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22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 

近年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学校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仅靠学校抓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家庭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当务之急是要把素质教育普及并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

在相当部分的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自强自立意识、风险忧患意识以及是非分辨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生存发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漠然置之。出现文化教育有余、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有的心胸狭隘、自私、固执、孤僻;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理解、关心、尊重和帮助别人;有的意志脆弱,受不得批评、挫折和失败的刺激:有的自立意识差,依赖心理重,不懂得什么叫节俭,不体会父辈劳作之艰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过分讲究穿戴打扮,花钱大手大脚,厌恶体力劳动;有的娇纵、任性、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撒泼,甚至对长辈颐指气使,蛮横无忌。面对这种状况,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和关切,对这类孩子如不加强素质教育,长大成人后,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要求,即使学习成绩好,也难保不成为“高分低能”儿。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应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有些家长无力承担,如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素质课,需要聘请专门的家庭教师授课。就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对孩子心理素质、自立自律意识、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家庭素质教育的界定与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却相辅相成,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和根源。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家庭素质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然而当今很多家长甚至不能明确家庭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点特长就等于素质教育,实际上特长不等于素质。特长仅仅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远远不能反映和概括素质的内涵、范畴、体系。家庭素质教育,要根据家庭这一特殊教育场所的特点,并配合学校和社会对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内容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如:体现素质教育的空间开放性,指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注重利用课外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览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2]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人生中举足轻重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重视和关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共识。但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家庭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误区,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也必然要发生变化。[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二、家庭素质教育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国内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外家庭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1.美国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在这一系列的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

2.日本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对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归纳,从品德、习惯和能力三个方面总结出了20项内容,品德方面有:与人为善、勤劳与责任感、节约精神,有理想、有韧性、健康的心理、自信自尊、富有个性、热爱自然与生命;习惯方面有:良好的习惯、彬彬有礼、遵守规则、安全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方面有:丰富的想象思维、丰富的语言交流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性、创造性。

(二)当代中国家庭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负面焦点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了目前存在的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更加地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这一系列焦点事件使得一部分人渐渐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他们被称为含着金钥匙成长的的一代。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成为没有经历过打拼的“社会精英”和“强势群体”。由于他们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之中,从而就造就了他们的独特和强烈的个性,可称为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从“富二代”现象中,也相应地折射出了一些在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方面的隐忧。[4]

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但大多数家长不懂也不会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误区,当前的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的期望值过高,教育不得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们会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为了孩子的学习,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更有甚者直接请家教对孩子辅导。

二是过分溺爱,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形成了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清洁工作和烹饪。所以说,家长们过度的保护,会造成孩子无自我生存能力;过度的溺爱,也会带来孩子的无情。目前的现状是许多父母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产生严重的重知轻能现象。即只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自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孩子家长最关心的字眼,有些家长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唐诗,使孩子的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这导致很多孩子在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7123%的孩子营养过剩,22.53%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活动,66.84%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从这样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应变能力、劳动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则较差,走向社会之后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1]

三是重智轻德,分数挂帅。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考出好成绩,当孩子考高分时,家长就奖励,否则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罚。即可总结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得当。

四是放弃家长责任,隔代教育以及“家长”、“留守儿童”现象很是普遍。随着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担的不断加重,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和“家长”、“留守儿童”现象日趋增长。据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还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出国等原因,被甩给亲戚或是保姆抚养,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三、目前我国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人们往往忽视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给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为片面发展和缺乏生存能力,这些都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5]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6]改进家庭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要解放孩子,重视幼儿自我价值应更新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人,家长对孩子们要加强自立教育,让孩子学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其次,家长要注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培养孩子的勤奋习惯,就应要求孩子每天按时作息、自己整理房间、讲究卫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等等;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文明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养成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

再次,家长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家长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家长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表情甚至一种习惯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效果,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广泛有力地宣传活动;还要办好家长学校,来指导迷茫中的家长们如何正确地培养、教育孩子;大力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一种“家长带子女,子女促家长”的互动互学的模式,这也体现出了社会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家庭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综上所述,即为笔者对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的理解、分析和研究,以及在面对现存问题时,所想到的相应的对策研究。不仅家长而且整个社会都应当担负起所有教育系统的工作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的重大责任,一起全面实现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各项目标并以此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及和平文化做出贡献。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传承性等特征,各个阶段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具体实施家庭素质教育。所以说,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7](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 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 王春莲,郝军燕.当今家庭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8

[3] 韩云霞,韩丽华.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7

[4] 唐慧.民营企业“富二代”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0

[5] 阳晓容,庄俊贤,梁娟,张德裔.谈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历史渊源

(一)儿童文学源于小学素质教育从世界上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儿童文学最早是起源于儿童教育的。在国内的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则是起源于国内的小学素质教育。世界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主要用来教育儿童,帮助他们学习处事做人、交朋友等,该寓言故事集也第一次将儿童文学推向人们的视野,第一次使人们注意到儿童也是需要文学的。

(二)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具有不可避免的教育性鉴于国内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儿童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渐渐走入教育领域。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是以儿童作为创作本体的文学,并且在儿童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不可能摆脱教育性,可以使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在充实自己生活的同时,学习其中要义,通过润物细无声般,化教育于无形,所以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与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却也是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的两个方面。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图画书与故事书儿童文学多是指为0-14岁的未成年人。儿童文学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创作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绘画性的文学作品。直观地看来,儿童文学首先是学生的一本具有非常浓厚的趣味性和色彩性的图画书,可以给儿童带来色彩斑斓的图画;同时,儿童文学是由多个故事或是寓言构成的,为儿童带来了丰富的故事,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文学可以让孩子享受好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故事,无论其好坏都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吸引力。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此。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是儿童对于为他们提供的文学的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进行文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丰富见识、提高综合素质,换句话说,儿童进行文学的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故事并从中获得乐趣。

(三)儿童文学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启示对于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儿童文学的功用说到底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力量。儿童犹如一颗种子,我们要学会运用文学的力量去浇灌他们。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其成为人,而不单单是塑造或是生产多个顺民。儿童文学便是通过对儿童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的方式来涵养童心,来启发儿童去思考、去发散,提高素质教育成效。

三、建议

鉴于儿童文学对于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学会唤醒内心的孩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成人学习。针对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要注重带领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同时要挖掘大人内心的孩子,找到童年的感觉,与孩子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思考和交流,俯身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同时,将深层次的内涵和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部分讲解给孩子,提高儿童文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着非常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关注着儿童的精神生活,而且对成人的精神生活也有所助益。同时,成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更加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童年,进而修正儿童观,注重对孩子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小学素质教育来说,更要重视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三)要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中,都不应该仅仅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不是阅读可以改变和造就的,更与其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孩子的同步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学习良伴的身份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切实将素质教育开展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李婷鸿.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一、以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为依据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教师应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往由于课业过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已不存在了,但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给孩子造成精神困扰和心理上的新的失衡。又由于现在的孩子缺乏磨练,有很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如网上曾报道一个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学生在考试期间利用手机抄袭,被老师发现,老师没有批评她,反而告诉她下课后去取手机。这名学生下课不但没去取手机,反而在下课的十分钟里从四楼跳了下去。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以,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自己的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影响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有良好心理素质。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素质,特别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他们会向你学习,会以你为榜样。孩子和你相处的时间是很长久的,你的影子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孩子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教师进入教学活动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到活动中,让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老师的真挚感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倾情投入整个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各科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各科教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孩子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珍视每一个孩子的独立个性;赞赏孩子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他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他们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教学活动设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从提高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要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孩子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例如:知识分类的目标教学;注意从孩子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计教学,愉快教学,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与创造;成功教学,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教学上的某些弊端等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孩子,这些学习困难孩子,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低下,自卑心与日俱增,厌学、畏学、乃至逃学。帮助学困生提高自信与学习技能,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兴趣,是课堂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孩子的心理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在课堂评价中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素质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幼儿教育质量高低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孩子的成长特点,幼儿教育阶段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孩子以后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也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长的教育观念过于超前,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加之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过早的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超前的小学教育,并且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应试成绩,并以此作为人前炫耀的资本,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1]。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几乎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越早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有利,所以过早地让孩子承受学习的压力,完全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超龄的学前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抑制了天性,而且过早的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2.教育理念陈旧,忽视心理素质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也波及到了幼儿园教育。应试观念不强调孩子个性的发挥和天性的释放,单纯的以应试成绩作为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在幼儿教育阶段就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单纯强调成绩的提升,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根本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改进,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孩子的成长,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

3.缺乏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衔接机制

由于学前教育处于教育的早期阶段,其中私立幼儿园较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学前教育机制。而且当前多数小学入学时都需要经过入学测试,并以此成绩作为班级分配的主要依据[2]。这无形中就给幼儿教育施加了一定的教学压力,使幼儿园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小学教育,提高孩子的入学测试成绩,以此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升入小学,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很少重视。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1.丰富幼儿园教育形式

在当前的幼儿学前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长此以往,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能力的提升和天性的释放,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也乐于积极地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玩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绝佳途径,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的释放自由的天性,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3]。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设计能够吸引孩子积极参加的教学活动,并且尽量使活动或者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道理,从而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使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学形式,又能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地强化心理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处于哪个教育阶段,老师对于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老师教学素质的高低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更是如此[4]。所以,要想提升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质量,首先就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行提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幼儿园应该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不断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期的学前教育需求。此外,还应该注重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因为学前教育是较为特殊的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生活能力,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在生活中不断的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最后,幼儿园应该加大教??的引进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从而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3.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由于幼儿学前教育的特点,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忽视家长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导致教学质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老师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因为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有家长的参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活动的效率会更高。另外,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发表,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发表。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幼教教师 必备素质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这是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那么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关系如何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

1.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源泉之一,但素质教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它不只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建塑;它抛弃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它不再片面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保证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与人的发展潜力是有差别的、有限的,后天素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而个体素质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

素质教育必须保障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受教育者都必须达到发展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不放弃任何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所以,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自然也就息息相关了。

高素质的幼儿源自高素质的教师培养。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就没有教育的高素质,幼儿的良好素质也就是无源之水。很难想象,习惯于传统的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素质,只注重完成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说,要想让幼儿园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幼教教师必备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幼教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殷切期待,幼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幼教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

素质教育要求幼教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只是养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教师对幼儿来说最具有权威性,她们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范本,因此幼教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是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源头活水,因此身为幼教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2.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内涵丰富。然而,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教育艺术,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所以,广大幼教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之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素质教育内涵,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教教师应树立以下素质教育理念:

①走进孩子内心,了解每一个孩子,注重所有孩子都能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

②信任所有孩子,充分发挥孩子学习上的主体性。鼓励所有孩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地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关心所有孩子,让所有孩子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关注所有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笼统,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严格控制学额,加强对小型活动的组织与探讨。

④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孩子自觉地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养成孩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3.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知识与技能是提高素质的基础,也是素质体现的载体,因此,幼教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非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保持身心健康

幼教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暮气沉沉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那是天方夜谭。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孩子,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所以,幼教教师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

素质教育对幼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此,希望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幼教的教师,深谙素质教育的内涵,孜孜不倦,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将会开得无比璀璨。

【参考文献】

1.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 

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很被动,大多数父母只有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毫无家庭教育观念的思想,严重与学校教育脱节,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加了许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思想“代沟”严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管。作为隔代的血缘关系,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作为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只要他们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从不过问是否是必须的,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最终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便是农民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更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实行错误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识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选择主动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行为。这种以爱、关心为理由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模范者,而不是窥探者。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在社会方面,政府创设家长培训机构,定期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解决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这一方面,可将政府作为组织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家长教育学习示范点,让其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表扬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标志。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沟通、学习的过程,父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在学校方面,积

极和家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却自视孤高,不能正确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里却十分懂事和孝顺父母。孩子在成长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环境好了,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出外旅游等等,这些以家庭为主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让他们学会怎样的爱别人,而且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其次,家庭环境良好,有条件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能及早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结束语 

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是经济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宇婷.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个性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1.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长素质 教子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认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了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陈先生这段深入浅出的教诲,阐明了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只是取得了父母资格的自然条件,然而要成为合格的父母,还须通过学习,获得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方法。所以,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一、家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人父母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家长的一般素质是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文化水平、品德修养和健康体质等。它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家长的一般素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又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所必备的特殊素质的基础。家长的特殊素质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应具备的素质,即“教育素质”。它包括正确的教养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养行为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孩子成才令天下父母心驰神往,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成为合格的父母,家长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呢?

1.高尚的道德素质

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位的,合格父母最重要的素质首推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熏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因此,家长的崇高品德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能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尤其在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强调竞争、开拓等;也有消极倾向,如优良的传统品德遭冷遇。广大家长应该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在崇拜金钱的喧嚣中冷静下来,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家长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子女“自然似之”。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因素的特性品质,包括知情意和人格诸方面的心理特性品质。就心理素质而言,家长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是在一种与家长的心理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中生活,因此他们对家长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家长有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子女的心灵上。子女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在家长的精神状态中可找出原因。研究证实,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00%。可见,父母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水平是有效发挥父母功能的基础。父母的抑郁、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儿童的反应较为敏感,态度也较积极;而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则不可能提供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因此,要培养高情商、心理品质优秀的子女,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想改变子女身上的某些东西,首先要意识到这些在自己身上能否得到改变,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子女具有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

3.一定的文化素质

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可满足子女的求知欲望,树立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威信,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他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为家长的教育知识除来源于前人的直接经验和自身的经验外,还需从传播媒介、各种出版物及其他途径摄取,并从中总结归纳精华,加以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联系,但又不等同。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掌握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如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和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4.必要的教育能力

这是家长素质中重要的一项,其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进行和效果。家长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教育能力。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因此家长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调查数据证实,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方式有明显的相关。用心学过家庭教育知识的家长,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例都达到60%以上,而没有学过者,采取宽容型教育方式的比例最高,专制型次之。缺乏养育知识的家长,往往在教育态度上自相矛盾,双方不一致或盲目服从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分歧态度下养育的孩子更易出现极度不安和激烈反抗、行为和轻视父母、霸道、任性等。家长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选择教育时机的能力;选择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的能力;妥善处理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子女思想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教育成功与否往往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表现。但是,家长的这些教育能力不是随孩子的降生自然生成的,而是在教育子女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二、家长必备的教子艺术

普天之下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着美好的憧憬、热切的希望。然而,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以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任务和内容的措施及手段,是保证教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1.爱与教的关系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慈与严的关系是最难把握的。爱子是父母的天性,教子是父母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孩子的主旋律下,不少父母没能正确处理好爱子与教子的关系,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的父母出于爱子心切,对子女往往是威严不足而慈爱有余,缺乏必要的权威,因而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则只重威严而缺乏慈爱,子女视之如寇仇,自然也无法取得好效果。中国传统家庭提倡“父慈而教”、“爱子教之以义方”,主张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上。针对“爱而不教”、“教而不慈”这两种偏向,颜之推强调将爱与教结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阐发了他的寓爱于教的观点。司马光尖锐地提出:“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由此可见,爱子必须教子,教子才是真正的爱子,否则便是溺爱。这些都是家教的经验之谈,值得家长借鉴。

2.培养与加速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早期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生的早期,个体可塑性较强,较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重视早期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到儿童的发展成熟程度,注意其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对儿童提出过多、过难的要求。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母亲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孩子咿呀学语时,就让他们学说话、学唱歌、学看图、学数数;稍大些,就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学绘画、学音乐、学认字和写字、学珠心算等。这样过多的刺激和教育实际上对孩子是很不利的。因为无论给予孩子多少刺激和教育,最终都要经过孩子的内因去予以接受和消化。外因要对孩子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孩子的内因,即儿童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兴趣等。所以,家长应在了解该年龄儿童能力、行为、兴趣等水平特点的基础上,再对儿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更好地、积极适宜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3.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儿童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创造力,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家长既应促进儿童身体、智力的发展,又应重视儿童健康的心理、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对一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为其日后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应重视对儿童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以为其将来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应重视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家长应重视儿童健康社会性、人格的塑造,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适宜的教育可以使儿童的各种智力充分发展,帮助每个儿童进行自我发展,使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及特长。因此,家长不要以一个固定的“好孩子”成才模式来套自己的孩子,而是应允许其积极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根据孩子的个别性因材施教,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4.自然熏陶与专门教育的关系问题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是将家庭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是用专门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儿童的,忽视自然熏陶的影响。事实上,自然熏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儿童的影响非常突出,尤其是儿童的早期。这种教育既包括自然生活环境的熏陶,更包括家长对子女心理、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既要让儿童接触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学会与环境、与人交往,增长社会知识,了解社会规则,又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以陶冶性情,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更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子女平等交流,相互商讨,不武断,不强迫,充分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在这样一种相互教育、影响,相互学习、启发,相互取长补短的家庭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和谐融洽,子女更易在耳熏目染中得到发展。所以,家长应重视专门教育,但决不能忽视自然教育。

生儿育女赋予生命只意味着你具有做长辈的生理资格,并不意味着你同时就具有教育子女的教育资格。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反思,问问自己:你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是否成熟到了足以承担起哺育一个生命,因此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