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4 19:55:50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1篇

语文能力一词在我国已经用了几十年,但仍是一个尚未科学定义的泛概念,在大家头脑中含义虽大体相同,认识却并不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语义不严格界定影响不大,但若想使语文教学科学高效,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认识混乱、内容杂乱无序、方法无一定之规、教学水平低下的混沌状况,就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建构起汉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这样,科学界定语文能力这一语文教学论的基本范畴、核心概念,就是当务之急。语文能力这一概念涉及心理学与语言学,对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极其复杂的运用语言的言语活动。它关联着人类个体和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内涵复杂,学术界至今认识并不一致,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界定可能尚需时日。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能力的认识不断有所进展,认识在步步深入。语文教学法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语文能力应属言语范畴而非语言范畴的观点,科学高效培养能力的语文教学理论正在建构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正在由感性经验性活动,逐渐向理性自觉性活动发展。但是,语文课程标准造出“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等新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新混乱,能力的概念被淡化,技能与能力也区分不清了。课标的“创新”使得界定语文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的工作更加紧迫。

课程改革开始后,我参与了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在本课题中,我和国内知名的教育心理测试专家漆书青教授共同界定语文综合能力为:个体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工具的整体性能力,由语感能力、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调控能力三要素构成。指出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发展中的能力,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性质有异、渐次发展的低中高三个阶段。(参见我与漆书青教授合写的《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语文综合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研究它有利于对语文能力认识的发展。构成语文综合能力的语感、言语交际、言语调控三要素当然就是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但这仅是语文能力概念的局部研究,还需进一步研究语文能力概念的全部内涵与整个外延。

怎样进一步认识语文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喜欢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的观点,诸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之类,还爱叫“理念”。我为七十老朽,学不懂这些“理念”。我的方法是立足事实,尊重事实,从事实的共性、关系中找规律,而不套理论,不靠引用,扬弃那些标新立异的洋的或土的搬用或臆造的概念。就认识语文能力而言,我认为必须弄清人类千万年来话语活动的本身,坚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参见拙文《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载《教育研究》1994.7;《实事求是探求语文教学规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4.4)从古至今一个不变的事实就是――语言是适应人类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现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承认这一事实探讨才能进行,否认这一事实便失去了讨论的基础;否认这一事实就无法认清语文能力,不能建构语文教学的科学理论。

二、语文能力是个复杂的概念系统

基于人类言语交往活动的事实,运用一点系统论常识,我认为语文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

数十年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能力是相应活动所需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就是语文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是在相应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但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外显的,将活动的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固化就是技能,而技能则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能力与技能是两个相关而不同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混淆两个概念,是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

首先要弄清的是,“语文”“语文活动”是什么意思。对此,我曾指出语文是言语,语文活动就是言语活动(参见拙文《语文“姓”什么?》《语文课是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期、12期)。因此,从人类语言的本源来认识语文能力,语文活动就是人类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往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言语交往活动;那么,语文能力当然就是人类个体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

人类最初只有口语,只有面对面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口语交际,我们称之为人类运用语言工具的直接交往活动。交往的个体必须具备口语直接交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自然分为说话能力、听话能力两个相关联的因子。人类的口语直接交往及相关能力、说和听的能力,该有百十万年的历史了。口语、口语能力使人根本区别于动物,为人的思维提供了平台,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得以发展,文化得以积淀传承。但由于口语的时空限制,人类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极其缓慢。而人类终因形象与抽象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出了记录口语的符号――文字,出现了可以不面对面,不用口语而是通过文字的中介进行的间接的书面交往活动,掌握文字的个体开始具备书面间接交往能力,即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人类终于走出野蛮开创了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由此得以不断加速发展,使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远大于此前的千百万年。

通过上面回返本源的回顾,我们得出,这个泛语文能力即言语交往能力。就言语交往活动方式而言,分为口语直接交往(交际)能力和书面语间接交往能力两个相关而又并行的方面;再进一步分解为说话能力、听话能力和写作(写话)、阅读能力四种单项子能力或说基本因素。以上所述基本上是数十年来语文教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这里仅理了理关系而已。然而这还仅是语文能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学、心理学都认为,言语与语言是两个相关而不同的概念,并且均指出语言是人类话语的社会共性部分,是指话语的民族共同词汇和语法系统,且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而一个民族的个体要进行言语活动,就必须首先掌握这种语言,即掌握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掌握民族语言也是人类语文活动的一部分,掌握民族语言也是一种能力,即语言能力,也应是语文能力系统的构成部分之一。

语文能力――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中的语言能力,即语感。语感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个体所掌握的用以言语交际的民族语言,是以语感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我们提出“语感能力,简称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是凭语感来理解吸纳与表达生成的”;“语感就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直觉感受、判别、领悟、贮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表达生成的评估监控能力”;其实“语感就是民族语言在人们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直觉把握与运用”。语感也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就汉语语感来说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字感、汉字感,包括词在内,用西方语言学来套就是词汇感。若回到能力,字感即汉字能力,它也包含两个因子,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二)语句感,包括西方语言学的语法感,即语句能力,同样包括两个因子,一为识别语句能力、一为构造语句能力。汉语根本不同于印欧语言,百年来用西方语言理论来套汉语,来指导汉语文教学,背离了民族传统,不符合汉语的实际,使汉语的研究与教学都走了弯路。对此我无力深入研究,这里推荐北京大学徐通锵先生的《基础语言学教程》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他完全正确地指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汉字而印欧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句,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本全新的语言学论著,值得汉民族的语文工作者好好读一读。

构成人类用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并与活动的方式、方法相应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交往活动的内容是用语篇――在书面语中表现为文本来进行的。人们进行言语交往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不是孤立的语句,更不是单个的字词,而是围绕具体交际意图由一串连贯语句构成的语篇、文本。语篇、文本是言语活动的基本组织成分。因此,运用语篇、文本能力同样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含文本)能力包括语境、语用与语体、文体两大方面。

(一)人们的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进行的,都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无论是生成语篇文本还是解构语篇文本,都绝对离不开语境、语用规则。现代语言学对此已越来越重视了,已有很多论述、专著,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的,这里不再赘述。语境与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系统中直接关联语意、关系交往目的实现的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语文、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对此认识重视不够,这一状况需尽快改变。语文工作者特别是教师需要大大加强心理学和以语用学为主的现代语言学的学习。

(二)语体与文体,是语篇、文本的基本构成因素,与之相应的能力,也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语体与语篇、文本是相关而不同的两类概念。语体,我指的是人类千万年来在不同用语目的、不同语境条件下形成的基本的特征不同的言语类型。语言是因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言语交往双方互相传递的一般是客观事物的情况、过程,反映的是人和事物的状态、自己的看法认识观点,其用以表述的言语特征是求实求真,我称之为写实的交际言语语体;同时语言一旦产生人们也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像、虚构形象,形成了求美求善的文学言语即艺术言语语体。而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人们要求更深刻、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写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抽象概念、准确判断为特征的科学言语语体。交际言语、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就是人类所使用的三种基本语体。而语篇文本是语体的具体运用,一般写实为主的记叙文(下述之“文”包含口语语篇)主要运用交际言语,也可局部运用科学与艺术言语;而说明、特别是议论文的主体,应是科学言语和交际言语,当然也不排斥局部的艺术言语;而各种文学体裁的主体当然是由艺术言语构成,同样不排除科学言语的因素。运用不同语体、文体的能力当然是语文能力系统基本结构因素之一。而不论是写实求真的文章还是虚构求美的文学作品,所有的语篇文本,都具有共同的构成因素,即大家熟知的主旨(中心)、材料、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样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必须具备的元素。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一个过程。由交际目的意图的形成、实施,到活动完结实现交际目的意图,整个过程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也是在不断演变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交际者需要不断调控自己的言语行为,与此相应的言语调控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构成因素。

上述语文能力系统的诸因素、因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有层次的逻辑关系。为既节省篇幅又便于理解,图示于下(注意,为使图形简洁,低层因素省去了“能力”二字):

上述只是语文能力系统的一个基本框架。分解最多的部分也只分析到第四层,它的每一部分都还需进一步向深层剖析。特别是主体核心部分――言语交往活动能力,分解到说话、听话、写作、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作多层分析,才能认清语文能力,才能找到培养语文能力相应的技能体系,才能建构起从低到高有序的教学内容体系。这里仅以阅读为例。阅读文本的基本方式是朗读与默读。往下均可细分,这里仅提默读。就对文本的读解程度而言,可分为精读、浏览和跳读(两者可合称略读);就速度而言,则分为缓读(一般阅读)和速读(一种需经过专门训练的真正眼脑直映的高速阅读方式);就目的而言,又可分为理解性、评价性、欣赏性、搜寻性、查考性、消遣性等阅读类型。现在一些人倡导的创造性阅读应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阅读,与上述各层各类阅读均不相同,因为它的注意中心完全发生了变化。上述种种类型阅读的注意中心,都是作者所写的文本,文本所表述的信息、观点,本质是读者在与作者间接交往;而创造性阅读注意中心却变为读者自身,读别人的文本的信息观点为着形成自己的信息观点,实质是准备与人交往。而且创造性阅读时要灵活综合运用上述各种各类阅读,是研究者采用的特殊阅读类型。这种阅读才是真正的探究,真正的创造性阅读;不能把理解过程中的一般性个性因素低俗地认定为创造性阅读。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进行什么创造性阅读!

三、语文能力系统内在关系及层级性

语文――言语活动是人类客观存在的活动,尽管极其复杂,涉及人类生存活动的所有方面,但却是有序有规律的。因为它是民族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客观存在了千万年的活动,它必定存在着共性,必有客观规律等待人们去认识。上述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就是一种共性,我想不会有人否定它们的存在。既是客观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客观存在,而众多因素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并且有着层级性。层级性也是一种序。认清语文能力的内在结构、关系、序,便大大有利于认识语文教学,使之也成为有层次有序的理性活动。

语文能力系统由言语能力与语言能力两大基本层面构成。首先要区分语言与言语,区分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长期的混同使我们误以为语法之类就是核心的语文知识,结果是费时难学而无大用,教学得不偿失。其实语言是一种抽象认识、抽象概念,是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中的。对个体而言,要的是言语而非语言。人们是通过言语、言语能力来掌握语言而非相反。至于从具体的言语活动中抽象出的词汇系统和理论语法是语言学者的创造,非一般人所必须。切记,文盲不学语法一样用语言交际,四五岁的孩子便初步掌握了民族约定俗成的规则、语感状态的本体语法。因此我认定,语文能力是以言语能力为本,为主体,语言能力从属于言语能力,而不能相反。

但又必须认识到:个体只有掌握了民族语言共同的基本词汇――汉字和规则(约定俗成的本体语法),才能进行言语活动。因此,我认为体现个体语言能力的语感、汉字感与语句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基础层,或许可称之为前提性基础层面,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发展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万分重要,再也不该忽视。同样,造句特别是理解语句的能力应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句是表意的基本单位,应切实下大工夫培养才行。

语篇――文本能力,也可称为篇章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基础层面之一。多年来对篇章一般比较重视,对其内含的认识也较有基础(已形成一些相关学科)。不过一般是从篇章知识、写作知识角度去认识,要转换为能力角度并不困难,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嘛。但语文课标公布后,片面强调“感悟”,不重分析,已造成对篇章知识、技能的淡化,实际上就是对篇章能力的轻视,何况本来对语境、语用就认识重视不够。对此亦应引起高度注意。

语文能力系统的主体层面,当然只能是言语能力、言语活动能力,也即言语交往(交际)能力。人们一般把语文能力仅视为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认识由于抓住了构成主体的基本因素因而是有合理性的。但是这种认识是不足的,需深入发展,写作拙文就为这个目的。仅是笼统地认识言语交际,仅是区分现代语与文言是不够的。今天要从语言的交往本质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据此,我将言语能力分为低中高三个层级:

1.底层即低层,是言语能力的个体素质层。说、听、写、读四种能力是构成言语交往能力的基本因素,作为因素性能力是个体可以而且必须具备的。个体具有说话、听话能力,才能与其他个体进行口语直接交往(际)活动;只有具备写作、阅读能力,才能与人进行间接的书面交往(际)活动。应该注意到,听说读写活动及其相应能力是可以在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的。虽是社会交往的构成因素,也可离开交往而存在。个体自言、自听、自写、自说,这也是一种活动,自己可以和自己“交往”嘛。故我称为言语交往活动能力的基础层、底层,构成的基因成分。

2.中层,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为社会实践层。语言因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而产生,口语直接交际、书面间接交往,两者均是社会言语交往的实践层面,说听、写读是因这两种交往而分别形成的。口语交际是所有正常人天天要进行的活动,书面交际(注意!写作和阅读都是交际、交往)也是所有文化人少不了的活动。这两类交往活动常常是分别进行的。因为是现代人天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与之相应的能力是言语交往、交际的实施层,我称为中层,即中间层。

3.高层,口头言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综合运用层:言语综合能力,即《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所述的语文综合能力。人类自从产生文字、形成书面语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同时综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交往活动,而且社会越发展这种综合运用越需要,越显得重要。现代社会生活凡是较重大的交往活动,往往都需要同时运用口语和书面语,需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求职、签订合同、公证、诉讼、会谈、访谈、研讨、论争等等均如此。语文综合能力――依据社会交往目的、任务的需要,择优组合听说读写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完成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言语交往能力,它处于语文能力系统的顶端。

四、言语活动的范化和异化及语文能力的社会本质

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指向当前语文教学片面强调个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近些年一些人片面宣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没有惟一答案”;滥用创造性阅读的概念,主张什么“个性化阅读”;张扬所谓“个性化写作”,写作只为自己不管读者,简直由意识流变成了荒诞流!就是说,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界涌起了一股片面夸张、强调言语活动中的个性,割裂交往双方,忽略、忘记言语活动社会共性、社会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已经在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必须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言语活动与言语能力的社会性本质。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一个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客观事实:人类因群体内个体与个体间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将一般动物的叫声发展为语言。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成为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积淀传承文化、促使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任何批判工具论、批判科学主义的人永远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活动是社会个体与个体间的社会性活动,而非孤立的纯个体的个性活动。说与听是个体之间的社会际活动;记录口语的写作是为了给别人阅读,阅读的是别人写的文本,读写仍然是个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往,只不过不是面对面(当然可以面对面写与读),而是通过文本作中介来进行的间接的交往活动,这仍然是社会性活动,与口语一样必须遵守语用原则。与言语交往活动相应的言语能力的本质,自然也应该是社会性言语活动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语文能力既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语文教师除应学习普通心理学外,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可惜社会心理学对此的研究还很不足。

言语活动是个体间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它就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这两重属性的关系如何,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语言的产生与社会交往的功能决定它的社会性本质,此外,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依托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字(词)汇与语法,必须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语用规则,必须基于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的共同语境,交际双方必须处于共同的由双方情况交织形成的具体的话语情境(语境),使用共知的能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就是说必须遵守该民族言语交际的共同规则、社会性规则,使言语活动规范有效,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规范化,简称范化。但也必须看到,交际双方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个体,个性必然渗透到共性的活动中。交际的共同规则会受到个性的冲击常常会发生变异,出现某种新的特质,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异化现象。

范化和异化也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常态是范化处于主导方面,异化处于次要被约束的地位,这样交际、交往才能进行。若双方都以个性的“理念”行事,我行我素,异化处于主导地位,不遵守共同规则,交往是不可能进行的。但异化并非全是消极的。异化的结果是突破常规出“新”。不过一般说“新”有两种情况:(一)能适应具体交际语境,体现真善美,被对方、社会接受,这便是创新,影响所至可能成为新的言语交往规则,形成新的规范,推动着言语活动的发展;(二)背离具体的交际情境,给人以假恶丑,不能为对方、社会所接受,便会被社会所扬弃。因此,我们说合理的异化恰恰是言语活动发展的动力。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言语活动和言语能力的社会本质,坚持共性为主;但也必须承认它的个性,有区分地对待个性现象。要记住,千万人阅读的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惟一的特定的哈姆莱特,一个要报父仇的王子。必须老老实实、正确理解作者创作的文本,认清文本意图、主旨、特别是形象的惟一性,读者读解文本时头脑中再造的形象具有差异性、个性,这是必然的,但不能背离作者文本这个“惟一”。至于一般写实的文章,特别是说明议论的文章,它的中心主旨、观点、内容都是惟一的,更不容读者个人任意曲解!写作也必须考虑读者,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语用原则。要记住写作仅是间接交往的一方,与你对应的是读者一方。言语――语文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个性;言语――语文能力是基于个体心理,更是社会心理问题,即使是对待个体言语心理因素也在于认识、把握个体心理的共性方面,而非纯粹的个人的个性因素。

五、语文能力概念系统是动态发展的

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言语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交往,它的构成因素一直处于变化运动之中,此不多言。(二)社会的言语活动、个体的言语能力,都是由无到有、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的言语活动,相应的言语交往能力,包括读写听说能力,是怎样由低到高发展的,至今研究不足,需加强研究。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发展,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有直接的重大意义,对此同样认识研究不足,更急于加大研究力度。我们的语文教学长达12年!小学一年级学生与高三学生相差多么大啊!他经历了儿童、少年到青年的变化,而我们的语文能力呢?说来说去还只是“听说读写”!初小、高小、初中、高中,语文能力有什么不同?到底发展在哪里?有什么质的差异性?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都不清楚!这样教学自然也清楚不了,这样教学水平怎么能高呢?

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我们指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发展中的能力,经历着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由自我核心言语交往能力水平,经过你我之间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发展到初步社会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各阶段在语感、言语交际和言语调控三方面都各具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有不同的核心、动力。低段的核心在汉字能力,中段的关键是真正养成阅读能力,高段则应注意初步的写作能力、篇章能力。我们所论的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言语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

那么中学呢?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在继续发展,那么它们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水平仍应与其生理、心理,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相应,分为有明显质的差异的两个阶段。初中,与生理迅速发育、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开始形成相应,为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基本形成阶段;高中,则与其生理开始成熟、理论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社会自主性初步形成、将成为社会公民相应,语文能力进入综合运用全面扩展的阶段。

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个体所能运用的言语语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言语语体的演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语文能力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以便语文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形成更全面更系统更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言语――语文能力。依据自古以来汉民族儿童言语能力形成发展的实际,可分五阶段,其特征如下:

小学分三段:初小,为充分利用艺术言语(韵文)集中识字,开始萌发书面言语交往能力的阶段;中小,则应交际言语(各种日常社会生活、科技等通俗读物)和艺术言语(童话、寓言、小说等读物)并重,但目的仍在于日常交际言语能力的发展;高小,在语体上与前段无明显差异,为继续发展阶段,不过要开始关注学生日常交际语体篇章能力和间接交往能力的发展。整个小学阶段重点都应在促进学生日常交往语体、日常交往能力的发展,艺术语体服务于交际语体,一般不必进行正面的艺术语体――文学的教学,而科学言语的因素正在逐渐积累中。

初中,应是日常交际语体――交际言语能力全面形成的阶段。这时艺术言语仍旧要服务于交际言语;但应开始文学常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正面区分交际言语与艺术言语。初中是科学言语能力正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只有抓好以科学言语为基础的说明议论文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基础课程的作用,才能有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中是交际言语、交际言语能力与科学言语、科学言语能力并重发展的阶段,一定要基本完成社会言语交往能力的培养任务。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2篇

[关键词]交往礼仪 交往技巧 交往能力

一、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交往不文明,缺乏交往礼仪常识

主要表现在接人待物不礼貌,为人处世不懂规矩,日常行为不讲社会公德:自律性差。

2.性格内向,自我封闭

主要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交往,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问关系疏远,这类学生往往具有自卑或害羞的心理,缺乏自信,因而畏缩封闭。

3.存在认知障碍、行为障碍,因而导致交往障碍

表现为缺乏对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认知,普遍智商高,情商低,或者是先天具有行为、举止、语言上的障碍,而导致正常交往障碍。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交往常识,与人合作的能力差;二是在从小到大的学校应试教育中,存在着学校老师只注重单向知识灌输,忽略双向的、多角度的民主交流,学生往往被动参与教育过程,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的参与精神,既缺乏主动交往的愿望,也无积极进行交往的意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障碍,但是良好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训练过程。

1.提高学生对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使其意识到搞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人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的群体代表,也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军,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需要交往,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为将来进入竞争激烈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1)人际交往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性格开朗,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能及时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病态,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是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通过人际交往,我们才能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正如孔子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和交往原则

(1)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完备基本交往礼仪,是交往的前提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豁达、大度、谦和、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人,人际关系通常较为融洽。相反,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往往无法搞好人际关系。

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交往礼仪,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际交往往往从第一印象开始,仪表得体,举止有礼,会给人产生相容的感觉,为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一是交往行为要合法。建立在不合法基础上的交往是靠不住的,因为这种交往往往以哥们义气为幌子,以金钱为诱饵,以不平等交换为条件,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走入交往的误区。所以交往不能盲目,注意合法是前提。

二是交往必须以对方为中心。这是被许多学者公认的原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提出交往的“三A”原则,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第一个A为接受对方,英文单词Accept:第二个A为重视对方,英文单词Appreciate第三个A为赞美对方,英文单词Admire。

要想做到这三点不难,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缺乏的就是角色互换的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别人。不能总是老师对不起他,同学对不起他,父母对不起他,满肚子怨言。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善待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给学生创造提高交往能力的培训机会。

(1)举办演讲、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中最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口才非凡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是适时,适量、适度。掌握这个原则并努力锻炼就能成功。乔吉拉德是美国的汽车销售大王,平均每天6辆的销售记录无人打破『而他患有严重口吃,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每天对着镜子苦练,最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上最伟大的销售员”。

敦促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给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的锻炼机会,只要他们持之以恒,刻苦训练,表达能力就一定能增强。

(2)通过募捐、义务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融和能力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小陈,见了谁都很客气。刚一开始,他的同学们还很喜欢他的礼貌,可是时间一久,他发现自己并不能深入地和人交流,觉得自己和别人总是隔着一层,并且和同事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真的觉得很累。他不明白,为什么小张为人大大咧咧,有时还对人发脾气,知心朋友却不少,自己可是全部按照人际交往的规范来做的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偏差 校正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相互交流过程。马克思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亚里士多德语:“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时期,人际交往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其心胸愉悦,视野开阔,个性健全,乐观向上。

一、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的意义

1.促进身心健康,形成良好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导致精神敏感、紧张、抑郁甚至生理疾病。大学生远离故土,异乡求学,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需要与同学、老师构建新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他人分享快乐,向朋友倾诉苦闷。这种交流过程可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有利于心身健康。人的个性只有在健康的人际交往中才能不断完善,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豁达宽容,情绪稳定,有归属感,积极向上,开朗大方;如果缺乏与他人沟通,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内向。

2.培养交际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者的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将来要立足社会,取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学生如交际能力强,能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拥有更多机遇,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开拓视野,培养能力,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绩效

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益。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能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能让人感受温馨、安全、舒适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人乐观,积极向上。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这种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绩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偏差

1.人际交往功利性

受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潮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注重物质利益,常常只考虑自身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不是因志同道合,而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为了评优入党,考试及格,或找一份体面工作等,而与他人交往,过分强调自身需要。

2.人际交往虚拟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上以一种不见面的方式交流,使人际交往呈现虚拟性,容易使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人伦道德的约束,甚至放纵自己,在网上随意说谎,散布流言,虚假信息,使人上当受骗。网络交往还导致现实人际直接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化,使人性格内向孤僻。

3.人际交往自我性

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强烈,只关心自身感受,傲气轻狂,忽视他人,与人意见相左则怒气冲冲,暴跳如雷,痛快时则天南海北,忘乎所以,不考虑他人感受。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与想法,甚至与人构筑一道心理屏障,不能敞开心扉,坦诚待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很多。首先,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负与自卑就是自我认识障碍的极端表现;同时也不能全面认识他人,常常带有片面性,如以貌取人,注重第一印象,抱有偏见和成见,影响人际交往。其次,大学生情感丰富敏感,易表现为过分强烈或过于冷漠,也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再次,因个性差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误解、矛盾、冲突,也会造成交往障碍。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的校正

1.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首先,明确人际交往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人际交往关系自己切身利益,也关系他人利益。健康的人际交往不仅利己,也要利于他人。在日常交往中,只有充分考虑他人利益,方便别人即方便自己,多为他人着想,才能赢得他人尊敬。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才能获得他人真诚的帮助,逐渐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诚信宽容。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论贫富贵贱,都要平等相待。这是因为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互利行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再次,在人际交往中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如有矛盾冲突,一定要宽容大度,尽量克制忍让,不要斤斤计较,唯我独尊。

2.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首先,要知己知彼,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大学生应学会自省,客观评价自我,既不自命清高,亦不妄自菲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交往中扬长避短。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交往对象一定要慎重,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方。其次,是学会展现自身魅力。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来源于多种因素,如人的外在表现,包括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职业地位,人的内在品质包括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充分展现自身吸引力,要举止大方,心平气和,让人感到轻松自在;要细心倾听,稳重谦逊,让人感到踏实真诚;要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让人觉得亲和愉悦。

3.经常的人际交往实践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人际交往理论和知识修养,还要积极参加各种人际交往实践,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大都局限于校园里,对社会认识过于单纯,容易犯理想化毛病。如不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正确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角色定位,很难与人协作共事,缺乏团队精神和意识,容易出现各种人际交往上的心理偏差。学校可针对性地不定期组织一些相关辅导活动,训练学生基本的交往技能,使其形成主动积极交往的心态,释放心理压力。

4.建立人际交往障碍疏导机制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建立包括人际交往障碍筛查、反馈、干预、跟踪一体化的疏导机制十分必要。首先,要及时发现,早期预警,对刚入校的新生逐一排查,对高年级学生建立班级信息员反馈制度,发现有人际交往异常情况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心理咨询中心,由辅导员老师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干预,进行有效疏导。对曾经出现过人际障碍的学生要实施跟踪制度,定期反馈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情况。其次,要搭建心理疏导平台,如设立心灵热线、网络咨询等,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潘虹.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06).

[2]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4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作用研究

一、礼仪教育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然联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中外礼仪、求职礼仪和网络礼仪等。

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在人际沟通时,妥善处理组织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仪。因为礼仪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和润滑剂。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表达尊重和友好,增进了解与信任。在交际中,周到的礼仪能够使交际各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所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粗鲁无礼,容易使人产生否定情感,从而阻塞人际沟通的心理通道。

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教育,让学生在提高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懂得运用形象管理技巧,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适宜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赞许。“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必备的条件。

二、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渴望获得情感交流和个性肯定,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自卑、多疑、敏感、嫉妒等情绪体验,进而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礼仪教育中所涉及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普及礼仪基本常识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充满朝气、志向远大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渴望参与社交活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们如何做到知礼、守礼,如何运用合适的交际礼仪提高自身吸引力等问题,通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如: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名片礼仪等,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习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当下,高校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常常忽视基本礼仪素养教育,容易产生大学生礼仪知识匮乏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强化积极交际心理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习俗、心理和社会地位等障碍,其中,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能力较缺乏的大学生的“坎儿”,刚刚进入高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傲、嫉妒、猜忌、羞怯等心理体验。在这些心理体验中,自卑最为突出。而笔者对于所在地市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学生内心自卑的主要来源是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

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自卑心理的疏导,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首先让学生悦纳自我;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形象的优劣势和学习形象管理的技巧;第三,让学生常常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鼓励和赞扬。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完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信、谦虚、从容,不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大学生个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第一印象”给交往对象带来的效应,让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到礼仪“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等知识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用好塑造良好印象的重要工具——社交礼仪,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进行个人形象塑造,不断获得交际的成功。

(三)动态细微处夯实培训,引导打造自身魅力

微笑是特殊的情绪语言,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社交人员的形象展示离不开微笑的运用。例如,微笑让北京奥运会的礼仪小姐成为中国的“名片”。因此笔者在礼仪教学中将微笑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从口眼结合;笑与情、气质的结合;笑与语言结合;笑与仪表、仪态结合4个方面训练,以笑助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不断展现青年大学生友善、谦恭的人生价值观和青春魅力。

(四)重点锤炼敬语运用,交谈礼仪促学生人际交往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人说话交谈的水平,对塑造自身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交谈礼仪基本知识掌握欠缺、运用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说、如何听的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正确的说(普通话练习等)、如何清晰地说(包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等)、如何礼貌的说(如何善于倾听、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等)、如何幽默地说(幽默艺术学习等),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练习,收效很好。

四、总结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8-02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在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中生是社会中重要且特殊的群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中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故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重要性

(一)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一个人通过交往,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更深刻、更主动的发挥自身价值和潜能。”“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高中生之间以及高中生与其他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技能,包括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待人处世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健康心理能力、健全人格的能力等等。

(二)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和技能、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进入高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高中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人际交往已成为获得更新、更多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人际交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拓展思维、启迪智慧。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高中生感到自己被他人认可,满足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在交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促进高中生的社会化进程。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高中生初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艺术,在实践中学会辨别真假美丑,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人际交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也是为未来成就事业打基础的阶段,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今后做好工作、开创事业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具有极强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缺乏交往的经验和技巧

高中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处于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大多具有极强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由于交往经验和技巧的缺乏,给高中生带来极大的困惑和打击。

(二)朋友之间缺乏信任感,知心朋友很少

在当代,大部分高中生具有先帮助别人而后得人助的思想,但存在不能全面看问题,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样的高中生只能在自己狭小生活圈子里,封闭自己,不能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最终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三)高中生人际交往功利性趋势加重

有些高中生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于人际交往。在高中生眼中友情不仅仅被视为情感交流的渠道,高中生人际交往已带有一定的社会印记,是高中生的意识形态开始迈向社会的一个基本迹象。

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物欲化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思想也影响了高中生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社会竞争不公平,人情交往、功利性在高中生人际交往中愈演愈烈。

2.我国常年以来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一味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与技巧基本知识的教育,这些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也是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3.缺乏正确的规范和引导。社会是个大染缸,社会风气具有渲染性。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高中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已逐渐潜入高中生的意识形态。

三、提升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自觉学习和提高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尊重他人,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真诚等情感,缩短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高中生个性比较强,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在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的态度。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真诚是友情的剂。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要诚恳批评。对人、对事要实事求是,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要在背后诽谤人,能做到表里如一、襟怀坦荡。在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相信别人和取得别人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要言必行,即说真话,不说假话;其次要行必果,即实践诺言。

(二)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规范与引导

将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中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抓文化建设,为高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和规范高中生的人际交往。

高中生需要将学的人际交往知识运用到一些交际场合,学校团委及学生会等组织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不同的高中生去展现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可以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改变自我封闭的状态,慢慢地融入学生群体生活中。

高中生正处于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高中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波.高中生礼仪教育――沟通与演讲实用教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刘俊庭,吴纪饶.高中生健康教育[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邢莹,吴敏.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郑州高中出版社,2002.

[4]黄梅.高校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6篇

关键词: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而心理问题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烦恼,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诸如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或轻或重,轻者对自我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严重的则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大学生活中,宿舍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那么,宿舍中人际关系模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宿舍人际关系模式的含义、种类、特点

1.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含义

宿舍人际关系模式的含义:是宿舍内部所有人际关系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内容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维、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的总和。

2.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种类

根据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四人宿舍为例),将宿舍人际关系模式又划分为民主型(图1)、集中型(图2)、分散型(图3)模式。民主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经常沟通,相互合作,宿舍的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彼此之间关系平等。集中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中有一个明显的核心人物,宿舍的重大事务由核心人物决定,成员之间交流频率高,凝聚力强。这两种类型属于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分散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在交往过程,有一个成员是孤立在其他成员之外,这个成员缺乏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其他成员之间经常沟通。这种类型属于非合理交往模式。

3.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

(1)非正式小群体交往模式。作为非正式是因为,宿舍成员在宿舍里可以支配时间和选择活动方式,可以自己处理个人事情。

(2)宿舍成员的相似性。同一宿舍群体表现出相似性。这表现在宿舍成员的年龄基本相同,一般都在18~22 岁之间;性别相同;所学专业和年级基本相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等等。

(3)交往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宿舍成员之间虽然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但宿舍成员之间交往模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在不遇到外力的作用下,这种交往模式是很难以改变。

二、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宿舍是主要生活空间,是大学生社交最直接的场所。宿舍成员不仅在空间活动具有共同性(学习、锻炼、休息、吃饭等均在一起),而且相处时间具有长久性(从早到晚,从入学到毕业)。宿舍成员之间交往模式一旦形成和谐的氛围,并稳定下来,宿舍成员之间就会自觉地采取各种方式朝向于某一目标,使得个性得以发展,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而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利于维护或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反之,相反。

因民主型和集中型的宿舍人际交往模式是属于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民主型和集中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得宿舍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宿舍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归属感,从而使人温暖、安全、愉快,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分散型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典型的非合理交往模式,有一个成员与其余的3个成员保持独立。这样容易形成某个成员的心理封闭,从而导致个人长期受到压抑,使人感到压抑、焦虑、烦恼、从而阻碍了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必然收到影响,进一步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

民主型和集中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不仅使宿舍成员感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从而满足自尊心,提高自信心,而且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可以促使宿舍成员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不断调整、纠正,使自我意识变得客观、全面。

三、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在通常情况下,根据大学的学期设置及伴随的各种外力作用划分,宿舍人际交往模式会有3 次自然的变化。

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原始定向阶段模式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可能性较大的是民主型或集中型,可能性较小的形成分散型,因为这一时期有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工作的引导),对成员开始施加影响,前面提到的各种适用性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缓解。但是一旦进行正常的大学生活之后,主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学习问题。而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差异表现不是很明显,但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将成为宿舍成员人际关系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试成绩的差异越大对于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越大,个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或者挂红灯的同学,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自我封闭意识,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将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转化为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因此,在大二上学期,宿舍人际交往模式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型,形成合理人际交往模式或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

第二次转型是在大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之间。产生分化和整合的重大事件有二个方面:第一,人际。伴随2年多的交往,在群体内部又形成更稳定的2人或3人群体,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整个大的群体。第二,就业的抉择。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每个大学生都是切身的体会者。每个人都试图给自己多创造一些优势,加上近年来考证热潮的兴起,考证的人十分明显自然走在一起,为着自己的理想做更进一步的努力。第二次转型是在第一次转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转型的结果是产生合理人际交往模式或非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

第三次变化发生在上岗实习(大三上半学期)前一段时间。这一阶段面临最重大的事件是就业的结果以及与异性的情感问题等。获得好的工作与没有找到工作的成员将在此时期的生活中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学期对于那些失意的同学来说每天都是心理承受最大压力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祸。这一时期也将形成新的宿舍人际交往模式(主要是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模式转化的,这只是一个宏观分析的模式和框架,在具体分析某个宿舍人际交往模式时,要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去研究它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其次,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化的时间和次数,也不是固定的,最终还取决于宿舍成员是否具有相似性。再次,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型期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总之,要加强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干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意识,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可以从其个人及其寝室结构两个方面予以综合解决,这比单独从个人方面分析更容易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7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流砥柱,要实现这个中国梦,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单纯之强健的体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状态。【2】近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放弃生命的事件屡屡见于报端,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全社会日益重视起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我们就怎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一些探讨【3】。

一、树立全面的健康观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观来说,一个人的健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健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没有疾病,有良好的体态,精力充沛,消除疲劳快,能够很好地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心态平和,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同学、团队能够友好相处,有良好的合作性,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3、社会适应良好: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能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自我感觉和平、安宁。4、道德行为健康:个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够按照道德规范标准来约支配、支配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上述四点,就可以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健康观【4】。

二、注意学习健康知识

一个人想要达到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一个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首先在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之后,还要学习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基本的人体生理常识,营养卫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安全及自我防卫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见的问题【5】。学会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用科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同学们度过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其次仅仅有了正确的健康观和基本的健康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里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去执行,要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改变自己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真正拥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到健康生活所带来的丰富、精彩的人生。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里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个人的心里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6】。大学生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交往欲望,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大学生常因个性的差异及缺乏正确的交往方法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与疑惑,难免会遇见一些挫折,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克服人际交往中遇见的障碍,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7】。

影响人健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就是遗传、环境和行为【8】。一般来说遗传因素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就个人而言要彻底改变环境也是相当困难的。而行为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健康中的作用则最为突出,人们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选择积极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9】。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过程中,正是通过知―信―行的高度统一,从而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避免和纠正有害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说打开健康宝箱的金钥匙就掌握在大学生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胡凯. 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华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5):108-110

[3]谢炳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魏兆瑜.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325

[5]查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探讨. 青少年研究,2003,(3):17-18

[6]陆华圣,孟祥立. 体育与健康.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朱卫雄,郭晶,吴立新.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8篇

【关键词】庄浪户村 民族关系 调查

【中图分类号】C965 【文献标识码】A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文章选取一个以回族为主体同时拥有汉、维、东乡等三个民族的多民族村为对象,对该村的民族关系进行个案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为多民族杂居村的民族关系研究做出贡献。

基本情况

庄浪户村概况。庄浪户村位于玛纳斯县城以南约五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玛纳斯河东岸,地势南高北低。庄浪户村居住地南北宽400米,东西长1000米,总面积约40公顷。主要有回族、汉族、东乡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据2013年实地调查,本村共263户1043人,各族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回族71.3%,汉族23.3%,东乡族、维吾尔族6.4%,是一个典型的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村落。据村庄的年长者介绍,清朝同治年间由于庄浪县连年闹饥荒加之清朝统治者对回族的迫害和欺压,第一批回族和部分汉族不远千里迁居于此,随后庄浪县的回族陆续迁往此。

调查经过与研究方法。调查对象是玛纳斯县庄浪户村的回、汉、东乡和维族,根据各民族人数的多少本人分别对其进行了相应比例的抽样调查。本村维族和东乡族人数较少,为了调查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所以对这两个民族的村民基本上全部都进行了访谈或者问卷调查,而调查的回族和汉族的比例大约是本村回族和汉族的40%,其中维族12户,共27人,东乡族12户,共31人,回族约450人,汉族约100人。

调查方法采取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本研究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对重点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问卷主要围绕着:居住格局与择邻意愿、、族际通婚、语言使用等变量进行设计。共计40个问题,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率为98%,并对这些变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分析本村的民族关系现状。抽样中我们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男女比例、人口数量等因素,根据各民族在村子中人口所占比例分别对维族10份,东乡族10份,回族25份,汉族15份进行调查填写。在男女比例上由于女性惯于料理家务男人惯于主外所以在发放中男性占到36份女性24份。

历史文献法。在对玛纳斯县志等相关的文史资料做了充分搜集、整理基础上,力求对当地的人文、风俗、历史、地理背景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维、东乡、回和汉族民族关系的若干变量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在1964年出版的《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测度族群关系的多维模型,这个模型明确的提出了七个测量族群关系的维度或变量,中国学者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在研究中把它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八个变量指标,包括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情况、族群分层、族际通婚和族群意识。本文运用这八个变量中的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族际交往、族际通婚和等五个变量。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立足田野资料,对本村民族关系进行分析。

居住格局。居住格局是社会交往客观条件之一。所以在研究族群关系是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因为人们通常“同类相聚”,居住社区的形成往往与这种“相聚”和“排他”的趋势有关;其次,居住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对居民与其他族群成员的日常交往形成一个稳定的客观条件。②族群混居则有助于各族群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族群隔离居住则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庄浪户村存在一条比较明显的界线,将汉族与回族分割开来,这条界线就是从东边数本村的第四条巷道。回族人基本居住在巷道以西的地方,巷道以东则以汉族人为主。可见,回族和汉族是分离的,但是随着近几年汉族人搬迁到县城居住,他们的房子也有卖给回族居住的。在问到“您与汉族的邻里关系怎么样?”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都是经常来往,关系很好有事情也会相互帮忙,而维族都居住在本村的最东北角上,东乡族则散居在回民的社区。由此也形成了散居村落中的小聚居,这种居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间的交往。

语言使用。“语言文字既是各个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众在现时日常生活中相互进行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衡量当前的族群关系现状时,关于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语言变化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③同时,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里语言也是构成民族的四个特征之一,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和沟通的桥梁,只有掌握了彼此的语言,不同民族之间才有可能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才有进一步合作与共处可能,族际交往才可能更加频繁和自然。生活在庄浪户村的各族村民,73%是回族,23.5%是汉族,2.3%是维吾尔族,1.3%是东乡族,基于这个人口比例,汉语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语言。由于此地的东乡族也都基本不会说东乡语,所以汉、回、东乡族都是说汉语。在调查中只对维吾尔族村民的汉语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被调查的维族的37%的人对汉语能做到会说会写,55.5%的人会说,7%的人能听懂不会说。足见汉语在这个村庄的使用频率和影响力。对本村学习汉语的态度上我们用“您最希望孩子学习那种语言?答案A汉语 B维语C东乡语D英语E其他”统计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汉语这一项,也就是汉语是100%,其次是英语占到90%,在对东乡族和维族的调查中他们都希望自己孩子会汉语和本民族的语言,但是东乡族对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期望明显要低于维族对孩子学习维语的期望。这与在新疆这样一个维吾尔族聚居区有关系,他们认为语言是对民族的认同,不能忘记自己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对学习汉语的态度。

从本村的语言调查显示,各民族族际交往中有能够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也为相互交流打下了基础。汉语是主要的族际交流语言。

族际交往。民族间的交往是整个社会交往中的抽象化的一种关系。民族关系正式通过民族间的个体交往从微观上表现出来,通过对民族间个体交往的程度、范围等指标的考察,观察民族间整体关系,相互之间的融合度、凝聚力。我们通过“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情况?”来测量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在族际交往中是否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乡、回族认为与汉族经常交往的74%,有交往的20%,汉族认为与东乡、回族经常交往的占85%,有交往的占10%。维族中认为与汉族经常交往的占50%,有交往的占25%,而汉族中认为与维族经常交往的占50%,有交往的占35%。东乡、回族认为与维族经常交往的占56%,有交往的占28%,维族中认为与东乡、回族经常交往的占55%,有交往的占30%。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各民族之间认为不来往的比例为0,也就是说人们都能摆脱民族和宗教的限制。根据马戎的观点,从民族间交往的比例来看各民族交往比较频繁,这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融。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互相帮忙的占最大比例(66.7%),其次是娱乐聊天(20%),节日拜访(8.3%),私人聚会(5%)。在调查中有的被访者把所有选项都选了,从调查显示,不同的在交往内容上限制了各个信仰者交往的深度,但是从交往频率上看在承认彼此差异的情况下它并没有阻碍各民族间良好的互动。

表一 :“您能接受不同的人吗?”(人,%)

族际通婚。本人走访了庄浪户村的村民,了解到各民族之间的通婚情况是回、汉族通婚的有4户,回、东乡族通婚的有7户,回、维族通婚的有1户,其他都是族内婚。其中回族与维族通婚的家庭中女方是维族,并且她的汉语水平很高是全村维族中汉语水平最高的一个,能达到会说会写,这与她本科毕业的学历分不开。下面是对当事人的一段访谈:

个案一 访谈对象:马X(回族,男29岁)访谈时间:2013年8月15日11:30

问:你会同意你儿子将来娶个汉族媳妇吗?

答:如果她可以入教,我们是可以商量的。

个案二 访谈对象:张XX(回族,男48岁)访谈时间:2013年8月15日15:00

问:您怎么看待回族和汉族结婚呢?

答:汉族和回族通婚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人的思想也开放了,只要汉族一方加入伊斯兰教就可以了。在饮食上是相互尊重的,生活习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戈登在衡量民族关系的七个变量中,也将族际通婚视为衡量民族关系的最重要变量之一。④“一般来说,当两个种族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则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族群关系是比较好的。”⑤可见,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不同,对族际间通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是自始至终的。本村中回族和汉族通婚的比例约为4%,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而回族和东乡族因为有相同的,尽管生活习惯上有所差异他们之间的通婚率远高于回汉间的通婚率,约为58%。维族和东乡、回、汉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要远大于东乡、回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除了马某媳妇以外,在本村没有见到维族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从走访的族际通婚的家庭了解到他们的感情都很好,没有离婚的,相对于很多族内婚而言他们反而更和睦。在对40份问卷调查中新一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年轻人(15~40岁)在对“您希望自己的配偶是?”和“您希望自己的子女的配偶是?”的回答中,选择感情好可以接受非伊斯兰教徒入教的人的比例为20%。这与现实中回汉4%的通婚率高出了16%,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加强,人们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内在、外在两类基本要素。内在要素分为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外在要素分为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⑥外在的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体现了内在的宗教意识。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能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能在造成社会动乱,阻碍社会发展发挥消极作用。各民族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民族交往等。同时,也对民族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民族间和睦相处、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本村的村民除了和回族通婚的汉族加入了伊斯兰教,其余的汉族都是非穆斯林教徒。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庄浪户村的四个民族中维、东乡和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笔者在调查中对回族和东乡族都问同一个问题:“你是回民吗?”回答都是“是”。在他们的意识里回民是穆斯林的代称。当问到:“你是东乡族吗?”他们很肯定的回答“是”。当问到:“你是回民、回族和东乡族时?”他们很清楚的回答:“回民(穆斯林),东乡族”。在对东乡族的老人和小孩的调查中,他们第一反应都是“回民(穆斯林)”问到民族时才会回答是东乡族。他们还会补充一点,我们和回族有一点不一样。例如:我们有自己语言等。可见他们和回族有着共同的宗教认同。在日常交往中东乡族和回族都是使用汉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东乡族和回族的关系都很和睦,从他们较高的族际通婚率就可以证明。而同样的宗教认同在维族和东乡、回族之间并没有引起很高的通婚率。主要是维族在民族认同上很明确的族群认同(维族),再者因为维族的生活习惯、语言、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村里的其他民族较大。所以与其他民族通婚现象较少。

我们用“对不同的人的接受情况?”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各民族选择“没有隔阂,可以接受”的占85.3%,选择“无所谓”的占14 %,选择“有隔阂,不接受”占0.67%。可见,不同的对族际交往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对“宗教对您日常生活影响?”的调查中,东乡、回、和维族的选择多倾向与“影响非常大”和“有一些影响”占到78%。而汉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多为“有些影响”占20%,也有40%的汉族选择“没有影响”。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由对宗教生活引起的宗教民族认同和族际互动也有一定影响。

跨域宗教的族际交流。如果从来分的话本村的居民可分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本村的回族、东乡族和维族都信仰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中以宗教为文化边界的是否会对民族认同感、亲情感产生影响?例如:东乡族和回族都信仰伊斯兰教,不论是族际通婚、日常往来还是其民族性的认同都和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几乎所有的东乡族在相同的下跟回族有着超越民族的亲密感,同样,在本村的回族居民中也只是与东乡族为邻的人知道本村有东乡族,其他回族并不知道有东乡族,而是认为他们也是回族。所以对不同民族进行评价时人们无意识的会受到的影响。产生以为核心的认同机制。在对“你认为哪个民族最值得信任?”的调查中98%回族选择了本民族,在这98%中含有3%的东乡族因为他认为东乡族也是回族。汉族占到3%,而在东乡族的回答中回族占到了80%,其次是东乡族16%,汉族占3%,维族1%。维吾尔族中本民族占98%,汉族占2%,汉族中90%选择本民族,7%的选择回族,3%的选择维族。这些是否就可以说在族际交流中,宗教成为了族际互动的障碍呢?由于新疆的经济特点、民族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就决定了各民族必须跨域宗教限制,互相交往。

小结

总体而言,从整个调查来看,庄浪户村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跟国家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是相符合的。这种和谐关系在民族交往、语言使用、族际通婚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尽管在长期的生活中,因为利益、生活习惯等难免有些磨擦,但是没有影响整个良好关系的大局。正是这样一个个底层基础的和谐村落才够成了更高层次统一、团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③⑤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227页,第222页,第279页,第217~219页。

④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到理论与方法》,天津出版社,1997年,第53~78页。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9篇

【论文摘要】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遮薄弱,尤其是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将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做初步探讨。

1.背景和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的日益彰显。因此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更加突出。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似乎没有明文规定这方面的内容,但是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求》中,强调“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对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实际上,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跨文化意识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薄弱。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每次在第一节课和学生打招呼时,绝大多数学生总是用Good morning,teacher来回应。而英语文化中,teacher基本上是不能作称呼用语的。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切实的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词汇教学

词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第一基础。一般来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母语(主要是汉语)来学习英语。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很少,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个词的翻译,概念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在词汇教学方面尤其要注重这些差异。使学生在第一次认识单词的时候就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比如说,dragon,学生认识这个词往往从“龙”这个翻译开始。但是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对龙的概念理解差距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往往是权势、高贵和尊严的象征,与皇室紧密相连,而在英美文化中,龙往往象征着凶残,其形象往往是有翅膀,能喷火,常是珍宝或王子的守卫者。像这样的文化负载词,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花精力,解释清楚,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才有利于这些词在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2.2听说教学

听说是高职高专学生更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其中,跨文化意识和知识的不足更常常构成听说能力培养的障碍。比如英语文化中,对于建议往往以间接方式提出,避免强加于人,以表示礼貌。比如,提建议的常见表达有:Why not do…?What about……? Shall wew? Would youlike to do}二?而中国文化中人们,尤其是朋友之间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千万不要做·……这事应该这么做等等。如果学生知道这一现象.在对话中可能就会避免出现使用‘`You should eat more.”这样的句子,而用更加礼貌的说法“Would you like to eat more?"。总之,这些跨文化的知识,会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尴尬和交际失败的情况。在听说教学中,能更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跨文化差异的形式就是英美电影。但是在放映电影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评注来让学生注意英美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才会收到更佳效果。

2.3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是教学中最大的模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保证学生词汇和语法能力基础上,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补充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识,比如典故,宗教知识等。此外,篇章结构的文化差异也会对阅读和写作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些与文化相关阅读技巧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及写作能力。比如:英美文章往往有主题句,放于段首,而汉语文章却往往是归纳式的,最后总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寻找主题句快速和准确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时写作当中也可以效仿,使学生写作更符合英美文体风格。

2.4开发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教学的延伸。光靠课上教师补充英美文化知识,是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的的。最好的是以课堂补充为诱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移情效果,让学生主动高效地了解消化英美文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籍,电影等文化大餐等来实现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能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做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