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交焦虑治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8:57

社交焦虑治疗

社交焦虑治疗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患者注意特点的探讨和有关文献的回顾,揭示出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风格并指明治疗方向。

[关键词]社交焦虑;域内视角;自我关注

社交焦虑患者是影响人口非常多的一种神经症,根据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10%~13%。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失态(脸红,目光不端,紧张),而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导致机会减少,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有很强的内省能力,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紧张和恐怖,一般都比较痛苦,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ClarkDM等[1]建立了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过程。该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核心的认知风格。见图1。

社交焦虑者应对社交场景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非常在意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能很知到他人的细微动作;但是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加工,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些社交焦虑患者对于别人吐痰、轻微的笑声等都能够注意到,却无法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感到很迷惑。KosterEH等[2]在点探测任务中,分别以100ms、500ms、1250ms呈现不同高威胁(被毁坏的身体)和一般威胁刺激(带小刀的人)的图片。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被试者在100ms、500ms对高威胁图片有更强烈的警觉反应,在1250ms情况下,却有更加强烈的回避反应。在中等威胁图片下,高焦虑患者依然采取和高威胁图片一样的反应方式,而低焦虑患者在100ms、500ms的情况下没有对中等威胁图片的警觉反应。表明无论是高或者中等的刺激,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容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引发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而为了降低焦虑水平,又促使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对正常行为产生影响。眼动的研究给出了更加直接的证据,GarnerMJ等[3]呈现不同面孔来观察被试者的眼动,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快速注意到情绪面孔,但是相对低焦虑患者,只能够维持一个短期的注意。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在一个短暂的对情绪面孔警惕后,是长时期的回避。

躯体化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明显的特征,HAMA焦虑量表有7项躯体症状项目,占总项目50%。可以推测,社交焦虑患者回避对外部信息的注意,而转向关注自身。MansellW等[4]通过比较被试者对外部刺激(呈现在屏幕的面孔)和内部刺激(手指头上的颤动,被认为是代表了被试者的唤醒水平)的注意偏向,发现高演讲焦虑个体在预期演讲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注意从外部刺激转移到内部刺激上来。而在非威胁情况下,没有该效果。

自我关注,导致高焦虑患者把自己当成社会交往中的客体来对待,采取域内视角的方式看待自身。即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何种样子的消极形象,好像第三者从外部观察自己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域内视角,指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身体去观察周围的情况。WellsA等[5]通过让被试者回忆特定的情景,然后让其判断自己在回忆该场景的时候所采取的角度。结果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在回忆容易引发焦虑的社会场景中,采用的是域外视角;而在非社会场景中采取的是域内视角。

而有研究表明类似域内视角的客体自我意识(objectiveself-awareness)经常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容易产生一种实际的行为和自己期望的行为之间的落差,而当人自认为无能为力消除这种落差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JaneM等[6]通过让被试者进行演讲,演讲前通过指导语的诱导让被试者产生不同的视角。结果发现,无论高焦虑被试者还是低焦虑被试者,在采取域外视角的情况下演讲,都有比采取域内视角更加强烈的焦虑反应。说明域内视角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和维持焦虑,而高焦虑患者比低焦虑患者更加容易采取这样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社交焦虑者通过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导致和维持的焦虑的产生,而通过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或者任务上可以缓解其症状和焦虑。BgelsSM等[7]通过发展了一种新的任务导向的注意力训练,患者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务和环境中,以降低对自我的注意,大大降低了红脸恐怖等社交恐怖的紧张和担心。WellsA等[8]通过8例案例研究,发现暴露加注意外化实际上导致从域内视角朝域外视角的转化,比单独采取暴露疗法,更加有效的减低了社交焦虑。焦虑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客观了解评测社交焦虑患者的心态,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ClarkDM,WellsA.Acognitivemodelofsocialphobia.InRGHeimberg,MRLiebowitz,DAHope,FRSchneier(Eds.),SocialPhobia:Diagnosis,assessment,andtreatment.NewYork:GuilfordPress,1995,69-93.

2KosterEH,VerschuereB,CrombezG,etal.Time-courseofattentionforthreateningpicturesinhighandlowtraitanxiety.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5,43(8):1087-1098.

3GarnerMJ,MoggK,BradleyBP.Orientingandmaintenanceofattentiontofacialexpressionsinsocialanxiety:Eyemovementstudy.Prague:theAnnualConference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BehaviouralandCognitivePsychotherapies,2003,200.

4MansellW,ClarkDM,EhlersA.Internalrersusexternalattentioninsocialanxiey:Aninvestigationusinganovelparadigm.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555-572.

5WellA,PapageorgiouC.Theobserverperspective:biasedimageryinsocialphobia,agoraphobia,andblood/injuryphobia.BehavResTher,1999,37(7):653-658.

6JaneM.Spurr,LusiaStopa.Theobserverperspective:effectsonsocialanxietyandperformance.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1009-1028.

社交焦虑治疗第2篇

社交焦虑障碍[1](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境,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描述,SAD有两个特征,其核心症状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的恐惧,当暴露于公共场合时感到极度焦虑;另一个特点是患者本人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最近有研究[2]表明,该病在美国和德国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其终生患病率为5~15%,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这种障碍1985年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成人社交焦虑障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并在其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关于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到目前为止,国外已针对性进行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开创性研究,而国内这类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这一现实,本文针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介绍,尤其对各种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较详尽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希望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借鉴与帮助,也为将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心理社会治疗

1.1 各种心理社会疗法的共同点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进行系统研究,回顾相关方面的文献发现,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以下四个共同点:(1)各种治疗方法几乎都是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变式,虽然也有些关于心理动力疗法的报道,但没有对其疗效进行对照性研究,因此我们主要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各种变式的疗效;(2)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本质上都是对成人社交焦虑干预措施的修改,但其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及干预措施都基于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3)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是针对那些符合SAD或回避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的,大部分的研究其被试都是几种焦虑(如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及广场恐怖症等)并存的患儿,以下主要回顾文献中关于前者的报道;(4)除两个研究外[3,4],其它研究均为治疗组与非随机对照组而不是替代性治疗组或安慰剂组进行的对照研究。以下主要回顾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所展开的研究。

1.2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方法简介 到目前为止,有两种针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措施,即儿童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s:CBGTA)和儿童社会效果治疗(socialeffectiveness therapy for children :SETC)。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是模仿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案建立起来的,其共同点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且都需要对儿童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在两种治疗方案里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治疗社交焦虑与其它焦虑的差别所在。

在CBGTA的治疗方案里,社交技能训练包括给儿童传授一些细节性的社交技巧,例如,怎样接受他人的表扬,怎样提问,怎样变得自信,怎样识别合作者的情绪并做出适当的反应等等。CBGTA社交技能训练中的创新性成分是在每阶段的训练过程中使用"快餐打断"(snack break)式进行"微量暴露练习"(miniexposure exercises),即不仅要求儿童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吃快餐,而且在吃快餐时还经常被打断,通过这种方式来介绍与加强各种社交行为。

SETC是专门为青春前期的儿童设计的,社交技能训练除了传授一些类似于CBGTA社交技巧外,其创新性在于增加了一种"同伴共同参与计划"(peer generalization programming)的活动,即在同一个社区里的社交技能好的同伴也和社交焦虑障碍儿童一样参与计划好的活动,这就给患儿提供了一个模仿适宜行为的机会,并且学会友好地对待同组的成员。在每次社交训练结束后,接下来让其在自然情境中通过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如打保龄球、钓鱼等,使他们有机会与内心羡慕但又回避与之交往的儿童进行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社会化。

1.3 有关儿童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和社会效果治疗疗效的研究 Albano(1995)等[5]对5名患儿进行治疗,年龄为13~17a,治疗以小组形式进行,共16次,其中4次有选择性地安排一些家庭成员参与,前2次主要是给儿童与父母讲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性质、维持其症状的因素及治疗过程;在第8次治疗中,儿童与父母都参与一次关于家庭因素在维持SAD中的作用的交流训练;第15次治疗中,父母观察儿童在暴露任务中的表现,并且交流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及在本次治疗中的收获。治疗后,虽然没有临床资料显示其疗效,但是,经3mo的治疗,80%的SAD患儿症状显著减轻;1a后,所有儿童不再符合SAD诊断标准,1名儿童症状明显改善;并且,父母与儿童本人也报道其积极情感增加,人际关系质量提高,经过治疗后全部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均有所改善。

Hayward(2000)等[6]以35名符合SAD诊断标准的女性青少年为被试,把她们随机安排到治疗组(12名)与非治疗组(23名)。结果发现,通过儿童与父母诊断问卷调查表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45%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诊断标准,而在非治疗组只有5%。并且在单相重型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治疗组只有18%的儿童符合重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非治疗组却有41%。虽然研究结果表明CBGTA是很有前景的方法,但1a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符合SAD诊断标准的人数却没有显著性差异(40%和56%),用成人社交恐怖症、焦虑症调查表(SPAIA)评定其平均得分分别是96.4与99.2。

以上两个研究表明,CBGTA对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是有效的,不但使SAD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情绪障碍、其它焦虑障碍以及所有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但是疗效的维持只有在Albano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在CBGTA的治疗方案里必须注重加强疗效的巩固方案,有研究者也正在进行相关的工作。

Beidel[7]等人进行了对照性研究,比较了SETC组和其它治疗组的疗效,他们以67名8~12a的儿童为被试,这些儿童均符合SAD的诊断标准,把他们随机安排到SETC组或其他治疗组,其他治疗组在会谈次数及时间、治疗师的接触、社会暴露任务等方面与SETC组基本匹配,不同的是SETC组进行的是个性化治疗(the individualized nature of SETC)。结果发现,在SETC组,67%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诊断标准,但在其他治疗组却只有5%。并且用儿童社交恐怖症、焦虑症调查表(SPAIC)评定,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显著(53%和5%)。在进行6mo的治疗后,SETC组85%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临床标准,且儿童本人、父母及其他评定者都认为患儿的社交表现明显提高。

以上的研究表明,SETC的疗效不仅是长期的、显著的,而且该研究还排除了其它非特定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是可信的。因此,对青春前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儿童而言,SETC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仅仅由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1.4 研究的改进与创新 通过广大研究者的努力,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心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得出的结论也有限,对于将来的研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团体治疗方式与个别治疗方式进行对照研究,以便确定最理想的治疗模式;(2)通过研究确定治疗以多少次为最佳;(3)各种治疗方法中的治疗要素对疗效的影响因素;(4)同伴共同参与计划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疗效,其优点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另外,在以上所报道的研究中,对疗效的评估还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在模棱两可的社会情境中评估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的问题解决策略;(2)让儿童写两周有关自然情境中社交活动情况的日记;(3)对儿童的自信与亲社会行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评估。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SAD的干预措施能否推广。

最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手段对疗效进行评估:采取经验取样法(如电子日记)对社交活动、消极或积极的情绪的趋势进行定性定量评估;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评估某些社交技能,如笑、自我揭示的互惠等;把评估纳入"积极心理学"体系中,构建诸如幸福、善良、勤奋等人格特质。

2 心理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或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进行药物治疗疗效的总结性研究。Birmaher(1994)等人[8] 的开放性试验表明,SSRI对治疗有多种焦虑障碍的儿童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因其结果不是针对特定的焦虑障碍的,因此对青少年来说是否有同样的结果不能从资料中得以证实。Mancini(1999)等[9]报道7例有广泛性社交障碍的儿童(7~18a)应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总之,这些结果指出,SSRIs对于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还应通过双盲试验、安慰剂试验等对照研究来进行证实。

由于没有对照性研究来证明药物治疗对儿童青少年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许多儿童病例,儿童精神学家只能求助于成人的标准来进行推断,因此以往研究的意义也很有限。对成人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提示,MAOI类、氟西汀和其它SSRIs类药物治疗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有效。尤其是SSRIs类药物是治疗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较有效的第一线药物。尽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药物治疗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时还是必须谨慎,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Kearney(1998)等[10]发现,在对有各种焦虑障碍儿童(主要是强迫症与厌学症)进行药物治疗的回顾中,大部分的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由于各种障碍与各种治疗方法交叉在一起,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共同效果;其次,对成年人进行精神病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何程度上可以推广到儿童青少年,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未知。因此,一般认为,药物治疗不应被用作儿童焦虑障碍的唯一干预措施,而是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但是,还没有研究比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这两种联合治疗中究竟哪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更有效。Heimberg(1998)[11]等最近以有社交焦虑障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苯乙肼与安慰剂,认知行为治疗与"安慰剂"(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疗效,结果发现,治疗12w后,通过多种评估工具的测量,两个治疗组均有同等的作用,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这些研究都在探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及联合治疗的疗效。

3 结语

尽管目前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初步的,所进行的研究也很有限,但毕竟已经引起人们的研究,尝试深入了解这种障碍的病因学、症状学、流行病学,试图提高诊断及评估的正确性,从而开展有效的治疗。以后应进一步进行各种方法、疗效的对照研究,采取各种评估方式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等,这将有助于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进一步理解和更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元吉,汤宜朗,蔡焯基.社交焦虑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184

[2] Heimberg R G, Stein M B,Hiripi E,et al.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social phobia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nthetic cohort analysis of changes over four decades[J].European Psychiatry,2000,(15):29

[3] Beidel D C,Turner S M,Morris T L,et al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9,(38):643

[4] Silverman W K,Kurtines W M,Ginsburg G S,et al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9,(67):995

[5] Albano A M,Marten P A,Holt C S,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 in adolesc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5,(183):649

[6] Hayward C, Varady S,&Albano A M,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in female adolescents: Results of a pilot sth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0,(39):1

[7] Beidel D C,Turner S M, Morris T 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1,(22):205

[8] Birmaher B,Waterman G S,Ryan N, et al.Fluoxetine for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993

[9] Mancin C,Oakman J m,Boyle M,et al.,Serotonergic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ase seris[J].Deprssion and Anxiety,1999,(10):33

社交焦虑治疗第3篇

关键词:社交焦虑症;帕罗西汀;临床疗效

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SAD)是指对任何社交或公共场合而感到强烈的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此类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在可能被仔细观察的表演场合,有一种持久的恐惧,由于紧张或者害羞而引起的难堪等。据数据的不完全统计[1],社交焦虑症的发病率高达2.6%~6.5%,临床中常利用选择性5- 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治疗社交焦虑症患者,并取得显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48例(男29例,女19例)社交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DSM-IV关于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年龄21~49岁,平均(35±14)岁,病程0.5~3年,平均(1.75±1.25)年。在2w内均未使用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其他SSRI类药物,排除有严重药物依赖者、哺乳期者、妊娠者及躯体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帕罗西汀,晨起餐后服用,起始剂量10mg/d,2w内可加至20~35mg/d,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剂量,禁止与其他药物合用,连续用药8w。

1.3疗效评定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LSAS、HAMA评分,对治疗后2、4、6及8w的LSAS、HAMA评分进行记录,根据两组评分对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减分率超过75%;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减分率为50%~75%;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减分率为25%~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减分率小于25%。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LSAS总分、HAMA总分均采用x±s表示,用t检验,临床疗效率、不良反应率均采用%表示,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48例患者治疗前后的LSAS、HAMA评分情况 48例患者治疗后的LSAS、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评分越来越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48例患者临床疗效 48例患者中痊愈12例,占25.00%;显效20例,占41.67%;好转13例,占27.08%;无效3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45/48)。

2.3 48例患者不良反应 48例患者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占6.25%,其中1例表现为头昏、1例为便秘、1例为恶心,检查其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监测无异常。

3 讨论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的损害社会功能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过分害怕在公共场合及他人面前进行社交活动,若暴露在公共场合极易恐惧及害怕等[2]。近几年来,众多医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是脑的疾病,5-HT、NE等神经质均参与到该病的发病机理。学者袁丽品[3]等选取41例社交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帕罗西汀治疗,临床治愈率为49%,显效率达83%,其不良反应较轻,得出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具有显著疗效。

帕罗西汀能够选择性的抑制中枢神经元对5-HT的摄取,促进其传递,对毒蕈碱受体具有较小的亲和力,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血压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本研究中,48例社交抑郁症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75%,不良反应率仅仅为6.25%,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4-5]。

综上所述,社交焦虑症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瑜,张梓刚,范涛,等.帕罗西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症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3):66-67.

[2]张宏耕,张雪花,程明,等.九味镇心颗粒和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2):37-40.

[3]袁丽品,马建军,李学,等.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87-88.

社交焦虑治疗第4篇

关键词: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大学生;社交焦虑;疗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J61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8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1]。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作为音乐治疗众多方法中的一类,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治疗领域的运用。由于它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团体音乐治疗中的一些治疗原则相吻合,因此作为一种音乐治疗的手段被运用于团体音乐治疗中。本研究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存在不同程度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探讨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形式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有效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1.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个人心理健康的保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之一,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和稳定,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人生的最高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因社交焦虑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焦虑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中较为严重的问题。金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最高,而在这个年龄段上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它因子的评分,焦虑分值也是这个年龄段为最高”[2];彭纯子等人在湖南高校的调查表明:“约有16.26%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3];李英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有27.2%的大学生被试处于高交往焦虑,18.5%的被试非常羞怯,14.1%存在高度交流恐惧,最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是小组讨论、会议交流和2人交谈”[4]。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由于社交焦虑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的、现实的威胁。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己经成为关心教育,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所有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而来。因此,有必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研究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以团体音乐治疗中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回避和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SPSS11.5数据处理软件等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模式,检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效果。研究假设:

第一,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SCL90、IAS、SAD得分基本一致。

第二,后测实验组在SCL90、IAS、SAD中的各个指标呈下降的趋势,焦虑因子明显改善、交往能力增强、自我接纳程度增高。

第三,后测对照组在SCL90、IAS、SAD中的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

第四,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学会情绪管理,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查阅中外大量相关文献,设计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可行性方案;运用测量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团体辅导前和辅导后的测量,全部问卷和量表都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运用实验法按照设计好的辅导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辅导干预;运用统计分析法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见附录一)

此量表由迪洛葛迪斯(Derogatis)编制,此表包含90个项目,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时间。此量表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有较好的信效度报告。

(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见附录二)

此量表为沃森和弗伦德(Watson&Friend)编制,此量表得分高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高,反之亦然。SAD量表中的所含的28个条目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一种行为表现),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一种情感反应);两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及0.87。

(3)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见附录三)

此量表为利里(Leary)编制, 交往焦虑量表(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按“一点儿也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一5分。其总评分从1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进行测试,筛选出SCL—90的焦虑因子大于2,SAD总分高于13分、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回避分量表高于12分的报名者48人,平均年龄在18—20岁之间,组成研究对象。将4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人,女生14人、男生10人;对照组24人,女生15人、男生9人。考虑到团体音乐治疗形式的干预,每一组治疗团体的人数不宜超过12人,因此又将实验组的成员分为两组,每组12人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数据统一计算。对照组的成员不做任何干预。

4.研究程序

(1)场地与设备

场地:武汉某大学排练教室。

设备:钢琴、打击乐器—大鼓、小鼓、手鼓、三角铁、碰铃、木鱼、响板等,CD音响一套,软垫13个。

(2)团体类型

本团体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而设置的。该团体并不针对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而只是运用音乐治疗中情绪影响认知的原理,采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形式来解决大学生中的社交焦虑困绕问题。

(3)团体目标

该团体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了解焦虑情绪的来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对团体成员建立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第三、通过与团体中与自己有相同问题人交往,摆脱生活的困境与孤独感。

第四、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获得自尊自信。

第五,能把在团体活动中学会的新体验与经验,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

(4)团体性质

结构化:本次团体采用结构式方法,分10次课进行,每次1.5小时。考虑到团体发展阶段性特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形式采用上有一个配合团体接触、磨合、发展、成熟的层层演进过程。

封闭式:为了保证整个课程的效果,出于客观评估的需要,也是为了间接地培养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的理念,将团体定位为封闭式的方式。

同质性:考虑到本次评估课程的目的需要,本次团体辅导选择希望改善社交焦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中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组成同质组,进行团体音乐辅导,当然实际上,这些同质组成员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如焦虑状态的程度差异、性别差异等等。

(5)成员对象

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共48人,其中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

(6)团体时间安排

2008年9月—10月,每周2次,共10次完成。

(7)评估方法

量表评估:

a.实施实验前测,对全部48位被试成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进行结果统计,作为前测数据保留。

b.实施团体辅导,对实验组24位成员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每次1.5小时,对照组暂不做任何干预,等实验组结束后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辅导。

c.实施实验后测:在实验组进行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后,全部48位被试成员再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结果作为后测的数据保留。

d.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观状况自述:

团体结束后,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

5.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方案设计

整个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以《你好歌》开始,以《再见歌》结束,每次结束前都有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澄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间部分由五大类构成:

(1)热身与放松:放松分主动式放松(主要是治疗师通过引导肢体动作达到放松目的)与接受式放松(治疗师通过放松音乐引导放松)两种。

(2)语言类:通过声音、词汇、歌谣,加上节奏元素,配以乐器伴奏,形成声部配合。

(3)声势:通过声音(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如:嗓音、拍手、拍腿、捻指、跺脚,和乐器发出的声音)打节奏。

(4)器乐:通过音高乐器、打击乐器进行独奏、齐奏、分声部演奏等。

(5)肢体活动:听指令做动作、姿势,以及舞蹈等。

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阶段[]次数[]目标[]活动内容

初始阶段[]第1、2次[]相互认识;简介活动设计及预期目标;进行集体规范;建立人际信任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与参与度。[]简单介绍音乐治疗中的情绪—认知原理;签定团体约定书;用音乐节奏介绍自己;学习《你好歌》、《再见歌》;声音游戏。

自我探索阶段[]第3、4、5、6次[]引导成员觉察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和反应;认识和探讨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对自己的影响;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打破孤独感;[]声音的传递与声音的合奏;节奏接龙与节奏模仿;为熟悉的歌曲填新词;为简单的旋律集体配伴奏;简单的集体舞蹈。

自我发展阶段[]第7、8、9次[]学会管理和处理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认识他人,接纳他人;寻找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建立交往信心;加强小组间的交流。[]在音乐中进行肢体放松;寻找和谐的声音;在团体音乐中创造新的音乐;团体舞蹈中的即兴动作创造。

结束阶段[]第10次[]整理团体经验的心得,体验彼此的肯定与支持,鼓励继续成长,处理分离情绪。[]接受式的音乐放松与想象;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团体舞蹈中告别。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各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

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被式与对照组被式后测比较,在IAS量表、SAD量表总分及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分量表、SCL90量表的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强迫、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分上差异显著,除了抑郁因子的P

2.讨论

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是在音乐活动参与下采用团体情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本次的团体辅导中,通过运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技术,对团体成员实施了四个阶段的团体音乐治疗,包括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习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本研究显示,经过10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从分析数据和主观评价两方面来看,实验组被式减缓了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在SCL90的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以及社交回避与苦恼上都有显著改善。

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团体中的情绪抒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常会有许多苦恼的心情。由于没有机会向别人倾诉,或者向别人透露,这些痛苦的情绪只能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情绪的抒泄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焦虑主要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情绪,并且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是人类正常的反应,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社交焦虑者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情绪一直存在,不能通过日常生活方式得到缓解。而同质、安全的团体给被式提供了有效的、真实的暴露环境。让焦虑者直接面对焦虑情境是社交焦虑治疗最重要的方式。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首先为同质的小组成员创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焦虑情境(团体小组),应用音乐放松,让团体成员体会焦虑情绪与身体的关系。当焦虑时,我们的身体是紧张的,那么当我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我们的焦虑情绪就会降低或消除。利用音乐伴奏下的肢体放松,如:音乐中的水母运动、降落伞的韵律、圣诞歌中的雪人融化、木偶音乐加工厂等活动,让小组成员亲身体会身体放松的状态,进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的情绪状态,并努力把这种状态带到团体互动活动中。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许多成员感觉“舒服多了,轻松了许多,心情好象也好了许多……”[5]。在从生理上体会身体放松以后,为小组成员创设心理层面的焦虑情绪抒泄方式,例如“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团体律动舞蹈中,每段音乐的结束部分都是一个长音,要求小组成员在长音时,第一、二次要用目光去寻找任意一个小组成员,友好地和他进行目光接触;第三次要寻找伙伴握手;第四次在握手的同时向对方问好……。根据消除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减低焦虑者自我专注的倾向,将注意力由自我专注转移到互动对方的行为上,特别是在团体小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互动中(目光的接触、手势的运用等)可明显减低当事人因自我专注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改善或消除焦虑情绪。在“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从刚开始的目光游移,表情紧张到后来的轻松,面带微笑地和同伴互相问好。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有的成员说:“刚开始好害怕,也不好意思,感觉很紧张,心想要是我看他,他不那么友好,或是冷漠我,那多尴尬呀!可慢慢地觉得大家都很热情,也就放松了。到后来就想赶紧多找几个人问好。这个活动很好玩,要是生活中跟人交往也是这样该多好啊!……”[6]。大家在这次讨论中还澄清了“我是不是把人都看得太灰暗了,所以搞得让自己在人多的时候就紧张不安,生怕出错。今天的体验让我很愉快,也让我想到了点什么,其实大家还是很友好的,没那么可怕……”[7]。从活动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音乐活动,小组成员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抒泄,从而改善了社交焦虑的状况。

第二,团体中的接纳: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不被别人接受与容纳,就会感到孤苦伶仃,无所依托。若被人拒绝或排斥,更令人孤独、寂寞、压抑,而导致心身疾病。所以相互的尊重和接纳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所有团体干预效果的基础。团体的接纳是小组成员们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由于团体的接纳,有了一种尊重、肯定、和谐与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们身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环境,使他们不再害怕和焦虑,敢于去尝试新的情绪、行为与认知的表达方式。对他人的接受和容纳的多少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得他们能更多地表达自己以及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别人的自我表达,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内心隐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共鸣,于是他们能够打开封闭的自我,也能体验到来自他人的真实接纳和理解,进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开放地接纳自己和他人。在一次“节奏传递”的活动中,大家围坐一圈依次打节奏,因为社交焦虑的人非常不习惯、甚至害怕在人群面前单独表现,于是明显紧张不安,治疗师在活动开始前预先和大家进行了沟通,要求大家在别人打节奏时要注意倾听,当某个成员打错了或没接上时,我们等一等,并用鼓励的眼光告诉他,没关系,你再来一次会做的很好的。在整个活动中,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从怯生生、断断续续的演奏到后来的流畅、有序、动听的演奏与合奏状态。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因为大家都在无条件的互相接纳,感觉内心走得很近,没有什么陌生感,在倾听他人时,学习到了从内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感觉这样很愉快。因此团体的接纳对社交焦虑情绪的缓解非常重要。

第三,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常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自己遇到不幸、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常常自责自怨,误以为天底下就自己最倒霉、最不幸。尤其是有些内容羞于启齿,自己无法接受,加重了心理负担与痛苦,只好在自羞自惭中折磨自己,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情绪和生活。而在团体的音乐治疗活动中,通过音乐大家互相交流,于是有机会从其他成员的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遭遇,共同的困难和体验,顿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会感到如释重负。一种同病相怜、风雨同舟的感受使得个体放松了自己,降低了焦虑,减少了防御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一起进步。在一次“歌曲填词ABC”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我们都在里 ,要把 的种子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 里 ,要把带进每个人的心上; 会带给你 ,也会带给你和”[8]。为空白处填上能表达你真实心情的词,并说出原因。有些成员填的词是“恐怖、焦虑、迷茫、恨,以及渴望温暖、得到关爱、获得理解、不再迷惘……”[9]。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当小组成员诉说自己所填之词都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感受时,一下子得到了很多成员的响应。气氛热烈起来,大家好象突然间找到了知音一样,没有了隔阂,拉近了距离,一起分享感受,共同面对,释放了心情。有效降低了焦虑的情绪状态。

第四,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给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会交往环境,减少了成员的心理防御。在团体中,随着团体治疗的深入,每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很容易在团体中暴露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必然引起矛盾冲突和内心的不良体验,这些情况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容易避免的,但在团体环境中却是很难避免的,团体的环境迫使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不安。于是他们在团体音乐的互动活动过程中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团体就为成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可以试验和发现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评价个人真实的人际交往情况。 通过团体成员在音乐活动中的交互经验,成员不但看清了自己的社交情况,还可以具体学习基于对别人的信任和关爱所发展出来的基本礼仪,以及有效沟通和融洽共处的社交技巧和方法。例如在一次“节奏乐器大合奏”的音乐活动中,大家分成了三个小组,为《小星星》的旋律配伴奏。每个小组在讨论用什么样的乐器和节奏为旋律配伴奏时,都出现了分歧,刚开始时,大家比较畏缩,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小组成员沉默不语,有的有些烦躁,无法进行下去。但任务毕竟是要完成的,慢慢地大家在尝试每样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后,逐渐找到了协调的方式,最后在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组的演奏都各具特点,达到了和谐。在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刚开始出现矛盾时很想不做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肯定逃了,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想逃也逃不掉了,可是后来真正面对时,也不觉得那么难半,最后的合奏效果还不错。这次的体验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只要大家勇敢地去面对出现的矛盾,一起努力,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终究会有好结果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理解,不断地调和出现的分歧,使大家也变得更亲近了,我想以后大家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通过这次的音乐活动,成员们习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的正性反馈和良好经验,使他们能建立起信心,降低焦虑,以放松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互动关系。这种温暖而真实的团体互动关系,使他们改变了对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看法,这将对他们以后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建立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大有裨益。

第五,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团体指导者是团体互动系统中的核心,由于团体治疗干预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都是由指导者来确定,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要求指导者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担任参与者的角色。那么指导者的自如、轻松、真诚的社交风格都成为成员效仿的对象,而且他在把握团体目标不偏离的同时,还要与每个成员达成一种温暖信任的亲密关系。在团体的互动过程中,指导者熟练的咨询技巧、敏锐的察觉和应变能力都是必须的,特别是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情绪并运用团体的力量来对个体的焦虑进行干预,并对团体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突发事件”(如成员间的冲突等)做出回应。如在“声音回旋曲”的音乐活动中,有的成员很害怕,不敢开口,明显地出现焦虑情绪,指导者及时地澄清,声音的准不准、好不好听没有关系,只要你尝试了,那种参与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不要紧,你一定能做好的。并且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地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即使不那么美妙我们也要鼓励他把声音传下去。指导者理解的话语和良好的共情给了大家不少的支持,大家的焦虑情绪出现了缓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指导者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努力地去参与,也慢慢地开始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大家在余音缭绕中结束了愉快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社交焦虑存在于人群中的比率还是很高的,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就生理、心理因素来说,负性的情绪、和负面的认知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习得性无助等与社交焦虑有关;就社会因素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态被证明对于预防和改善社交焦虑有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三方面的改变将对于改善社交焦虑起作用。

在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有不少。从辅导形式上看,利用音乐治疗来针对具有某种心理困难(如社交焦虑)的特殊群体的治疗性的团体还不多;从研究探讨的视角来看,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是有作用的。但是,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特别是团体音乐治疗是通过哪些因素的作用达到改善社交焦虑的目的的,即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学校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第一,实验组被试在IAS、SAD量表、SCL90的总分、以及人际敏感、抑郁、强迫、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分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被试在以上量表上的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前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上不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后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显著。

第三,实验组经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后,社交焦虑明显降低,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因素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第四,实验组成员经过干预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第五,实验组成员在干预后的讨论中,普遍认为团体辅导使他们增强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增加了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同时经过团体音乐治疗的训练,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了对他人的戒备心,能够比较放松地与人交往,自觉效果良好。

第六,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团体中的情绪抒泄、团体中的接纳、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以及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

然而本研究也有局限性。其一,研究的样本属于小样本,并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样本只来源于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实验的普遍性意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加大样本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的同时,也可考虑在各类学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二,本次研究在筛选社交焦虑大学生作为样本时,只采用了量表进行筛选,未采用结构化的访谈,这有可能不利于收集更细化、准确的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再次,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只在干预前后进行了测量,测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短期效果,未能做长期的跟踪,因此,干预的长期效应如何将进行跟踪,以弥补本研究在这方面的遗憾。

社交焦虑治疗第5篇

夏 天

[摘 要]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通常在青春期发病并会长期蔓延的一种慢性心理障碍。患病者大多数对社交活动有持久而明显的害怕、恐惧和焦虑情绪或出现逃避行为,影响他们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文章从社交焦虑的定义、成因、治疗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叙述和概括。

[

关键词 ]社交焦虑;成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04-02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患病者往往得不到他人重视,被归于害羞或性格原因等一般性问题。研究指出青春期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得不到矫正或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随着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播和精神卫生领域的进展,社交焦虑障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社交焦虑的定义、成因、治疗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叙述和概括。

一.社交焦虑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在1966年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Marks在此基础上于1970年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cial anxiety)的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交恐怖症在国际公认的诊断分类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将社交恐怖症作为“焦虑性障碍”的一个类型被沿用至今。我国学者郭晓薇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者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群中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

二.社交焦虑的成因

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于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持有不同观点,主要分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以及依恋理论以及其他遗传、生理、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

1.早期创伤经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由于早期的客体关系未处理好因而无法建立信任,造成了社交焦虑,更多的强调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早年经历。霍尼认为人际焦虑产生于童年期的不安全感、不喜爱感或不受重视感,个体因此采取迎合、对抗或远离人群的方式应付。

2.行为强化、模仿习得。行为主义理论运用条件作用原理解释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他们认为社交焦虑的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与社交情境中的刺激和恐惧事件紧密相关。他们认为行为一旦受到强化或奖励,对恐惧刺激的回避就成了习得性反应,并通过负强化而使个体感到持续的恐惧。 替代性学习的观点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模仿习得的结果,与父母和关系亲密的人焦虑模式存在相似之处。还有人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由于社交技能习得的缺乏。

3.错误认知。认知理论认为错误的认知导致了社交焦虑情绪的产生,最终导致回避行为。刘会兰指出,对于自己的社会表现的否定性自我评估、在社会交往之前或者之后的否定性自我声明、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社会表现中积极与消极事件的选择性记忆、注意偏向社会威胁性线索、对于自己能力和表现的低期望等等,导致了社交焦虑情绪的产生,最终导致社交回避行为。

4.心理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爱与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容易导致个体缺乏归属感,进而使个体产生社交焦虑。

5.非安全型依恋。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只有亲近自己的抚养者才能满足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过早的与母亲分离,受到严厉管教或者需求总不能被满足,容易形成非安全型依恋,早期的非安全型依恋一旦被儿童内化后,更容易在以后表现出焦虑和回避行为。

6.其他原因。还有许多研究者从生理、遗传、家庭和性格方面解释社交焦虑的成因.Nutt D.J,等人发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有52羟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调。

Kendler等研究发现,女性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共患病率高近10%。如果父母双方患有焦虑障碍,那么他们子女患病的风险是父母一方患焦虑障碍或双方都无焦虑障碍的子女的三倍。如果母亲患病,那么她的孩子患病的几率将更大。另有研究母亲社交焦虑障碍与儿童社交抑制的结果表明,社交抑制的儿童,其母亲患社交焦虑障碍的数量更多。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父母的健康情况。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家庭中情感疏远、缺乏父母温暖以及混乱的依恋关系都是子女社交焦虑的发病因素。社交障碍患者倾向于模仿他们父母对于环境威胁的感知,他们目击了父母在这种情境中所显出的小心、谨慎和回避,然后在自己的社交场合仿效这些行为。Chader、Walker等研究发现,儿童期经历的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死亡、父母患精神疾病、家庭冲突等都有增加儿童患该病的风险。

性格特征包括社交预期、无法控制的感觉以及行为抑制。社交焦虑患者通常对社交结果有一个最坏的预期,他们常常还提到自己感到无法控制,一种普遍的习得性无助感。行为抑制是一种稳定的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安静、退缩和胆小,不愿意讲话,对陌生场合包括与不熟悉的成人交往,都会导致进入神经唤起状态的特征。

此外,生活应激事件,尤其是与社交创伤有关的事件,都会引起焦虑和回避的发生。

三、社交焦虑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两大类。

1.治疗目的。 (1)改变患者对社交情境的恐怖情绪和错误认知。 (2)缓解社交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 (3)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氯硝安定能有效治疗社交恐怖,有效率为78%.阿普唑仑也对社交恐怖有效,但有效率不及氯硝安定。SSRⅡ中的帕罗西汀近几年被较多地用来研究治疗社交恐怖。在药物治疗的任何治疗阶段均可合并认知行为治疗。

3.心理干预。

(1)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最有效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包括4个组成部分暴露、运用放松技术、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调整。治疗办法分为个体和团体两种认知疗法。治疗起作用的关键在于通过让患者暴露在其害怕的社交情境中,通过反复的暴露,进而让患者适应此环境,从而减轻再度遇到社交情境时的恐慌和焦虑程度。

(2)森田疗法。森田疗法认为精神交互作用是产生病理心理的重要因素。森田疗法主张将焦虑等负性情绪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将这些情绪感受正常化。首先要承认焦虑这一感受,其次是帮助患者改善与焦虑共存的感受,让他们能以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焦虑。当个体能逐渐忍受焦虑、与社交焦虑情绪的和谐度变高,他的社会功能也就能逐渐恢复,身心状况也就越好。森田疗法以生活中常做的事为其实践内容,从有意识去做、带着症状去做到自然地去做,从治疗阶段自然过渡到社会环境中去,达到康复的目的。

(3)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一种从实验中获得的行为纠正的方法,在心理治疗和咨询的过程中采用该方法对儿童的sP进行治疗效果较好。DSM-IV描述了儿童和成人在社交焦虑上的4个不同点:①患病的儿童必须具备有和熟悉的人交往的能力,他或她的社交焦虑不仅仅是对成年人,在同辈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出现。②由社交环境产生的焦虑可能表现为儿童的哭泣、发脾气,或者社交环境中遇到不熟悉的人而退缩。③由于年幼儿童认识和感知觉的限制,识别患病儿童在社交环境中的害怕是困难的。④18岁以下,必须有存在最少6个月的社交害怕的现象。因为存在以上4个不同点,在使用该方法的时候要着重确定儿童的适用不良与异常行为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治疗的目的,即需要确定治疗的行为。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因素,根据儿童行为改变的情况应及时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物质奖励等)。对患病儿童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现反复的几率较大,治疗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

四、社交焦虑的研究进展

1.社交焦虑与自我认同的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看来,社交焦虑与自我的研究内容多涉及自尊、自我评价、自我和谐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高文凤在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蕾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吴琛研究发现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可以预测社交焦虑。梁执群等人研究发现个体固有的低社交自尊、高焦虑特质、个体遭遇挫折后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交回避和苦恼有显著的正相关。

2.社交焦虑与家庭因素的研究。家庭内部的联系常被看作是一种父母塑造儿童行为的过程。家庭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认知特点以及人格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任顺元等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高于溺爱型的大学生,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放任型的大学生,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溺爱型的大学生。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关系密切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家庭关系疏远的大学生,家庭关系一般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家庭关系疏远的大学生,即:家庭关系疏远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最高: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大学生。

3.社交焦虑与依恋类型的研究。小时候建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对以后的社交能力会产生较大影响,依恋关系体验中有回避和焦虑倾向的个体,会将这种焦虑情绪蔓延到社交行为中,从而造成社交焦虑。李玲玉等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社交焦虑的害怕负面评价、社交回避新环境、社交回避一般环境都与依恋焦虑维度呈显著正相关,除了社交焦虑的害怕负面评价外,社交回避新环境、社交回避一般环境也与依恋回避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4.社交焦虑与学业因素的研究。社交焦虑多发病于青春期,学业压力的增大也是导致社交焦虑的原因。彭纯子等研究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前面三个年级的社交焦虑水平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本科学生与专科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任顺元等研究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低于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

5.社交焦虑与人际因素的研究。辛自强等人在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的研究中发现,在总体社交焦虑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被拒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受欢迎组、普通组。被拒绝组比受欢迎组和普通组体验到更高的社交焦虑。在社交回避上,被忽视组的得分最高,被拒绝组次之,其他组依次降低,在害怕否定评价上,被拒绝组和有争议组得分较高。

社交焦虑治疗第6篇

社交恐怖,又称为社交焦虑障碍,其终生患病率大约为13.3%,是仅次于重度抑郁发作和酒精依赖之后第3位常见的精神障碍。社交恐怖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在心理上害怕在社交场合被人注视,害怕自己会有丢面子或者令人尴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与异性交谈时张口结舌,在公共厕所里因害怕而解不出小便,在众人面前吃饭、写字、表演等活动因为紧张而无法完成,因而对社交场合或对表现性活动存在显著持续的担忧、紧张或恐惧情绪,并因为对社交活动有预期性焦虑而感到非常痛苦,采取回避行为,从而妨碍患者正常生活。患者在出现恐惧情绪的同时,常伴有脸红、心跳加速、出汗、发抖、呼吸困难等典型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多为无明显诱因缓慢起病,平均病程20年,只有25%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自行缓解。

病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交恐怖可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素质倾向,有家族史者性格一般比较内向,而且有严重羞耻感特性,这会加剧个体的焦虑体验,焦虑躯体症状也比较显著,同时患者易采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导致社交恐怖的病情比较严重,预后较差。

后天的家庭社会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态度、教养方式和孩子控制感的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影响童年的依恋性质,形成成人不安全依恋。父母过度敏感、过度保护、控制感过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世界没有控制能力,容易产生焦虑。

诊断

美国的DSM-IV的诊断标准为: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的明显和持久性害怕,担心自己举止窘迫或做出令人难堪的事情(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在害怕的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焦虑,因此有环境限制或境遇性诱发惊恐发作:自己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或不合理的:回避害怕的社交或表演性场合,或者是在这种场合下感到非常痛苦和焦虑;不是继发于其他障碍。

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IO中对社交恐怖的诊断标准为: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导致回避社交场合: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症状局限于或者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其突出特征:焦虑不是继发于妄想或者强迫等其他症状。

DSM-Ⅳ中特别提到了儿童社交恐怖的特殊临床表现,儿童可能只是与所熟悉的、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时会发生问题,出现焦虑: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发呆,或从有不熟悉的人群场合中退出来;患者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小于18岁者,病程至少要有6个月方能诊断。

诊断社交恐怖症需考虑的问题

是社交恐怖还是正常的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焦虑现象。但如果这种焦虑持久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功能,则成为病态的社交焦虑障碍,即社交恐怖。一般社交恐怖带给个体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强,而且患者也认识到这种害怕和恐惧是过分的且不必要的,并有强烈的求助动机。

与广场恐怖鉴别 社交恐怖症患者害怕的情景限于与人交往的场所,害怕与人相遇、当众说话或表演时处于难堪,因而回避。广场恐怖症害怕人多拥挤的场所,担心无法逃出,这两种内心体验不一致。如果二者很难区分,应优先考虑广场恐怖。

治疗

社交恐怖的治疗趋向于采用药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药物治疗①SSRIs与SN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一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NRI)作为新一代抗焦虑抑郁药,具有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使用简便的特点,是社交恐怖药物治疗的一线药物。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推荐的治疗社交恐怖的药物是帕罗西汀(治疗剂、量为50~200 mg/d),舍曲林(治疗剂,量为50~200 mg/d),万拉法辛(治疗剂量为75~225 mg/d)。另外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米氮平(治疗剂量为30~60mg/d)对治疗社交恐怖也有效。临床应用中一般起始剂量要小,缓慢增加到治疗量,通常起效需2~4周,如果患者回避行为明显,治疗需要较大剂量,症状缓解后需继续维持治疗1年,然后缓慢减药直至停用。②苯二氮革类药物。苯二氮革类药物是经典的抗焦虑药,可明显减轻社交焦虑的症状,但长期应用有形成依赖的可能,最好短期使用。常用的有氯硝西泮(治疗剂量为,0,5~4 mg/d),阿普唑仑(治疗剂量为(1~10 mg/d),劳拉西泮(治疗剂量为,0.5~2.0 mg/d)。有学者认为阿普唑仑对伴有情绪的焦虑效果较好,而氯硝西泮对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效佳。③β-受体阻断剂。对缓解表演性活动的焦虑很有效,对社交恐惧者可在进入恐惧情景前1小时服用普奈洛尔20mg,可使心悸等症状减轻,尤适用于“怯场”(演讲者,演员,老师登台前的恐惧)和考试时的神经紧张,但是对于广泛性社交恐怖通常无效。

社交焦虑治疗第7篇

关键词 社交 恐怖 社交恐怖症 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社交恐怖症为“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在一定的社交社交场所,社交恐怖症者会产生出汗、脸红、呼吸困难等典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伴有焦虑情绪和惊恐发作,虽然他们知道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但是他们只能回避这种场合无法控制自我。

1 社交恐怖症的影响因素

影响社交恐怖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和性格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人拒绝,或者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被人拒绝,从而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行为。

生理原因。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认为人体内有种化学物质“5-羟色胺”,该化学物质失调导致社交恐惧症,信息通过这种物质向大脑细胞传递信息,该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恐惧情绪。

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技能,家庭搬迁过于频繁都可能加大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

社会原因。与人交往受到的挫折比较多,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恶劣。

性格原因。 自身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时被看出自己的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与人交往,过分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过分反省。

2 社交恐怖症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根据害怕的对象,社交恐怖症可分为特殊恐怖症和一般恐怖症两类。特殊恐怖症患者仅在一个或者几个特殊的社会场合感到特别害怕,比如当众发言和当众表演等,但是在其他场合中表现正常。他们在特殊的场合中会说话不连续甚至说不出话来,会感到特别恐惧。一般恐怖症患者受到的伤害更大,会引发更高的共病率,他们害怕恐惧大部分的社交情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开会、约会等他们都不能正常活动。

在公众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吃饭甚至去厕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出汗、眩晕、震颤、面红耳赤、心慌等症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担心自己被注视成为焦点,病情严重的患者只与家庭成员接触尽量回避其他人,甚至会失去工作能力。

3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标准:心理、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发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它症状;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特征。

4 社交恐怖症的测量

社交恐怖症的测量方式一般分为专用量表和自评量表。专用量表有两种:(1)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iebowitz''s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iebowitz''s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最常用于评定社交焦虑障碍的量表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效度和信度都很高,是用于评估社交焦虑障碍较好的量表。在 Yao SN 等人 1999 年报道的 LSAS 法语版本中,包含了对社会交往中有关恐惧和回避的 12 个项目的评定和对有关操作情境的 12 个项目的评定。(2)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and Distress Scale,SADS),该量表共有28个测量项,主要测量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回避和害怕行为,且Watson and Friend (1969)证实了SADS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自评量表有四种常用量表:(1)害怕负性评价量表Fear of Negative valuation ,FNE)。该量表共有30个测量项目,主要测量他人造成的消极社会评估害怕等级,并能显示出心理测量效度和对测量效果的敏感性。(2)害怕问卷(Fear Questionnaire);(3)杜克简便社交恐怖量表(Duker Brief Social Scale);(4)社交恐怖和焦虑问卷(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5 社交恐怖症的心理治疗

社交恐怖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暴露疗法、认知转变、放松技术、社会技巧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暴露疗法。该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不断地暴露在令其恐怖的情景,使他们习惯之后减少恐惧。暴露疗法的第一步是建立对患者来说从容易到困难的不同程度的暴露等级。患者从最容易的等级场合训练逐步增加难度。暴露的时间足够长并能不断重复时效果比较好。暴露可以在治疗集会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在现实社交场合得以实现。

认知转变。社交恐怖症患者一般认为他人以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认知转变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完美主义的非理性的想法和信念,他们的信念和想法对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改变他们的想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焦虑情绪和行为。改变他们不合理的焦虑想法后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他们的负面解释。

放松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肌肉的放松与紧张之间变换,快速地缓解紧张。通过放松教会患者应付社交恐怖的生理反应,从而抑制其在社交场合焦虑恐惧等生理唤醒,阻断唤醒对社交行为的干扰。

社交技巧训练。社交恐怖症患者刻意回避社交场合一个原因可能是缺乏社交技巧,该方法主要是教会患者一些社交技巧,比如眼神交流、非言语交流、自我表达等。社会技巧训练包括模仿行为演练、矫正反馈、社会强化、家庭作业。学会社交技能后他们能够从社交训练中获益。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研究较多的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它综合上述四种方法。CBT依赖于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联合,包括评估,诊断访谈,对患者焦虑症状和治疗知识的培训。控制实验研究比较了多种CBT,药物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之间的疗效,既有个体CBT又有小组CBT。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实验期间,追踪期间,CBT都比支持性心理治疗更具有疗效。而CBT与药物治疗的比较研究显示,CBT与药物在跟踪治疗上有相似的效果。Heimberg et al.(1997)比较了四种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方法:CBGT,帕罗西汀,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12周治疗过后,CBGT与帕罗西汀比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安慰剂具有更好的疗效,但它们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CBGT比帕罗西汀的优点在于停止治疗后,患者可以很好地巩固疗效。而CBT与其他心理方法的研究也进行了多年。在后设分析中,一系列的研究显示,CBT“效果量”的大约为0.8-1.0,这与单独暴露(ET)差不多。然而,更多的暴露场境可能与更多的症状减少相关。相反,把患者暴露在害怕场合而没有认知转变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汤玥.社交恐怖症的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1.1.

[2] 曹中昌,唐秋美.社交恐怖症的研究进展.山东精神医学,1995.3.

[3] 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社交焦虑治疗第8篇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700;2.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重庆408000)

摘要:在普通人群和医疗机构中,有10%~20%的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焦虑障碍创伤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强迫症金额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是无法随着时间自动缓解的,假如不加以治疗,会导致儿童成年后的功能创伤。这些焦虑障碍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交与同伴关系以及未来的情绪健康。个体早期出现焦虑会增加共病率及成年期出现心理病理问题的风险(如焦虑、物质滥用、抑郁)(Kendall et al.,2004)。为了避免焦虑障碍日后引发严重后果,人们应该进行早期干预。

关键词:小学生;社交焦虑;网瘾

学者们对小学生的社交焦虑、退缩、攻击等不良社交行为和意识的关注和讨论在各大期刊上此起彼伏。有人从小学生社交环境,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从社交焦虑、退缩、攻击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小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关系。在本文中社交焦虑是指小学生在遇到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以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反应反复出现,难以控制。这种惧怕出现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的分泌。笔者认真研读了相关论文并将与本文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文章归纳整理如下。

一、国内已有对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

国内研究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文章层见叠出,其中对做到高屋建瓴的分析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的期刊论文有马中锐等在《第三中医大学学报》上发表的《重庆市4~6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忽视特点及相关分析》。该文对小学生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小学生社交焦虑对小学生未来社会适应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梳理,探讨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忽视对小学生社交焦虑所产生的深切影响。

其余部分论文对某些省市的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若干对改善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建议。如:2008年张瑞的硕士论文《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社交退缩的影响研究》,2010年王锋生《安徽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2年苟翠的《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反思与发展》,2012年乔昆《甘肃农村小学生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

还有部分论文研究了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如:徐云等人的《小学生社会技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社交焦虑对小学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学校要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家庭也要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氛围。减少小学生来自学业的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孙时进教授说:“我们应当从教育、从人际关系,从社会健全等各个角度,建立一个良性环境。一个尊重个人权利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才可能使民众心理健康。”

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重庆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同伴互助模式”的可能。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这对于减少小学生社交焦虑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国外已有对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

在1996年,美国学者《全球疾病负担报告》,预计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4%源于神经精神疾病。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常常也是抑郁症患者。在首次发病年龄小于15岁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七成的患者共病抑郁,四成患者共病酒精滥用。裹挟着社交焦虑的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常因情绪相关的不良身体症状反复就诊,耗费基层医疗资源,增加社会负担。

(一)影响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研究

斯皮尔伯格(C.D.Spielberg)把焦虑分为状态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状态性焦虑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专门反映状态,如紧张、恐惧、忧虑等,往往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一般比较短暂。对学生而言,考试无疑是引起焦虑的重要情境。在重庆,有相当多的小学生考试焦虑超过了适宜水平,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小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焦虑对任务的影响工人的揭露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适应的中等水平焦虑导致最大的作业率,过低或过高的考试焦虑均会妨碍学生知识的提取和能力的发挥。

引起小学生焦虑的还有同伴地位以及同伴友谊,一般来说受欢迎的小学生除了他们的个性魅力,还与他们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联系。学校同学即使是好朋友间也常会发生社会冲突,善于处理这种社会冲突的成功策略也是获得社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对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治疗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在《儿童社交焦虑研究》中提出,对研究的可行性与焦虑儿童认知行为治疗(CBT)在初级护理,使用两种治疗模式。研究中提出小学生长期患有焦虑症,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的小学生的正常发育,心理压力大、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降低,会影响到身体长高。家长和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减轻课业负担,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和运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有着高满意度,低支持障碍,退学率低,没有不良事件在两种形式。

在美国实施的多个针对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治疗随机临床试验被证明是有效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结果。总体来说,虽然并非所有的参与者都对干预有反应,但是这些试验的结果显示,50%~70%患有广泛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或者分离焦虑障碍,他们在接受焦虑障碍的孩子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之后都会有症状的改善,他们在接受完治疗之后不再满足目前的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同时,这些研究显示,10%~37%患有焦虑障碍的青少年在安慰剂组,等待组以及治疗对照组也会有症状的改善。

(三)小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有经验证据表明,社交焦虑与线上社交互动偏好之间存在联系。莫拉汗―马丁在其文献综述中注意到:“在网络滥用与孤独或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中,关键因素也许都在于对再现交流偏好超过面对面交流。那些长期孤独者和社交焦虑者有许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使他们容易沾染上网瘾。他们都对接近他人倍感不安,害怕受到负面评价或者被拒绝。他们过于关注自己心目中的社交缺陷,而这种感觉让他们在人际互动的情境下压抑自己,沉默寡言和退缩,以至于躲避社交活动。”卡普兰认为,当个体显现出明显的线上社交互动偏好时,他们会喜欢使用计算机中介交流去调节情绪。比如说,表现出高度的线上社交互动偏好的人,可能会利用计算机中介交流去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从而缓和自己在面对面交流情境中体验到的社交焦虑。

欧文及其同事通过研究发现,网络让有严重社交焦虑者更容易从常规的面对面人际互动中逃脱出来得出结论:“有严重社交焦虑障碍的个体,可能从虚拟空间的互动中互动中,获得了舒服体验,特别是当其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时。不过,这些体验可能被证明是短暂的,其背后往往是更强大的孤独感、焦虑感和对非网络空间关系的损害,更大量的错误信息,以及个体对不良信念的坚持。”总之,上述研究为“心理交往困难者更容易被线上社交互动吸引”这一说法提供了支持。至此,本章所述的研究显示,问题性网络使用、线上社交互动心理―社会困难之间有着显著正向联系。

欧文等人研究,考察了社交焦虑障碍者的网络使用情况。这些患者报告,他们之所以使用网络,是因为他们觉得与面对面交流相比,他们在网上体验到更舒心的人际互动。参与者的社交焦虑水平与他们“认为使用互联网能避免面对面交流”的想法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社交焦虑、线上社交互动偏向爱好与问题性网络使用之间显示出特定的关系。

三、对国内外小学生社交焦虑文献的评述及启示

笔者整理阅读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小学生社交焦虑的论文发现,学者们对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治疗的重要性、目的、内容、方式有着深刻的见解和全面的概括。国外学者对于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产生原因到对未来社会适应的影响。值得借鉴的是,国外对于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十分重视,并有社会的广泛支持。国内对于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并且相关政策少,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重庆市主城区的一些学校向不受欢迎的小学生教授如何与朋友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理解别人非言语行为以及如何以友善的方式提供帮助和建议。这种训练是很有必要并且经过实验证明是很有效果的,提高了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小学为小学生开设教授社会能力――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成功表现的各种社会技能的集合――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小学生整体的社会能力。

追踪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小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能力、更高的认知能力、攻击性和社会退缩以及社交焦虑最少。例如,被排斥的儿童被分成两组:一组是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另一组是退缩、自闭的。前者可能变成小霸王,出现逃课、学业不良、辍学等问题,成年后继续有病态的行为;后者是内向型,表现出焦虑、孤独、抑郁和恐慌,以后可能发展为很少与人交往甚至与社会隔绝的人。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在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上,国外学者也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划分。很对国外学者强调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必要性。美国、德国等国家对社交焦虑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更为充分。对于克服社会焦虑障碍的方式,与应对其他精神类疾病一样,仍主要依靠采取药物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方面通常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抑制剂、阻断剂及抗抑郁药物。它们对于调节情绪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着副作用。而类似于“剥洋葱”这样的心理治疗方式,仍是不可替代的解决之道。

事实上,心理治疗对社交焦虑障碍来说,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尤其是对儿童和轻微症状者而言,这是首选。目前常用的、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改善人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信心;通过暴露干预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社交时的焦虑。但事实上,这种治疗方式不只是心理诊所或精神科医师才能提供,有社交焦虑的人往往需要从社会各个地方获得帮助。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足,但也有一些机构或团体开始注意到这方面的需求,并开始着手构建这样的帮助体系。

参考文献:

[1]Kendall PC,Safford S,Flannery-Schroeder E,et al:Child anxiety treatment:out comes in adolescence and impact on substance use and depression at 7.4-year follow-up.J Consult Clin Psychol 72:276-287,2004.

[2]李飞;苏林雁;金宇;儿童焦虑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04)

[3]马中锐;重庆市4~6年级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忽视特点及相关分析[J].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12)

[4]张瑞;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社交退缩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王锋生;安徽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0

[6]苟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反思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2(04)

[7]徐云;江光荣;周宗奎;小学生社会技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08(04)

[8]Hirshfeld-Becker DR,Masek B,Henin A,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anxious children.Harv Rev Psychiatry 16:113-125,2008.

[9]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0]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九版),2009.

社交焦虑治疗第9篇

关键词:情绪调节:社交焦虑症

一、情境选择

情境选择是指要接近或者避开一种可能会导致不好的情绪反应的特定情境。在社交焦虑症中,情境选择涉及对社会恐惧的逃避和情境的执行。通常,患者对未来的预测以及相关的情绪反应都是负性的。与那些没有社交焦虑症的人相比,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认为社会更具有威胁性。研究表明社会孤立和限制趋近行为,以及特定的活动或情境都会产生消极情绪,这是社交焦虑症的特点。在临床上,患者会尽量回避因为对现状的松懈或者是情境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同时他们也会精心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来选择他们想避免的那种情境。

二、情境修正

一旦患者进入执行情境,情境修正就会产生作用。情境修正是指通过改环境中外显和物理特性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在社交焦虑症中,情境修正有好几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做出安全。这些内隐或外显行为用来降低患者的危险的情绪状态和维持安全的感觉。安全是一种很广泛的行为,在焦虑症中很普遍。在社交焦虑症中安全的种类繁多,比如,逃避、印象操纵以及企图降低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然而,社交焦虑症的认知模型认为安全会导致焦虑以及对社会的负面信念。然而安全可以让患者感觉使情境的威胁减少了,但这种感觉是有问题的。它们会不自觉地增加患者的焦虑并且使患者对他人的注意力降低,这就给患者的胡思乱想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情境修正或安全都在努力地调节负面情绪,后遗症是可能会导致情感障碍。

三、注意力部署

在注意力部署方面,个体有很多选择。例如,直接环境(社会或非社会)或自我内在环境。社交焦虑症患者在情绪识别、增加自我关注和非典型自我参照加工方面是有特定的偏好的。在社交焦虑症中观察到的对负面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会增强不良情绪,暴露情绪弱点和潜在的精神病理。

尽管在社交焦虑症中注意偏向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危害,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注意力部署都是有害的。患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在某些情境下有助于情绪调节。但是在情境威胁中难以分离的注意力可能会在社交焦虑症中一直保持下去。重新训练患者对社交焦虑症中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会减轻社会焦虑症状。

四、认知改变

认知改变是对社交焦虑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涉及利用认知技能来修改形成情绪反应的刺激的意义。认知重评是一种研究认知改变的最常用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果使用的恰当,认知重评可以改善焦虑情境下的情绪反应以及增强心理弹性和情绪幸福感。另一方面,重评困难被认为是个体焦虑和情绪异常的精神病理学的核心机制。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不会运用认知改变策略。脑神经成像研究也表明社交焦虑症患者在认知重评时会有特定的大脑回路缺失。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对愤怒面孔进行再评价时,他们难以恢复前额皮质的认知控制功能。具体来说,这会妨碍前额皮质的功能,当他们对自身信念进行负性再评价时前额皮质和杏仁核很少会出现功能连通。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修正这些脑信号的缺失,调整认知重评时前额皮质和杏仁核的功能连通。这些结果表明在社交焦虑症中通过适当的训练,认知重评困难的缺陷可以被修复。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消极信念会使他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与社会脱轨。

取得重评技能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在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中及早的引入重评对患者是有帮助的。对信念类型和随后的重评更加细致的分析、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重评技能的获得时机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五、反应调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