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1 17:26:28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1篇

关键词: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

基金项目: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资助课题,课题编号:ZD12007;主持人:于俊秋;成员:毛文静、汤晓丹、刘昱环、尤丽、朱往立、王茜、吕慧芳。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占国家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左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竞争、活跃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和缓解经济周期冲击等方面具有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经济相对东部地区来说欠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内中小企业更是占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1)中小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2)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中小企业是全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4)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5)中小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而乌海作为自治区的一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小企业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乌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它地处黄河上游。是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开发运行的大通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中小企业已成为乌海市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主体,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营规模迅速提升,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事行业产业广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显,由此我们对乌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关于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截止2011年末,乌海全市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共22753户,同比增长6.7%,按照国家新型《中小企业各行业划型标准》,约99%的市场主体属于中小微企业,且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的多个行业中。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3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1.03%;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705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4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0813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1.48%。

乌海地区中小企业遍及一、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主要的经济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乌海市非公经济中小企业有886户,从业人员47904人,总产值4767537万元,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4838295万元,年度上缴税金307306万元,本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90000万元,成为乌海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涉及煤炭(开采、洗选、焦化)、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物流、冶金、纺织、家具、医药、食品、运输、酿酒、旅游、信息等各行业。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0家和访谈企业10家,共110家企业。其中煤炭行业14家、冶金业9家、化工业15家、房地产业4家、交通运输业11家、住宿餐饮业8家、建筑建材业12家、金融业8家、零售业15家、其他服务业12家,基本涵盖了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全面性。在发放的100调查问卷中,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无效问卷4份,保证了调研所得数据真实有效。

二、乌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对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在与相应的文献信息参考印证之下,从数据中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在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较难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市只有乌海市盛达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着担保业务,2011年担保贷款约1.6亿元。仅一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数千户中小企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的融资贷款需求。而国有银行门槛高,基于中小企业的诸多实际,融资更难。在调研的110家企业当中约占67.07%的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只有3.66%的企业不会出现融资难的现象,而这些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企业融资。银行贷款门槛高,银行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有风险,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几乎成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融资贷款的最头疼话题。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扶持,发展更为缓慢,甚至出现财务风险,导致企业信用更低,银行更不会倾向贷款,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陷入一个无法挣脱的死循环之中。

2.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体系亟待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少,涉及领域不宽,综合服务手段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调研过程中,关于社会服务方面的调查显示,约有70%的企业很少或者没有接受过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协会服务、担保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社会服务方面,约67.4%的企业对各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很少或几乎不了解。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还了解到2012年6月由乌海市中小企业局申报的《乌海地区中小企业“窗口”公共服务平台》方案,已经同自治区中小企业局同意并签订了承建协议,有望在2013年划拨专项资金建成窗口服务平台。此服务平台将为乌海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将是乌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营销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现状

银行规模不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重视程度不同。由于小微企业具有抵(质)押资产少、经营不稳定、贷款“小、短、频”等特点,会加大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尽管国家政策支持银行信贷向小微企业倾斜,但规模大的商业银行由于有经营侧重和固定的客户,还是更倾向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对小微企业的营销力度远不如中小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较短,对大型企业贷款没有优势,但具有地理优势、人脉优势,对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上肯下功夫,更重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营销,鼓励营销人员去开发小微企业客户,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相对发展较快。

银行的信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风险控制放在首位,更注重对重资产的小微企业进行营销。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点,尤其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往往没有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等可抵押资产,有的只是资质、专利证明、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银行对这类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前景没有把握,贷款审批严把准入环节,不敢轻易放款,营销人员一般不选择该类小微企业。而对具有可抵押或者可质押资产的小微企业,如果再和大企业之间有关联,或者现有产品具有“专、新、特”优势,销售状况良好,银行会将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信贷营销。

注重信贷产品开发,但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产品的开发,可以概括为几类:对于有较好信用的小微企业设计了纯信用类产品;对于有可抵押不动产的小微企业设计了抵押贷款产品;对于拥有有价证券、票据、仓单质押品的小微企业设计了质押贷款产品;对于满足供应链条件的企业设计了“供应链”产品等。各家银行信贷产品的名称可能不同,但同质性明显,缺乏元素配比,而且由于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往往没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从营销策略看,更倾向于批量营销,但力度不够。小微企业量大而广,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银行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商业圈、产业集群等场所进行批量营销,较“散单”营销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借助市场管理方、协会等组织的推荐也降低了信贷风险,但在渠道开发、组织流程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批量营销的力度明显不够。

营销人员多利用关系营销,政府信息利用不够。现在各家银行都组建了小企业服务部,配备了专门的客户经理,但客户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在营销过程中往往利用“熟人社会”进行关系营销,熟人介绍客户、客户介绍客户,这种营销方式是对客户信用的一次选择,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但局限性很大。主管小微企业的政府部门(如工信局)举办的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洽谈活动,由于政府部门推荐客户时比较注重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对当前资产状况重视不够,不符合银行的“胃口”;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小微企业信息一般在营销阶段不易获得,导致银行对政府信息利用和重视程度不够。

注重合力营销,但成效不足。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各银行注重对小微企业的合力营销,如服务大厅设有大堂经理,随时解决在办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态度和蔼可亲;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在媒介上进行广告宣传等等。但各部门之间的合力营销力度明显不足,如营业大厅窗口较少,客户排队时间过长,抱怨较多;信贷产品不断翻新,但客户知晓度不够,贷款审批时间较长,影响客户商机;广告宣传投放较少,渠道有限,远没有达到效果。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的切入点

解放思想,重视小微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认识问题。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引导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行业,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就是支持就业和创业,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贡献,这是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银行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银行一般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采用下浮的方式,存贷利差收益甚微,而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采用上浮的形式,在控制信贷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好贷款收益。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实现收益增加,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实力限制,和大银行争夺大客户没有优势,就应该和大银行错位发展,利用自身机制灵活及地理、人脉等优势,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大力开拓小微企业业务,将小微企业业务做大做强,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分析市场状况,明确信贷营销目标。掌握信贷支持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商业银行总部或二级分行的小企业部门应该组织力量研究信贷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商圈等分布及发展情况,然后由小企业部的区域经理接洽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调查并且掌握目标区域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色产业等情况,组织并且指导营销经理深入一线进行营销工作。

选择信贷支持目标。商业银行也是企业,既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又要保证自己的利润,避免风险。在选择信贷支持目标时首先要看企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且要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进行判断,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不能只看过往业绩,分析要有前瞻性,通过科学分析才能明确信贷支持目标:

重点支持的目标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当地资源优势、有较强的盈利能力、销售稳定的小微企业;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具有品牌优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小微企业;新兴产业中的小微企业;成熟商圈中经营较好的小微企业。

谨慎支持的目标企业:市场竞争激励、没有明显优势及提供强担保、自身经营较差的小微企业。

禁止支持的目标企业:违法生产经营及发生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环保违法事件的小微企业;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淘汰项目的企业;在人民银行信用记录中进入黑名单、被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部门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等。

改变等待上门借贷,主动营销。在确定营销目标后,变被动的等待小微企业客户到银行申请借贷为主动上门营销,尤其对重点支持的目标小微企业还要进行单户营销,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和需要情况、抵(质)押物情况,从中找到信贷支持对象。

问:通过与目标客户交谈,询问客户的基本信息,如企业的成立时间、实际主营业务、资金需求状况、在银行的授信情况、民间借贷情况、主要管理人员工作简历及家庭负债情况等,与目标客户外的第三方交谈(包括上下游客户、个人客户或员工、邻居等)获取来自第三方对于借款人的评价。

看:通过对目标客户生产及办公场所、销售情况的观察,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查看营业执照、银行流水、票据、合同等,获取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硬信息”。对于流通型企业,要侧重了解企业供销渠道和盈利状况;对于生产型企业,侧重了解企业产、供、销和盈利状况。涉及排污的小微企业,如铁矿采选、皮革、印染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应查看企业排污许可证是否到期,实地查看企业排污情况,是否有排污处理设备、是否有偷排现象等。

评:结合问、听、看得到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信用情况、还款能力有一个大致的评价。

对于主动营销锁定的小微企业信贷申请人可以推荐住宅抵押、商铺抵押、联保等模式的信贷方式。

深入重点支持区域,批量营销。在市场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对小微企业聚集的重点支持区域或场所进行批量营销,它针对的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小微企业群体,批量调查、批量审批,降低信贷人力成本,提升小微信贷效率,可以加快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步伐,而且从小微企业的管理方、商业合作伙伴或同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能够了解其真实经营状况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信誉,也降低了信贷风险。

商圈。商圈是一定产业内的商贸业及相关经营群体的聚集地域,如商品批发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商场超市等,这类小微企业面向终端市场,以个体工商户经营为主,数量多。在商圈内,市场管理方对商户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较了解,熟悉商户租金交纳、进出货、业务开展等情况,商户之间也较熟悉。和市场管理方合作,针对商圈进行批量营销、批量信贷,相对风险较小,收益较高。对于批量营销的客户可以采用商铺抵押、市场管理方保证、商铺经营权质押等信贷模式。

商会、行业协会。在商会或协会内成员多、组织紧密、内部有较强的约束力,对会员的信用状况了解。商业银行可以与商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获取有融资意向的优质成员名单进行批量营销,并且采用商会、协会内部成员之间互保联保、房产抵押等信贷模式。

供应链。以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为核心的上下游客户,为核心客户提供原材料或配套服务,如大型超市的供应商和客户。商业银行可以与核心企业或事业单位合作,核实其上下游小微企业供货能力、产品质量及合同签订、信用等情况,批量营销其供应商和商户,以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支持上下游小微企业,使上下游小微企业能够有效借助核心客户的实力,获得资金支持,提高经营稳定性。可以采用商场超市保证、应收账款质押、保理等模式进行信贷服务。

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小微企业聚集度较高,企业之间相互监督,银行可以在第一时间捕获企业非常规经营事件,及时发现预警信息,从而解决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可以与工信局、管委会主动接洽,在园区举办信贷产品推介会,宣传自己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解答小微企业的疑问,进行批量营销,并且采用互保联保、抵(质)押等方式进行信贷。

加强团队力量,实现综合营销。尽管信贷营销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但实行团队营销可以发挥每个营销人员的优势,营销成功率更高。

团队接力。首先是前期营销人员有目标地到小微企业进行主动接洽,了解其基本情况和资金的需求程度,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全面分析申请人情况之后,专业信贷员跟进,向客户介绍适合的信贷产品,商谈信贷细节、索要客户资料、撰写信贷评估报告。在小微企业的评估报告中要详细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还款能力,如商贸类企业要分析其业务资质、从业时间、资金实力、购销、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生产类企业要分析其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成本优势、盈利能力等情况;要分析可能的担保方式,如果是存单质押、房产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专业担保公司保证等强担保方式可以独立使用,如果是存货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弱担保方式,不能独立使用,必须与强担保方式组合使用。根据对申请人作出的综合评价,决定是否放款。放款后还要有贷后检查,监督资金的运用,进行风险预警。

综合营销。进行信贷营销就是根据小微企业申请人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授信品种,如对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可以为其推荐“信保押汇”;对于专门为大中型企业供应商品的小微企业,可能抵押物不足,但有大量的大中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推荐“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小微企业盘活资产,提供财务、金融咨询、企业理财等服务,做企业的贴心人,真正为小微企业着想,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使之变成长期的忠实客户。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建设。商业银行应该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机构,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明确岗位及职责,并且单独核定信贷任务计划,保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增速不低于全行信贷平均增速;单独配备小微企业专职客户经理人员,并且明确其与法人客户经理的数量占比;单独进行考核,将小微企业信贷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考评,进一步强化管理责任,以全面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培训,提高信贷营销人员素质。信贷营销人员必然要和客户面谈、提问,同时要回答客户的问题,以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挖掘客户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品道德与职业操守,并且熟悉客户所处行业、市场、产品、服务的基本情况,具有多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客户情况推荐适合的产品,还要能够有效识别各类风险,并提出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小微企业往往财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营销人员考察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时可能看不到完整的财务报表,这时就要通过查看小微企业的合同复印件,交易流水、应收账款数目,尤其是与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数目,甚至通过查看水表、电表,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银行只有不断培训,才能提高营销人员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现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营销部门的人员都比较年轻,有干劲但缺乏经验,应该把那些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通晓客户心理,懂得营销技巧的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且以老带新,让新人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营销知识,提高营销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营销合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从大堂服务到信贷产品设计和贷款审批,都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向小微客户提供专属的结算柜台和专属理财区服务,多安排几个窗口,减少办理业务等待时间,并且优化柜面服务流程;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积极研发推出一系列快速、便捷、安全的结算工具;信贷产品的设计应该体现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积极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机构合作,拓展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空间,同时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信贷审批应该更高效,对于数额较小的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基层行,有基层行把控风险,并且力求贷款审批标准化作业;对于信用较好的续贷客户应该减少审批环节,为小微企业抓住商机着想。

加大宣传,提高信贷产品的知晓度。由于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政策和流程了解有限,缺乏资金但对向银行申请贷款往往望而却步,这就需要银行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小微企业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激发其主动进行信贷需求的欲望。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3篇

中小企业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和营业额皆不大。它的发展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能够平稳高效发展的基础,是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在河南省这个农业和人口大省,经济正处在不断发展与上升的阶段,而在河南省的众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它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河南经济发展、调动市场积极性、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它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中小企业出现问题都是由于资金链的问题造成的。现金流量是指某一特定时间以内,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资金链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现金流量管理不善,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制度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各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选择一些激进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量问题导致多家企业纷纷倒闭。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包含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部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三部分都应在考虑的范围内;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保证企业的资金链的连续发展和稳固,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因此研究河南省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的作用及其现状,对于河南省经济的调整和发展甚至河南省就业问题都有着指导性意义。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作用及其现状

(一)作用描述

1.现金流量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

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长出现畸形,造成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维持其正常经营,中小企业发展容易遭遇瓶颈。据统计资料,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根据国外文献显示,出现破产的企业中约有85%是盈利情况相对较好的企业。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因素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的寿命如此之短惹人深思,从很多中小企业倒闭的状况进行分析,毫无例外都有共同的原因,即因现金流量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紧接着企业无法持续经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得利润,而盈利的前提条件是生存,企业不能生存就更谈不上经营更不会有利润可言。长期亏损、入不敷出、现金只出不入、资不抵债等常常会导致企业无法经营而最终破产。因此,现金流量管理的好坏是中小企业的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制定全面的现金流量管理方案才能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现金流量,进而才能使中小企业获得稳定和长足的发展。

2.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关系着它的价值

现金流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是否良好,在企业生产、销售、投资等各个环节都与现金流量有关,如果在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许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现金流问题甚至出现停滞,因此现金流量对于企业经营情况具有较大的灵敏度。企业现金流量越大、流动越快,企业经营状况越好;企业现金流量越小、流动越慢,企业经营状况越差甚至出现问题。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企业只有拥有充足的现金才能从市场上得到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企业价值提供必要的基础,而提高企业的创造价值能力也是进行价值投资的前提。企业管理的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而财务管理是在某种整体目标下,投资、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利润分配的高效管理,因此要加速资金周转、加强资金管理,以期通过增强企业现金流量的能力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以上分析得出现金流量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的能力,推出企业的盈利程度,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生存能力。

3.根据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现金流量可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部分,因此,同以前的利润指标相比,企业现金流量状况更能够表达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能够迅速转换为流动性最强的现金收益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现金流量指标可以很好的弥补利润指标在反映中小企业真实盈利能力上的不足,根据真实的盈利能力做出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政策。同时,现金流量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偿还能力、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中小企业的利润也不能直接反映偿还能力、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所以企业想要更多的盈利必须要进行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由此可以得出现金流量也影响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筹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应考虑现金流量的状况,然后根据它的状况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及现状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而中小企业在举行筹资活动之前,必须对该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在这些前提下合理而又准确的确定具体的资金需求量,是投资和筹资都得以平衡。自由现金流量(FCF)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方式,如果中小企业拥有自由现金流,那么它们就可以抓住较好的投资机会、减少筹资成本、突破融资束缚的瓶颈。自由现金流量若大于0,管理人员可以扩大资金应用的规模;若小于0,那么中小企业必须进行融资或者变卖其资产折现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能够为中小企业筹资投资活动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中小企业对其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做出较为正确及可行的决策。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4篇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图1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

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表2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5篇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图1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

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表2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

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6篇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论文百事通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新晨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7篇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商品购、产、销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补偿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现金流出。

从企业的成长过程分析,在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初期,由于在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因此设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的消耗量相对较高。同时,为了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如果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则笔者认为,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仍然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不高。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

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流动资金,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

必须注意的是,在企业的成本消耗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确认的摊销成本(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和应计成本(如预提费用)。这两类成本可被通称为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从长期来看,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于零,则根本不可能维持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但不足以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此时,企业虽然在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比前两种状态下的要小,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话,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因此,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仍然不高。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恰能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

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已经解除。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刚好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而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扩大投资等发展提供货币支持,只能依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规模继续扩大。

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并在补偿当期的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

应该说,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则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仅大于零是不够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要想对企业作出较大贡献,必须在上述第五种状态下运行。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意味着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收回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之和。企业上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有三个目的:①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基础,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②为企业对外扩张和其他发展性目的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③利用企业闲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求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上述三个目的中,前两种投资一般都应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一致。第三种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理财安排。因此,面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企业,笔者认为:在企业的投资活动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经营活动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也反映了企业在扩张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等于零,意味着企业在投资活动方面的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是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的投资回收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或者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以求变现,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具体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有的需要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建支出,将由未来使用有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补偿。因此,即使在一定时期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小于零,我们也不能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简单作出否定的评价。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意味着企业在吸收权益性投资、借款等方面所收到的现金之和大于企业在偿还债务、偿付利息和股利等方面所支付的现金之和。在企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的条件下,企业对现金的需求,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因此,分析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于零是否正常,关键要看企业的筹资活动是否已经被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是企业管理层以扩大投资和经营活动为目标的主动筹资行为还是企业因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失控而不得已的筹资行为。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8篇

2.经营预警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2.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不仅要看企业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后的发展潜力;既要考虑近期的,也要考虑远期的;既要看绝对水平,也要反映相对水平,要全面反映出经营状况。

(3)可比性原则。各指标所反映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要一致;同一指标的内容,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价格要一致,且当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使指标具有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各指标在设置时应尽量采用现有的定量统计指标,以利于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和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

(5)敏感性原则。必须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通过指标值的升降能够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2.2预警控制指标体系的设置

(1)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②流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用流动资金偿还负债的能力的指标。

③速动比率:它是反映企业快速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

(2)盈利能力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单位销售额中所赚取的增值部分。

②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它是衡量工业全部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的指标。

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获取利润的能力的指标。

(3)经营效率

①存货周转率:它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成本之比率,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指标。

②应收帐款周转率: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状况的指标。

③劳动生产率:它是反映劳动者劳动效率的指标。

(4)发展能力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它不仅反映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也预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②产销率:它不仅反映了销售能力与生产能力对比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

2.3预警控制综合指标的构划

(1)资本金利用率

资本金利润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投资者投入资本金所获取盈利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能力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这一指标是企业所需要追求的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指标。

(2)经营安全率

这个指标是从企业利润相对大小的角度评价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其大小反映发生亏损可能性大小。

(3)加权综合指标

将前述11个指标,用专家意见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取不同的权数,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综合值,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3.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投入在先,产出在后,且有时生产周期较长。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判断走势并做出决策以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有一套预警控制方法。借鉴宏观经济运行预警控制及交通信号预警控制方法,我们设计了企业预警控制方法。

3.1预警控制信号及分区

借鉴交通管理信号灯,把各指标数值分为三个区域,即正常区(绿灯)、警惕区(黄灯)、报警区(红灯)。

绿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企业各项指标值正常,资源配置及利用合理,有发展后劲,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黄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警戒状态,各项指标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在短期内转为红灯,也可能转为绿灯,提醒经营者是否考虑对这些指标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红灯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各项指标值极差,提醒经营者应检查具体指标值,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使经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不同企业,红灯、黄灯、绿灯界限值可能不尽相同,但确定的思路是一致的。对于各项指标,一般应先确定一个标准值,即正常值,这个值可以是公认的值,如流动比率为2:1,也可以是同行业中的平均值,如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可能是一个极值,如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是贷款利率。不同指标确定标准值方法不同。其次是确定区域的边界值(界限值)及预警控制范围。

3.2预警控制方法研究

(1)经营安全现状预警控制方法

利用经营安全率这一指标进行预警控制。经营安全率计算如下:

①保本点销售额=固定费用÷(综合毛利率-综合销售税率-综合变动费率)

②安全边际销售额=实际销售额-保本点销售额

③经营安全率=安全边际销售额÷保本点销售额

表3.1 经营预警控制表

(2)综合分数法

这种方法是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在的不同区域: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分别取不同的指标值,由专家法视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定出权重从而可计算出综合指标值,得此值与综合指标界值比较即可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各具体指标值中采用0、1、2计分法,也可采用0、5、10计分法等方法。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第9篇

1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应用背景和现状

1.1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背景。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和以往对比,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现代经济基础上,管理会计属于企业内部的核算方式之一[6-7],中心思想为升华和扩充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此包含三个体系(解析以往会计信息、控制现代会计形式、规划未来财务发展)[8-9],进而确保会计理念的整体性。因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更多中小民营企业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上具有一定难度,且难度有所加大,随着产品业务和生产的往来数量逐步增加,需要有效归集和整合财务信息。所以,为确保中小民营企业总体会计水平和经营状况,则需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制度开始着手,建立并完善管理会计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应用状况,进一步突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会计所参与的生产营销、产品生产、成本制定、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过程,且运用会计模式、会计信息还可体现出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反哺性意义。1.2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状况。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均表明了管理会计暂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且以往所应用的管理会计方式具有较多弊端性,无法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战略化部署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此状况则导致较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实际业务中受到管理会计的一定制约,企业成长空间较小,产品业务和生产的拓展也无法得到较大的空间[10-11]。和中小民营企业相比,以往的管理会计方式无法更好的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均需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可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和竞争优势,可积极提升企业利益空间。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量,改革和转变现代管理会计制度和体制。

2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对管理会计的科学性认识存在缺陷。现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评估企业经营风险上仍无科学性的评估体系,缺乏完善的评估制度[12-14]。导致此类状况的原因主要为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加之缺乏重视度,未意识到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意义,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人员认识财务理论知识不够,无法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合理和科学。2.2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因对管理会计活动重视度不够,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因没有制定更加科学、可靠的管理会计制度,理论上则对后续工作无较多理论性指导,则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则没有真正效果。同时,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较为疏散,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15]。所以,管理会计实际工作则不够规范,此种状况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发生信息混乱,无法确保管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3管理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均存在规划性较差的状况,且专业性较低,因此企业缺乏专业性管理会计人员,造成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纰漏,未从根本上顾及到企业实际状况,需要进一步完善涵盖内容。且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因受到规模限制,也会影响到员工素质,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均缺乏高级会计人员,和财务岗位存在关系的职业员工素质也较低,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也会受到影响,则会盲目进行企业财务工作。2.4企业管理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现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设置内部机构上不够健全,财务部门在工作时,未建立监督部门,导致财务部门存在较大的隐蔽性,无法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且企业无健全的监督机制,造成管理会计内控体制不够完善。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监督体制进行对比,对企业内部的监督作用也较大。但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较大程度的将管理会计监督职能发挥出来,导致企业中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地位不高,各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均较低,未将监督机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和职能,不能更好地平衡和约束到管理会计活动中。

3管理会计在中小民营企业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措施

3.1建立科学及正确的管理会计理念。首先,中小民营企业需足够重视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引导各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新会计制度促进下,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需找到更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管理会计模式,并完善相应制度,促进各企业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应用程度,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处于循序上升的状态。所以,为确保有效开展管理会计的工作,各会计人员和领导人员需树立科学和正确的管理会计观念,从更为理论化的角度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效益性。管理会计理念的积极性和健康性也可让会计业务得到统一操作,集中管理达到各司其职的目的,进而让会计工作做到效率第一,实事求是。3.2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若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扩大企业规模,达到经营目标,则需用科学性理论力量,带动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效率。针对此方面,各企业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进展,进而确保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的高效性和规范性。企业管理会计有效性高低决定标准则为管理会计理论决策准确性和体系及时性,让管理会计实现科学性发展。建立更为先进和万能的理论体系,综合运用系统工程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各个学科,消灭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让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呈现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发展。3.3加强培训会计人员的专业性素质。为进一步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状况和程度,需从企业专业会计人员中着手,提高各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所以,需确保各会计人员的会计理念科学性,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企业内部需定期举办会计人员培训,探讨和交流专业知识,学习各企业优秀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训企业会计人员时,可用委托培训或专题讲座类方式进行。

4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