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32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1篇

最近一段时间,当我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块悄悄说话时,我就怀疑他们正在讲我的坏话;当我告诉朋友一个秘密后,我会不停地想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师在课堂上说了班上发生的不好现象,我就怀疑是不是针对我说的;一位同学近来对我的态度冷淡一些,我会觉得他可能对我有了看法……这是不是我的猜疑心较重?应该如何克服?

一个苦恼的学生:秋 风

秋风同学:

上面的一些表现说明了你的猜疑心较重,你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你是能够克服掉这个毛病的。

导致猜疑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1、自信心不足

有些同学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

2、以前交往失败的打击

有些同学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己,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没有根据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1、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2、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2篇

1.在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走进科学的殿堂;相反,则会使一个人不求上进,产生厌学情绪,以至终身碌碌无为。虽然我们不企求把每一位学生都为学习数学贡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数学家,但也应当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判断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从而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2.在数学活动中,应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以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实践证明,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许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失败、失败、再失败、彻底失败 ”的消极心态,故而对数学学习甚至对其他课程的学习都丧失了信心,更谈不上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应当注意:

2.1 应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所面临的困难,适当鼓励他们自己设法解决问题。

2.2 有意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方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3篇

范心洁闺中密友的丈夫是个事业比较成功的人,他一直对密友恩爱体贴,是旁人眼里的模范丈夫。前不久,闺中密友却打电话告诉范心洁说她的丈夫有新欢,正闹着要和她离婚呢,这让范心洁非常吃惊,因为他俩是他们大学里第一个经历住风花雪月考验的恋人,而大学一毕业,他们也是第一个就结为夫妻的一对恋人。在结婚这5年以来一直 都很恩爱,这让范心洁和其他的大学同学很是羡慕,现在却要离婚这真让范心洁不能接受。

在电话那头哭泣诉说的闺中密友让范心洁很难受,她急忙赶往密友家里安慰她,等密友的情绪稳定了之后,走在回家路上的范心洁不断地想,密友的丈夫对她恩爱体贴,而密友对丈夫赞不绝口更是情不自禁,可是这么恩爱的人到头来却变成这样,那么她和丈夫呢?英俊的他那么受异性欢迎会不会也有外遇,会不会已移情别恋……一路上范心洁就一直想着这方面的问题。

终于范心洁到了家,楚凡不在,打楚凡的手机,可传来“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奇怪,丈夫从来不关机的,范心洁问爸爸:“爸,楚凡呢,他去哪了?晚上我往家打电话,你们不是说他睡了吗?他现在去哪了?”公公抬起头低声地说:“孩子,爸妈说谎话了,晚上楚凡就出去了,他嘱咐我们,如果你来电话,就说他睡觉了,我们问他去哪,他也不说,所以你来电话,我们只好按他说的告诉你了。孩子,你别生气呀,也许楚凡有什么事情,不想让我们担心,才不告诉我们的。” 此时,范心洁脑中又闪出密友的那件事,不禁开始猜疑丈夫,他是不是出去找小姐?是不是和他的前恋人见面去了?是不是和追他的那个小职员去开房去了……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楚凡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的画面。也许楚凡每天上班,都有个女人陪着坐车, 也许楚凡每天吃饭都有女人陪着喝酒。也许,说不定每天晚上,楚凡给她打完电话都会去别的女人家睡觉!范心洁想不下去了,她头疼,疼得想吐。她看到眼前的池塘,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范心洁不明白,自己对楚凡那么好,他为什么还要骗她,还要和别的女人好,难道自己也失败了…… 虽然后来范心洁知道了真相,丈夫做一件非常重要的紧急工作,不方便和她联系,但是一想起朋友的那件事范心洁不免还是继续猜疑丈夫,到最后是常常想到睡不着觉,她越是让自己不去想越是往那方面去想,现在范心洁苦恼极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医生点评:在婚姻生活中,妻子猜疑丈夫屡见不鲜,而猜疑是指不切合实际的猜测和没有根据的怀疑。夫妻间如果经常猜疑,家庭就失去往日的宁静,失去和谐和幸福,对猜疑者来说,疑心生暗鬼,会导致越猜越疑、越疑越猜的恶性循环。如何克服你的猜疑心理,看看下面的方法:

方法一: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反正两个方面的信息。

方法二: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你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而为难自己了。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3-02

1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与心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反映着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团体的需要,所进行的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1]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满足精神的需求,有益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处于压抑和紧张的状态,精神方面相对孤寂,会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我们正处于渴求人际交往、渴求被理解和被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

2 人际交往的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的社会渗透理论,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定向阶段。即交往双方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可以映射出交往者的兴趣特征、心理特点和某种需要倾向。

第二,情感探索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沟通和探索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开始角色性的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学习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

第三,情感交流阶段。即由角色性的接触,向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上的较深情感的卷入。在此阶段,双方会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讨论各自家中的情况,诉说烦恼和分享快乐。

第四,稳定交往阶段。即交往双方由于逐渐接触,彼此的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从而进入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更深更广,心理距离不断缩小,情感愈发密切,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和依恋。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表现为彼此关心增多,互相分享生活空间包括私人的情感和财物,并且两人一旦分离或发生冲突,交往者会出现牵挂、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困惑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1.1 自主性强范围广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不愿顺从别人,希望独立自主,喜欢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性格。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加广泛的特点。

3.1.2 注重内容,注重形式

大学生校内外生活和实践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各具特色,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人际交往的手段日渐多元化。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交往的形式越来越多,具有更多的开放和互动。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主要有羞怯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和自傲心理等。

3.2.1 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羞怯心理包括两个方面:害羞和胆怯。具有羞怯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同陌生人或异性的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不自然,严重者表现为脸色绯红、手足冒汗、语无伦次等。有严重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常常怯于交往,经常宅在宿舍里,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3.2.2 猜疑心理

猜疑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的事情与自己有关,对他人言行过于敏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猜疑经常导致无中生有,甚至曲解他人善意的言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2.3 自卑心理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情绪低落,学习效率较低,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自我效能感较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待人接物过于敏感。

3.2.4 嫉妒心理。

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将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后,发现自己在学习成绩、能力特长、社交活跃程度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愤怒、怨恨、羡慕、羞愧等组成的复杂情绪。[2]

3.2.5 自傲心理

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说话不注意分寸和方式,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容易引起他人的攻击和反感。

4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应对方法

人际交往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塑造个体的人格,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的应对方法如下:

4.1 克服羞怯心理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培养自信,清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学会肯定自己。其次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最后要学习必要的交往技巧,进行心理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能力。

4.2 克服猜疑心理

首先,要培养面对问题时理智处理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知他人和客观事物,不要以短暂的交往经验就做出结论,避免以偏概全。再次,要拓宽胸怀,人际交往中产生误会和隔阂是正常现象,要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

4.3 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要自尊自爱,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吸引力;二是寻求他人帮助,如向心理咨

询师倾诉求助,三是学会自我调控,积极参加活动和运动,逐步培养自信心。

4.4 克服嫉妒心理

一是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普遍性,并相信这种情绪可以克服;二是改变认知,见贤思齐,让自己的心胸逐步变得开阔;三是转移注意力,化嫉妒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四是,学会自我宣泄,找他人开导。

4.5 克服自傲心理

首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尊重;其次,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自我觉察,不断地自我反省;再次,去培养群体意识,在集体的活动中,在他人的交往中,不断融合,不断适应,克服自傲的心理。

总之,大学生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同时注意提高自身人际魅力。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5篇

如果这次印岁的埃及考古泰斗、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判断没错,他注定会成为埃及考古界千古留名的人物。因为,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死于公元前30年的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七世之墓。如果,他的判断真的没错,他的发现势必会成为自1922年英国人霍华德・卡特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以来,埃及考古史上的最重大成果。

被质疑的埃及艳后之墓

在埃及最重要的港口亚历山大港往西约45公里,有一个塔波西里斯,马格纳庙遗址。如果不是因为这里被埃及考古学家和他的12位同事断定,下面可能埋有著名的埃及艳后,这座庙的遗址肯定还像以前一样,从来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关注。

但现在,哈瓦斯发现庙遗址下面有一条长达122米的通道,他请了400个挖掘工,开始沿着通道探索,首先,他们发现了克莉奥帕特拉的雕像,以及大量铸有她头像的硬币,按哈瓦斯多年的埃及考古经验,“这些东西在寻常寺庙里不会出现”。

两周前,他们又挖掘出埃及艳后最后的情人,马克・安东尼的半身雕塑。安东尼是古罗马的风云人物,被罗马帝国创始人屋大维打败,自杀身亡。对于安东尼的雕像,哈瓦斯猜想,“克莱奥帕特拉肯定和安东尼一同埋葬在此”。这一猜测,非常符合民间有关两人兵败、相继自杀后被合葬一处的传说。

根据现有的发现,哈瓦斯提出一个大胆的推论,那就是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艳绝一时的克莉奥帕特拉七世之墓。哈瓦斯绝非信口开河的人,他在埃及考古界举足轻重,掌管着通往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国王谷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等考古圣地的“钥匙”。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到这些地方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因此,哈瓦斯的猜想一时引起考古界的很多关注。当然,不同的声音很快就发出来了。首先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教授约翰・班斯。他认为安东尼死的时候,他是屋大维的敌人,“不太可能葬在这个随便什么人都能发现的地方”,此外,班斯教授还说哈瓦斯的乐观为时尚早,因为大部分帝王坟墓的挖掘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多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是图坦卡门墓发掘80多年,仍能引起很多人兴趣的原因所在。

自信的哈瓦斯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猜想。此前,挖掘工作已经在古庙附近全面展开了,但尚未找到墓葬的入口。因为现在天气太热,挖掘工作不得不暂时停下,等到11月天气凉快了再次开始。当然,中间停下一段时间也好,首先,他们可以做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各国考古学家一起分析墓葬主人是埃及艳后的可能性。然后,他们也能用一些探测仪器,分析周边的地形。就像很多传奇一样,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有趣的是谜底未揭开之前,人们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如果真的埃及艳后被挖掘出来,看到当年的绝色变成了干枯的骨头,估计很多人都会丧失重回历史的冲动。

被质疑的埃及艳后之死

埃及艳后之所以被记住,是因为她的一生充满了用美色来换取政治资本的传奇故事。她直到死之前,还不忘用媚术保全自己和争取权力,虽然,最后她失败了。“尼罗河畔的妖妇”,成为世人记住她、揣测她、厌恶她、或者梦想成为她的代名词。

她是个妖妇,首先因为她有绝色的美貌和超人的智慧,虽然,这些也是仅限于猜想。在她的墓葬没有被找到,她的容貌没有被恢复前,她征服了两个最有权力的男人,人们对她能做到这一点的猜想,也只能归功于美貌和媚术。

克莉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最初是被父亲安排和同父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后来,她被托勒密十三世驱逐,逃到今天的埃及与叙利亚边境,准备夺回位置。当时的凯撒大帝追逐对手到了埃及,被请去调解埃及王位之争,为了完全得到国家的控制权,她把自己用毛毯卷起来,被人抬去送进凯撒的房间。得到凯撒欢心的克莉奥帕特拉借助凯撒的力量,杀死了她的兄弟。之后,她拥立另外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为王,并按照埃及的传统成为兄弟的妻子。实际上,克莉奥帕特拉还是凯撒的情妇,两人生有一子。

凯撒被刺杀后,凯撒的敌人安东尼成为罗马实际的统治者,克莉奥帕特拉扮成维纳斯女神,成功掳获了安东尼的心,并为安东尼生了三个孩子。那个时候,她已经杀了第二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让自己和凯撒大帝生的孩子成为埃及的统治者。问题就在,克莉奥帕特拉想要的太多了,她不仅实际上统治了埃及,还想要罗马。后来的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发现安东尼立了遗嘱,准备把罗马的继承权留给克莉奥帕特拉和她们的孩子。屋大维借此发动安东尼的反对者,打败安东尼,安东尼自杀,但克莉奥帕特拉并没有打算陪葬,她又一次想用媚术吸引屋大维,但是没有成功。最早见于公元一世纪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记,克莉奥帕特拉死于毒蛇自杀。

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信服,首先,杀死克莉奥帕特拉的毒蛇是沙漠中常见的角蝰,这种平均长度为30到80厘米的蛇在所有的毒蛇中,毒性并不是最厉害,最快也得两小时才能致命。克莉奥帕特拉死前,曾给屋大维送去一封自杀信,而屋大维的卫兵从接到命令到走进克莉奥帕特拉的房间,最多不会超过20分钟。此外,据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犯罪研究专家帕特・布朗多年对自杀者心理的研究,“一个决心自杀的人绝不会事先向某人先送出一份示警性的遗书,好让他跑来拯救自己。”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6篇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学生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只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自然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要使学生善于思维,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低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猜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猜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探索皆发源于猜想。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信心,数学教师就该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猜想环境,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用猜想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教师始终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由于小学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意识和能力可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

3.注重读说训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由于低年级学生语汇贫乏,表达能力不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鼓励他们多读多说。通过读说可以使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通过读说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重视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差,考试中失分严重,即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只限于课堂,平时很少有听、说、读、写的机会。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以上情况,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七步教学法”

1、预学。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

2、导学。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4、设疑。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复述课文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习时或经过课堂教学后还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7、查测。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查测的内容一般是课文教学中的重要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的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督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设定目标以引发阅读动机

          教师应当重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均衡的课外阅读,努力使一部分课外阅读时间成为课内阅读训练的延伸和补充。

       (二)、跨越生词障碍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最头痛的事也是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我们把英语作为外国语来学,中学英语所涉及词汇也有3800多个。这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常常听到一些学生阅读时抱怨:文章看不下去,生词太多。

其实,一般人在阅读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生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猜测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除外)。词义猜测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方法:

1、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词义

2、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

3、通过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4、根据语篇逻辑关系及常识猜测词义   

5、根据同等关系猜测词义   

(三)克服阅读的不良习惯

1、慢读(slow reading)。有许多中学生总认为读得越慢,对文章信息了解得越多,理解程度也就越高,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总把阅读速度放慢,以求对文章更好的理解。阅读速度与理解率几乎没有关系。

    要纠正这种不良习惯,首先要改变那种认为阅读越慢越好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经常进行限时阅读训练,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2、指字(pointing)。读者为了集中注意力而用手指、笔、尺等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他指字物体。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反而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上。

3、声读(vocalising)。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读者缺乏默读训练或对文章中的文字不熟悉。实验证明,声读比默读慢得多(一般人默读速度是他朗读或讲话速度的两倍),而且不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克服声读,一开始可采用阅读时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头或口里含东西等办法,然后多做快速阅读训练。

4、心读(sub-vocalising)。心读是一种除本人外其他人觉察不出来的有声阅读方式。心读时,读者在心里对自己清晰地发出某个词的读音并好象清楚地听到自己在念一个词。造成的主要原因和书面语言的性质有关。因为文字既代表意义又代表声音,读者自然地将文字声音联系在一起。但太多的心读过分依赖言语而非语义,因而影响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阅读效率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克服心读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将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因为在这样的快速阅读中,读者已经没有时间去念出每个单词的声音了。

5、心译(mental translating)。心译就是读者在阅读英文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的内容。它是读者在掌握母语后再去学习外语时常犯的一个毛病。由于这种阅读方法必须经过多重的翻译环节,必然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要消除这种毛病,首先读者要认识到它的害处,认识到阅读英文时用英文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并在平时阅读中自觉去克服才能有效。其次,这一习惯必须经过大量的快速阅读训练才能去掉,因为当没有时间让你重复多重翻译环节时,你的脑子会逐渐自然而然地与英语建立直接的联系。

6、过分复视(too many regressions)。复视是对已阅读的内容感到不放心或没看懂,再次倒回去读的现象。每个读者都需要复视,但复视次数太多会影响读速。

要减少复视,首先要明白对某篇文章的理解是相对的,阅读时并不是要你记住每一个单词和每一个细节,而是只要理解文章大意,并建立起一遍就能读懂的自信心。其次,除非在做阅读理解题我们可根据问题稍作复视外,在一般的阅读中坚持强迫自己的目光始终从左向右移动。

(四)、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教师应通过课文教学、补充阅读量,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使他们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理解能力。以下是快速阅读的几种方法。

1、养成泛读的习惯

2、养成“成组视读”习惯

3、养成计时阅读习惯

三、以写导读

1、布置写作任务,激发学生查阅资料

实践证明,通过布置各类写作任务,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依托的课外泛读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布置写作任务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导向。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8篇

一、激发互动:教师会引,学生乐学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还包括人际环境。从物质环境分析,包括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从心理环境分析,即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有宽松愉悦的心情;从人际环境分析,要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二、自主探究:教师设疑,学生善学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或组织学生准备自学所需的材料,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围绕难点比较、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多向交流,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和文本、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天津市特级教师徐长青上的一堂类似于奥数辅导课《退中的学问》,在课堂中,他用变魔术的方式,拿了一张纸,撕了两下,让学生猜一猜,可以撕成几片,学生有猜1片的,有猜2片的,也有猜3片、4片的,最后他揭示谜底:4片。接着教师让学生猜,如果再撕一次,这张纸能撕几片呢?部分学生猜到了7,展示的确是7。“如果再撕一次呢?”绝大部分学生猜了10。然后他就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每张纸撕4片,能撕出2008、2009、2010片吗?学生兴趣大增,小组合作认真寻找撕纸的规律。他此刻还一本正经地说:“思维在路上。”真的很神奇,学生一会就发现了片数是按1、4、7、10、13……的规律排列,并且这些数除于3都余1,因此也马上判断出了2008、2009、2010这些片数能否撕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学习的自充分还给学生,关注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度,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学生个体进行双向交流,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克服认知方面的困难。

三、多元互动:教师善导,学生勤究

这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反馈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帮助学生作出进一步理解。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其内容为小组讨论的成果和疑难,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师首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进行交流、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堂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互动点的设计,要略高于全班的平均认知水平,太低则互动没有价值,太高则会成为无效互动。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所以,这一过程更偏重于“收”。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导读、仿练、尝试”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确定。导读,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学生群体讨论,合作互动,集思广益,最后取得一致性的意见;仿练,由学生仿照导读中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设计,提出有价值的疑难,然后由教师汇总具有共性的疑难,再交由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而解决疑难;尝试,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质疑、答疑,让学生在互动中去解决问题,其只是在关键时刻进行精要的点拨。

四、深化互动:多样练习,巩固迁移

此环节常常用于学生学习完新知以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分层次、多项目的练习,充分发挥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交流的便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不完善的地方作适当补充说明,完成知识的建构,并进行诊断性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自信心,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第9篇

一、创造气氛,提高兴趣

在课堂上,严肃呆板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当孩子们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最容易接受或创设出新的不可预想的事物,为此课堂搞活了,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要用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方式、手段、方法,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朝朝暮暮,使学生无所适从。

其三,是多与学生接触,培养亲近感,消除心理障碍,学生主动配合,从而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其四,鼓励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即使回答不上来,也应该鼓励他们,在一问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便解决疑难。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变换另一种教法,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取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拿出扑克和孩子们一起玩。“你出3,我出5,两数组成8,你出4,我出4,两数组成8……”等,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我也被孩子们的玩劲儿感染了,”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玩?”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在我的带动指引下,我们甚至玩起了1、2、5组成8,2、3、3组成8等三张甚至四张扑克的8的组成,为后面学习连加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为这种新的扑克的玩法感到兴奋。一节课没有齐读,没有提问回答,有的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