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1篇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女大学生;心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73 -02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还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一、当前女大学生应聘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1.性别歧视

《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性别歧视却是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

在应聘工作时,虽然现在企业因为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不许出现性别歧视等现象,所以企业不会在招聘信息中涉及性别要求等敏感词语。可是在一般的招聘工作中,招聘官通过面试都会把性别作为隐性的筛选条件。如在面试时,如果是男生就比较关注,问的问题也会比较深入。如果是女生就会在态度和面试流程中,敷衍了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招聘潜规则,使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为什么很多企业都会对性别等问题比较在意呢?因为女性在工作后几年,可能就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实际情况。必不可少地会请婚假和产假。作为公司,在正常发放工资的情况下,此类员工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正因为如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比较在意性别问题。

2.外形歧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企业为了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往往运用CIS战略时,都会把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式。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员工的内外形象就尤其重要。所以企业在同等条件的招聘时,往往都会选择所谓的“俊男靓女”。根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416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8%左右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形歧视。比如身高歧视、外形歧视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心理负担,导致她们不自信、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出现,使真正的学历、技能被外形等先天条件所替代。

3.女大学生求职经历比男生更为艰难

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女大学生不惜进美容院整形整容,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添购衣物来包装自己。还有的女生在简历中故意强调自己是校花,能喝酒,另外还附加个人写真集。在求职书的制作上,女生往往比男生做得更多、更精美。这样一份相同的工作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虽然女生最后可能也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心酸要比男生多得多[1]。

4.面试过程影响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上述歧视现象和现实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大、不自信的心理问题,从而在面试时产生焦虑、不自信,不能发挥出真实的自我,而且在重外貌和身高,轻学历和技能的环境影响下,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打击对自我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她们可能认为通过后天的形象包装和穿衣打扮,会比天天寒窗苦读要有用得多。或者通过靓丽的外形,来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男朋友以后结婚,将来就不用这么辛苦。久而久之,依赖感和消极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从而不利于女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成功,不能单纯靠智力水平,还要看他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即使智力条件差些,但他具备人才成功的优良心理品格,又能坚持不懈努力,也能锻炼成才,女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努力,积极主动地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如今,建立法治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声音。社会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如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生育费用纳入社会统筹,在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而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助等,以保证女性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2]。

2.加强就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相关行业进行评估和预见,找出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从中进行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匹配的专业和技能。也可以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调查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从而使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致,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通过此类课程,根据大学每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就业环境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大一新生,由于新生刚进入大学,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所改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对她们进行以适应和认知大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概念性教学。认知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规划,使女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等到了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就要开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随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有所偏移。新生时,由于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所改变,所以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可以逐渐由理论教学偏向于实践教学。学校可以通过实习和见习,来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社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和职业测评来使女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中找出自己适合的行业或者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大四的时候,就要针对毕业班的特点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就业心理的引导等内容进行教学,来让女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组织面试技巧、简历设计比赛等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实操能力。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和信心,使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空。

3.用人单位应转变女性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看不到女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女性要比男性细心。以行政岗位为例,烦琐的事务和细小的杂事所构成的行政事务所决定了,细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做行政的相关工作。再比如,女性比较和善,能体贴人。在公关和销售这两个岗位来说,体贴人和细心都是需要员工所具备的。所以说,女性和男性根据不同的性别特点,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岗位的特点不同,选择相匹配的人员。那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人才测评,找到女性员工的优势所在,从而发挥她们的潜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中得到长久的利益。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量;就业歧视;就业观

2013年被各大媒体报刊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6月,是很多毕业生认为“巨纠结”的毕业季,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用多年辛勤汗水换来的学位欣喜不已,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自己即将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感到担忧。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伴随而来的却是不断下降的就业率。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学生整天“压力山大”不离口,随之产生了很多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1.从社会方面看,就业需求减少,就业歧视增多。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3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2012年高出19万人,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就业市场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各大外企、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不得不采用裁员的方式;国有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如中国石化在2013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仅为2000人,为往年的22%;相比之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在编岗位更是屈指可数。就业市场缩小的同时,就业歧视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满心欢喜地从大学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却被泼了冷水。还有的学生,本科没有读重点院校,就拼命考重点大学研究生,本以为可以“镀个金边”,增加点就业竞争力,未曾想,很多效益好的单位只要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211”“985”等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导致了毕业生顷刻间心灰意冷,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本科没有就读重点大学,成了他们求职生涯中永远的痛。除了上面所说的院校歧视,求职中还会遇到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多见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女生由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被很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职工队伍的高学历化,忽略了对招聘岗位的认知,招聘研究生去做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本科生去做专科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导致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2.从学校方面看,大学生管理与培养难度增大,方式不合理。我国高校教育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陈旧的管理模式下,许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是学习成绩的竞争、学历的竞争,事实上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当前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的机器。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给学生接触社会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同时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盲目跟风,没有仔细研究未来市场需求就设置了专业,并且没有跟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计划的招生人数,致使个别专业毕业生扎堆,就业很困难。另外,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具体、完整,学生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在校期间没有为进入社会做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大因素。

3.从学生自身看,大学生价值判断、就业观定位不准确。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收入较高且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的工作。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国考报名约14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93:1;2013年国考报名约150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53:1。目前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依然是大型国企和金融企业,而中小型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则少人问津。在择业选择上,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毕业生喜欢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偏远地区的工作即便待遇不错,也很少有人关注。大家宁可在城市漂着,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另外,大学生缺少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创业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因此这一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而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多方面的协调与支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

1.社会应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制度,建立助推机制。首先,要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在很多地方,由于就业信息缺失或者信息有误而导致了就业不充分,因此加强信息服务制度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应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畅通,同时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反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变化提供方便。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获得入职资格证书。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证、驾驶证等。针对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考试及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尽早获得拟从事职业的认定。再次,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高等人才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有序地流动,坚决抵制各种就业歧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最后,希望全社会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与就业有关的中介机构、服务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等,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大学生流动工作站,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学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把目光放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应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生的学习系统,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可以邀请往届校友、当地劳动模范、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学习就业技巧。再次,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地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3.学生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大学生应对自身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优缺点,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对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避免“一步登天”的就业思想,先在小岗位上历练自己,等到经验丰富、羽翼丰满之后,再去搏击长空。第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和实践就像我们奔跑的双腿,无论哪一个短一截,都没有办法快速前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与用人单位沟通,积极争取实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大学生应当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税收、贷款、风险投资等方面颁布了很多扶持政策,毕业生应抓住机会,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提供的便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创业梦。

综上,要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拓展就业途径、克服困难,才能让学生顺利就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马延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3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据调查,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和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不切合实际。这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攀比心理,看到身边部分同学找到体面的工作,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拼命去挤“独木桥”,往往导致求职失败。一些毕业生只盯住大中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希望能够找到一份薪酬高、福利佳、地域好、有保障的稳定工作,缺乏去基层、去一线、去服务业、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就业意识。甚至有些大学生对工作的理想期望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由此可见,部分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就业观念存在严重的偏差。

2.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抗挫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但是许多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缺乏被否定的体验,导致求职失败时无法理性面对,心理承受能力欠佳。此外,一些大学生平常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其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3.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运作,需要有职业化的人员指导。但是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不但师资队伍人员不足,师资队伍质量也参差不齐,主要由辅导员兼职,而辅导员对毕业生求职过程往往缺乏系统的了解,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对策

1.开展全员指导工程

为了打开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毕业班辅导员的狭隘局面,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全员指导工程。根据每年各专业招生人数,将任务分解至学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由其担任导师,采用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对本科学生大学四年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关心、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进行全面跟踪与指导,掌握每一位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

2.构建全程指导体系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全面进行针对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1]。

大一阶段主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宏观了解所读的大学和即将学习的专业,通过学长学姐成长报告会分享他们在课程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研工作、创业锻炼、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长经验与感受,让新生们从学长学姐身上看到有关青春、励志、努力、蜕变、成长的故事,从而转换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启发职业梦想,树立长远眼光。

大二阶段主要通过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初步规划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制定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参加各种职业能力锻炼和培训,培养语言沟通技巧、礼仪技巧、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大三阶段主要通过观摩校园招聘会和前往企业顶岗实习来认识职场、了解职场,掌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改进,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四阶段主要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指导,提升毕业生的求职面试技巧。通过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提升毕业生的抗挫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开展考研辅导和公务员辅导,提升毕业生的考场竞争力;通过就业跟踪,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就业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2]。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明确定位、调整心态、树立“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所谓“眼高”,指的是教育学生要有在重要岗位从事重要工作的开阔视野和远大眼光;所谓“手低”,指的是要培养学生要同时具备在基层、在一线、在艰苦和困难的岗位上创造业绩的能力和思想准备[3]。

加强分析就业形势,重视就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结合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合理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终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不盲目,不从众,打破一心想找到“铁饭碗”工作的“魔咒”,勇于去基层、去农村、去一线单位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顺利就业。

4.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功能,重视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高校要成立职业化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接受学生日常的就业问题咨询,解读就业政策,分享求职技巧,就业招聘信息,定期举办招聘活动,营造就业氛围。

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充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化就业指导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强,指导教师们需要具备相应的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需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对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4]。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前往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的高校交流,前往政府部门人事机构参加相关就业政策的培训,前往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从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从事职业研究、职业测评的专业人士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培训和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化就业指导水平。

5.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大学生因为个人成长背景、兴趣、特长、所学专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接受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因材施教,就业训练应该分类指导,拓宽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增强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当中的关键性、复杂性系统工程,关系着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关系着学生家庭的稳定和谐。各高校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深刻认识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全员指导、全程指导、专业化指导、分类指导等措施来解决,力争实现大学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易姝,张君美.浅析本科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J].中国-东盟博览,2012,(9):84.

[2] 王海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不良心理分析[J].校

园心理,2012,10(5):340-341.

[3] 徐静娴.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

法――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4):

286-287.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徐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5篇

>>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与指导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秋华.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徐真.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就业,2014(7)

[5]任社宣.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05-3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204LX616);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6篇

叶文华 钟秋明 赣南医学院

基金项目:2014 年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FRESHMAN 人力资源咨询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依托校园环境,建立了以学生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咨询工作室。工作室在调查毕业生就业的基础上,通过根据学生建立的人力资源档案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http://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人力资源咨询

一、研究背景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不过,现阶段我们国家就业矛盾最尖锐的不是人才缺乏问题,而是人才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目前各行业中,在校园外针对校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凤毛麟角,在校内针对医学院校在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行业更为少见,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们这个项目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针对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在赣南医学院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份,麻醉学专业学生100份,回收调查问卷200份。

2.研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赣南医学院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随机填写调查表,对医学生就业思想现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被调查的在校学生对就业的专业对口、专业优势、就业单位要求、就业困难的原因、本身欠缺的素质五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对口、专业优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就业单位要求、就业困难的原因、本身欠缺的素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从性别方面分析,男生和女生在专业对口、专业优势方面认识无显著差异性,在就业困难的原因、本身欠缺的素质、就业单位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性。在不同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对口、专业优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就业单位要求、就业困难的原因、本身欠缺的素质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针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问题,本文通过在学生当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看法和存在的疑问,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1.当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就业专业对口问题、专业优势、较欠缺的素质问题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医学及麻醉学专业学生认为毕业后能否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显得比较重要。面对所欠缺的知识方面问题,不同专业学生大都认为目前相对缺乏如何择业方面的知识。

第二,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之后就业中是否存在优势问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不清楚。在面对自己所欠缺的问题中,高年级学生认为比较欠缺如何处理就业后工作岗位上发生的事件,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的认为最欠缺的是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及不熟练。

第三,男女之间对与专业对口、专业优势、欠缺的因素问题都不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在对于就业单位要求方面存在差异,如:就业单位对于同专业之间的男女是否会区别对待。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走访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一起讨论学生所当前存在的疑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指导医学毕业生尽量专业对口就业。用人单位指出,医院是专才的工作地,每个医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专科医院,如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要求专业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比如口腔、中西医等专业。而麻醉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对的专业对口压力相对较小。

第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指出,低年级学生本身医学知识学习不完善,自然会存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疑惑。学生通过后期的学习与临床实习将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医学生在后期有在医院实习的一年时间及近期国家也出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与规范化培训时间了解临床工作规范,熟悉临床工作流程,学习高年资医师处理工作中不同事件的经验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男女学生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别,生理上存在生理结构的差别、生理周期的差别;心理上女生相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的差别;竞争上女生学习上与临床实践上的差别等。另外国家在为维护妇女儿童健康而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也明确规定了女职工在生育周期的假期与工薪问题,这也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出现职工缺乏及额外福利支出的问题。女学生面对这方面问题,我们要引导他们尽量熟悉国家对妇女的保障措施;引导他们尽量关注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要求,同时,引导他们调整就业态度。

http://

参考文献

[1] 周玉龙. 中国人力资源咨询业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2005(1):26-28

[2] 陈明,封智勇,余来文.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行业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咨询导报,2006(2):58-59

[3]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 第12 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静. 医院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3):125

[5] 胡莹,商虹. 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与生命关怀[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9):75-76

[6] 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 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6-18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7篇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医药领域的突破创新,我国医药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药教育体系,但是,纵观世界医药事业发展水平,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外先进的医药学科技冲击的我国的医药教育事业.而在药学研究中临床实践又是一种十分科学的途径.因此,推动临床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出临床实践在药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今后药学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开展临床实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临床实践;药学教育;问题分析;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79-02

临床实践作为当今药学院最为广泛的实践方式一直影响着药学教育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于药学研究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临床实践将担负着药学教育的大任.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我们对于临床实践方式的研究也应继续进行.通过研究发现,虽然目前我国的临床实践为药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临床实践在药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临床实践的作用就成为了本文的重点.

1 临床实践在药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药学教育中,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书本的讲解.由于药学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导致很多药学生对于药学教育的排斥,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不高.而临床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通过结合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再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能够更好的对各种药物的性质,疗效等方面进行学习.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药学教育,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们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又能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既做到了对于书本知识的巩固,又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药学经验.可见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药学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高素质的药学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传统的药学教育大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药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药学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药学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药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药学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药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临床实践通过带领药学学生深入实践中去,通过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病例进行分析,对于药性、药量以及药物构成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也能充分调动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对于药学创新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代药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需要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要具有创新的思维.

1.3 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医药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药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药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临床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药学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和药物,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触,这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药学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刻苦钻研的学问.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对今后学生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学知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时就需要他们发挥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责任感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我们说临床实践对于药学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有益.

2 药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主动性不足,临床实践效果差

在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中,出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导致临床实践效果较差.从表面上看,这源于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兴趣的不足.其实当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老师在实际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获得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实际动手锻炼的情况下,临床实践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了.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老师布置的药学报告也成为了导致临床实践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同学们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实践报告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既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知识,又没有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情况下,临床实践报告自然难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学不善表达,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造成临床实践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同时这些问题也将不利于今后学习和发展.

2.2 缺乏老师悉心的指导

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当药学临床实践环节缺乏教师应有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我们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学生和临床实践老师在平常的学习中沟通较少,在很多情况下,临床实践老师并不能很好的在临床实践环节给与我们悉心的指导.同时,通过调查显示,临床实践中分组问题也成为阻碍临床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每一个行政班级来说,分组过少导致每组人数早已超国临床实践负荷.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抱着侥幸的态度,不能很认真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没有从客观上激发学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此外,老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与课本教学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从而导致临床实践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并没有实现,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临床实践环节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这一方面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2.3 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令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临床实践设备就是我们临床实践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帮助,临床实践工作当然无法做好,我校进行临床实践历史悠久,很多临床实践设备都是开始进行临床实践投入运行的,无论从设备的新旧程度还是从设备的时效性来说都是较差的.陈旧的设备一直被老师和学生所抱怨.有了这种抱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兴趣自然被抹杀了.因此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也成为了阻碍临床实践效果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以及日常维护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有些项目上需要轮流进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次序进行协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利于临床实践效率的提高.

2.4 临床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老师

专业临床实践老师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灵魂,对于药学临床实践也是如此,在进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临床实践老师往往是由学生的授课教师兼任,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并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课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他们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会忽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专业的临床实践老师也成为目前我国药学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2.5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影响学生素质发展

我们的临床实践学习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走到哪里都需要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因此,也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对药学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 在药学教育中实施临床实践的建议

3.1 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

很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了教室学习的氛围,对于临床实践学习不太适应,这就在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那么在此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给学生制定一些临床实践目标,当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目标后,学校给与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奖励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奖,也可以是机会上的奖励.

3.2 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

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的药学临床研究大多重视实践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繁杂的实践报告成为压在学生心头的包袱,带着这种包袱进行临床实践显然是不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通过减轻学生思想包袱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质量.

3.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临床实践中,导师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实践,在创新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4 总结

临床实践作为药学教育学习中重要的方法一直被各大药学院所亲赖.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这些方面.正因为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才使得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入.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药学临床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通过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的方式为学生减轻负担,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本文对于临床实践在药学研究中作用的分析不尽完整,文中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

参考文献:

〔1〕李琳.药学专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87-88.

〔2〕崔恩烈.论药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J].教育科学,2001,17(4):9-10.

〔3〕亓曙冬,周青,王美意.试论全球化与中医药高等教育[J].中医教育,2003,22(1):4244.

〔4〕徐佩华.大学人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报,2007,28(5):46-48.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8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

1 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临床高级专科医师缺乏,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强并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临床专业应用人才,我国于1998年开始设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1],而且招生数量逐年增长,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努力改进。

1.1临床综合能力欠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其临床工作综合能力[2],临床工作能力是一个综合范畴,主要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及全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心内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欠缺,直接影响其临床工作的开展。

1.1.1临床思维能力欠缺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思考型"的专业人才,以提高他们临床实践能力[3]。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大多数课程沿袭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没有临床思维相关的系统的教程,导师和带教团队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

1.1.2临床技能不熟练 有很多心内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心内科最基本的技能,比如o法独立完成简单的冠状动脉造影及简单的临时起搏器植入技术,也无法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心包穿刺技术等心内科最基本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临床无法独立完成上述临床操作。而以上技术是现代心内科专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1.1.3专业知识不全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活动。近年来,心内科专业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普遍应用,专业技术分工更为精细,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和专长趋于窄而精,这无疑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困难[4]。在一些比较大中心,心内科分冠心病、心率失常、高血压等科室,往往学生在本专业临床轮转局限在导师所在科室,也会忽略研究生临床基本功的培养,将其培养局限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内,侧重于单一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全面知识的和技能的培养,就有冠心病专科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不知道什么是CRT、CRT-D。

1.2科研不能和临床有机结合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科研问题,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从而提高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而目前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很多时间并不是在临床做临床课题,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并不能很好地结合临床,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结合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

2 临床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互相促进

2.1临床能力培养

2.1.1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的过程是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思考,对所遇到的各种临床现象给与合理的解释,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正确合理的解决。所以,理论知识掌握就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就无法完成诊断到治疗的临床思维过程,所以要掌握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

加强临床资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扩展临床思维的基础。临床思维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患者,医生要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信息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提取重要阳性信息和重要的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信息,通过鉴别诊断,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治疗意见,并且查阅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最新最前沿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应当首先培养研究生搜集临床资料的能力。临床资料的搜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临床检查(包括病理、检验、影像学资料等)、对于某些疑难疾病还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诊断价值的信息。比如对于一个胸痛怀疑"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首先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入手,详细询问病史,发病情况,胸痛的特点。胸痛的特点包括八个方面:胸痛的部位、范围、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缓解方式、有无放射痛、伴随症状,通过以上特点排除其他引起胸痛的其他疾病,比如主动脉夹层、肺部疾病、心包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纵膈及胸膜疾病。再结合患者的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B超、血清标志物等临床检查,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基本可以做出诊断,但对于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对患者心绞痛进一步分型,明确稳定性心绞痛还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非常重要,如果不稳定心绞痛,药物治疗不能很好控制临床症状,并且有血清标志物异常,比如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需要尽早行PCI治疗。要通过临床教学查房方式、疑难病例讨论、术前术后讨论等方式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得研究生能够从复杂的临床资料里提取出有诊断价值的信息。并使得研究生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

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导师或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提出临床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临床创思维能力培训的过程。最终在提高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临床问题,对学生探索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引及有价值的信息支持,让研究生有明确的方向。鼓励研究生就临床所遇到的疑惑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探索。

2.1.2临床技能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心内科医师要从事心内科介入诊断治疗,比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技术,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心内电生理检查技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术,心衰患者心室再同步化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技术,经皮主动脉瓣成形术等等。所以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临床介入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至少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熟练掌握动静脉穿刺技术及简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心包穿刺术,而且作为临床考核的指标,如果无法掌握上述技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心内科专科医师。

2.1.3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只专注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本专业其他临床知识,比如导师专业方向是冠心病,而将自己局限在冠心病领域,必须在心内科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定期全面考核,力求全面掌握心内科知识。

2.2科研思维的培养 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是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然而科研培训也必不可少。要做到科学研究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心血管内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大任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只重视临床培训,而忽略科研思维的培养,这样毕业的临床型研究生必然质量不高。只有临床和科研并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心内科专科医师。

2.2.1科研选题以临床研究为中心 科学研究工作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题是科研工作的真正起点[6]。临床实践中也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问题,而且临床型研究生平时在工作中就掌握着很多临床资源,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科研选题不仅可以更贴近临床需求,而且也可以使研究生在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完成课题中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等工作。临床研究更贴近临床,对临床指导意义更大,比如哥德堡试验、TNT试验等心内科一些比较有名的临床研究,给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定相关临床研究,既可以是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也可以指а生设计Meta分析,回顾性分析。范围可以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起搏器植人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研究;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药物等的临床药理研究:复杂心律失常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评价系统研究等。事实证明,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科研选题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工作效率、协调科研工作和临床培训之间的矛盾。而且只要选题得当,符合临床需求并具有一定创新性,这样的临床研究就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

2.2.2导师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7]。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配置模式基本上仍是单导师制,或辅以第二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课题设计和实施质量主要取决于导师的个人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然而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临床专科人才,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临床专业的知识,所以研究生的培养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运用各自的理论、思维、观念、技术和方法协同合作,以克服或减少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因此,以科室为中心,建立了导师团队,集体管理心内科所有临床型研究生。导师团队由心内科不同专业组的专家教授组成。从课题的选题设计、文献查阅、查新报告、开题报告开始,即由科室统一安排。所有研究生导师都参加讨论,并请流行病学、统计学专业教授参与,结合临床问题和学科前沿、流行病学知识,从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是否符合伦理要求等方面全面评估,制定出合理的科研方案。导师团队管理有益于研究生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养成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求实的科研态度,有益于研究生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3学科交叉培养 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科交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8]。在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学科交叉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冠心病的发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比如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血尿酸异常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又比如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可以和血液科联合,进行干细胞移植研究。

总之,可以跟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专业进行合作,互相融合,进行交叉研究,从而拓展我们的科研视野。学科交叉培养既有利于临床问题的深入探讨,又有利于基础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研究生在学科交叉培养中既可以加强科研思维训练、掌握科研方法,又能够加深对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

综上,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一直面临着很多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师,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临床能力提高和科研工作投入之间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尽管如此,只要在满足大纲要求情况下根据各学科特点,采用合适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兼备出色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同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3):45.

[2]廖启静,胡瑞敏.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的核心[J].医学与社会,2000,(1).

[3]杨孙青,陈丽萍.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29):59-60.

[4]蔡行健,刘振全,贺祥.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J].医院管理杂志,2006 Jun;13(3):239-240.

[5]何蓉,孙丽杰,张富春.临床与科研并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6-18.

[6]李玉英,陈枫,钱桂生,等.全军呼吸内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及经验[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34-1336.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第9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改革;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4-02

口腔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专业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医师的独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大学教育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方式分阶段进行[1]。其中临床实习是医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最为重要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

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忽视临床操作技能系统规范的培养,转而为了就业而实习,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复习考研和准备招聘会,导致许多口腔医学生实习结束后只能掌握一些初级的基础操作,降低了临床实习的作用。毕业后即使找到用人单位,由于操作能力低下,这部分同学面临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实习而无法尽快成为合格医生的局面。若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很难有弥补实习欠缺的机会,导致较多高学历低能力医生的出现。本文结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办法,阐述提高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临床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

尽管2012年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平稳,就业紧张形势有所放缓,医学生就业还是存在就业岗位层次提高、数量趋于饱和的问题。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多数医院都想要硕士以上学历、有临床工作经验人才,全国基本一致。这就使考研人数年年大幅度攀升,考研似乎已经成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唯一选择,普遍认为这个行业本科学历很难立足,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考研竞争压力直接导致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忽视临床实习,花费大量精力准备复习,更有甚者选择放弃临床实习,全脱产复习考研。但是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的毕竟是少数同学,多数医学生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就业,而忽视临床实习直接导致专业临床操作能力低下,就业后无法担负医生职责,发生医疗差错纠纷的隐患加大,最终加剧用人单位对招入人员不满意,陷入第二年提高就业门槛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医学生忽视临床实习,放松自我要求

目前临床实习成绩占毕业总成绩的比例太低,临床实习好坏的考查手段单一,且与就业无明显相关性,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是如此。还有部分学生工作单位已由父母或亲戚联系好,他们认为工作问题一解决就万事大吉了,根本就不把实习当回事,也就学不到多少东西了[2]。另外目前大多数医学在校生是接近90后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养成根深蒂固,很多学生平时在校期间被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早就渴望无束缚的实习生活。加之扩招后临床医学实习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带教老师常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到岗情况。还有部分同学把实习时间当成谈恋爱的最佳时间,荒废了实习的宝贵时间。同时大多数学生都有电脑,玩电脑、打游戏及上网聊天等也浪费大量时间,自制力差的同学从此荒废学业,短短的一年实习期下来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3-4]。

(三)医学生心态失衡,影响实习状态

口腔医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有多种选择,如考研、培训制医师、各级别医院、社区门诊、不同档次口腔门诊、口腔器械公司等,如果口腔医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正确认识,对毕业后发展方向有明确目标,在五年本科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定的积累过程,尽早拥有进入社会打拼奋斗的心态,那么毕业后面临的选择会很多。而目前大多数口腔医学生所欠缺的就是这些认识,要么好高骛远、盲目攀比、高不成低不就,要么过分悲观,得过且过。这样的状态直接影响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环境生疏,诊疗程序不熟悉,加上人际关系复杂,每天都可能遭受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心态不好的实习生常常会产生怨恨、退缩等消极情绪,并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在面对患者的误解或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面对,严重时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健康。最终在每天工作中面对患者提不起精神,对带教老师的示教和指导盲目依从,缺乏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自我认识,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二、解决办法

(一)增加带教老师,加大带教力度

我校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一般为当年7月底至第二年6月初,为期11个月,按照实纲的要求每一名实习生要完成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颌面外科三大部分的实习,其中口腔内科学又细分为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牙科等部分,整个实习期间不安排特殊的休息时间。针对目前实习中的问题,我校在各专业中抽出拥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历的高年资医疗及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实习教学组,在实习前进行各专业基础技能的岗前培训,同时对医院规章制度、医患沟通、医疗纠纷处理、医疗文件书写、无菌操作技术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结束后安排专门的考核,检验岗前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