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8:13:15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1篇

关键词: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92—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病毒病菌,其中作为商品养殖和销售的商品肉鸡也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感染了一些可治愈以及非可治愈的传染疾病,并且逐渐被人们所常见。众所周知,商品肉鸡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用能源,它们的健康与否时刻关系到我们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社会以及个人的高度重视。

1 商品肉鸡生长发育优势

商品肉鸡作为常见的食用商品能源,具有生长快速、饲养所需周期较短、饲料消费较少等一些特点,并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肉鸡的肌肉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其内脏的生长速度,尤其是它们的心脏和肺部的生长远慢于肌肉的生长,从商业利益角度考虑,这一优势是导致肉鸡能够成为肉类食用商品中最受饲养者欢迎的理由之一。

由于肉鸡从出壳开始一直到商品供应的周期非常短暂,从而导致作为商品上市供应的肉鸡大多肉质娇嫩,肉感,这也是商品肉鸡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肉鸡的内脏器官发展缓慢,以至于器官的功能大大较低,不能为它们生长迅速的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导致发展并不成熟的肉鸡个体感染上许多疾病,又因为它们大多群居聚集,所以这些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商品肉鸡的“天敌”,并日益常见起来。

2 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发病规律

肉鸡的常见传染病大多产生在肉鸡发育生长阶段,由于体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鸡种,商品肉鸡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难以从单个个体上检验出来,通常都是等到个体发病并且产生传染后才能察觉,因此,加强肉鸡的饲养管理对于诊断和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2.1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现阶段,随着我国肉鸡饲养水平的提高,肉鸡饲养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只有科学地养殖才能减少肉鸡发病率,当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商品肉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机械化的诊断工具来确保鸡群的健康与否,还可以通过体貌、毛色等对照诊断鸡群的健康情况。科学的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饲养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中混养、散养,采用了科学的管理,封闭式的饲养模式,通过人为调节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以及杀菌消毒等防护手段,保证了肉鸡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将肉鸡的发病率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仍然有一些传染病防不胜防。

对于肉鸡来说,常见的传染病分为生长初期的大肠杆菌病、烟曲霉菌病;快速生长期的鸡新城疫、鸡球虫病;生长后期的禽流感以及经常性病发的大肠杆菌病。因此,熟练地掌握商品肉鸡在各个季节的发病规律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2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

众所周知,春季和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对于肉鸡种群来说也不例外。早春时节,由于通风和保暖之间的冲突,肉鸡的鸡舍一般比较干燥。随着肉鸡的增长和排泄物的增加,在不及时通风的情况下,补充不了新鲜的空气,以至于大量的有害气体滞留于肉鸡体内,久而久之,鸡群逐渐出现了病体。

春末夏初时节,由于气温的升高,昼夜温差的加剧,导致鸡群吸收的新鲜空气不能及时替补排出的有害气体,从而使得鸡舍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已经无法实现气体之间的平衡交换,因此,夏季是肉鸡发病高峰期。这时候的商品肉鸡传染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和鸡球虫病。

由于冬季是一些病毒病菌的“冬眠季”,因此在这一季节,肉鸡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来说是比较低少的,但是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仅需要观察预防鸡群的健康,还需要保证它们拥有一个保温且通风的环境。

3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虽然说鸡群传染病的及时诊断对于维护饲养人员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传染病的治疗在那些处在鸡群发病的特殊情况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由于肉群的庞大和集中,使得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染速度之快,传染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人类想象,因此,正确迅速的治疗方法对于挽救已经传染的鸡群来说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疫苗药物的研究发展,使得预防和治疗肉鸡的传染病结合为一体。对于突发传染病的鸡舍,除了隔离出那些发病的肉鸡外,还可以通过对鸡舍的消毒、用具的清洗和肉鸡的药物喂食等措施来治疗已经出现常见传染病的鸡群。

4 结语

了解商品肉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手法和治疗方式,不仅能够预防鸡群的发病概率,还能够将饲养人员已经出现的利益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到最小值。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对于肉鸡的管理技术和饲养方式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学芳,王学娟,宋建华.商品肉用仔鸡常见疾病防治分析[J].农业科学苑,2007,(10).

[2] 师瑞梅.商品肉鸡疾病防治新理念[J].北方牧业,2012,(07).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2篇

【关键词】 遗传病;诊断;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1.095

遗传性疾病是以分子水平的基因改变或者以细胞水平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为主要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1-5], 每年新生儿中患不同种类遗传病者占4%~5%,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遗传病的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多。遗传病治疗效果差, 费用昂贵, 不仅摧残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社会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负担, 因此采取措施预防遗传病, 及时诊断和科学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临床遗传学的发展, 分子遗传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为医学界提供了以分子水平对遗传病的诊断方法[6-8]。目前诊断方法技术包括系谱分析、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等, 临床上对部分遗传性疾病能够更为准确的进行诊断, 使很多遗传病得以诊断、治疗、预防并进行有效的产前诊断。基因治疗技术不断发展, 包括宫内治疗、替代疗法、药物防治、手术疗法、基因矫正、基因增补、基因封闭、饮食疗法等。因此, 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寻找有效的治疗遗传病的方法。

1 遗传病的分类

1. 1 染色w病 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为26对, 其中常染色体25对, 性染色体1对, 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称为染色体病。包括常染色体病与性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病包括X或Y染色体病。

1. 1.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畸形或数目异常且显性, 指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或者继承于父母其中一方, 男女发生几率各占50%。常见的疾病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软骨或成骨发育不全、多指 (趾)、并指 (趾) 等。

1. 1.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畸形或数目异常且隐性, 当基因对为纯合子时基因才会表现为性状, 近亲结婚比较多见, 男女发病几率均为25%。白化病是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还有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半乳糖血症、粘多糖病等。

1. 1. 3 连锁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显性X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的发病率高, 若男性患有此疾病会全部遗传给他的女儿, 无一例外, 包括家族性遗传性肾炎及佝偻病[9]。

1. 1. 4 连锁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隐性 X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携带者的子代中有50%男孩患病, 女孩均不患病, 但有50%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都是隐性连锁遗传病。

1. 1. 5 连锁Y染色体遗传病 Y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不会发生此类疾病, 临床男性也很少见。

1. 1. 6 染色体数目异常 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体不分离, 发生整倍体畸变、非整倍体畸变(单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等)和嵌合体等表现形式。患者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 没有劳动能力, 生活不能自理。

1. 2 单基因遗传病 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片段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 细胞复制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差错导致基因变异, 对本人及下一代的身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变异称之为单基因遗传病, 此类疾病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常见白化病及血友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 3 多基因遗传病 在环境因素、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多个易感基因突变导致多基因遗传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唇腭裂等都属于此类疾病, 患病率

2 遗传病的诊断

2. 1 系谱分析 患者家庭成员的病史利用系谱绘制并分析, 确定疾病遗传途径, 诊断出病症是否为遗传病, 并且判断出该遗传病是单基因病或是多基因病。单基因病在直系亲属中患病率高, 而群体发病率很低, 反之为多基病[11]。通过系谱分析, 能够判断出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即哪一类染色体疾病、显性或隐性遗传。

2. 2 染色体检查 先天性畸形患者应检查染色体, 鉴定具体数目, 分析核型, 是否属于染色体数目畸变, 判断患者的染色体是否产生畸变, 确定哪条染色体发生畸变, 检查结果用核型图表示, 例如先天愚型为21-三体综合征[12]。

2. 3 基因诊断 基因由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构成, 其包括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 从机体分化分离出的遗传信息进行检测及鉴定疾病, 称之为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症状前诊断和携带者检测结果一般多为单个基因异常, 其检测结果可作为最终诊断。基因诊断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分析, 对于已明确控制疾病的基因的结构可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检测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基因序列及其基因突变机制不明确则利用缺陷基因及与其连锁的限制性为遗传标记连锁分析。基因诊断能够明确指出是否存在基因缺陷, 个体是否患病, 还可以诊断和预测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基因诊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应性强、诊断范围广,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3篇

传染病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当其发生时,如未被及时确诊和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伤害,有时对人群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失,如贵州一名60岁外出打工农民,患腹泻返家后2天死亡,在大办丧事不久,即有十多人发生腹泻,从而引发一起霍乱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霍乱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从90年代开始又有抬头,1992年并有新的生物菌型(O139霍乱弧菌)出现,同年我国新疆有5个县发生了该型霍乱暴发流行,此后迅速由沿海向内地传播,现在我国每年皆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发生,且呈逐年增多之势。因此,传染病的正确诊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传染病误漏诊概况

统计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关误漏诊和误治的文献共1 190篇,其中有关传染病(包括结核病,1996年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的文献138篇,占3年报道误诊病例总数的11.59%,涉及39种传染病。误诊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结核病(66篇,占47.1%,计804例)、梅毒(9篇,占6.50%,计107例)、流行性出血热(7篇,占5.07%,计124例)、钩虫病(5篇,占3.62%,计101例)、弓形虫病(5篇,占3.62,计49例)和恙虫病(5篇,占3.62%,计32例)。新发现的传染病报告较少,如艾滋病仅有2篇3例报告,从我国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30万人和发病情况看,可能其误漏诊病例要比所报道的病例为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发表的某病误诊文献的多少,虽可反映该病的常见多发和易于误漏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重视性。

2 传染病误漏诊原因分析

从138篇误漏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传染病误漏诊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 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确实不了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传染病不断被发现,依WHO公布的资科,仅1975~1995年20年间,新发现的传染病就有29种之多,除少数病种国内未被发现外,多数已有报道;某些原已控制的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以及伤寒又重新抬头;有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疫区迅速扩大,人们的认识常落后于迅速发生的疾病谱变化而产生误诊。

2.2 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化 由于多种因素如病原的变异,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以及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和夹杂病等,均可致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体变异可分为原发性变异和抗菌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变异,目前较普遍存在的L型菌变异菌株,常规培养为阴性,而不能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滥用激素不仅扰乱某些传染病的特殊热型,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诊断试验和皮肤(细胞免疫)试验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且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同时在多种药物治疗下也极易诱致的各种医源性损伤,使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而增加诊断的难度。

2.3 辅助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常规检查对传染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检血常规遗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细胞之变化对寄生虫病和伤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有无以及白细胞的形态等,都是极有诊断参考价值的,如本期发表的数篇寄生虫病的误诊皆未及早检查血嗜酸性白细胞,其中一例肺吸虫病当活检标本内发现有嗜酸性脓肿形成时,再复检血常规,始发现嗜酸性细胞增高,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痰浓集法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而确诊。另外,还有相当的传染病其病原检查、仪器检查、免疫学检查都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如本刊发表最多的结核病也存在影象学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和培养时间长等诸多问题,部分病例往往是通过活检确诊或死后尸检始得确诊。美国80年代中期报道,有20%粟粒性肺结核死后才获确诊,足见其诊断的难度之大和误诊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知识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详细,遗漏传染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病学史,体检不全面遗漏阳性体征,对病后的用药等治疗情况未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未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虫病误诊的报道皆忽视了野外作业史的询问,而体检又不全面,未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还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但在体检时,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个唾液腺的肿大压痛,也看不到腮腺导管口的红肿。

2.5 诊断思维不正确 诊断过程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虽已收集到详细、全面的资料,但还是发生了误诊和误治,这与医生的诊断思维和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3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误诊的措施

传染病特别是那些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危害大的传染病的误漏诊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误漏诊。

3.1 推行传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几乎95%的传染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加之老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和数十种新传染病的发现。因此,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和诊治水平,是防止传染病误漏诊的关键。本刊初步统计(因部分稿件不能区分所在单位的性质),传染病误诊病例的90%是来自综合性医院。

3.2 拓宽传染病专科医生的知识面 诸多的传染病涉及整个大内科的知识范畴,只有在坚实的内科基础上才能发展专业,一般认为专业训练不少于3年,才具有一定的避免误漏诊的能力。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4篇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寄生虫;临床表现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都能够性传播疾病的发展,人们对于弓形病、微孢子虫等寄生虫病的认识逐渐加深,这类性传播寄生虫病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在临床上,性传播寄生虫病临床的特征并不显著,需要进一步进行判断。为了进一步研究性传播寄生虫病临床的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性性意见,笔者对性传播寄生虫病临床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

1 滴虫病

由于人类泌尿生殖道寄生阴道毛滴虫所导致的滴虫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疾病。潜伏期不明显,通常为4-27天,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加、外因瘙痒、灼热感,有虫爬感觉,可见疼痛。白带增多,分泌绿色、黄色或泡沫状白带是主要临床表现,合并脓菌感染,恶臭。分为急性、慢性病,可延续属多年,一般在妊娠期、产后或经期加重。在体检过程中,女性常见宫颈粘膜或阴道红肿,有草莓状突起或红色斑点。男性患者常见包皮或充血、水肿,粘膜增厚、伴有疼痛。结合患者临床体征、临床表现、病史可以进行初步诊断。从患者尿液、阴道、前列腺分泌物中对病原体进行检查,可以确诊。目前来说,主要采用涂片染色、悬滴法、尿液离心沉淀、毛滴虫培养等方式确诊。

2 疥疮

由于疥螨在表皮层内寄生而导致的慢性接触性皮肤病。亲密接触与是疥疮传染的重要途径。疥疮在我国流行很广,在两广地区、云南、四川等地较多,感染几率约为9.5%。主要病变为泡、疹。在疥疮初期感染中,会在皮肤病灶部位出现发亮水疱或小丘疹,皮肤奇痒,夜晚加重。疥疮多发于手指、腕部、肘部、腋下、、外阴、腹股沟、踝部、脚趾等位置,搔抓会导致二次感染。对于疥疮的确切诊断应当是在显微镜下进行识别。

3 阴虱病

由于耻阴虱寄生在有机体根部通过吸血导致瘙痒性传染病。由途径进行传统,是较为常见的性疾病。这种疾病不仅与性传播相关,还有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淋病等同时存在。成人阴虱一般为芝麻粒状,颜色浅灰,依附在根部。被叮咬的皮肤会出现丘疹、瘙痒症状,搔抓后出现血痂、抓痕、继发感染。偶见紫色斑点,指压不退色、不瘙痒,常见于腰部、腹部、腹股沟位置,可持续数月。、肛周毛、会等部位常见耻阴虱,在眉毛、睫毛、腋毛等位置偶尔可见。患者会阴、瘙痒,在肛毛、处可见耻阴虱、虱卵等可确诊。阴虱病需要与疥疮相区别,疥疮也在可出现小水泡或丘疹,但是疥疮除了位置,还发生在、手腕、手指、脚趾等少毛部位,还可见疥螨。

4 阿米巴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阿米巴侵入有机体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不属于性传染病。但是,随着人们性观念、性方式变化,在异性恋或同性恋人群中,会随着而导致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或侵袭阴道、宫颈等器官,导致阿米巴病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此疾病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疾病潜伏期为2-8天。普通型疾病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增多。粘液血便或脓血便,以血为主。暴发型疾病起病急,有明显中毒症状,高热、恶寒、衰竭,大便超过10次,奇臭、呈血水样。实验室病原学检查,是阿米巴病确诊的基础。

5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小肠内寄生的篮氏贾第鞭毛虫所导致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比较高,主要由于舔肛行为导致的。南方病发率高于北方,儿童病发率高于成人。大多数感染者无显著临床表现,会有20%人员出现胆道症状(胆管炎、胆囊炎)、胃肠道症状(厌食、腹痛、腹泻)、全身症状(贫血、营养不良、兴奋、失眠、头痛等)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主要以水样便、暴发型腹泻为主。症状与细菌性沙门菌或阿米巴痢疾相似,需注意区别。亚急性感染以食欲不振、腹痛、稀便为主。大多数患者为慢性疾病,周期性稀便,大便奇臭、反复发作。此疾病反复性发作,病程长。目前来说,主要实验室检测方式由小肠组织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以及粪便检查等等,检查出贾第虫包囊或滋养体为确诊依据。

综上所述,性传播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容易误诊,传播途径受到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尤其是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医疗卫生因素制约。只有准确掌握性传播寄生虫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早期确诊,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许隆祺,薛纯良.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5):238-239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5篇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它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探针对基因组特定序列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在细胞遗传学中,FISH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重要辅助手段[1],用来协助中期染色体分析。本文回顾分析了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我中心14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不确定病例的FISH诊断结果,探讨了FISH在辅助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上述期间我们对9194例流产、不孕症、闭经、男性少弱症患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14例常规G带怀疑异常但无法确诊,我们使用特定位点探针行FISH以协助诊断。14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情况及临床表现,见表1。

1.2方法

1.2.1样本处理、FISH探针、杂交静脉血2ml经PHA刺激培养72h,以秋水仙素(终浓度为10μg/ml)获得中期细胞,标本经0.075mol/LKcl低渗、3∶1甲醇/冰乙酸溶液固定后滴片,玻片室温下置2×SSC中漂洗2次,各5min,70%、85%、100%梯度乙醇脱水各3min,自然干燥。探针均系美国雅培公司产,见表1。将准备好的探针混合液滴加于玻片杂交区,加盖盖玻片,用封片胶封片后置杂交仪中,72℃变性2min后,37℃杂交过夜。

1.2.2洗涤及信号分析杂交完成后移去盖玻片,分别置0.4×SSC/0.3%NP-40、75℃×2min;2×SSC/0.1%NP-40,室温下1min,取出玻片,滴加DAPIⅡ5μl,盖上盖玻片,荧光显微镜(LeicaDM6000B)分析结果。FISH及核型诊断标准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2]。

2结果外周血常规G带怀疑异常但无法确诊的病例共14例。针对每例的临床表现和G带初步诊断结果,我们使用了不同位点探针进行检测,见表1。病例1~7核型分析均显示有一条结构异常的性染色体,来源和断裂点不明,通过FISH成功判断了异常染色体来源和断裂点。其中,病例1~4原发闭经,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卵巢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4例均通过X着丝粒探针确定了异常的性染色体为X来源,而X长、短臂末端探针的使用帮助确诊该4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分别为X长臂部分缺失(病例1)、X短臂等臂(病例2)、X长臂等臂(病例3)以及Xq21断裂后形成的等臂双着丝粒X(病例4)。病例5原发闭经,身高148cm,不发育,有阴道,B超见始基子宫,曾在外院诊断为46,XY而行腹腔镜下双侧性腺切除,病理报告为双侧条索状性腺,因核型报告与其表型不符,用X和Y着丝粒探针进行FISH,结果:G带显示的“Y”实际为X染色体短臂,患者X染色体长臂缺失。病例6~7为男性表型,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总数46条,性染色体仅见一条结构正常的X,未见Y,但有一条远小于G组染色体的小染色体,经FISH证明该小染色体为Y来源,含有男性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re-gionofY-chromosome,SRY)及Y着丝粒,但包含生成相关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在内的Yq11-qter片断缺失。病例8核型为46,XX,与其男性表型不符,FISH检测发现患者的两条X之一含有SRY基因。病例9外院诊断45,X,add(15),与其男性表型不符,我们复查染色体,发现15号短臂末端有不明来源片断附着,C带未显示Y异染色质,用SRY及CEPY杂交后发现Y染色体易位到15号短臂,SRY基因存在。病例10~12核型分析疑平衡易位,但片断较小,G带无法确定断裂点,通过两条相关染色体末端探针检测,均明确了断裂点。病例13为新生儿,特殊面容,一侧肾缺如,开口于阴道,G带显示患儿有47条染色体,多余一条小的标记染色体,患儿母亲染色体检查结果46,XX,t(11q;22q),进一步用11q和22q末端探针与患儿血标本杂交后证实该标记染色体为衍生的22号染色体,由母亲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患儿。病例14为男性不孕症,G带结果47,XY,+mar,用CEPX、CEPY、CEP15和LSI22四种探针杂交后,该标记染色体上未显示上述4种探针信号,因此FISH未能确定该病例标记染色体来源。14例FISH诊断见表1,部分病例FISH结果见图1。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6篇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专业 改革 《禽病防治》课程

《禽病防治》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是研究威胁禽类生产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的禽类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家禽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而开设的,是校企合作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切实做好禽类疾病的防控为现代禽类生产服务。同时也是培养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中、高级职业资格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开发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畜牧兽医行业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对家禽疾病防治知识与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实用、够用为目的,注重实用性与操作性,着重选择学生及社会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为度的原则。技能操作贴近生产岗位,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内容是自己今后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按照中职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临床案例分析、理训一体化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课程以培养畜牧兽医岗位能力为重点,但家禽疾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多数没有接触禽病临床的中职生而言不太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利用现场病例,现场示范,边做边学,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等感性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将教、学、做一体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堂设计理念。

二、《禽病防治》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中职生的职业定位,《动物病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禽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

(2)掌握禽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制;

(3)掌握禽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制;

(4)掌握常用的疫病检验检测技术。;

(二)技能目标

(1)能对禽流感、新城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其他病毒性传染病进行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控;

(2)能对禽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细菌病进行科学诊断和综合防治;

(3)能对常见的寄生虫病及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科学诊断和综合防治;

(4)能熟练应用免疫接种、禽场消毒、药物预防等防疫措施;

(5)能进行鸡白痢、禽伤寒等疫病的快速诊断及抗体监测;

(6)能独立或合作制定禽场免疫程序及预防给药程序;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处理和分析问题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具有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 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可以分为3个模块、5个学习项目、32个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及要求、课时安排见下表:

模块一 禽传染病

项目一 禽病毒性传染病

工作任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痘、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瘟、鸡传染性贫血、禽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

禽脑脊髓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各个病毒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控净化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对新城疫、禽流感进行抗体监测,能够正确选择免疫接种方法、能够利用其临床诊断指标对其进行正确诊断,熟悉疫情上报制度,并熟知其防控措施;能够对鸡传染性支气管、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痘、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瘟、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禽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禽脑脊髓炎、产蛋下降综合征进行正确诊断及防控;

能够熟练进行马立克病免疫接种;能够正确诊断马立克病并能做好其平时的预防工作。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36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项目二 禽细菌性传染病

工作任务:禽沙门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禽大肠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鸡毒支原体病、鸡传染性鼻炎、禽葡萄球菌病、鸡弯曲杆菌性、禽曲霉菌病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各细菌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及细菌学检查;掌握其流行特点、症状、特征病变和防治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熟练进行沙门氏菌病进行检疫及净化、能够熟练进行巴杆菌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细菌学检查;能够利用临诊指标正确诊断并能提供综合性防治方案、必要时能进行药敏试验。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18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模块二 禽寄生虫病

项目一 禽原虫病

禽球虫病、鸡住白细胞虫病、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了解各禽原虫病的危害性;熟悉其病原特点;掌握其流行特点、症状、特征病变和防治措施。

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球虫病,会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验球虫卵囊;

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鸡住白细胞虫病和鸡组织滴虫病。

项目二 禽蠕虫病及蜘蛛昆虫病

工作任务:鸡病、禽蜘蛛昆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知识要求:了解鸡蛔虫病的危害性;能肉眼识别鸡蛔虫;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了解禽羽虱、鸡皮刺螨、突变膝螨等蜘蛛昆虫病的危害性;掌握其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禽蛔虫病、鸡异刺线虫病、绦虫病,会用直接涂片法检验蠕虫卵;能肉眼识别鸡蛔虫和绦虫;能够正确诊断和防控鸡禽羽虱、鸡皮刺螨、突变膝螨。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6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模块三 禽非传染性疾病

项目一 禽营养代谢病

工作任务:禽常见营养代谢病的诊断与防治

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禽常见营养代谢病的病因、特点、种类及防治原则,重点掌握:维生素B族缺乏、钙磷缺乏及钙磷失调症、痛风等的病因、症状、病变及防治方法。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治营养代谢病。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2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项目二 禽中毒病

工作任务:禽常见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磺胺类药中毒和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因、特点、种类及防治原则。

技能要求:能够正确诊断禽中毒病和家禽其他病与防治。

学时与教学方式:共2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课程教学实施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熟识家禽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及症状、病理变化。通过临床检查结果能对禽类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并能提出防制措施等。难点是根据禽类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能与其他类似禽病进行类症鉴别诊断。

解决办法可创造条件利用现场病例、现场示范、边做边学,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像等感性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熟识常见禽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家禽常见疾病的诊断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出案例,设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自主查找各种禽类疾病临床表现,检找防制的资料,建立初步诊断,制定防制措施等,然后教师点评,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家禽类似的禽病症状与病理变化的图片、音像等,让学生知道这些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点,从中找出这些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课外实践法、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教师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来模拟实际的疾病的诊治过程,主要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来完成。课外实践法:主要利用教学动物医院实训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实践来体验、应用所学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实例导入、问题分析、讨论学习、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评价和拓展提升等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平时的积累,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临床禽病案例,对亲身所见的真实病例的流行背景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前感受家禽场的真实情景和技能要求,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运动“案例教学法”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以临床现场病例、案例、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直观教学为主,采用置疑启发、分析、讨论、理训一体、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临境临床及生产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问题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组内相互交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

(三)教材编写建议及教学参考资料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7篇

病历资料

例1:患儿,女,8岁,以主因双眼睑水肿2天入院。体温正常,无寒战及抽搐。不流涕,无咳嗽、咳痰、气喘。食纳差,未见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入院查体:乏力状,双眼睑肿胀,颜面轻微浮肿,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口唇皲裂、指趾末端硬性红肿、脱屑。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无肿大,无脓膜。心、肺、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0×109/L、N 0.78、L 0.15、PLT 156×109/L。尿常规:未提示异常。入院诊断: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②急性肾小球肾炎。给与利巴韦林抗病毒,营养支持治疗,利尿,低盐饮食。治疗5天,双眼睑肿胀无明显消退,出现发热,咳嗽,频繁剧烈,无痰,不喘。食纳差,未见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未述胸闷、心悸、头痛、头晕。查体:热病容,乏力状态,无皮疹,颈部浅表淋巴结约绿豆大小、可触及3枚,质软,活动度好,无压痛,无口唇皲裂,指趾末端硬性红肿,脱屑。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无肿大,未见散在脓膜。心、肺、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8×109/L、N 0.18、L 0.85、PLT 256×109/L。异常白细胞检查:异常淋巴细胞0.26。胸部正位片:双肺纹理粗乱、模糊。心脏:未提示异常。腹部B超:巨脾,肝脏明显增大。转院检查:EB病毒抗体:阳性。嗜异凝集反应:阳性。确诊:传单,临床治疗20余天,长期随诊3个月。预后良好。

例2:患儿,女,13岁,以主因间断低热、乏力6个月入院。热程不规则,自述乏力时,测体温37.3~37.5℃。查体: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部轻微充血,扁桃体不大,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啰音,心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ASO\ESR\CRP\风湿\类风湿因子\支原体\衣原体抗体\PPD皮试,胸部正侧位平片,心脏,腹部B超均正常。初步诊断:青春期综合征。给予多种维生素,谷维素等调节治疗1个月,无明显缓解。转院辅助检查:EB病毒抗体:阳性。嗜异凝集反应:阳性。确诊:传单。临床治疗半月,随诊半年,预后良好。临床误诊原因:⑴热待查:儿童或青年多见于:①感染因素:细菌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感染,结核感染。②非感染因素:幼年性类风湿,川崎病,传单,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等。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依据不清楚。多数临床医生认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必须具备条件。以至于每天查房,有无皮疹,肝脾是否肿大为查体及诊断重点。其实不然。

讨 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在集体机构中可造成流行。潜伏期30~50天。儿童潜伏期较短。前驱期症状隐匿,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周。腺肿期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发热,咽炎,肝脾肿大。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不对称,无粘连,无压痛,大小不等。肿大的淋巴结在热退后数周消退,偶见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85%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一般持续1~4周。80%~85%有咽痛,扁桃体肿大,充血和厚霜样渗出物。50%病例有脾肿大,少数可有巨脾。30%有肝肿大。少数病例有红色斑丘疹、眼睑水肿、肺炎、神经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确诊依据:①嗜异凝集反应:阳性。②EB病毒抗体:阳性。③骨髓涂片: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④外周淋巴细胞:增多。异常淋巴细胞≥10%。本文案例提示不明原因眼睑肿胀,乏力,初期尿常规正常,虽然传单眼睑水肿发病率属少数,但不排除传单诊断。长期发热:儿科患者发热>1周围即属于热待查,热程>1个月,甚至半年,辅助检查无明显提示异常,患儿无进行性消瘦,衰竭症状,传单诊断不排除。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8篇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第9篇

【关键词】 呼吸;综合症;严重;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R563.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7-01

1 引言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我国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出现的、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已将其列入法定传染病,因其传染性极强、病情迅速进展恶化,以及较高的病死率而备受关注。如能及早正确诊断,并作相应处理,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卫生部于2003年4月制定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同年10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全面总结了我国在SARS防治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并为今后防治SARS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本文旨在简要介绍SARS的临床诊断。

2 临床特点

2.1 流行病学史 大部分SARS病人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也就是说,有被传染和/或传染他人的可能性或证据。病人在近2周内有与SARS病人接触史(尤其是与SARS病人共同生活、照顾SARS病人,或曾接触SARS病人的排泄物);或病人为与某SARS病人接触后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病人有明确的传染他人(尤其传染多人)的SARS证据者,均被视为具有SARS流行病学证据。部分病人就诊时可能无流行病学证据或证据不充分,应注意动态追踪就诊后的流行病学依据。对2周内曾前往或居住于目前有SARS流行区域的就诊病人,也应警惕其患SARS的可能性。

2.2 临床表现 SARS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之内,多为2―10d。常急性起病,病后2―3周内病情均可处于进展状态。病人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多高于38 0C,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等症状,但多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少数病人伴有咽痛。常见呼吸道症状有咳嗽、胸闷等,多为干咳、少痰;发病6―12d以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部分病人可有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3 胸部影像学改变 SARS病人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平片、CT、高分辨CT(HRCT)、计算机X线摄影术(CR)、数字X线摄影术(DR)等,对早期疑似SARS者,应做X线胸片检查,若无异常,则需及时复查。胸部CT检查,可有助于发现肺部早期轻微病变,以及与心影和/或大血管影重合的病变。在SARS治疗过程中,一般每1―2d复查胸片1次,或根据病人的病情发展及治疗情况缩短或延长复查时间,SARS病人出院时应拍X线胸片,之后则定期复查,直至炎性阴影完全消失。

2.4 实验室检查

2.4.1 一般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尤其低于0.9X10 9/L时,对SARS诊断的提示意义较大;部分病人血小板减少。SARS早期即可见CD4+、CD8+ 细胞计数降低,二者比值正常或降低。

2.4.2 特异性病原学检测 在SARS发病10d后采用免疫荧光试验(IFA),或在发病21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从病人血清内检测到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尤其从进展期至恢复期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时,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粪便等人体标本中检测出SARS-coV RNA(PCR法),尤其多次、多种标本和多种试剂盒检测阳性,对病原学的诊断也有重要支持意义。

3 临床分期

临床上常将SARS分为三期:⑴早期:病初1―7d,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多超过380 C),半数病人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及乏力,部分病人有干咳、胸痛、腹泻等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可闻及少许湿音。发病2d(平均4d)后,X线胸片即可出现肺部阴影,95%以上病人于病程7d内肺部出现阳性改变。⑵进展期:多发生于病程8―14d,此时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病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活动后更加明显。X线胸片显示肺部阴影迅速进展,且常为多叶病变。少数病人可因伴发ARDS而危及生命。⑶恢复期:进展期过后,病人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多数病人经2周左右的恢复可达出院标准,而肺部阴影的吸收则需时较长。大多数重症病人所遗留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肺弥散功能下降,可在出院后2―3个月内恢复。

4 临床诊断

临床症状和肺部X线影像学改变是诊断SARS的基本条件,而流行病学资料则是重要的支持依据,对病情演变过程、抗菌治疗效果及SARS病原学指标进行的动态观察,也是诊断SARS的有力证据。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临床症状和肺部X线影像学改变,并能除外其它疾病者,可作出SARS的临床诊断;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而具备其他SARS支持证据者,可作为疑似病例,需进一步作流行病学追访,并行病原学检测以求印证;对于有流行病学依据和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改变者,也应视为疑似病例,并作肺部X线或CT动态复查,一旦出现肺部病变,并除外其它疾病者,可作出SARS临床诊断;对于近2周内有与SARS病人或疑似SARS病人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进行医学隔离观察2周(自与前者脱离接触之日计)。

5 重症SARS的诊断

及时而准确的甄别出SARS病人中的危重者并加以干预治疗,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临床上将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诊断为重症SARS:⑴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 ≥30次/min,伴多叶肺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占双肺总面积(正位胸片)的1/3以上者,或病情进展,48h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且占双肺总面积(正位胸片)的1/4以上者;⑵有明显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mmHg;⑶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果SARS病人年龄大于50岁;伴心、肝、肾或呼吸道严重疾病,或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营养不良、脑血管病等严重疾病;近期有外科大手术史;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进行性下降以及积极治疗后血糖仍持续居高不下者,往往预后不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