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类实习小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4 17:28:08

机械类实习小结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学院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占有较多的课程学时量,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课程体系环节,使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毕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2]:

(1)专业面宽、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原理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各类制造方法和过程,从毛坯的制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装配到检验等,都有涉及,各部分课程内容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并且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本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零件,对于不同的工艺人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该零件所采用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广、散、乏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切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不容易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乏味。

从课程教授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本类课程内容,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加之课程内容知识点众多、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大班授课

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扩招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了两百多学生在阶梯教室同时上课的现象。对于一些讲座类内容,尚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学生自律性差

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进教室前要交出手机的现象,可见手机类电子产品对教学的影响极深。加之本类课程较枯燥乏味,也使得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等。

2.4各个环节连续性差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完整的环节应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实习等内容,但在学校实际安排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各个环节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从而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

3.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改进措施

3.1翻转课堂

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随着一批优质在线平台的出现,MOOCs教学的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因此,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MOOCs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与MOOCs各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传统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优化[3]。

3.2小班、小组化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小班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部分课程内容,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内让每个组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加深记忆和理解[4]。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三维实体和复杂的运动,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工艺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增加动画和录像等工程实例展示、利用动画演示机床的组成及拆卸,直观易懂,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对机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能细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

3.4多环节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是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往往都是集中二至三周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方面,因距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工艺实习效果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在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1~2天的工厂实习参观,然后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再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三者交叉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工艺实习过程又促进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了工艺实习的效果。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学生能够制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和在线式教学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分析总结了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军,任小中,魏冰阳,等.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7:43-45.

[2]吴勃.《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23:158-159.

[3]邓波.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J].考试周刊,2016,13:8-9.

[4]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176.

[5]王丽,张恩光.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5,15:11-12.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2篇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导向;机械类专业;职业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35-03

一、产业转型升级下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产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母体”工业,是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综合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并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现代工业的主体,是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原动力。随着南方风机、一汽大众、爱信精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在佛山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本区域对高素质的生产一线的机械类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攀升,行业提供的大量岗位十分适合中职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层次,现有的生产一线机械类技术人才无论从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还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下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经过对本地区的典型企业调研可知,佛山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尽快实现转型升级,那么企业将面临着被直接淘汰的危险。产业转型升级也对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当前的中职机械类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以下笔者将从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对生产一线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进行分析。

(一)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职业信念的需求分析

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正确的职业信念应该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正确的职业信念应该是热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及时关注和了解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学科知识、发展动态以及与行业相关的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成本核算,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能力,并在生产过程中注重遵纪守法,减少生产污染,保护生产环境,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高效的执行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守法、自信、乐业、爱岗、忠诚、积极、合作、包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等,都是每一个成功的生产一线职业人所必备的核心职业信念。

(二)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职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分析

职业知识技能,就是做好一个职业所应该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过硬的职业技能,不但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甚至连基本的工作任务都无法完成好。产业转型升级,即产业往着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企业需要在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不断的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逐渐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所以,机械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也给中职机械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工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常用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 具备常用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管理与检测、维修技术技能,能熟练运用常用的数控编程、加工、制造软件,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和优化,并具备一定的技术综合应用、生产管理调度、工艺提升和及时应用新技术、新技能的职业知识技能。

(三)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行为习惯需求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职业行为习惯,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经走访、调研本地区机械制造企业,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行为习惯需求主要表现在:(1)遵守生产安全规则制度的习惯,确保生产人员、设备安全;(2)养成节能、低耗、高效、环保的生产习惯,在工作中力求使减少加工生产过程的能源、材料损耗,提高生产效率;(3)养成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习惯,确保按质、按时完成生产任务;(4)养成团体协助,互相帮助的习惯,确保在工作中恰当协调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工作环境;(5)养成不断学习提升的习惯,确保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相适应。

三、基于机械制造产业需求的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能力、职业素质。中职机械类专业担负着为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相关战略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任务,推动、落实为本地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信念和扎实过硬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应用型人才是中职机械类专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历史责任。

(一)开展入学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力资源的研究理论显示,入学引导教育将对学生的成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往往对自己所报读的专业一知半解。所以,在入学之初就针对机械类专业的新生开展机械类专业介绍,参观、走访区域知名机械制造企业,机械工程师、机械企业家讲座入校园等系列的机械类专业认知教育,能较好地激发新生对机械类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唤醒他们对机械知识的求知需要。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企业优秀员工、同校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介绍机械类生产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根据区域行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对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出更高的需求,为此需要构建适应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原则,改革传统的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佛山地区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众多,生产加工过程中普遍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以CAD/CAM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佛山地区模具制造企业较多的情况,可在课程体系中强化模具材料,模具结构,模具设计、加工和修模等课程。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中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能对接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促使学生转变角色

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迅速适应机械加工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就要在校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营造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一致的学习、实训环境。在实训车间中,无论是从生产车间的环境布局,学生的打卡上班,减少每45分钟的课间休息次数,然后到工量夹具的申领,生产工具、量具的摆放,最后到加工产品的检测标准、学生实训考评的检测标准等等,都应该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进行操作。通过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营造“进校如进厂,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工作、学习氛围,再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从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员工的角色转换,强化学生作为一名一线生产员工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训中逐渐养成安全生产,节能、低耗、高效、环保,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自觉学习不断提升等职业行为习惯。

(四)校企融合、引产入教,提升综合能力

营造企业的生产环境,是在形式上促进学生向生产一线员工的角色转变,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但需要在实训环境和车间文化建设上与企业真实环境保持一致,更需要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通过校企融合,将企业真实的加工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校内的技能实训与企业的生产任务实现对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毕业前就具备企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结合佛山小微机械加工企业发达,生产设备和技术员工较少的特点,他们往往有着不定时生产任务繁重、难以及时完成生产订单的情况。此时,学校可充分利用设备充足,学生众多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的生产加工任务,把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融入到实训中,使学习和工作岗位直接相贯通,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企业加工订单任务,实现生产与学习的合一、生产任务和训练作业的合一、企业产品检测标准和实训成绩评定的合一、技术工人与学生的合一、生产车间和教学课室的合一。通过积极实施“五合一”,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加工技术的能力,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成本核算意识。

四、结论

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为了解决现阶段行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局,作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主要培养单位。中职学校必须紧跟转型升级新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以满足本区域机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立足点,从实训内容、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较好地提升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向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制造企业的工作需求。对深化中职机械类专业建设的内涵,使其更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同类专业的建设探索了一些的经验和做法。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3篇

关键词 :物理课 ;专业课 ;教学 ;服务

一、物理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物理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以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语言为载体,以推理、论证为工具,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程技术、煤炭生产中都广泛应用着物理学中力、热、光、电、磁的有关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想掌握现代生产技术,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就应该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的一些比较浅易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多更深入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同时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它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铺路搭桥,打好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注重物理教学与高中学校专业课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学好物理知识,然后再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融合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中,突出介绍与专业课教学有关的实际应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探索物理教学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物理学与和高中教育

对于高中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物理学有短期和长期两种作用。首先,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公科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一些物理知识,掌握了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了一些物理习题,更重要是在上述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概念、规律的建立及发现的原因和方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训练严谨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具备科学精神,具有学习能力,为后续课程如工程力学、电工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物理学大厦的建立是由许多科学家长期奋斗、不怕失败、敢于修正错误、敢于否定前人而逐渐接近真理完成的。这里有科学家的自我牺牲、忘我奋斗;也有科学家苦苦思索而不得、灵感忽现而有所获的传奇经历;还包含有科学家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推理,更有科学家学贯中西、巧构妙想的直觉思维,这里是丰富的思想宝库,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用现心体会,不断地感悟内化,学以致用,见物思理,见理思人,以人为本,注重思想品德的提升,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那么学生的物理知识、个人素质、人格品位会得到同步提升,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三、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性分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物理与专业课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不是偶然的。物理学的发展在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改进、社会的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如热学的研究,促进瓦特在1789年发明了蒸汽机,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引起了工业革命,制造了蒸汽涡轮机和内燃机,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831年,法拉第完成了电磁感应实验,使得利用机械能大量生产电能成为可能,人们制成了发电机。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新能源形式――核能,大大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核能在和平年代的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格局,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高速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改革,物理学在这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建立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在此基础上引起了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计算机的硬件核心是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PN结是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电子和空穴的概念,在这之后,用掺杂的办法产生了N型和P型半导体,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影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重大创造来源于新的物理思想,以物理学为对象的物理学教育必然影响着以现代技术为对象的工科类专业。

高中物理课程与工科的专业课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物理学、机械课程教学这门专业课程的关系为例看出。机械课程教学包括机械力学性能分析、机械设计、机械维修维护等方面。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都广泛地使用着种类繁多的机械设备,机械工程课程即是讲授各种机械的有关知识。机械工程课程在通信类、电子类、电气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都有重要的应用,它对后面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物理课教学与机械基础课教学的结合

物理课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先行课,它应为专业课的教学铺路搭桥。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发展能力。而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中,机械力学分析、机械设计和机械维修等基础技能都必须利用物理知识进行阐述。

4.1 物理知识在机械力学分析的应用。

力学分析是物理知识中的重要内容,而机械的性能好坏主要体现在工作状态下机械的力学性能。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必须将物理知识中的力学分析应用到机械性能分析中才能加深学生对机械力学性能的理解。应突出力学知识,在举例和练习时尽量联系机械行业的工作实例和知识内容。

4.2 物理知识在 机械设计与维修中的应用。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4篇

(在日本,按农业机械使用人员的技术实际知识和技术水平,分为"农业机械技术1级"和"农业机械技术2级")。

二、技术评定的种类和不同级别的应试资格

凡参加技术评定考试者,年龄应在18岁以上,技术评定的种类和级别如下:

1.农业机械技术l级

凡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或牵引驾驶许可证的人员,并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

(1)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以后,有1年以上操作乘座式拖拉机的实际经验(以下称"实际经验"),并完成农业机械1级培训(按1977年8月1日52农蚕第4131号文规定的内容,以下同)者;

(2)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按评定委员会规定所举办的讲习班培训者;

(3)取得中级技术评定合格者或完成中级技术培训者;

(4)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3)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2.农业机械技术2级

(1)完成农业机械2级培训者;

(2)符合下列各项之一,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业机械实地培训者:

a.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b.有5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小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3)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作业安全培训者;

(4)初级技术评定合格或接受过初级培训者;

(5)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4)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三、技术评定考核标准

Ⅰ.农业机械技术1级

1.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项目:

机械种类理论考核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2.农业机械的检查、维修和故障分析

3.农业机械使用计划

4.农作业安全管理1.仪表的使用和拆装

2.检查、调整、保养、故障诊断、排除

3.驾驶

根据上表列出的机械和理论考核项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技术评定标准(以下称"评定标准")进行。

2.考核方法

(1)考核所需时间

考试时间,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规定为1天,理论考

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10个人为2-2.5小时。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可以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每次操作考核需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可以同时采用是非题、填充题、选择题、实物鉴定方式、问答题和计算题,问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应按照评定标准中规定的理论考试的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一次操作应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

每个应试者应进行3项操作表演,从考核标准中实际技术评定的I-A、B和Ⅱ-A、B、C及3个项目之中各选1种,分别进行考试。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以下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的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的得分总计在70分(总分为100分)以上者。

实际操作考核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时,并且全部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者。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农业机械技术2级

1.考核项目

根据下表列出的机械种类和理论考核科目及实际操作考核科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规定的技术评定标准进行。

机械种类理论考试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基础知识

2.拖拉机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配套机具各部分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4.检查、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工具和仪表

5.安全操作运转

1.工具使用

2.现场查修

3.道路行驶

4.犁耕、旋耕

2.考核方法

(1)考试所需时间

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时间规定为1天。理论考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20人一组以3-4小时为标准。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一次操作表演需要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填充、选择、计算和实物鉴定等方式并用。问答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按照评定标准中的理论考试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为依据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a.一次操作表演3-4个项目应在15分钟内完成;

b.如果应试者是未获大型特殊驾驶许可证者,考试用农业机械则采用22千瓦(30马力)级的小型特殊拖拉机。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下列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得分总计在70分(满分为100分)以上。

实际操作考核采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且全部评定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免试规定

1.技术评定的实际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合格者,从合格之日起,在1年之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考试。

2.对于接受过按农蚕第4131号文指定的教科内容培训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技术考核。但是,必须在培训期间,或者培训结束时,有主考员在场,按规定进行考试,并将其结果报告评定委员会。

五、技术认定证书样式(略)

六、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实施办法

目前按以下办法实施技术认定者讲习会:

1.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技术讲习会

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的讲习会是为了使技术评定者的素质达到"要领"所规定的技术标准。讲习会的内容是:对初级者讲授以安全作业为主要内容,对中级者以机械利用计划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

2.为取得农业机械技术1级应试资格的讲习会

对认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实际操作经验者,为授予他们农业机械技术1级的应试资格而举办的讲习会,目的是使其素质达到农业机械技术1级标准,以机械利用计划等内容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的讲习会。

七、技术评定种类和组别调整规定

随着"要领"的制定,对以旧纲要为基础的认定者按下列各项进行以纲要为基础的技术种类和级别的调整:

1.拖拉机技术初级、联合收割机技术初级和农机维修技术初级认定者,在完成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农作业安全培训和农业机械实地培训后,可以调整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5篇

摘要:针对目前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机械原理知识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改革;机械创新

中图分类号:TH11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25-02

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教学安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它在机械类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机械原理的内容较繁杂,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问题,且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公式较多,方法技巧性要求高。“机械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它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必要基础[2]。

在机械原理教学课程中,学生与一些相关的设备、结构进行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将力学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和转换的能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一些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难对比较抽象的机械原理问题进行正确分析。而机械原理中较多的定理与公式的教学内容,以及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化,随着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传统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的开展势在必行[3]。

二、基于机械创新项目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

针对以上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对机械原理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基于机械创新项目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是要求学生以机械创新项目为依托,实现给定项目的功能,完成项目产品的设计,并最终形成产品的样机,达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机械原理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在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然后对各兴趣小组提出要求,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目的进行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制造一个课堂上已经学习了的常用机构,如凸轮机构,四杆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包括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这些小的项目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对机械原理课程里面的基本机构,这就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牢固的掌握;第二步是实现一个复杂的机械创新设计项目,这类项目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机构,至少是几类机构的组合,如硬币清分机或纸币分离机、自动化装卸设备、自动化定位装夹装置等,这些项目具有一定复杂性、综合性,完成时需要结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数控加工、机械制造基础等知识,完成整体方案设计,最后能够加工制造出实物样机。

将创新设计项目[4,5]引入到机械原理教学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机械原理课程的兴趣。在制作创新设计项目过程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制作过程的乐趣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机械创新设计实践

在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进行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并充分利用湖南文理学院的校办工厂,完成了产品的设计及样机的制备。本文以其中的硬币清分机为例,说明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引入机械创新项目对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促进。首先给学生布置课题,完成市面上已有硬币的自动分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总结了现在的硬币分离装置有以下不足:①功能单一,只能实现硬币的分离或硬币的传输;②分离效率低,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将大量硬币加以分拣;③装置结构复杂,导致硬币分离装置体积大成本高,不利于进一步推广。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次创新设计项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功能丰富、效率高、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全自动硬币清分机。最后获得的清分机样机如图1所示,清分机工作原理如下:将硬币放入进币盒中,打开开关,在电机的驱动下,曲柄摇杆机构带动进币盒上下摆动,硬币从分币盒中有规律的进入进硬币分离装置进行硬币的分离,其中分离板每一行有三个孔径不同的孔,是用来进行一角、五角和一元的分离。将分币机构倾斜放置,使其向前和向左倾斜,依靠重力势能使硬币通过进币口落在进币轨道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硬币通过轨道经过有小到大的孔时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依次掉进各自的轨道内,在经过计数器进行计数进入收集盒,收集盒由带传动传输,由斜面机构直接滑入指定位置。完成的硬币清分机的优点总结如下:①能同时实现分币、计数、运输,功能丰富;②采用三层分币导轨,极大地提高了分币效率与分币的准确性;③主体结构采用有机玻璃制作,价格低廉环保,相比于同类产品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前景。

四、结束语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挖掘其开发创新能力,通过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项目,可以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形成“教学-机械创新项目-教学”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赵永杰,程西云.机械原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5):141-143.

[2]施火结.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5):69-71.

[3]吴迪.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2):83-84.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6篇

目前,机械制造开展教学活动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并且课程设计和实际生产的差距较大使学生与教师都较为疲乏,长此以往,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机械制造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更加主要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教学场地,倡导学生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保障机械制造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该模式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将学习的相关理论在实践操作中验证,并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建设。其次,其教学方式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教学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起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的实现了学与做的结合[1]。最后,注重教学场地车间化与工厂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生接触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教学场地,然学生边学习边操作,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制造教学中,需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化划分,模块化教学更加利于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知行合一的目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机械制造教学中以零件加工工艺为主要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模块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轴套类零件工艺制定、检测以及加工,主要是讲解车床结构、运动特点、加工工艺、车刀结构、材料、车床附件以及相关测量工具的使用;第二,轮盘类零件工艺制定、检测以及加工。主要讲解孔加工设备种类、工艺范围、设备构成、运动特点、刀具种类、刀具结构、轮盘类零件装夹以及相关测量工具的使用;第三,箱体类零件工艺制定、检测以及加工,主要讲解铣床与袍床的种类、结构、工艺范围、铣床刨床刀具结构特点、材料、箱体类零件加工过程、结构、特点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第四,圆柱齿轮工艺制定、监测以及加工。主要讲解展成法与成形法相关概念和加工原理、齿廓表面加工设备种类、结构组成、刀具特点、材料以及使用工具;第五,装配工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装配工作具体内容、工艺尺寸链计算方法、四种装配方法的具体使用以及装配精度的检验工作[2]。3.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机械制造教学课堂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力,使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始终贯穿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其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部分即:教学准备、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3.3制定项目方案。制定项目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做”。学生可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对学生实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了解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使用的场合,最后进行最佳适用方案的选择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该阶段学生对项目的操作步骤已充分了解,不仅掌握了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升了问题的解决能力。3.4划分合作小组。组织学生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实景教学场地的实操练习与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参与实践环节,小组合作形式主要遵循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案制定原则,使学生在集体实践中获取真实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团队力量共同获取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的愉悦感,凸显团队力量。3.5强化巩固训练。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强化巩固训练主要是对相似的实践项目进行反复练习,从而提升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当结束一个项目后,教学需对学生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总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难点,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技能以便于解决新知识或相似问题。鼓励学生用于创新,对学生创新方法总结后对其创新意识予以肯定,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例如,当学生对阶梯轴工艺过程及方法掌握时,教学可继续延伸至光轴、曲轴以及空心轴等其他知识点,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轴套类知识技能体系[2]。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阐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为培养学生兴趣及促进机械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帮助。

作者:宋丽娜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腊松.理实一体化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基本常识》教学中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2,1(2):27-31.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7篇

【摘要】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从人才素质与能力体系的构建开始,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职校 机械类专业 教学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机械类专业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一、职校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与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根据行业需求,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素质

职校机械类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各类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素质要求,不同行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特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机械行业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行业素质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读图及绘图的能力;工艺编制及分析能力;对加工设备及加工机理的认知能力;机构分析及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材料知识;检验能力及加工误差分析能力;计算机语言工具使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科技英语能力;现代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m、自主学习能力n、自主创新能力等。

(二)职校教学特征分析,构建人才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教育对象特征和目标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机械类职业教育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关系,他们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授课过程阶段、学生内化阶段以及升华阶段。准备阶段。教师依据相关的原则和专业底蕴及其自身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出事高度,为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模型或教学补充资料。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有实践性的内容,充分利用设备设施和机械模型,更直观具体地将内容通过载体呈现。学生内化阶段、升华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已经理解了知识或能力的内涵,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通过课后网络学习或网络联系教师。教师可通过评价、归纳、总结、展望的手段,利用自身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反思和成长,进一步提升本课程内容对其他内容或学科的辐射作用、支撑强度。

二、把握课程的精髓,以行业岗位为主,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课程,把握课程的精髓

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学习者的未来,定位其宏观的人才类型,课程目标则是面对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定位。课程目标要比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化、职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下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校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将整合每门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逐步向广泛性、综合性、辅、实用性方面发展,加大实践环节而缩小理论课时的需要,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理论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实践技能。课程整合为多个项目或任务,调整理论和技能并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日常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强调是能力性、实践性,职业性课程的模式是强调与工作结合、与职业结合,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强调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课程分析整合,精心制定为五个项目(项目一:平面图形画法、项目二:组合体三视图、项目三:机件的表达方式、项目四:零件图画法、项目五:识读机械图样)。项目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来说,课前准备阶段工作比传统教学工作更多,更耗时间和精力,课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机械制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相应的模型、零件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完成项目后进行项目成果评估。

三、小结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8篇

1课程设计

1.1开设课程及其分类

安徽科技学院的机械设计专业除开设大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体育等公共课外,还开设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控制系统和金属切削机床等专业课。

从大学生就业角度,专业课可分为如下几个方向:一是机械设计类,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二是机械制造类,包括工程材料学、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三是电工类,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四是电子类,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控制系统。

1.2各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2.1机械设计类课程。一是工程图学。工程图学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在工程技术界中由于“形”信息的重要性,工程技术人员均把工程图学作为其基本素质及基本技能之一来看待。如一位工作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所说的:在工厂企业中如果不懂“图”,就等于人没有了空气和水。二是工程力学。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杆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可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三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机械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程。

1.2.2机械制造类课程。一是工程材料学。工程材料学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了解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及制定零件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二是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机床概论课程是主要讲授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和使用的基本知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根据工艺要求并结合工厂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机床的类型和规格;能分析机床常见故障,确定机床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三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主要研究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即研究零件从选择材料、毛坯制造、一直加工至成品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并为以后从事涉及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加工工艺基础。

1.2.3电工和电子类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非电类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具备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已深刻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希望得到锻炼,从而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笔者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阶段,而获取实践经验是其工作后的任务。大学阶段,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大好时机,失不再来。在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再不会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要。

2.1主要就业方向及本科阶段学习计划

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机械设计类或机械制造类。机械设计方向需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机械制造方向需要熟练掌握工程材料学、机械加工、机床等知识。

2.2拓展就业面

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如果对电工电子类工作比较感兴趣,也可以选择涉及电工电子的机械类行业,但一般不宜选择以电工电子为主的行业,毕竟机械类学生开设的电工电子类课程较少,且主要以理解为主。本科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期望,把主要精力用于该方向专业课的学习,以系统熟练掌握该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3-4]。

3参考文献

[1] 韩继英,胡芬芬,张涛.农林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80-8181.

[2] 赵艳霞.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225.

机械类实习小结第9篇

关键词:机械理论 习得性无助 兴趣

机械类专业是各类职业院校中一个重要的大专业,然而机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虽然现在教学中常常说“理实一体化”,但是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是令学生和老师都感觉棘手,往往表现出学生的兴趣缺乏,进而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进一步提升等各方面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那么,在机械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呢?

一、改变自我认知,克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由于多种原因,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对普通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往往比较薄弱,而其中大部分的薄弱点又体现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知识中。这些知识又与机械理论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由于在曾经的学习中成绩不理想,就产生了这种心理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明白其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抽象,那么难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缝纫机、自行车,从而了解机械是什么,认识到机械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机械本身是看得着,摸得着,有趣的一门学科,从而让学生体会机械的魅力。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实践融入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

机械教学离不开理论,同样离不开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馈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体会机械魅力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做:

1.让学生动手,增加感性直观认识

教学时,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多展示一下实物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这样都能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机械理论中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认识和理解机械知识。比如可以利用门的开关来理解转动副,可以借助于学生手边的水杯来认识螺纹。这都能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机械。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知识。比如金属材料中原子排列形成的晶格类型,这属于微观的知识。那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小球和小棒,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就能很快他理解并记住几种晶格类型。

2.结合自身的实践课题讲解理论知识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都离不开实习,那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自身的实践课题来讲解理论知识,这样讲的知识更有针对性,也更形象。更好的做法是把学生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把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现给同学时,对他们无疑是莫大的鼓励。然后结合他们的作品,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就更会深入思考,跃跃欲试,于是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浓厚了。这样一堂课的完成或者几个相关知识点的解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3.将企业元素融入课堂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目标明确:踏出校门就进入岗位工作。那么老师可以把企业的一些模式和方法带入教学课堂,这样一方面使课堂更生动,另一方面,使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尽快成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不仅是学校的改革目标,也是教学过程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把在企业中应用的知识拿到课堂中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教学中可以利用企业中更换齿轮的相应课题引出齿轮知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个人魅力的投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则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引导者展示出自己的魅力所在,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个人魅力主要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本身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滋润学生,引领课堂。

四、小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