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市场经济风险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8 17:05:11

市场经济风险

市场经济风险第1篇

1.强化风险意识,确立“防控型”的风险管理方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政策的推进,石油销售企业需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过去石油销售企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企业经营遇到风险很少,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国家进行经济制度改革后,呈现市场环境复杂化、投资多元化的局面,石油销售企业领导人需要及时扭转经营管理观念,加强风险意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发现并规避投资风险,减少市场竞争带来的损失,保障企业投资利益。另外,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国内石油缺口加大,石油销售企业对国外石油依存度增加,企业加入国际石油竞争市场,企业投资遇到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且难以捕捉,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为保企业投资获利,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谨慎每一项决策,在经营过程中防范风险,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导向与状态,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2.加强风险的识别、监控管理。企业经营投资不可避免地遭遇风险,而风险的来源却是有迹可寻,正确识别和监管风险可减少企业投资损失。石油销售企业需要密切注意市场经营环境的情况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对这些情况及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提前识别风险和监控风险状态。以上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还应重视企业内部环境的风险监控。石油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作业技术和管理制度等都有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统一的风险识别、监控系统,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风险预测,对即将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控管理,把握风险发展走向,以此制定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努力减少风险导致的经营损失。

3.依法治企,加强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我国的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日益健全,所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都需要依法规范市场投资和经营管理行为,确保所有的经营生产活动都能够有法可依。在这样的法制环境下,石油销售企业应重视加强依法经营管理理念及法律风险意识,制定企业法律制度,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机制和法律风险防控队伍,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和全体员工工作质量进行法律风险预测,帮助企业有效预防和控制法律风险,确立“防控型”的法律风险管理导向。企业领导者必须严格依法治企,依法规范管理投资行为,使企业内部管理环境适应市场经营环境,有效预防或避免法律风险,产生风险损失时也能够明确法律责任。

4.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必须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尽年来我国进口石油总量有增无减,石油销售企业深入国际石油市场投资经营,石油价格风险成为石油销售企业最无法回避的投资风险。石油价格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影响波动频繁,这几年石油价格逐年上涨,给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投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全球能源储量的日益减少,也使国际能源竞争愈演愈烈。为此,石油销售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市场经济概念的认识,努力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企业市场拓展战略,使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结语

市场经济风险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95-02

0 前言

风险概念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利提出的,他认为风险不是要预言未来,而是要为未来做好准备。以后人们在对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风险不仅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于是,出现了一个更正式的定义:“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活力就来自于其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风险既可能为经营者带来莫大的机会也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风险是市场的灵魂,无数风险的集合就构成了市场。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现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

1.1 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目前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在负债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负债比例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 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 以“ 融资组合”的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 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 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期限的资金进行合理搭配, 从而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1.2 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

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的多元化投资,投资前缺乏风险评估,投资责任不落实,一心一意想着扩大企业规模,重经营而轻管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问题。由于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日本的八佰伴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因为决策不当,盲目扩张,就了。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八佰伴破产的致命原因之一就是其低估了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急速成长过程中,其逐渐背离了百货和超市的主业,而投资发展地产、饮食、食品加工和娱乐等辅业。

要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损失,首先,公司高层和前线员工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只有这样,才可能减低因为无知或被欺骗而产生的损失。

其次,企业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另外,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需要对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包括考虑投资后的市场会否出现逆转、产品会否被新的技术淘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竞争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等等。比如对新上马的项目, 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 以及以什么方式投资, 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以避免投资风险。同时, 还要结合投资成本、静态回收期、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 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不能贪大求全, 否则不利于风险的分担。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

1.3 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常言道:“会计数字只是参考意见,现金才真正令你感到踏实。”我们都知道,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所有犯案、挪用公款和偷窃行为均与现金有关。因此,企业对现金和现金流量需要格外留神,这其中包括基本内控措施,例如授权签署现金的收发、批核和转账,也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程序,对现金进行核对、监察和编制调节对账表。

2 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它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 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 减少了利润, 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 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为防范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调整财务管理政策, 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 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1)在财务活动过程中,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面对风险是分不开的, 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而试图回避风险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所以, 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核心决策层,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极为重要, 这决定着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前程。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必须由上而下,身体力行,建立严谨的“党风”,使员工能上行下效,企业要订立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法,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2)以诚信为本,培养良好的商业信誉。企业在对外进行业务交往中, 难免要与银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供应商和广大客户打交道, 因此, 树立自己的商品品牌、追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誉, 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就必然要面对风险。所以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其控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康维娟.风险管理:如何防范企业“地震”[N].中华工商时报,2008-7-24.

[2]CEC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晓堂谈企业风险控制.中国经济时报2005-5-11.

市场经济风险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环境中,会计人员因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大量失误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影响对象不同,会计风险可分为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管理者的责任风险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损失风险。现代会计是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其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部分。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企业财务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信息。因此,财务会计风险涉及的利益主体广泛,对社会的影响极大,探讨财务会计风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事项均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系统,用于处理和报告不确定性事物及其后果的程序与方法,就必须具有可选择性,于是合理的估计与判断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固有特点,而允许估计和判断则意味着财务会计核算中带有主观成分,但是合理与否是很难予以把握的。这样,财务会计的信息供给与企业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加之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各种利益关系、法律及职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可能认为财务会计系统传递的不是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虚假失实的信息。财务会计风险的这种存在,不仅会给会计人员带来损失,而且还会给企业经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带来不利影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时有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微观效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风险的产生,二者的偏差越大,会计风险也就越大。

(二)现代社会的权责结构决定了会计风险的存在。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不仅仅是记账工具,而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然而,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驱使其向会计人员施压;或因会计人员自身原因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给社会带来损失。这种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会计风险。损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错误信息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风险的防范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对单位从业人员来说,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一是提高政治素质。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二是提高文化素质。利用薪酬激励、素质考核等手段,鼓励会计人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重视知识复合;三是提高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第一,加强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构成风险防线。政府应加强有关维护和建立诚信社会的法制建设,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构建和谐会计、诚信会计的法制框架和道德框架。同时,由会计行为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配合,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度,促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清楚违法乱纪的法律后果和风险,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责任、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观的认知度,树立道德信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习惯,加强自律;第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会计人员应认真、积极、终身地学习财务、会计、法律及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练就火眼金睛,能识别真伪、能评估风险,切实提高个人抗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与完善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防范会计风险。会计风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和舞弊等。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能够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效地降低会计风险。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必须实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与权限,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就是要求一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完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实行记账收款与保管现金职务分离;货款支出与记账审核的职务分离;货物的采购、验收、保管与付款职务分离;货物的收发与记账职务相分离;开具支票与掌管签章职务相分离;开具发票与收款职务相分离;记账、审批、经办及保管人员的工作职责相互分离;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使用等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必须相互知情和共同商量。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坚持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程序。

(三)运用现代先进技术防范会计风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必须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技术防范会计风险。会计信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实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反馈,内部会计控制方式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将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嵌入到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加强对会计记账、登账以及报表输出等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把会计工作全过程的每项业务都置于会计信息系统中,锁定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授予不同岗位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设置多级安全保密措施,使得操作人员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网络系统的开放与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加了信息使用者恶意篡改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存储在磁盘和计算机里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将面临着安全风险。必须加强对数据输入和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各项规定与办法的有效实施,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有效地防范计算机会计风险。

(作者单位:南阳市房产管理局)

主要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风险第4篇

随着中国证监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施行,QFII作为一种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制度安排正式进入中国。本文对QFII出台的经济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QFII对我国资本市场将产生改善效应、引导效应、纠错效应、学习效应和介入效应。最后,对QFII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QFII 资本市场 金融自由化 风险控制

一、QFII的经济背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或金融自由化战略的一个必然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推行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在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以及金融产业规模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明显。在金融业的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我国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但是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是相当谨慎的。我国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未受较大冲击,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基本封闭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国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就象有些学者形象地指出的,“我没有输球,因为我没参加比赛”,但是这种幸运并不是永久性的。封闭不是长久之策,中国的金融体系终究要面对世界竞争。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的必然趋势。QFII的出现,正是这种要求的产物,是我国走向资本市场完全开放和资本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这个目标的一个中间目标,一种渐进策略。

从国内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的话,我们认为,QFII的出台与近年来我国股市的低迷有一定关系。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9月之前,这个阶段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交易非常活跃,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少活力;但在2001年9月之后,我国证券市场逐渐走向低迷,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消极预期增强,2002年全年的低迷态势更是十分明显,股票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下滑。资本市场的低迷态势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十分不协调。因此,引入QFII,对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遏止资本市场低迷态势是有一定作用的,尽管我们不应将其估计过高。

QFII出台的第三个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所作的有关金融业开放的各项承诺近期要逐步兑现,其中包括银行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银行业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证券业的开放(允许外国证券公司从事中国股票的承销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交易以及基金的发起)以及保险业的开放(最终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保险和再保险业务)。QFII的引入,是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步骤,通过引入QFII,我们有选择、有控制、有目的地引入一定规模的外国资本,实现资本市场的部分开放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局部可自由兑换,这是WTO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历来是以开放促改革,在内部改革压力和阻力增大、各方利益主体矛盾难以消弭、改革推行成本加剧的时候,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改革,是我们一贯的秘诀。QFII的引入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也必将发挥同样的作用。

二、QFII对资本市场将产生五大效应

可以说,作为我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体系放松管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自由化)的一个过渡性的步骤,QFII制度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未来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具体而言,我认为QFII制度会产生以下的效应:

第一是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效应”。我国资本市场中以散户投资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仅仅占10%,这种资本市场结构非常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占整个证券市场的股权比例来看,英国约占75%以上,日本是50%左右。引入QFII,可以大大增大机构投资者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比重,这不但可以较快地扩大资本市场容量,而且机构投资者的长远投资和理性投资会增加市场的稳健性,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美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20%左右,而我国股票的年波动率在60%以上。机构投资者增多,对减少波动率有好处。

第二是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效应”。QFII都是在全球有影响的、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来到我国之后,其投资倾向必然会对我国的投资者产生相当大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从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的投资倾向看,它们的投资选择基本集中于蓝筹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选择的并非一定是大盘股,但肯定都是行业龙头,可见在初期阶段QFII感兴趣的投资方向是蓝筹股。蓝筹股的普遍特性是具有行业代表性、流通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盈利稳定、派息固定。但是蓝筹股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却在资本市场中长期受到冷落,在沪深股市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这可能与蓝筹股大多属于传统行业的骨干企业、盘子大、缺乏想象力有关,而境外机构投资者对蓝筹股的青睐,必将使蓝筹股在股市中的遭遇有所改观。

第三是金融监管中的“纠错效应”。QFII的引入对东道国金融监管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境外投资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投资回报,因此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说,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寻求投资利润的机会。当东道国的政府金融监管、外汇管理机制、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托管银行管理制度等方面出现漏洞的时候,境外机构投资者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投机性活动,获取投机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QFII的投机活动虽然有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纠错”机制。它逼使金融监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和证券市场管理者及时修补“漏洞”,逐步将相关监管制度严密化、监管规则规范化,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行为的有效性。在QFII的投机性投资活动和监管者的监管行为之间,永远存在着这样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俗语说“水涨船高”,随着QFII纠错功能的实现,我国的资本市场规范性和金融监管水平也必将得到提升。

第四是金融运作和证券投资中的“学习效应”。实际上,一个国家金融业开放的过程,就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向国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学习过程,外国金融机构给东道国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资金,而是理念。国内投资者从学习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中,逐渐学会如何判断金融市场的趋势,学会如何从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公司内部机制等方面遴选和甄别不同成长前景的公司,学会如何进行资产组合和资产管理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学会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投资收益。获得我国QFII资格的都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它们在资本运作方面具备长期的全面的全球性经验,国内金融机构必将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学习到有价值的投资理念。

第五是公司制度变迁中的“介入效应”。国际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美国,机构投资者一般通过“关系投资”和“过程投资”两种形式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关系投资”是指投资者作“耐心股东”,从财务评价和公司治理两方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获得长期回报。机构投资者积极介入企业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财务、人事和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当中。“过程投资”指机构投资者一般不干预企业的管理决策,而是着眼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实施反映股东价值取向的治理活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达到双方福利的同时增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降低了“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根本改变,从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同时,机构投资者也通过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改善而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从而在弥补监控成本之余获得更多回报。我国引入QFII之后,国外机构投资者必将对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对我国企业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然,这些正面效应的显现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我们一方面将QFII看作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对QFII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估计,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力度,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QFII并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在引入QFII促进金融业开放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快金融业内部改革的步伐,尤其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改革,同时为国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和国内民营资本平等参与金融业竞争创造制度条件。

三、QFII制度的国际经验与资本市场风险控制

新兴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国家在9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其中包括拉美的巴西等国,东亚的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南亚国家印度等,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0年12月28日公布开放外国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台湾股市。应该说,QFII的引入,对于促进东道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对于东道国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提升与改变、对于东道国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与规范化、以及对于东道国金融人才的培育等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引入QFII的经验表明,我们千万不要将QFII当作本国资本市场的“救命稻草”。这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在引入QFII初期,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大量系统性风险,境外机构投资者会持观望犹疑姿态,因此所引入的QFII规模必然是有限的,对其作用不应作过高预期。第二,尽管大部分国家引入QFII之后引起相当规模的外资流入,从而对本国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QFII进入初期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作用,QFII介入股票有可能产生不盈反亏的情形。1991年4月QFII正式进入台湾地区股市,但是QFII介入的股票跌幅超过投资者预期,可谓亏损惨重,截止到1993年10月进场外国资金累计亏损36%。但到1994年8月,由于基本面利好的刺激,外资概念的股票才恢复涨势,QFII平均获利率达到42.12%。第三,外国机构投资者的目标与东道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并非一致,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它们所关心的是满足资金来源国投资者的收益回报要求,这种强利益约束和利益驱动导致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国外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利用东道国在资本市场监管和游戏规则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进行投机性的投资行为,这些行为会对本国资本市场带来比较大的负面作用。

但有些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持一种过分的担忧态度。他们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没有道理,但无疑是非常片面的。新兴市场资本项目的开放是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改革、自由化过程中的政府监管和宏观经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从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次序和路径选择来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之所以在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后出现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是因为其激进式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经济政策衔接不力。资本账户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国内金融自由化、经常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不应一概而论。经济学界的共识是,资本项目本身的自由化应该是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长期证券投资,后短期证券投资;先放开资本流出,后放开资本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南锥体国家中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但因其采取激进的自由化策略,导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难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匹配,从而屡次引发金融危机。

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弊端,这些弊端是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之一。东亚金融体制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政府在金融体制中的主导作用;金融体系的产业工具性质;广泛的信贷配给现象;不透明不明确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扭曲的银行——企业关系。这些特征增加了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人把东亚金融危机仅仅归结为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这是有失公允和全面的。

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控制的角度来说,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需要严格的初始条件和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对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有重要意义,其中经常账户平衡性、产出增长率及其源泉、投资效率和投资方向、通货膨胀、外债规模及其构成、政治稳定性、财政平衡状况等,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要素;对这些宏观变量的审慎控制和良好管理,会给金融部门的运作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从而保证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尽量降低金融风险。

所以,那种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引发金融危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QFII制度,是一种渐进的有控制的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策略,东道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控制资本流入的规模、投资比例、资本在东道国停留时间等,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等也有严格的要求。QFII制度是与审慎的渐进的金融自由化策略相匹配的。只要东道国掌握好资本账户开放的次序,控制好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同时稳健进行金融机构改革,避免金融动荡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证监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12月1日。

封文丽:《QFII:中国证券市场深度开放的制度选择》,载《当代财经》,2003年第二期。

王群:《QFII制与中国证券市场》,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沈悦、王书伟、吕婧:《初次开放资本账户:国际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载《改革》,2003年第一期。

市场经济风险第5篇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和内容。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新晨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对审计人员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和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所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市场经济风险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地方金融风险体系 预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地方金融风险正从经济发展中的隐性问题转变为显性问题,多年积累的隐患问题正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过去不被重视的地方金融风险日趋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地方金融风险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地方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金融机构信贷质量普遍较差,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过多,使不良贷款比例逐年增高,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的不良贷款划分标准依然较低,如按国际标准来划分,不良贷款的实际比例会更高,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许多地方金融机构未收本金及利息长期居高不下,致使其盈利能力下降直至亏损,并导致日常经营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地方经济支撑的造血功能。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考虑,放松了对投放资金的监管,造成资金无序流动,形成地方金融秩序混乱的局面。当前,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社会乱办金融,乱集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犯罪分子运用债券、股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新型金融工具进行诈骗日益增加,数额也越来越大。随着对外资的门槛要求降低,大量外资进入国内及地方金融市场,造成外债及外汇市场风险逐步增加。综合各种数据资料,我国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指数远远高于国际金融业风险指数警戒标准。地方金融风险(local Financial Risk)主要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地方性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及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某些偏差,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秩序混乱、资产及社会福利损失的后果及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在全球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往往出于经济增长及当地财政收入的考虑,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加之当地企业盲目扩张等引起的地方金融风险发生的事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地方金融风险体系预警的研究对于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金融风险预警,以确保区域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与紧迫性。

二、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一)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 (1)传染性。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金融市场恐慌。截至2010年12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纷纷下调了希腊的债务评级,投资者也纷纷抛售希腊国债。与此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至此,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时至今日,由希腊引起的欧洲债务危机并没有出现丝毫降温的迹象,反而持续发酵、扩大和蔓延,不仅有席卷希腊、西班牙等国的趋势,就连一向财政状况稳健的意大利也将难以幸免。这一事实说明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样,作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也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近年来,金融混业经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使金融机构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纽带关系,结成了一定的利益链条,金融风险沿着这些链条迅速传播。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金融市场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易通道,同时,也为风险的溢出创造了条件,区域内某个金融机构一旦产生危机,就会通过计算机网络体系平台加速传播、扩散,进而影响到该区域的其他金融机构,危及到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2)不确定性。经济学中通常把不确定性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对于二者的具体界定,学术界仍然没有取得一致共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确定性即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在日常的金融交易活动中,由于对交易结果、价格、环境等无法准确预测,从而产生获利或亏损的可能性。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是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的两大主要来源。交易主体“有限理性”是指交易主体因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准确推测投融资决策的结果以及产生各种结果的概率。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是指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昂和交易主体心理变化无常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下,市场资源配置失灵,对市场隐藏的风险不能预测与确定。(3)区域性。在一定的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地方金融机构发生的信贷危机、融投资风险等是地方金融风险的直接表现形式。由于地方金融机构范围仅仅局限其所在的行政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所以它对经济的危害往往会停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但如果某一区域的地方金融风险让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失去了对地方金融机构的信心,那就会影响到附近区域的地方金融机构,从而使地方金融风险扩散和蔓延,这时区域性金融风险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由于特定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与总部及其他分支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区域金融风险因传导效应,容易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区域金融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旦出现诚信危机,易在其他区域产生“蝴蝶效应”,引起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恐慌。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当地经济的增长,过多地干涉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活动,导致地方金融机构盲目发放贷款,违规乱办金融、乱集资,造成支付困难,挤兑风潮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严重动荡局面,不仅对当地的金融秩序造成破坏,还威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部分区域的行政领导处于政绩及其它原因的需要,往往对金融风险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甚至护短姑息,给地方金融风险带来极大的隐患与危机。

(4)复杂性。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综合体,其风险是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地方金融风险作为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然具备金融市场复杂性的共同特征: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金融体系结构的复杂性。从金融学的角度对复杂性进行定义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进行准确的定义。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投机性使得金融市场极易处于失衡状态。自90年代以来,像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事件不断地警示我们必须对金融风险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金融产品需求的易变性、交易信息的高速网络化、市场异化、系统关联强化是地方金融风险复杂性形成的重要来源。地方金融风险往往伴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方金融机构的规模、信息化发展速度等不同而呈现出复杂性。(5)可控性。《中国的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金融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发展趋势也不十分明朗,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依据国际历史经验,我国在未来20年的发展中出现金融危机的概率是目前的2倍。主席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金融风险的调控不当,金融风险有可能形成财政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总理也在其《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今后要强化金融监管,尤其是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监控力度,维持金融机构及秩序的运行。政府领导与广大专家学者也开始对金融安全问题的可控性给予重视。金融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安全对我国经济与区域经济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地方金融风险尽管对地方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破坏力巨大,但也是可以控制与调节的。单一金融机构风险是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单一金融机构风险的可控就可以实现对地方金融风险的控制。

(二)地方金融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中,很多交易活动通过信用活动来完成,这种活动由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信用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一方面成因是地方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方面进行违规操作,造成客户贷款不能按时还款,进而形成呆账、坏账损失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成因是地方金融机构在投资活动中出现决策失误而带来收益损失的风险。随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区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倒闭、破产现象在所难免,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区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大量的风险就直接转嫁到这些地方金融机构。有些企业尽管没有出现破产、倒闭现象,但却存在各种明亏、暗亏现象,造成及时还本付息的难度,进而增加这些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目前,这类风险是整个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2)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借助经济政策或通过行政手段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进行干预,从而使地方金融机构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与健全,还处在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政策、措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出,但这些政策、措施本身固有的缺陷,容易使地方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很多企业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出现不适症,不能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政策性失误,进而出现经营行为盲目化,必然产生风险,最终由地方金融机构买单。行政干预现象在我国一直普遍存在,地方行政领导往往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容易在信贷等方面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进行干预,这也是形成地方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存款人要求取款时,地方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债务和满足客户支取存款的要求,使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质疑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违规放贷,超过了地方金融机构本身的承受能力;或者由于贷款和投资期超过资金来源期,容易产生挤兑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必然减少现金资产、存款货币,增加高盈利的资产,从而使地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资金的使用普通缺乏计划性,地方金融机构对其取款的动态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容易出现支付困难,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及商品价格的变化,地方金融机构遭受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使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地方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债权债务因以外币计价,随着汇率变动引起其价值上下波动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进程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包括地方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业务也将逐步扩大,汇率风险对金融总风险的影响也日益增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复苏计划,采取了大量发行美元的做法,导致美元大幅贬值,我国因是美国最大债权国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是汇率风险在现实中的真实写照。(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地方金融机构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不够严密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对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很多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国内金融市场,像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都第一时间在上海设立分行,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与外资银行相比,普遍缺少核心竞争力,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加上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未能科学决策,容易造成投资失误,从而使地方金融机构面临灾难性的风险。

三、地方金融风险体系预警构建的策略

(一)加快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国际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原有的地方金融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进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源头上消除地方金融风险的各种诱发因素,就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同时,转变思想,进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2007年11月3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一次论坛”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为论坛提供的书面报告中指出,中国地方金融机构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农村信用社初步摆脱历史包袱,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联合重组步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稳步推开。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组建农村村镇银行,开展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联合,加大地方金融机构的开放力度,适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

(二)减少地方金融风险 近几年,部分地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简称金融“三乱”)的问题比较严重,造成社会各届大办金融机构,然后乱办金融业务,最后再把吸收来的资金投入高收益项目如房地产项目等,获取高额利润。以1993年为例,大量地方金融机构大办公司、实体,仅仅一个信用社就控制上亿的资金,这种作法在现在看来风险依然是很大的。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还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了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要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清理力度,防止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对未获批准的行业基金会进行清退、清算处理,停止办新的基金会,对保留的基金会要进行债务清理,并规范自己的业务范围。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增强适应市场能力和竞争力。降低造成地方金融风险的企业因素。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地方金融机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打破单一的法人制度,建立二级或多级法人制度,进行跨区域的地方金融机构试点,组建地方金融机构的“航空母舰”,增加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当前,地方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金融机构,这就造成了国家垄断信用制度和以地方金融机构为主导的融资制度,要想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垄断,就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地方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摆脱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积极推进企业筹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居民进行多方位投资理财,改变居民的传统储蓄习惯,引导其进行直接投资,进而减少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

(四)加大金融改革创新 在民间投资活跃的部分地区,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民间借贷的办法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需求。这种基于个人信用和高利息的融资模式,由于没有法律、法规支持,无法防范风险。2011年,温州、鄂尔多斯、江苏石集乡发生民间借贷崩盘,因民间借贷引发的“跑路潮”至今发人深思。在此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方金融改革创新,为当地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渠道。由于温州是民间借贷崩盘的首发区,2011年温州市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企图从根本上解决温州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和债务问题。2012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4月26日全国首家合法的民间借贷金融机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在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采取公司制、市场化运营模式。这些措施与方法都可以为未来地方金融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路,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健康、良性发展,降低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

(五)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 2011年温州、鄂尔多斯、包头等多地民间借贷市场表现异常,高息化、危害化、全民化倾向严重。针对这些情况,金融办应在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下,配合“一行三会”做好金融监管,并负责部分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的监管,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和消除地方金融风险,同时,要建立地方财政风险基金,提升应对地方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地方政府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不能过多地对具体金融业务进行干预,影响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使地方金融机构失去独立性。许多金融机构选择性进入财政补贴及政策倾斜的项目本身就表明地方政府无形干预其决策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金融监管时,不应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强制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各地分支机构要处理好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璐、裴平:《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辨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6期。

[2]邹小艽、牛嘉、汪娟:《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3]人民银行乐山市分行联合课题组:《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西南金融》1997年第4期。

[4]吴冲锋、宋军:《金融复杂性》,《系统工程》2002年第4期。

[5]方城县金融学会课题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机制的建立》,《金融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12期。

[6]陈立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机制的建立》,《甘肃城市金融》1996年第12期。

[7]沈洋:《金融风险问题研讨会综述》,《金融经济》1998年第1期。

市场经济风险第7篇

一、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自然风险逐渐让位于市场风险,成为合作组织生产的主要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市场偶然因素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使农民实际受益与预期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农村合作经济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特征与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产品特性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周期长,合作组织的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不能同步,这个时间差是农产品价格调节滞后性形成的物质基础。由于价格调节滞后性或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当农产品供求不能相互适应时,必然造成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主要是发生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风险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腐烂性,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仓储的粮食,就必须定期测湿度,进行通风、烘干;为了方便运输、贮存和销售,还要进行产品的分类、加工和整理等活动,才能保证其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过程。上述措施及后续活动,使农产品流通比工业产品流通更具生产延续性和更强的资产专用性。这些过程解决不好,都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很分散

由于分散的市场信息,农民难以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及合作者、竞争者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完全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降低市场效率,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时,经营就缺乏灵活性,很容易受到由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合作组织由于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市场预测能力较差,农业生产时仅根据当时的、短期的市场价格信号,大量的合作组织往往同时大量生产当时价格高的农产品,造成产品结构的趋同与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同时由于合作组织缺乏市场开拓的能力,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陈旧,流通费用高,农产品“卖难”现象很普遍,造成合作组织的利益受损,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调节具有符合“蛛网理论”的特点

农产品的价格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使得供给和需求的调整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商品一旦开始生产后,它的生产规模、生产数量、生产结构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要调整只有等到下一个周期。供给与需求、价格与产量这样反复循环变化,使农户缺乏稳定的增加投资的预期,也给农户自身及农产品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从根本上牵制了农户对科技的需求。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农户采用新技术需求不足

1.影响农户资金积累

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小,难以实行规模经营,使得河北省农户的经济收入低。由于收入低,积累能力差,使得农户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时能够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从而造成“示范成功,推广失败”的难堪局面。

2.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效果

由于农业规模小,使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根本无法采用规模性技术,即使采用,也因达不到规模起始点而收效甚微。3.导致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短期化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经营规模小的条件下,农户普遍存在着兼业现象,具有“粮食自给自足和农业外收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从而导致农业处于副业的地位,限制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导致了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短期化。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防范市场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管理,拓展销售渠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网络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设置农业信息台,每周公布一次产品信息与生产资料交易信息,牢牢把握市场动态,为合作组织抢占市场先机打下基础。抓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检测的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以高质量赢得好信誉,从而打开与龙头企业持久、稳定合作的新局面。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农产品购销关系,扩大销售网络,缓解合作组织产品销售压力。通过对农产品深层次的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合作组织经营特色,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销售风险。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1.要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建立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贮、运、稍配套服务体系。这也意味着,今后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国际经验证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度的垄断,这是提高质量标准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

2.逐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3.建立农业价格支持的政策体系。

(1)显著增加在农产品价格支持方面的支出。(2)扩大价格支持的范围。对水稻、小麦以外的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如玉米、棉花、油料、杂粮、豆类、某些畜产品等,并对重点地区给予重点支持。(3)完善价格支持机制。重点是借鉴国际经验,引人反周期补贴,建立具有完整的风险控制的补贴体系。

4.合理采用农业新技术,规避市场风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技术上不稳定,对使用环境不可控,获利能力一般,经营风险大的产品避免经营;对技术研发速度较慢,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易被替代的产品,重引进,轻研发;对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缓慢的产品应慎重选择;对虽有一定特色,但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持续发展,做不强、做不大,在人力、物力上占用和消耗资源,影响合作组织的业务,可采取收缩、剥离、清算等方式予以调整,以集中资源,改善结构。

5.建立健全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不规范,尤其是流通领域层层倒手批发、层层加码加价,导致最终消费者承担了高价格,农民却难以得到实惠。所以要着力建设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还要引导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6.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分散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农产品大市场。在粮食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产品期货的作用日益重要,不可或缺,因为农产品期货是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不二之选。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首先要加快期货市场的立法步伐。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将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的机制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的品种上市审批制度,建议由期货监管部门成立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建立高效的市场化品种创新机制。只要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无害”的品种,就应该允许其上市。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走上新的合作和联合,建立起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和带动农民参与期货交易。

市场经济风险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石油销售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对我国总体经济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使我国经济在国际上各个国家中占有优势,我们就必须要重视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风险防控管理。通过相关人员对多所石油N售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防控制度,这显然是个不利于石油销售企业发展的做法。

一、市场经济下石油销售企业的风险现状分析

风险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希望,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一)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因素

我国使用销售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防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可以说是非常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不是高层人员主动进行的管理,而是一种被动形式的管理制度;第二,根据相关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并没有专业的工作团队和工作人员来开展企业的风险防控管理活动;第三,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做的防风险管理制度非常不严谨,制定出来的防控制度根本不符合标准。

(二)石油销售企业外部因素

目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并且在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遭受到了国际上种种因素的冲击,这些冲击加剧了石油销售企业的风险。这就是我国石油销售企业遇到的外部因素,也是石油销售企业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

(三)石油销售企业防控管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在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存在风险加剧的可能性,所以加强对石油销售企业预防风险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我们都应该要明白市场经济下石油销售企业防控管理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利无弊的,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对石油销售企业进行风险的防控管理。石油价格的上下波动是石油销售企业进行风险防控管理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石油的供给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越来越不能满足石油销售企业的需求了,所以现如今出现了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石油的价格特别容易因为政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而上下波动。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取有力地位,做好企业的防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前市场经济下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风险

(一)关于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多个产业也随之飞速发展。然而就是在多数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出现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正因为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点就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必须进行一定的惩治,比如高额罚款。而石油销售企业不管是从前期的挖掘以及中后期的加工、销售对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破坏,所以我国石油销售企业要想得到更高的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将会面临一大风险。

(二)关于石油价格方面面临的风险

众所周知,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石油的其他资源。所以石油在国际上是供不应求的情况,石油的供给因为资源自身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国家石油企业对其的需求。而石油企业又是国家的一个经济带头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对石油在国际上的油价的变化更是比以往更加重视,石油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价格上下波动特别频繁。所以,石油价格上下波动对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来说又是一大风险。比如当国际上石油价格往上波动时,我国在国际上的支出就会远远大于了收入,从而导致我国收入与支出不平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关于能源竞争方面面临的风险

根据相关人员对国际上多个国家的调查来看,目前国际上的石油主要是往中东地区和部分非洲地区进行输出,而这些地区对石油的需求其实往往没有亚太地区来得更高。由此可见,石油资源往外输出的国家和真正需要石油的国家是不相符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石油在国际上的价格上下波动的幅度更大,所以,如何能让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在国际能源竞争中占取优势又是企业遇到的一大风险。

(四)石油销售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

以上三部分都是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将会面临的风险,那石油销售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的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内部的一些原因造成的。比如,企业自身在运行过程中相关法律知识淡薄,相关权威部门对我国部分石油销售企业的监督和考察工作也没做好,所以石油销售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法律方面的冲击,这也是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风险。还有就是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过程中,通过相关新闻报道,企业部分负责石油开采的工作人员出现过伤亡现象,这个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自身没有做好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相关制度,这是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风险。

三、市场经济下石油销售企业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企业及员工应树立并加强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石油资源出现在市场舞台上时,就引起了一大片水花。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出现和发展。所以,石油的出现带动了石油开采企业以及石油销售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责人更应该实行依照相关法律治理企业,树立风险意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主导地位。不仅是企业负责人应该树立风险意识,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并加强风险意识,从而有效避免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及员工应加强对风险的辨别管理能力

众所周知,风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风险这把双刃剑发挥好,让其推动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这就需要企业负责人以及企业所有员工都具备对风险的辨别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及时辨别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从而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负责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上下波动以及多种因素,从而根据这些现象自己总结并预测即将出现的风险,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风险并且适当巧妙地运用风险化为机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依照我国法律制度治理石油销售企业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法治社,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也应该依靠法律来治理。相关权威部门应该结合社会上种种因素来建立健全有效治理石油销售企业的法律制度,让石油销售企业在开展任何一个工作时都是合法的,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并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全面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措施。这就需要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树立并且加强市场经济意识,再根据国际上的多方面因素来制定科学合理地长期发展战略。最后再全面落实好并开始实施这些战略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稳步发展。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这些企业应该优化自身内部结构并且建立健全相关防风险管理的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问题。我国石油销售企业能够在遇到风险这把双刃剑时运用一定的措施巧妙地将其转化成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昭宇.浅析石油销售企业成本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5).

[2]揭承钢.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化工贸易,2015(29).

市场经济风险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投资;筹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必须不断的加强市场竞争力,承受更多的挑战。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筹资时,会遇到很多的风险,企业必须有效的控制这些风险,降低企业在投资和筹资过程中的损失,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企业的投资和筹资

1.企业的投资

企业无论是发展壮大,还是创造更多的价值,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必须向外进行投资,企业投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的收益是不稳定的,这就导致企业在投资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企业想获得更高的效益,需要投资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中,因此,企业必须有承担高风险的能力,风险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企业只有承担风险、控制风险、降低风险,才能在投资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2.企业的筹资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发展情况和资金的运转情况,对外进行投资,通过一定方法,获取资金。企业筹资是为了用较少的成本获取较高的资金,因此,企业进行筹资时必须要坚持费用最低的原则,创建良好的投资条件,使用优秀的资源保障系统,确保企业筹资到更多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投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

二、投资和筹资的风险

1.投资和筹资风险现状

(1)投资和筹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企业投资筹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企业不能对投资、筹资等环节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无法正确的分析投资筹资过程汇中风险的来源和风险成因,不能有效地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投资筹资风险意识比较弱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进行投资筹资过程中,风险预防意识比较薄弱,企业不能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投资筹资中的风险,导致企业在投资筹资过程中,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当风险出现时,企业会有很大的动荡,一些经济实力差的中小型企业甚至会直接破产。

(3)企业筹资方式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企业筹资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银行在进行贷款时,会根据企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和经营状况,给予企业相应的贷款额度,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得到银行的有效支持,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进行筹资,这就增大了企业筹资风险。

2.投资筹资风险成因

(1)企业自身的原因

企业自身在进行投资筹资时,由于企业自身存在一定缺陷,导致投资筹资过程中风险出现。企业向市场投资以后,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合理,企业没能取得想象的成果,如果企业筹资时,采用负债筹资的筹资方式,不能及时的将负债还清,诱发投资筹资的风险,有的企业由于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领导人不能正确的评估投资筹资的风险,也容易导致投资筹资风险的出现。

(2)投资筹资风险外在原因

企业投资筹资风险除了有企业自身原因外,还有外在原因,企业投资的项目收益情况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情况,当企业的投资项目收益低于企业的投资成本时,说明的企业的投资失败了,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可能因为投资失败,直接导致企业破产,企业没有能力偿还筹资负债,造成投资筹资风险的出现,同时企业在经营中,由于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化,企业负债经营受到的影响,有可能导致企业投资筹资风险的出现。

三、投资和筹资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完善的投资筹资评估体系

在市场环境中,企业、银行及社会都要建立完善的投资筹资评估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正确的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评估,科学、客观的对投资筹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有效的控制风险。

2.增多企业筹资方式

企业在进行筹资时要采用多种筹资方式,不能仅靠银行贷款进行筹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发放债券、发行股票等方式,增加企业筹资来源,有效的降低筹资的利息,减少成本,减小贷款期限受限的状况,这样可以在降低筹资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

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中投资筹资人员的专业性和风险意识,企业要用严格的制度约束企业员工,确保企业有高效、快速、科学的发展环境,企业要对投资筹资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好预防措施,如果出现投资筹资风险,要及时的控制和补救,降低损失。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合理的进行经营,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方式,控制企业投资筹资中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总结

投资和筹资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要正确的评估投资和筹资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和控制投资筹资的风险,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建立完善的投资筹资风险评估体系,合理的进行经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佳丽.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