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3 17:05:51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1篇

[关键词] 出口信用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

一、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概况和特点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包括3种形式:出口信用担保、出口信贷支持以及二者相互之间任意的组合。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有明显区别的是,一般来说,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不参与商业性业务的竞争,其是专门服务于本国对外贸易活动,为促进本国出口、对外投资或出于某种外交意图而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海外投资或对外援助机构以及海外投资信用担保公司等。

首先,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特点是其具有一般贸易政策工具所不具备的扩张性和开放性,以及一般政府干预手段所不具备的易操作和低成本等特点,体现了金融发展的新潮流和新动向。其次,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不实行资本约束等监管制度。同综合性金融机构相比,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具有资产规模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管理层级偏扁平化等特点。最后,金融创新也促进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在支持基础建设开发、产业政策等方面。

虽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综合性银行、大型保险企业在机构、组织、目标市场、产品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但是,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仍将有助于提升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促进其稳健经营和管理,提高经营运行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风险种类分析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可为以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已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国际活跃银行成功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逐渐统一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目前该方法已逐渐被多数国家的银行业采用。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其借款人的类型主要是企业、金融机构、外国政府,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为:①长期以来,其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并且主要基于定性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管理成本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②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③在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方面,存在着由定性向定量化转变的困难。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通常所指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内部模型var值计算,即根据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计算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

利率风险,主要源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汇率风险是指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通常所做外汇即期交易,还包括外汇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金融和约的买卖等,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另外,对交易对手信用的识别,交易对手的实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是市场风险的考虑范畴。因此,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审核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并对交易产品的准入进行授权和风险评估。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以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国际金融界和监管组织开始致力于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银行业界中操作风险管理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实施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按照3个步骤进行。首先,要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类别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建立记录风险事件的数据库。其次,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最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后,根据风险事件的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准确计量操作风险并计提准备金。

(四)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①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包括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贷款和资本金。其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带来损失的风险。

事实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水平体现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整体的经营状况。流动性风险也包含其他类风险的综合性风险,如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等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阻碍和影响其长期发展能力,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五)国家风险

对于出口信用机构来说,其海外的项目比重较大,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由于债务人所在国的某些国家行为而引发的重大事件,使得债务人拒绝或无法偿付国外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债务,从而给国外债权人和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涉及的范围广,主要有国际项目贷款和企业出口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种类除了政府或政府机构的行为给贷款方造成的风险外,还有因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或法规禁止或限制资金转移而对贷款方构成的转移风险等。

对于国家风险管理,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立场,其虽不代表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贸政策,但服务于中国的外交和外经贸工作。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国家风险分布在多个大洲的不同国家,传统的互惠贷款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美等国,主要出口支持对象分布在发达国家。

近年来,一些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崛起。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出口信贷支持的范围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银行业务的经验,对国家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由数量指标、比例指标、等级指标构成。数量指标、比例指标和等级指标是对国家风险的关键因素的不同方面进行衡量,只有通过对3类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一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对比,才能客观地掌握该国的国家风险的等级和程度。

(六)声誉风险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国家的外交等政策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多为国外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负面信息敏感度较高。一旦发生声誉事件带来的危害性很大,甚至造成项目所在地区的,影响政府的声誉。

声誉风险是由于社会评价降低而对行为主体造成危险和损失的可能性。维基泄密事件表明,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大量的机密信息可能会遭泄露,使得利益相关方对自身负面评价的风险加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声誉风险事件发生和处置。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议

(一)坚持科学、辩证、务实的原则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绝对地搞拿来主义,要坚持研究和实践同时进行。

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不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坚持循序渐进。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要明确发展目标,坚持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掩盖风险或视而不见,采取主动管理的方法而不是消极防范风险的发生,并进行适度的组织机构和流程的优化调整,以尽早实现风险集中统一管理。

(二)重视计量模型开发和应用

首先,适度引入外部的评级数据作为参考,以解决内部数据积累的不足。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据已经成为制约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乃至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应重视数据质量问题,对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进行认真的推敲,从数据质量方面去找原因。

另一方面,对模型的验证要十分严格,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通过四级检验,即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并可按照聘请第三方机构认证的程序进行。

(三)加快风险偏好等战略层面决策的确定

风险偏好是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在制定战略时,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风险偏好结合起来,选择与其战略相一致的风险偏好。

对此,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应根据长期的经营实践经验,将经营理念进行总结,以摸索出可以上升为风险偏好的经营战略,从而使得模糊不清的风险偏好得以清晰化,优化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四)风险管理要保持独立性

一方面,防止“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外投资业务个别领域成功发展和突破,会导致该种类业务的发展在组织机构中话语权增加,风险管理应把握宏观面,服务于大局,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业绩。

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实践验证。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把管理中最短板的方面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将银行内部的管理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筹安排,减少管理范畴中的“木桶效应”,以务实的态度推动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组织建设和内部人才的培养

决策系统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能,客观地反映着决策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决定着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而言,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决策机制,实现科学民主、权责利相一致的决策机制,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领导过程,避免出现各层级决策的动力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

人才的引入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多种人才层面的培养,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的继任者和后备人才,要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关键岗位主要指根据当前或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胜位本机构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2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一个基本阐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更好的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要求下,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来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全程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风险有效控制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另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内涵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识别是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风险评估就是要对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应对就是如何化解风险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引入或者准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希望借此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更上一个台阶。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对于这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是了解以及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归纳梳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性特点,全面风险管理核心要点就在于全面性,全面性意味着风险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对于组织来说,组织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直接风险,机会风险等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这些风险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实现对这些风险的全面管理,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过程性,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到了组织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业务活动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管理,这种做法较好的实现了风险的持续追踪,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调整。三是全员性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员工的事情,而是与组织所有人员都相关,当然这种相关性有大有小,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组织全体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更有助于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对立。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来看,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理念,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理念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误解。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观念、全局理念、全程理念,信贷风险管理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没有从风险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以及应对,同时也没有树立起来全程控制的理念,这些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冲突,并直接拖累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2.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风险有高有底,风险危害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信贷风险,都需要银行进行应对,只有那些风险发生概率大,造成的危害大的信贷风险,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左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够科学,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不够科学准确,银行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进行信贷的分类,根据经验进行现代风险的估算,实践证明,这种信贷风险评估非常不准确,这必然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进一步应对以及处理的正确性,比如一些没必要干预的信贷风险需要浪费银行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

3.风险应对方法单一

商业银行风险应对方法层面基本上就是以风险补偿为主,银行根据贷款数额以及信贷风险整体水平进行信贷损失拨备,一旦信贷风险发生并带来损失,就用这些不良信贷拨备来弥补。从这种风险应对方法来看明显过于被动,坐等信贷风险带来损失,却不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分散、转嫁等,这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更是离不开的必要支撑,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失,没有能够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来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用银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5.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信贷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岗位胜任力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薄弱会成为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本文提出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学习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要求,摒弃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在正确的理念下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内容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树立全面统筹、全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基本理念,将信贷风险管理

进行统一的安排,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持续跟踪信贷风险,根据风险变化进行风险应对策略的必要调整,将信贷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努力统一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之下,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学评估风险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科学评估风险大小,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这些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科学进行现代风险的评估,准确把握风险大小,然后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定量以及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于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对于信贷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让其掌握信贷风险评估要点。对于评估风险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明确哪些风险需要应对,哪些风险不需要应对,针对不同的风险应该采用何种应对策略。

3.完善风险应对方法

在风险应对方法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创新,不仅仅是要做好信贷损失拨备工作,同时更要将风险应对关口前移,综合运用好风险预防、风险转嫁、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等风险应对策。不同的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那些银行不可承受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选择就是规避,避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需要注意信贷风险预防,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一旦信贷风险超过了预警线,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嫁简单来说就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给他人,典型做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那些不良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投资者,从而转嫁风险。总之信贷风险应对方法很多,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做到灵活引用,根据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4.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立足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点以及要求,邀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来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开展定制式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开发,确保这一系统的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5.注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3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9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虽然目前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的应用领域为金融领域,但是可以看出,将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其他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全面风险管理由于起步较晚,在组织体系的建立、控制活动流程等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较慢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更好发展,相关负责人必须加大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

1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11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当。[1]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加强对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依附于其他部门;第二,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正确发挥。全面风险部门管理中,许多企业并没有指定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有:第一,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第三,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和工作进行规范。然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则会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机制出现混乱,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空谈。

1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将各项风险信息涵括在内,并根据现代化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统筹管理。[2]采用信息系统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网络安全的依赖性较强,网络出现安全故障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此外,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的经营成本具有直接的联系,如何统筹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获取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另一难题。

13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有待提高

控制活动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流程和实施的控制才能切实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在控制活动方面的弊端在于,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控制活动流程等认识较浅,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我国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根据国际上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目标的设置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其企业立体的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般由四方面组成:执行团队、知识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战略制定团队以及目标管理团队。这些不同的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的管理任务,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合作;第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网络化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智能化、自动化实现风险管理等。与其他的网络风险管理相比,全面风险管理网络化在人员的分配和调动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且全面风险管理具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管理等团队组织,对于人才的培养、及时和知识的科学等更加有保障。

2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必要性方面来讲,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才能提高竞争水平。而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来源较为广泛、数据信息的分类也较为散乱,单纯依靠人力将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设置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则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等成本;从可行性方面开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利用科学技术的时效性、智能性等特征,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信息系统设置与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内控信息、风险信息、监控预警、信息沟通等。不同的模块控制着不同的风险信息数据,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合作。

3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必须规范化,这要求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需要规范控制活动流程。规范的控制活动流程如下:

首先,部门人员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的分析;其次,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流程,包括编制报表、进行会计报告等;最后,以文本形式加强对企业不同经营业务的控制。业务文本控制指的是采用流程图和文字等形式记录业务详情,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各项业务的文本控制可以方便信息的查找,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的问题有:缺乏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有待提高,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并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1):128-129,134

[2]张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市场,2009(5):54-55

[3]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09(7):25-32

[4]赵杨,吕文栋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及能力提升研究[J].科学决策,2011(1):10-53

[5]李相志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78-80,129

[6]王静浅谈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商论,2015(7):35-37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5篇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各个行业和各种企业中都能见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表现。这些系统形态多样,有的是商业化的通用产品,有的是为企业特定功能量身定制,因此功能不一,技术平台不同,效果不同。

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

过去四十年,人们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渗透越来越深,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一开始的单个用户在桌面的局部应用,如账簿系统,直到现在的覆盖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大规模的ERP,对大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其管理水准的一个突出的指标。

无独有偶,过去四十年也正是历史上风险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人身和财产保险到生产过程的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再到一般性的内部控制,最后直到覆盖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经历了概念培育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的重合其实并非偶然。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由于量化的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前,风险管理并没有深入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例如,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中普遍应用的组合管理技术,其原理早在1950年代就已被发现,但是由于日常应用中所需的计算量比较大,直到1980年代后期PC得到普及,在柜台操作的交易经理们都有了个人计算能力以后,该项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组合管理已经是基金管理的常识性管理科目。又如,在1990年代摩根银行开始出现的“四点一刻”风险报告,也是由于当时各大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才得以在华尔街其他大金融机构普及。反过来,风险管理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复杂过程的模拟计算,以及对各种风险信息的整合处理,给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

企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是其风险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杂,瞬息万变,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单纯依靠人脑进行管理是很大的挑战。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的信息,包括经营状况的信息,政治形势的信息,法律变化的信息,舆论环境的信息等。公司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因素,特别要对世界各经营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迅速开展分析,做出决策,并将此决策化为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统一行动。对于市场发生的行隋、客户需求的变化等信号,不是仅仅靠经验和常识就能识别和分析的,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方法才能识别和分析。目前风行于世界的对所谓“大数据”的推崇,其真意就在于此。

因此,近年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迅速。例如,据国外某些机构2012年报道,过去三年世界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成长速度平均超过30%。但是,这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像其他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那样,市场对其应用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少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

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一些通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单独部署,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操作页面,其中有的只是可以做一些风险评估,如一些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和市场风险评估系统,有的则可以实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基本功能。例如,有些叫作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就属于此类。同时,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表面上独立,但其实是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里面加了一些风险管理的功能,如风险分析和图表展示,就作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出了。这类系统,其实是用风险管理的功能加强了原来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普及,我们现在看到几乎所有的ERP厂家,如SAP和ORACLE都在其原来成熟的ERP产品里面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在财务管理模块里增加了财务风险分析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里加了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功能,在项目管理模块里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功能等。同时,跨管理领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可以说才刚开始起步,不论是应用的深入程度,还是市场的整合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ERP目前的程度。实际上,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市场上并没有统一认识。特别的,由于所有专业管理中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存在,所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都负有管控相关业务风险的职责,因此,很难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区分开。

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呢?笔者认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应该是主要以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和维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预警等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所谓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组织面临的所有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从风险管理全过程的角度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外部环境信息;建立并维护内部环境信息;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预警;评价考核。

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不在于其数据库的结构,而在于其数据所反映的对象;不在于其数据库、客户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而在于这些架构承载的管理功能。例如,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其数据对象主要是基础的财务数据,而不是明确反映财务风险的数据。这样一个系统,即使其有一些基于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而做风险分析的功能,也不能说是一个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只能说是一个增加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财务管理系统。当然,增加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升,只是我们不适合把这类系统叫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目前看到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可以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部署、操作的,这类可以单独称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使用时要结合业务数据,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这两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

可以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数据对象必然是风险,所以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内核是一个风险库。基于这个风险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展开其他的功能,如体系建设、风险分析、监控预警等功能。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多数,因为不与任何特定的业务系统相关联,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企业的总部,由综合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集中管理的功能。

在企业专业管理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分也很重要,这些成分可能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存在,也可能只是一些计算和展示的功能组件。这些功能模块或功能组件,根据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分析相应风险,提供预警报告,支持业务风险的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与特定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依赖于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业务管理部门,由业务人员操作,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功能。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管理中,如果面临比较大的客户群、合同数量、产品数量和其他大量数据,或者变化较快的环境,就需要部署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业务管理的模块之一,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分析,发出告警,通知有关责任人应对。例如,一个大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每年要处理数千份业务合同,虽然使用了合同管理系统,但是除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以外,该系统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客户违约风险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情报。后来,该公司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风险管理模块,对合同审批到执行、付款全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些风险监控预警指标,如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法律事务部门在审批合同时候就有了批准或否决合同的客户指标依据。所以,这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在原有的提高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改进了合同管理的实质内容,提高了经营效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仅靠法律事务部门是很难感受到客户的信用风险状态的,且即使感受到也很难在审批过程中把这种个人的感受变成可以接受的审批行为。

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具体的业务管理,其用户主要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所以,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实际上起到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业务管理过程之中的作用。正是这种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业务之中的系统应用,给具体业务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考核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另外,风险管理系统模块,由于其和具体业务的联系紧密,经常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定制,其中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还可能需要根据使用的效果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点尤其是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后者在实施后很少做定期的系统调整。

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模块不同,一般都有独立的风险库。而该信息系统的针对风险的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风险库完成的。例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综合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得到整个公司层面的风险状况,作为公司领导制定战略计划的决策支持,或者作为向监管机构披露的材料素材。

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承担着在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多数具有整合的风险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表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与现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它强调的是提升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因此需要注意现有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以及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与此相对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有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挖掘数据,整合各项业务中的风险数据,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整合风险管理的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领导在制定一些涉及企业整体的计划和策略时,需要各个部门提供的风险信息,以及经过汇总加工过的风险管理报告。在没有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前,散落在各部门、各项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信息,或者是整合的责任不明确,或者是根本没有整合。这样就会影响企业领导制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有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后,就有人负责这些风险管理的信息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手工整合这些风险管理信息,往往效率低,而且质量不令人满意。如果不是由手工汇总,就需要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因为即使不是原始的业务数据,分散的风险管理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汇总加工不可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所以,整合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个公司层面的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一些各个业务系统共同使用的风险管理模块的功能,如一些计算工具、报表工具、作图、展示工具等。一般的业务系统,长于记录业务过程的结果信息,短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风险计量。如果在每一个业务系统中增加这些计算功能,考虑到各个业务系统的生产厂家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厂家对企业客户化的支持力度不同,在每个业务系统中增加风险管理计算功能的成本会很高。所以由独立部署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这些功能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讲是合适的。这也就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功能。例如,在公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建立统一的计算模型,实时把各个交易业务系统中的业务交易数据,包括价格、交易量、在执行中的合同、库存量,以及市场的数据等采集进来,在公司的中心风险管理平台上面处理,得到各交易业务的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得到公司层面的交易风险评估结果。这样做,不仅效率高,而且有利于贯彻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这个系统模式为很多公司所采用。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四)商业银行要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1)充分利用国内或国外能够获得的信息系统审计、外部信息安全评估等服务,采取定期评估审计、不断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态的策略;(2)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下,风险控制部门与传统金融业务部门的流程需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电子商务部门的交叉配合,包括各部门人员的配置、培训等各方面;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履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监控与审计职能;(3)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金融风险与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的统一度量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综合控制风险的能力,充分考虑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交叉问题,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7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 企业 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 历史 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 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 科学 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8篇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我们称作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这些内容上加以整合,从而组合出比较优化的风险管理技术,达到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安全保险的目的。从上述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风险管理具体有以下含义:第一,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对象。第二,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第三,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第四,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第五,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等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以企业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和各个管理环节为基本流程,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等,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为企业实现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现阶段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在参照了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我们得出了以上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分层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分层管理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要将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工作,例如管理、运营、决策等工作交付给不同层次的企业管理机构,这样有利于形成金字塔形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更好的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全面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全面管理原则,企业要对经营过程中各个方面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中风险主要包括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同时,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上也应该坚持全面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上到董事会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去。

(3)定量化原则。定量化原则是指企业在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方面上,要尽可能的量化风险,既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建立全面风险指标体系,又要虚心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量化的行之有效。

(二)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

(1)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因为企业潜在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求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且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要建立过程化、动态化的管理体系。从企业设立风险管理目标到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也要实行过程化和动态化,内部控制要有明确的标准,过程有动态的监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制定的目标。

(三)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路径

(1)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否更好地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风险控制行为和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环境和道德标准等,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又可以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中,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安全运行。

(2)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很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法,这就要求企业在大量的识别、检测和衡量等工作上做到高效准确。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努力实现“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起全员的风险意识和现代风险理念,全面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机遇,为了达到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是要让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去,要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员工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持续性和协调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统一领导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应该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包括财务主管、运营主管、风险主管和信息主管,审计委员会主要是由独立董事会组成。企业要尽快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各个组织结构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序进行。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风险管理信息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随着风险及信息管理的产生、收集、处理的过程,信息的完全性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优化信息流程,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达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既要包括企业自身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信息,也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支持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网络。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全方位风险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的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的更正错误。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看起来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董事会又有监事会,但是在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的时候,还是由个别人说的算。因此,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依法履行职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监事会也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经常性监督和事后监督,避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第9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特征;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整体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不同类型的风险,不同业务性质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对各类风险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辨别和评估,进而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它要求风险管理的流程是自上而下的,由核心领导层出发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它又是一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涵盖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措施各个环节,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看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事项,而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强调过程导向和环境依赖,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对组织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和监控,从薄弱环节入手,提高组织的柔性,促使组织中的全员进行思考,增强组织对外部变化的灵敏性和正确反应的快速性。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整体角度的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的前提下,将管理集中在首席风险官或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对公司的整体风险综合进行高层次的监察,而不是由众多零散的监管人员管理特定风险。这样可以从整体上的角度确定企业能承受的风险,评价减缓风险的策略、甚至利用风险机会。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全员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领导人负最终的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企业在风险偏好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负责把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全员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从基层单位,从基层的员工开始,让每个员工都对风险政策、管理体系有一致、统一的理解,以确保数据、测量、控制的持续一致。

四全面风险管理是实时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强调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时管理,它的重点是预防而不是检测,在风险发生前就采取行动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企业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应当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帮助管理当局评价和选择其战略和相关的目标,中期通过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来确定风险反应,对风险进行控制,并通过监控,持续不断地采取监督性控制,贯彻于事后管理之中。

三、当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有些企业缺乏整体风险意识,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有些甚至把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对立起来。另外,风险管理也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企业的全员,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

二缺少风险管理反馈机制

很多企业虽然有风险的意识,但对于发现风险后的处置往往不力,处置结果的反馈仅是将风险处置的最终结果简要的报送风险管理部门备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馈。反馈实际上是一动态的、及时的、具有建议性、可供参考的信息交流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报告。同时,对于处置的结果与处置预期的差别评估和风险处置成本核算也未纳入风险管理工作中去,使风险处置工作的优劣无从谈起,使处置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最终造成处置无效,也不能发现新的风险。

三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专门进行风险信息处理的机构,但由于管理不散,搜集起来的信息分散,不能实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另外,我国风险管理技术落后,至今尚未发展出一套被所有风险信息使用者共同认可的风险测定标准和方法,方法和标准不统一,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无从谈起。管理技术的落后也造成了风险人为定性和控制的问题,企业必须抓紧解决。

四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重重,在此架构下,已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大多不尽合理,有些企业设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管理层次过多,信息沟通不畅,效率较低。有些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能混在一起,职责不分,有时还串通起来牟取部门或者私人利益,不能起到风险管理应有的作用。

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结合财政部等部委的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的要求,借鉴国际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建立了一套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帮助和指导企业展开风险管理工作,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企业高层应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另外,培育企业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每个员工在每个岗位拓展业务时都应该考虑风险因素,在风险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去操作和经营业务。企业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与政策、制度等层面有机结合,把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植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行为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共同的事,风险管理部门要和其他职能部门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紧密合作起来管理企业风险,尤其是要将业务和风险管理人员组合起来有效地工作。企业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该架构应当一般包括风险管理决策机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三部分。董事会是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主要根据搜集的风险管理信息对各项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进行审批和决策。没有设置董事会的企业,总裁办公会可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议事机构,各所属单位的经理作为该单位风险管理的负责人,负责本单位风险管理的各项事宜,并最终就本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报告。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打下了组织保证。

三规范风险处理的基本流程

1.风险信息的搜集

风险信息的搜集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企业应将风险信息的搜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将该工作落实到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企业应持续的,广泛的搜集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的各种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要运用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尽量保证所搜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信息搜集阶段,还要对信息作初步的加工,进行必要的分类,筛选,组合等,为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做好准备。

2.风险的评估

风险的评估是对企业搜集的有关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描述企业的风险和量化企业风险的大小,以便做出备选方案,从而选择最佳方案。风险的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和组织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可以由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进行,也可聘请外部专家乃至有资质、信誉好、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进行,但无论如何,都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风险评估也应作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评价。

3.风险的应对

风险的应对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应对策略或方案。在制定应对风险策略时,要有针对性,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要对每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另外,企业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4. 风险管理的后续改进

企业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报告制度,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持续的改进。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的适用性和收益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发现执行中的困难及产生的新的风险,找出与预定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环境,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要积极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收集、评估、应对信息的等生成自动化、网络化,尽量避免人为控制,以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系统:风险管理资料库、风险分析工具库、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风险管理信息沟通系统。风险管理资料库搜集了企业内与风险相关的数据,其涉及的层面包括所有潜在的风险以及经营活动。然后利用风险分析工具,将搜集的抽象数据汇总归纳为较简单的形象化信息,加深管理者对风险的了解。接下来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制定决策过程中,做出更优化的决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最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以上各个层次的风险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有需要的部门,并且及时处理来自其他部门的反馈信息,以达到高效率双向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建新,关于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探讨,全国商情,200年第2期

[2] 任振良,电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8期

[3] 邢继东,浅议现代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