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31 16:30:35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1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质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由于学校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不良风气和习惯,在这种教育惯性下,难免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缺乏创造力,按部就班,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如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课表上的劳技课程形同虚设、移作他用,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笔者有幸在实践基地任教,几年来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尝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并获得成功。现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探究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师傅带徒弟式,即传统的手把手式地教学生,然后通过“传帮带”扩散开来;2.作坊批量生产式,类似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老师在台上详细演示制作步骤,学生们在台下一步步跟着做。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先教后学,先知后行,把手教也好,集体示范也罢,学生只是局限于学会做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探索体验,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由于没有切身体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只是短时的,只停留于课堂,时间一长也便忘了。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为此,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将之称为“探究体验式”。

例如,教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工艺制作》中的“项目二・包装工艺――包装盒的制作”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我们平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包装盒,新课开始,我不急于教学生做的方法,而是先分小组欣赏各组搜集过来的各种包装盒,交流一下其功能和特色,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包装盒,动手拆一拆,探究一下其所需哪些材料,研究一下运用哪些制作方法,猜想一下制作步骤,然后动手尝试验证之前探究方法的正确性。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小组若遇困难,无法组内解决,可以寻求帮助,个性问题单独点拨让其继续探究,若是共性问题,可上台演示,集体帮助,也可让成功的先进小组上台演示介绍经验,然后大家结合本组经验探究方法提出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拆一拆,想一想,探索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方法和技能,而且互相合作,锻炼思维,效果很是明显,可以举一反三。

二、运用项目任务共同发展,引设计创新

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然,心理学称之为个性差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个性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为人师者,只有正视它的存在,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获得进步。

为此,我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做法,精心设计了《层级项目任务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项任务,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一刀切”面临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

任务书上的任务分为三级:一级是根据所学技能,按照图纸完成作品。二级是在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组合,制作出新的作品。三级是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并阐述创意。例如,教授《绳结工艺・中国结》一课,在学生体验了绳之魅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尝试掌握基本的制作技能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自主选择项目任务书》如下: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选出组长,分工协作,人人动手,互帮互助。

友情提醒:制作前先M定一个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工具使用时,注意自身和同伴的安全。

任务一:根据掌握编制吉祥结的方法,并试着打一个吉祥结。

任务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结创意组合,自主设计、组合,小组分工合作,根据所学中国结的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小组合作学习各种中国结图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结编制,进行创意组合(两个以上,其中至少有一个吉祥结),并阐述寓意。

友情提醒:先拟定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

完成“任务二”时,有学生运用同心结与平结组合成一只可爱的蜻蜓,我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加以启发:你还可以运用所学中国结的特点组合成哪些造型?你是否能借助不同绳线的颜色编织出独特的中国结造型?

任务三: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改变编法和走绳的路线,创造新的中国结形式。

例如,吉祥结四耳变为六耳的样子,尝试一下变成五耳、七耳……又会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自我评估,自主选择自己能完成并感兴趣的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尝试新方法、新组合,大胆创新,这样,不仅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动手参与制作的乐趣。

三、利用多种激励评价,促升华发展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反思自主探究、体验实践的过程,使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重组认知结构,完善思维。在长期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如下方法。

(一)随机应变评价法

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不同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比如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教师评价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以鼓励为主,提出建设性意见,促其发展。

(二)设立奖项,集体评价法

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课堂评价亦然。比如,我在教授《木工・笔筒的制作》一课时,我分别设立“鲁班巧手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整洁奖”“最佳表达奖”等奖项,并制定相应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集体评议,各组选出最佳作品置于展示台,并派代表阐述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寓意或创意,全班举手投票选举。

(三)立体全方位评价法

所谓立体全方位,就是老师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表,学生结合评价要求先自评,然后小组根据组员参与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互评并说明理由,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情况和小组的集体展示表现综合打出总评。

(四)提点延伸法

即教师利用教学智慧,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加以追问,促其思考升华。比如我在教授《工艺制作・纸藤花艺》一课时,一学生介绍她制作的康乃馨作品的寓意时,我随机追问她:你想把这亲手制作的寓意美好的康乃馨送给谁?为什么?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孩子们的表达很是精彩,情感引起共鸣。

总之,我们要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选择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初中劳技课成为学生喜欢的灵动课堂,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

[2]郭元祥.C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

[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2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编制是必需的,我们决定编写《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更加系列化,确保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为了切实减轻老师指导劳动实践教育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快乐地指导这门课程,最后,也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了解、熟悉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独创。因此,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及时把研究成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老师参考,从容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队伍中来。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3篇

课程整合是学校为了将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革新举措。它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在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其内容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因此,笔者尝试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实现了劳技课程与信息、研学领域的整合、联动,充分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开放式的动态教学环境。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课程,当然也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与劳技教学的整合,能扩展劳技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间统一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劳技教学模式。

例如,教材“园艺”这部分内容,全书只有43页,却要32课时完成。常见花卉的特性和养护要点都没有介绍,仅靠一点课本知识很难开展教学。劳技教师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欠缺,上课时底气不足,不敢展开讲,害怕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容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例如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养花、家庭简易插花、家庭自制植物盆景的相关知识。在具体的“走进园艺世界”的教学中,考虑到盆景艺术操作难,学生不易进行操作实践,因此,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盆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盆景图片。同时,让学生查找有关奥运花卉介绍、校园花卉调查、中国十大名花介绍、江苏省名花和名树介绍、制作花束等有关内容,从而为引出学习内容和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已向各学科不断渗透。它能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劳技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劳技教学更容易也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单纯的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为原本单纯以劳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加以实施,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4篇

【关键词】劳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与劳动基地建设,把实践课与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养成教育整合起来,体会农民的艰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学校立足于劳动基地,整合资源,积极挖掘劳动基地的教育资源。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为了保证学生主题探索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必须开发“劳动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设置了农作物种植区、花卉栽培区、果树栽种区三类实践区域。

1.开辟农作物种植区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给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提供广阔舞台,学校开辟了红领巾蔬菜园。这块实践区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主题式探究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情怀。在红领巾蔬菜园里,依托学校有种植经验的老师和当地果农的指导下,种植了黄瓜、小西红柿、茄子、向日葵、丝瓜、青椒等,由三年级以上各班包干,班主任老师做导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管理。学生亲历植物从播种、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了劳动以及与自然和生活接触的充实感,体会到了探究与知识成长的快乐。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还有教师,为更好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或请教田间老农,或请教诸多经验的同事,或参阅资料,从中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学习体验。

2.开辟花卉栽培区

花卉栽培区设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花卉栽培区常见花卉有矮牵牛、含羞草、彩叶草、一串红、孔雀草等。这些花卉大多是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用种子培植出来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从劳动技术方式(如花卉的水培和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育种)、劳动设备(如自动浇水系统)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加了劳动基地的科技含金量。部分班级和老师利用了无土栽培中比较具有观赏性的水培技术培养观赏植物。这样,学生始终对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满腔热情,还不忘写下观察日记。

3.开辟果树栽培区

果树栽培区有红领巾柿子园、红领巾桃李园、红领巾百果园组成,里面有桃树、李树、梨树、橘子树、柿子树、枣树等多种树种,树种是学校从附近的温萧花圃中引进的。通过《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些果树有了大概的了解。在实践中,孩子们的天性得到释放,交往能力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小小园艺师”,给校园的果树挂上了名片,那一张张植物名片不正是学生能力的展现吗?

结合劳动基地资源,大队部还开展了“劳动基地解说员评比”等活动。在乐清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暨劳动基地观摩会上,劳动基地解说员们生动的介绍,深受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乐清日报还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基地生机盎然景象的新闻,使劳动基地资源释放出更大的教育意义和能量。

二、劳动基地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利用

劳动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情境性”资源,指导教师围绕活动主题,灵活地利用劳动基地开展主题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这个开放的生态领地,发展实践能力。

1.利用劳动基地资源,生成实践主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劳动基地“情境”里,开放的空间催生着各种问题的诞生,例如“这是什么蔬菜?”、“这种蔬菜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花?”等。学生反映,这么多的植物,要是有它们自己的“名片”就好了,只要一看名片,就知道植物的品种和特点,于是就生成了《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通过实地参观学校,联系学校附近的温萧花圃,请园艺师傅介绍,上网查找资料、观察、采访调查、制作校园植物名片、给校园植物名片挂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近校园植物,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开展活动研究

有空地的学校建个规模不等的学生劳动基地自是不难,难就难在教师课程意识的真正觉醒、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实践研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基地的综合育人效应的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实践性都决定着不能把学生规限在教室里,而是需要把活动延伸到农田里、沟渠边和大棚内,另外,活动时间可以在课堂40分钟内,也可以在大课间、晨会课、午间和放学时进行。于是科学老师带领学校科学社团学生在红领巾劳动实践实验室里搞着一个个实验,有一阵子,花卉无土栽培成了他们研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通过上网浏览初步掌握无土栽培技术的概念,认识其优点,了解无土栽培的各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无土栽培风信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劳动基地资源,展示成果活动

劳动基地资源丰富多样,一年四季果蔬飘香。学生们精心培植的小番茄、玩具南瓜、茄子、黄瓜等,都成学生的最爱。如何展示这些果实呢?美术老师别出心裁,结合劳动基地的蔬菜果实,设计了一堂《蔬果造型》成果展示活动课。学生通过观察,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剪、切、拼接、雕刻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及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看着学校劳动基地绽开美丽笑脸的向日葵,老师们又想到了利用丝网制作向日葵,设计了一堂《制作丝网向日葵》成果展示活动课,通过了解与丝网有关的知识,知道丝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丝网花的制作技术,巩固扎、拼接等制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总之,学校选取劳动基地为切入口,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能创新。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创新教育的研究者认为,思维、实践是两个关键的方面。我们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没有思维何来创造,而思维的基础是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没有实践需求就没有探索,而探索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应以启发和帮助的意识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学生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行苦”的深刻含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自参与劳动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术素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本劳动技能训练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劳动技能,为此要求学校要设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相关器材,为上好劳动实践课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实践技术,学校应加强实践课的常规管理,教师要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学生要有学习笔记、作业本等,以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上好综合实践课,同时要严把考核关,使实践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三、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并教学不同的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种植组:学习农作物种植

在学校的一角开辟植物园,带领学生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期盼丰收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创造幸福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丽的人生。

2.编制组:学习简单的中国结,十字绣,毛线编织,串珠等手工艺品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既体验了劳动创造美,劳动造就美,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会编结的基础上在提供条件进行创新、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丰富的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一个人生活在已知的领域里,如果只满足于前人的创造成果,缺少对新生活的关注和激情,缺少了质疑的机会和释疑的渴望,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和捕捉具有求异思维的提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技术。

3.烹饪组:学习一些基础的烹饪技术和简单的菜肴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制作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养育子女是不易,教育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庭,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缝纫组:学习简单的缝纫技术和工艺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6篇

教育的指导意见

(2021年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要求,现就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劳动教育能树立德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教育能增进智育。劳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大脑发育,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实践可以内化和升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能促进体育。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众多的体育项目是劳动中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后独立与完善出来的。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涵养美育。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对我市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师资达标、场地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树立“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系统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课程安排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开设到位,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紧扣“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探索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深化劳动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学生的主题活动包括: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依托劳动实践场所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校内劳动场室、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校外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场所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

劳动实践场所具有场地的空间优势、劳动的课程优势和师资的专业优势。到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全地、专业地、浸入式地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懂得劳动中可以创造、创新、创设美好的劳动果实,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四)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达成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开创广州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到城镇来,参与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幼儿园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深入推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有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开展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等方法,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

(三)组织校外劳动

校外劳动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小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四)鼓励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共同引领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和指导其劳动技能。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按照学段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五、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各学校要加强校内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加强校外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师资建设

各区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科组,并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来源,聘请能工巧匠、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三)拓展实践场地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征集评选一批土地、山林、草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区政府统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场室以及设施、工具,引入先进的教育装备,支持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四)加强经费投入

各区各学校确保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经费,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

(五)确保安全保障

各区各学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规范安全事故处理流程,落实安全措施。

(六)完善教育评价

各区各学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实践频次与时间、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区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七)及时总结宣传

各区各学校梳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及时总结各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师生荣誉感,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7篇

(一)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农村中学,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不同地区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实践课程,既可以深化农科教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基本技能培训,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一技之长。

从课程本身看,由于地区情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国家没有推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很多的教材都要通过校本研究来实现。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广大教师从“书本知识”型向“一专多能”型发展。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普九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有利于初中学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众所周知,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升入普通高中,其中一部分要就读于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将来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进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商业经营、企业管理、手工技术、农业技术等等。把这些鲜活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改革的结果。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在校除了接受正规义务教育外,还学到了初步的生产技术。城市学生将来可以为职业教育打基础,农村学生回乡后可以凭科学技术致富。劳动实践课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学科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找到新的兴奋点,同时可以转变家长观念,支持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学到一定的适用技能。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学校特色

培育办学特色是近年来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亮点。加强实践场所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初中学校成为为上级高中输送合格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正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项计划性、目的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劳动实践又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证明,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研究有利于发挥“科研兴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由于深入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理论上深入探索、实践上大胆尝试,使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

(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实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初中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分流的第一个节点,每所初中学校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不应把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作为学生的唯一出路,而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空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里有充足的工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资源,农村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既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职能能力,为他们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

(五)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素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将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决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知识学习是满足不了经济建设需要的。改变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很有必要。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一些初步的劳动生产知识,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毕业后想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但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会基本的劳动技术,缺少管理学知识,往往是有创业热情,缺少创业本领,有的农村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种植、养殖、管理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致富的进程。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技术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正是他们未来成长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渠道

(一)加强领导,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联手,成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双重组织机构,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并确保学生安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劳动实践行为。重点建立《劳动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学生劳动实践课备课上课制度》、《劳动实践课专业教师聘用制度》,保证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求得到落实,管理人员得到保证。劳技课教师可以采用本校培养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法解决。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所需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与当地政府、企业、乡村联合开发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场所建设应以技术含量高、规模适当的原则,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发生。

(二)挖掘资源,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综合开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项目。

挖掘校内资源。部分学校原来有校办工厂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直接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职业教育中心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与基础教育共享,对中学生开放,定期组织中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有锻炼技能的机会。

依托企业资源。一般学校的周边企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很多,需要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如,农村的生态保护区、家禽饲养场、农作物深加工等,城市的各种企业和商业网点以及服务行业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实践合同,将其确定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解决教育人才问题。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管理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选派素质好、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让这些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福利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特殊实践活动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三)精心组织,保证教育效果

学校要把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各年级开足劳动技术课,为实践课开辟专用学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实践资源,全面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教学检查要将劳动技术课的备课、上课、测试等列为必查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课内容。按照地方特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内容,共同课程可以选取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管理技术科学、经营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农村学校可以重点选择农业技术教育内容,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城市学校可以选择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商业经营管理等内容,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开展劳动实践理论研究。学校要有计划地利用教育科研手段,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实践课程教育教学论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使用。

(四)科学管理,提升“三个效益”

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实践场所要发挥好作用在于实现“三个效益”,即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育人方面讲,劳动实践场所本身就是教育基地,管理得当,使用得当,其育人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效益看,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既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提高学校声誉,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作用,可以直接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保障措施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8篇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2)社会实践方面。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他们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2.培养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第9篇

【关键词】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7-02

一、前言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直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高等院校的教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高等教育的重点应在于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巨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可以说是教育的世纪,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要求出高层次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人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教育部在2013年9月3日发出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党组决定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以下简称“三爱”)教育。由此可见,“三爱”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爱学习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在学识上的基本要求: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分化、高度综合,即二门或二门以上的学科通过分化、交融出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分工日益模糊,文理渗透日益融合,所以,社会对人才在知识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握时代之脉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爱劳动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通过,人们的身心得到舒展,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符合人类需求和享受的物质产物和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具有从事自我服务、社会公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经验;掌握专业劳动技能,并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劳动纪律,培养创造能力。

3.爱祖国

当代大学生是否热爱祖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党一贯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国家建设所需的有用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以“三爱”教育为契机,德育教育进课堂

高校原有课程体系设置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着普遍的不足。根据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思想观念上要大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此之外,应该在其它各门课程中大力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熏陶。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朝着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方向让德育教育进课堂。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能为科学知识与德育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要将德育和科学知识的融合作为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在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构成中必须贯彻这一原则。

2.以“三爱”教育为契机,丰富校园文化

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营造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第一,可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邀请名人、有造诣的教授进行专题学习讲座以提高大学生爱学习的热情。第二,可开展演讲、书法绘画、英语竞赛等多项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在实践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大力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的社团活动和话剧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爱国情怀的陶冶。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学生个人开发潜能、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自我教育。

3.以“三爱”教育为契机,优化育人环境

在高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等。一方面,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人体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学生对祖国的强烈归属感,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展。

4.以“三爱”教育为契机,落实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大学生爱祖国的有效方式、培养大学生爱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实践本身就是在积极劳动中进行的,可谓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特别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是每个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须的过程。高等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感受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呼唤,让学生在交际生活中多方体验劳动人民的优秀思想品德,学习他们的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实践不仅可以锻炼自己,提高思想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也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四、结语

高等院校要把握好“三爱”教育这个契机,高度重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教育要把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到首位,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不断提升自我,达到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辛绍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期.

[2]焦新.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三爱”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4日第一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