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05 16:37:39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1篇

论文摘要:为 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 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 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 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 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 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 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 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 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 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 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 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 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 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 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 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 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 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 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 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 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 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 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 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 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 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 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 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 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2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教育; 调查

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1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进行行为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均具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观念、生活常识皆知之较少。但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等方面,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明显(p < 0. 05)。结论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均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需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社会适应性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健康教育,正确理解健康内涵,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人格,并终身受益,是大学领导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于2009年9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医学生594名,非医学生606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无记名调查方式,按学院、班级统一发放问卷,被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率100%。调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急症与急救,婚恋观念与性知识,生活常识,公共卫生类等8个部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知识需求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健康”定义的分别为76%和33%,接受过较专业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1%和13%,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分别为89%和82%,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均以课堂、上网、读书为前三位,分别为55%、48%,29%、33%,14%、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51%)、书本(34%)、传媒(8%),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从传媒(35%)、书本(24%)、老师(23%)获得健康知识。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失眠、忧郁、情绪紧张等困扰的为46%,不适应新环境的为23%,理想与现实差距感大的有30%,对自我成绩不满意的有44%人,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为33%、18%、4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大学生中生活不规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锻炼的有45%,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的为29%,与非医学生的61%、39%、30%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医学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远少于其他专业学生(31%、38%)。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传染病、急救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73%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有76%知道心肺复苏术,懂得创伤急救的有61%,会一种或以上止血包扎法有68%。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分别为21%、38%、16%、29%,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传染病、急救知识方面差异明显(p<0.05)。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与性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的分别为89%、91%,支持婚前的为56%、52%,赞成性解放、性自由的为75%、72%,差别不明显。医学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42%了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专业中分别有49%、16%、64%的学生知道性病知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公共卫生知识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确时间,62%、21%的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的含义,差异明显(p<0.05)。但对于饮水机是否需要经常消毒,食物的正确储藏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次对广州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习惯。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重视健康投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饮食,但也有非医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如生活不规律、习惯熬夜、缺乏锻炼、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等。大学生年龄基本为18-25岁,大学阶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行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阶段。在高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健康意识,促其知行统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医务人员既要以科学的生活规律和知识作为诊断的依据,还应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

3.2 拓展健康教育知识唤醒大学生健康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医学专业学生意识较为淡薄、知识比较薄弱。医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加强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2]。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了解,对于性的社会学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均知之甚少。通过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断扩展健康教育内涵和传播手段,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使走校门的大学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践行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即将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征的基础上,如何将身心健康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两手同时抓,形成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机制

从学院层面出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并纳入教学计划,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重点放在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如压力与挫折、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开展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成立心理健康社团

在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学生自愿加入,在专业知识方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社团定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心理素质健康教育能否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能否普及和提高教育效果,还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心育赋于受教育者强大、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达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这无论是对于营造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氛围,还是使工作的触角更深入都十分有益。

1.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网上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或提问,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答疑,开展网上论谈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

1.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心里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时建议到医院进行治疗,构筑起个人、班级、系部、家庭、医院五级心理防护网络,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

2身体健康教育模式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课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于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1身体健康观的灌输与培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体育教学是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其坚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2.2身体技能的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选项课程,提高运动技能,以达到身体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区别的情况下,采取分层次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2.3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靠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将体育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让广大学生来参与到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全面有效地实现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2.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开据运动处方,搭建辅导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有针对性身体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身体健康为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加强身体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掌握科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为手段,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护的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身体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学生可采取现场健康咨询、网上咨询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通过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身体健康档案,通过运动处方和个别辅导等形式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磊,刘朋,刘蓉洁.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社科纵横,2010(2).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教育;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81.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77-01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社会适应性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健康教育,正确理解健康内涵,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人格,并终身受益,是大学领导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于2009年9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医学生594名,非医学生606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无记名调查方式,按学院、班级统一发放问卷,被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率100%。调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急症与急救,婚恋观念与性知识,生活常识,公共卫生类等8个部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知识需求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健康”定义的分别为76%和33%,接受过较专业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1%和13%,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失眠、忧郁、情绪紧张等困扰的为46%,不适应新环境的为23%,理想与现实差距感大的有30%,对自我成绩不满意的有44%人,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为33%、18%、4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大学生中生活不规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锻炼的有45%,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的为29%,与非医学生的61%、39%、30%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医学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远少于其他专业学生(31%、38%)。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传染病、急救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73%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有76%知道心肺复苏术,懂得创伤急救的有61%,会一种或以上止血包扎法有68%。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分别为21%、38%、16%、29%,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传染病、急救知识方面差异明显(P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与性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的分别为89%、91%,支持婚前的为56%、52%,赞成性解放、性自由的为75%、72%,差别不明显。医学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42%了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专业中分别有49%、16%、64%的学生知道性病知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公共卫生知识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确时间,62%、21%的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的含义,差异明显(P

3 讨论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次对广州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习惯。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重视健康投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饮食,但也有非医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如生活不规律、习惯熬夜、缺乏锻炼、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等。大学生年龄基本为18-25岁,大学阶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行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阶段。在高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健康意识,促其知行统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医务人员既要以科学的生活规律和知识作为诊断的依据,还应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

3.2 拓展健康教育知识唤醒大学生健康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医学专业学生意识较为淡薄、知识比较薄弱。医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加强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2]。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了解,对于性的社会学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均知之甚少。通过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断扩展健康教育内涵和传播手段,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使走校门的大学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践行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32-02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的。在教育部的相关《意见》颁布后,城市地区的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可是《意见》颁布过去好多年了,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当前农村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且生物课中有很多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便利之处。笔者就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做法进行探讨。

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老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乐观、积极、开放、宽容、热情的良好心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健全的人格,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育是情感的交流与感染的过程,是灵魂对灵魂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心智健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心智健康的被教育者。老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思想境界,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心理调节,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健康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自觉地去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把传授生物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生物没有中考的压力,在加强生物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去教育的功利化,学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持续发展。

三 正确认识自我,消除不良心理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时是很禁忌说“性”,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有关身体发育及性的知识相对缺乏,学生很少能从正面获取正确的有关身体发育与性的知识,更多的是从不良途径获取一些零碎且不正确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各器官包括性器官快速生长发育并走向成熟,每个人的身体发育各有特点。青春期的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等生理现象是一个发育正常的表现,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特别的情感也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中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客观面对身体的发育和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教师进行相关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愉快的心态走出青春期,更好的集中精力和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与学习,促进身心和学业健康发展。

四 认同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参与的活动少,与人沟通的合作能力较贫乏,心胸狭隘,人际关系上缺乏远见。通过生物课相关遗传上知识的学习,明白差异是客观的,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生物个体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组成、家庭环境、教育状况、生长发育的早晚等因素总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人要学会接纳独特的自我,欣赏自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也宽容接纳其他不同个体的生命,学会彼此接纳、欣赏,和谐相处,消除同室操戈的不良心理。生活环境的不同,智力发展的差异和个人喜好的不同,使大家的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大家接纳彼此的能力差异,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成为好的团队。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的探究学习或小组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分工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合作精神。

五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心,挖掘潜能

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上好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有很多,首先需要明确的不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智商低,但学生学习认识上的偏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智力比城镇、城市学生差,没有认识到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障。认识上偏差,让学生失去前行的动力。通过学习生物课中的有关神经系统与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知识,认识到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学习的过程实质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大脑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是分区域的。学生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增强学习

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每个人的天赋差异不大,后天的勤奋努力、良好心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才是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人的成才,发展各自的兴趣,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总能拥有自己独有的精彩。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6篇

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 Mancuso.Health Literacy: A Concept/Dimensional Analysis [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08, 10 (3):248-255.

[3]Fred L. Peterson, Randy J. Cooper, Justin, M. Laird. Enhancing Teacher Health Literacy in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A Vi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1,71(4):138-144.

[4]郑文芳,杨漫欣.教师的健康行为与促进教师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11):836.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7篇

大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特征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随着“健康第一”体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大学生对体育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及健康观念的“知行合一”逐渐成为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试图厘清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建立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内江师范学院880名2010级和2011级在校大学生,其中2010级440名,2011级400名,男生500名,女生380名。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100道有关体育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选择题,制成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880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98.9%。

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查阅了相关健康和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健康观念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有差异,有88%的学生已经认识到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念要稍好一些。超过80%的学生对身体的生理健康概念认识不足,认为能吃能睡就是健康。38%的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动机不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要好于女生。

2.1.2体育观念的认知。对体育的认知观念较为陈旧,60%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男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好于女生,对体育的附带功能认识也要好于女生。32%的女生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偶尔锻炼一下就行,15%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会长肌肉,有可能变胖而影响形体美。

2.1.3体育意识的认知。超过70的学生没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参见体育活动仅仅是一时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种或多种活动的技能,一些常见的诸如篮球、足球、太极等项目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50%的学生对体育的社会意义和附带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体育。

2.1.4锻炼行为的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的趋向: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符合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适合发挥优势的锻炼项目。

其中,第一种情况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选择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体育器材昂贵和场地使用费高等因素制约。选择第二种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因素所决定的,诸如健美操等,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而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到总数的45%,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还有一部分学生锻炼行为的选择是处于随机或者附众心理。总体上看,大学生对锻炼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反映了一定的锻炼价值观。

2.2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锻炼观念和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行为的选择的调查,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对体育观念和健康认知入手,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厘清观念与行为的联系,指导大学生科学选择体育锻炼行为和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体育观念的认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比较缺乏的领域。只是近百年来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体育融入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内容,才使传统的中国体育有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是生命之本。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时代的一种精神,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予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完美状态。新的健康目标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念转换。追求一种更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大学生正是接受教育形成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黄金时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和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忠实执行者。

3对策

引导学生学习并探索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丰富体育锻炼的专业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效地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形成完整的健康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识的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8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健康教育;心理

[作者简介]魏丹华(1965—),女,中教一级,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江西鄱阳 333100)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到,初中生物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执教经历让我体会到,我们的教育不乏好的理念,我们的教材也不乏前人多年心血的结晶,但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的是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方式方法。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事实就是我们极少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想过他此刻坐在这里听老师讲这些东西,未来他可以用这些知识去干嘛。

翻开生物课本,当看到其中“健康地生活”这一章节时,我[前一亮,健康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关注他们的健康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开始,使它们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的建立会使他们每个人受益一生。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通过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绿色有机食品到转基因工程,从遗传病探究到抗癌症药物研制,生物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接下来我将从身心两个方面谈谈本人在生物课堂所尝试的健康生活教育。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生物教材中,几乎每章节都有健康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人的生理、功能、形态结构、保健。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学生兴趣较高,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展开讲述,多给学生一些知识,在生物课教学中使学生懂得疾病的常识及实现体魄健康的意义、途径。说到健康大家都先考虑身体健康。我个人尝试挖掘健康知识的相关内容,利用教学时间在同学们身上转化为实际的效果,试图指导同学们建立起一生受益的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同学们健康生活素质。基础知识部分,我们学习了细菌、遗传和免疫等,考虑到学生一定也喜欢能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拿一张高分试卷回家,我们具体讲到健康时,从“民以食为天”为出发点谈谈营养与健康。

(一)利用调查表搜集学生真实信息

调查内容:是否吃早餐,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家长吸烟喝酒情况,是否了解自己的血型,对常见疾病及备用药物的了解情况等等。

(二)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深刻挖掘与健康有关的内容、知识点、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地影响。在设计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及时利用刚获得的新知识,主动改变他们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他们会非常乐于接受。例如,提出不吃早餐对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结合教材介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消化吸收过程,以及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是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保持合理的营养格外重要。又例如,现在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结合“合理膳食”内容,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他们的营养状况,设计出符合营养标准的一日食谱,引导学生合理膳食。此外,阐述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长时间上网玩游戏、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行为或大或小的危害。强调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影响着骨、关节、肌肉的发育,有利于增高、健美,体育锻炼还能使心脏工作起来更有潜力,增加肺活量,使大脑充分得到休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现在的青少年也不乏对保健知识感兴趣,在生物教学的同时见缝插针地教给学生保健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保健知识的获得起到积极作用。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应尽可能多作介绍。如由不良习惯引起的疾病如何预防;由激素失调造成的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侏儒症、巨人症等的早期防治;对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肥胖病等的早期防治。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避免疾病的发生,利于其体质增强。

二、心态决定未来

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包括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甚至犯罪等。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我认为,树人成才的重任在每一位教师的肩头,育人无处不在。

(一)发挥教师自身形象作用

心理健康是一个可以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好学生必须具备好的心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不忘重视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社会角色就是老师,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发挥教师本身的形象作用。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保持积极学习态度。

(二)科学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从相关研究总结得出,性心理健康作为人类身心健康的一部分,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功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影响性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父母的素质,遗传基因和胚胎发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身心的健康状况;二是本人,众所周知,一个人从懂事开始便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支配能力和控制能力;三是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型的动物,其性心理健康乃至身心健康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家庭或者社会的影响。一个生活在文明健康的家庭里的人,在对待性知识方面往往比较自然而轻松;而在谈性色变的家庭或社会环境里,人所接受的关于性的知识一般比较肮脏、不光彩,这种非正常性的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扭曲人性,影响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一、性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什么是性心理健康?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望,能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能和异性进行适当交往,在免受性问题困扰的同时,还使之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性心理健康呢?以下是几个相关标准:

(一)对自己有着正确而科学的认识,不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抵触或者厌恶感。凡是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正视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发育及变化,不会因为这种变化而有极端的逆反心理。

(二)谈到性心理健康必定离不开这个话题。一个人若拥有正常的望,那么使其产生这种欲望的人必定是成熟的同龄异性。

(三))是否能和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日趋发展与成熟,希望与异往,并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个体自然而正常的性要求。性心理健康的个体,一般都能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异性进行交往。

(四)一般来说,性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的人对性知识及有着科学而准确的理解,能够以积极,纯粹的视角去看待“性”这个话题。

二、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学会以科学的渠道获取健康的性知识。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知识自然而然会表现出一种关注和渴望。(2)性是一门科学,并不是什么丢人或肮脏的事情,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而坦然地面对它,积极主动地具备性知识的家人、教师和医生请教,或者购买正版书籍加以了解。掌握了对性的基本知识,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鉴别和选择性信息,从而真正地把性和社会各方面及自身有机地统一起来。(3)大学生要学会在健全的人格力量调控下,将控制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对象和社会规范之内。合理调节性冲动,从而达到性生理、性心理及社会性道德规范三者之间的有机和谐统一。要在对两性关系具有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展开正常的两往。要增强对黄色文化的免疫力,避免接触不良书籍或视频。

(二)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1)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对培育大学生性文明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换言之,家庭是实施性教育的基本场所,而父母则是实施性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不管是父母自己是否具备正确的性知识,还是父母本人的性文明程度如何,都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性成熟、选择的关键时期,父母在两性关系上的观念、行为方式都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双方感情的融洽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心理及性健康。因此,大学生的父母必须为其子女提供正确而科学的性知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2)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场所,同时也是性文明建设基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性教育是培育人才培育四有公民必不可少的一块。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性知识的座谈会向学生传递正确科学的性文化,提供性知识方面的书籍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举措。

三、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性健康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性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与迷茫,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从而使之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掌握大学生的性心理,性健康,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防患于未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其正确对待“性”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成人往往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性健康问题。但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学生自己,还是家长或者学校都有其责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性”。

参考文献

[1] 莱特福特.性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