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建设现代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6 16:54:25

经济建设现代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1篇

关键词: 影响 新经济 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而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进行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提高民营企业综合效益所以民营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制度安排等,它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在国内,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正如海尔人认为: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出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更重要的是实施一套海尔的企业文化。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相互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我们在构建企业文化既要分析国内环境,又要分析国际环境把企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现代企业的强势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命运相结合才会使两者真的具有生命力,只有占据生产经营的制高点才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提高,才会成为民营企业首要解决和紧迫的问题。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必须致力于人的素质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和强化人力资本。国

二、企业文化的新经济

近年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发展了重要变化。根据约翰•科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的创新模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高层领导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也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使得资源共享可能传统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企业文化;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企业文化作支撑已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共识;企业管理难度增大传统“以人管人”管理制度难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在知识型和学习型现代企业中必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和人事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内外部有效信息;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只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进修时机远远不敷,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点引导企业久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异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是需要实现企业可连续成长就必须成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企业文化逐步深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立足新起点、审视新需求、分析新课题、缔造新文化、开辟新境界,使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既定目标为参照提炼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的企业价值理念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用作来倡导贯彻和实践的,进而塑造出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需要较强竞争力以新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人本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觉产生的,而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都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生死与共”的价值观来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治理人员领导艺术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来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中国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来肩负着企业文化在落后的土地上重新构建的重任也是一个成功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延伸、精神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保障。一个企业如果不建立共有的创新价值观,缺乏更新和再生能力就不可能随机应变必然在市场中遭到淘汰,企业真想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创造消费者新的需求下下功夫,特别是应该在创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即创造消费文化上下功夫。然而,当新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形成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新把各国推到了选择的路口、来互补性合作、还是选择摆脱、重新回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我们研究许多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这种时代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使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治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一个完善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如惠普公司经过将近大半个世纪才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归纳、进一步提炼定格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省略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必读书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2]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2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现代企业如何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政策

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经济现代化;策略

1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办公资金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等,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难以获得有效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过于缓慢。对农村经济来讲,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在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后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振兴带来希望。其次,思想观念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思路混乱,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程度发展。主要表现为村集体自身缺乏经济发展长期计划满足于现状,被陈旧的农村管理理念限制,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最后,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过深的理解,这造成了期间的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基层干部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2简述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2.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策略分析

第一,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程度,并加大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过往实践工作中找出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不断总结从而获得经验。并要求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应意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严于利己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应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及农民参与培训班,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让其切实体会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农民群众更加主动的配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应注重基层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差,老龄化问题严重,大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针对上述不足,应积极引入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当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让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并且,要求现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参与培训班,通过再教育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做好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协调工作,并且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及范围,构建良好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氛围,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有效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热情。第三,应注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当中来,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

2.2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1)构建农业经济化服务体系。依据当地农业发展具体状况构建起基层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在基层党支部带领下,引导农民共同展开生产和销售等实践活动。农业组织应将提高农业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农民获得切实利益和成果。另外,也可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特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为农民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收入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于农的功能。(2)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基层组织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头引导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在相关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念及职业素养保持职业先进性,让基层党员担当起发挥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遣力量。同时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为此,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做好相关资金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应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以外,也应注重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3)政府应与时俱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不断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具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劳动技术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有效政策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针对农村地区土地类型和特点,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那么该怎样利用好这些闲置土地就成了农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增强农作物抗病害的能力,继而提升土地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留在农村,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从而其实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5篇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打造京西南经济重心

在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中,房山处于城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重要位置,新的功能定位将引领我们加快进行经济重心、房山新城和产业新区建设。重点是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即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建筑建材、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使每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税收突破100亿元。

以工业强区支撑经济重心。积极实施产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型经济改造,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壮大支柱产业。2005年1至5月,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销售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26.9%;利润总额5.2亿元,同比增长22.3%。明确重点。重点抓好北京燕房新材料、窦店新型建材、良乡现代制造业三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都市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在基地建设上,实行大管委统一领导、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入驻企业调度、统一企业准入政策、统一对外服务,由各开发公司具体运作。目前,三大基地起步区已具备入驻条件,首创轮胎、北新建材等一批大企业相继入区。在产业发展上,以燕化公司为龙头开发石化下游产品,以金隅集团为依托发展新型建材,以北一良工为主体构筑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群,以四环制药、大华衬衫等为重点发展新医药和都市工业,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政策保障。出台《房山区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政策》及《实施细则》,在确保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再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资金额度,采取贷款贴息、拨款补助、资金奖励等形式全力支持工业发展;成立了房山区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理顺管理体制;制作了《走进房山》、《房山工业》、《房山建材》等多媒体专题片,宣传推介房山的投资环境,全面推动工业强区建设步伐。

以结构调整拉动经济重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替代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使煤矿及非煤矿山在2010年前后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加快全区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框架,以助野袜业、大华衬衫、四环制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正在形成。制定规划,巩固发展建筑、建材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房建、韩建、龙建、城乡等建筑集团承接了地铁4号线和奥运场馆等一批重大工程;制定了建材业发展规划,使建材业的竞争秩序从无序到有序。发展壮大旅游业,建设旅游大区。制定了《北京市房山区旅游业发展近中期实施规划(2005―2015)》,加快和推动旅游大区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支持格瑞拓普、中旺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壮大农业观光旅游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以开放开发培育经济重心。坚持引进强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加强宣传策划和项目推介,研究把握招投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引进要素、激活资源、放大效应,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总体效益。注重优化配置区内资源。加强与燕化公司、原子能研究院等的合作,充分运用驻区中央市属企业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在区内各部门间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注重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房山区正式启动农业科技支撑平台,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全面合作协议;引进金隅集团、北新建材、格瑞拓普等大企业、大集团,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从去年的179家增加到306家,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1―5月份,全区新引进项目61个,到位资金7.2亿元。注重区内外引资招商。在国内发达地区设立窗口,与意大利、美国、韩国、法国等投资机构建立联系,计划建立美国园、韩国园等。注重盘活存量。通过盘活存量来提升质量,今年已盘活闲置场地7610.8亩,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盘活企业56家,总投资15.9亿元,已到位4.7亿元。

以非公经济发展促成经济重心。加强引导鼓励,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发挥非公经济的生力军作用。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研究修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创设载体、建立发展担保基金,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协调解决困难。发挥工商联和私个协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帮助非公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近5年,全区私营个体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都在25%以上。营造发展氛围。坚持在政策上鼓励引导,在发展上支持帮助,努力使非公经济经营者经济上有发展、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权益上有保障。将于今年9月份举办环渤海七省市工商联系统理事会暨百名亿元企业家经贸洽谈会。目前,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5358家和21457家,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75%以上。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1―5月份实现财政收入6.1亿元、区域税收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和27.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7582元和3566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5.9%;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160.6亿元和30.5亿元,同比增长23.8%和16.5%。

二、坚持推进城市化,全力构建房山新城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速房山新城建设,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实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完善新城规划体系。按照新的功能定位,房山新城包括良乡和燕房两个组团,新城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0万。良乡将建成为全区政治、文化和商贸服务中心,燕房将成为新型工业城市,整个房山新城将建设成为畅通、绿色、亮丽、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以构筑“两城八镇”的城镇框架体系为重点,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良乡周边的长阳、青龙湖、阎村三个镇,纳入良乡新城拓展区,燕房周边的周口店、石楼两镇,纳入燕房新城拓展区,重点是加快“城中村”和旧村改造。长沟、韩村河、琉璃河、窦店等中心镇承担起骨干作用。山区乡镇加快向中心村镇集中,着力推进城镇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一年投入建设资金12.6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未来几年,将投入120亿元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安排基础设施投资19.7亿元,道路建设工程36项,总里程250多公里;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27项,燕房良乡两地新增天然气用户1.2万户。狠抓空气质量改善。大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2003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近60%。坚持为民办实事。解决农村和山区群众出行、就医、吃水等困难。实行政策倾斜、增加投入、全面动员,启动了108国道、平十路改造等道路建设工程,在9个乡镇建设了联村供水厂,在7个山区丘陵乡镇建立了液化气换瓶站,年内完成农村改厕5000个,改厕总数达到8万以上。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是调整优化教育、卫生资源和布局,加强社会保障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上,努力实现两个百分百,即山区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实现百分之百。正在抓紧规划实施山区9所中学整体搬迁,山内小学集中寄宿,平原中小学重点改扩建,总投资近10亿元。同时,加大了区域合作力度,与城市10所学校建立了对流关系。继良乡师大附中之后,在青龙湖建了北京13中分校。良乡高教园区内,北京工商大学已入驻,首师大等3所高校正在规划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保障服务能力。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计划新建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5个,村卫生室210个;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扩大农民医保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以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落实养老、失业和低保政策,农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做到了应保尽保;进一步注重农村和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启动电影“2131”工程,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计划建成文体中心3个,文化科技大院65个,社区文化室8个。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房山

高度重视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期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建制度、抓源头,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大力推进产业改造,整顿煤矿及非煤矿山。由于承担城市发展和生态涵养双重职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全区已累计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1050多家;进一步调整将涉及17个乡镇13.5万人就业,经济损失30多亿元;搬迁安置、替代产业、生态恢复等项投入,大约需要63亿元以上。虽然难度较大,但全区本着“一调、二搬、三发展”的方针,使煤矿及非煤矿山逐步退出生产领域,让矿区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以民生为基、营生为业,解决好就业增收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放农业、关注农村、关照农民:根本是减少农民数量,重点是建设就业载体,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核心是保障农民利益。全区劳动力总体情况呈现“四多”,即男性多、低学历多、无技能多、青壮年多;房山区正努力从机构、政策、服务、载体、素质等方面入手,研究落实具体的解决措施。抓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已进行引导性培训4500人,就业培训7000人,农村营销经纪人350人。抓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在山区,发展一批林业工人、民俗旅游户和生产经营专业户,初步估算可以解决就业28000多人,增加收入3.3亿元。抓载体,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发展都市农业延伸就业链条,壮大磨盘柿、食用菌、豆类、民俗旅游四大产业,建成柴鸡、肉鸭、奶牛、蜂蜜四大基地,用现代企业的组织方式构建农业组织形式,把千家万户联合成市场主体。抓服务,提高就业水平。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和动态用工信息库,拓宽农民就业的信息渠道和门路。此外,房山正在筹划开展新农民行动,在全区农民中倡导新风尚、新工作、新生活。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6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着神,全面落实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坚持以完善“3+2”产业体系为重点,坚持项目为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加快全县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近期目标与远期任务。对照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将阶段性任务细化为年度目标任务,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和环节入手,以问题聚焦行动重点,以目标引领务实举措。

统筹兼顾基本路径与着力重点。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将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核心内容,细化实化为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健康食品产业延链扩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倍增、服务业提质增效、双进双产加快、科技创新支撑、民营经济壮大、市场消费提振、污染防治攻坚、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等十大年度行动,逐项提出量化目标、明确推进步聚、强化保障举措和细化责任分工。

统筹兼顾顶层设计与分工推进。构建党政协力、部门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专项行动牵头部门要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细化落实责任,强化推动督导,各责任部门要盯紧具体目标、落地实施,全面完成年度工作部署和分解任务,切实推动全县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统筹兼顾梯次展开与压茬推进。强化时间进度要求,各部门结合承担的专项行动特点,提出年度计划目标与滚动实施目标、定性发展目标与量化考核目标相结合的指标目标体系,逐项明确各项行动的时间表、路线图,实施全过程清单管理、全过程督导调度,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效。

(三)具体目标

2020年,我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量化目标为:

轴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轴承产业年销售收入增长8.0%以上,研发新产品20种以上,中高端轴承占比达到80%以上。

健康食品产业加快延链扩容。健康食品产业年销售收入增长15.0%以上,引进进项目5个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0%,争取1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现代服务业加快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争取9%,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0%,争取10.0%。

现代农业加快提升水平。新增省市级专业合作社3家以上,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2%,争取73%。

双进双产成果显著。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16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160万美元,争取2200万美元;力争新开工项目21个,投产项目10个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力争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1%以上。

民营经济壮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5%,其中出口总值增长3%。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城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3970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左右和9.0%左右。

二、十大行动

(一)实施轴承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紧紧围绕建设轴承制造强县的目标,推进产品高端化,鼓励企业紧盯P4、P2级高精密度产品和精密机床主机、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市场领域,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升级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年内研发新产品20种以上,中高端轴承占比达到80%以上。推进技术先进化,支持轴承企业深化与河南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洛阳轴研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轴承专业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力争规上轴承企业全部建成研发中心。推进设备智能化,年内规上工业轴承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改,继续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大幅提升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普及率。推进企业规模化,鼓励小微企业“小升规”,引导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企业上市等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扩大轴承出口规模。推进平台标准化,不断完善轴研院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华北轴承双创基地和运河双创产业园,抓好“找轴网”“智慧云仓”等平台运营,提升轴承产业创新创业、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轴承园区等)

(二)实施健康食品产业延链扩容行动。积极打造华北知名的健康食品产业强县,抓牢重大项目,围绕“三白、两红、一绿”六大行业和三个配套行业,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引进食用菌深加工、肉类深加工、高档烘焙食品等项目,力争年内引进项目5个以上;加快建设上海城光明食品、众旺百万头生猪养殖、美国百佳蔬果加工等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建设食品园区,加快建设光明产业园,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努力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加快食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培育重点企业,组织开展骨干企业培育攻坚和企业成长促进行动,抓好九道菇、众旺、方信包装、上海城光明等骨干企业建设发展;着力提升一批有潜力、有市场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食品企业,促进做大做强;以尖冢贡面、老官寨臭豆腐等特色食品为重点,鼓励市场化运作,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创新创优,引导重点食品企业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所校建立和深化合作,加强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著名展会;抢抓“一带一路”等机遇,提高企业出口营销能力,帮助开拓国外市场。(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重点办、招商服务中心、轴承园区等)

(三)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倍增行动。抓重点突破,落实“三创四建”工作部署,深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健康等3个产业,组织实施三大领域专项行动,促进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处合。抓项目推进,支持中伟卓特液压、卡玛液压、华春液压等企业做大做强,抓好润广新能源运行,万辉新能源实现并网发电,积极推进中伟挖掘机、飞豹穿戴电池等项目,鼓励万邦复临药业积极研发更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大力引进发展医疗器械、应急救援等产业。抓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省级创新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抓科技创新,积极组织万邦复临、中伟卓特等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领军企业和创新百强企业(“双百强”),鼓励企业深化与浙江大学、燕山大学等合作,开展高技术产业化示范、技术改造和科技专项项目。(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商务部门、招商服务中心等)

(四)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支持生活服务业扩容提速,抓好健康养老城等运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以家乐园生活广场、世纪联华购物广场、高巛建材批发城等为重点,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电商经济、夜间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培育1个“夜经济”商圈和特色街区,建设1个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跨境电商园区(聚集区)。促进生产服务业提质升级,依托京九铁路段和邢临高速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造“冀东南重要物流基地”,依托轴承大世界市场、现代化轴承交易中心,培育发展10家规模轴承配送中心。以抓好找轴网、闲来闲得等平台为抓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银行、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服务机构,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金融体系,力争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0%以上。推进省轴承研究院、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推广基地、光明工厂化食用菌新品种研发基地的发展,形成技术研发、检测、转化、交易、咨询一体化发展的科技服务新格局。加快市场消费回暖提振。超前谋划清明、五一、端午、十一等假期扩大居民消费的实施方案,弥补疫情期间消费损失。制定支持受疫情冲击的餐饮、住宿、零售行业恢复运营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商品消费拓展升级、农村消费市场振兴、居民住房改善、家政服务扩容、汽车消费促进等5大工程。顺应居民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实施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提质、养老服务提升、体育消费激励等4大工程,支持发展生鲜电商、在线文化娱乐、网上医疗、在线教育培训等新消费热点。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责任单位:县商务部门、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科协、县金融办、县市场监管局等)

(五)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生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一批项目。抓好农技推广,健全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向“亩产要效益”,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压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扎实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做大做强食用菌、设施蔬菜、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发挥好手工挂面、玉露香梨、臭豆腐等特色优势,争创“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农业品牌。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2%,争取73%。持续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积极申报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积极培育打造1个区域公用品牌。创新突破经营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田园综合体,抓好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宅基地改革,探索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增省市级专业合作社3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六)实施双进双产加快行动。抓好项目谋划引进,按照以“亩产论英雄”的要求,坚持“234+1.2(1.5)”的标准,充分发挥驻北京、上海、深圳招商办事处作用,围绕现有的产业基础,瞄准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努力引进一批“大好高”“领头雁”“老母鸡”项目,重点推进年产1亿份特色速食食品中央厨房等重大项目。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当年开工工业项目18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160万美元,争取2200万美元。同时,加强对国家后疫情时期投资重点方向调整的跟踪和研究,超前谋划一批卫生防疫、应急减灾、智能制造等领城的重大项目,全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做好项目储备和入库申报。推进项目投产达产,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要按照“落地即开工”的要求,以“见工地、见设备、见产品”为工作标尺,加快项目落地。完善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有效疏通项目投资堵点,对于每个项目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六个一”领导包联机制,大力实施“妈妈式”服务,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切实解决项目落地、投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力争新开工项目21个,投产项目10个以上。实行周周促、月排队、半年观摩拉练、年终总考核制度,定期督导、公开晾晒,形成项目建设压茬推进、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加快园区功能提升,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新九通一平”,建设省级一流开发区,打造“千亩百亿大平台”,持续降低企业要素成本。确保华北轴承双创基地建成投用。着力提高要素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充分学习借鉴“金融超市”等改革举措,开展“五未”建设用地处置行动,确保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高质量项目倾斜流入。(责任单位:招商服务中心、县重点办、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金融办、县财政局等,轴承园区、运河园区、东留善固园区)

(七)实施科技创新支撑行动。大力育主体,抓好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推广基地、省轴承质量检测中心、星火众创空间等平台运行,力争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省级军民融合企业1家,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突破。聚力攻技术,围绕“3+2”产业分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发计划,全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人才、技术、成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增省市商标3家以上,新研发轴承新产品50种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以上。全力增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制定落实科技创新跃升计划,严格落实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1%以上。(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等)

(八)实施民营经济壮大行动。着力减负担降成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临时性措施;发挥疫惰防控财政专项资金作用,通过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下更大力气纾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物流、用工等难题,让企业尽快恢复常态化生产,早日渡过难关。着力强服务优环境,全面贯彻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继续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落实“放管服”“两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等措施,基本建成“无证明”城市。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大力开展“妈妈式”服务,主动靠前、深入一线,围绕企业办事卡壳的“痛点”“堵点”,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着力搭平台育主体,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企业设立登记1日办结,促进企业登记注销更加便利。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全年新增2家左右。运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打造一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领军企业,提升民营企业核心争力。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积极打造产品名牌、企业名牌、区域名牌。着力稳外贸增出口,加大外贸企业帮扶力度,“一企一策”为外贸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信贷资金等全流程政策包,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影响。开展贸易新业态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国际市场开柘等行动,强化与境内外组展机构、跨境电商平台、金融保险机构等对接活动。全年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3家以上,确保完成进出口年度目任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税务局、县财政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部门、县商务部门等)

(九)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1+1+17”方案,完善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工作推进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抓好“双代”“散乱污”整治、垃圾秸秆禁烧、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六尘共治”和“七个100%”要求,确保大气质量全市先进。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落实“河长制”,加强河流断面水质监测,推进河渠清理和河渠生态保护,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断面水质及地表水水质达到Ⅴ类标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土十条”,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重点领域土壤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县城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城区垃圾处理厂运营监管,全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年底前全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全县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放量较2013年下降12%。(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水务局等)

(十)实施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行动。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加强对受疫情响企业的劳动用工指导,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全面落实创业持策,改进完善创业担保贷政策,加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等,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施居民增收工程,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增资政策,研究提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具体办法;健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确保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政策,推进职工工资稳步提升;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补贴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加大农业综合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抓好年度专项行动摆在重要位置;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抓具体,各项行动第一责任单位是该项行动牵头单位,要建立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年度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7篇

关键词 经济现代化 制度条件 工业化 南京政府

一、经济现代化的理论

1.经济现代化的“工业化”情结

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不同。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经济压力之下被迫卷入“现代化”的。这种被动性也被称为外生刺激型现代化①。这种外生性质,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陷在东西方的矛盾冲突之中。为了绕过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等等的冲突,在实践中,现代化的主流思想被修正为“工业化”(强调技术的进步),将争议最小的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清末民国以来,出于对抵抗外侮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化似乎有一种“工业化”情结。这种情结不但指导着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而且一直指导着建国后的主义建设政策。

现代化确实要实现工业化,但工业化是否即现代化本身呢?如现代化史学家虞和平先生就赞同此观点,认为“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②。是否如此呢?这需要考虑两个:第一,工业化是从哪里来的?工业化的产生和都是在它的载体——一个形成于西欧的以私有制、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环境中的。而现代经济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崭新的经济系统,本身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经济难以融合;第二,怎样实现工业化?既然载体是外来的新的经济系统,那么没有环境的变革,工业化难以实现,面对传统的经济制度,只能是“改革”式或“革命”式的强制性推进。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强制性的变迁所要面对的是庞大落后的中国农业经济,在经济转轨中,由于新形成的现代经济的急迫和强势,免不了将不能参与崭新的经济系统的大量的人和其他生产元素抛弃在外,形成经济的二元结构。由此可见,这种过分强调“工业化”的现代化认识,重描述而忽视内在制度的做法,往往使传统的经济被强制推动的工业化下的城市现代经济所抛弃。中国对现代化的诉求变成了对工业化(化)的诉求,而结果则是挥之不去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也是今天的“三农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2.走出“工业化”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一般是在西方历史进程上考察现代化,在他们看来工业化好像一种演化的必然物,不会面对我们所面对的如此剧烈的“传统一现代”矛盾。但他们也发现现代化并非“工业化”那么简单。以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论述现代经济的时候,就认为虽然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但如何使经济持续增长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③。但是如何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呢?我们建国后计划经济下“工业化的现代化”政策就碰到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尝试了三十年计划经济之后又重新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转变则是对“工业化即现代化”范式的检讨。我们发现,原来工业化需要一个内在动力。这个动力来自哪里呢?吴承明先生根据希克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理论,结合中国经济现实,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即市场经济的建成④。这就是在生产关系层面上为二正业化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将现代化从“工业化”的描述性定义中向前推进一步,从经济制度上揭示了工业化的先因。因为,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工业化从开始就与市场经济相伴发展。直到今天,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从“市场”这样一个具体制度阐述现代化是很好的理论创新,那就是使得传统经济当中的市场因素可以在现代工业化当中发挥作用,从而使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从理论对立走向融合。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工业化成为传统市场支撑工业化的最好例证。

但是,非市场的工业化算不算现代化呢?这就涉及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了。在市场经济当中,技术也是作为产品出现的。市场的导向让技术在迅速进步的同时迅速变为经济绩效。抛却市场,假如我们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和资本,我们也可以建成一个“工业化”,一点也不需要什么市场。但是如果科学技术和资本消耗完毕,这个凭空的工业化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活力和基础。世界上曾经出现的大多数非市场工业化都是依靠外部的科学技术和内部从农业部门过度积累的资本实现的。这种工业化,对一个国家而言,在某个民族危机的时期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御外部威胁的作用,但长期而言,一是难以持续,二是实际上从经济上割裂了国家。苏联模式的工业化曾经一度被奉为圭臬,苏联的科技实力也十分雄厚,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的导向,最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庞大的机器大工业都无法支撑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赵德馨提出市场化与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的理论。他认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基础与前提,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是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⑤。这种观点将制度因素的市场和技术因素的工业化共同作为现代化的内涵,也就是现代化必然需要获得新制度经济学中所说的制度因素的支持。

3.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认定

为什么“市场”就是一种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制度呢?其奥秘何在?那我们就必须来考察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能力的条件。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将制度归纳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用制度的变迁来解释经济长期增长,并且认为通常用来说明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变化,只是经济增长本身,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制度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而在诺斯那里,科学技术是作为人类的“知识存量”出现的。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只有在某种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成为工业化的动力。这就解释了工业化的原动力问题,将现代化问题推向更深层。但是制度的变迁并非如政府一纸训令那样简单,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生产力、意识形态、习俗、地理环境以及现有制度等等)下整个社会群体集体谈判的结果。这种观点的特点是,将经济的最终动力体现在了参与此经济体系运行的所有受益或非受益群体的“人”的身上。而“市场”恰恰具备诺斯所说的这些条件。它一方面激励了科学技术向经济绩效的转化,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大多数集团的利益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大体得出一个经济现代化在制度上必须满足的条件。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所谓市场经济(完美意义上的)之所以能够代表现代化,并不能看它是否带来一个西方化或资本主义化或工业化的指标,而是要看它的制度因素是否具有以下特性:(1)有对工业化的激励机制。由于科学技术的中性,所以评价一个经济制度要看它是否能够为这个经济系统的科学技术进步及时转化为经济实绩提供激励,也就是是否存在工业化的内在要求。(2)保证参与群体公平受益。由于经济系统中的群体对经济运行的预期不同,所以要看它能否保证参与经济系统的群体的大多数感受到公平受益,这样才能保证其制度的长期稳定。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保证那些现代化研究者所说的“现代经济的长期增长”。否则,对一个有数千年传统经济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多么美好的现代化描述都将被不能从中受益甚至受害的群体所抵制。从理论上讲是如此,实践中如何呢?下面本文将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为案例,对上述条件进行经济史分析。

二、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

选择此时间阶段作为案例,是因为此时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地位特殊。主要表现在:(1)本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结束统治后的第一个相对统一与和平的时期。(2)南京国民政府是民国建立后第一个有能力并且有意图建设中国经济的政府,所以他们也称之为“十年建设”时期。(3)本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或者说西方化)进程确实有明显进步,基本上构建了一个现代国家所应有的完整经济框架,并于1937年上半年达到民国时期的高峰。(4)最后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特点是,本时期结束于抗战爆发,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基于上述特点,本时期的经济确实有中国现代化发展“黄金”的味道。有人认为1936年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⑥,或者“当时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并且到处看到在往好处发展,并无崩溃的现象。”⑦但如果果真如此,那么1945年后,继承了抗战前整套经济制度框架的南京国民政府迅速腐败、崩溃又当如何解释?也有学者从执政的合法性、国家断裂、现代化变革、国家整合等方面探讨了南京政府最终崩溃的先因。⑧本文认为另外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由于南京政府的现代化实践并没有将大多数的中国人纳入其间,导致其从西方“拷贝”来的现代化严重伤害了传统经济下的多数人的利益。是没有满足前述的现代化的制度条件所致。

1.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

首先封建土地制度仍旧占统治地位。大小军阀同封建地主结合的农村经济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下,被外来经济盘剥的程度日益加深。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农民破产现象严重,农民生活继续贫困化。其次,行政的表面统一与经济社会事实上的分割并存。蓬勃发展的江浙现代工商业同内地传统市场日益失去应有的联系,经济“二元”结构越来越明显,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分离越来越远。第三,面临要求中国迅速现代化的内外压力。来自内部的压力一方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国民党固然是右派政党,但由于其历史渊源,一直以“革命党”自诩,其内部有着对中国发展非常强烈的要求;外部压力则来自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市场的迫切要求。1927年世界经济危机迫在眉睫,生产的相对过剩需要庞大的海外市场来消化。所以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一个可以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国市场。最后,1928年前落后的中国经济状况。当时,凡涉及现代经济的部门,如海关、、通讯、重工、贸易、科技等等皆操于外人之手。据统计,1926年中国现代经济中外国份额占航运的80%,煤产量的78%,铁矿石的99%,生铁的95%。⑨少数发展良好的产业部门,如纺织、面粉等轻工业无不存在对世界市场的依赖。

2.南京政府的经济建设实践

南京政府在经济统一方面的第一步是1928年8月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理税收,并实行经济建设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建议案》,成为南京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总方针。它将财政、税收、债务和金融货币的改革视为“根本政略”。其基本内涵就是“统一”,即将财权统一于中央之下。目的是在政治上限制地方军阀,经济上增加中央的控制能力,并解决国民党的统治经费。然而从财政、金融这种经济结构上层入手的结果是见效快,但却忽略了经济基础的统一,为后来南京政府的经济混乱埋下祸根。

经济统一的具体步骤是从组织财政经济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并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其经济统一政策的实施。其主要措施为:确立了国家、省、县三级财政制度;确立预算决算制度;统一税务机关,裁撤厘金,改设统税;发行内外债,筹措资金;海关自主,基本收回海关自主权;关税、盐税改革和统一盐务;建立“四行二局”为骨干的国家金融系统;颁布一系列银行法令,刺激私营银行的发展;废两改元和法币制度;建立国家资本工业;修筑铁路,公路,发展邮政通讯;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和农本局,统制农产品⑩。

通过以上各项重大变革,在1927—1937年间,南京政府基本上构建了一个现代经济的管理体制,并通过整顿和投资使中国逐渐向南京政府所期望的“统一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资本主义初步建立并有所成就。主要表现在铁路、公路、轮运、航空、邮电和基础工业的逐步发展,如通过实业部、资源委员会等机构的投资,初步确立以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气为主体的国营重工业基础,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构架。1927—1937年共修建铁路3795公里⑾,并在全国基本建成公路网,公路总里程109 500公里⑿。1927年成立邮政总局,拓展邮路,发展电报和电话事业。通过这一系列建设,改变了中国的基本面貌。

第二,城市经济、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获得一定发展。财政、金融的统一,通讯的建设使中国原有的国内市场得到恢复并进一步扩大,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根据农商部公司注册统计,1929年至1935年6月注册工业公司1966家,资本额56 039.4万元⒀。有人甚至估计,在1928—1936年间,包括东北在内,中国的现代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为8.4%⒁。各种私营工:厂纷纷建立,涉及化工、纺织、食品、水泥、造纸等诸多行业(中间虽然在1931—1935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侵略的举步维艰),所涉行业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遍及现代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而使中国的工业和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基本具备了现代经济的各种元素。

3.1927—1937年经济建设在经济现代化制度条件上的缺陷

如果从表面看,南京政府的经济建设无论如何看不出任何破绽,它的现代化倾向毫无疑问。问题关键是,它没有解决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建立的现代经济在制度条件上并没有得到满足。

首先从其外部环境看:

第一,南京政府的经济建设同它的所有政策一样,依赖于中央军的势力范围而推行。事实上,到1929年南京政府有权控制财政的省份仅有四个:苏、浙、皖、赣,能够交出多余部分的只有苏浙二省。⒂因而南京政府的经济建设一是无法在那些独立地区实施;二是,这些地区的半独立状态,使得南京政府的最高决策者蒋介石所关心的问题根本不在经济建设的施行和效果上,而以经济建设帮助打击地方割据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正是这个出发点,使得南京政府始终甘冒得罪江浙资本家的风险大力推行“节制资本”的国有化政策。这是南京政府同支持其起家的江浙财阀之间一个显著的矛盾。

第二,南京政府严重依赖城市经济和西方国家的支持。南京政府的初期财政支持几乎全部来自上海,后来的经济来源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现代经济区域。而在这个西方国家势力最大的城市获得支持就必须屈服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加之南京政府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对西方的依赖,所以经济建设上受其影响就非常之大。

第三,南京政府始终面临日本扩张的威胁。对中国而言,日本有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它对中国有着无止境的权利要求。“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东北全境沦陷,它的军事、经济触角又直接伸向华北。事实上,“九一八”以后特别是1935年以后的中国就不再有正常的国民经济,而是带有半战时经济的味道。南京政府当然意识到战争的危险,经济建设也不得不向大规模备战倾斜,所以逐步偏重于投资重工业、兵工业和交通通讯等部门,使南京政府的财政负担大为加重。

第四,南京政府始终背负沉重债务以支持其巨大的军事开支。中原大战和对“根据地”的围剿消耗了南京政府大部分财政收入。巨大的财政赤字与狭小的财政来源形成强烈的反差,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债来维持军事统治。宋子文1927年6月—1928年6月的财政报告表明,政府开支的87%用于军事,贷款共计7340万元,占总收入的48。6%。⒃1928~1932年借款总数仍占很大比重,1930财政年度占18.7%,1931财政年度占30.3%。南京第一个五年总收入约为25亿元,其中6.21亿即24.6%来自借贷⒄。据千家驹先生统计,1927~1937年间,仅财政部就发行公债22.58亿元,加上向上海银行团的借款和发行意、苏退还庚子赔款凭证的借款等约3亿多元,共举借内债在26亿元以上。⒅公债政策使南京政府越发依赖于上海金融资本的支持。内外债的迅速增加则加强了南京政府与西方国家和金融业的联系。正是对金融业的依赖,成为其后来以金融膨胀挽救统治之滥觞。

其次,从其内部缺陷看:

第一,南京政府同中国经济的基础——根植于农村的传统经济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中国经济本身的二元化结构让南京政府几乎无法插手农村事务。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几乎丝毫无法改变农村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压力下的破产、兼并、高利贷剥削和劳动力散失等日益困苦的现状。⒆政府所面临的难题是:如果重建农村经济,在中国战乱破坏、人多地狭、生产水平落后、市场分割、小农经济占有主流地位的现实下,首先应该恢复农村秩序,恢复性发展小农经济。在农村,要稳定农民,显然是应该补上封建王朝消失后的中央政府在农村经济中的威信,阻止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保持小农一定的耕种土地的权利,比如减租、禁止退佃等等。然而,南京政府所依赖的现代经济体系,在理论上却要求私有化得更彻底,完全赋予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利,以促进大土地所有者的生成。新体系需要小农破产以获得大量廉价工人,然而当时中国的现代经济完全处于西方资本的剥削之下,大量农业剩余外流,因而工业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大量相对过剩。破产农民不能进城,造成农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南京政府西化的现代化努力使得广大农民既难以真正参与现代经济,也难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于是,其越是努力现代化,就越是造成两者间裂痕的加深。可见南京政府正处于恢复农村秩序还是任资本主义在农村扩张激化矛盾的两难境地。不难想像,两者之间,对现代经济无限依赖的南京政府根本无法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倒向所谓的“现代经济”。

第二,南京政府“节制资本”的国有资本主义同私有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深重。南京政府渴求现代化,但在其内部却有着某种“反资本主义”的传统,它的渊源来自于孙中山先生的基本经济思想,又同中国“天下为公”的理想和传统上的终极产权国家所有制相吻合。但是南京政府的国有化政策还有其更加现实的考虑,一是前述的以国有化统一中国的政治意义;二是以国有化筹措军事费用,增强军事力量;三是苏联经济模式和德国法西斯主义对中国政治领导阶层的影响。它在名义上统一中国后,便日益成为一个官僚化的军事政府,它有自己的利益。对它来说,国有化可以增强其经济控制力,摆脱对资本家的依赖,甚至可以“富国强兵”。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可为之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故南京政府通过四行二局和其他管制,希望在不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下实行国家强有力的控制,让私营民间资本始终处在经济结构的下层,仅仅为政府提供财源而已。当一个有自己利益的官僚化的政府在施行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并行政策的时候,政府代表的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政府同私人资本之间也根本无法互相信任。即私有资本要么无法被保障,要么为了寻求保障而向拥有巨大行政权力的政府官员寻求保护,用“付费”的方式向官员寻租权力。从而形成被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称为“软政权”的国家权力状态⒇。这种寻租与付费一方面产生腐败,另一方面会极大地扰乱市场本身的内在秩序。并且,政府成员,特别是最高层的政治领导人一旦运用公共权力涉足私人资本,所谓“国有化”就蜕变成了“官僚化”,因为庞大的国有资本完全被掌握在某些私人集团手里,便会成为私人牟利的工具。终于,到1949年,以孔宋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集团使得“骑墙”于国有和私有之间的南京政府彻底垮台。从上述可以看出,南京政府的经济作为似乎是一个构建于沙滩上的大厦,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危机四伏。我们不否认国民政府本身带有某种先进性,至少比北洋政府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也不否认30年代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尝试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让国民政府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并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了种种尝试。但是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条件来考量,首先它没有使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从这种“现代化”政策中受益。同时其专制的经济政策同市场化的方向背道而驰,不能产生中国工业化、科技化的内在动力。因而在现实中,经济越是发展,便越是加强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导致整个体制土崩瓦解。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8篇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城市现代化建设 和谐发展

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体育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体育的发展,只有城市的综合实力上去了,经济富裕了,体育事业的投入才会加大,群众体育活动才会大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可从奥运会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找到答案。事实上,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随着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程度、政府和城市居民甚至企业家的体育意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对健身意识热情不够

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兴趣和热情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和利用率较低

城市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3.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二、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体育对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体育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收入上,比其他高投入的经济部门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1)发展体育经济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高城市的实力和形象;(3)发展体育经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4)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2.体育经济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但是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浪费。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的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大众体育活动,因此在使用完之后,很可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因此在发展体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是污染。在短时间内在城市聚集,打破了城市的平衡,超出城市的负荷,人流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给城市造成污染。三是如果运作不好,会带来商业风险。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渊源都有各自的特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另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因此应优先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也带来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其综合实力优势,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要适当发展高品位的体育项目,以提高城市品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利用其技术、资金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地域信息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最终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应结合实际,发展适合大众群体的体育项目和产品,同时在辖区内为群众建设并完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情况,大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实现经济与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仪煌:体育与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2001(3)

[2]任海: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经济建设现代化第9篇

[关键词] 体育经济城市现代化关系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在未来的20年内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现代化问题日渐明显。因此,研究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中的规律和作用,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不强,兴趣和热情欠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从居民活动点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有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是锻炼者自发组成,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

3.城市中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差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4.城镇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明显。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分析我国城市体育这种状况的原因:(1)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的投资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体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许多居民的体育健身因场地设施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3)政府机关人员对体育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够充分、深刻。(4)人们普遍参加简单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文化消费支出方面比较低。

二、体育在城市现代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大力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家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体育事业将促进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增加国民的收入,与其他需要大量投资的经济部门相比,体育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优势。

1.发展体育经济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发展体育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它能够推进和带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亲身从事体育运动,通过消费,城市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其次,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主要的消费人群是集中在城市。最后体育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基本劳动技能,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大型的体育赛事是塑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更能够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与内地各大城市比较相对滞后,但是我们的自然环境及体育冰、雪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些大型的国内、国际赛事,可以促进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我们城市的知名度,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内、国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实践已经证明,都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比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宾馆、饭店等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同时改善城市的软环境,引起更多外商的兴趣,加大资金的投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添了诸多的活力,连锁性地为各个行业充满了生机,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4.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在增多,因此对体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体育产品的需求量也就不断加大,为了满足全社会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如体育服装、鞋类、运动器材,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加大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员的数量,还带动了相关行业人员的就业机会。

5.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纽带”,同时可以吸引外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等,可以使原本知名度不高,有极具地方特色技术过硬的产品,通过媒体及信息交流打入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巨大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和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专业性很强,承担赛事以后,有可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公益性及后续效应。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型赛事人流聚集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故此要充分宣传“绿色体育”理念,最后,每次赛事要有适度的商业运作。如国际上的奥运会,第21届蒙特利尔就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伯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亏损局面,获得了2.5亿美元的盈利。

三、体育经济开发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自然人文因素,必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便普及、推广和提高。另外,不同的城市可以利用其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发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不同城市体育文化。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差异,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信息快捷,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相对普及,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双赢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体育产业以国内大众需求的体育用品为主进行生产,在各自管理的辖区内,给群众提供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少数中部及边远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为主,人们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

四、开发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与体育经济发展相关配套的建设。发展体育需要其它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支持与配合。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休闲、观赏、就需要取得道路交通、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人们在锻炼与消费过程中,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体育项目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开发体育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预测市场需求,调研摸清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公益的社会效益,注意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的进行开发,影响城市的整体经济规划。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