩,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授予学员学分,并提供证书,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发放学分证书的严肃性,也能够体现继续医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的权威性。从而有助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优秀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和技术学习都是一个长期且不断进步的过程,对此医务工作者只有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为患者做好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才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

参考文献]

[1] 白琳茹,郭晓霞.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实践效果及应用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1(1):88-89.

[2] 万宝俊.立足自身优势 多方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0(2):121-122.

[3] 黄河清,陆顺意.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抓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2):75.

[4] 方华,宋咏堂.继续医学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34.

[5] 黄榕权,谢燕清,龙捷.医学成人教育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12):138.

[6] 阎敬华.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5.

[7] 张锐梅.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10(4).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 药理学教学 特点 对策

成人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和社会对于医务工作者及其层次要求的不断提升,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年我校成人教育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多个专业。药理学是医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如何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合理组织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提高成人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成教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较强的学习目的。

一般来讲,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的职业状况,或者为了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总的来看,成教学生目的性较全日制学生更强。尽管他们学习的动机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因此成教学生学习特别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希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抗菌药物时,成教学生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机制学习热情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但是对如何在临床上应付细菌耐药性的手段和措施则特别感兴趣。

2.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由于成教学生具有明确而实用的学习目标,因而他们学习药理学,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药理学知识点,能坚持勤奋学习,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带上明显的选择性。成教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像在校学生,一般不会原封不动地全盘接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其自身已有的观点、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最后有选择地掌握和应用。这有利于其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点,但也会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3.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绝大多数成教学生来自基层医院和卫生院,年龄和专业差异大。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理论较差,知识零碎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4.具有实践经验。

成教学生年龄差异一般较大,二十岁至三十多岁都有,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因而他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好,特别是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比较充分,理解记忆药物的用途时,对教学要求联系实际较多;理解力强,尤其是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渴求度较高。

5.学习能力多样性。

成人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成熟,使其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较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但是,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和生活环境各异,所以其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许多学生由于年龄偏大,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重,注意力易分散,记忆能力较弱,不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学习缺乏自信。

二、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1.精心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于成教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选择性较强,对于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一般的针对全日制在校生的药理学教材,对于成人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对于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他们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意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药理学教材。在大课讲授的同时,还可穿插一些临床用药事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理解各种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和不良反应,从而培养他们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闭卷考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

另外,由于成教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合理掌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授课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形式熟悉学生的专业、原学历、工作单位等背景资料。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点带面。例如,在学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强心苷类药物,精讲细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精华的内容,获得最多的信息。

2.改变教学方式。

鉴于成人学生基础欠牢固、知识结构体系零碎松散等特点,我们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地复习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知识,前后贯穿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以药理学知识点为核心,普遍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发散式开放型知识结构体系,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对药理学新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温故知新,一举两得。

成教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和临床经验,故而在教学方法上切忌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在精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自学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由于成教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成人授课课时的限制,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模型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成人医学教育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广泛,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到医学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起着催化剂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录像、照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将部分复杂、难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易为学生所接受。

4.改进考试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成绩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应建立符合成教学生特点的成绩评定体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用能力。成教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但记忆能力较弱。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我们灵活采取了多形式、多环节的考核方法,如闭卷考试、课堂测验、作业形式、回答提问等,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考核过程上注重平时性、结果性、综合性等三个评价过程,通过平时的考勤、课堂练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反馈教学效果,这些平时性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占总成绩50%。针对成人理解力强、记忆差的特点,多考一些贴近临床、涉及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题目,少考需死记硬背、内容较局限的题目;另外,通过记录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

总之,成人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明确的岗位定向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提高自身理论与科研水平,又要调查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医药;以人为本;中庸

"教育理念"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未见统一,但目前有关"教育理念"的研究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等。目前较为公认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开发性、多样化、生态和谐、系统性。虽每一种理念都有其实质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从教育主体、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思维来说,理念的产生都应当适应教育的需要,主要指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要。

许多东方国家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中被遗忘或者取代,而中医学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代中医系统整体观、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现代社会大卫生观与现代流行病学理论紧密结合,充分说明越是传统、民族的,就越能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所以中医学的教育理念应有其特点。

1 中医教育必当以"德"为根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普遍认为,作为医学的一种,其当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其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烙印。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德"为其核心,《礼记》曰:"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我们的祖先认为,四季变换、阴晴冷暖是上天之德,万物长养、生生不息是大地之德,处于天地之交、蒙恩天地之德的人自当有"德"方可"得"。近代严复首倡"力智德"教育,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非常注重德育,幼儿启蒙《弟子规》、《三字经》首先灌输的即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即"德"的教育。投射到中医学,对人体康疾的认识以及医生医德、医患关系等的认识均深受其影响。

《黄帝内经》中追求的健康境界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自然界与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统一,此即"德";疾病则是自然环境或者自身的阴阳不能平衡;或者自然环境与自身环境不协调,使得其无法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所导致身体异常,这种异常是人体对这种自然界或者自身失职所做出的反应。中医的治疗根本原则即是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亦即使得天地人各尽其"德"。

对于从医者的培养或者其自身成长而言,"德"亦是根本。孔子《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及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均是先人对教育的认识和至高追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此即医德之纲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若能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进而达到"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皆通"(《医道还原序》)之境界。

医生向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风险职业,除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外,在医疗活动中从医者亦当有"观其生候,知其不胜"的能力和技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此亦是精诚大医之德的一种体现。

2 中医教育必当遵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被誉为中华元典的《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强调"以人为本"。《黄帝内经》中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病必求其本"、"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早在公元前541年,秦名医医和就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亦即医国是医家的职责。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 但研究的对象是人,就使医学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对医学的社会功能,早在《内经・师传》就有了高度的概括:"医学可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将医国与医人相提并论。《医学心悟》序曰: "相之良,则安天下; 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良相均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济世救人。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至少早在宋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以教养上医为目标。"上医"是古代医家心理上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为历代医家所楷模,反映到急需解决疾苦的人身上时,则应遵从"三因制宜"的原则。早在汉代,我国"医圣"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中,非局限于"医病",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那么,作为教师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引导祖国的下一代不仅学会"医人",还应追求"医国"的境界,达到"国人合一"。无论是根据中医的系统整体观,还是现代社会大卫生观,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的问题。随着中医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我国国医将能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能对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将有希望引领世界医学的发展。

3 中医教育必当以"和"为最终追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先人对从医者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道、释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当时哲学、历法、天文、人文,以及农牧业、冶炼术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更是华夏文明的结晶。那么在中医药的传承过程中,需适应中医学本身特点,教师既要通医更要通文,通文当是通医之基础,而学生的教育自当如此。

《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是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亦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处。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生病起于过用"的病理观、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动态平衡观、"以平为期"的治疗观、形神合一的养生观等都是中庸调和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与应用。此外,"医者意也"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也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中庸调和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医治疗中,无论是方药、针灸,还是导引吐纳,无不"以平为期",以"和"为最终目的。因此,中医药学的教育当首先从思想高度,令学生接受中庸调和之思想,进而,在研习经典、临证实践中贯彻中庸调和之道,知行统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0-01

国医大师朱良春于2011年4月21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第3499期发表《发展中医 师承教育不可或缺》中表达了借中医师承教育弥补院校教育不足的思想。国医大师李振华在为《中医师承心悟》的题词中写道:“发扬中医传统师承方法;吸取古今诊治经验;振兴祖国医药科学”。可见,中医师承教育运用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当中是顺应时代潮流,本文就结合方式给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 合理引用师承教育

1.1 寻求最佳契合点

寻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师承教育融入合理的院校教育形式,从而使中医师承教育与中医院校教育都能发挥其优势,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使双方优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传统师承教育师带徒形式与院校教育导师制相结合、传统师承理论学习与院校课时制度相结合,传统跟师临诊与临床实习制相结合等,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皆研究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中医类学生。

1.2 探索合理的教育方法

古代传统师承教育中老师在培养学生方法上随意性强,带领学生时除学习中医经典名著之外,要学什么,以什么方式授受学业均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运用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类大学生的培养;中医药院校的院校教育则有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重心的状况,因此需要改良。

师承教育有其自身不同于院校教育的特点,因此,将师承教育引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时,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必不可少,现代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教育和实践学习教育法中均可提炼出于中医师承教育特点相符的教育方法。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使其既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完全必要的。结合中医特性在理论学习中可推广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实践学习中可提倡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方法。

2 加强软硬件建设

2.1 院校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为配合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教学水平到校园文化、从配套设施到教学环境均应考虑与中医师承教育内容和目标相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相契合。营造中医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满足培养中医类学生需要的条件,是为中医师承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人才开辟道路。

2.2 实习单位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主要的实习单位进行软硬件建设,进行软硬件建设不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益,也能提高实习单位的建设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3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要以人为本

3.1 符合当代中医类学生的特点

当代中医类学生既有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因此,掌握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分析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有利于中医师承教育的顺利开展,也符合中医师承教育因材施教的特色。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共性和特性,结合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引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探索适合当代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新型师承教育途径。

3.2 考虑中医类学生的现实压力

中医药院校中医类学生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因此,在培养中医类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到两手抓,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课程的安排,以期在师承教育与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中寻求结合点。

通过锁定教育的目标,结合中医类学生所面临的状况,制定完备的中医师承教育计划,保障中医类学生既能够学到系统的中医专业知识,又能够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全面而又有所擅长的发展。

3.3 提高师生亲密度

传统的言传身教,学习汇报可以更多的获得老师的指点,另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搭建交流平台,如建立QQ交流学习群,通过群聊系统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心得,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学习心得和汇报不得少于600字,或者对跟随老师坐诊所得药方进行分析汇报,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分析提高,老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予以肯定,激励学生勤勉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师生间长期互动的行为方式和感情基础有利于师生间亲密关系的培养。

3.4 充盈师资队伍

师承教育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充盈,中医药院校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共同担负师承教育的责任,中医药院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有利于师承教育博采众长,增长见闻。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任用师承教育老师机制应当更加灵活,多渠道聘请名师、名医对学生进行教授。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类大学生多寻良师,充盈中医类院校教师队伍。

3.5 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中医药院校中的院校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的考核机制类似,这种考核机制并不完全符合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1)全方位的考察机制。

学校应当给出专门的考核机制,在师承教育过程中,从中医典籍指导状况、药性药理掌握状况、医学处方学习状况、临床技能运用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灵活性的考察方式。

对师承教育的教授情况的考核形式比较灵活,可通过观察、询问、讨论的方式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可依据中医药学习的特色,定期组织考察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化摸底考察。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之路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挖掘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运用合理的方式融入到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才能达到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水平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界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 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经过近些年来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才能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医学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其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的独特性,尤其是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有针对性地不断推进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梳理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以期能为医学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医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环节[2]。医学相关专业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类别特点,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对应,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既是现代大学的初衷,也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3],因此,各类高校开展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但放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上,各类专业的目标和特点又千差万别。教育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疾病治疗者,也要求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素质的全面性上下功夫。

1.2创新创业成果的健康实用性

在新医改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健康,更是扩展到了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医学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就促使了医学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方面健康需要而产生的。医学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医学不同专业的特点再侧重性地设计课程。

1.3服务面向的广泛性

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的是医疗相关行业,有各级医疗机构,药品、器械和试剂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等,他们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都是为了治疗、预防、检测疾病,这就要求他们提供多元的个性服务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2.1有利于细化和拓展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抓住医学人才的创造性,根据医学生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量身定做,从而细化和拓展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机制。现行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课程教育为主,附以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技术含量低、经营思路固化、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基于以上认识,各医学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将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引入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大学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服务载体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工商税务服务制度、创新创业基金服务体系、产品包装和销售服务体系、财务协助管理体系等。此外,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体系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创新创业休学管理制度等,这些都为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有利于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非常严峻[4]。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医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医学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培育创业项目扩大就业。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养,同时也让部分学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对于高校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医学专业知识思考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又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医学生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创新创业思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必然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2.3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新医科”是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5]。“新医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实现“新医科”发展的有效科学途径。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医疗消费将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和主动化,这也必将催生医疗领域新的服务和新的产品,创新创业就是要发现人们的需求进而去研发、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所需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动力进行培育和发掘,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国家和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结语

医学专业大学生课程任务重,见习实习时间长,未来从事的行业都是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6],这些特点也导致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照搬照抄。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研究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联动,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安益强,滕大才,张颖.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0):7-8.

[2]邹丽琴.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4-13.

[4]张丽,吕茂,王丽丽.2020未来三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基于陕西省2019年大学生就业数据[J].科技视界,2020(23):58-60.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6篇

1知识观解读:教育的内在价值线索

1.1知识观的历史发展

从古至今的哲学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知识,人类对知识理解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古代知识观以宗教或神学为依托,追求形而上学的知识,希望为世界提供终极性的本体论解释;现代化哲学观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分界点,实现了“知识论转向”,希望能让知识庇护在现代科学的光芒之下,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统一性;后现代知识观以现代知识观批判者的角色登场,追求知识的境域性、个体性、差异性,通过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批判与超越,改变现代知识观对社会的垄断,具有一种强烈的解释学意味。

1.2知识与教育

“知识观与教育的固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斩断。”叫特定的知识观总与特定的教育模式紧密联系,首先,知识是教育进行代际传递的重要内容,离开一定的知识观,教育无法进行;其次,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的载体,其他的教育影响主要附着于知识之上进行;第三,教育反过来作用于知识,教育是知识的生产母体,在教育的不断良性循环中推动知识世界的丰富完善。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观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很难以某一种知识观应对所有的教育问题。虽然西力一文明兴起以来的数百年问,西力一学者努力以西力一知识体系的标尺来整合所有人类形成的知识。然而,这种尝试的结果却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差异。

1.3中医知识观的特点

中医知识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独特的一支。与西力-医学知识不同,中医知识往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其知识的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川。中医药知识往往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已更多立足于中医药学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与体验,在过去往往为个体所独有,难见诸于文字。中医药知识与西力一传统的生物医学知识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知识体系。当代中医师承教育的兴起,一力一面暴露了院校教育的不足,另一力一面则允分体现着中医知识特征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医高等教育需要高度关注中医的知识特征,以适合于这种知识建构特点的教育模式来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2中医师承教育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中医师承教育虽然源远流长,但面对肇始于西力一的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批量生产式的教育培养机制,因其“效率低下”而饱受垢病,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未允分认识到中医知识观与西力一医学体系的差异,未允分重视教育模式与特定知识观的匹配问题是其关键。

2.1传统师承实践中的知识观解析

以传统师带徒的力一式在中医高等院校内或医疗机构展开师承教育是当前师承教育的主要实施力一式,同时亦是被垢病之所在。例如,上海的师承学位班川,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师承培训叫等,基本保持了传统中以师承教师为核心,通过跟师临证的力一式展开,与传统做法基本没有差异。亦被认为容易导致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效率低下、简化和忽视西医知识等不足川。从知识观角度来看,上述中医传统师承的缺陷却正是中医自身的特点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决定了每个医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力一式,每种病都需要根据当时当下的各种情况对诊疗的力一案与策略进行灵活调整与运用。而这种特点将必然导致所谓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等“缺陷”。因此,传统师承的实践需要考虑特定的知识结构特征,走出一条与西力一医学高等教育不尽相同的道路。

2.2传统师承改造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与实践领域对中医知识观的忽略相类似,理论研究亦未能摆脱这一倾向。基于对传统师承的批判,有学者提出应对传统师承力一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医高等教育体系。如将传统师承抽象成为课程川,将传统师承以补充临床实习的力一式纳入等叫。然而,这些建议虽然能够保留传统师承的形式,却有可能会失去师承对传续中医临床知识经验的价值。这些建议未能避免从西力一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评判中医。近代中医高等教育本身即来自于对西力一的学习,而不是对中医自身规律的研究。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其中以隐性知识为主川,而西力一医学则是以显性知识为主建构起来的。从知识观来看,中西医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传统师承的改造与当代中医院校教育整合的研究,必须以中医知识观为基础。

2.3传统师承的借鉴与整合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借鉴西力一医学教育中的经验,探讨传统师承与中医院校教育的整合亦是当前师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通过对比牛津导师制与传统师承,进而探讨在中医高等教育体系推行导师制的可能性mo。然而,这类力一法往往只关注了那些形式上相似的制度,却并未注意从知识内涵层面寻找比较对象。长期以来,向西力-学习的经验让我们不自主地容易产生西力一医学教育比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先进的先在理念,这导致在借鉴过程中容易出现不顾自身特点,一味强调西力一优秀的倾向。但正如上面所讨论的,既然教育模式是为特定的知识观服务的,那么借鉴就首先要考虑借鉴对象的知识特点,只有立足于知识观的特殊性,对西力一医学教育模式的借鉴才是有意义的。

2.4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

中医师承教育正在兴起,这体现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中医师承在建国后长期被排除在院校教育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开始受到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院校教育在中医隐性知识的传递上存在先天短板,而师承教育在这力一面的作用则是有口共睹的。师承的兴起在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的知识观存在着重大差异,脱离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教育容易丧失自身特色,进而阻碍中医的发展与兴盛。此外,教育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医师承体现着中医知识的最本质的特征,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必然会导致对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更深入探讨。

3以中医知识观为核心的中医高等教育再构

3.1以本土为主,借鉴西力一有益经验

师承制度在中医师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努力协调师承教育与现代学校制度之问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既有中医学的知识与能力,又具有更为开阔的世界性医学眼界。总体而言,“西力一现代制度,从市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到民主政治,几乎己全球化,启蒙的-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己为大多数的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mo,具有较多可以参考的地力一,而且,西力一高等学校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比我国的近代大学要早几百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供我们借鉴。不过,虽然西医的带教力一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许多有积极意义的经验、技能,却并不能让我们放弃师承教育理应坚守的教育立场,尤其是作为精华的、具有本土传统的医学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的经验,这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中医师承教育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根基所在。

3.2以学院为主,吸纳草根力量参与

当前中医呈现出民问与学院两个重要的发展取向,在民问有大量真正具备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但口前民问与学院基本上径渭分明,没有太多的交往与沟通,民问中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处于一种被正统看不起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民问的许多中医人才具有较高的水准,将他们称之为草根绝不意味着水平的高低,而是从掌握资源的角度进行的权力话语界分。他们是传统中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支柱,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医教育资源。学院派与草根力量互动合作取得成功不是没有先例,我国西部唯一个以客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广泛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力一文史工作者等力一力一面面的力量参加,在推进西部客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起到了巨大作用yz}。尽管合作发生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路径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3.3以“术”为主,提升“道”的修养

中医的精髓在于临床实践,这也是医学存在的根本立意所在,传统的教育力一式过于强调理论,对于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却力量有限。因此,一定要加强“术”的培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实践操作力一法,而不是轻松地坐而论道。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道”的修炼,当前临床带教的培养制度,由于受到时问制约,而且不停地在不同的科室轮流学习,无法在某一个中医师那里得到较为长期的指导,也很难得到作为中医诊断治疗灵魂的灵活性,而从“道”的角度来说,这会影响学生对中医学更深入的把握与体会,客观上亦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更习惯于以西医力一式开药,而不是看中医之道。总之,“道”“术”结合才是中医师成长的路径。

3.4以外显为主,关注内隐知识转化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7篇

1聚焦“仪式教育”功能,探寻价值本源。     

一直以来,医学院校都在开展各类仪式活动,但大多是零散的、临时的单一性活动,系统化和整体化欠佳,没有形成仪式教育体系、仪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必须探寻仪式教育的价值本源,厘清医学院校运用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

1.1为医学院校开展活动提供系统化、逻辑化的教育理论支撑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活动的开展,往往都需要紧紧围绕医学专业特色,将这此活动上升到仪式教育的高度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尤其是从理论上对仪式教育的内容、功能进行逻辑架构,实施方案上进行理论论证,能够使仪式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应用更为系统化与科学化,也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厂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依据与支撑。

1.2丰富厂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第二课堂的实效性,首当其冲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能够触动学生。仪式教育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运用布景、音乐、誓同等多种手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第二课堂实践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情景创设,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去影响学生学生的一切感觉和思维器官得到厂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兴奋点得到厂多方面的触动,情感也更容易得到凝聚和升华,第二课堂所传递和倡导的价值观才能进一步内化。

1.3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仪式教育在医学院校的运用,激发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和担当仪式,坚定“扶伤济世”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院校的落细与落小。

1.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医学院校仪式教育注重的就是医学生德行业角色体验,通过学生对甸一次仪式的前期准备,现场展示和后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仪式的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来,无疑激发厂学生的主体性也因为自身的参与,学生对仪式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精神和内核更为关心和关注

2聚焦“仪式教育”内涵,厘清运用基石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类为常规学生活动来开展,一定要厘清运用基石,即将其作为教育行为进行深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把握相关理论基础,分析相关理论概念,调研相关实践材料,确保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要界定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具体内涵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仪式也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仪式内容不同、界定范围不同,进而具体内涵不同。因此,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时的重要前提就是界定仪式、仪式教育、医学院校仪式教育三组概念的具体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用对、用巧、用好。

2.2要厘清仪式教育与医学院校思政功能的内在关联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仪式教育,必定是为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增强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医学生在仪式教育中更有获得感。前提是要充分论证仪式教育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厘清仪式教育与医学院校思政功能的关系是什么。二者的内在关联可以从作用对象、工作目标、互动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论证,明确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为实践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2.3整理医学院校当前的仪式教育案例,调研教育效果    

要调查和整理一个地区内的医学院校的仪式教育案例,以仪式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为划分依据对所收集的案例进行纵向和横向整理,横向整理可以尝试从课程系列、节庆系列、生活系列、情感系列、职业系列、活动系列6个维度进行;纵向整理以学生人学为时间起点进行时间纵向整理。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与教师访谈讨论的研究方式,结合具体的仪式教育实施过程,调研仪式教育在医学院校应用中的频率、效果、意义及可操作性。此外,运用调研问卷的形式,考评学生对于仪式教育在医学院校使用现状的评价及显性效果。调研数据的分析能够为运用仪式教育提供有益的实践支撑,也能有益于及时的调整仪式教育的实施方案。

3聚焦“仪式教育”方案,优化实施路径    

医学院校的仪式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实施方案,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即实现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优化实施路径,将仪式教育设计成具体的操作方案,并根据开展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是充分发挥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核心关节

3.1以文化涵养为抓手,彰显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文化魅力    

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开展,重中之重是仪式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作为医学院校,仪式教育面对的群体是95后、00后大学生,一定要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人仪式教育的全过程,用文化来滋养学生,用仪式来激发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仪式教育内容要融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建设和改革文化。例如,我们党革命时期有许多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故事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都可以通过仪式教育的形式让学生穿越到当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爱医情。

3.2以线上线下为突破,丰富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实践载体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广泛应用,让大学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医学院校仪式教育也应当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原有线下常规仪式教育的基础上,开发线上仪式教育模块,不断丰富仪式教育的实践载体。例如,在泣川地震纪念日时,除厂通过学生穿白衣向抗震救灾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聆听故事之外,可以通过线上“我为医学偶像点赞”的仪式教育,让学生同时参与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实践载体,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效提升仪式教育的效果。

3.3以行业体验为核心,提升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互动效果    

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最大特殊性就是医学行业,因此,仪式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行业体验,即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扮演与体验。例如,大一人校时的医学生宣誓,上人体解剖课前对大体老师的默哀仪式,做动物实验前对小动物的抚摸仪式等等。一系列具有医学特色的仪式,会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医生身份,会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会坚定学生扶伤济世的医学理想。当然,在充分关注医学行业特色的仪式教育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仪式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的共青团员宣誓,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任职仪式等等,只有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结合,才能实现仪式教育的全覆盖、无死角。

3.4以时间维度为纽带,系统医学院校仪式教育的方案构成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师承教育 中医药院校 院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师承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师承教育的概念范围,在中医教育领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养、长期临床跟师、强调医德培养等鲜明特点,有利于培养中医人才。在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国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师承教育有着门户观念重、教育规模小等缺点。随着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不应当全盘否定中医师承教育,应当避开缺点,发展师承教育的优点,将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担负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责任。

二 中医药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素养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医教育面临着被西医化的命运,中医课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呈现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院校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学习中医知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中医传统素养。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学生学艺不精,对中医经典了解太少并且临床经验严重缺乏。面对严谨的医学,中医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中医专才的培养需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从1956年第一所中医药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了40余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但是近年来著名中医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表示现在全国著名中医不足500人。可见,中医专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加强开展,中医药文化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老一代优秀中医的品格和经验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

3.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医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和从业者,首先要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转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强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院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三 中医院校引入师承教育的建议

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建立中医信仰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较大,人们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形成了以严密逻辑步骤推导,即以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医强调以辩证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古代师承授受的方式有两种,即“亲炙”和“私淑”,“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继承该人的衣钵。这种师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师的学术思想里,形成学术信仰。因此,中医药院校适当运用师承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对学术的兴趣,并从中获取中医信仰。

2.培养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基本功扎实

传统师承教育重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师承教育因此有“以文为先、医文兼通”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注重中医典籍研读与背诵,认为只有背诵与研读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才能达到活学活用。这种学习形式虽然枯燥,但对于医学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院校教育中应当借助师承教育对于中医典籍的重视,强化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锻炼好基本功。

3.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鼓励医学流派的发展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认知方式有重体悟、重推理、重经验、重实践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弟子跟随老师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所学典籍反复印证,丰富经验,提高技能。这种形式老师能清楚掌握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易形成特点鲜明的医学流派,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医类院校加强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推动医学流派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调德艺双馨,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古人认为,医乃小技,但技术性强,唯有被老师认定的具备“大慈恻隐之心”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师业。唐代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着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古代师承教育中,名师遴选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观其悟性,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挖掘师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会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养料。

5.精品小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专业人才

医学教育的特点第9篇

随着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生源萎缩、教学质量下降、考风考纪严重滑坡及管理不力等诸多新问题[3],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认真研究、深刻反省并妥善解决。其中教学质量下降是核心问题之一,这一难题如果不解决好将使社会对成人医学教育的不信任感加深加重,甚至会导致医学成人教育生源进一步萎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下降与教学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有重要关联。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依托其母体学校,基本教育资源与普通本科教育共享,但由于近十余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即使应对全日制本科教育已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援”排在其后的成人高等教育了;(2)成人高等教育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沿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且面授学时数大打折扣;(3)师资力量薄弱,有些高校在扩招后师资力量原本薄弱,引进和培训人才力度不够,对于成人教育更是采取应付措施,甚至聘请一些资质不够的人员充斥成人教师队伍;(4)教材通常选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也未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相似度极高,以致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有“炒剩饭”和“吃剩饭”的感觉,教与学的积极性均不高。此外,考风考纪滑坡、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也是造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为地处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也受这样大环境的影响,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采取的应对措施

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且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该区域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但医学院又肩负着提升该区域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历史使命。因此特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基于成人医学教育特点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知识巩固、知识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强化的平台。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唯学历为本”的功利性办学思维,拓展培养渠道,理顺培养需求,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创新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内容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摸索出一套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案,以满足地方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并供广大兄弟院校参考与借鉴。

2.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学生获得有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医学教育,在教务处特设了专门的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简称“医管办”),主要负责医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协调等相关工作。由“医管办”牵头,联合本校继续教育学院(其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医学院和临床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专家成员进行探讨,由医学院执笔,为学校招收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学生量身订制了《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全科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制订前曾多次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同时融合了吉首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秉承“抓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的宗旨,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对医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也凸显了学校“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发展需要,既彰显了时代特征,又符合了地方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课程设置体现了医学成人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如下。

2.1.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将课程设置调整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等4个课程平台,平台下面再分成若干模块;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心理医学、卫生管理、全科医学等学科的教育,调整集中讲授与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将人文教育和临床技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给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使成教学员成为能为广大基层提供治疗、健康咨询、预防及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2.1.2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时数和比例考虑到医学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有一定医学基础和自学能力,且多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充电。同时结合其自身特点即入学起点相对较低、工学矛盾突出、出勤率低等并受社会、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5],因此适当降低了必修课学时数同时增加了选修课学时数并增加自学内容,令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相关学业。

2.1.3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制在学校全日制医学教育开始相对较早,目前也将其纳入成人医学教育中,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实现弹性学制,将以前的3年制改成3~5年,以便缓解学生们的工学矛盾和压力。

2.1.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成人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于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由原来的15%增加到22.7%,规定了学生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通过实践技能考核才能过关。

2.1.5改革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年纪偏大,基础较差而理解能力又相对占优势[6],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以通过传统以死记为主体的考试,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的考核环节作了相应调整,通过降低死记硬背考点的比例、增加理解应用题型如病案分析和实践操作比例,对于选修课或增设的人文学科尝试小论文或以Sandwich、Micro-teaching的方式讨论、汇报学习心得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欲蒙混过关的心理又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2有效借鉴全科医学和卓越医师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吉首大学继2009年开设湖南省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试点班(专科层次)后又于2011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点之一(本科层次,从高中应届生录取并签订合同,毕业后在基层至少服务6年),同时临床学院又是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每期必须完成50个指定计划,目前已进行到第2期)。此外,该校于2012年获得了卫生部卓越医师“5+3”培训计划———武陵山片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对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搭建了相对成熟的平台。医学成人教育的主体也是服务于基层的医务人员,其可充分享用现有资源,利用业余时间如寒、暑假等进行集中培训,因此,在资源享用上可与全日制学生错开从而避免使用冲突,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

2.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特地遴选了一批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目前担任医学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均为各教研室或临床科室技术职称在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的骨干力量,均承担过全日制临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教学/临床经验丰富。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讲师/主治医师16人。虽然这些教师平时临床和教学任务繁重,但经过学校和学院协调,教师们均能理解并积极配合,确保了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组织人员编写了适应成人特点的教学大纲和部分科目的教材;鼓励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倡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借助学校网络课堂的平台进行实时在线答疑、指导,部分内容要求学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同时部分课程的某些内容采取Sandwich教学法,加大学生们的参与性。通过采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临床技能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与建设为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保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们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现已按要求遴选了5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作为临床培训基地以进行重点临床专科和社区服务轮转教学。确保了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教学环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