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孩子品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8:54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第1篇

一、家庭教育的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向导。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首先,家校沟通,相互配合。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接触,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表现,了解学校品德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并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要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座谈会等,能同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策;其次,榜样引领,身先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注重自身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的历练,使孩子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再次,爱严有加,奖惩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答应孩子的事,决不食言。但过分及无理要求,决不迁就,并和孩子讲明原因,防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所做的事,父母要多表扬、少责备,学会赏识教育。孩子的行为表现,父母要意见统一,让孩子知晓对错、明辨是非。并以适当的奖惩,激发其长处和闪光点,泯灭其缺点和错误,来造就孩子的完美人格。

二、学校教育的锤炼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营造品德教育氛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既教书又育人,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校风、班风将影响孩子一生。学校要彻底割掉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尾巴,完全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从灵魂深处教育下一代,把孩子打造成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一代新人。其次,抓好品德教育阵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育作为品德教育主阵地,对孩子进行系统有序的品德教育,在孩子听懂、学会、吃透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孩子的亲身感悟,来形成高尚的品德。彻底甩掉品德课为“副科”的帽子,让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再次,搞好品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成为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是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庞大空间,对孩子品德教育极具影响性。首先,党和政府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政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孩子们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保驾护航。各级政府除了设有教育行政部门外,还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一些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专家组成,但这个组织还有待把此项工作继续做实做细,真正关心起下一代,让下一代健康成长。其次,书刊影视的导向。孩子有敏感的神经,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希望社会各媒体多播报一些正能量,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再次,身边人事的感染。孩子也是社会一分子,经常接触一些社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充斥着孩子年幼的心田,使其思想不断成熟,品德逐渐形成,故此,全社会的人们都要关心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塑造孩子健全高尚的品格。

孩子品德教育第2篇

一、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使孩子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

1.抓好新入学孩子的常规教育。学校招收的残疾儿童相当部分没有进过幼儿园,加上家长过分溺爱,教育不得法,使他们对家庭有种依附心理,不易适应校园生活。因此,要坚持对新生进行入学训练。首先,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参观校园,认识教室、男女厕所等,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接着带孩子观看高年级的上课、课间活动,了解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让孩子初步体验校园生活,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

2、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德育的基本内容,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行为训练,狠抓班级管理。制定班规,对上课(特别是电脑课,体育课等综合学科)、课间、午间、下午放学、上下楼、游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规范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如:开展文艺表演、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把文明礼貌用语、课堂常规、安全知识编成童谣,教会孩子背诵、吟唱、理解内容,并教育他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育孩子还东西要说谢谢,弄坏别人东西说对不起;发放书本时,主动把好的让给同学等。对做得好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积极的行为得到巩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卫生检查、纪律评比制度,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由班主任对教室的卫生和纪律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每日公布检查情况和成绩,每周进行“勤学守纪流动红旗”评比。期末再根据平时成绩进行“文明小组”“卫生先进小组”、“文明个人”评比。同时,班内开展“看谁的进步大”“谁的小红花多”的评比,利用师生一句话表扬栏、墙报、表扬稿件等表扬优秀孩子的先进事迹。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强化训练,检查评比,孩子们组织纪律性加强了,课内外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养成讲卫生、讲礼貌、讲安全、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劳动教育,增强残疾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

学校孩子大部分是正常孩子,本应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切本应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全由家长包揽下来,以至劳动观念淡薄,生活依赖性强。因此,学校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细致的训练计划,从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训练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校园生活。班主任教师手把手、不厌其烦的训练孩子扫地、擦玻璃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为了提高训练效果,班级定期开展一些如整理书包、穿衣等比赛,孩子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并买来简单的劳动工具,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在校园内的花坛里学习种花养花等栽培知识;经常组织孩子到花坛里拔草、施肥等活动。教会孩子做一些日常家务,如放桌子、扫院子、洗碗、拖地等,通过长期的训练,残疾孩子生活能自理,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赞誉。

三、采取课内外结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全面渗透思想教育

1、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渗透。各科教材都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阵地,又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学校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孩子由课本知识向行动、修养方面的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如语文学科《过桥》、《蓝树叶》、《诚实的孩子》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孩子向书中的人物学习,培养孩子诚实、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可以把渗透思想教育工作作为课堂量化评分力求做到有意、有的、有机、有效。

2、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深受孩子喜爱,也收到课堂上收不到的效果。让孩子多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激发孩子爱国爱家的感情。与附近几所学校建立友谊,经常举行联谊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组织部分孩子参加文艺会演。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勉励孩子努力学习,让孩子不仅知道社会关心他们,他们也要学会关心别人。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孩子视野,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教育工作不仅要立足于校内工作,还要着眼于搞好家庭教育,使校内外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我们的做法是:(1)每学期召开全校孩子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情况,提出家庭教育的要求,并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2)班主任通过家校联系手册、通讯、家访及家长来接送孩子时的交流,让双方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3)开展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活动,增进家长对师生的教与学的了解。通过以上三方面工作,大多数家长能正确认识接纳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积极进行讲行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1、通过班、校的集体生活认识集体,从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理解什么叫集体利益,怎么样做才叫关心集体。例如,告诉他们拔河比赛,大家一起用力,赢了其他班,使集体受到表扬就是给集体增光;告诉他们谁不守纪律,使班集体受到批评就是给集体抹黑。结合教育,各班分别开展“我为集体争光彩”、“民主选干部”,进一步巩固孩子集体主义思想。

2、坚持正面引导、树立榜样。教师们选择《新三字经》中一些小故事、寓言故事、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等绘声绘色的讲给孩子听,把一些小故事如《孔融让梨》、《过桥》、《司马光》编成小品表演,启发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及时表扬各班涌现的好人好事,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学习,使孩子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

3、坚持每周国旗下演讲,陶冶孩子爱国情操。升国旗是学校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孩子热爱祖国的一种实际行动。升旗后,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优秀孩子进行国旗下演讲,对孩子进行国情、形势及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4、结合低年级认识特点,开展对祖国的感性认识,初步萌发孩子的爱国心。通过宣传画廊、黑板报、科室宣传阵地,结合教师的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名、国歌、首都、重大节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老一辈杰出革命家;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认识国旗、国徽、党旗、队旗等。结合教育,开展“我爱国旗”、国庆贺卡比赛,拼祖国版图比赛、观看革命教育故事片等活动,不断加深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逐步形成教育网,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组织严密、管理细致,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由校长管全面,德育专职干部具体领导,团结组织、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后勤人员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加强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思想统一认识,定期碰头,共同讨论对孩子怎样教育的问题,向孩子提出坚持一致的要求,特别对孩子中反映出来的不良倾向和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围绕“一切工作都服务于育人”这个中心,每个教职工都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并自觉地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岗位育人。如厨工、值班教师发现孩子浪费水电,乱倒剩饭剩菜时,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向班主任反映这一情况,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进行检查和督促。

由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经常性、长期性,孩子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各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个性逐步得到了发展。

另外,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构成的,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如何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呢?

一、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

孩子品德教育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亲子交往 道德品质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一所天然的学校,父母是这所学校中的第一个老师。家庭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群体关系,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场所。家庭教育,简言之就是家长对于女人才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感应活动。有人把家庭看成是培养人才的苗圃,那么,家长自然也就成了这个苗圃中辛勤的“园丁”了。

家长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使家庭教育趋于科学化、素质化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以德施教。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所谓直接交往,主要表现为亲子之间的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师生之间的交往;而间接的交往是指与物质环境间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亲子之间的交往是儿童出生后所经历的一种最早的交往方式。儿童在六、七个月时,与他们的看护者,首先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关系后,这种关系就一直保持下来,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形成正常依恋对象,若是在眼前,就有一种安全感,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如果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减弱。这种对父母的依恋关系是亲子交往的最初表现形式。但仍然在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亲子交往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的影响并不是从学生进入正规教育场所开始的,而是在亲子交往之初就开始了。这也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然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家庭教育属无组织、无系统和非正规性教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亲子交往中实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对子女施加影响的生动教材;父母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也可能成为子女成长发展的一面镜子;父母教养态度和教子方法会直接营造子女品德形成的不同土壤和条件。根据以上特点,说明家庭教育在个体品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

三、影响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几个方面

(一)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影响。

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儿童对父母依存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直到小学末期之前,父母一直是儿童的亲密的伴侣模仿的榜样:特别是男孩对父亲,女孩对母亲,他们模仿的对象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认为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以及平时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来自家长对于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大量有关研究都告诉我们,家长对待子女的品德态度和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品德发展。父母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影口向到子女品德发展的情况。家长对于女的期望越高,越有利于子女品德的良好发展;而家长对于女如果放任自流,则不利于子女品德的良好发展。

(三)来自于家庭关系的影响。

家庭成员中的冲突和对立现象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心理挫折,它能促使孩子与家长疏远,最后同一些不良少年团伙混在一起,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接受这种不良影响。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进行健康的家庭教育,父母在于女面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和较高的自身文化素质,从而树立起权威人物,使之成为子女最可信赖和模仿的偶像。

四、把德育教育放在家教内容的首位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有智育方面的,德育方面的,体育方面的和劳动方面的,为了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长既要重视增强儿童体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必须重视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而且应该把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放在首位,认真研究教育内容,施以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道德感。凯洛夫曾指出:“健康的情感有着极大的鼓励力量,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父母要认识到,积极向上、丰富的情感对于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培养良好的人格。人格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人格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等等。良好人格的培养,是在孩子头脑里形成有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观念和行为。

三足培养儿童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劳动观点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品德。

孩子品德教育第4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孩子品德教育第5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人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孩子品德教育第6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孩子品德教育第7篇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幼儿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们亲近音乐的先天优势,采取学唱音乐歌曲、开展音乐游戏、倾听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春风化雨般感化孩子们的思想,让孩子们在欢快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孩子品德教育第8篇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孩子品德教育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意义;方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就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来说,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而对于孩子的品德行为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孩子数量的减少,许多孩子在家里不是“小皇上”就是“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得我们的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出现都反映出了我们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的薄弱。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到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幼儿品德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可见品德教育有多么的重要。每个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那么他以后就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幼儿品德教育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就会使我们的孩子迷失方向,而他们的迷失对于国家未来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有着很大的影响。

3.幼儿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幼儿在行为习惯上多表现为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所以说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次,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品德、性格和审美的发展。而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1.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教会孩子一些礼貌用语;不骂人、不说谎、不讲脏话;尊敬和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使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里很少和别的孩子交往,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来到幼儿园后不能和别的孩子友好地相处、快乐地交往。所以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质,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有玩的大家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有不同意见和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等,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3.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品质。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可以使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和克服困难,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小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其次,就是要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品质,勤劳和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幼儿从小热爱劳动,教会他们和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树立劳动意识,品尝劳动的快乐,爱惜我们的劳动成果;老师也可以通过对一些现实例子的讲解让孩子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