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4:12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1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屡屡提及:“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147页)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与有关同志查阅了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四川省志、原乐山市志等方面馆藏、记载,走访了县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对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典范的地域文化支持有以下认识。

一、丹棱县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人物风情

具有全国影响力:

(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有一条丹棱街;

(二)上海徐汇区有一条丹棱路;

(三)《宋史》《四库全书》和近代中华书局的史籍中,介绍或收录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两个儿子做到了副宰相、尚书;

(四)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其在四川锦江书院长期任主讲,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均有讲述;

(五)3个与丹棱有关的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易也;

(六)2张名片: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中国桔橙之乡;

(七)2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唐代郑山石刻、唐代白塔。

具有全省影响力:

(一)丹棱大雅堂;

(二)唐代《松柏之铭》碑;

(三)丹棱书院,《中国通史地域文化通览》四川篇记载了巽岩书院、栅头书院;

(四)老峨山、梅湾桃花、幸福古村;

(五)丹齿公司;

(六)丹棱冻粑、鸡肉、矿泉水等。

二、丹棱人文历史上的几个奇特现象和未解之谜

(一)县人来历的疑问。成都平原及沿岷江流域是古蜀五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活动的重要区域,成都市博物馆、原乐山市志、周边武阳(彭山)、眉州(东坡)、南安(乐山)更早的建制及历史有记载。从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起至元末明初,当中原战乱时许多居民及衣冠士族纷纷进蜀避难,比如相传洪雅瓦屋山有楚国遗民,丹棱李焘一支是唐太宗十四子之后;清朝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更是达到顶峰。丹棱县目前没有发现明显的客家文化、湖广会馆,初步可判断丹棱人是被外来势力趋赶的古蜀原住民和元代以前入川的人口聚集、避难地。这点还需要有对方言、姓氏、习俗有研究的人士考察。

(二)县名来历的疑问。《县志》(清乾隆以后)载“因城北10公里有赤岩山,山势高峻,色赤有棱,故名丹棱县”。若从汉语发音讲棱,应读leng,《汉语字典》指地名时读ling,举例黑龙江有穆棱ling这个地名,这与“色赤有棱”的本意不符。解放前,有一个历史时期,也有将丹棱写作丹陵,陵的释义及意象更开阔。目前,对清以前丹棱的县名、辖区是不清楚的。即使仍按新中国成立后标准的区划名作丹棱,我们使用高德、百度导航时,语音提示发音仍是leng。因此,需由有关单位向《汉语字典》与高德、百度导航等对接,在地名举例和导航语音时,正确发ling音。

(三)县域范围的疑问。查四川图书馆《四川省志》《四川各县县域志》《四川公路志》,皆不能明了1400多年来丹棱县域范围的变化,但从相关文字可观民国以前丹棱的辖区肯定大于现状。目前,仍然受困于资料,权采信眉山县令与丹棱县令划界的故事。

(四)文史强而艺术弱的疑问。如前如述,丹棱文史均有全国一流的人物,但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其名不扬。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有大量周边东坡、邛崃、双流、新津、名山、天全等地的书画作品收藏,市内彭山、仁寿在省博物馆有考古、名胜专著出售,我县是空白。而且我县周边的三苏、魏了翁(蒲江)、司马相如(邛崃),入蜀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齐白石、黄宾虹等没有到丹棱的确切记载和诗画作品,实为遗憾。黄庭坚与杨素的神交与相识即可传出大雅堂的佳话,历史里面实蕴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理论上讲,建大雅堂的杨素、李焘两家与三苏应该有交集,彭端淑与北京、蜀中才子有关系,丹棱两大书院与同期周边仅几十里的书院应当有来往。而且,丹棱的人物风情在唐、宋、清三代格外强,实不逊同期中原、江浙、成都地区,在各大图书馆和私人藏书中应还有未发现的记叙,这条文脉如何理清,需要由专业人士继续探究。

(五)与周边重大考古发现、重大历史事件失之交臂的疑问。邛崃的古陶瓷、蒲江的古铁器、东坡的道教冶所、彭山的张献忠沉船、成都平原与滇藏的茶马古道经过蒲江、名山而不入丹棱,红军长征西路军杀到名山了,准备到“成都吃大米”了却没到丹棱。《省志》《县志》均载设在眉山的四川国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区曾责令丹棱在岐山(张场镇)修两座雕堡设防。另中国共产党1927年成立青神县委、1928年成立彭山县委,丹棱恰恰也是周边市、县最后成立党的组织的地方。这在相当程度反映了近代以前丹棱不在大江大河、交通枢纽位置,不出产盐、铁、陶等战略资源,受战乱影响很少,实为世外桃源、西蜀文化保留区,也为后世小富即安的带来影响。

三、以独特地域文化支撑中国美丽乡村典范建设

丹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自古是西蜀文化的重要区域,不可避免地具有盆地平原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具有“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的理想,有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美好;兼之,受古代战略家“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天下并矣”影响,川西地区较早得到了开发,极早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成为蜀文化的重要一支,乱时是安居的世外桃源,安时是遍植人文的厚土。

我们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典范中,有3条文化脉络可以重点关注:

(一)唢呐与开放。李忠教授在丹讲座时,已指出丹棱唢呐是全国已知最南的区域,这个丝绸之路传来的波斯乐器得到传承发扬。从时间方面考察,可与唐代士族迁居丹棱,佛教石刻、白塔等众多古迹相互印证。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推进,文化是重要纽带。建议从2020年即策划举办“一带一路”中国唢呐艺术节或争霸赛,以极高的站位赢得国际国内声誉,其影响力当可比肩东坡泡菜节、青神竹博会。并将其延伸至丝绸之路传来的葡萄、黄瓜、胡椒与我县的农耕、美食文化相结合,与我县周边的早期铁器生产(蒲江等地,可能也来至中亚)、世界最早的火井(邛崃,与我县共属川西重要天然气产区)、井盐生产(乐山,我县古代长期与古南安、古邛州属同一地区)相结合,反映出早期开放带来的文化与经济繁荣。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2篇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要素。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促进新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端正认识,充分了解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四、结语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3篇

县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刚才,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卢军同志传达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我讲五点意见,等会县委保书记还要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顺时应势,提高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__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对农村建设作了全新的定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____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打造“升级版”新农村的热潮。____年9月6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玉溪市召开,省委仇副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发展所需、民心所向。____年10月17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在永善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通过对中央、省市的新要求的学习使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建设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建设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建设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建设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近几年来,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了一批有自然风光、有民族特色、有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对照新形势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进“升级版”新农村的建设,努力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继往开来,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当前,我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势具备、恰逢其时。

(一)进一步利用区位优势。我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的南大门,是川渝贵的重要通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乌蒙山片区作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____被列为重点县;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昭鲁一体化,将____作为昭通中心城市双核之一进行打造,持续加大各类投入,为我们打造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前期建设中,我们利用昭鲁一体化建设了茨院村、板板房村、米家湾村等,利用国道穿越县境打造了江底集镇。今后,要以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线及主要景区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进一步利用文化底蕴。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盛产朱提银两千余年的乐马厂古矿洞群、名冠全滇的拖姑清真寺和环境优雅的崇文阁等名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元素,要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文化特色村,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努力打造“连线成片风景不断,各具特色内涵显现”的文化乡村。

(三)进一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近来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____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5.5亿元和1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74元和3649元。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进一步利用以城带乡成效。____年7月22日,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目标,以“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发展,把农村成片连线推进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环境整治由单个村庄向成片连线、由平面整治向立体整治、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治理区域环境转变,大大提升了农村品位。全面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和环境质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我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回望过去,为破解农村发展瓶颈,____率先在全市掀起乡镇集镇建设高潮,集中力量打造了11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集镇,累计投资15.6亿元。如集中力量在小寨打造了10公里樱桃文化长廊,在桃源打造了伊斯兰特色集镇,成效非常显著。各级各部门以打造美丽乡村为载体,____至____年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14个,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117万元。累计实施 整村推进项目28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427个,全县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原来农村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多数村已达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庭院绿化的目标。到____工作以来,我就美丽乡村进行了一些调研,总被青山绿树的气息所陶醉,更为其迸发的蓬勃生机所震撼。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小巷绿树成荫、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穿村小河清澈见底、文化广场人沸歌扬;这样的村庄人居与山水完美结合,田园山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不会忘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工作会和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县的成功承办,全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必将成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同志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时之举,不是应时之作,而是县委、政府一以贯之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群众新期盼的科学实践,是把脉农村实际、倾听农民呼声、尊重农民意愿持续实施的一项提升全县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所以说,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是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而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正视困难,寻找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

客观地讲,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软肋和面临不少的困难。农村建设中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发展滞后,部分农业产业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生产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交通、水利、科技仍然是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矛盾依然较大。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点:

(一)村庄过散、布局零乱。各行政村的自然村落过多、村庄规模小且过于分散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建新拆不了旧。农村建房规划落后,楼房空置率高。

(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仍较落后。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造成总量不足,设备简陋,共享率低,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四)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我县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农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入挖掘发展。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村庄绿地面积依然过低。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有效举措。草坪多、乔木树种少,硬化路多、绿化路少,庭院整洁、绿化美化不够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绿化空间,加之庭院绿化没有广泛得到村民配合,绿化养?缺乏长效管护等,使得村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四、明确目标,协力同心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将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以深化提升村级集镇为载体,突出重点,大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水碧山青、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今后,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抓点、连线、成片、全覆盖”的分步推进计划,逐步打造“乡乡布局优、村村环境美、处处产业兴、家家收入高、人人生活好”的极具山水特色、蕴涵独特文化、富有文明乡风的魅力和谐新农村。从2014年起,每年选择10个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建设成中心村和特色村,完成5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重点培育1个市级精品村,力争创建1个云南“中国最美乡村”。围绕上述目标,努力实现“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根据调研和思考,我认为在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生态环保秀美之村。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发展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三是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如果千村一律,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所以,要把城乡统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以整治村为基础,特色村为亮点,中心村为核心,结合中心镇和风情小镇建设,打通串联,进一步提升村庄连片整治水平,使山水人文更具神韵,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上新水平。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搞好沿中心城镇节点、沿交通主干线、沿旅游主干线、沿行政区划交界“四沿”的10个美丽乡村规划,全面整合发改、财政、住建、交运、扶贫等部门项目,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加快制定《____县美丽乡村管理办法》,突出发挥现有村级集镇的承载能力,构建农户自主、农户自管、农户协商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富裕之村。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林果抓抚育。在现有的100万亩特色产业中,继续抓好核桃、花椒、苹果大面抚育管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产业基础,推行新技术应用,确保项目区林果抚育率达100%,全面提升林果抚育管理水平,增加林果效益,做到改造一棵、成功一棵,改造一园、成功一园。园区抓建设。继续推行“一个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名县级领导任园长、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套技术规范”的机制,推进核桃、花椒、蔬菜、葡萄、苹果、樱桃、马铃薯、生态养殖等十大高原特色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启动花椒庄园建设,着力构建核桃、花椒、樱桃“三大庄园”。土鸡抓规模。积极扩大林下土鸡养殖规模,推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养殖园建设,做到人人有增收之技、家家有致富之业、村村有产业之柱。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魅力之村。依托朱提历史文化、伊斯兰回族文化、乡村休闲文化三大资源,围绕新石器时代遗址、新街坪地营古战场遗址、盛产白银20__余年的乐马厂、全滇最古老的拖姑清真寺等文化遗产,加大____丰富的民族民间 文化的挖掘力度,将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继续举办小寨樱桃文化节,强化回族特色文化宣传,加大龙头山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力度,推进朱提银文化遗产整理,重点打造以朱提历史文化为代表的龙头山美丽乡村,以伊斯兰回族文化为代表的桃源、茨院美丽乡村和以乡村休闲文化为代表的小寨、龙头山、新街等美丽乡村。为此,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加快10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建设步伐,实施好“全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和“数字影院”四大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村、争当文明农民”系列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打造蕴涵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打造生活品质幸福之村。加快解决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步伐。教育抓提升。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改造和1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抓紧实施校安工程,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卫生抓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合工作,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抓好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好乡、村医疗技术人员培养计划。社保抓规模。持续加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城乡低保和临时救助力度,确保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发放率达100%,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就业抓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走培训—输出—就业—维权服务的路子,确保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累计转移务工人员稳定在13万人以上。通过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做到乡村广大农民群众学习都有保障、看病都有医疗、养老都有保险、就业都有技能。

(五)推进民主管理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活力之村。民主管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是农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谋划主体、规划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受益主体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制定和完善就业、就学、保障、医疗等配套政策,使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用地需求。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把资产转化为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破解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完成小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总结好经验,启动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2014年至2016年分三年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强化领导,构建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除险强基、破难筑巢、开山建鼎。希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要事,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长期抓、负全责,确定专人具体抓、负职责,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县挂钩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到在一线开展工作,在一线检查解决问题。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县委农办要结合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文件精神抓紧制定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各涉农部门要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并重点向项目建设区倾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贷款扶持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一个乡村、一个产业、一名挂钩领导、一个规划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发挥好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群众投资“六种资金”作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一步将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农开、综改、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有计划的向上申报项目,有针对性地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同时,各挂钩单位要主动参建,鼓励企业捐资助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大会战的局面。县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协调推进。要强化督查,每月一督查、双月一通报;要严格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纪检、检查、审计、财政及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 模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湖北省黄石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市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掀起了黄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美丽新村涌现出来,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拟对这些生动案例进行剖析比较,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及成效

黄石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1)特色产业引领型。特色产业引领型,是指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并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模式突出了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般适应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地方乡村。例如,灵乡镇坳头村早年依靠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转型后以发展环保工业、开发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湖北旅游名村;灵乡镇谈桥社区的谈桥千张、谈桥豆豉风味独特、广受喜爱,村里办起了豆制品公司、肉牛羊养殖基地、矿泉水加工厂等,壮大了集体经济,从贫穷落后的偏远小村变成了美丽的省级宜居村庄。

(2)景区依托带动型。景区依托带动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人文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旅游资源丰富、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把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产模式与人文资源景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补的新村建设发展模式。例如,大冶的小雷山村和阳新的王英镇新屋村分别位于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雷山风景区和仙岛湖风景区周边,依托景区大打生态旅游牌,切实提高了村民收入。

(3)旅游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也叫休闲带动型或农庄型,是指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发展环保生态种养殖产业,修建回归自然的新型农庄,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或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采摘、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例如,保安镇刘通湾,一到春天漫山的桃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到了秋季,采摘狗血桃、吃农家菜,品尝纯绿色食品米糕、糍粑,也带来很多游客,还让米糕、糍粑这种农家糕点名声远播,畅销武汉、鄂州、黄冈、咸宁等地。

(4)古村保护带动型。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适用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较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通过保护性的修缮、维护,再现传统街巷格局与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建筑、石刻等文化遗存,同时对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村庄人居品位。例如,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湾,因为拥有古民居、古树、古井、古碓、古墓、古庙等,被誉为“九古奇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近几年被发现后得到开发商大量投资,被打造成了本地的旅游名村。

二、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各地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认识的差异,加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推进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1)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及其产业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农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而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力度的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的心血。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

(2)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美丽乡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首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其次,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3)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美丽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找准了自己的个性,培育独特的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就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本。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第三,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空间。

(4)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源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怎样调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的农民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

三、黄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反复探索实践的动态过程,要看到上述成功模式的经验对其他同类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必然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是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要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努力突出村庄风貌特色,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

二是参与部门之间组织协调难度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例如,由县级政府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

三是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不能沦为凸显政绩的形象工程。

四是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软件”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盆景”、“搞形象”,更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在完善农村硬件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同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5篇

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安吉县委、县政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6篇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7篇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8篇

关键词:非遗;保护;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41-02

一、引言

美丽乡村是指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具体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文化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生活密切组成部分。在农村,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素养能约束并维持群众生活、生产形成整体,并使社会文明与群众心态得以稳定。非遗充分彰显着乡村文明,是民族精神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并融合非遗,使其伴有浓密的本土特色,群众文化素质得以提升,非遗得到有力的保护,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二、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随着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满足群众的殷切需求,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得以逐步开展,而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大多根植于农村。虽然此二者宗旨一致,即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繁荣,但实施中却存在部分抵触现象。

首先,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新生儿,大部分群众都不甚知晓非遗,尤其是农村地区,从而使得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乡村建设的认识具有深与浅的冲突;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其工程需要考核、验收,实施过程需资金成本等,即便是各方协调共建少说也要两年时间,而部分农村具有非遗环境及其相关非遗名录,使其反而保护起来更为方便;再者,群众是非遗和美丽乡村的直接主体,如今的国情使得人们或向往美好生活或根生社会,使得非遗保护工作只得依靠相关文化部门;然后,美丽乡村更着重于诸如美化、整洁、次序等外在建设,使人很直观的感受到生活的变化,运用现代化技术其实现过程相对简单,但非则更注重其内在,表现形式大多被内化,穿插于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而未察觉。一定程度上讲,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效受到非遗的干扰,它也以相对的方式限制非遗的传承。

除此之外,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软硬与形神等方面都相互抵触,存在着矛盾争端。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村庄的搬迁或整治造成了遗失,农村文化显得单调乏味。因此,两者通过宏观措施有效的结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利于两者互促互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措施

在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拟定以保护为主、科学运用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政府的主观调控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指定保护战略,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落实保护资金,科学的投入专项经费为非遗保护提供资产支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评定为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为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福建省文化厅分两批次确定了50个示范点、示范园区,并提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建设思路,从下至下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泉州、厦门、漳州等各级政府也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资金上为非遗保护提供支持。同时,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特别是南安市核定事业编制2人,成为省首个有独立编制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非遗,让非遗保护的内涵深入人心,从而使全民保护意识得以提升。文化部批准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南安市丰州镇、石井镇因其较为完整、自然的传统闽南生态环境而入选《规划》的重点区域保护对象。南安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有力结合。一是开展调查,确定重点保护内容。调查内容包括民间信俗、传统习俗、民族心理等整体文化环境的调查,明确保护范围,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认真贯彻落实,使非遗不同项目之间、非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相关联,将单一项目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二是建立相关非遗保护制度。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中心,贯穿落实非遗保护制度,建立非遗名录制度、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非遗,征集相关非遗实物等,给非遗保护提供基础。三是搭建非遗传承平台。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即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也为非遗传承及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南安市丰州镇建有 “蛇脱壳古阵法”非遗传习所,石井镇在闽南高甲戏的发祥地岑兜村建有高甲戏(陈列室)传习所,加强非遗博物馆、陈列室、传习所建设的举措,不仅扶持帮助非遗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同时,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收入。总而言之,利用政府的宏观作用,使非遗保护渗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共赢。

在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是其最直接的主体。因此,要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提升群众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拟定全民教育保障政策,加大农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结合农村实际状况,对其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科学合理的保护,并通过社会实践使非遗保护制度不断地完善、健全,从而在非遗保护中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继而全面提升非遗保护质量,在非遗保护和乡村建设中使群众成为生力军,提升其保护意识,以利于美丽乡村的建成。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利用“文化遗产日”,开展非遗进农村、进校园、进工厂等系列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以制作电视专题片、网络、报刊、走进课堂等手段,拓展宣传渠道,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尊重和保护非遗的意识得以培养与提升,从而激起群众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豪感,养成保护自觉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细则中,加入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评定措施,奖优罚劣使得非遗保护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尽可能地使非遗得以传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添乡村建设特色的同时,最大化为群众创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工作,基于相关政策之上,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达成共赢。

参考文献:

[1]张金英.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刍论[J].青年与社会,2013(9).

[2]骆金伟.发挥美丽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第9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任县张庄村;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全面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 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 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658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事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4]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5]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

[6]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