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24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叛逆心理 叛逆语言 时代差异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青少年这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备受瞩目,对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将从语言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稍作分析。

一﹑“青少年”一词的界定

要探究青少年的语言,首先应该清楚青少年的概念界定。但事实上,对“青少年”一词的理解,在社会各界甚至在理论界内部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至今“悬而未决”。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文化、法律等都可以作为对“青少年”加以界定的标准,在此为了更好地作比较研究,采用狭义的“青少年”概念。也就是采用生物标准和法律标准所界定的青少年的起止时间,定义为:青少年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特指12-17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其中12-14年龄段称为少年期,也就是青春期;15-17年龄段称为青年初期。这样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本文研究的就是中学生的叛逆语言问题了。

二﹑叛逆心理和叛逆语言

没错,提起青少年,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叛逆,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何为叛逆心理呢?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当然,青少年的叛逆是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日常行为﹑情感﹑穿着﹑语言等等。而本文中的的叛逆语言正是指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所运用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表现

青少年的叛逆问题长期以来为教育界、文学界、影视界等所关注,不同时代青少年的叛逆表现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下面以姜文导演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叛逆少年和笔者教育实习所带班级90后学生的表现的比对来说明青少年叛逆问题的时代变化。

(一)词汇方面

1.詈语

詈语在此指粗话,是用来骂人或是发泄的话语。对此不同时代只是用词上有所区别但其功能是大致相同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经典独白:“把我那根皮带还给我,我那根,找去,你不是牛b吗?你不是横吗?你现在怎么耸了?你甭哭,甭流眼泪,我就不吃那套。我拍婆子,你管得着吗?我又没拍你妈,我还告诉你,我明还跟着拍,你要是不来抓我你都是孙子的。我镇东单,镇西单,我还镇你们炮局呢。行行行,擦鼻子滚蛋,滚不滚,不滚在这多住两天。”一气呵成的独白就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服气的情绪。而现在的90后们向往的是骂人也要骂出水平的境界。例如,“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光速有多快,你就滚多快”。同样是表达不满情绪,但不论是用词还是语法表达上可以看出现代的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是更为灵活的。

2.外号语

“外号”是指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由于时代差异,外号语所形成的原因可能有所区别,但用词表达上会有更大的不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被大家叫做“马猴”,是因为他体型瘦小,活泼爱动,是一种亲昵的代称。还有的被叫做“羊搞”﹑“ 大蚂蚁”,大多是以动物的形象来契合的。当然不排除有别的命名原因,比如活动在六条胡同的少年就被叫做“六条子”,是用地点来契合的。而现在90后们给人起外号的原因可谓花样百出,外号的产出也是大为可观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想来也是,现在大家都是网名﹑笔名满天飞,“湿父”﹑“飘哥”之类不着边际的外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3.口头禅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口头禅是他们宣扬自我的方式,也是其为人处事的态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使用最频繁的口头禅是“”,典型的叛逆语言,是片中青少年的在气愤﹑惊喜﹑意外等多种情绪下都会使用的表达,但粗俗意味却很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含蓄了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我嘞个去”﹑“雷人”会是他们常用的,但也不排除仍然有人在用粗俗的话语。

(二)言语交际方面

1.关注的话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心,不同的社会带来不同的话题关注。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敏感群体,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也会是时代的镜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青少年像所有叛逆期的青少年一样,不谈学习,在一起讨论的就是如何玩儿,还有打架问题。但他们所关注的也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比如马小军不喜欢多尼尔是因为她后来成了资产阶级。他们会去看电影《列宁的1918》,会向往克里姆林宫,列宁格勒,会一起高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都向我们展示出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崇苏鄙美的。但现代的90后们,大多根本就不关心政治,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反而淡定地大谈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着自我又悠闲的日子。

2.外语的使用

自新中国成立,外语就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不同的时代外语的使用数量和使用范围是有差距的。青少年作为受教育的一大群体,他们的外语使用情况也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青少年所在的学校是教授英语的,他们会大声跟读“my father is a soldier,my mother is a teacher”。但别的语种的课程开设相信就很少了。因为少所以不熟悉,也就很少见片中青少年使用英语或是俄语进行叛逆行为。

不否认现在90后们的外语生活仍被英语主导,但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韩语﹑日语﹑法语还有多种小语种的教育突飞猛进,不仅有相关课程的开设还有专门学校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正是接触得多所以运用外语进行恶搞也就成为当代90后们的特色了。比如你‘凹凸’(OUT)了“﹑“棒子思密达”等,外语竟成了90后用来表达和搞笑的工具。

3.禁忌话题

自古以来,禁忌语就存在,而且时代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好奇也有顾虑,所以禁忌话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通过男女青少年的举止行为可以看出,时期的他们对“性”问题是比较禁忌的,但有时也会开玩笑的谈论一番,毕竟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们对于“性”是懵懂的,但叛逆心理又在吸引着他们去一探究竟,内心矛盾的挣扎就会带来表面禁忌内心渴望的错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就懂得多,开放得多了,除非他们不关心否则无所不谈无所不说,自由﹑自我﹑非主流是他们的典型标签。

(三)书面语方面

除了考虑到口语方面的时代差异,书面语方面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存在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受社会的影响,他们的书面语表达方式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没有太多关于书面语的内容介绍,但相信时期的中国青少年除了纸条上的发泄﹑纸质信件的传达也再无其他。但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90后们,短信﹑博客﹑电子邮件等非纸质的电子交流模式是深受他们欢迎的。90后们乐用也善用,所以就诞生了所谓的“火星文” 用以彰显他们的个性,相信上世纪的青少年就只能望洋兴叹。

四﹑青少年叛逆语言时代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许多方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等。

1.政治因素。时期的中国是政治敏感度很高的时代,很多政治问题被生活化,所以人们生活中难免会提及,作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更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问题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重心,作为颠覆的90后们更是懒于谈政治,除非重大事件才八卦几句。

2.经济因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科技发展滞后,没有太多的经济实力来满足人民的生活要求。而身处困难时代的青少年也就只能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持枪持棒以宣誓自己的个性。想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外交发展深入,带给中国人的是现实的实惠。作为备受宠溺的90后,他们不必担心温饱问题,仅需在科技的平台上尽情张扬自己。

3.文化因素。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还相当清晰,加上偏于与苏联的外交,国内的文化碰撞的不是太激烈,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也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文化的影响而不会做出太多反文化的行为。但是开放程度日趋加深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碰撞相当激烈,古今中外的文化包围影响着90后们,但是太多的施加反而带来了他们的反抗,“非主流”就是很好的说明。

4.教育因素。教育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很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也就不是很高。当时的青少年的价值观自然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所以他们的叛逆还是有相当的社会主义色彩的。而在政治相对开明的当代中国,教育带给90后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叛逆在网络上爆发了,借助网络他们可以尽情地放纵,甚至抨击不喜欢的一切。

(二)家庭教育因素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国家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家庭更有责任。青少年在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家庭带给他们的是必要的引导。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保守式教育,家庭子女多,家长无暇全面顾及。不可否认家长的强硬教育在某些方面纠正了青少年的错误,但是相应的也带来了他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叛逆。现代的家长职责缺失问题突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一味满足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但残缺精神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叛逆中迷茫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来家庭教育的优化迫在眉睫。

五﹑小结

青少年是成长中的群体,是社会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的叛逆研究仍在继续,本文仅从语言角度稍作浅析,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问题表达了一点看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进一步的突破,并对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娟.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10,(1).

[2]张成胜.逆反心理的成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2).

[3]肖宏伟.谈青少年叛逆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生活教育,2006,(11).

[4]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2篇

【关键词】 青春期;叛逆行为;表现;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善了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在物质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影响到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观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多元化,其中许多青少年会由于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心理上的失衡进而出现叛逆心理,当他们的叛逆心理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合理引导,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叛逆行为发生,比如:打架斗殴,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甚至于违法犯罪和自杀等不良行为。这不仅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造成家庭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关注他们的成长,预防和正确引导他们的叛逆行为,对于实现中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青少年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和特点分析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易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青春期叛逆行为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不适应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了青少年在学业方面的叛逆行为,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其行为均与学习有关。

2、生活不良行为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课余生活上的行为偏差,枯燥而单调的文化课学习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盲目去社会上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欢乐。

3、非社会行为

非社会行为在其造成的危害上来看,它并不直接影响社会和他人,但对青少年个体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它影响到了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4、行为

叛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危害到社会,触犯到法律,但却具有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患,比如:打架斗殴,威胁他人等非道德行为,而行为就触及到了社会和他人,给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包括了各种犯罪违法行为。

透过青少年青春期叛逆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特点:盲目性、连续性、模仿性和逆反性。青少年容易冲动,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阻止,会继续将这类行为当做处理事情的最佳选择,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叛逆行为。同时,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去模仿不良的行为而导致叛逆行为的发生,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对于家长或教师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

二、青春期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叛逆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受到青少年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他们成长中还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实现基础,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心成长发展,在性方面开始逐渐成熟,激素催化下,使得青少年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唠叨教导,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和回避的情绪,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逃离和背离的行为。

2、家庭影响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不同的性格产生,在一个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家庭不良因素无形中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压制下会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叛逆心理,进而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产生催化作用。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思想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抗拒和假装接受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的叛逆行为产生。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会用成绩来说明一切,促使学生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4、同辈群体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中,同辈群体对其的影响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同辈中,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就会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模仿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在不良同辈的影响下,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偏差行为,导致叛逆的产生。

5、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会不良信息通过各种网络迅速传播,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信息传播到青少年眼中,对青少年造成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本来用于警醒青少年的信息,在青少年的理解范围内却被负面的消化理解,进而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既是正常发生的行为,又是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青春期叛逆行为的教育反思进行分析。

1、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遇到已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忽视了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内心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遇到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学会冷静的思考孩子的叛逆原因,在了解其原因的基础上,再找解决的对策。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家长应避免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家长的威风,可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的的叛逆,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其次,对叛逆期的孩子,家庭应该给予更多地关心和尊重,在生活上,应该关心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安抚的作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作为教育者,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应该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和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能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分数比上比下等现象,无形中都对本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们施加了压力,在压力下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和逆反的行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发现每位学生的有点,天赋和才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叛逆的青少年都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这种青少年一般更具有创造力,精神上更加独立,若能指导他们树立人生目标,将其往正面方向引导,定能成为可造之才。

3、社会教育

社会工作者要协调社区和社会可利用资源,开展相关活动,让青少年能够从中受惠,实现行为改善,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援,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应该努力协调当地的公安,城管,校外教育机构,取缔社区内的不良场所,防止不良因素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消除暴力隐患,优化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文明,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

[2] 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3篇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标.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7-41).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4篇

如何面对少年期的叛逆行为确实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青少年期叛逆心理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期自身的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少年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求自治,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关系。

2、心理闭锁和求得理解的矛盾。进入青少年期后,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与父母、老师之间“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他们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一长就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强烈要求。这种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是青少年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处理不当,便很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

3、身体发育迅速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而心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还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样就使他们身心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二)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在对青少年叛逆的已有研究中,倾向于分析青少年叛逆的主客观因素及普遍的教育策略。它的目标是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孩子变得不叛逆,其隐含的判断是叛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消极的。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家长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

2、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3、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让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来自一个亲近的人,他的痛苦情绪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叛逆期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条金科玉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其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多与学生交流,要好好聆听。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形成“共振”效应。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与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叛逆心理的成因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庭教育来进行。

(二)对于父母亲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叛逆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发展性现象,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他们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家长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家长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他们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需求。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个“破窗效应”实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有尊重、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社会也应不让不良风气糜烂整个社会,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应多加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举措。青少年叛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追其根,寻其源,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2]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6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7篇

【关键词】 逆反心理 叛逆行为 青少年教育

1. 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此外,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叛逆心理.应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叛逆心理的性质。叛逆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同时,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8篇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关爱;宽容;耐心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期较为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之路,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孩子的认识是不坚定的、容易动摇的。思维虽然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由于不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指点、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事情。

(三)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天长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四)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对待,就会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因素,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一)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缺乏知识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正或要求过繁又不严格执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过急,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提高他们对执行教师要求的意义的认识。

(二)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过于严厉,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之间形成敌对态势。此时,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耐心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然后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姿态,这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疏导,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学生出现逆反多用“冷处理”,以疏导为主。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这时千万不要实行“关、卡、压”式的堵,而应该先“冷处理”,再想法摸清情况,了解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09).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期;教育

“叛逆心理”又称“心理断乳期”,这阶段的学生是最需要我们关心的群体,在这一阶段,走错一步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纠正错误思想及不当行为,是做为教师应做的并需一直做下去的一件大事。

一、叛逆心理的形成

我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人“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不听老师的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等现象。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叛逆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

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要“知己知彼”,了解学生之所以会在这一阶段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其实叛逆心理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多为13~15岁左右,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时期中的最"迅"、最"猛"的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易引起少年的狂躁与不安。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正确导向叛逆心理的对策

1.教师应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帮助学生们度过叛逆期,告诉学生们叛逆期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指出叛逆期的一些错误的事例,给学生们敲响警钟。教师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学校的一些心理讲座等。

2.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加强师生的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与学生加强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变化有更加细微的感知,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采取行动去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导向到正确的轨道上。对教师来说,想要了解一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个就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学生的配合度相融合,这两方面的融合也充分体现了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3.教师应严守师德,杜绝言语攻击或体罚学生

教师的言行是一个标杆,教师的师德不仅是这个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评价这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只有专业知识牢固,品德优秀,严于律己的教师才可以教出一群有优良品德的学生。近些年来,杜绝教师言语攻击或者体罚学生被人们广泛关注,言语攻击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是无声的,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之久。叛逆期的学生心理更加的脆弱,如若教师口不择言的对这期间的学生进行言语攻击甚至人身攻击,那么有些后果是无法料想的,因此,每个教师要认清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一样的这一个事实,尽可能的因材施教。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A上的,一个严守师德的教师,是会想尽办法与学生成为朋友的教师,威严与平易近人并存,做一个聪明的育人者、聆听着和沟通者。

三、总结

学生叛逆的言、行、思想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必然表现,其中透露着学生自我省悟,希望受到重视,渴望独立,渴望理解,追求创新的良好动机。但是如果不合理引导,可能会使学生由希望的“殿堂”跌落到失望的“泥塘”;从自信滑向自卑;从开放走向闭锁;从积极转为消极。我们的理解沟通常常是通向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平等和悦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其实,每位学生都是愿意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以朋友的诚心对待学生,学生是会理解的,毕竟初中生是懂道理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也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修养,多研究初中生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特征,真正成为他们人生的引路人和铺路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