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24:17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1篇

一、在科学发展观中,对发展的另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诠释,就是要“以人为本”“为了人民”发展而发展

正确解决一切不利于发展的社会阶级矛盾及不安因素,调动所有正面的有利条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根本问题中,以哲学为基础,不同的理念也对应着不同的发展观念,同时也映射出了不同政党的政策依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贡献,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高度,吸取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进一步升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不仅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也为引导着我们走向一条正确无误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坚持原则和政治立场,以马列主义为中心“,以人为本”是根本。以人民群众为根本,鲜明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充分地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立场,与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其次,借鉴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党执政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并再次强化“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从保护“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使得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全方位的进步。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特点。我们党执政既要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必须充分考虑“全体人”“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必须以更加宽容的态度看待一切人、人与人之间更加相互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得到更大的维护。第三,抛弃传统的观念的思想,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水平,而要以唯物的辩证观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过程必须始终以人为目的,把人的需要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使发展过程充满人文精神,使发展手段更加人性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人”还有与“物”“神”相对应的抽象意义。总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含义。只有把“人民群众“”全体人”和“抽象的人”的不同含义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又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才能正确地处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地处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关系,才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并提供了指导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在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科学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特色国家才能实际的、顺利的进行延续下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如何发展”。重点还是在“以人为本”上,将其和发展协调性统一起来,做到统筹全局的同时,也要做到兼顾个体需求,从而开辟一条新理念、新思路。一是我党在科学的发展建设中,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坚持以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理念,能够正确快速的处理在国家建设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从而更加快速、稳定的推动建设的速度。二是我党应坚持“统筹全局、兼顾个体”的方针,在发展的大方向上牢牢把握的同时,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好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权利,营造一个良好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氛围环境,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科学方法论。三是党中央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分析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譬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区域发展、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和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十二五”规划,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作者:罗军 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近代史教研室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2篇

一、坚持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经济已走出发展的低谷,各项经济指标正逐步复苏,但仍存在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企业技术改造滞后、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扩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改造提升建材、矿业、能源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培育扶持轻纺、陶瓷、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在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方面,水泥建材业要通过发展旋窑生产、技改扩容和强强联合,整合“岩城”、“石凤”等品牌资源,提高水泥建材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要加快新岩水泥有限公司和鑫城水泥有限公司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矿产业要通过加强矿山企业技术改造,推进矿产品深度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矿产采、选、加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重点扶持发展壮大海和钢铁、恒泉直接还原铁、升宏硅业等矿产品深度加工企业,积极推进低品位褐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电力能源业要加大水电资源勘察设计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重点加快鑫源水电、仙峰电站、昆山八级电站等水电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省亿力公司并购益源热电有限公司扩容技改工作,为加快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电力支撑。在培育扶持优势新兴产业方面,轻纺业要致力于发展壮大南湖针织、宏泰织造、建隆纺织等纺织服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出口份额。深化纺织总厂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轻纺业;陶瓷业要坚持一手抓日用瓷的发展,一手抓工艺瓷的扩张,致力于扩大精密陶瓷生产,把生产低档陶瓷产品转移到开发生产中高档陶瓷产品上来;农产品加工业要集中力量培植发展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万只肉兔、万亩竹、万亩木薯“”优势产业群。进一步扶持壮大屏山茶叶、武陵蔬菜、福塘米粉等三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快聚祥木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农民增收幅度下降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因此,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加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要以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在高山区重点以发展高山优质乌龙茶、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主;在中低山区以发展木著、烟叶、蔬菜等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通过展销会、贸洽会、电视、报刊、广告牌等形式,提高我“仙顶”茶叶、“雪山”萝卜、“阿佳”苦菜、“山丹丹”人参果、“山宝”雪蔗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在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窗口,培育壮大茶叶学会、生姜协会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的桥梁,开拓农产品市场。在农村工业化方面,紧紧围绕××的产业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茶叶、蔬菜、木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煤碳、钢铁、水利等资源型企业,做好城区、铭溪、万湖、桃源等“一区多园”式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重点扶持做大海和钢铁、鹭峰矿业、恒泉直接还原铁、鑫成水泥、新岩水泥、璞溪口电站、昆山八级电站、聚祥淀粉、中绿公司、大方广茶叶、鹤冲米粉等企业,提高企业加工能力和拓展市场能力,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化方面,要按照以城为中心,重点培育以上京、广平、文江为主的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型和以石牌、桃源、建设为主的商贸型城镇化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二、三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城镇集聚。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积极开展与沿海市()劳动部门结对子活动,为农民到沿海打工提供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培训和管理,改造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由于受财力限制,××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要着重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扶持鸿图民办中学尽快开工。要加大体育田径场维修改造和省全民健身工程暨室内竞技体育训练馆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加快殡仪馆建设步伐,依法加强殡葬管理。要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到乡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年内基本完成乡到行政村公路上等级改造建设,全力改变农村公路交通旧貌。认真做好大仙峰、象山等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论证开发工作,使的旅游融入省、市周边游的盘子。要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版权所有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市委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分重视,均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见,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关键词:县域经济;评价体系;社会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简介

河南省于1991年建立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1991年评价体系仅有GDP和人均GDP两项指标,1994年调整为7项指标,2003年为13项指标,2006年为18项指标,2008年调整为22项指标,保留了GDP、人均GDP、第二、三产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0项指标。增加8项指标。增加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以反映各县工业化发展水平;增加各项税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反映各县经济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计划生育情况;增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两项指标,反映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增加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指标,反映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众安全感指标,反映社会和谐状况;增加林木覆盖率,以体现建设生态林业省的政策导向。取消5项指标。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调整节能减排等指标计算口径。本此修订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监测,加强对人均指标的监测,加强对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向在不断变化,更加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但新修订的指标体系对我县不利因素多。取消的大部分是总量指标,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使人均指标更加突出,而滑县的总量大多排在中游,人均多在90多位左右。

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人均指标低。2010年我县人均GDP只有11366元,与全省县域人均GDP水平 24446元,相差13082元,在全省108个县市中排100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92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排106位。

2、产业结构落后。2010年,我县经济仍然呈现出一、二、三结构,一产业比重高达38.3%,二、三产业的比重仅为61.7%,与全省(85.9%)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相比,落后24.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100位。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加上人口基数大,导致城镇化率低。

3、教育、卫生事业相对滞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相对较低。COD排放基数较高,减排难度较大。人口总量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相对较多,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高。

三、加快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一)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从更新观念出发

地区之间存在差距,固然有物质基础方面的因素,但追根溯源,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加快壮大县域经济,要特别注意克服几大观念误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资源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要凭借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但一个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工作思路、战略决策,才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二是多多益善的“支柱误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克服“多、小、散、乱”的通病,确定支柱产业不益太多,关键是要有特色,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路子。三是南橘北枳的“经验误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作为一种成规。一定要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别人的经验。四是画地为牢的“界线误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所有制界限,破除条块分割,强化区域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分亲疏,为我所用,共同致力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和市场的法则,需要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只要是能够加以开发利用,作为市场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资源。

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工业化上,园区建设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整合,把众多的工厂聚集在一起,便于统筹土地的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行政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信息交流,整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在城镇化上,要重视和加快县城建设。城市建设要突出战略规划和依法管理,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和特色化,城市管理突出法制化。

(三)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升级产业结构

有没有优势主导产业,是衡量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提升开放水平

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地间经济的相互依存越来越强,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谁游离于经济大循环之外,谁就难以在竞争中立足。在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走出“体内循环”,从观念上打破资源、市场的行政区划,在竞争、合作中拓宽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引”字,引资促发展,拓宽招商引资的路子。同时,要突出“改”字,改制促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是税源型、龙头型、城市型、民营型、特色型经济,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之一来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五)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经济环境

近些年,在抓经济环境创新方面,各地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经济环境方面一些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梗阻”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因此,坚持不懈地抓好创新经济环境,仍然是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经济环境,重点是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建设以人为本的责任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文明的法治型政府;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营造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认真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我们要注意研究我县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变动情况,总结经验,分析原因,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人员具体负责跟踪监测有关指标。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4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指导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当前中心工作上来,新疆伊犁__x县各级党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加快和谐__x建设步伐。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20__年,__x县各级党组织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年初,全县160名县直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组成8个调研组进驻全县59个村,利用两个月时间,针对群众关心的“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干群关系等热难点问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群众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党建与业务工作“捆绑”考核、党建目标星级化管理、党员产业示范区建设等创新措施,把党建啊啊问题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城乡支部联建、党员先锋示范工程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用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科学决策谋发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委政府针对__x地处偏远,不沿边、不靠线的实情,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征求民意等活动,提出大力推进水能、旅游、林果业、新型工业和畜牧业等“五大”可持续发展产业,到20__年前,把__x县建设成为自治区优质高效畜牧业强县,实现农牧民年人均增收260元以上,努力创建国家牲畜品种改良示范县。积极响应国家拉动经济发展的号召,落实好由中国电力集团投资20亿元的库克苏河梯级电站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资5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旅游名县”战略,着力打造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为一体的__x八卦城、喀拉峻旅游品牌,全年实现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20__万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22%。

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__x建设。20__年,县委政府决定继续为群众办好十项实事,重点完成抗震安居房6437户,廉租房8000平方米,沼气入户1000户,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级党组织以抓好教育提升、全民健身、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四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力争全年提供就业再就业岗位2200个,使350户1920人越过动态贫困线。计划建设“双语”幼儿园11所,6所乡镇文化站。完成县敬老院、集中供热换热站、垃圾处理场等一批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完善110指挥中心接出警网络建设,加强巡警防暴和专业处突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为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牲畜品种改良等惠农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支持,县财政再投入1500万元,加快建立“四个一”工程,即:实现农牧民人均1头良种奶牛,人均1亩果园,农牧民庭院经济和特色经济人均增收1000元,每个农户有1名劳动力长年务工创收,构建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力争全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627元,增加550元。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5篇

为指导,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共***县委书记

***县人大主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长、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是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原县份,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贫困面大和程度深,但是我们又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离不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下面结合我县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谈一谈怎样在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问题,以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发展形势

(一)、从当前的形势看,发展态势良好

2004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为:2004年1_____5月,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今年我县粮食播面较上年增加250亩,从目前虫草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来看,较上年有所上升,为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工业方面由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能源建设,工业经济后劲增强,实现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我县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今年以来,抓住全州“项目发展年”契机,加大了项目的申报、跟踪、落实工作力度,项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幅上升。

截止5月31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4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3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277万元,增26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2元,较上年同期增26元,增14.8%;粮食播种面积完成53000亩,完成县计划100%,较上年同期增长0.47%,保持农业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6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7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0.7%。

根据全县1—5月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全年各项指标预计完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5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652万元、3923万元、59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2612万元,较上年持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1000万元,较上年增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073元,较上年增10.3%;粮食总产量完成6890吨,较上年增14%。

(二)、从横向看,发展不平衡,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在推进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不协调的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县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倍多,而且差距还在扩大。比如,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月工资可拿到1200元以上,而老百姓一年的人平纯收入仅为973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县城周边乡镇和边远地区乡的发展不协调,如高城镇与拉波、下坝的区别;农区与牧区的发展不协调,如毛垭片区与拉波、君坝、濯桑、的区别;交通发展好的乡与发展不好的乡不协调,如村戈、奔戈与麦洼等地的区别,由于许多的不协调,导致许多的发展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而且面宽、程度深。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亟待加强。目前我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年,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四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由于过去的滥砍滥伐,使森林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载畜过量,草原沙化严重,盗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存在等。五是抓县内经济发展与开辟对外市场不够同步。虽然我们天天提改革开放,确实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不够同步,尤其是在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克服和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GDP的发展变化和构成来分析

1、GDP的变化:2002年GDP的发展速度为10.9%,2003年为12.1%,2004年预计为12%,争取达到13%,这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7%。这与九次党代会提出的2002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14%,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6%;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5.3%的目标有差距。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按照目标,我们又造成了新的欠帐,怎么办?

2、GDP的构成不平衡。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较大。以2003年为基础,GDP的增加值较2002年完成14757万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2612万元,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二是三大产业的构成不平衡。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57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2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5378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2.8:17.1:40.1调整为2003年的41:22.5:36.5。可见,第一产业增幅不大,第二产业比较脆弱,第三产业后劲不足。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率很低。

(四)、制约发展的原因

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质量还未根本改变;农牧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矛盾突出;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单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起点低。从总体上看,虽然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仍处于起点低,基础差,欠帐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是资源向资本转变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县还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时期,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化难度较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金量小,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弱。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难度大,任务重。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整合度差,对自然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发掘,难以达到深度开发的目的。

通过以上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面临着发展的困难,在制约因素明显,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以之为指导,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以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发展做文章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属于“老、少、边、穷”的县份之列,加之地处高寒,人民处于

一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条件艰苦,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还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想尽办法也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否则,我们就上对不起组织,中对不起自己,下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去年我县GDP达到14757万元,人均GDP为2999元,约合360美元,而全国去年的人均GDP达1000美元,如果全国年发展速度达到8%,我县按平均发展速度为13%,那么需要2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全国相当;要实现***的小康社会,只能靠加快发展,别无其他路径。我县地处康巴高原,可谓“世界的最高处”,我们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突出,加快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去年我们的GDP增速达到12.1%,创了10年来新高,但比丹巴、泸定、康定、九龙等县都低,在全州还是在最末几位,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靠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一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按照我县“一、一、二、三、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出,进一步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按照“发挥优势,建设基地,培育集团,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快激活民间资本,最大限度的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培育民营经济,拓宽财政征收渠道。

三是针对我县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起点低的现状,按照思路促规划,规划促项目、项目促发展及“项目富县”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往的审批项目为审批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各行业“十五”后两年及提前开展“十一五”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优先发展公路建设,要大力发展通信建设,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城镇建设和经营城市步伐。

四是深化经济综合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建立建全宏观经济总量监测体系,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增强政府对优势资源的调控力度,切实加强银地联系和银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五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加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屏障的综合功能,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宣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大力培植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纪念品,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农村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坚持以“普初”基础,“普九”为重点,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变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价值。农村要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没地方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

第三,推进“三个文明”整体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全面发展,必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好宪法。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无限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转变,继而向更加注重效益的“效能政府”转变,向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转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族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我县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我县的文化产业做大、文化事业做强。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之间,及其内部诸领域、诸要素之间,保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从而保持量和质的平衡与适应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良好的发展状态。协调发展是指导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6篇

【关键词】常州市;高校;经济;就业体系

随着近年就业市场压力的增大,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比较困难。就地方而言,大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就业,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人才资源,显而易见也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如何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值得每个地区深思的问题。

一、学校定位地方高校服务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

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非常紧密,地方高校要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找出自己的特色,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能够达到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旧,服务于本地区、本行业为目标的办学思路,是促进良好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改革的模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样高校的科学研究、品牌特色专业也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交通便利,高校众多,人才资源也是比较丰富,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人才的流动关系到常州市经济社会地位的发展。目前,常州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集中精力加快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项目的推进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高校大学生是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新知识的拥有者、使用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常州市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完善常州市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吸引常州市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使其岗位得其人,人才合理的利用,使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进入到常州市各个领域和行业,是高等教育为常州市经济建设服务的迫切需要,对于常州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常州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目前常州市高等院校基本上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目前突出的问题是管理职能的定位并不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对就业指导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工作不足,往往只是上传下达,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功能。没有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基本上把就业指导概括为找市场、找工作、找单位,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真正意义。在就业指导课上,基本上大课,由从事一线的辅导员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没有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安排,缺少对就业指导员的培训,往往是重利用,轻培训。没有很据学生的特点、市场的反馈及时对学校的招生、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矛盾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许多的学生往往是以物质利益为第一位,而忽视了自己的价值和自我实现,选择职业时往往是薪酬高、福利好,环境优等方面,期望值很高,而现实往往是就业压力严峻。从目前常州市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区域意向来看,基本上是外资企业、大的民营企业,小的企业一般没有人愿意去,区域分布来看也是基本在市郊区域。哪怕农村有很好的单位,学生也不愿意去就业,更想去经济发展较高,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地方发展自己。

(三)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人员关系到学生切身的整体水平,他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能否就业以及是否高质量的就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知道基本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式,还有能够分析行业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行业的选择,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专业进行人才素质测评,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好的工作。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往往是做就业指导的事务性工作,许多人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往往面临新的形势,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包括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知识、人才测评知识、社会保障和就业权益保障知识。

(四)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是就业指导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专业不像符合,目前常州市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各个院系往往是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这样就业指导课与学生的实际专业不相符,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相违背;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理论知识偏重,实践环节培训比例较少,大多教材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进行分析,在学生的应聘技巧、就业能力的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相脱节;最后高校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学生的心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使他们有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而目前这种情况就业指导课中很少。

三、构建适应常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根据常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密联系常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苏南经济布局的特点,要和常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培养目前社会最需要最缺少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改革。同时高校也要注重自身学校的品牌和特点,形成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这样才能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优势人才,加快常州市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实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全面推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课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管理、课程体系等方面,因此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就业指导课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职业生涯中,根据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新生往往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一的新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大学生主要学习的能力,以及要及时关注身边的就业问题,培训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做好就业准备。高年级往往是注重就业技巧和求职准备,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进行测评,让学生知道或者了解自己的特长以及今后能够从事的职业。

(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员教师队伍

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的主题,就业指导课教育的质量高低最终取决于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的教师。第一,一方面,从校内选拔一批职业指导的老师,这些老师是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企业社会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人事经理、人事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企业社会管理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第二要加大对高校就业指导员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这种培训既包括校内培训,也包括校外取得省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对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的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专职任课教师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逐渐推行校内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第三,开展集体备课和讲课示范活动,组织就业指导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授课的方式和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的方式,有利于大家集思广益,寻求新的形势下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方法。

(四)健全和完善就业制度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立足于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改革旧的不适合新的形势的制度体系。高校要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安排责任到位,通过层层组织落实,更好的发挥组织的有效性。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学工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要相互配合,不断推动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同时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动态的角度来就大学生进行培养,创新就业指导的培养模式。

要利用多媒体,现代科技的平台,设置就业信息网络,打造就业网络的一体化,使高校、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能实现及时信息的共享。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平台的就业系统,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就业单位、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的档案和户口,实现三方共享资源。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上下齐抓共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发动多方面的力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开创地方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汪燕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 曲江滨.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7篇

一、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

1、聚焦“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继续严格管控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严格查控外来人员,实行重点监控人员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内全部公路卡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切实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车辆抵达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嘎查村、社区要负责做好司乘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消杀工作,并将人员车辆信息报送至旗县区指挥部,对于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人员要及时上报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3、认真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支持防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5条措施,在全面调查疫情对我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针对性强的援企稳岗扶持政策。

4、对已开复工但存在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对有开复工意愿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动开展帮扶和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启动驻赤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健康发展专项行动。

6、加强疫情对服务业领域的影响评估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有序放开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畅通企业复产复工链条。

7、高度关注房地产业发展,抓紧制定中心城区土地出让计划、商品房线上交易方案、在建楼盘复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农牧业生产

8、切实加强农资储备供应,将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农资门市正常开业,多渠道联系货源,千方百计保障春耕备耕。疫情期间,推行农资企业与经销商统一集中送货上门服务。

9、推进春季畜牧业生产,全力保障种畜禽、饲草料、兽药等物资供应和调运。

10、加强农牧业生产服务,及时发布气象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线上生产指导、种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

11、全力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加强正在生产的温室大棚管理,推动闲置温室大棚恢复生产,制定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畅通市场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滞销。

四、统筹抓好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应对准备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畅通

13、严格执行“三不一优先”“一断三不断”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开市内货物运输,研究制定有序恢复市内公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的实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实现市内非重点人群自由流动。

14、对进入我市的外地车辆,取消公路卡口查验环节,一律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做好相关登记;

对我市赴外地车辆,简化程序发放通行证,确保过往车辆便捷通行。

15、做好农牧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服务,全面支持市内非疫区人员返工返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16、切实推动物流枢纽正常运行,准许物流企业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积极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制定高校和用人单位网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上专项招聘、精准服务用工紧缺企业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场保供,加强市场监测调度,切实抓好蔬菜、肉蛋奶、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

19、稳定市场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囤积居奇等违法犯罪行为。

20、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制定今年全市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

21、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今年工作任务。

22、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线上授课、线上辅导、线上答疑、线上自习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

23、针对医药卫生领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卫生领域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用设备采购和物资储备等具体措施。

七、加大稳投资力度

24、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列出今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包联机制,逐个项目协调解决开复工前困难问题,确保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开复工建设。

25、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项目清单,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和部门代办制,利用线上平台推行“不见面”审批,有序组织开展实地勘察、现场查验等线下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快审快批。

26、做好地方债券争取工作,加大地债前期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地方债券尽快落实到项目建设上。

27、加强重点项目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动态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高质量发展项目。

八、稳定促进居民消费和外贸外资

28、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制定我市扩大消费、振兴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释放各领域的消费潜力和需求。

29、围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定位,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出台我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和今年专业市场建设计划,打造区域性物资采购中心。

30、营造良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支持外经贸企业尽快复工生产,加快跨境电商交易,稳定外资外贸。

九、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31、加大新闻宣传引导,强化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增强社会各界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信心。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体育需求日渐旺盛,人才需求缺口加大。据石岩推测,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500万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在1998、2012年分别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订,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在第三次修订中得以进入国家认定的专业目录,并于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中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面对这一有利时机,全国许多本科、专科高校适时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图扩大办学规模。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1所,发展到2000年的30所,再到2014年的249所(以上数据不含高职大专的119个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由此规模不断扩大且区域分布愈加广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1186所)的20.99%。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依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不同需求,从不同就业方向设置了该专业,涵盖了体育、医学、建筑、民族、理工、师范、农业、林业、综合等类型,其中12所高校属于211部级重点高校,其它均为省属一般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整体来看,全国本科高校数为1186所,各省市区平均高校数为38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省域分布平均数是8所(实际平均数是8.03,这里考虑实际取整数8),达到或高于8所高校的省份是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占比54.84%;没有达到平均数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占比45.16%;其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高校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和四川,达到17所;仅青海为0。为了进一步说明该专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研究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三大经济带,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个区域,分别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5.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1.48%,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46.29%,8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占全国33.33%;中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24.55%,人口占全国的31.49%,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9.51%,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95所,占38.16%;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27.03%,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4.2%,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71所,占全国的28.5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等人口众、高校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测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严格遵循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济学规律,而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际上,针对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研究,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温芳芳(2010)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历史、经济、人口是主要因素。赵宏斌(2007)等人通过对比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认为,高校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响。岳昌君(200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有显著影响。鲍威、刘艳辉(2009)利用1993—2005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受财政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看,石岩、舒宗礼(2008)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庹权(2010)通过分析《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与人才需求接轨。李如喜(2014)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健身市场需求。此外,区域拥有的高校数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高校虽然校名、规模和性质几经更替,但大多数地理位置没有变。与此同时,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区”调整了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区———华北京津、东北沈阳、中南武汉、西北西安、西南成渝、华东沪宁。虽然后来几经调整,但基本格局没变。这种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迎合社会体育需求的时候,就会在某些地区出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集中的现象。上述教育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置不仅受到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即学者们所指的———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类指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我们将这四类指标与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两者的相关系数来验证这些指标是否可以作为该专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选取本科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四类指标来考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差异。为此,我们将人口以“常住人口”为衡量指标、经济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社会需求以“居民消费支出、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对区域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3)。其后,将指标数据导入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经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是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GDP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59,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812,且P<0.01,这说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人口、GDP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验证了学者们———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结论,说明在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是相对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637,且P<0.01,这说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多。但这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所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数量众多,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多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后发省份,有着巨大社会体育需求的省份却难以得到有效供给。从社会需求来看,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系数为-0.154,P=0.409>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相关系数为0.219,P=0.237>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表明指标间并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三个指标中某些指标存在许多异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经济仍欠发达,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消费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过多。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高校集中地,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却只有3所,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分别为17、15、16,西部地区的四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显然,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区存在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配的现象。所以,该专业的布局与数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

教育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资源的失配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来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该专业的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造成学生就业难。这是为扩大办学规模的短视行为,是一种无序竞争,对体育事业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前文已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但这仅仅是从整体上作了论证,尚未判别具体省份匹配情况。为此,我们还需做进一步讨论。参照陈希、樊治平(2013)多指标双边匹配决策方法和王贤文、刘则渊、姜熙华(2007)关于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指数方法,考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采用地理联系率来进行评价。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一般被用来衡量产业集群与地理集中情况。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地理联系率就高,反之则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辽宁、新疆、、宁夏、海南”等17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相对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显得领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该专业在这些地区需要缩减专业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在“上海、内蒙古、天津、安徽”等4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领先,但社会体育需求现阶段不够旺盛,该专业的发展能满足现有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和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在未来社会体育需求出现增长,需要增加该专业的供给;3)在“河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青海、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都领先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亟需扩大该专业的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4结论与建议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第9篇

关键词:行政指导;市场经济;政府调控

所谓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于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行政相对人的同意或配合,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主动的非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行为。[1]行政指导的手段通常以宣传、号召、建议、劝告、奖励或鼓励等相对缓和的形式出现,是有目的的引导,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足够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这是行政指导与行政命令、行政许可等带有强制性特征的行政手段显著的区别。

1行政指导对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1)行政指导可以有效的弥补法律体系和政府调控的不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现有的法律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的需求,而行政指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体系和政府调控功能进行有效的补充。[2]此外,法律无法对所有的情况都进行详尽的规定,这时便需要政府通过一些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对相关公民、法人进行引导和调控,有效解决法律无法触及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引起的抵触和反抗。2)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人可以给予必要的协助。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新型产业和新兴企业层出不穷,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自主创业达到发家致富,因此,常常会有新创办的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而举步维艰,甚至陷入困境的情况出现,就算是一些经验丰富、市场稳定的老企业,面对日益复杂和形势多变的市场环境也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通过政府有效的行政指导,就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和协助,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少走弯路。3)行政指导可以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抑制。在现如今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和利益纠纷也愈演愈烈,难免会存在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国家的、集体的利益,进行恶性竞争的现象。[3]在这些行为发生的初始阶段,如果采用行政指导的方式,积极主动而又非强制性的进行劝阻、引导,要比在冲突发生后在进行惩罚性的行政干预要强得多,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社会资源的损失。4)行政指导可以协调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难免会引起企业之间的纠纷,同时,消费者消费水平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和纠纷,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解决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政府必须使用一种相对缓和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解,这样才能有效改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

2政府应如何开展行政指导工作

1)开展行政指导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也应该遵循法制,以相关的法律为准绳,实行依法行政。[4]由于经济法律的制定总是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行政指导应当作为经济法律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控不足的补充,还是要以法律为基础,遵循相关法律的原则,不能随意逾越法律的要求和束缚。2)政府在进行行政指导活动时要遵循自愿原则。行政指导具有鲜明的非强制性特征,政府在进行行政指导活动时不能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行政相对方,而是应该引导和鼓励行政相对人,通过利益导向机制,间接的影响相关经济主体做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利益的判断和选择。行政指导目的的实现,要在行政相对方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既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能满足被指导者自身长远的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共赢。3)在完善行政指导机制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指导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行政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也是如此。有国外一些先进的行政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参考,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早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国外的相关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指导理论和实践,确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行政指导模式。

3结语

有必要指出的是,行政指导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作为政府进行调控的一种行政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透明度不够高,一般政府进行行政指导的相关信息并不会公开,其公信力明显不足;再有就是行政指导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十分周密严谨的规章制度,行政人员在开展行政指导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滋生政府工作人员过度行使行政权力的现象。并且,行政指导的作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由于其具有非强制性等特点,因此并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冲突和矛盾,有时还是需要辅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才能妥善彻底的解决某些问题。综上所述,行政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一有效行政手段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行政指导不仅是政府的权力和手段,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司勇建 单位: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委九,王立明.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管理方式———行政指导[J].社会科学战线,2000(2).

[2]浦军浩.发挥工商行政指导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N].江苏经济报,2011-08-1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